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工業生產 > 漢陽市重工業有哪些

漢陽市重工業有哪些

發布時間:2024-08-07 22:17:55

⑴ 【張之洞創辦的漢陽鐵廠,】請你搜集相關資料,介紹一下漢陽鐵廠在當時中國以及亞州所及的地位。。。。。急

洋務運動期間,張之洞還邊了哪些工廠:
毛澤東對其在推動中國民族工業發展方面所作的貢獻評價甚高,曾說過「提起中國民族工業,重工業不能忘記張之洞」;教育方面,他創辦了自強學堂(武漢大學)、三江師范學堂(南京大學)、湖北農務學堂(華中農業大學)、湖北武昌幼稚園(中國首個幼兒園)、湖北工藝學堂(武漢科技大學)等。張之洞與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並稱晚清「四大名臣」。

地位:
漢陽鐵廠是中國近代最早的官辦鋼鐵企業。1890年誕生的漢陽鐵廠,是當時中國第一家,也是最大的鋼鐵聯合企業,從此,中國鋼鐵工業蹣跚起步,被西方視為中國覺醒的標志。百餘年後,中國鋼產量已居全世界第一,漢陽鋼廠在全國鋼鐵企業中已不佔重要地位了。

我就這么寫老師打對了,你可以縮略一點!不懂還可以再問!
希望可以幫到你,祝學習進步!喜歡可以贊一下!

⑵ 武漢有那些重工業區/及地址 有工業區電話更好

武漢市硚口區長源工業園 地址:湖北省武漢市硚口區 武漢世城制服工業園 地址:武漢市鐵機路特8號 武漢字虹環保科技工業園 地址:武漢市華師園北路附近 武漢市漢正街軟體工業園 地址:湖北省武漢市硚口區 武漢東湖新技術開發區東山村工業園 地址:湖北省武漢市洪山區 長源工業園 地址:湖北省武漢市硚口區 黑泥湖工業園 地址:湖北省武漢市江岸區 楊汊湖工業園 地址:武漢市市轄區 東風實業武漢工業園 地址:湖北省武漢市東西湖區 中冶連鑄工業園 地址:湖北省武漢市洪山區 武漢海爾工業園 地址:湖北省武漢市蔡甸區 武漢天龍都市工業園 地址:武漢市東西湖 東西湖原走馬嶺造紙廠 常碼電子工業園 地址:湖北省武漢市硚口區 東風實業武漢工業園東門 地址:湖北省武漢市東西湖區 武漢關南科技工業園 地址:湖北省武漢市洪山區 武漢經濟技術開發區民營科技工業園 地址:武漢市車城西路附近 武漢鐵機集團製造工業園 地址:湖北省武漢市洪山區 美的武漢工業園 地址:湖北省武漢市蔡甸區 星洲工業園 地址:武漢市革新大道637 武染工業園 地址:湖北省武漢市硚口區 華中科技大學科技園簡介 華中科技大學科技園項目從2000年3月正式啟動,佔地面積1000畝,2003年12月被國家科學技術部認定為「國家高技術研究發展計劃863成果產業化基地」,國家級大學科技園。2008年被確定為中國武漢光谷創新基地科技企業加速器,中國武漢光谷第一家大學生科技創業社區。 華中科技大學科技園依託華中科技大學,立足中國光谷,服務地方經濟,是東湖高新區經濟發展和技術進步的主要源泉之一。截止2008年底,科技園共承擔國家科研和產業化項目338項,完成科技簽訂項目335項、開發自主知識產權產品180項,獲得國家專利238項。入園企業168家,其中在孵企業97家,在園企業65家,累計畢業企業85家。 華中科技大學科技園以「人、自然、科技、產業和諧共存」為基礎,以自主創新、重點跨越、支撐發展、引領未來為指導方針,不斷提升園區的環境與人、科技與產業和諧發展的品質。現園內保有綠地面積350畝,植樹近萬棵,種植花卉灌木2萬平方米,栽種荷花10餘畝,綠化率達47%。園內建有會展中心、信息服務中心、創業服務中心、單身公寓、運動場、培訓、住宿、職工食堂和休閑娛樂的會所,同時在園區周邊開發了11萬平方米的華工鏡湖園住宅小區,為園區創新、創業者提供優質舒適的居住環境,保障了創新、創業者的後方基礎。 華工科技園創新基地簡介 華工科技園創新基地項目,位於武漢市最大的城中湖——湯遜湖(5萬畝水域)邊,總佔地面積186,760㎡,規劃建築面積150,000㎡,一、二期已開發面積62500㎡,預留開發面積90000㎡,全部由面積500-10000平方米的獨棟和聯排親水建築組成。整個基地容積率0.89,綠化率47.1%(不含園區內350畝天然湖面),是低密度、高綠化,配套和服務設施齊全的生態化、智能化的花園式研發辦公區。 創新基地為科技型企業和研發機構量身打造獨立、配套齊全的辦公、研發及生產空間,致力於形成軟體開發、光電子信息、先進製造行業上下游相結合的特色產業鏈,為科技企業創新與發展提供空間和服務的平台。 目前入駐企業:銳科激光、奧傑科技、深圳華為、華工創投、金浪軟體、天瑜軟體、南京艾志、歐塞石油、荊門煉化設計院、聚志達、黃石邦柯、華工科技、倍普科技、華大信遠、諾泰特測控、梯進科技等。 =============================================================================== 武漢黃金口科技企業孵化產業基地是由武漢市科學技術局、漢陽區人民政府和華中科技大學合作共建,由武漢黃金口科技產業開發有限公司承建和管理的省級科技企業孵化器,是黃金口都市工業園的重要組成部分。 產業基地整體規劃用地面積約600畝,一期開發用地面積約350畝。產業基地將依託政府的科技政策資源和大學的科技成果、科技人才資源,重點孵化和培育汽車電子、光機電一體化、激光技術、數控技術和信息技術產業,為黃金口都市工業園提供產品、企業和人才資源。 進駐黃金口科技企業孵化產業基地的高新技術企業,享受國家,省,市政府及高新技術開發區頒布的各項優惠政策;產業基地可以協助企業辦理高新技術企業認定手續;協同政府有關部門優先安排科技三項資金支持;聯系風險投資公司或投資擔保公司為入駐企業提供融資、擔保服務;支持高科技成果擁有者將其成果作為投資股本,創辦高新技術企業或與企業合作生產;協助具備上市條件的高新技術企業上市;對留學人員創(領)辦的企業,可爭取武漢海外學子創業投資基金的資助。入駐企業還可享受產業基地提供的綜合服務及其他相關優惠。 產業基地內孵化器大樓北臨漢水,東臨中環線,是黃金口都市工業園的標志性建築。總用地面積2.37萬平方米,總建築面積:40000平方米,設計為南,北兩幢塔樓,用三層裙房連成整體,即將在2010年2月投入使用。 科技孵化器大樓是信息時代的建築典範,按照國際智能標准設計,具備研發辦公、會務、餐飲、商務等綜合服務功能,體現了多功能於一身的現代化辦公特徵。北面的塔樓12層,南面的塔樓20層,使江景盡收眼底,形成良好的自然景觀。建築造型以現代化簡約風格為主,色彩明快,變化有序,玲瓏精緻,充分展示了和諧,完美,高品質,高科技的辦公基調。大樓單層面積1000平方米,分割方式靈活多樣,供入孵企業自由選擇。 黃金口科技企業孵化產業基地孵化器大樓虛位以待,熱誠歡迎有志創業者進駐,這里是科技企業成長的搖籃、創新人才創業的沃土! 熱情歡迎科技型企業進入GBI孵化,歡迎科技人才到GBI創業,歡迎相關中介和服務機構進入GBI與我們共同為入孵企業服務,同時希望有實力、有眼光的投資者與我們共同建設和管理孵化器。 ===============================================================================

⑶ 「近代工礦業」是否屬於 重工業

我個人認為是。
中國是農業大國,小農經濟在中國傳統經濟中佔有巨大成分,這與統治者「重農抑商」政策密切相關,而「重工業」這個詞彙是近代(鴉片戰爭)後才有的,洋務運動中,優先發展軍事工業及其他與之相關工業(漢陽鐵廠等),應該是近代重工業的萌芽。此外,戊戌變法,辛亥革命,也有涉及。
而現在對重工業的定義是「以能源原材料工業為基礎、以高檔耐用消費品、裝備料工業和機械工業等的生產為核心的企業」,由此得出應該是。

⑷ 漢陽鐵廠創辦於洋務運動時期有什麼歷史作用有哪些

漢陽鐵廠是洋務運動的產兒,它的身上繼承了母體的所有重要基因。離開了洋務運動所處的特定歷史環境,我們無法理解漢陽鐵廠的生理特徵;也只有深入細致地解剖漢陽鐵廠這類典型標本,我們才能深入、全面地認識洋務運動,從早期現代化嘗試中正確地吸取歷史經驗教訓。 慈禧搖擺不定、朝令夕改 晚清中國,張之洞創辦鐵廠是借「鐵路大爭論」取得勝利之機而獲得批準的,它的主導產品只是為鐵路提供鋼軌,只是鐵路的附屬物,它的命運與鐵路的命運緊緊地聯系在一起。 在舉辦鐵路、創辦鋼鐵工業這樣的重大決策上,晚清政府先是對要不要建鐵路無人主持,然後又在准不準修津通鐵路上舉棋不定,好容易決定了修蘆漢路,不到幾個月又幡然變計,急煎煎地要修關東路;一陣子好似要扶植張之洞,轉過頭來仍舊是倚重李鴻章;既責成張之洞建鐵廠造鋼軌於前,又同意李鴻章的關東路進口鋼軌於後;最後老佛爺六十大壽的慶典要緊,海軍、鐵路的經費都用於滿足那個老女人的窮奢極欲。漢陽鐵廠創辦的過程,使清政府沒有主見,沒有施政規劃,無力協調地方一致行動,無力調動社會資源的種種弊端暴露無遺,創辦鋼鐵工業這樣艱巨的系統工程不可能從它那裡得到有力的支持。 洋務運動是封建專制體制下一次引進西方資本主義文明的改革,舊的體制必然成為改革難以突破的桎梏。大清國的最高決策者慈禧,對於西方事物的容納是有選擇的。在她的心目中,不同的利益圈組成一個層次分明的利益_,最核心的是她個人控制皇權的絕對權威,然後順次是皇族的利益、官僚統治集團的利益等等。不能說她完全不考慮國家的利益,但顯然是放在較外圍的。 這種利益層次性的差距,左右著她的決策取捨。她對洋務運動的支持,則以不影響封建王朝的統治為底線。修建鐵路的建議一再被擱置,唯恐破壞了固有的社會秩序而引起群體性的騷亂不能說不是一個重要的原因;放下蘆漢路先修關東路,與其說是保護國土,勿寧說是守護老祖宗的發祥地。張之洞、李鴻章的某些主張和他們創辦的洋務企業,雖然在某種程度上可能影響慈禧的決策,但他們都不可能觸犯慈禧的底線,李鴻章更善於利用慈禧的心理達到他自己的目的。 這種以封建統治集團利益為轉移的搖擺性,以及隨之而來的朝令夕改,導致了洋務運動整體上的雜亂無序,極大地增加了實施的阻力,限制了引進資本主義文明的深度、廣度和效果。對於鐵廠來說,在施工期間便難以為繼,竣工之後又幾度斷炊,既先天不足,又後天失調。 督撫各行其是、明爭暗鬥 張之洞敢於獨立承擔創建鐵廠的大任,從好處說,是為國為民,勇於擔當。從不足處說,是書生意氣,缺乏經驗,對即將面臨的困難估計不足,憑借的是當時的體制下他可以支配的部份財力。 在與太平軍作戰的過程中,督撫們掌握了地方軍、政、人、財的部份實權。清政府允許各省就地籌餉,自行核銷,戰後形成地方財政,在完成了對中央的解款後,督撫們可以對留存部份自行支配;為了分攤戰爭賠款和興辦洋務,還允許地方在一定范圍內增加捐稅。張之洞主政湖北,利用這些許可權使財政收入有了成倍的增長,其中,如新增捐稅23種年收入在100萬至200萬之間,這些都成為了湖北洋務事業的後盾。 就漢陽鐵廠來說,官辦時期的投入,除戶部指定的200萬兩外,張之洞騰挪借墊的官款竟達380多萬兩,佔全部資金的65.5%。為籌集這些資金,張之洞無疑是將湖廣總督、甚至是署理兩江總督可資利用的財政資源使用到了超越極限的境地。正因為如此,當鐵廠竣工後,還須100萬的生產流動資金時,便不是湖北一省的機動財力所能承擔的,張之洞再也無能無力了。 中央與地方的矛盾,往往直接而尖銳地突現在財政上,不幸的是張之洞與翁同_又積怨頗深。翁同掌管戶部,在財政支出上,實際執行的是以滿足皇族需索為前提、只節流而不開源的方針,除老佛爺外對誰都捂緊錢口袋。他又是站在保守的立場上反對洋務,並企圖將督撫們的財權收回到中央。當時他反對建鐵路,對慈禧、光緒「力言津通未宜開」;另一位戶部尚書福錕答應了醇親王每年撥二百萬兩修鐵路,他「甚不謂然」。本來就對張之洞「糜費」素有成見,加之在廣東軍費報銷上結怨,種種因素匯集的結果,必然是在鐵廠經費上一次次地對張之洞痛加駁斥。張在《致硯齋中堂》中一再訴說「無如戶部成見已定,不肯發款」,「戶部必不發款,至於今日,羅掘已窮,再無生機」,便是指向翁同。 更不幸的是張之洞同時又遭遇到另一位首席總督李鴻章。兩人之間成見很深,尤其是在中法戰爭時勢如水火。李鴻章與張之洞是洋務運動晚期的兩大巨頭,同是中國鐵路事業的開創者,但在修哪條鐵路、如何修鐵路上意見完全不同。李一直視張為「大言無實」的書生,不相信他能造出日本還造不出的鋼軌。李堅持要修津通路,後來又巧妙地把項目轉移到關東路,全力經營著北洋。其中既有對於鐵路建設主導權的爭奪,又有買軌還是造軌兩條路線的分歧,結果便是李牢牢地把持著鐵路經費,造軌的漢陽鐵廠始終無法染指。 內有掌握財權的翁同_,外有把持鐵路經費的李鴻章,對於創辦鋼鐵工業這樣一件大事,慈禧和光緒從來就沒有什麼主見,主管其事的海軍衙門、戶部、李鴻章和張之洞之間從來沒有真正達成過共識,於是漢陽鐵廠便成了張之洞踽踽獨行、不堪重負的苦難的十字架。以光緒中期的財政狀況,集全國之力,要把漢陽鐵廠辦好尚感困難,那裡容得如此四分五裂、明爭暗鬥?僅憑湖北一省之力,焉能成事?中國鋼鐵工業的創辦是由於督撫各行其是;中國的鋼鐵工業不能集中全國力量興辦,也是由於督撫各行其是。 飽受列強擠壓、危機重重 對於後發展國家的現代化或工業化來說,貿易保護是抵禦市場強權、發展民族工業的盾牌。不幸的是,中國的工業化在它未開始起步之前,便失去了這個自衛的盾牌。鴉片戰爭後,西方列強脅迫清政府把進出口海關稅則釘死在5%這樣世界罕見的極低水平上。結果造成了罕見的奇異現象:進口稅率低於出口稅率,對外貿易稅低於國內貿易稅,洋貨稅負低於土貨,洋商稅負低於華商。中國的稅則反而成為了保護外國商品和外國商人強而有力的武器。 中國鋼鐵工業是在西方列強壟斷中國鋼鐵市場的嚴峻形勢下創辦的。洋務運動搞了三十多年,建立了許多兵工廠,卻都是無米之炊,作為槍械原料的鋼鐵卻要從國外進口。據《中國近代手工業史資料》記載,從1867年至1894年,進口鐵增加了10倍,鐵產區的作坊紛紛倒閉,洋鐵幾乎占據了中國的全部市場。張之洞在《籌設煉鐵廠折》中滿懷憂慮地指出,「以民間競用洋鐵,而土鐵遂至滯銷」,整個國家「惟事以銀易鐵,日引月長,其弊何所底止!」 漢陽鐵廠的出現和存在,必然改變晚清中國鋼鐵市場原有的份額和比例,但在當時的國際形勢下不可能根本改變市場由列強主宰的基本格局,漢陽鐵廠的產品在本國市場上必然要受排擠、打擊。初出茅廬的中國近代鋼鐵工業面對著挾有特權和質量、價格優勢的舶來品,要在市場上爭得一席之地談何容易。據代魯《漢冶萍公司史研究》計算,直至1908-1911年間,中國國內鋼鐵市場的整體容量約為29萬余噸,其中漢陽鐵廠年均產量為12萬噸,除出口5萬余噸,在國內僅銷售7萬余噸,是每年進口鋼鐵22萬噸的三分之一。 漢陽鐵廠是為鐵路而興辦的,在機械工業等尚很弱小的環境中,鋼軌是它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唯一希望。然而中國鐵路這塊肥肉,正是列強各國激烈爭奪的焦點,既要以貸款取得高額利息,又要以鐵路器材贏得高額利潤。爭奪的結果,在借款修建的鐵路中,確知用漢陽鐵廠鋼軌的僅有保定至漢口、廣州至深圳、津浦路北段一部分等少數工程。如孫寶琦所雲:「京奉路軌,舍漢廠五十餘兩之軌而購英商七十餘兩之軌,殊使華商氣短,愈令外人生心。」即使是購用漢軌,也還有許多周折,負責鐵廠銷售的王勛說:「京漢路購軌,均洋人主政,非我價最廉,無攬得之希望;即便攬得,亦必然多所挑剔,從未享優待權利。」 列強中,日本對大冶鐵礦、漢陽鐵礦的傷害最為嚴重、致命。漢冶萍是歷屆日本內閣一貫關注的對象,掠奪大冶礦石、控制漢冶萍是其外務大臣、大藏大臣、工商大臣協調一致的行動,日本的近代鋼鐵工業賴大冶鐵礦石而得以創辦和發展。簡括地說,自1900年起,通過煤鐵互售合同,蓄意長期攫取大冶鐵礦的低磷優質礦石,造成漢陽鐵廠不得不自用高磷次等礦石;並以貸款為誘餌,逐步實現了對大冶鐵礦和漢陽鐵廠的長期控制,使之淪為對日提供生鐵和礦石的基地。 一方面被人釜底抽薪,壟斷了它的優質原料,一方面在本國的市場上慘遭圍剿,被奪走了絕大部分份額。產銷兩頭遭到如此致命的重創,漢陽鐵廠還能有多少生機呢?中國鋼鐵工業初期的不幸命運,從外部因素來說,是列強用暴力分配世界市場的必然結果。 原料供應受限、鐵廠先天不足 焦炭供應遲遲未能解決,曾被普遍認為是張之洞辦鐵廠的三大失誤之一。實事求是地看,造成漢廠焦炭供應困難的,既有張之洞的失誤,又有當時外部條件的制約。 張的失誤在於未曾勘探鐵礦便先購置煉鋼設備;煤礦尚未確定便先確定廠址開始施工,違反了鋼鐵企業的基本建設程序。既暴露了他對此缺乏經驗、知識儲備不足,更反映了他在憂患意識驅使下輕率冒進、急於求成的思想傾向。 保爾·芒圖在《十八世紀產業革命》一書中說:「在英國,煤藏豐富,煤的使用在十八世紀末已經是增多了,那裡創設的航路網有可能以很少的費用把煤運到各處,全國已經變成一個特別宜於工業生長的享有優惠的世界。」可惜的是,一百年後,在晚清中國的洋務運動已經進行了三、四十年後,這樣宜於工業生長的環境仍然遙不可及,他所說的煤藏豐富、普遍開采、運輸便利三大要素,在創辦漢陽鐵廠時都不具備。 晚清近代採煤業雖先於鋼鐵工業開發,但進展緩慢,收效甚微,一支獨秀的開平煤礦距大冶鐵礦、漢陽鐵廠甚遠,需從天津經上海再入長江,長途轉運,成本大增;且冬季天津封港,無法行船。 張之洞一到湖北,便派出大量人員四齣勘探煤鐵,遇到的仍然是手工開採的土煤窯的汪洋大海。先後用機器開采過幾個煤礦,都收效不佳,王三石已得煤不少而突被地下水淹沒;馬鞍山開采多年,煤質變化難測,最後結果卻是「灰多磺重」,不宜煉鋼。井下開采本身就有許多不確定的因素,這些變故,究竟是外國技術人員判斷失誤、處理不當,還是礦體本身地質水文情況復雜、難以控制,我們無從分辨。對於當事者張之洞來說,這些變故都不是他可以事先預料的;更不是他能夠改變或防止的。即使張之洞再等兩三年建廠,這些外部環境也不可能有重大的變化,有些挫折恐怕也難以避免。 經過盛宣懷、張之洞兩人交替在光緒三年、十六年、二十二年三次沿江勘探,均未發現長江沿岸距離鐵礦較近的地區有適宜煉鋼的煤炭資源,這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最後盛宣懷決定開發萍鄉煤礦,仍然必須克服相距千里,交通不便,運輸困難的障礙。 鋼鐵工業的原料和產品,兩頭大進大出,必須靠交通運輸提供支撐。而在光緒十五年,黃河以南的大地上,既無鐵路,也沒有公路,航運落後,無力提供必要的支撐。建設交通運輸基礎設施的沉重負擔便落到了企業的頭上。要開礦必先大量投資修路,開平煤礦、利國驛煤礦、大冶鐵礦、萍鄉煤礦無不遇到這個難題。開平煤礦先修運河,後又修鐵路,其中唐胥鐵路9.2公里,第二期開平鐵路32.2公里。而要把萍鄉的煤運到漢陽,先修萍鄉到安源的鐵路支線7.2公里,1906年鐵路修到株州,全長90.5公里,前後7年,耗資200多萬兩,這就不是一個企業所能承擔的了。雖然如此,因粵漢鐵路遲遲未能修通,煤焦至株州後仍要用輪船或民船,經湘江、越洞庭、入長江才能到漢陽,仍然增加了鐵廠的成本,也影響了煤礦的發展。 漢陽鐵廠的焦炭供應問題,不單純是一個主觀決策的問題,實質上既受到探礦、開采技術水平的制約,又受到煤、鐵資源相距較遠的自然條件制約,更受到煤炭工業發展滯後、缺乏配套的交通基礎設施等經濟、社會條件的制約。從深層次上看,後發展國家在早期現代化的進程中,國家缺乏總體布局,各相關產業、部門不能協調發展、相互配合,僅僅靠鋼鐵工業孤軍奮戰,既開發礦藏,又建設鐵路,還要爭奪市場,四面受敵,必然要陷入難以突圍的困境。 評判的另一種視角 歷來批評張之洞辦鐵廠的另一個失誤是鐵廠的選址問題。漢陽既不產鐵也不出煤,這是無可爭辯的事實。問題在於我們用什麼尺度和視角去評價張之洞的選址。 所謂「就鐵」或「就煤」,並不是鐵廠布局唯我獨尊的金科玉律。把鐵廠選擇在煤礦和鐵礦之間交通比較便利的地方,也不是在冶金史上沒有先例,同樣在冶金學中曾被列為布局法則之一。 如果我們不是僅僅從一個企業的決策者來要求張之洞,不是僅僅固守多了一段二百來里水路運輸鐵礦石而增加了成本這一罪狀,換一個角度,從推進地區近代化和城市化的角度來審視,張之洞的功過就可能不一樣了。 漢口開埠與洋務運動同是第二次鴉片戰爭的產物。在洋務運動進行了三十年之後,湖北政壇仍是一片沉寂。蘇雲峰認為「張之洞抵鄂之年,才是湖北政治經濟社會各方面發生重要變遷的起點。」我們更具體地說,湖北的工業化是由創辦漢陽鐵廠啟動的,它是關鍵的一環。 張之洞畢竟是湖廣總督而不僅僅是漢陽鐵廠的總辦。他是懷著「經營八表」、「締造先從江漢起」的宏圖來到湖北的。從《勘定煉鐵廠基暨開採煤鐵事宜折》所強調的漢陽有「六便」來看,鐵廠定點是他實現江漢崛起的第一手棋,既考慮鐵廠,也考慮槍炮廠、布廠、學堂的需要和發展,還考慮到漢口的城市建設。也就是說,張之洞在考慮鐵廠的布局時,是與武漢的工業布局和城市建設聯系起來綜合考慮,盡管這種考慮此時還不成熟完善,但他的思路、出發點卻是明確的,無可置疑的。 在張之洞抵鄂之時,漢口、武昌、漢陽是被長江和漢水分割開來的三個城鎮,各有統屬,分別管理著傳統的日常事務;一旦涉及「洋務」,無論是經濟、外交、軍事、城市建設、社會治安和警察等,都要聽命於張之洞。整個晚清時期,在此起主導作用的都是湖廣總督官署及其所屬司道,武漢三鎮實際成了湖廣總督直接管轄的不成文的「洋務經濟特區」。原來以生產扣布和木排交易著稱的漢陽,由於鐵廠與槍炮廠聯袂到來,帶動了一批民營機器製造、修理企業的誕生和發展,儼然成為以冶煉、製造為主的頗具規模的重工業業基地。因為有鐵廠存在,漢陽才會受到區域行政中心武昌的特別青睞,才不致被中部崛起的商業金融中心漢口所冷落;因為有鐵廠這個遠東最大的鋼鐵聯合企業存在,漢陽才進入了國際媒體的視野,對它跟蹤報導;因為有鐵廠這個中國洋務運動的標志性企業存在,日本前首相伊藤博文、德國親王亨利這些重量級的國賓,才會特地繞到漢陽一游。漢陽為武漢贏得了國際聲譽,提高了武漢的國際地位。如果沒有鐵廠,漢陽哪有資格和漢口、武昌鼎足而三? 在漢陽崛起的同時,張之洞在武昌先後創辦了著名的紡織四局等使武昌成為以紡織工業為主的輕工業基地;而在漢口這個人口密集的商業都會里,率先創辦的主要是一些生產民生日用消費品的民營輕工業企業。到辛亥革命前,三鎮工業已有120多家,三鎮工業各有側重、各具特色,武漢作為一個地區初步形成了輕重工業協調發展,門類比較齊全,軍工、民用,官辦、官督商辦,民營、外資,結構多元的工業體系,一躍而成為全國最早、最大的工業基地之一,開創了武漢的工業近代化,為武漢的城市近代化奠定了基礎。 鐵廠在漢陽興建,改變了漢陽地區的經濟功能和地位,密切了武漢三鎮之間的內在聯系,促進了武漢地區整體的近代化和城市化;如果它設在當時還是沿江小鎮黃石港當然也有帶動作用,但其幅射的范圍和能量與在九省通衢的武漢不能相比,是無可置疑的。 漢陽鐵廠與湖南土鐵、蕪湖鋼等手工作坊毫無血緣聯系。這株工業幼苗,並不是在中華傳統封建社會的土壤中培育成長起來的,而是從西方移植過來。西方鋼鐵工業是資本主義發展的產物,自有其生存和發展的土壤及外部環境。張之洞的悲劇在於,他是在晚清中國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等宏觀或微觀環境尚未具備或基本不具備的形勢下創辦鐵廠的。雖然張之洞竭盡所能作了最大的努力,但宏觀環境和不可控制的因素是他無力改變的。這增加了這一事業的艱巨性、復雜性、悲劇性,也埋伏下近代中國鋼鐵工業遭受重大挫折和衰敗的基因。另一方面,漢陽鐵廠又代表著一種新的生產方式,新的人類文明,一旦植入舊的社會結構,又必然成為一種催化劑,產生一系列的連鎖反映,不可抑制地促使原有的社會結構發生變化,促進地區的近代化和城市化。來源:漢陽鐵廠與洋務運動

⑸ 1 武漢重工業基礎(船舶、石化、建築設計、航天、測繪)

武船

武船,是中國船舶集團旗下大型現代化造船企業和核心軍工企業,始建於1934年6月6日,原名武昌機廠;「一五」期間,被列入國家156個重點建設項目,更名為武昌造船廠,代號438廠;2009年完成公司制改革; 2011 年和2013年,武船產業主體分兩期注入「中國重工」上市,分別成立「武昌船舶重工集團有限公司」和「武漢武船投資控股有限公司」,兩家公司同屬一家治理結構,統稱「武船」。2020年,因城市建設和自身發展需要,武船從武昌整體搬遷到新洲,紮根雙柳新家園奮力開啟高質量發展新征程。

晚清時期,湖廣總督張之洞在漢陽開辦了冶鐵、兵工兩廠,在武昌開設了布紗絲麻四局,但沒有發展船舶製造業。1934年4月20日,經當時的湖北省建設廳提案,利用張之洞早年開辦紡紗局舊址設立武昌機廠,發展長江中游新式造船廠。武昌機廠於1934年6月6日正式開工,開啟了武船的持續發展歷程。從武昌機廠、湖北省航業局修船廠到宜沙航務處修船廠,武船經歷多次機構改組。

1949年,新中國成立。中原臨時政府考慮到修造船舶行業的統一管理和發展,決定將漢陽船舶修造廠與湖北機械廠合並,成立華中的大型造船企業——江漢船舶機械公司。1951年,江漢船舶機械公司正式被列為國家基本建設單位。

武船始終按照中船重工集團公司「創建中國最強最大,國際一流船舶集團」的發展要求,以科技為支撐,不斷創新超越,走品牌化、高端化、國際化發展之路,在高技術船舶、大型水利工程、航天設施、大型現代化橋梁、重型裝備和多種成套設備領域實現了規模化發展,形成了軍品、民船、非船舶產品三大主業協調發展的經營格局,主導產品在國內同行業內處於領先地位,並走向國際市場。

多用途工作船、多功能守護船等產品出口到希臘、德國、挪威。系列挖泥船、LPG運輸船、海洋公務執法船……,民船產品形成了一批具有高科技、高附加值「雙高」特色的系列化船舶。 武船率先在國內建立起大型橋梁鋼結構建造基地,並進入國內橋梁界第一方陣,成為國家首批14家鋼結構製造特級企業之一,「武船」商標鐫刻於祖國的大江南北:「神州第一跨」西陵長江大橋;「中國第一跨」江陰長江大橋、武漢軍山長江大橋;「世界鐵路第一高橋」貴州北盤江大橋;我國第一座跨海大橋——廈門海滄大橋;世界第一大跨徑鋼管拱中承式橋——巫山長江大橋……均在武船建造。「世界第一跨」杭州灣跨海大橋也將在這里誕生。 

號稱「天下第一門」的三峽水利樞紐工程永久船閘人字門,武船締造「精品」工程;國家重點工程——西昌衛星發射中心塔架為武船贏得「鑄造通天塔大師」的美譽;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兩大關鍵地面設施在運行中「一滴不漏」,力助神舟系列飛船的順利登天,並為武船摘得中國建築工程最高獎魯班獎的桂冠;武漢體育中心、深圳會展中心……一座座雄偉的體育場館,如同一部部氣勢恢弘的現代交響曲,奏響在中國城市的上空。 

港口機械設備、冶金石化設備、海洋石油裝備、大型壓力容器,武船的經營領域不斷擴展,產品結構不斷優化。2006年,青島海西灣建設項目開工,武船搶灘海洋工程產業;武漢市江夏廟山置地,壯大武船非船產品製造基地。 擁有出口經營權的武船日益與國內外市場接軌:質量體系、職業安全健康體系、環境管理體系國際通行;武器裝備科研生產許可證,一、二、三類壓力容器設計製造許可證,橋式起重機製造許可證等有效資質證50多件。

中船重工研究所

武漢有什麼待遇好的研究所? https://www.hu.com/question/283099783

7打頭的各研究所介紹  http://m.openlab.co/forums/thread/323031/1#p1984376

船舶系統包含中船總體和設備研究所。總體所主要負責項目抓總、集成、協調、布置,平常加班較多,經常會到沿海船廠出差,三五天啞無音訊。能進武漢701所和719所,閉著眼睛選(基本上只招雙985碩士和博士)。設備所709、712、717、722等,主要承擔船舶設備和專業技術研發,對技術和研發有意向的可以考慮,薪資待遇參差不齊,可以根據個人情況擇優考慮。

701所 ,中國艦船研究設計中心是我國從事艦船研究設計的國防核心科研事業單位,被譽為「戰艦的搖籃」。本部位於湖北武漢市繁華市區,在上海設有分部。

719所 ,中國船舶重工集團公司第七一九研究所,又稱武漢第二船舶設計研究所(719所),成立於1965年,地處湖北武漢,是中國唯一的核動力艦船總體設計研究所,是集總體研究、設計、民用產業化等業務的多學科、多專業的國家重點科研院所。七一九研究所在水下艦艇領域具有雄厚實力,為國家經濟社會發展和國防現代化建設作出了巨大貢獻。

1965年3月20日,由周恩來總理主持的中央專委第11次會議批准核潛艇工程「上馬」,重新列入國家計劃,715所劃歸二機部建制,要求二機部1970年建成核潛艇陸上模式堆。6月12日,以海軍艦艇研究院(七院)一所二室為基礎,組建核動力潛艇總體研究設計所(即719所)。1966年,海軍艦艇研究院第719所開始進行中國第一艘核潛艇總體方案論證和設計。

1971年6月,武漢石油化工廠一期工程(武鋼煉油廠)正式破土動工。

為緩解武漢地區能源供應緊張局面,國務院於1970年作出在武漢建設煉油廠的決定,重油作煉鋼燃料,輕油綜合利用,發展石油化工、橡膠塑料纖維等,以解決湖北、武漢工農業生產和市場的需要

1975年6月,武漢石油化工廠一期工程初步建成,完成總投資2995.6萬元。1977年12月,武漢石油化工廠二期工程建成,完成基建投資9770萬元。一、二期工程建成投入試生產後,隨即開始配套工程的建設。1978年1月,武漢石油化工廠試車投產任務全面完成,於8月正式成立武漢石油化工廠。1980年,武漢石油化工廠正式納入國家煉油生產計劃,全面投產,1984年正式劃歸中國石油化工總公司領導。

作為一座由燃料型向燃料化工型發展的煉油廠,武漢石油化工廠投產後產量產值持續增加,能源消耗逐步降低,產品質量和經濟效益不斷提升,為支援國家經濟建設、緩解武漢地區能源矛盾做出了重要貢獻。

2000年2月28日,中國石化集團武漢石油化工廠重組改制為中國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武漢分公司。2007年12月18日,中部地區最大的煉油化工一體化項目——中國石化武漢年產80萬噸乙烯項目開工。2013年,年產800萬噸油品升級煉油改造工程和石化年產80萬噸乙烯項目建成投產,武漢石化跨入千萬噸級大型煉化一體化企業行列。從1978年投產到2018年,武漢石化公司資產規模翻了493倍,累計加工原油超過1.35億噸。

2013年底,中國石化與韓國SK集團就武漢年產80萬噸乙烯項目成立合資公司,2014年1月開始正式商業運行。中韓石化80萬噸乙烯項目是中國石化「十一五」重點工程,帶動下游千億元的產業產值,填補了中國中部地區大型乙烯項目的空白,裝置績效達到世界領先水平,到2018年底累計實現利潤超百億元,上繳稅費約70億元,成為中韓經貿合作的成功典範。

2019年7月3日,中韓石化一體化合資公司——中韓(武漢)石油化工有限公司揭牌進入商業運營。武漢石化與中韓石化合資重組,成為湖北省最大的能源化工合資企業,也是中韓在能源化工領域最大的合資項目。

設計院 :長江水利委員會長江勘測規劃設計院,中國五環工程公司,中南電力設計院,鐵四院,湖北省電力勘測設計院,中南建築設計院

建築 :中建三局

中建三局前身是建工部第三工程局,1965年7月17日,建工部將部屬雲南工程總公司和原西南工程管理局在渡口(現攀枝花)、西昌地區的施工力量組建成立建工部第三工程局,經國務院批准在四川攀枝花成立。1966年,在繼續完成渡口工業基地建設任務的同時,從四川調遷貴州,承擔建設「011系統工程」,即「貴州航空工業集團公司」。1973年起,在完成貴州011工程等任務的前提下,中建三局分批調遷湖北。1982年6月更名為中國建築第三工程局,隸屬於中國建築工程總公司。

基礎設施建設: 中鐵大橋局、中鐵十一局、中交二航局、葛洲壩集團

https://www.qianmeng.net/p/13106

1955年5月19日-6月10日,國務院副總理陳毅主持召開全國文化教育工作會議,制定了《高等教育部籌建武漢測量制圖學院方案(草案)》。決定以同濟大學、天津大學、南京工學院、華南工學院、青島工學院等五所院校測繪專業的師資、設備為基礎,創辦中國第一所民用測繪高等學校。6月11日-14日,高教部主持召開了該學院第一次籌備委員會議,夏堅白被委任為籌委會副主任。

武漢大學測繪學院在測繪界有一個稱號: 亞洲第一,宇宙第三 ,至於武測為何如此厲害,需要追溯它的歷史。被譽為「世界測繪教育之都」的武漢大學,其測繪學科走過了風雨兼程的 62年。

1956年,武漢測量制圖學院正式成立,直屬高等教育部領導。郭沫若為學校題寫了校名。建校之初,學校設3個系、4個本科專業。學院於1956年9月1日在武漢市珞珈山南麓開學,學制5年。學校集中了以夏堅白、王之卓、陳永齡、金通尹、葉雪安等5位一級教授為代表的一批全國測繪學科的精英。1958年8月,學校由教育部劃歸國家測繪總局領導。同年12月,更名為武漢測繪學院。

https://www.sohu.com/a/250789796_305473

https://xw.qq.com/cmsid/20200930A06HMC00

航天三江集團。 航天三江由 原航天科工四院 和 原航天科工九院 於2011年12月合並重組而成。2017年11月,由全民所有制企業改制為公司制企業。

原四院組建於2002年7月,由中國航天科工集團公司對所屬單位進行專業重組改制而成,是我國專業 從事某固體運載火箭系統 的研製生產主體與技術總抓單位,曾創造中國航天史上多個第一,自主研製的多個型號產品分別參加了國慶35周年、50周年、60周年閱兵任務。

原九院於2007年4月掛牌,其前身是經周恩來總理親自批准成立的066基地。該院是我國重要的型號產品研發生產基地和 特種越野車及底盤 研發生產基地。其成功研製的我國某重點航天型號系列產品,填補了中國航天領域的空白。其多個型號產品及配套的特種車底盤共80台,先後在國慶50周年、60周年閱兵式上接受檢閱。

航天三江集團業務主要聚焦商業航天、激光產業、特種車輛及重工裝備、能源裝備產業;並拓展信息產業、微電子與微系統、金融租賃等領域。在商業航天領域,2018年9月29日,由航天三江研製的快舟一號甲通用型固體運載火箭,成功實施兩次商業發射。

https://www.163.com/dy/article/G8J2L0UP0541B741.html

⑹ 張之洞為近代武漢作出的貢獻

1、實業方面:張之洞對武漢的實業貢獻主要兩件,一件是督辦蘆漢鐵路,另外一件是把內陸武漢打造為當時中國最大的重工業基地。

以蘆漢鐵路的修築為契機,張之洞為了「圖自強,御外侮;挽利權,存中學」,在他主政的18年間,興實業、辦教育、練新軍、應商戰、勸農桑、新城市、大力推行「湖北新政」。

以武漢為中心,他先後創辦了漢陽鐵廠、湖北槍炮廠、大冶鐵礦、漢陽鐵廠機器廠、鋼軌廠、湖北織布局、繅絲局、紡紗局、制麻局、製革廠等一批近代工業化企業,居全國之冠,資本總額約1130萬兩白銀。

2、教育方面:張之洞在湖北鐵政局內創建工藝學堂。張之洞改書院、興學堂、倡游學,使包括漢口在內的武漢三鎮形成了較為完備的近代教育體制。

在興辦新式學堂方面,其創辦的算學學堂(1891)、礦務學堂(1892))、湖北武備學堂(1897)、湖北工藝學堂(1898)、湖北師范學堂(1902)、兩湖總師范學堂(1904)、女子師范學堂(1906)等等,則涵蓋了普通教育、軍事教育、實業教育、師范教育等層面。

3、軍事方面:1896年,張之洞以從兩江調鄂的護軍營為基礎,又選募新兵,參用德國軍制,開始湖北新軍的編練。到1907年,湖北新軍計有陸軍第八鎮(一個師)1萬餘人,暫編第二十混成協(一個旅)4600餘人,是僅次於袁世凱北洋六鎮的第一支強大軍事力量。

(6)漢陽市重工業有哪些擴展閱讀:

張之洞一生的貢獻不僅局限於武漢地區。

張之洞作為洋務派的代表人物,主張學習西方法律,提出「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主張。他與劉坤一合上《採用西法十一條折》的具體措施。但是學習和採用西法要有前提,即「中學為體」,中法的根本原則不能動;「西學為用」,西法的基本原則不能學。

早在清末修律正式開始之前,張之洞就主張「擇西學之可以補我闕者用之,西政之可以起吾疾者取之」,他認為這樣做是「有其益而無其害」。

光緒二十七年五月,他與兩江總督劉坤一聯名上了三道《江楚會奏變法折》,提出了「恤刑獄」、「結民心」、改良法制的建議,並同袁世凱一起保舉沈家本、伍廷芳為修律大臣。

張之洞精通儒學和經學,主張「通經致用」和「經世致用」。24歲那年,張之洞在一首敘輩詩中寫道:「仁厚守家法,忠良報國恩,通經為世用,明道守儒珍」。 這不僅表明了其「通經致用」思想的形成,也預報了他今後所要從事的事業。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張之洞

閱讀全文

與漢陽市重工業有哪些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自動擋汽車如何減速換擋 瀏覽:518
賓士e和奧迪a6哪個安全系數高 瀏覽:586
奧迪a4l多少錢可以提車 瀏覽:376
寶馬328方向盤怎麼設置 瀏覽:404
奧迪六十多萬的車有哪些 瀏覽:231
汽車轉向助力器如何記憶更改 瀏覽:115
什麼汽車檔位好看 瀏覽:838
8萬汽車首付一般是多少 瀏覽:801
威志汽車哪個是藍牙 瀏覽:277
2013款寶馬x3用什麼主機 瀏覽:167
榮威四座電動汽車多少錢 瀏覽:150
2017寶馬540i多少錢 瀏覽:892
全新賓士c選什麼顏色 瀏覽:514
賓士汽車後避震器什麼價 瀏覽:909
城鎮化工業化前景如何 瀏覽:18
工業廠區建設項目有哪些 瀏覽:965
68萬能買寶馬什麼車 瀏覽:759
建材工業園區怎麼立項 瀏覽:445
工業流程圖示意圖用什麼軟體 瀏覽:120
汽車輪胎沖壓泵如何使用 瀏覽: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