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工業文明給人類社會帶來的負面影響
負面影響:
工業革命與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在給人類帶來了巨大的物質性成就的同時,由於片面地把自然當作征服的對象,也帶來了嚴重的負面影響。
一方面是經濟的發展帶來了全球性的環境污猛神染與生態危機;另一方面對自然資源無節制的開發利用不僅是寅吃卯糧甚至已經到了竭澤而漁的地步。
如果說寅吃卯糧、竭澤而漁必然給未來人類的生存和發展帶來不利影響的話,那麼,嚴重的環境污染與生態危機則可以說是對於當前人類的存在產生了直接的威脅。在人類活動中生產是與環境發生作用最頻繁、最密切的部分。環境問題是指人類活動給自然環境造成的破壞和污染這兩大類。(1)工業發展會帶來有哪些問題擴展閱讀
起源背景
有人認為工業革命在1750年左右已經開始,但直到1830年(庚寅年),它還沒有真正蓬勃地展友知殲開。大多數觀點認為,工業革命發源於英格蘭中部地區。
英國工人哈格里夫斯發明了珍妮紡紗機;18世紀中葉,英國人瓦特改良了蒸汽機,所以工業革命的開始的標志為哈格里夫斯發明的珍妮紡紗機,而工業革命的標志是瓦特改良蒸汽機。
但蒸汽機不是瓦特發明的,而是瓦特改造的。由一系列技術革命引起了從手工勞動向動力機器生產轉變的好沖重大飛躍。隨後工業革命傳播到英格蘭再到整個歐洲大陸,19世紀傳播到北美地區。後來,工業革命傳播到世界各國。
B. 目前我國工業發展面臨的主要挑戰有哪些
1、新增就業機會減少
第三次工業革命將導致新一輪世界產業轉移,區域產業格局發生深刻變化,製造業迴流發達國家,致使國際投資轉向。第三次工業革命的特徵之一就是生產產品的個性化與生產過程的本土化,原有的規模化、大批量生產模式被顛覆,新的產業中心轉移將伴隨新的就業崗位的轉移,這意味著部分新增就業崗位將被固化並分散在具有消費市場與數字化製造能力的地區,原有的以大規模現代化工廠吸納就業人員的方式將被打破,我國通過產業聚集與規模經濟創造就業崗位的模式將隨之發生轉變。
2、生產要素優勢消失
我國近年來工業化得以長足發展的要素優勢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人口紅利優勢,即勞動力成本低廉優勢。我國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勞動力資源豐富,並且農村人口不斷向城市轉移,為工業化提供了充裕的勞動要素。二是經過經濟高速增長期,中國積累了巨額財富,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2012年GDP名義值較1978年增長了140多倍,產業發展正在由勞動密集型向資本密集型演化,資本要素當前正逐步取代勞動力要素成為支持產業的核心要素。三是中國從農業大國發展為工業化國家,資源環境要素起到了功不可沒的作用。但是由於在發展的過程中,我國的資源與環境沒有得到良好的保護,目前這一要素逐漸由經濟增長的重要支撐要素轉化為制約要素。我國工業化發展過程中的要素投入主要沿襲了第二次工業革命發展的規律。而第三次工業革命的核心要素不是傳統西方經濟學歸納的勞動力、資本與土地,而是知識與技術要素。我國當前具有優勢的要素市場,在第三次工業革命中將變得黯然失色,而知識與技術要素體系在我國遠未成熟。反觀西方國家,歐洲與日本等發達國家正處於人口老齡化階段,勞動力要素優勢減弱,資本要素市場也受到來自新型工業化國家的挑戰,大部分國家已經完成工業化進程,經濟增長速度下降。但是,如果第三次工業革命爆發,傳統生產要素優勢作用減弱,這些國家將憑借其多年積累的教育基礎與知識技術優勢,在較短時間完成以數字化製造產業為支撐的「再工業化」過程,從而重拾製造業強國地位。
3、大范圍產能過剩問題凸顯
我國當前工業化發展主要沿襲第二次工業革命發展路徑,產業體系以重化工業為主,鋼鐵、水泥、有色、船舶製造、機械製造等產業在國內經濟與世界經濟擴張期積累了龐大的產能。經濟危機爆發後,世界經濟進入收縮期,國際市場需求下降,我國部分行業已經出現嚴重的產能過剩問題。如果第三次產業革命興起並在全球范圍內擴展,歐、美憑借其科技優勢以及高端製造優勢實現「再工業化戰略」,製造業中心將不可避免地重新轉移到發達國家。而我國經過前期在旺盛的國際與國內需求支撐下,形成的巨大工業生產能力將逐漸顯得落後並被國際市場淘汰,屆時大范圍產能過剩的局面難以避免,如果我國不能及時轉變發展方式、完成產業結構戰略性調整,工業化進程受到明顯制約。
C. 工業發展帶來的污染都造成了哪些危害
工業發展所造成的廢氣、廢水污染了江河湖海,污染了大氣。有毒的化學農葯不僅毒殺了害蟲,也毒死了益鳥和益蟲,還污染了農作物,損害了人體健康。而益蟲和益鳥被毒死後,害蟲反而更加放肆猖獗了。工業污染的另一惡果是造成了酸雨。因為酸雨的侵襲,樹木生長緩慢,農作物生長受影響,水產養殖難以成活,文物古跡也不能倖存。千古不朽的希臘雅典女神廟和美國紐約宏偉的自由女神像,不得不穿上了「塑料衣」。
D. 工業化和城市化進程給我們帶來了哪些好處和壞處
利: 工業化、城市化的好處:生活條件改善;物質更豐富;生活更方便;人類文明不斷進步;加快經濟發展,促進二、三產業的發展、帶動農村發展,改善地區產業結構,推進科技進步,提高區域整體發展水平、利於城鄉交流 縮小城鄉發展差距 ,增加收入,提高生活質量和環境質量,增加就業率。
弊: 出現「城市病」;工業污染、環境惡化;交通堵塞;人口膨脹;住房緊張;失業人口增加;治安問題等等 總之,我們要理性科學地對待,順應其發展,要愛護環境,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做好城市規劃;加強對城市的管理;合理進行產業布局等。1 環境質量下降 2 交通擁擠 居住條件差 3 增加就業困難 失業人數增多。城市化問題加重:環境污染、就業壓力、交通狀況、住房緊張、社會問題的加劇。
拓展資料
1、通俗來說,工業化是指工廠擴張,城市化指小城鎮向大城鎮發展。 具體區別如下: 工業化通常被定義為工業(特別是其中的製造業)或第二產業產值(或收入)在國民生產總值(或國民收入)中比重不斷上升的過程,以及工業就業人數在總就業人數中比重不斷上升的過程。
2、城市化(urbanization/urbanisation)也稱為城鎮化,是指隨著一個國家或地區社會生產力的發展、科學技術的進步以及產業結構的調整,其社會由以農業為主的傳統鄉村型社會向以工業(第二產業)和服務業(第三產業)等非農產業為主的現代城市型社會逐漸轉變的歷史過程。 改革開放以後,中國城市化進程明顯加快。如何依照可持續發展理論,積極穩妥地推進城市化進程,是21世紀中國必須面對的一個重大課題。城市化進程包括四個階段,即城市化、郊區城市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聯合國碳熵行動綱領是人類城市可持續發展的一個指導綱領,讓佔地球2%面積卻消耗地球80%資源的城市可持續科學發展。
3、1782年英國人瓦特發明了蒸汽機,標志著世界工業化的開始。 世界工業化始於18世紀的英國為首的西方資本主義國家 工業革命是指用機器生產代替手工勞動,從工廠手工業向機器大工業轉變的過程。隨著英國君主立憲制的確立,加速了圈地運動,產生了大批無產者。同時海外貿易和殖民地的開發,使大量財富集中到英國資產階級手中。另外經典力學、熱力學等學科的理論創新也為工業革命帶來了契機。
4、17 世紀的英國資產階級革命,推翻了英國的封建專制制度,建立了資產階級和土地貴族聯盟為基礎的君主立憲制度,從而成為世界上第一個確立資產階級政治統治的國家。資產階級利用國家政權加速推行發展資本主義的政策和措施,促進了工業革命各種前提條件的迅速形成。 英國工業革命從18世紀80年代開始,到19世紀中期基本結束 。 中國的工業化始於解放後,新中國1953年開始第一個五年計劃,第一個五年計劃內容的核心就是「一化三改造」。一化就是建議社會主義工業化的基礎,三改造就是逐步實現國家對資本主義工商業、農業、手工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到1957年第一個五年計劃完成,為社會主義工業化奠定了初步基礎。
E. 工業化和城市化進程給我們帶來了哪些好處和壞處
好處就是加快經濟發展,促進二、三彎坦產業的發展、帶動農村發展,改善地區產業結構,推進科技進步,提高區域整體發展埋凱桐水平、利於城鄉交孫談流 縮小城鄉發展差距\x0d\x0a\x0d\x0a弊:1 環境質量下降 \x0d\x0a 2 交通擁擠 居住條件差\x0d\x0a 3 增加就業困難 失業人數增多
F. 工業化會給環境帶來什麼影響該如何解決
一、影響
1、生態環境的破壞
生態資源包括太陽能、水、土攫等. 以水資源破壞為例.地球表團總水量達13 億立方米,淡水只佔3 % ,人類直接可利用的淡水不到總量的1%. 由於捕市大型工業的發展中無計劃開采地下水及生產、生活中對地上水的大量流費, 全世界各大緘市的地下水位曾遍下降,
二、礦物資源的破壞
礦物資源也稱非再生資源,包括煤、石油、天然氣和其它各種礦藏.地球上這些資頓的儲量是有一定限度的,僅可供人類享受幾個世紀。但是,由於分布不均和人類對這些礦物資源進行掠奪性的開發及揮霍,造成了能摞危機,
有些礦物資摞已接近枯渴.能摞危機是當今世界各國所面臨的一個巨大問題,因此必須採取綜合性措施,合理地開發和利用礦物資摞,才能充分發揮有限資驚的最大效能,這樣也可減少污染。
三、環境污染
人類與環境的一個關鍵性問題是人的生產和消費活動對環撞造成的灣巢.由於工業生產的發展,煤、石洶、天然氣等能源物質的大量使用,使生產過程中產生的廢氣、廢液、廢渣〈通常所說的三廢〉急劇增加。
目前人工合成的有帆物多達鼓百種,其中包括農商、化阻。這些物質被摞雷不斷地施放到環境中,未經科學處理,日積月罩最終跑過了生態系統的自目』能力,從而造成環境污染,破壞生態平衡.環境污染涉及多個方面,如大氣、土穰、水、嘖聲、食物等
二、防治舉措
1、淘汰和關閉一批技術落後、污染嚴重、浪費資源的企業。「九五」(1996-2000年)期間,國家關閉8.4萬家嚴重浪費資源、污染環境的小企業。
2、開展循環經濟實踐。
一是實行清潔生產,在企業生產的源頭和全過程充分利用資源,使廢物最小化、資源化、無害化,逐步建立生產者責任延伸制度,促進產品生態設計。
二是在工業集中地區積極發展生態工業,使上游企業的廢物成為下游企業的原料,延長生產鏈條,做到廢物產生量最小,實現「零排放」,並建設生態工業區,實現區域或企業群的資源最有效利用。
3、積極防範突發環境事件。2005年中國政府制定了《國家突發環境事件應急預案》 ,對突發環境事件信息接收、報告、處理、統計分析,以及預警信息監控、信息發布等提出明確要求。
4、工業危險廢物實行全過程管理制度。2003年,國家開始實施《全國危險廢物和醫療廢物處置設施建設規劃》 ,強化了工業危險廢物轉移聯單、經營許可證等各項制度
(6)工業發展會帶來有哪些問題擴展閱讀
危害
1、工業生產中排放大量未經處理的水、氣、渣等有害廢物,會嚴重地破壞農業的生態平衡和自然資源,對農業生產的發展造成極大的危害;
2、工業「三廢」對工業生產本身的危害也很嚴重,有毒的污染物質會腐蝕管道,損壞設備,影響廠房等的使用壽命;
3、環境污染,公害泛濫,直接危害著廣大人民群眾的健康;
4、有些污染不容易發現,發現以後造成的危害已經很嚴重。
大氣污染防治措施
1、工業布局合理:工廠不宜過分集中,以減少一個地區內污染物的排放量。
2、區域採暖和集中供熱:用設立在郊外的幾個大的、具有高效率除塵設備的熱電廠代替千家萬戶的爐灶,以消除煤煙。
3、減少交通廢氣的污染:改進發動機的燃燒設計和提高汽油的燃燒質量,使油得到充分的燃燒。
4、改變燃料構成:實行燃煤向燃氣的轉化,同時加緊研究和開辟其它新的能源,如太陽能、氫燃料、地熱資源等。
5、綠化造林:茂密的叢林能降低風速,使空氣中攜帶的大粒灰塵下降,樹葉表面粗糙不平,能吸附大量飄塵。
G. 汽車工業的發展給人帶來的利弊有哪些
如下:
好處:出門方便了,代替了步行,也節省了時間,可以更多的去玩,也有了颮車的活動,標志著社會的發展。
壞處:交通事故的發生,給人們也帶來了生命隨時的危險,堵車的可能也有了,汽車尾汽,造成了環境的破壞,給大氣層造成了破壞,車太貴了。
汽車工業發源於歐洲,首先出現的是蒸汽機汽車,到19世紀末葉,才出現了內燃機汽車。但現代汽車工業的形成,則始自美國,是生產各種汽車主機及部分零配件或進行裝配的工業部門。主要包括生產發動機、底盤和車體等主要部件,並組裝成車的主機廠和專門從事各種零、部件的配件廠。
汽車工業在發達國家的經濟發展中,起著重要支柱的作用,在產值和銷售收入中,汽車工業占較大比重。汽車工業的發展必然會推動許多相關工業部門的發展。
汽車工業是綜合性的組裝工業,一輛汽車由千萬種零、部件組成,每一個汽車主機廠都有大量的相關配件廠,所以汽車工業和許多工業部門具有密切的聯系。
在中國,1956年第一汽車製造廠成批生產解放牌載重汽車,是中國汽車工業的開端。30多年來中國的汽車工業有了很大發展,相繼建立了不少主機廠、改裝廠以及零配件廠。已能生產載重汽車、越野汽車、自卸汽車、牽引車、大客車、小轎車等各種類型的汽車。
H. 亞洲工業發展面臨的問題有哪些
亞洲的工業發展面臨著一些問題,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友納沒:
1. 高污染:一些亞洲國家的工業部門往往使用落後的設備和技術,導致工業污染嚴重,對環境和民生造成威脅。
2. 能源和資源消耗:由於不斷茄孫擴大的工業規模和生產水平,亞洲國家的能源和資源消耗越來越大,這將會對資源的持續利用和保護造成巨大好納壓力。
3. 勞工權益受限:在一些亞洲國家,勞工權益無法得到保護,工人的勞動權益被剝奪。一些地區還存在兒童勞工問題。
4. 制度體制不健全:包括企業准入與退出制度、市場規則、知識產權保護等制度方面不健全,這導致一些國家的產業競爭力仍較低。
5. 缺乏創新能力:亞洲國家的一些工業部門缺乏自主研發和技術創新能力,過於依賴傳統技術和進口技術,限制了工業創新和轉型升級。
以上問題一方面制約了亞洲國家工業的可持續發展,另一方面也會威脅到全球可持續發展。為了應對這些問題,亞洲國家需要採取行之有效的措施,例如加大環境保護力度、提高能源和資源利用效率、加強企業管理和知識產權保護等,推動亞洲工業的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