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安徽省安慶市有重工業嗎
有啊,石化廠,還在安慶城區
2. 中國軍工股份有哪些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1001軍工廠 航測儀器 西安小寨西路13號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1002軍工廠 測量儀器 南京新模範馬路36號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1026軍工廠 印刷 河北廊坊市光明西道119號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1101軍工廠 機器製造 南京市解放路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1102軍工廠 電氣型材 遼寧省沈陽市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1103軍工廠 被服 長沙市新開鋪36號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1104軍工廠 未知 上海市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1201軍工廠 印刷 北京海淀區花園路13號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1202軍工廠 印刷 北京市寶鈔胡同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1205軍工廠 印刷 北京市海淀區北三環中路69號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1206軍工廠 印刷 河北省廊坊市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2207軍工廠 印刷 北京市百萬庄大街8號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2601軍工廠 電影機械 上海市曲陽路910號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2602軍工廠 半導體 北京市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2672軍工廠 新興鑄管 河北省邯鄲市復興區石化街4號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2703軍工廠 造船 黑龍江省佳木斯市長安路36號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3301軍工廠 未知 遼寧省沈陽市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3302軍工廠 機械加工 石家莊市建設南大街140號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3303軍工廠 漢陽兵工 湖北武漢市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3304軍工廠 望遠鏡 江蘇省南京市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3305軍工廠 管材 吉林省敦化市勝利南大街16號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3320軍工廠 未知 河北省石家莊市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3326軍工廠 軍品機械 貴州貴定縣盤江鎮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3327軍工廠 航空保障 陝西省西安市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3401軍工廠 棉紡 北京宣武區太平街8號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3402軍工廠 車輛 西安市蓮湖區西郊棗園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3403軍工廠 車輛製造 重慶市九龍坡區土橋王家壩100號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3404軍工廠 車輛維修 陝西省西安市西一路113號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3405軍工廠 航天科技 青海省格爾木市鹽橋中路16號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3419軍工廠 乾燥機 青海省西寧市柴達木西路93號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3425軍工廠 橡膠 未知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3501軍工廠 服裝 北京市朝陽區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3502軍工廠 被服 河北省石家莊市新華西路124號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3503軍工廠 服裝 江蘇省南京市鼓樓區中山北路279號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3504軍工廠 服裝 吉林省長春市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3505軍工廠 服裝 遼寧省沈陽市大東區小什字街160號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3506軍工廠 服裝 湖北省武漢市漢口解放大道586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3507軍工廠 服裝 西安市西郊昆明路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3508軍工廠 服裝 四川省成都市文廟西街123號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3509軍工廠 服裝 湖北省漢川市馬口鎮紡織路16號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3510軍工廠 針織產品 湖北省武漢市橋口區橋口路75號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3511軍工廠 毛巾 西安市昆明路2號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3512軍工廠 毛皮製革 甘肅省蘭州市鹽場路367號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3513軍工廠 製鞋 陝西西安市含光路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3514軍工廠 製鞋 河北省鹿泉市上庄村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3515軍工廠 製鞋 河南省漯河市人民東路197號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3516軍工廠 製鞋 上海市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3517軍工廠 膠鞋雨衣 湖南省岳陽市岳陽樓區剪刀池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3518軍工廠 地產 廣東省廣州市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3519軍工廠 皮鞋 江蘇省丹陽市陵口鎮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3520軍工廠 製鞋 山東省濟南市經十路510號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3521軍工廠 軍用皮革 江蘇省南京市大光路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3522軍工廠 製造 天津市南開區三緯路49號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3523軍工廠 製造 遼寧省沈陽市鐵西區北四西路5號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3524軍工廠 裝備 河北秦皇島市河北省秦皇島市海港區軍工里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3526軍工廠 調制葯品 天津市河北區水產前街28號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3528軍工廠 橡膠合成 山西省大同市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3529軍工廠 醫療器械 天津市河北區中山北路7號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3530軍工廠 紡織 陝西咸陽渭城區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3531軍工廠 雨衣膠鞋 山西省聞喜縣邱家莊村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3532軍工廠 服裝 河北省廊坊市南門外64號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3533軍工廠 服裝 重慶市大渡口區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3534軍工廠 棉絮產品 山西聞喜縣東鎮/太原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3535軍工廠 服裝 貴陽沙沖中路39-1號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3536工廠 服裝 四川綿陽市錦興路62號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3537工廠 解放鞋 貴州省貴陽市花溪區清溪路1號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3538工廠 製鞋 陝西省西安市碑林區草場坡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3539工廠 製鞋 重慶市江津市城區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3540工廠 服裝 河北秦皇島市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3541工廠 服裝 湖北十堰丹江口市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3542工廠 棉紗 湖北省襄樊市人民西路140號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3543工廠 服裝 晉絳縣沸泉村/冀涿州開發區范陽東路129號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3544工廠 製鞋 河北省秦皇島市東港路476號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3545工廠 印染 湖北省襄樊市雲興路6號/武漢新農鎮新天村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3546工廠 製鞋 陝西省西安市碑林區草場坡(合3538廠)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3547工廠 頭盔 遼寧省沈陽市大東區取意街47號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3602工廠 容器製造 湖北省丹江口市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3603工廠 汽車油罐 北京豐台新村一里十五號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3604工廠 軍品設備 武漢市解放路667號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3606工廠 炮彈製造 山西絳縣冷口鄉/山西省臨汾侯馬市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3607工廠 機械製造 湖北省丹江口市浪河鎮代灣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3609工廠 電子管 安徽合肥市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3610工廠 機械製造 貴州省貴定縣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3611工廠 汽車配件 襄樊市 樊城區人民西路168號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3614工廠 機械配件 湖南省長沙市長沙縣望新鄉泉塘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3615工廠 汽車配件 天津市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4003工廠 食品 河北秦皇島市 海港區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4210工廠 印刷 河北省廊坊市曙光道22號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4231工廠 未知 山東省青島市佛濤路1號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4236工廠 印刷 天津市塘沽區上海道102號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4305工廠 未知 上海市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4306工廠 機械製造 上海市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4307工廠 海軍保障 廣東省廣州市黃埔長洲鎮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4308工廠 魚雷製造 青島市內蒙古路28號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4309工廠 船舶機械 遼寧省大連市旅順口區長江路156號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4325工廠 器材 貴州省凱里地區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4328工廠 機械製造 山西省長治市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4331工廠 機械製造 廣東省增城市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4332工廠 機械修理 浙江寧波北侖柴橋後朗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4723工廠 飛機修理 河北省邯鄲市永年縣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4724工廠 機械 上海閘北區上海市場中路3127號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4801工廠 海軍裝備 廣州市黃埔長洲鎮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4802工廠 海軍裝備 海南省三亞市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4803工廠 海軍裝備 廣東省潮陽市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4804工廠 海軍裝備 廣東省湛江市海濱大道中26號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4805工廠 船舶 浙江省象山縣西周鎮蓮花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4806工廠 紡機 浙江省舟山市定海區沿港西路99號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4807工廠 船舶製造 福建省福安市下白石鎮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4808工廠 艦船修造 山東省青島市荷澤3路5號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4809工廠 艦船修造 山東省威海市海濱北路1號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4810工廠 造船 遼寧大連市旅順口區港灣街58號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4811工廠 造船 原4808廠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4812工廠 船用輔機 安徽省安慶市菱湖北路40號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4813工廠 電機 江蘇省徐州市礦山路41號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4819工廠 海軍裝備 浙江省象山市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4820工廠 卷門機 湖北宜昌市猇亭大道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4821工廠 船舶修理 遼寧省瓦房店市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5311工廠 機械製造 南京市御道街標營4號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5701工廠 紡織機械 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區簇橋鎮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5702工廠 航空修理 陝西武功縣小村鎮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5703工廠 航空修理 上海市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5704工廠 飛機 吉林市昌邑區雙吉街20號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5705工廠 醫療器械 沈陽市鐵西區沈遼東路3號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5706工廠 航空修理 大連市甘井子區友誼街182號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5707工廠 航空製造 貴州省遵義市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5708工廠 空軍裝備 貴州省貴陽市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5710工廠 飛機修理 湖北省當陽市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5711工廠 航空 吉林省柳河縣靖安街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5712工廠 飛機修理 長沙市天心區暮雲鎮團山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5713工廠 飛機製造 湖北省襄樊市谷城縣茨河鎮石井沖村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5714工廠 飛機修理 湖北省武漢市建設大道417號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5715工廠 航空導彈 河南省洛陽市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5716工廠 電屏 山西省晉城市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5717工廠 空軍設備 四川省成都市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5718工廠 航空 廣西壯族自治區桂林市56號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5719工廠 高壓開關 四川省彭州市麗春鎮清河村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5720軍工廠 飛機修理 安徽蕪湖市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5721軍工廠 機械製造 河北省鹿泉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5722軍工廠 治療儀 甘肅省天水市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5723軍工廠 飛機修理 安徽蕪湖市
3. 急求:重工業物流的主要形式有哪些
一、原、材、燃料工業環境及物流
原、材、燃料工業是我國產業結構中的基礎工業,是重要的生產生產資料的工業。
1.冶金工業。冶金工業包括黑色冶金礦采選業、有色冶金礦采選業、黑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有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其最終產品主要是鋼鐵材料及各種有色金屬材料。
黑色、有色礦采選業的產品--各種冶金礦有許多不進入社會流通領域,礦、廠隸屬於同一企業或同一企業集團,是內部供應,因而企業內部物流較多。其主要物流特點是運量大,對技術要求不太高,運費承擔能力較低。
冶金工業最終產品,是鋼鐵及有色金屬材料,我國鋼產量已近一億噸,幾乎全部進入社會流通領域,對物流需要量較大。相對而言,有色金屬物流總量不如黑色金屬,但運費承擔能力較高,對物流的要求也較高。
主要鋼鐵工業基地為北京、鞍山、本溪、包頭、上海、馬鞍山、武漢及渡口;主要有色金屬產區是上海、遼寧、甘肅、湖南及雲南。
我國大型鋼鐵工業基地都有綜合生產多品種黑色材料及有關輔助材料的能力,也都有一些有特點的產品。
鞍山鋼鐵公司的大型型材、鋼管、重軌以及熱軋薄板等產品較有特點。
上海寶山及武漢鋼鐵公司生產的冷軋薄板質量很好,是我國大型冷軋薄板生產基地,目前全國較大的冷軋機就安裝在那裡,此外,熱軋薄板、鍍鋅板、鍍錫板;硅鋼片也是武鋼的特殊產品。
包頭鋼鐵公司是我國稀土鋼材生產的重要基地。
京津唐鋼鐵工業基地以生產建築鋼、特殊鋼為主。
上海鋼鐵工業基地是我國多品種鋼材生產區,對彌補我國鋼材品種缺陷起重大作用。主要產品是型鋼、鋼管、冷軋薄板和特種鋼。
2.化學工業。化學工業包括的行業門類非常多,主要生產化工原料,總量很大,相對來講單個品種量稍小。對物流需求的特點是對物流質量有較高要求,對物流技術要求也較高。尤其是化學工業生產的各類危險品,對物流有專門的技術要求。
硫酸主要生產地是南京、大連、株洲、葫蘆島、白銀及開封。
硝酸主要生產地是蘭州、吉林、湖南、瀘州、太原。
鹽酸主要生產地是上海、天津。
純鹼主要生產地是上海、遼寧、天津、江蘇、山東。
氮肥主要生產地是成都、瀘州、勝利、滄州、遼河、大慶、岳陽、廣州;南京、安慶、枝江、安邊、赤水、吉林、大連及石家莊。
石油化學工業是我國七十年代後才發展起來的新興產業,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後,又引進了許多套大型設備,使石化工業有一個很大的發展。石化工業一方面進行煉油,一方面通過石油加工提供一系列基本有機合成工業的化工原料,同時又進行一系列合成深加工。我國主要石化工業分布為:
大慶:是我國一個特大石化基地,除提供多種乙烯基有機合成原料外,還大量提供樹指、化肥等。
遼陽:主要提供化纖原料並進行纖維生產。
北京:是我國一個大型石化基地,生產乙烯系列產品、化肥。
南京地區:包括儀征、金陵、楊子三個大石化基地,主要生產乙烯系列產品、化肥、合成纖維、合成洗滌劑。
上海:主要提供乙烯基有機合成原料。
岳陽:主要生產合成纖維。
齊魯:主要提供乙烯基有機合成原料。
此外,撫順、茂名、滄州、烏魯木齊也都是我國大型煉油基地。
3.建材工業。建材工業是基礎材料工業,包括一般土木建築材料的生產,還包括新型非金屬材料及非金屬礦的生產。
建材工業的產品特點是"量大、體重"。少部分種類建材工業產品屬貴重產品,一般而言,大量的建材產品對物流需要量很大,對物流技術也有一定要求,但物流費的負擔能力較低,因而物流中常常是在物流損失和費用支出兩者之間去尋找最優的結果。
主要產品水泥已超過了四億噸,大部分物流范圍較小,也有一定批量物流半徑在幾百公里以上。主要產地有唐山、徐州、寧國、北京、南京、遼寧、江蘇、山東等。
平板玻璃產量為世界之首。主要產地有洛陽、秦皇島、上海、株洲;蚌埠;蘭州、昆明、太原等。
4.煤炭工業。它是我國第一大能源工業,也是基礎能源。煤炭工業產品特點是數量巨大,因此對物流量的需求非常高。近12.2億噸的煤產量中,商品率也很高,是我國進人社會物流中數量最大的工業產品。但是,由於煤炭單位價格較低,因此,物流費用的承受力也較低。煤炭是礦采品,質量規格難以劃一,因此,煤炭的流通加工開展較為廣泛。
我國煤炭商品化率高的主要產區有:以山西為中心的北方煤炭區,山西、內蒙、河北、河南、陝西等省;這是我國外運量最大的產區,對物流需求也最大;東北煤產區,產量雖高,但全部在該區內使用;以兩淮為中心的華東煤區,對解決華東地區能源需求意義極大;以貴州為中心的西南煤炭產區以及新疆為主的西北煤產區。
5.石油工業。石油工業產品形態特殊,因此對物流有特殊要求,產量近1.4億噸,物流需求也大。目前我國採用輸油管及罐裝車、船配合的物流方式。
二、裝備工業環境及物流
裝備工業是為我國生產力發展提供勞動手段的工業,是國民經濟的心臟工業。同時,裝備工業也向人民生活提供各種機、電產品。
1.工業設備製造業。工業設備製造業是指國民經濟產業部門所需機械裝備的製造行業。主要產品是重型機械、通用機械、機床、工具、儀器儀表、動力機械及專用設備。這是裝備工業中產量最大的一類,因而對物流的需求量也較大。工業設備對物流技術要求也較高,對質量保護的要求大大高於通常的原、材料,因而物流難度較大。和通常的原、材料比較,同單位重量工業設備價格遠高於前者,因而物流費用的負擔能力較強。主要分布如下:
(1)重型機械製造業。主要分布於上海、沈陽、富拉爾基、德陽、太原、北京、天津、洛陽以及衡陽。
(2)通用機械製造業。主要分布於上海、沈陽、蘭州、江蘇、四川、廣東。
(3)機床工具製造業。主要分布於北京、上海、武漢、沈陽、濟南、重慶、成都、哈爾濱。 。
(4)儀器儀表製造業。主要分布於上海、重慶、西安、哈爾濱、南京、北京、德興。
(5)發電設備製造業。主要分布於哈爾濱、上海、四川、北京、武漢、天津。
2.農業機械製造業。它是為農、林、牧、副、漁各業提供裝備、工具的工業,主要分布於洛陽、上海、天津、鞍山、南昌、克州、柳州、長春等地。
3.起重運輸機械製造業。它是為物流提供一部分裝備、工具的工業,如果再加上包裝機械、倉庫機械等製造業,則構成了全部物流機械製造業。
鐵路車輛製造業主要分布於北京、大連、青島、唐山、大同、戚墅堰、株洲、資陽、長春、齊齊哈爾、浦鎮、武昌、眉山、西安等地。
汽車製造業主要分布於長春、上海、南京、濟南、襄樊、沈陽、重慶等地。
船舶製造業主要分布於上海、大連、廣州、天津、青島、武漢等地。
飛機製造業主要分布於上海、西安、沈陽、成都、南昌等地。
4. 安慶的地理
安慶地區地貌大致分為中山、低山、丘陵、台地(崗地)、平原幾個部分。
中山主要分布於岳西、潛山、太湖、宿松境內,均屬大別山系。低山是區內分布最廣的一種山地類型,成因也十分復雜。分布於桐城——潛山——太湖深斷裂西北側的多為斷塊山;懷寧、宿松境內的低山,多為侵蝕低山;少部分為溶蝕低山,它們都屬大別山支脈。
丘陵的海拔大都在300~500米之間。一亞類起伏較大,相對高大於100米,脈絡清晰,延伸較遠,北東走向,可稱高丘陵。主要分布在大別山前桐城——潛山——太湖南北側,岳西縣天堂鎮西側;另一亞類起伏度小,相對高度小於100米,切割破碎,走向多變,隨河谷流向而變,通常稱低丘陵。主要分布於太湖縣花涼亭水庫周圍,潛山縣野寨、古井、牌樓等鄉,桐城市童鋪、新安、姚榜三角地帶,懷寧縣七里湖和皖埠水庫鄰近地區。
區內台地海拔一般小於150米,相對高30~80米左右,分布於宿松、太湖、望江、懷寧等縣的沿湖地帶。平原分布於長江沿岸及其支流華陽河、皖河、堯渡河、秋浦河、青通河等下游地帶,以及龍感湖、大官湖、黃湖、泊湖、武昌湖、破罡湖、菜子湖、等湖濱地區。 在對1000多個礦(床)點、礦化點的普查和詳查中發現,境內礦種主要有銅、鐵、金、銀、鉬、鉛、鋅、鈷、鎳、鈾、硫鐵礦、石灰石、大理石、花崗石、重晶石、硅灰石、白雲石、紅柱石、磷、玻璃石英、石墨、瓷土、硅線石、金紅石、藍晶石、透輝石、透閃石、蛇紋石、煙煤、無煙煤、石煤、泥炭、天然氣、礦泉水等。探明儲量的主要有銅礦、鐵礦、鉛鋅礦、金礦、銀礦、鎢鉬礦、鈷礦、煤礦、石煤、磷礦、硫礦。
安慶市有各類礦產資源70餘種,其中非金屬礦藏中肥料、建築材料、化工原料、美術工藝原料等種類儲量大,品種全,品質優,為全省之最。安慶市各地均有礦點分布,其中懷寧較多。懷寧金屬礦、非金屬礦、能源礦等均較豐富。 安慶市內種植業可分為糧食作物與經濟作物兩大類,糧食作物有水稻和旱糧作物如麥類、豆類等,經濟作物有油料、棉花、茶葉、蠶桑、麻類等。
安慶地區土地總面積為20420.3平方公里(摺合3063.02萬畝),其中可利用生產用地為2239.46萬畝,占土地總面積的73%(包括耕地、園地、林地、草地、可利用水面),按農業人口平均,每人佔有可利用土地4.08畝;非農用土地面積為823.56萬畝,占土地總面積的27%。區內生物種類繁多,資源豐富,其中栽培農作物品種520多個,木本植物品種800多個,畜禽品種20多個,淡水魚類84種,還有數千種野生動植物。
建國前,在封建社會制度的束縛下,大部分土地為地主階級佔有,農民被剝削,受壓迫,進行帶有強制性的勞動。同時由於生產方式原始,耕作技術粗放,因而安慶地區的農業十分落後。1949年,全區農業總產值只有3.10億元(折新幣),糧食總產量僅54.3萬噸,平均畝產90.5公斤;油料總產1.76萬噸,平均畝產25.5公斤;棉花總產1660噸,平均畝產6公斤。廣大農民生活極為貧困,常年處於飢寒交迫之中。
建國後,進行土地改革和生產關系的調整,解放了農業生產力;同時大力推廣農業生產技術,不斷改善農業生產條件,從而促進了農業生產的發展。39年來,安慶地區農業發展大體可分為三個階段:1950~1957年,糧棉油等種植業產量得到大幅度增長。這一階段,完成了土地改革,開展了農村互助合作運動,推動了農業生產的發展。1957年,全區糧食總產113.65萬噸,比1949年增長109.3%;棉花總產24.74萬擔,增長645.5%;油料總產47.9萬擔,增長35.5%。1958~1978年,農業生產處於長期徘徊局面。這一階段由於「左」傾錯誤思想的指導,片面強調生產關系變革,隨意改變基本核算單位,推行平均主義,從而導致農業生產多年徘徊不前。20年間,農業總產值平均年遞增速度只有1.7%。1979~1988年,農業進入全面發展的新階段。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農村普遍推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正確執行了「決不放鬆糧食生產,積極開展多種經營」的生產方針,合理調整農業內部生產結構,從而出現了農林牧副漁各業持續增長、農業經濟效益和農產品商品率顯著提高的新局面。
1987年全區糧食總產213.1萬噸,比1978年增長16.2%,比1949年增長292%;1987年棉花總產4.41萬噸,比1978年增長80%,比1949年增長230%;1987年油料總產8.64萬噸,比1978年增長116%,比1949年增長400%;1987年出欄肥豬146.35萬頭,比1978年增長40%,比1949年增長960%;1987年全區農業總產值為16.17億元,比1978年增長51%,比1949年增長420%;1987年全區農村人均收入369元,比1978年增長338%,凈增284.8元。另外,農民隨著收入增加、消費水平改善,消費質量也有顯著提高。農村在社會經濟技術和物質方面均具有一定基礎,為今後農業發展提供了有利條件。
截至2009年,安慶市建立市、縣兩級糧食儲備制度。實施水稻、棉花產業提升行動,糧食總產增長13.7%,棉花總產增長52.1%。畜牧漁業推廣生態、規模養殖,肉類和水產品總產量分別增長18.1%和18.9%。共培育市級以上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150個,其中國家級4個、省級40個,農民合作經濟組織發展到512個。農村土地流轉加速,規模經營面積超過100萬畝,集約化水平全省領先。加強農民技能培訓和轉移就業服務,農民工資性收入占純收入比重提高到40%。加大扶貧開發力度,減少貧困人口54萬。農村基礎設施建設進一步加強,建成沿江泵站14座,完成中小型病險水庫除險加固41座,建成「村村通」公路4533公里,解決71.6萬農村人口安全飲水問題,農村沼氣發展到9.18萬戶。新農村示範村鎮建設扎實推進,村莊規劃整治取得實效。實施退耕還林、長江防護林、血防造林和沿江濕地保護等生態建設工程,森林覆蓋率由34.5%提高到36%。 早在東漢年間,境內已有采礦、冶煉、磚瓦、陶瓷、土紙和絲棉織品的生產。唐、宋時期,貴池、宿松等地的冶銅、鐵、鉛業較發達。李白《秋浦歌》中「爐火照天地,紅星亂紫煙」,就是描繪貴池一帶冶煉工場的情景。南宋時,造紙業開始興盛,貴池的白麻紙在唐、宋兩代均為貢品。鑄錢場所則分布於貴池、懷寧和宿松,以江南永豐監和江北同安監(今銅陵市樅陽縣會宮鎮境內)最享聲譽。鐵、竹、木農具及生活用具製造的歷史也很久遠,潛山竹席和竹編在漢代就銷往國外。明、清時期,境內繅絲、紡織、釀酒、食品業發展迅速,到民國初年,機織土布已年產數十萬米。
安慶工業起步於1861年,就囊括了中國近代工業中官辦、官督商辦和商辦3種典型形態。清咸豐十一年(1861年),湘軍首領曾國藩在安慶南庄嶺一帶,創設安慶內軍械所,雲集了諸如徐壽、華衡芳、李善蘭等中國一流的科學家,為中國最早的官辦「洋務」之一,開創了近代中國機械工業和造船工業。當年創辦的安慶軍械所是全國最早的近代機械工業,次年建造了我國第一台蒸氣汽機和第一台機動船。安徽的第一座發電廠、第一座自來水廠、第一家電報局、第一個圖書館、第一所大學、第一張報紙都誕生在這里。安慶在安徽最早創辦郵政局(1875)、電報局(1875)、電廠(1907)和自來水廠(1910)。光緒三年(1877年),安徽首家以機器採煤的池州煤礦,為官督商辦企業,共經營14年。其後,又相繼出現20多家礦業公司。光緒三十至三十四年,為安慶近代工業發展高潮時期,源長織布公司、萬新煉蠟公司等11家商辦工業陸續開辦。20世紀20年代中期及抗日戰爭以後,安慶工業曾出現短暫的高漲,但很快又復歸衰落。
安慶近代工業因政治、經濟環境動盪,資本投入重商重利、產業配置脫離本地資源優勢,以及近代工業的技術先進性未能充分顯現等緣故,故就整體而言,其消沉與興盛幾乎是相伴出現的。抗日戰爭以後的十幾年間,安慶民族工業趨於凋敗,經濟日漸衰落。1949年,工業總產值221.9萬元。
建國以後,國家對私營工業實行委託加工、計劃訂貨和統購包銷,對個體手工業採取組織聯營、聯產聯銷等辦法,促使了區內工業的復甦。到第一個五年計劃末的1957年,全區工業總產值達1.16億元,比1949年增長了2.1倍。
1958年,區內工業管理體製作第一次大調整,興建了一批小化肥、小農機、小煤窯、小水泥、小鋼鐵等「五小」工業。由於「大躍進」時期的政策失誤,到「二五」計劃末期,工業總產值卻降至9173萬元。後經貫徹中共中央關於「調整、鞏固、充實、提高」的方針,到1965年,工業總產值又上升為1.34億元。
「文化大革命」的10年間,全區工業發展十分緩慢。起初3年,工業生產處於全面動亂與停頓狀態。直到1970年,工業管理體制進行第二次大調整,重新強調發展地、縣兩級的「五小」工業,故當年實現工業總產值1.39億元,1975年上升到2.98億元。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全區逐步推行經濟體制改革,對工業企業實行整頓和技術改造,擴建和新建一批輕工企業,同時大力發展鄉鎮企業。1987年,全區工業企業(包括鄉辦)共有2060個,職工13.3萬人。當年實現利潤總額8876萬元,其中獨立核算的全民、集體所有制和鄉鎮企業分別為4700萬元、2749萬元和1427萬元。
截至2012年全年全部工業增加值592.7億元,比上年增長19.8%。其中,規模以上工業實現增加值455.1億元,增長21.2%。在規模以上工業中,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增加值102.5億元,增長3.5%;集體企業6.4億元,增長16.1%;股份制企業292.9億元,增長25.0%;外商及港澳台投資企業26.2億元,增長30.5%。重工業增加值267.6億元,增長16.7%;輕工業增加值187.4億元,增長28.4%。
安慶市規模以上工業經濟效益綜合指數達到298.67,比上年提高34.24個百分點。實現銷售收入1726.3億元,增長40.9%;實現利稅165.9億元,增長22.4%,其中利潤80.4億元,增長31.8%。 安慶地區商業歷史悠久。北宋時,舒州人「善商賈」。南宋後期,安慶為府、縣(懷寧)治所,城中「商賈輻輳,百貨駢闐」,為長江北岸商業重鎮。清初定為安徽省會,商業更為發達,除省、縣城外,一些重要集鎮也逐漸繁榮。如桐城縣樅陽鎮(今銅陵市樅陽縣樅陽鎮)為縣之首鎮,系6縣水口,「百貨攸集」;桐城縣青草塥,在豐水季節為皖西、鄂東土特產的集散地;懷寧縣石牌鎮為潛山、太湖、宿松的通道,常年「商賈雲集,貿易興旺」。
乾隆、嘉慶年間,徽州人在安慶一帶經商甚多,時稱「徽幫」或「徽商」。安慶城較大的錢庄、當鋪、綢緞庄、布店、紙坊、茶葉店、南貨店皆為徽商開設,他們資金雄厚,經營行業廣泛,掌握著金融及大批物資,操縱了市場。區內桐城、潛山、太湖、宿松、望江、貴池、東流等縣,均有徽商開設的店鋪或與徽商有貿易往來。
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中英續議通商行船條約》簽訂,安慶成為對外商埠。英、美、日、德等國商品源源不斷涌來,區內城鄉幾乎無貨不「洋」,國貨則遭排斥和淘汰。
民國初期,安慶城有商店1100多家,被列為安徽四大市場之一;池州城內有錢庄、布店、日雜商店800多家;宿松縣城關有商店500多家;岳西縣衙前有商店60餘家;至德、東流共有商戶2100多家;懷寧石牌鎮有大小商店800多家。
抗日戰爭時,安慶及沿江集鎮為日軍侵佔,隨即成立了「安慶物資統制委員會」,並開設「洋行」,用來控制經濟、壟斷市場。抗日戰爭勝利後,部分老店復業,商業稍有復興。但不久內戰發生,通貨日益膨脹,貨幣貶值,商業又陷入黯淡境地。到民國38年(1949年)3月,全區有私營商戶14577戶,從業人員22908人,年營業額為5837萬元(折新人民幣)。
建國後,區內商業幾經曲折而逐步興旺起來。1950年專區成立煙酒專賣管理處及百貨、土產、糧食、花紗4個專業公司和供銷合作社,在廣大農村普遍建立了商業網點,逐漸形成了國營商業體系。1956年完成對私營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實現了全行業公私合營和小商販的合作化。1958年實行「大躍進」,國營商業和供銷社合並,合作商店升為國營,商業網點減少,集貿市場被取消,使全區商業遭受嚴重挫折。1961年恢復供銷社系統和合作商店,增加了網點。1962年執行「調整、鞏固、充實、提高」的八字方針,開放了一部分集貿市場。到「文化大革命」時,因全面限制商業經濟的發展,集貿市場再度關閉,商業戰線又遭破壞。
1978年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實行改革、開放、搞活政策,區內逐漸建立起以國營商業為主導的「三多一少」(多種經濟成份,多種經營方式,多渠道,少環節)的商品流通新體制。國營、新老集體、私營、個體、聯營各種類型商業都得到發展,促使了商品流通領域的興旺發達。到1987年底,全區商業批發站、公司、商店、貿易中心和新老集體、私營、個體等商業企業達6萬余個,從業人員121691人(含鄉村32725人),社會商品零售總額達155862萬元,比1949年分別增長4.1、5.3和26.6倍。
截至2009年,安慶市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由114.5億元增加到243億元,年均增長16.2%。金融機構存、貸款余額達748億元和372億元,凈增453億元和146億元。進出口總額由1.6億美元增加到5.2億美元,年均增長26.7%。累計完成固定資產投資1278.9億元,是前五年3.34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