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尤溪縣的介紹
尤溪縣,福建省三明市轄縣,別稱沈溪,是福建省山區第一大縣,同時也是三明市幅員最大、人口最多的縣。位於三明市東部,地處閩中、戴雲山脈以北,毗鄰閩清、永泰、沙縣、大田、南平、德化,素有「閩中明珠」之稱。全境地勢東西高、中部低。全境面積3463平方公里,居全省各縣(市、區)第二位;其中山地418.5萬畝、耕地34萬畝、水域和其他面積66.9萬畝,自然概貌約為「八山一水一分田」。在籍人口424722人(2012年),通行尤溪話。尤溪素有「閩中明珠」之稱,也被稱為「中國金柑之鄉」「中國綠竹之鄉」「中國竹子之鄉」「中國油茶之鄉」「中國革基布名城」「朱子理學文化名城」2010年被授予「千年古縣」稱號。2013年7月23日,中央黨史研究室正式確認尤溪縣屬於原中央蘇區范圍。
㈡ 尤溪縣政府搬遷哪裡
法律分析:征地面積及范圍:西城城市建設規劃區,征地面積約7920畝。東起尤溪縣第七中學,西至玉池村、七尺村(縣竹木加工集中區用地紅線范圍),南至光林村、團結村,北至解建村、聯建村,具體四至范圍詳見規劃紅線圖。 自本通告發布之日起,凡在征地(規劃)紅線范圍內,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進行各種建設,不得從事植樹、種果、育苗、種植其它經濟作物等生產活動,否則視為搶占規劃用地,將依法處理,所造成的損失一律自負,不予補償。
法律依據:《國有土地上房屋徵收與補償條例》 第八條 為了保障國家安全、促進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等公共利益的需要,有下列情形之一,確需徵收房屋的,由市、縣級人民政府作出房屋徵收決定:
(一)國防和外交的需要;
(二)由政府組織實施的能源、交通、水利等基礎設施建設的需要;
(三)由政府組織實施的科技、教育、文化、衛生、體育、環境和資源保護、防災減災、文物保護、社會福利、市政公用等公共事業的需要;
(四)由政府組織實施的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設的需要;
(五)由政府依照城鄉規劃法有關規定組織實施的對危房集中、基礎設施落後等地段進行舊城區改建的需要;
(六)法律、行政法規規定的其他公共利益的需要。
《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 第四十七條 國家徵收土地的,依照法定程序批准後,由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予以公告並組織實施。
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擬申請徵收土地的,應當開展擬徵收土地現狀調查和社會穩定風險評估,並將徵收范圍、土地現狀、徵收目的、補償標准、安置方式和社會保障等在擬徵收土地所在的鄉(鎮)和村、村民小組范圍內公告至少三十日,聽取被征地的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及其成員、村民委員會和其他利害關系人的意見。
多數被征地的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成員認為征地補償安置方案不符合法律、法規規定的,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應當組織召開聽證會,並根據法律、法規的規定和聽證會情況修改方案。
擬徵收土地的所有權人、使用權人應當在公告規定期限內,持不動產權屬證明材料辦理補償登記。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應當組織有關部門測算並落實有關費用,保證足額到位,與擬徵收土地的所有權人、使用權人就補償、安置等簽訂協議;個別確實難以達成協議的,應當在申請徵收土地時如實說明。
相關前期工作完成後,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方可申請徵收土地。
㈢ 尤溪縣屬於福建省哪個市
尤溪縣,坐落於福建省中部,閩江西部南側,戴雲山脈西坡,是一個山清水秀、人傑地靈的地方。宋代著名的大理學家、教育家朱熹就誕生在這里,這就是享有"閩中明珠"美譽的尤溪縣。
尤溪縣的建縣歷史可以追溯到唐開元二十九年(公元741年),以境內的尤溪為縣名,別名沈溪。建國後,尤溪縣屬南平專區管轄,1970年改轄三明地區(市)。
尤溪縣土地總面積3463平方公里,僅次於建甌市,居全省第二位。現有耕地面積34.3萬畝,其中水田33.4萬畝;園地面積25.8萬畝,其中果園19.5萬畝,茶園6.3萬畝;未利用土地面積近50萬畝,其中宜農荒地7.1萬畝。尤溪縣水域資源豐富,河流水面4.5萬畝,溝渠水面1.4萬畝。
尤溪縣現轄8個鎮和7個鄉,共有260個村(居)委會,3076個村民小組,人口42.1萬人。
尤溪縣的旅遊資源特色是"一人二特三山四水"。其中"一人"指的是朱熹,他是尤溪縣的驕傲,其文化遺產在尤溪縣深厚的歷史積淀中占據著獨一無二的地位。"南溪書院"建築群中的開山書院、半畝方塘、觀書第、活水亭、溯源處、以及文廟大成殿、韋齋舊治文物、以朱熹手植樟樹為中心開辟的"沈郎樟公園"、朱熹文物展覽廳大樓等都是重要的文化遺跡。
"二特"指的是特色林業和特色農業,"三山"是指後樓枕頭山、梅仙的倒排岩山、坂面的蓬萊山,"四水"是指水口水電站庫區、雍口水電站庫區、水東水電站庫區和即將動工興建的街面大型水電站庫區。
尤溪縣地質復雜,礦產多樣。目前已發現的礦產有鎢礦、黃金、錳、褐鐵礦、鉛鋅礦、大理石、石灰岩等28個礦種,已開發利用的18種。
尤溪縣農業發達,是全國、全省商品糧基地縣之一,享有閩中糧倉之稱。食用菌是尤溪縣的一大特色產業,已經成為全國11個食用菌產值超億元縣之一。尤溪山的山、水、田資源豐富,山地雞、金柑、蘆柑、筍干、土紙、板栗、香菇、蘑菇、姬松茸、金針菇、靈芝、木耳、茶樹菇、綠筍、茶葉等土特產品久負盛名,馳名省內外。
尤溪縣積極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已經形成覆蓋全縣的旅遊網路。尤溪山的農業產業化經營初具規模,列入省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2家,列入市級龍頭企業4家。
尤溪縣是全國48個重點林業縣之一,林地面積378萬畝,森林覆蓋率75.2%,森林蓄積量1679萬立方米。植物種類多達1300多種,其中有禿杉、南方紅豆杉等20多種國家重點保護植物和9種省級重點保護植物。
尤溪縣在2000年成功舉辦了尤溪縣特色產品展銷會,成交額達4221.29萬元。推行品牌工程,"東岩雲霧茶"榮獲第二屆國際茶博覽會優質獎和全省名優特博覽會金獎,"秀峰"牌蔬菜、筍系列加工產品被列入市"三個一批"創名牌企業、產品。
尤溪縣歷史悠久,資源豐富,交通便利,是投資的理想場所,貿易的忠實夥伴。尤溪縣的42萬人民竭誠歡迎您前來參觀考察、洽談貿易、投資興業。
㈣ 西城鎮的經濟建設
西城鎮緊鄰尤溪縣城,具有得天獨厚的區位優勢。近年來,西城鎮的經濟和社會各項事業取得重大發展,先後獲得省「文明鄉鎮」、市「林業工作十佳鄉鎮」、「文化先進鄉鎮」等榮譽稱號,已成為尤溪縣的農業強鎮和工業大鎮。到2007年底,全年全鎮工農業總產值完成7.29億元,其中工業總產值完成3.87億元,農業總產值完成3.42億元。
2000年,全鎮工農業總產值達2.3566億元,其中工業總產值1.2681億元,農業總產值1.0885億元,鎮財政總收入259萬元,村財政總收入685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3416元。
西城鎮的工業企業發展快速,現已創辦三個工業小區和落戶一個省級工業園區。三個工業小區是潘山工業小區、玉池工業小區、七尺工業小區,共規劃面積4000畝。已有28家企業入園,年創產值4.67億。尤溪工業園區城西園,是省級工業園區,位於西城鎮解建村、玉池村、後洋村交界處。西城鎮已形成電力、紡織、建材、竹木加工等四大工業體系。
文化教育衛生事業日趨進步。鎮所在地文化設施主要有「一樓、一站、一中心、一院、二園」,即一個文化活動中心大樓,建築面積達1800平方米,設有圖書,美術,閱覽,民間剪紙四室;一個廣播電視站,各村都已連接有線電視,實現縣網全覆蓋,所在地能接收32套電視節目,寬頻用戶已達300多戶;一個老人活動中心;一座電影院;一個街心公園,內有十幾種文化體育器材;一個政府後花園,內有籃球場、拋擲球場、門球場。教育事業優先發展,鎮內有一所高級中學、一所初級中學。按照國家教育規劃,小學進行撤點並校後,鎮政府加大財政投入,完善中學和中心小學的教學樓、學生宿舍樓等基礎設施。醫療衛生設施較完善,設有鎮衛生院、縣醫院分院。已建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全鎮90%以上農戶受到農村合作醫療制度的保障。
農業生產平穩發展,內部結構調整變化不大。全鎮農、林、牧、漁業總產值10885萬元,農作物總播種面積31758畝,其中糧食播種面積48815畝,糧食總產24218噸,煙葉總產191噸,茶葉產量420噸,水果產量8200噸,水產品產量975噸,肉蛋奶產量2034噸,食用菌產量1046噸。
(1)再生稻:1987年北宅村試種300畝,畝產854.8公斤(其中頭季畝產627.4公斤,再生稻畝產227.4公斤),創畝產「雙綱」(800公斤)。1991年市、縣、鎮聯合在文峰村實施2022畝,落實「四早三嚴二過硬」的配套技術,再生稻畝產1088公斤(其中頭季稻畝產683.4公斤,再生稻畝產405公斤),再生稻單產躍居世界先進水平。1999年被農業部評為全國農牧漁業豐收獎二等獎。
(2)中低產田改造:1990~2000年西城鎮屬省級商品糧基地鎮,屬國定農業綜合開發項目實施鎮,有9個村進行中低產田改造和噸糧田建設,改造排漬、防洪溝15.11公里,節水「U」型渠道30.1公里,機耕路4.5公里(其中水泥路面2.4公里),全鎮改造面積8623畝,總投資394.4萬元。
1986年全鄉總面積439364畝,林業用地面積357589畝,其中有林地面積281602畝,無林地22394畝,森林覆蓋率64.75%。2000年林業用地面積358815畝,其中有林地面積330611畝,無林地12173畝,森林覆蓋率76.5%。1997年6月,落實林業生產責任制,有21個村,214876畝林木,其中有償轉讓6047畝,林地有償使用2401畝,毛竹承包29810畝,經濟林508畝,全鎮毛竹林面積37000畝。1998年被市列為5000畝毛竹豐產林示範基地,被評為市級十佳毛竹鄉鎮。1994~2000年全鎮新植竹類2618畝。1992年被國家林業部授予「全國先進林業站」稱號;1991、1995年被省林業廳評為「林業工作站管理工作」先進單位;1989、1992、1997年被省第三護林聯防區評為「護林聯防」先進單位;1998~2000年獲全省科技興林示範鄉鎮稱號;1998年獲全省林業系統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示範窗口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