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抗戰時期的漳平
漳平
概況:
郵編:364400 代碼:350881 區號:0597 拼音:Zhangping
漳平市位於福建省西南部,北緯24°54′-25°47′,東經117°11′-117°44′。總面積2951.1平方千米。2003年末,戶籍人口27.42萬人,其中非農業人口8.84萬人。通行閩南方言龍岩話。
市人民政府駐菁城街道。全市轄2個街道、8個鎮、6個鄉:菁城街道、桂林街道、新橋鎮、雙洋鎮、永福鎮、溪南鎮、和平鎮、拱橋鎮、象湖鎮、赤水鎮、蘆芝鄉、西元鄉、南洋鄉、官田鄉、吾祠鄉、靈地鄉。
漳平又名」菁城」 漳平,名取「邑居漳水上流、千山之中,此地獨平」之意。嵌於福建中南,閩南金三角北端,閩西東部。古為汀、漳、泉、延四郡交接處;今為龍岩、漳州、泉州、三明四地市結合部,福建南部內陸咽喉地帶。
區劃上,漳平三國時(220~280)屬吳國建安郡苦草鎮九龍鄉。西晉太康三年(282)屬晉安郡新羅縣。梁大同六年(540)屬龍溪縣。唐開元二十四年(736)置汀州,以苦草鎮置新羅縣,轄九龍鄉。天寶元年(742)改新羅縣為龍岩縣,轄屬不變。大歷十二年(777),龍岩縣劃歸漳州管轄,歷宋、元、明、不變。明成化六年(1470)明王朝批准以九龍鄉所屬居仁、聚賢、感化、和睦、永福5里設漳平縣,次年正式劃出以上「五里置縣」。歷520年,於1990年12月撤縣建市。
語言上,漳平話屬於偏漳腔閩南語(河洛語),文化上亦區別與所屬龍岩地區新羅區以外的客家各縣,為內陸閩南文化之典型。
人口27.3萬,主要為河洛裔閩南人口,亦有部分客屬。河洛即黃河、洛水兩流域,皆在今河南省境內,閩南人自河洛移入,因此閩南人亦稱為河洛人。根據黃瀚所作的田野調查,漳平目前約有客家人口5000人,佔全市人口的1.8%,他們的祖先來自閩西和廣東梅州客家地區,至今仍保留著客家語言、生活習俗等,猶如一個個「方言島」,分布在雙洋、南洋、官田、赤水四個鄉鎮。此外,還有數量不少在漳平工作學習的客家人。
改革開放以來,漳平成為國內外實業家開發的熱土,中外客商紛至沓來,外向型經濟蓬勃發展。漳平已形成擁有建材、化工、礦產、電力、機械、森工、造紙、食品等門類比較齊全並具有一定規模的新型工業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