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古代的手工業是什麼
我國自古以來在紡織業方面就領先於世界,絲織業尤其在世界上享有盛譽。手工業發展,
為古代人們發展社會經濟、改善生活起到了促進作用。但由於統治者推行重農抑商政策,
手工業始終為農業的發展服務而處於從屬地位。雖然在明清時期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萌
芽產生並有了緩慢發展,但又由於封建生產關系的阻礙,始終沒有進入手工工場時代。
1、礦冶業發展概況
1)、冶鐵業
我國是世界上最早掌握冶鐵的國家之一,利用水力鼓風冶鐵比歐洲早一千多年。
①商周:青銅鑄造業興盛,西周時青銅器產品趨向生活化。
②春秋戰國:鑄鐵柔化技術是世界冶鐵史上的一大成就;
③魏晉南北朝:百煉鋼技術已相當成熟,還發明了把生鐵和熟鐵合煉成鋼的灌鋼法。
④隋唐:冶鑄業已普遍採用了切削、拋光、焊接等工藝。
⑤明朝:廣東佛山冶鐵業,一天產鐵量達到六七千斤;雲南采礦業也很有名。
⑥清朝:廣東冶鐵業出現資本主義萌芽。
2)、青銅鑄造業的發展
①夏商周三代被稱為青銅時代。
②夏朝青銅器目前尚未發現,商周是青銅時代的繁盛 時期。
③商朝青銅器由官府壟斷,生產規模大,作坊集中在王都,產品供國王和貴族使用。
④西周青銅器產品趨向生活化,日用器具數量大.有些動物形狀的器皿栩栩如生。
⑤春秋戰國時期的蓮鶴方壺是春秋中期的珍貴名器;戰國青銅器出現金銀錯新技術;青銅雕塑藝術也有創新,器物上已有建築雕塑圖案。
2、紡織業發展的概況
①商周:已出現斜紋提花織物和刺綉。
②春秋戰國:的紡織品纖維相當細密。
③魏晉:曹魏在紡織中心襄邑、洛陽設有專門的織造機構;吳國繅絲質量高,蜀錦、鄴錦、回紋錦著名。
④隋唐:絲麻織品遍布全國各地。北方以來州、毫州最著名,南方以吳越、宣州出名;另外絲織品種類增多。
⑤明清:棉紡織業成為農民的主要副業,棉布成為廣大人民的主要衣料;明代浙江嘉興使用新式「紗綢機」;雙色套印技術得以廣泛傳播,出現許多顏色的秋色印刷品;以生產商品為目的的紡織業興起,蘇州等地絲織業出現資本主義萌芽。
3、陶瓷業概況
①商和西周遺址里出現了原始瓷器,這是我國陶瓷發展史上一次飛躍。
②秦:多集中於鳳翔,鳳翔的畫磚最為出色。兵馬俑是制陶與雕塑結合的藝術化。
③三國兩晉南北朝:當時南方盛產青瓷,後來製作技術傳到北方。北方創制出白瓷,也有黑瓷。
④隋唐:唐三彩為彩瓷的產生開辟了道路;越州的青瓷、邢州的白瓷、鞏縣的唐三彩最為有名;還出現了秘色瓷。
⑤明清:江西景德鎮制瓷業分工很細,有春土、澄泥、造坯、字畫等十幾道工序。
4、造船業發展
①兩漢:水軍擁有用途不同、類型多樣的艦船;發明了櫓、舵、布帆和使用錨。
②三國:吳國造船技術很高,衛溫曾率萬人船隊到達夷洲。
③隋唐:能造當時世界上最大的海船,而且最早出現了機械動力的輪船雛形。洪州是著名的造船中心。
④宋元:北宋江南和東南沿海是造船業最發達的地區。南宋造船業中心有明州、泉州、廣州,海船載運量大。
⑤明朝:造船水平的高超可以從鄭和率船隊先後七次遠洋航行成功上得出。
5、煮鹽業、釀酒業的發展
①甲骨文中有關於商周時期釀酒技術的記載。
②春秋戰國:煮鹽業有山西的池鹽、山東的海鹽和四川的井鹽都已開發;人們已能用曲造酒,是古代釀造技術的重要發明。
③兩漢:漢武帝時實行鹽鐵專賣,反映了鹽在當時國家經濟中所佔的重要地位。漢代開發的鹽,分為池鹽、海鹽、井鹽等,那時,山東食海鹽,山西食鹽鹵,四川吃井鹽。
6、造紙業的發展
①西漢:前期已有了紙。東漢蔡倫改進造紙術,是書寫材料的一次偉大革命。
②魏晉南北朝:紙張質量提高,逐漸取代簡族,成為最主要的書寫工具。造紙中心:洛陽、長安、建業、揚州。
7、代制漆業的發展
1)、原始社會:我國是世界上用漆歷史最悠久的國家。河姆渡遺址曾出土過紅漆碗。
2)、商朝:漆器出現了浮雕式花紋,並鑲有綠松石和鑽花金箔。
3)、周朝:漆髹工藝大量用於車的製造。種植漆林,已被徵收稅賦。
4).戰國漆工藝有新成就,已出現採用夾紵技術的漆器
5)、秦朝:專設官吏管理漆園的種植和漆器的製作生產。
6)、兩漢:湖南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漆器都是漢代漆器當中的精品。
8、玉器雕刻業
商周玉器加工有了很大發展,商代玉器雕刻精美、數量多,僅安陽婦好墓就出土玉器七百多件。
9、手工工藝專著: 戰國:《考工記》 明清:《天工開物》
我國古代手工業的特點
(1)工業部門不斷增加。奴隸社會就有了治銅工業(即青銅工業),封建社會增加了冶鐵、製糖、棉紡織業等部門。工業部門的不斷增加,有的是在生產過程中產生的新行業,有的則是由某個行業演變分化成的新的部門。例如:在紡織工業的發展過程中,先有絲織業,後有棉紡織業;其後棉紡織業日益發展,又分為軋花、紡紗、織布、印染等部門。同樣,在礦冶鑄造工業方面,也日益分化成為采礦、冶煉、鑄造等工業部門。另外,某個工業部門的創立或發展,往往會帶動其他有關部門的創立或發展。例如:中國冶鐵工業的興起,使農具製造和兵器製造成為獨立的工業部門。
(2)工業技術的不斷進步與勞動分工的不斷發展。任何一個工業部門,不論其創立的早晚,一旦創立,它的生產技術都是在不斷進步的。以冶鑄技術的發展為例:商朝時有了青銅冶煉技術,春秋戰國時期發明了鑄鐵柔化處理技術,唐朝的鑄造業已普遍採用切削、拋光焊接等工藝。
(3)手工業生產規模的擴大與工場手工業的出現。從經營的方式來說,其發展的一般趨勢是由家庭手工業到作坊手工業,再到工場手工業。到了封建社會,工業生產的規模有所擴大,勞動分工也漸趨細致。尤其在明代中葉以後,城市工業中產生了資本主義萌芽,出現了工場手工業的經營方式。在這種手工業工場中,一般僱傭較多的工匠,在細致的勞動分工下從事生產,使產品的製造進一步的發展。如:在江南地區的礦冶工業、紡織工業、制瓷工業等部門的生產中,某些手工業工場具有比較復雜的生產設備,擁有大量的僱傭勞動者。他們生產出來的商品數量很大。
(4)、官府工業與民間工業的同時並存。中國的官府工業,歷史悠久,自從奴隸制國家建立後,就有官府工業的存在。從西周到西漢,主要的工業部門,官府都設有作坊。統治者把手工業者集中到官府,以強制的手段迫使他們在官府作坊里進行製造。從春秋末期起,隨著農業經濟的發展、生產技術的提高、社會分工的擴大,不少手工業者脫離農業而獨立。這時社會上除了官府工業作坊外,還出現了一批民間工業作坊。其時以冶鐵業發展最快,因為它與人民生活有密切關系,其產品具有極大的市場。從東漢開始,社會分工方面有了進一步的發展,民間手工業者不斷從農村中分化出來,向城市集中,成為獨立的手工業者。這一時期,一方面是民間手工業者脫離農業而向城市集中;另一方面,官府工業在中國工業經濟中仍佔有主導地位,並在很大程度上限制民間手工業者的發展。到明清兩代,官府工業走上衰落的道路,民間工業則不斷發展。這時候官府工業與民間工業的關系,不僅表現在官府工業須有民間工業來支持,而且表現在官府工業在中國工業經濟中所佔的主導地位讓給民間工業了。在這一時期,民間工業經營方面有一個特色,就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萌芽開始產生。一是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開始破壞;二是某些手工業作坊擴大成為手工業工場,亦即工場手工業開始興起。中國民間工業中的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萌芽,是從明代中葉以後開始的,至清代前期有所發展。它所涉及的生產范圍,以礦冶、制瓷、紡織業為主。明代中葉以後,某些工業部門的民間作坊朝著手工業工場方向擴展。
經濟重心南移與工業分布的相應變化。中國古代經濟重心,起初在北方,以後逐步移至南方。大約到南宋時期,我國的經濟重心完成了從北方到南方的變遷。隨著經濟重心的轉移,有不少工業生產部門、工業製品的主要產地,也從北方逐漸移到南方。這種情況,在中國古代絲織業地區分布的變化中表現得最為明顯。
Ⅱ 縐︽眽鑷蟲槑娓呮椂鏈熶腑鍥芥墜宸ヤ笟鍙戝睍鐨勮〃鐜
縐︽眽鑷蟲槑娓呮椂鏈燂紝鎴戝浗鎵嬪伐涓氬彂灞曞彇寰椾簡鏄捐憲鐨勬垚灝憋紝琛ㄧ幇鍦ㄦ墜宸ヤ笟鐢熶駭鎶鏈鐨勬彁楂樸佹墜宸ヤ笟琛屼笟鐨勫氭牱鍖栥佹墜宸ヤ笟甯傚満鐨勬嫇灞曘佹墜宸ヤ笟鐢熶駭鐨勫尯鍩熸х壒寰併佹墜宸ヤ笟涓庡啘涓氱殑緇撳悎銆
1銆佹墜宸ヤ笟鐢熶駭鎶鏈鐨勬彁楂橈細鍦ㄨ繖涓鏃舵湡錛屽悇縐嶆墜宸ヨ壓鎶鏈涓嶆柇浼犳壙銆佸壋鏂板拰鍙戝睍銆傚傚喍閲戙侀櫠鐡楓佷笣緇囥佸嵃鍒風瓑鎶鏈鍦ㄤ笘鐣屼笂澶勪簬棰嗗厛鍦頒綅錛岄摐鍣ㄣ侀搧鍣ㄣ佺摲鍣ㄣ佷笣緇哥瓑浜у搧璐ㄩ噺涓嶆柇鎻愰珮錛岀嫭鍏風壒鑹層
Ⅲ 中國古代農業手工業和商業的關系
「農本」 和「以農立國「思想是歷代統治者一貫的指導思想。手工業是農業經濟的重要補充,農業的發展特別是經濟作物的推廣為手工業發展提供了原料。農業、手工業生產技術的提高和產品商品化的趨勢為商業的發展奠定了基礎,商業的繁榮又反過來刺激了農業和手工業的發展。
Ⅳ 1.影響中國古代商業發展的因素___2.中國古代手工業生產的特點
1.影響中國古代商業發展的因素___因素:1、發展基礎:農業和手工業是商業發展的基礎。
2、國家政局:國家動亂影響商品交換。
3、交通條件:絲綢之路有利於對外貿易發展。
4、貨幣的發展:貨幣統一、紙幣出現。
5、政府政策:清期的閉關鎖國和南宋發展海外貿易的比較。
2.中國古代手工業生產的特點
1.歷史悠久,源遠流長。
2.官營手工業、民營手工業、家庭手工業三種經營形態並存。官營手工業長期占據主導地位。私營手工業曲折發展,明中後期開始佔主導地位,並產生資本主義萌芽
3.手工業生產部門不斷增加,勞動分工越來越細。
4.種類繁多,工藝先進,手工業技術不斷進步。
5.手工業生產規模不斷擴大,經營方式不斷進步。
6.手工業生產布局隨經濟重心的轉移成相應變化。
7.長期領先於世界,產品遠銷海外,享譽世界(行銷海外,影響深遠)。
Ⅳ 古代手工業&商業發展原因和影響
一、原因
1、政治方面:
國家統一、社會安定為經濟發展奠定基礎。
2、經濟方面:
農業、手工業的高度發展,為商業的發展提供了堅實的物質基礎。
3、國家政策:
統治者相對寬松的政策放鬆對商品交易的限制。
4、交通:
水陸交通的便利有利於對外貿易的發展。
5、金融:
貨幣、金融機構的出現促進了商業的繁榮。
二、影響
1、春秋戰國時期:
春秋戰國時期由官府控制商業的局面被打破、出現許多商品市場和商人。
2、秦漢以來商業艱難發展:
秦漢時期實行重農抑商政策,經商受時間和地點的限制,商業總體水平不高。但還是有所發展,「法律賤商人,商人已富貴矣。」
3、隋唐商業的發展:
(1)邸店在各大商業城市不斷興辦,都市商業不斷發展;
(2)農村集市貿易也發展起來,出現了草市;
(3)出現了櫃坊和飛錢。櫃坊是我國最早的銀行雛形,飛錢類似後世的匯票;③城市繁榮:長安、洛陽、益州、揚州;
(4)市場發展:城市中「市」( 商業區:長安有東市、西市)「坊」(住宅區)分開,商業受空間限制;
(5)規定「日中為市」,商業受時間限制;
(6)對外貿易:廣州成為對外貿易的港口,唐設市舶使。
4、宋元商業繁榮
(1)表現:
①城市繁榮,徹底打破「市」「坊」界限(這是隋唐城市和宋元城市的最大區別),「草市」比較普遍,商業活動不受空間限制;
②出現了「早市」、「夜市」,商業活動不受時間限制;
③商業交換品種迅速增加,許多農副產品和手工業品開始投向市場;
④世界上最早紙幣交子出現並推廣;
⑤出現娛樂場所:勾欄和瓦肆;
⑥貿易發達:邊境貿易和海外貿易發達。
(2)宋元時期商業空前繁榮的原因:
①宋朝結束分裂、元完成統一,為經濟發展提供了條件;
②農業、手工業的高度發展,為商業的興盛提供了堅實的物質基礎;
③ZF逐漸放鬆對商品交易的限制;
④水陸交通的便利有利於對外貿易的發展;
⑤紙幣的出現和應用促進了商業的繁榮。
(3)宋朝時期「商業革命」的表現:
①商品經濟發展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②坊市界限被徹底打破;城市人口激增;
③商業中心崛起;
④海外貿易興盛;
⑤紙幣——交子的出現。
(4)宋朝的「商業革命」未能對中國社會產生「爆炸性的影響」的原因:
①傳統的自然經濟阻礙了新的生產關系的萌芽;
②重農抑商政策阻礙了商業的發展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加強使地方缺失自主性;
③理學的保守性(存天理,滅人慾;重義輕利)使社會思想限於僵化;
④中國是大陸文明體系,缺少海洋文明的進取精神。
(5)古代中國手工業哪些與市場有關聯擴展閱讀:
一、重農抑商
1、政策簡介
在我國漫漫兩千年封建歷史長河中,「重農抑商」政策總是與歷史相隨相伴的。
它產生於封建制度產生鞏固的春秋戰國,發展於封建制度興盛的秦漢,之後便被後面的朝代繼承,中古時代的中國是和波斯,緬甸,印度,埃及相似的東方專制封建農業帝國,與歐美迥異。
歷代封建王朝都強調「以農為本」。
中國封建社會採取這種政策,歸根到底是由其經濟基礎決定的。封建國家的經濟基礎是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這種經濟的主要部門是農業。
農業是古代決定性的生產部門,提供給人們最基本的生活資料,歷代統治者都把農業當作根本性的大事來抓,採取一系列督促、鼓勵、組織農業生產的措施,將農民緊緊束縛在土地上。
2、產生原因
重農抑商政策與封建制度相始終絕不是偶然的,而是封建自然經濟的必然產物。一個國家或政權實行什麼樣的經濟政策,歸根到底是由其經濟基礎所決定的。
中國封建社會的經濟基礎是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因此歷代統治者都把發展農業當作「立國之本」,而把工商業當成「末業」來加以抑制。
其實,造成中國封建社會長期「重農抑商」的根本原因還是中國「封閉式大陸」的獨特地理環境。「中華民族的主體從遠古開始便生活在黃河、長江流域。
大約在6000年前左右已逐漸擺脫狩獵和採集經濟,進入以種植經濟為主的原始農業經濟。先民勞動、生息、繁衍的這塊大陸,東臨大海,西北是戈壁,西南則是極其險峻的青藏高原。
在邁入文明門檻的前夕,在交通極不方便的條件下,這里是一片與世隔絕的天地,與印度次大陸類似。直到1840年鴉片戰爭前,中國人對於外部世界還知之甚少。
在這樣的環境中主要從事原始農業經濟,這是認識中國由氏族社會發展成國家的基點。」(摘自王立民主編《中國法制史》)顯然,這與西方文明的發源地「地中海地區」的地理環境迥異。
二、中國古代民間手工業
在封建社會中,民間手工業為社會提供了一定數量的生活必需品和基本的生產工具,它與農業一起,以眾多的發明創造和精湛的手工技術,創造了中國燦爛的古代文明。
並且,它還推動著社會分工、商品貨幣關系乃至整個社會經濟的發展。到封建社會後期,民間手工業行業中已經開始孕育著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胚胎。
但它的發展同時又受到封建經濟關系的嚴重束縛。在民間手工業內部,也還存在著手工業者墨守成規、封鎖技術、後期行會的束縛以及大型作場內的封建剝削和壓迫等問題,從而窒息著技術進步,阻礙了民間手工業的發展。
Ⅵ 古代農業的發展是如何促進手工業與工商業發展的
古時候人們吃的是爬蟲走獸、果菜螺蚌,後來人口逐漸增加,食物不足,迫切需要開辟新的食物來源。神農氏為此遍嘗百草,備歷艱辛,多次中毒,又找到了解毒的辦法,終於選擇出可供人們食用的穀物。接著又觀察天時地利,創制斧斤耒耜,教導人們種植穀物。於是農業出現了,醫葯也順帶產生了;同時人們還掌握了制陶和紡織的技術。
原始農業是從採集漁獵經濟中直接發生的,種植業處於核心地位,家畜飼養業作為副業存在,隨著種植業的發展而發展,同時又以採集狩獵為生活資料的補充來源,形成農牧采獵並存的結構。這種結構導致比較穩定的定居生活,與定居農業相適應,豬一直是主要家畜,較早出現圈養與放牧相結合的飼養方式;游牧部落的形成較晚。同時,我國又是世界上最早養蠶繅絲的國家。
農業的發展對手工業和工商業的發展起到基礎和保障作用。
Ⅶ 舉例分析說明中國古代手工業的特點和經營特徵
中國古代手工業的特點(1) 起源較早,歷史悠久
(2)部門逐漸增多,生產規模逐漸擴大,分工日益細密,技術與水平不斷進步
(3)手工業與農業的發展緊密結合,並受農業生產的制約
(4)古代手工業生產長期領先於世界,產品不進供國內消費,還遠銷呀亞、非、歐許多國家
(5)明清時期,工場手工業出現,資本主義萌芽產生
(6)多種經營模式並存,有官、私(家庭)手工業三種經營形態
中國古代手工業(以下簡稱工業)發展的特徵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反映出來。
一、工業部門的不斷增加。在中國工業歷史發展的過程中,工業部門是逐步增加的。在原始社會,工業種類很少,只有石器製造、骨角製造、陶器製造、紡織品製造、釀酒、編織等部門。奴隸社會增加了冶銅業(即青銅業),封建社會又增加了冶鐵、製糖、棉紡織業等部門。工業部門的不斷增加,有的是在生產過程中產生的新的行業,有的則是由某個行業演變分化成的新的部門。例如在紡織工業的發展過程中,先有絲織業,後有棉紡織業;其後棉紡織業日益發展,又分為軋花、紡紗、織布、印染等部門。同樣,在礦冶鑄造業方面,也日益分化成為采礦、冶煉、鑄造等工業部門。另外,某個工業部門的創立或發展,往往會帶動其他有關部門的創立或發展。例如中國冶鐵業的興起,使農具製造和兵器製造成為獨立的工業部門。
二、工業技術的不斷進步與勞動分工的不斷發展。任何一個工業部門,不論早晚,一旦創立,它的生產技術都是在不斷進步的。以冶鐵技術的發展為例:春秋時期以木炭為燃料,用皮囊鼓風煉鐵;西漢時期開始用煤炭做燃料;東漢時期發明了水力鼓風機(水排),提高了爐溫;北宋以後,以焦炭為燃料,進一步提高了爐溫。同時,坩堝煉鐵法的創造和土高爐煉鐵技術的進步,使中國古代冶鐵生產技術得到進一步提高。
在中國手工業發展史上,不論採取何種經營方式(如作坊、手工業工場),其生產單位內部的勞動分工,都是漸趨細密的。促成工業生產力提高的各種因素,往往是互相影響的。例如工業生產規模的大小,對於勞動分工粗細的程度是有直接影響的,生產規模擴大,往往促成勞動分工細密。在明清時代的某些工業部門,如制瓷、製糖、礦冶、井鹽等行業的部分手工業工場中,都已具有相當細密的勞動分工。這時的手工業工場,已經發展成為一個有機生產體系了。
三、工業生產規模的擴大與工場手工業的出現。從工業經營的方式來說,其發展的一般趨勢,是由家源宴庭手工業到作坊工業,再到工場手工業。原始社會只能實行簡單的協作,進行簡單的生產。奴隸社會的工業生產規模較前有所擴大,在製作工業產品時,已經有了初步的勞動分工,生產效率較前提高。到了封建社會,工業生產的規模又有了擴大,勞動分工也漸趨細密;尤其在明代中葉以後,城市工業生產中產生了資本主義萌芽,出現了工場手工業的經營方式。在這種手工業工場中,一般僱傭較多的工匠,在細致的勞動分工之下來擴大生產,使產品的製造進一步發展。如礦冶、紡織、制瓷等部門,在江南地區的某些手工業工場具有比較復雜的生產設備,吸收了大量的僱傭勞動者。他們生產出來的商品數量很大。例如清代前期的礦冶業中,由於鑄錢需要大量的銅,促使銅礦開採得到較大發展。
四、官府工業與民間工業的同時並存。中國的官府工業,歷史悠久,自從奴隸制國家建立後,就有官府工業的存在。從西周到西漢,主要的工業部門,官府都設有作坊。統治者把手工業者集中到官府,以強制的手段迫使他們在官府作坊里進行製造。從春秋末期起,隨著農業經濟的發展、生產技術的提高、社會分工的擴大,不少手工業者脫離農業而獨立。這時社會上除了官府工業作坊外,還出現了一批民間工業作坊。其時以冶鐵業銷裂胡發展最快,因為它與人民生活有密切關系,其產品具有極大的市場。
從東漢開始,社會分工方面有了進一步的發展,民間手工業者不斷從農村中分化出來,向城市集中,成為獨立的手工業者。這一時期,一方面是民間手工業者脫離農業而向城市集中;另一方面,官府工業在中國工業經濟中仍佔有主導地位,並在很大程度上限制民間手工業者的發展。到明清兩代,官府工業走上衰落的道路,民間工業則不斷發展。這時候官府工業與民間工業的關系,不僅表現在官府工業須有民間工業來支持,而且表現在官府工業在中國工業經濟中所佔的主導地位讓給民間工業了。在這一時期,民間工業經營方面有一個特色,就是虧攔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萌芽開始產生。一是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開始破壞;二是某些手工業作坊擴大成為手工業工場,亦即工場手工業開始興起。中國民間工業中的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萌芽,是從明代中葉以後開始的,至清代前期有所發展。它所涉及的生產范圍,以礦冶、制瓷、紡織業為主。明代中葉以後,某些工業部門的民間作坊朝著手工業工場方向擴展。
五、經濟重心南移與工業分布的相應變化。中國古代的經濟重心,起初是在北方的,以後逐步移至南方。大約到南宋時期,我國的經濟重心完成了從南方到北方的變遷。隨著經濟重心的轉移,有不少工業生產部門、工業製品的主要產地,也從北方逐漸移到南方。這種情況,在中國古代絲織業地區分布的變化中表現得最為明顯。在遠古時代,中國的絲織生產,以北方的黃河流域為繁盛之地,尤以河北地區為盛。其後逐漸演變為」南盛北衰」,迄至宋代,中國的絲織生產重心已經移到江南地區,尤以蘇州、杭州、南京和廣州等地為盛,不論官府絲織業還是民間絲織業都是如此。明代初年,政府在全國一些有條件的地方設立官府織染局,長江流域的南直隸(今江蘇)、浙江、江西、四川等處皆有設置,而以浙江為最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