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工業生產 > 蘭村東部工業園電機廠有哪些

蘭村東部工業園電機廠有哪些

發布時間:2024-08-25 23:02:27

1. 嘉定區的經濟

明清時期,嘉定與常熟、吳縣等地共享「蘇布名重四方」之譽。其時,土紡土織遍及家家戶戶,產品遠銷大半個中國。清末民初,洋紗洋布(機製品)傾銷,土布業日衰。之後,隨著毛巾織造技術傳入境內和產品在國內外打開銷路,毛巾業漸興。此外,草編、竹編等農村家庭手工業也較發達。
解放初,本縣棉紡織業通過重新組合,生產能力擴大。同時,又新辦和擴建了一批機械、化工、糧食加工等工業企業。1949~1957年,全縣工業年產值以12.75%的速度遞增。
1958年在「大辦工業」的熱潮中,縣屬工業創辦了幾傢具有一定生產能力的機械、化肥、農葯工業企業;社辦工業在大辦小機械、小五金、小化工、小紡織、小建材的「五小工業」中得到發展。是年底,全縣工業產值上升到1.39億元,比1957年增53.3%,但因盲目發展,部分企業不久即關停轉並。1962年,嘉豐棉紡織廠等11家骨幹企業劃為市屬工業企業,全縣工業產值銳減。「文化大革命」初期,社隊工業步履艱難,發展速度受到限制。1970年後,國家提出建立縣、社、隊三級農機修理網,社隊工業發展步伐加快。1970~1976年,全縣工業產值年遞增率為18.7%。
1978年後,社隊工業(後稱鄉鎮工業)更加彭勃發展,各公社(鎮)從各自的經濟環境和基礎出發,工業的發展形成了各自的特色。南部桃浦公杜依託市屬化工區發展化學工業為主;西部安亭鎮依託大眾、上海兩家汽車廠,發展汽車裝配修理業為主;北部望新公社利用污染少、水質好的有利條件,發展醫葯、食品工業為主;東部徐行、華亭、戩浜公社利用原有基礎,發展機械加工業和照明器具製造業為主;中部嘉西公社依託鄰近的嘉豐棉紡織廠等市屬企業的技術裝備優勢,發展紡織工業為主。
進入80年代後,本縣進一步貫徹城鄉一體化方針,積極發展橫向經濟聯合。至1987年,全縣興辦多種形式的聯營企業202家,產值佔全縣工業總產值的1/3。部分鄉鎮還依託嘉定衛星城的科學技術優勢,先後組建科研生產聯合體企業23家,開發了一批高技術、高效益的產品。同時發展中外合資企業3家。
1978~1987年,本縣工業產值年均以22.41%的速度遞增。至1987年底,全縣有30多個工業行業,1472家工業企業,2134隻工業產品。其中機械、電氣、食品、紡織、化學、橡塑、文體用品等11個行業,年產值都超過1億元,成為本縣工業骨幹行業。本縣工業產品在國際.上榮獲金質獎、銀質獎的有2隻,被評為國家部級優質產品和上海市優質產品、名牌產品的有20隻,被評為市局級優良產品的有92隻。其中燈頭、燈泡、味精、大頭針、回形針等產品,質量好、產量多,是本縣工業的重點產品。
1987年,本縣工業產品納入國家計劃的有110種,約占總產品數的5.15%。是年,全縣工業固定資產(原值,下同)為9.79億元,職工(年末人數,下同)﹣17.44萬名(鄉鎮工業佔43.3%),年產值24.31億元(鄉鎮工業佔45.7%),比1949年增長69.2倍,利稅總額(利潤和產品銷售稅,下同)4.73億元(鄉鎮工業佔45.7%)。工業產值佔全縣工農業總產值的91%,出口工業產品有100多種,年解交額2.76億元。是年,工業固定資產、總產值、創利、上繳國家稅金,均居市郊10縣之首。
2011年全區增加值由2007年的478.3億元增加到915億元,年均遞增12.8%,戰略性新興產業搶佔先機,新能源汽車、物聯網等領域重大項目有力推進,京東、網路等一批知名企業落戶。重點產業產值佔全區規模以上工業產值的79.1%。全年規模以上工業產值實現2573.7億元,比上年增長15.9 %;規模以上工業實現利潤178.6億元,比上年增長1.7%。其中,主營業務收入億元以上的工業企業461家,完成工業產值2166.8億元,佔全區工業總產值的84.2%。工業產銷率繼續保持較高水平,全年工業產品產銷率達99.3%。
至2012年,嘉定區的工業已形成汽車配件及汽修業、電子電器、金屬製品、化工及精細化工、通信電纜及設備、紡織服裝等 6 個支柱產業和食品、新材料、包裝材料、飼料等一批有較強市場競爭力的骨幹企業。支柱產業的工業總值佔全區三級工業總值的 45.7% ,除 1 個市級工業區(嘉定工業區), 3 個區級工業區(南翔、江橋、唐行)和一鎮一點的鎮級工業區外,還建有希望、藍天、滬太、大眾等 20 多個私營經濟小區,工業集聚效應顯現。外商投資企業成為全區工業的主力,其工業產值佔全區工業總產值的 47.7% 。在世界排名前 500 家公司中有10多家在嘉定投資辦企業,如美國通用汽車、通用電氣、荷蘭飛利浦、德國大眾、日本伊藤忠、富士通、豐田等公司。私營工業繼續發展,其產值佔全區工業總產值的比重提高到15% 。全區共有汽車零部件企業212家,實現工業總產值1064.7億元,比上年增長23.3%,占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41.4%,其比重較2010年底的37.0%提高了4.4個百分點,拉動全區工業經濟增長9.1個百分點。從生產規模看,行業內產值超5億元的企業共有49戶,約占總戶數的23.1%;而其產值總量達到841.0億元,同比增長26.4%,占整個汽車零部件行業總產值的79.0%。汽車零部件行業規模效應與集聚效應日益凸顯,汽車產業「一業特強」的優勢進一步鞏固。 1990年全縣糧食生產實現了「三創」:全縣糧田128.56萬畝,比1988年增2.7%,比1989年減1.8%,全年糧食總產達205181噸,比1988、1989年分別增4.63%和4.30%,創歷史最高記錄,單季稻畝產504公斤,比1988、1989年分別增加5.22%和4.13%,創歷史最高記錄,全縣糧食商品率35.2%,比1988、1989年分別增加9個和6.1個百分點,亦創歷史最高記錄。小麥畝產273公斤,被國務院命名為「夏糧豐收先進縣」。縣農業局被農牧漁業部評為1988年全國農業基點調查工作先進單位。
由於種植棉花用工大、產量低、收入少,1988年,全縣棉花種植面積由1984年的12.16萬畝,減少至2.95萬畝;皮棉總產由8115噸,減少至1635噸;畝產由67公斤減少至55公斤。
2011年,嘉定區實現農業總產值13.53億元。全區共建立小麥千畝豐產方3個、百畝豐產方20個,總面積8000餘畝。完成全區7.3萬畝水稻和近6.2萬畝小麥的搶收工作,全區糧食總產5.9萬噸。設立區級穩菜資金並制定使用細則。完成淡季蔬菜生產的組織工作,確保市場供應,上市蔬菜16.47萬噸。全年出欄生豬18.74萬頭,上市家禽28.93萬羽、鮮蛋1987.7噸、水產品2144噸。全區農村集體經濟總收入659.7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7245元。實施稻麥秸稈機械化還田13.19萬畝,還田率97%。全年成立農民專業合作社61個,完成農村村莊改造3038戶。 1988—1990年,全縣通過專家鑒定或驗收的應用技術研究項目64個;軟科學研究項目7個;新產品、新工藝、新材料項目31個,「星火計劃」項目19個;「豐收計劃」項目5個。項目涉及種植業、養殖業、工業、農機、水利、醫葯衛生、交通運輸等13個行業和儀器、儀表、機械、生活製品、光學、化工、日用金屬製品、保溫材料、栽培、種子、植保、土肥、畜牧獸醫、科技管理、經濟理論等54個專業,其中屬國內首創4項,國內領先9項,國內先進19項,市內首創24項,市內先進33項。
至2011年,嘉定區推進上海張江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嘉定園擴區,科技支撐和引領全區經濟社會發展的作用進一步顯現。全區有高新技術企業315家,新申報認定為國家高新技術企業92家,上海新時達電氣股份有限公司、上海連成(集團)有限公司被評為國家創新型企業,10家企業被評為國家火炬計劃重點高新技術企業,新增88項國家和市級創新基(資)金項目。新認定4家科技企業孵化器,在孵科技企業152家。 元明之際,離縣治15公里的劉家港(今稱瀏河),乃國內重要貿易港口,本縣素得其利。見之文字記載的境內對外貿易始於民國初年,出口產品有大蒜、黃草織品、毛巾等,經外商在上海開設的洋行,運銷港澳地區和東南亞各國。民國30年(1941),太平洋戰爭爆發後,產品出口一度中斷。抗日戰爭勝利後,本縣除恢復傳統出口產品外,增加了純棉坯布的出口。
解放後,隨著工農業生產的發展和國際貿易的擴大,本縣出口產品的品種、數量和銷售國家(地區)日益增加。1979年起,貫徹執行對外開放方針,出口品種、數量大幅度增長,出口產品由原來以農副產品和手工藝品為主,逐步變為以工業產品為主。同時,開展「三來一補」(來料加工,來樣生產,來件裝配,補償貿易)、吸收外資、引進技術設備、創辦中外合資企業等,促進了對外經濟貿易關系的全面發展。至1987年底止,全縣有出口創匯企業120多家,出口產品120多種,從事外貿生產的職工約3.5萬名。是年,傳統出口的大蒜、黃草織品的解交額比1978年增長1.53倍。食用菌、塑料編織品、服裝、棉布、綉品、味精、燈泡、檸檬酸、文教用品等商品,質地優良,遠銷60多個國家和地區,受國際市場青睞,成為本縣出口的重點產品。1987年,全縣外貿解交額3.13億元,佔全縣工農業總產值的11.7%,比1978年增長7.2倍。工業產品(包括手工藝品)出口額占出口總額的比重不斷上升,1987年佔88.25%。在擴大出口的同時,本縣於1980年起,還利用外匯留成引進國外先進技術設備和進口緊缺原輔材料;興辦合資企業;組織技術勞務輸出等,發展了對外經濟貿易關系。
2012年,累計批准新設外商直接投資企業203家,比2011年同期增長20.1 %。聚焦總部經濟、金融投資領域,成功引進股權投資和管理類企業近百家,引進總部型外資企業7家,至年底,全區股權投資和管理類企業共317家,外資總部型企業達35家。外貿出口繼續呈現穩定增長態勢。完成外貿出口總額94.8億美元,比上年增長18.2%。其中,加工貿易出口47.3億美元,上升17.6%;一般貿易出口47.4億美元,上升18.8%。三資企業出口76.4億美元,比上年增長17.8%,佔全區出口的80.6%。

2. 倉山區的經濟概況

2008全年完成生產總值158億元,增長15.8%;工業總產值達327.4億元,增長20.2%,其中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285.1億元,增長21.1%;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152.2億元,增長37.5%;出口總值9.4億美元,增長16.6%;實際利用外資1.26億美元,增長35.3%;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96.4億元,增長36.1%;財政總收入10.3億元,增長24.6%,其中地方級財政收入5.9億元,增長37.4%;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885元,增長10.0%,農民人均純收入8187元,增長15.1%。
2012年全區生產總值完成325.8億元,比增11%;固定資產投資305億元,與上年持平;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39.6億元,比增18.5%;財政總收入24.34億元,比增15%,其中地方財政收入15.74億元,比增18%;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7720元,比增12.5%,農民人均純收入14302元,比增13% 。 私營個體工業
清代末期倉山地區已有一定數量的私營手工業作坊(店),行業有木材加工、制茶、釀造、鞋帽、服裝等。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民族私營工業及手工業發展較快,至抗日戰爭前夕區內已有木材加工、制茶、釀造、鞋帽服裝、紡織印染、五金、特藝、印刷、傢具、造紙、火柴等行業200多家廠、場、店和一大批個體加工戶,就業工人3000多人。形成港頭和上渡的木材加工區,有40至50家鋸木場;泛船浦及中藤的茶葉加工區,有30餘家茶行;梅塢至塔亭一帶的鞋帽服裝和脫胎漆器加工區,有10多家店坊。在私營廠、場、店中,福建造紙廠、建華火柴廠、民天食品廠、何同泰茶行、協記鋸木場、沈紹安「蘭記」脫胎漆器店等企業無論規模和實力均居福州同行業前茅,其中福建造紙廠為福州最大工廠,擁有百萬元固定資產。抗日戰爭結束後,私營工業及手工業除制茶和木材加工業外基本恢復到戰前規模,後受內戰影響,生產不正常。
20世紀50年代初期在國家政策的扶持下,倉山區私營工業及手工業進一步恢復和發展,到1953年底私營工業已達750家左右,其中手工業企業695家。最大的私營工廠——福建造紙廠1953年產值比1949年的82萬元翻了一番半。同期,國家還採取鼓勵私營企業公私合營和參加合作化的政策。1951年7月建華、南光兩家私營火柴廠率先實行公私合營,成立福州華光火柴公司。1952年3月藤器行業首先進行合作化,組成倉山區第一家生產合作社。1954年到1956年私營工業及手工業基本實現公私合營和合作化。1958年私營工業企業消失。1984年隨著城市經濟體制改革的深入開展,私營工業從無到有逐步發展,1989年,全區有注冊的私營工業及手工業有80戶,年總產值727.15萬元。
集體工業
倉山區集體工業始於1951年,由區公所民政股組織10戶軍烈屬在上渡灰爐巷創辦倉山精鹽廠。1954年後隨著私營手工業合作化逐步展開,集體工業不斷壯大,到1956年上半年全區已組織起28個工業生產合作社及11個合作組,下半年經合並調整為23個生產合作社(組),職工共1342人,年產值166萬余元,利潤14.76萬元。1957年區屬集體企業均進行擴大再生產,有24家企業,當年總產值304.51萬元。1958~1960年集體骨幹企業轉為國營工業。1961年有集體企業20家、職工2174人,年產值391.89萬元。1962年經過調整,職工減至528人,年產值落到246.27萬元。1963年集體工業又逐步恢復發展,1964年企業增至28家,職工2016人,年總產值回升到613.72萬元。1967~1968年生產出現負增長。1969年後經整頓生產逐步趨向正常。1970年原60年代上交企業中的10家下放給區管轄,此後街道集體工業興起。1977年全區集體企業已達67家(不含居委會工場),有職工11927人,年總產值3533.38萬元、利潤180.54萬元。1978年底至1979年初區40家骨幹企業上交市管(其中6家企業1983年又下放),1979年總產值落至965.33萬元、利潤87萬元,剩有街道、居委會企業32家、職工6159人。1980年後在改革開放的總方針指導下,集體工業穩步發展,到1989年止,區屬集體工業企業有112家(另有居委會工場64家),職工總數13184人,年總產值8238.46萬元,利潤240.74萬元,分別占當年全區工業總產值和總利潤的82.8%和74.5%。
國營工業
抗日戰爭勝利後,省政府沒收日偽商人所辦茶行如春記茶行等,並在泛船浦(今閩江大橋南側)創辦福建省茶葉出口公司附屬茶廠,為倉山區首家國營工業企業。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後,市人民政府對其沒收接管,更名地方國營福州茶廠。1951年省人民政府在港頭創辦地方國營省工業廳造紙實驗廠。1957年,福州第一脫胎廠、福州第四印刷廠、福州麻袋廠、福州漂染廠4家地方國營企業下放給區管,年產值172萬元,占當年區屬工業總產值的36%。1958年,在「大躍進」推動下,國營工業迅速擴大。1959年已有15家地方國營工廠,產值比重上升到82%。1960年,福州第一脫胎廠、福州絕緣材料廠、福州軸承廠上交市管。1961年,區屬12家地方國營工廠有職工2433人,年產值889.95萬元,占當年區屬工業總產值的69.4%。1962年上半年,貫徹「調整、鞏固、充實、提高」方針,進行企業所有制調整,在12家國營企業中有6家企業轉入集體工業、1家企業停產。1962年下半年剩下的5家地方國營工廠全部上交市管,此後區屬國營工業空白。
外資及中外合資與合作工業
清咸豐九年(1859),基督教美佈道會在倉前地區創辦首家外資工業企業——美華書局,有華盛頓印刷機一台,雇員4人。清同治十一年(1872),俄商在泛船浦開辦福州第一家機械制茶企業——阜昌磚茶廠。此後英、德、日等國商人也相繼辦起制茶、鋸木、火柴、印刷等廠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外資工廠逐步轉賣給民族商人,到抗日戰爭前夕基本消失。80年代,在改革開放的總方針指導下,「三資」企業從無到有,從小到大,不斷發展。1984年全區首家「三資」企業——福州盛昌機動車輛維修中心建成開工,到1989年已有8家「三資」工業企業,工人416人,年產值1716.3萬元,利潤87.19萬元(不含獨資工廠利潤),分別占當年區屬工業總產值和總利潤的17.1%和26.5%。
2008全年新投產及新上規模工業企業55家,有規模企業達486家,居福州市首位,入駐金山工業集中區桔園洲片、浦上片、福灣片(一期)的66家企業全部投產,鴻博光電、翔達實業等5家企業已入駐福灣片(二期),入駐義序機電園的16家企業中有:世界500強之一的艾默生——利萊森瑪(福州)製造基地(一期)、蒼樂電子等。「銳捷乙太網交換機」榮獲中國名牌產品稱號;福建奮安不銹鋼的「FA」產品被評為福建省著名商標;祥龍鞋業、福順半導體等16家企業通過了ISO9000質量體系認證;福順微電子、同仁堂等5家企業通過了高新技術企業認定。豐泉環保在境外成功上市。郵科通信、星網銳捷2家企業被列入福建省首批「創新型示範企業」,其中星網銳捷還被確定為國家級首批「創新型試點企業」。 2008年推進城郊特色農業產業化經營,發揮「春倫茶葉」、「昌盛食品」、「大世界橄欖」等省市農副名牌產品示範帶動效應,發展農產品加工業。福州春倫茶葉有限公司、福州昌盛食品有限公司被省農業廳確定為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福建仙芝樓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成為省級食用菌行業技術創新中心,全區有省市級農業龍頭企業8家。
引導村集體建設工人公寓、大型超市、商業店面等配套服務設施,多渠道拓寬農民就業崗位,全年安排被征地農民就業2252人,完成20家連鎖農家店建設。深入實施新農村「雙百工程」建設,穩步推進新農村建設,先鋒村、首山村等農村社區建設試點,被國家民政部確定區為「全國農村社區建設實驗區」。完善農村客運網路,完成了10個農村客運停靠站、候車亭的選址和布點工作,新開通義序—上渡永輝、陽岐—白湖亭三盛等農村客運線路。全年投入470多萬元加強防疫抗災和落實動植物疫病防控措施,完成防洪堤除險加固5千米,修繕水閘7座。 截止2009年9月,該區已實現學前三年兒童受教育率達93.3%,在職園長100%持證上崗,有證幼兒園教師合格率達96%以上。100%學齡兒童按時入學率,小學畢業生100%升入初中。初中報考率、合格率、全科及格率均不低於上級下達的指標,2009屆初中三年鞏固率達97.4%,初中畢業生合格率達69%。城區初中生年輟學率控制在2%以內,城鄉結合部初中生控制3%以內。全區初中畢業生升入高中學習的比率達96.73%,已基本普及高中階段教育;2009年高考40中本科上線率超額388%完成上級下達的指標任務,專科上線也超額40%;城門中學本科上線超額150%、專科上線超額44%。建築職專、跨洋職專、環保職專的2009屆就業率達90%以上。全區已實現15—24周歲青少年100%無文盲的目標。全區小學專任教師大專及以上學歷達90.8%,初中專任教師本科及以上學歷達79.7%,高中專任教師本科及以上學歷達97.8%,職專專任教師本科及以上學歷達84.9%,已超過該區教育事業發展十一五規劃指標要求。教師隊伍中,小學小中高教師有6名,佔0.41%;小學高級教師有635名,佔42.9%;中學高級教師有184名,佔18.9%;中學中級教師有457名,佔47.1%。
倉山區是全市最先開展國家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區縣之一,是全省課改實驗區。截止2009年9月,區屬學校中有省級文明校3所(麥頂小學、倉山小學、郭宅中心小學),市級文明校20所;省一級達標中學2所、省二級達標中學1所、省三級達標中學1所(現已升格為省二級達標中學),省級示範初中1所(三十九中),省級示範小學3所(麥頂小學、倉山小學、倉山實驗小學),省級農村示範校5所(城門中心小學、潘墩中心小學、郭宅中心小學、義序中心小學、馮宅中心小學),市級農村示範校6所(紅霞中心小學、龍江小學、林浦小學、黃山小學、盤嶼小學、台嶼小學);省級實施素質教育先進學校2所(麥頂小學、四十中),市級實施素質教育先進學校10所,合格校14所,省級優質幼兒園2所,市級優質幼兒園2所,區級示範幼兒園4所。
2008全年安排科技計劃項目經費642萬元,依託轄區內高校和科研機構,大力開展「產學研」互動,促進產業技術升級和科技成果轉化,全年申請專利410件,居全市首位,共有11個項目榮獲市科學技術進步獎。順利通過了全國科技進步省級考核復查,被推薦為「全國科技進步先進區」。 全年安排專項經費622萬元,對基層衛生院的醫療設備及業務用房進行改造提升。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率達89.72%,受益農民3766人,兌付補償金728萬元。
倉山區1963年成立計劃生育工作委員會。20世紀80年代以後人口得到有效控制,人口自然增長率從70年代的兩位數降至一位數。1994年人口出生率為7.08‰,自然增長率為2.15‰,計劃生育率100%。連續多年被省、市評為計劃生育工作先進單位和全面達標區。區計劃生育協會榮獲國際計劃生育聯合會亞太地區理事會的榮譽獎。全區出生人口政策符合率為98.38%,出生人口性別比為103.61:100,榮獲「全國計劃生育優質服務先進區」稱號。 交通福州至廈門公路始於區內三叉街,從區最南端的白湖亭至義序機場僅2公里。閩江由西而東橫貫區北,順江而下至馬尾港約2.5公里。閩江大橋和解放大橋將倉山區與市中心區相連。1994年,全區共有道路38條,總長約68.81公里;小街巷254條,總長約33.87公里。
郵政
宋時有驛鋪傳遞信函,明代設白湖鋪,清代出現由商人組織的民間通訊機構——民信局。倉山近代郵政的創辦,始於19世紀末。清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福州總局設於境內泛船浦海關大樓內,郵政業務掌握在外國人手中。是年,德商在程埔頭禪臣洋行安裝磁石式電話交換機一部,容量20門,專供外國領事館和洋行使用。這就是福州有電話之始。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區內郵電事業發展較快。1970年倉山郵電分局成立。至1988年,全區郵電事業發展到有一個分局和觀井、埔頂兩個支局以及觀井、對湖、工農、橋南、三叉街、師大、洋洽等7個郵電所的規模,直接受理與世界各城市和全國各地的郵政、電信業務。 公路交通
進出島交通方便。北岸自西向東依次有洪山橋、金山大橋、尤溪洲大橋、三縣洲大橋、解放大橋、閩江大橋、鰲峰洲大橋、鼓山大橋通往市區北部的鼓樓區、台江區、晉安區。南岸自西向東依次有洪塘大橋、橘園洲特大橋、浦上大橋、灣邊大橋、烏龍江大橋、烏龍江特大橋(福泉高速)通往市轄閩清縣、閩侯縣、福州大學城、永泰縣等。境內主要市內道路有南北走向的六一南路、則徐大道、福峽路、連江南路、浦上大道、金山大道;東西走向的三高-上三-上渡路、閩江大道、南二環路。國家高速G15線(瀋海高速)福州連接段引入倉山區白湖亭(秀宅收費站)。國道G324線橫貫中東部(則徐大道、福峽路)。
鐵路交通
2010年剛剛投入使用的福州火車南站位於福州市倉山區城門鎮臚雷村東側。福州南站是一座現代化的鐵路客運一等站,全國十大區域性客運交通樞紐之一,歸南昌鐵路局管轄。它是全國沿海鐵路大通道溫台甬-溫福線、福廈-廈深線的連接樞紐,並與建設中的向莆鐵路交匯,開行CRH2動車組列車。採用中軸對稱、地域風格濃郁的建築造型,成為福州市又一處地標建築。福州南站投入使用後,福州始發普快、快速、直達特快列車及部分動車組列車由原福州站始發;過往動車組列車經停福州南站,大部分福州始發北上動車組列車由福州南站始發。

3. 哪些上市公司落戶青島

山東省青島市一共有26家A股上市公司,他們分別是:

1、002073 軟控股份:主營橡膠裝備系統研轎世發與製造 ,位於山東省青島市黃島區保稅區紐約路2號,實際控制人是袁仲雪。

2、002094 青島金王:主營新材料蠟燭製品開發、生產和銷售 ,位於山東省青島市即墨市環保產業園,實際控制人是陳索斌。

3、002498 漢纜股份:主營電線電纜研發、生產、銷售與安裝服務,位於山東省青島市嶗山區九水東路628號,實際控制人是張思夏。

4、002537 海聯金匯:主營汽車配件製造、家電配件製造、電機及配件製造 ,位於山東省青島市即墨市青威路1626號,實際控制人是劉國平。

5、002545 東方鐵塔:主營鋼結構與鉀肥業務 ,位於山東省青島市膠州市廣州北路318號,實際控制人是韓匯如。

6、002768 國恩股份:主營改性塑料粒子及深加工後的各種改性塑料製品的研發、生產和銷售 ,位於山東省青島市城陽區棘洪灘街道青大工業園2號路,實際控制人是王愛國。

7、002871 偉隆股份:主營排水閥門的設計、研發、生產和銷售 ,位於山東省青島即墨市藍村鎮興和路45號,實際控制人是范慶偉。

8、002899 英派斯:主營健身器材的開發、製造與銷售業務 ,位於山東省青島市即墨市華山二路369號,實際控制人是丁利榮。

9、300001 特銳德:主營成套變配電產品 ,位於山東省青島市嶗山區松嶺路336號,實際控制人是於德翔。

10、300110 華仁葯業:主營非PVC軟袋大容量制劑,位於山東省青島市嶗山區高科技工業園株洲路187號,實際控制人是周希儉。

11、300183 東軟載波:主營低壓電力線載波通信產品,位於山東省青島余敗市市北區上清路16號甲,實際控制人是崔健。

12、300208 恆順眾升:主營機械成套裝備,位於山東省青島市城陽區流亭街道雙元路西側(空港工業聚集區),實際控制人是青島國資委。

13、300569 天能重工:主營風機塔架的製造和銷售 ,位於山東省青島市膠州市李哥庄鎮大沽河工業園龍翔大街10號,實際控制人是鄭旭。

14、600060 海信電器:主營電視機的研發、生產和銷售業務 ,位於山東省青島市黃島區經濟技術開發區前灣港路218號,實際控制人是青島國資委。

15、600229 城市傳媒:主營書、刊、音像製品的出版發行,位於山東省青島市嶗山區海爾路182號,實際控制人是青島財政局。

16、600336 澳柯瑪:主營製冷產品、日用家電、電動車的製造與銷售,位於山東省青島市黃島區經濟技術開發區前灣港路315號,實際控制人是青島國資委。

17、600579 天華院:主營機械生產銷售,位於甘肅省蘭州市西固區合水北路3號,實豎帆顫際控制人是中國化工集團有限公司。

18、600600 青島啤酒:主營生產及銷售啤酒 ,位於山東省青島市市南區香港中路五四廣場青啤大廈 ,實際控制人是青島國資委。

19、600690 青島海爾:主營家用電器生產製造,位於山東省青島市嶗山區海爾信息產業園內 ,實際控制人是海爾集團公司。

20、600735 新華錦:主營發製品、紡織服裝、錫材料加工,位於山東省青島市嶗山區松嶺路127號11號樓 ,實際控制人是張建華。

21、601058 賽輪金宇:主營全鋼載重子午胎、半鋼子午胎和工程子午胎的研發、製造和銷售,位於山東省青島市市北區鄭州路43號橡膠谷B棟 ,實際控制人是杜玉岱。

22、601366 利群股份:主營國內商業綜合商場,位於山東省青島市嶗山區海爾路83號,實際控制人是徐恭藻。

23、603421 鼎信通訊:主營低壓電力線載波通信產品,位於山東省青島市市南區寧夏路288號6號樓5樓B區,實際控制人是王建華。

24、603577 匯金通:主營輸電線路鐵塔,位於山東省青島市膠州市鋪集鎮東部工業區 ,實際控制人是劉鋒。

25、603639 海利爾:主營農葯制劑,位於山東省青島市城陽區國城路216號,實際控制人是葛堯倫。

26、603798 康普頓:主營潤滑油,位於山東省青島市嶗山區深圳路18號,實際控制人是朱振華。


2020青島上市公司有哪些-青島上市公司名單

閱讀全文

與蘭村東部工業園電機廠有哪些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賓士ecoupe怎麼連藍牙 瀏覽:818
奧迪發動機怎麼判斷新舊 瀏覽:586
湖南工業大學工商管理系在哪裡 瀏覽:925
汽車標怎麼扣掉 瀏覽:22
在長江三角洲有哪些工業 瀏覽:589
寶馬x3的x代表什麼 瀏覽:748
工業座扇多少價一台 瀏覽:624
賓士c級怎麼加工 瀏覽:867
賓士鑰匙檢測不到什麼意思 瀏覽:167
怎麼給汽車加防凍液 瀏覽:426
賓士和日產哪個車漆好 瀏覽:668
下里溪工業區離哪個工業區近 瀏覽:938
東莞汽車音響哪裡有賣 瀏覽:419
賓士gle內飾顏色有哪些 瀏覽:741
長城汽車用什麼機油好 瀏覽:58
汽車票考哪些內容 瀏覽:325
如何15萬買個賓士 瀏覽:472
賓士所有車型怎麼樣 瀏覽:433
常德有哪些汽車站 瀏覽:713
工業機器人有哪些大專院校 瀏覽:6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