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四川綿竹最進發展怎麼樣呢
有產業的轉換,必然會產生新產業的空間。綿竹這座昔日欣欣向榮的工業城市,將面對機遇與挑戰並存的局面
6日,記者在綿竹市看到,房屋損毀嚴重,還有一些垮塌了一半的樓房沒有清理。不過市民情緒平穩,一些商業店鋪正常營業,大多數市民住在帳篷里。與居民帳篷相對的,是路兩邊隨處可見的露天商鋪。在綿竹市廣場旁邊,尼龍布搭建而成的開放式帳篷一字排開,帳篷銀行、帳篷超市、帳篷書店應有盡有。
從綿竹市商務局記者了解到,綿竹有工商戶13266家,其中賓館、酒店佔29.78%。地震造成該市眾多商場、賓館、飯店坍塌。市區內3000平方米以上的購物中心、超市共有5家,這5家單位樓房的70%倒塌無法營業。綿竹市委常委、宣傳部長羅應光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地震之後,綿竹城市功能完全癱瘓。目前,供水只在部分區域的一層,供電只在部分街道,天然氣中斷,震後第三天才恢復了與外界的無線通訊,至今座機還是癱瘓的。我們的城市功能尚沒有恢復。」
雖然條件仍然非常艱苦,但綿竹很多工業企業已經恢復生產。6月6日下午,在綿竹市土門鎮,仟坤集團鑫坤機械製造有限責任公司內,一間大大的庫房內,工人正在緊張地生產,庫房的一角設置了臨時的辦公室和員工食堂。
公司總經理周述軍告訴我們,「災後我們馬上評估、加固廠房,5月19日就恢復了生產,是綿竹市最早恢復生產的企業之一。5月23日,我們震後生產的第一批產品通過長途汽車直運上海,將從上海出口到美國。」
這家民營企業以生產、加工、銷售汽車連桿、曲軸、機械加工為主,產品除為東汽配套之外,以出口為主,市場主要在美國、澳大利亞、德國和東南亞地區。
從5月23日起,他們已生產8批產品發往國外市場。「5條生產線,我們已恢復了3條,近400名員工都回來了,暫時不上崗的員工就清理現場,大家一門心思盡快恢復生產,恢復生產就是對災區的最大幫助!」周述軍說。
據了解,鑫坤公司60%的產值來自為東汽配套。像鑫坤一樣,綿竹市還有許多大大小小為東汽配套的企業,形成了一個產業鏈條。2007年,鑫坤公司為了給東汽配套,就投入7000萬元購買了現代化的設備。
東汽的損失會不會給鑫坤帶來巨大影響?周述軍說,「對未來的發展,我們充滿信心。5月24日,東汽就復產了,而且提出要在半年內恢復到震前80%的生產能力,原定的今年全年的發電機組生產目標不變。我想,未來我們應該大有可為。」
東汽公司黨委宣傳部副部長劉志前的話讓周述軍更加放心。他告訴我們,由於東汽重建需要一個過程,為盡快地完成手持訂單,現階段東汽將更多地把一些非核心業務交給配套企業來完成。對於綿竹大量的像鑫坤這樣為東汽配套的機械製造企業來說,這可能是一個更大的機遇。
在綿竹,不少企業都像鑫坤這樣在震後迅速展開了自救和重建,並且很快尋找到新的機遇。
當然,綿竹市的災後重建,要思考的問題很多。如何重新規劃布局,調整產業結構,是綿竹領導班子面臨的課題。
從現有的頃核工業體系來看,綿竹面臨的挑戰不言而喻。東汽整體搬遷,機械製造產業將不得不從主導產業變成配套產業;磷化工產業因為原材料礦被毀,短時間內難以雀閉掘復產,如果從外界尋求原材料,必然加大成本,磷化工產業也將不得不作出調整。更何況作為污染嚴重的磷化工產業是否能夠恢復,如何恢復都有待討論。不少綿竹幹部群眾認為,災後重建需要持科態銷學的態度,不能操之過急。
「首先要評估地質災害,然後科學論證、科學規劃,在重建中要搞清地質條件,這樣才能重建綿竹。」羅應光說。而對眾多群眾還無家可歸、城市基本功能尚未恢復的綿竹來說,當務之急是盡快恢復城市功能,做好受災群眾的安置工作。
按照中央的部署,江蘇省對口支援綿竹的災後重建。5月23日,經過42個小時的連夜兼程,江蘇省對口支援綿竹的首批物資,已順利抵達重災區。據了解,一個月之內,江蘇建設者就將讓2000戶當地災區群眾從帳篷中遷出搬進擁有淋浴房、衛生間以及學校、醫療診所的新居民小區。通過江蘇的支援,綿竹的災後重建步伐將會加快。
日前,綿竹市災後重建領導小組宣布,正式啟動災後重建規劃編制工作。規劃期為近3年(2008—2010年)和後5年(2011—2015年),近3年以恢復重建為主,後5年以發展提高為主。災後恢復重建規劃總體方案包括災後重建總體規劃、城鎮體系規劃、農村建設規劃、城鄉住房建設規劃、基礎設施建設規劃、公共服務設施建設、生產力布局和產業調整規劃、市場服務體系規劃、防疫減災和生態環境修復規劃、災後重建用地規劃等。在報經國務院批准後,綿竹將按照輕重緩急,突出重點、規范有序、依法進行的原則逐步推進。
人們相信,舊有產業的轉換,必然會產生新產業的空間。伴隨著城鎮的變遷,這座昔日欣欣向榮的工業城市必將出現機遇與挑戰並存的局面。
在當地勞動部門的努力下,來自四川省內外的258家企業向綿竹提供了1萬多個就業崗位。綿竹還面向農民工開辦了3個帳篷培訓學校,傳授電焊、微機等實用技術,增強他們的就業能力。當地農業生產也開始步入正常軌道。綿竹市農業局千方百計籌集資金,開始收購春蠶,使蠶業生產恢復了正常。
在綿竹市廣場,綿竹中醫院的醫生們在帳篷里給市民提供醫療服務。中醫院院長吳小平告訴我們,他們的全體員工24小時值班,每天接待近千名病人。他說:「活著的人都是幸運的,就要幫助更多的人。」他們現在每天熬制解暑防病的中葯,免費發給市民。
在綿竹的采訪讓我們感受到,綿竹廣大幹部群眾有堅強的決心,有快速的反應,加上各地對綿竹的對口支援,綿竹災後重建的步伐在加快。綿竹人已經從廢墟中挺立而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