導航:首頁 > 工業生產 > 雲普工業區是廣州哪個區的

雲普工業區是廣州哪個區的

發布時間:2024-10-29 00:11:01

1.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台煙雨說明當時盛行什麼情況中

——建康時期佛教的盛行

「千里葷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台煙雨中」這是晚唐詩人杜牧在題為《江甫春》的詩篇中的名句。「南朝四百八十寺」這一龐大的數字,並非出於詩人的誇張。據史書記載,梁武帝時建康的佛寺數甚至超過了500座。這正好與同期北魏首都洛陽的佛教盛況不相上下,反映了中古時代我國南北兩地佛教的廣泛流行,以及意識形態領域里的新的特點。

在東吳時期,建業都城最早的一座怫寺是建初寺,系赤烏十年(公元247年)孫權為西域高僧康僧會所造,當時的佛寺以塔為主,所以寺的中心有一座供養佛骨「舍利」的寶塔。由於此寺位於秦淮河畔的大市後面,所以又名「大市寺」,地名就叫做「佛陀里」,康僧會在建初寺里翻譯了幾部佛經,這是江東地區譯經事業的開端。另外,在長干里還有一座佛搭——「阿育王塔」(阿育王是古代印度的一個非常信佛的國王),塔基地宮內也埋藏有佛骨舍利,塔旁原有尼寺,於東吳中期被毀,西晉初年慚復為長干寺。

到了東晉時期,由於佛教徒迎合了當時統治階級中流行的玄學和清談之風,使佛教逐漸中國化,得到了皇室和世家大族們的普遍信仰。建康的佛寺相應地增加了不少,現在有名可查的,就有40座左右。又因翻譯佛經是傳播佛教的重要手段,所以建康的譯經事業進一步興盛起來。印度、南亞和西域諸國的文化藝術也隨之而大量傳人,在我國古代的文化中注入了新的血液。

在建康從事佛經翻譯和中外文化交流事業的代表人物,以東晉和劉宋時期的我國高僧法顯、寶雲和從中印度來的佛馱跋陀羅等人的貢獻最大。法顯既是當時的大翻譯家,又是一位大旅行家。他以65歲的高齡,於公元399年從長安出發,經西域諸國,超過帕米爾高原,周遊天竺(今印度)諸國,尋訪佛跡和佛經。歸途中經錫蘭島和蘇門答臘島,本來想回到廣州,但所乘船舶被海風吹至山東半島的牢山(今青島附近嶗山),他登陸後只好經廣陵(今揚州)和京口(今鎮江)等地,於公元4l3年才回到東晉的首都建康,這時候他已經79歲了。法顯在回到建康的第二年(公元414年),就寫成了他的旅行記。全文雖然只有9500多字,卻是敘述當時中亞、印度和南海諸國的歷史、地理和風俗人情的年代最早的一本重要著作,被稱為《法顯傳》,又名《佛國記》或《歷游天竺記傳》。這部書和後來唐代三藏法師玄奘著的《大唐西域記》,可以說是六朝和隋唐時代我國最傑出的兩部國外旅行記。

位於建康南郊的道場寺(又名斗場寺,約在今雨花門外),是晉、宋之際的佛經翻譯中心。在法顯回到建康的前一年(公元412年),他在長安結識的中印度高僧佛馱跋陀羅及其大弟子慧觀,已由東晉大將劉裕請到道場寺。接著,與法顯在北天竺會過面的高僧寶雲也來到道場寺。寶雲普經在國外鑽研並掌握了印度的古文字「梵文」,這就為他的翻譯佛經工作準備了良好的條件。法顯在道場寺里大約住了5年左右,除了寫成《佛國記》外,還翻譯了佛經六部,共100多萬字。佛馱跋陀羅則和上百名中國僧人,從公元418年起在道場寺共同翻譯出大部頭的《華嚴經》。其中寶雲在道場寺從事譯經工作的時間最長,據說他能一邊看著梵文本的佛經,一邊立即口譯成流利的中文。經過他譯成和訂正的佛經有《無量壽經》等多種,質量都很高,人們評論說:「江左譯經,莫不推寶雲為第一。」

瓦官寺是當時保存藝術珍品最豐富的一座佛寺。如東晉著名的畫家顧愷之和雕塑家戴逵(kui讀葵)、戴頤顒父子,都在瓦官寺內留下了他們的傑出作品。瓦官寺的位置在今南京城西南角的花露崗上,創建於公元364年,原來是東晉政府官營的陶器作坊,稱為「瓦官」,所以就用來作為寺名。當瓦官寺才建成的時候,寺僧向社會上募集經費。一些皇室、大族和官僚紛紛捐款求福,但都沒有超過10萬個銅錢的,唯獨年僅20歲的顧愷之卻寫上一筆百萬錢的捐款,因而被認為是說大話。不久,寺僧向他索取款項,顧擋之就要寺僧在大殿上准備好一堵白牆,然後關起門來在裡面專心畫了100多天的壁畫,畫的主題是《維摩詰居土像》。據佛經說,維摩詰是一個道行很高的居士(「居士」就是信仰佛教,但沒有正式出家當和尚的人),在佛教人物中非常有名,相傳他經常同文殊菩薩辯論問題。當這幅巨大壁畫基本完成,將要給維摩詰點眼珠之際,顧愷之通知寺僧請人來參觀並捐款。這時,一個光彩煥發、清瘦聰慧、凝神沉思著的維摩詰居士就呈現在人們的面前,使整個寺院的氣氛為之大變,觀眾們紛紛踴躍捐錢,很快就超過了100萬個錢。這幅著名的壁畫據說到唐朝時還存在,大詩人杜甫曾經親自到金陵來看過這幅畫。後來,此畫曾一度移到鎮江的甘露寺,晚唐時又被移到長安的皇宮中,可見這畫的價值之大。

顧愷之的住所就在瓦官寺附近,後代稱為「顧樓街」。據說,他為了專心作畫,特地位在樓上,平時把樓梯抽掉,經日不下樓,人們稱他為「才絕」、「畫絕」和「痴絕」。東晉的丞相謝安稱贊他的畫是「自生人以來,未之有也」。但顧愷之自己卻認為,畫人物最重要的是要畫好眼睛。他在畫人物扇面時,甚至不點眼睛。有人間他,答復道:「那可點眼,點睛便語。」又說:「傳神寫照,正在阿堵(指眼睛)中。」他主張畫人物要掌握每個具體人物相貌中的特徵和他們特定的性格。他的作品,流傳下來的極少,現存的《女史箴圖》和《洛神賦圖》,都是唐代前後的摹本,但仍然可以看出,他的用筆「如春蠶吐絲」,又如「春雲浮空,流水行地」。

在瓦官寺中,還有大雕塑家戴逵和戴顒父子兩人的作品。戴逵曾經為瓦官寺鑄造過5尊銅佛像,當時人們把這幾尊精緻的佛像,連同顧愷之所作的「維摩詰像」壁畫,以及獅子國(今斯里蘭卡)送來的高4尺2寸的白玉佛像,合稱為瓦官寺的「三絕」。據記載,戴逵在進行雕塑時,常常虛心聽取觀眾的評論,來改進自己的作品。有一次他雕刻了一尊高達1丈6尺的無量壽佛的木像和兩尊菩薩,看來看去總不夠滿意。他就把自己藏在像旁的帷帳中,聽取觀眾的評論,然後又以三年的時間重作新像,從而得到了人們的贊賞。戴顒繼承了他父親的雕塑技藝,也完成了不少優秀的作品。他還善於修改已成的佛像,有一次,劉宋的太子送了一尊高達1丈8尺的銅佛像給瓦官寺,人們看了都覺得面部太瘦。後來請戴頤來看,才發覺是由於肩膀和手臂太肥了的緣故。工人按照戴顒的意見進行了修改,居然成為瓦官寺中最雄偉的一尊佛像。

瓦官寺的聞名於世,除了因為東晉時寺中有「三絕」以外,還由於南朝宋、齊、梁三代對它的大事擴充。如在梁代時增加了著名畫家張僧繇繪制的大幅壁畫,並新建了一座高達340尺的瓦官閣。張僧繇是一位善於畫人物,特別是畫佛像的名畫家。他在建康的許多佛寺里都創作過壁畫,見於記載的除瓦官寺外,還有烏衣巷附近的安樂寺。相傳他曾經給安樂寺畫了四條白龍,但都沒有點眼睛。後來,寺僧堅持要他點,結果其中兩條龍點睛後立即破壁飛去。這就是「畫龍點睛」這一成語的由來。張僧繇還善於學習國外的繪畫技巧,傳說他在青溪一乘寺的寺門兩側畫過許多凹凸花,就是使用紅色和青綠色等由濃變淡的色彩,來表現花葉的明暗透視,遠望起來好像有著凹凸的立體感。實際上,他是採用了當時流行於天竺的「暈染法」。所以,當時人們又稱一乘寺為「凹凸寺」。

瓦官閣建於粱武帝時,因距離當年的長江很近,所以在臨近中午的日照下,閣影可以映入江中,是當時眺望江中景色的一處名勝。唐代大詩人李白曾登臨此閣,並在他的作品《橫江詞》中提到此閣說「人言橫江好,我道橫江惡、-風三日吹倒山,白浪高於瓦官閣。」可惜在南唐滅亡時,這閣被吳越國的軍隊燒毀了。

在瓦官寺的東面,還有一處南朝名勝叫做「鳳凰台」,傳說在劉宋年間,曾經有三隻類似孔雀的異鳥飛到今花露崗上來,並且吸引了許多普通鳥類前來「百鳥朝鳳」。由於在封建時代這是天下太平的祥瑞之兆,因此劉宋政權就在那裡建造了一座高台,叫做「鳳凰台」。大詩人李白曾登臨此台,並且留下了《登金陵鳳凰台》的著名詩篇。全文是「鳳凰台上鳳凰游,鳳去台空江自流。吳宮花草埋幽徑,晉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鴛洲。總為浮雲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

以上我們所介紹的建初寺、道場寺和瓦官寺等寺廟倘位於秦淮河畔。這個地區從東吳以來一直是繁華的工商業區和居民區,像建初寺的前面是著名的大市,道場寺的前面是斗場市,瓦官寺也距離大市很近。這與後來開封的大相國寺和蘇州玄妙觀的情況差不多,都是寺廟前面有一個熱鬧的市場,此外,東晉和南朝的皇室、大族和官僚還紛紛把他們的住宅捐給和尚作寺院,稱為「舍宅為寺」。這一類的寺院為數很多,像上面提到的張僧繇畫龍的安樂寺,原是東晉大族代表人物中的王坦之的花園。以凹凸花著稱的一乘寺,也是梁邵陵王蕭綸的府第,後來陳朝的大官僚、文學家江總又把他的讀書堂施捨給此寺。大致東起青溪,西迄石頭城,南至雨花台,北抵都城北郭的中心區域里,就分布有南朗四百八十寺中半數以上的寺院。

南朗皇帝為了利用佛教統治人民和為自身求佛,曾在宮城內外修造了一系列金碧輝煌的寺廟,以便於他們朝夕參拜,同泰寺(今雞鳴寺前身)就是其中規模最大的一座。早在公元300年左右(西晉永康年間),雞籠山上就已經有了佛教寺院。公元527年,梁武帝蕭衍又創建同泰寺,並使寺的南門正對著宮城的北門,以便利他的出入。寺里共有六座大殿,10餘座小殿和佛堂,還有7層的大佛閣和9層的寶塔,供牽著非常壯麗的十方金像和十方銀佛等。梁武帝本人曾經四次假意「捨身」到同泰寺里去當和尚,再讓進臣用巨款為他贖身,利用這種手段幫助寺僧騙取到幾萬萬個銅錢,後來,同泰寺著了火災,梁武帝還想再建造一座更高的12層寶塔,終因「侯景之亂」而沒有完成。因此,同泰寺所浪費的人力和財力,在南朝所有佛寺中是最為突出的。

在建康東郊的鍾山和東北郊的攝山(今棲霞山),是南朝佛寺的另外兩個集中地。分別在鍾山南北的佛寺很多,梁以前就已有70座,梁時佛教最盛,數量應該還有增加。其中較為著名的,有北高峰上的大愛敬寺、法雲寺和頭陀寺,今明孝陵所在地獨龍阜的開善寺和定林寺,還有北說的草堂寺(明朝常遇春墓所在地)等等。開善寺創建於梁武帝天監十四年(公元5l5年),是為了紀念當時的高僧寶志而設立的。據說,當寶志死後,梁武帝曾出了20萬個銅錢買下了定林寺前面的獨龍阜來埋葬他,墓上建有一座五層寶塔,塔頂嵌有國外進口的無價琉璃寶珠,所以又名「玩珠塔」。當時的大畫家張僧繇曾為寶志畫過肖像。後來,唐代的名畫家吳道子重新畫像,並由大詩人李白作贊詩,書法象顏真卿寫字,刻在同一塊石碑上,所以也叫「三絕碑」。到元朝初年,砷上又加上了書畫家趙孟頫(讀甫)寫的《志公十二時歌》。明朝初年,因為建造明孝陵,便將寶志墓塔、三絕碑與佛寺一同遷到今靈谷寺所在地。現存靈谷公園內的「三絕碑」,已經是清朝乾隍以後的仿刻品。

攝山的南朝佛寺略少,見於記載的只有棲霞寺、慶雲寺和止觀寺等幾座,但卻以人工開鑿的石窟寺――「千佛岩」而聞名。千佛岩位於今棲窟寺後的千佛嶺上,最早的一個大石窟名叫「無量殿」或「三聖殿」。該殿的主佛為高達3丈2尺5寸的無量壽佛坐像,兩側為各高3丈的觀音和勢至兩菩薩,會稱為「西方三聖」開鑿於南齊永明七年(公元489年)創建棲霞寺後不久。其餘的近300個佛龕和500多尊佛像,絕大多數是齊、梁兩代的皇族和大官僚出資為自己求佛的,其中有齊朝的文惠太子、豫章王、竟陵王和始安王等提到的那個愛錢如命的梁臨川王蕭宏,因為他自己捨不得花錢,就動用梁朝國庫的公款大規模地修造和裝飾石窟。這些佛龕內部的基本布局,都是「一佛二菩薩」,或「一佛二弟子」(二弟子通常是老年的「迦葉」和少年的「阿難」),有的佛座下蹲有雙獅(稱為「獅子聽道」),窟門兩側還常有天王力士像。它們的雕刻作風都較圓潤細巧,秀麗典雅,與北朝雲崗、龍門等石窟的藝術風格似有所差別。可惜千佛岩的石質為紅色沙岩,易於風化。又經明代太監們的大事重修,以及解放前無知寺僧們的用水泥修補裝新,現在已經面目全非了。

集中在建康一地的南朝四百人十寺,是當時人民的一項極為沉重的負擔。它不僅佔用了大量的民田、民宅和名勝之地,浪費大量的人力物力來建寺造塔和雕鑄佛像,還要養活十幾萬的和尚和尼姑。每座佛寺都擁有龐大的庄園,並從事商業和高利貸活動。他們既是神權的代表者,又兼世俗的大地主和大商人。這樣,人民所受到的壓迫和剝削也就更為沉重了。因此,當時的一些有識之土紛紛起來反對。劉宋時曾在今太平南路四象橋(古代叫青溪中橋)之北建有宏麗的「湘宮寺」,寺址原是宋明帝劉彧的王府,他做了皇帝以後,就「舍宅為寺,造了兩座五層寶塔,並在銅佛像上使用了金箔製成的背光,極其奢麗。在宋明帝叫群臣參觀他的所謂「功德」時,有一個名叫虞願的官員就直言不諱他說:「這是老百姓賣妻賣兒錢所建成的,這種罪惡比寶塔還要深重,有什麼功德可言呢?」

公元489年時,一場中國哲學史上非常有名的「無神論」者和「有神論」者之間的大辯論,在雞籠山旁的南齊竟陵王蕭子良的「西邸」里展開了。其中無神論者的代表人物是傑出的思想家范縝,有神論者的代表人物就是蕭子良、蕭衍和沈約等,還有大批的佛教僧徒參加辯論。范縝一面進行口頭辯論,-面積極起草《神滅論》的文章,證明物質是具體存在的,而精神則是附生的。這對於當時廣泛流行的佛教迷信,更是一個極其嚴重的打擊。所以《神滅論》在公元507年公開發表後,范縝再次受到了佛教徒的大圍攻。但是,他毫不畏懼,聲明決不「賣論求官」,繼續據理駁斥怫教徙的騙人鬼話。據說他經常「日服千人」,許多佛教信徒都被他駁得啞口無言,最後,他們只好把梁武帝請出來,利用政治壓力把范縝流放到了廣州。但是,斗爭並沒有到此結束,范縝被流放以後,又有郭祖深等繼續進行反佛斗爭,一直到「侯景之亂」建康被毀時才告一段落。

閱讀全文

與雲普工業區是廣州哪個區的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漯河東邊的工業園區有哪些 瀏覽:453
賓士全景雷達多少錢 瀏覽:195
哪裡賣觀致汽車渦輪增壓管 瀏覽:710
吉林工業齒輪油多少錢 瀏覽:511
揭陽金三角工業區多少面積 瀏覽:406
寶馬的b級車有哪些 瀏覽:448
秋濱工業園區在哪裡 瀏覽:535
南陽高新區工業園王莊村多少號 瀏覽:650
寶馬趙老師是哪個店的 瀏覽:933
電車和汽車撞車如何處理 瀏覽:583
杭州哪裡可以換汽車座套 瀏覽:51
寶馬三系運動外觀套件有哪些 瀏覽:270
互聯網大廠怎麼考核員工業績 瀏覽:102
a4寶馬3系賓士c哪個空間大 瀏覽:697
安徽多少分可以上西北工業大學 瀏覽:789
寶馬三系怎麼燒胎 瀏覽:728
買一輛寶馬三系一年費用多少 瀏覽:677
寶馬x6加多少升機油 瀏覽:267
電子廠工業品有哪些 瀏覽:955
工業鹽腌皮蛋中毒如何控告 瀏覽:8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