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蘇聯援助中國的「156項工程」是咋回事
"156項工程"是我國國民經濟第一個五年計劃時期蘇聯援助建設的重點項目,分布在17個省、市、自治區和諸多行業。由於歷史原因,"156項工程"實際完成150項。
蘇聯援建的156項工程,全面工業化一個傳統農業國,這156項工程涉及鋼鐵,煤炭,冶煉,發電,造船,航空,建材,機械電子,化工,紡織,通訊,工具,交通運輸,兵器,通訊等等,還不算為這些工程所做的配套,基本包括了一個國家的基礎工業體系
❷ 蘇聯援助中國的156個項目是什麼
蘇聯援建的156個項目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一五計劃期間蘇聯對新中國工業領域的156個援助項目。這一系列的項目曾幫助了中國的工業經濟發展,奠定了新中國的工業基礎。
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中國政府把蘇聯援建的156項工程和其他限額以上項目中的相當大的一部分擺在了工業基礎相對薄弱的內地。考慮到資源等因素,將鋼鐵企業、有色金屬冶煉企業、化工企業等,選在礦產資源豐富及能源供應充足的中西部地區;
將機械加工企業,設置在原材料生產基地附近。在最後投入施工的150個項目中,包括民用企業106個,國防企業44個。在106個民用企業中,除50個布置在東北地區外,其餘絕大多數布置在中西部地區,其中中部地區29個,西部地區21個;
44個國防企業,除有些造船廠必須擺在海邊外、布置在中部地區和西部地區的有35個。150個項目實際完成投資196.1億元,其中東北投資87億元,占實際投資領的44.3%,其餘絕大多數資金都投到了中西部地區,即中部地區64.6億元,佔32,9%;西部地區39,2億元,佔20%。
援建項目的大部分設計工作和設備製造由蘇聯完成,其餘部分由蘇聯專家幫助中國企業完成。大批蘇聯科學家、工程師、技術人員參與到這些工業項目的建設中,有些項目甚至從蘇聯搬來整個工廠的圖紙和設備。而且,在蘇聯專家的悉心指導下,為中國培養了一大批有經驗的工程師和熟練的技術工人。
到1957年,中國的工業總產值比1952年增長了128.6%,年平均增長率達到19%。其中鋼產量達到535萬噸,比1953年的135萬噸幾乎增長了4倍。煤炭產量為1.31億噸,比1952年增加了98%。
在蘇聯的大力幫助下,中國的第一個五年計劃是非常成功的,建成了數千個工廠和礦山,為日後重工業的發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在一些關鍵領域,比如鋼鐵、煤炭、水泥、發電和機械製造,實現了跨越式的發展。
在蘇聯的大力幫助下,中國的第一個五年計劃是非常成功的,建成了數千個工廠和礦山,為日後重工業的發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在一些關鍵領域,比如鋼鐵、煤炭、水泥、發電和機械製造,實現了跨越式的發展。
一五期間蘇聯援華建設的156個工業項目,以及相關的配套項目,門類齊全,自成體系。幾乎是在中國完整的復制了一套蘇聯自己的工業體系,使中國迅速的從一個落後的農業國進入了工業國行列,其價值是不可估量的,在世界歷史上也可以說是空前絕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