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榆林高新技術產業園區的園區簡介
榆林高新技術產業園區(簡稱「榆林高新區」) 是在原榆林經濟開發區(1999年通過陝西省政府批准設立)的基礎上,2010年經省政府批准更名建立的省級高新技術產業園區,是陝北國家能源化工基地的核心載體和綜合配套服務基地,是榆林市建設陝甘寧蒙晉毗鄰區中心城市的主要載體。榆林高新區創建國家級高新區將有利於全面加強科技創新對國家能源化工基地的支撐能力,加快推動資源深度轉化,實現產業由勞動密集型向技術密集型轉變,為榆林可持續發展搭建技術承載平台。2012年8月國務院正式批准榆林高新區升級 為國家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這是陝西省獲批的第五個國家級高新區。這對於實現區域均衡協調發展,加快集聚創新資源,打造陝北地區科技創新高地都具有重要意義。
陝西省政府要求,榆林高新技術產業園區必須嚴格實施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和城市總體規劃。榆林高新技術產業園區現共有企業113戶,2010年實現生產總值140億元,完成科技研發投入5000萬元,已經成為榆林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陝北重要的高新技術產業聚集區,初步建成以現代工業為主、高新技術為支撐的多功能、外向型、綜合型的開發區,成為晉陝蒙寧接壤區新興非能源產業示範區之一。榆林市副市長、高新區管委會主任李文明表示,榆林高新區從省級升級國家級,對於國家進一步優化西北地區國家高新區整體布局,實現區域均衡協調發展,加快集聚創新資源,打造陝北地區科技創新高地;對於全面加快國家能源化工基地建設和陝甘寧蒙晉區域中心城市建設都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榆橫工業區(榆林高新技術產業園區)是2009年經省政府批准,在原榆林經濟開發區(1999年省政府批准)和榆橫煤化學工業園區(1998年原國家計委批准)發展的基礎上,進一步擴區改革,整合組建成立的「自成體系、封閉管理、相對獨立、自我發展」的綜合園區,是榆林國家能源化工基地和區域中心城市建設的重要承載區。工業區總面積約914平方公里,其中包括榆林經濟開發區28.4平方公里,佔3%;榆陽區芹河鄉一個整建制鄉,面積328.4平方公里,佔36%;橫山縣白界鄉一個整建制鄉(面積367平方公里)和波羅鎮無定河以北8個村(面積190.32平方公里),面積557.32平方公里,佔61%。整個工業區共涉及3個鄉鎮、51個行政村,約3.18萬人,人口密度為35人/平方公里。
「十一五」期間, 榆林高新區各項主要經濟指標增速均在20%以上。2011年,園區完成生產總值241.15億元,完成固定資產投資170.84億元,實現工業總產值323.16億元,財政總收入33.16億元。全區累計引進項目280多個,投資及合作的世界500強企業達25家。截至目前,榆林高新區引進中石油、中石化、神華、中煤、兗礦、美國陶氏、法國液空等一批全球500強企業,其中不乏收入超百億元企業。根據規劃,到「十二五」末,榆林高新區科工貿總收入將突破千億元,達到1500億元;工業總產值突破1000億元;財政總收入突破百億元,力爭達到120億元,主要經濟社會指標位居陝西省開發區前列,達到全國百強縣水準。
❷ 《紅星照耀中國》第七章中斯諾用一句話賅括了陝西蘇區奇特的「工業中心」的年輕氛圍這句話是什麼
這句話是:他們即使缺乏社會主義工業的物質,卻有社會主義工業的精神。
《紅星照耀中國》第七篇主要內容:去前線的路上開頭寫到同紅色農民的談話,從談話中可以看出紅軍和白軍的不同。接著介紹了蘇區工業概況,以及吳起鎮工廠里工人們的生活情況,並用這一句話概括了陝西蘇區這個奇特的「工業中心」的年輕氣氛。
(2)陝北西區的工業中心在哪裡擴展閱讀
《紅星照耀中國》,又名《西行漫記》,共12篇,是美國著名記者埃德加·斯諾的不朽經典名著。作者於1936年6月至10月對中國西北革命根據地進行了實地考察,根據考察所掌握的第一手材料完成了《西行漫記》的寫作。
斯諾作為一個西方新聞記者,對中國共產黨和中國革命作了客觀評價,並向全世界作了公正報道。
斯諾同毛澤東、周恩來等進行了多次長時間的談話,搜集了二萬五千里長征第一手資料。此外,他還實地考察,深入紅軍戰士和老百姓當中,口問手寫,對蘇區軍民生活,地方政治改革,民情風俗習慣等作了廣泛深入的調查。四個月的采訪,他密密麻麻寫滿了14個筆記本。
當年10月底,斯諾帶著他的采訪資料、膠卷和照片,從陝北回到北平,經過幾個月的埋頭寫作,英文名《Red Star Over China》、中文譯名為《西行漫記》或《紅星照耀中國》的報告文學終於誕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