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工業生產 > 沙縣青州有哪些工業區

沙縣青州有哪些工業區

發布時間:2024-03-15 11:58:13

A. 福建省開發區有哪些越詳細越好

一、保留國務院批准設立的開發區15個:

福州(6個):福州科技園區、福州保稅區、福州台商投資區、福州經濟技術開發區、融僑經濟技術開發區、福州元洪投資區

廈門(6個):象嶼保稅區、廈門火炬高技術產業開發區、海滄台商投資區、集美台商投資區、杏林台商投資區、廈門海滄出口加工區

漳州(1個):東山經濟技術開發區

莆田(1個):湄洲國家旅遊度假區

南平(1個):武夷山國家旅遊度假區

二、保留省政府批准設立的開發區57個:

福州(12個):福州琅岐經濟區、福州金山投資區、福州蓋山投資區、福州城門投資區、福州福興投資區、福州金城投資區、閩侯農業技術園、福州青口投資區、福州上街投資區、福清龍田工業區、羅源灣開發區、連江?頭投資區

廈門(2個):同安城東工業區、同安城南工業區

泉州(13個):探花山工業區、蟠龍開發區、南安方圓開發區、萬安開發區、雙陽華僑經濟開發區、晉江科技工業園區、泉州經濟技術工業區、東海濱城開發區、安平開發區、馬甲農業綜合試驗區、晉江東海安開發區、泉州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江南園、石獅園)、石獅黃金海岸旅遊經濟開發區

漳州(12個):招商局漳州開發區、漳州藍田工業區、漳州龍文工業區、角美工業開發區、漳州龍池開發區、漳浦綏安工業區、雲霄雲陵工業開發區、漳州常山華僑經濟開發區、東山旅遊經濟開發區、福建省詔安閩粵邊界貿易加工區、長泰興泰工業區、漳州市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

莆田(3個):莆田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湄洲灣北岸經濟開發區、力寶大地城

三明(4個):泰寧金湖旅遊經濟開發區、三明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金沙園、尼葛園)、永安桃源洞—石林旅遊經濟開發區、寧化華僑經濟開發區城區工業園

南平(2個):武夷山旅遊經濟開發區、南平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

龍岩(4個):龍岩經濟技術開發區、龍湖旅遊區、冠豸山旅遊經濟開發區、長汀縣騰飛工業開發區

寧德(5個):閩東華僑經濟開發區、閩東賽岐經濟開發區、福安畲族經濟開發區、寧德三都澳經濟開發區、周寧縣工業扶貧開發區

三、擬保留省政府批準的開發區2個、省直機關及設區市政府批准設立的開發區53個:

福州(7個):福州軟體產業基地(99年2月經科技部火炬中心批准設立)、馬洋工業區、敖江工業區、福州金山工業區、江陰開發區、鏡洋工業園區、長樂兩港工業區

廈門(6個):廈門石材工業區、廈門銀鷺食品工業區、廈門市機電工業區、航空工業園、廈門同安輕工食品工業區、巷北工業區

泉州(8個):惠南工業園區、德化民營科技陶瓷園區、城南工業園區、惠東工業園區、成功科技工業區、省新扶茂嶺工業區、福建省水暖專業工業園區、安溪工業區

漳州(8個):平和工業區、漳浦縣赤湖工業區、漳龍邊際(南靖奎洋)民營經濟區、龍海市東園工業區、南靖高科技工業園區、漳州金峰工業區、龍海市九湖工業區、古雷港口經濟開發區

莆田(4個):黃石工業園區、楓亭工業園區、華林工業區、莆田市荔園工業區

三明(5個):梅列區瑞雲工業園區、將樂縣北郊工業園區、泰寧縣豐元工業園區、三元區工業開發區、尤溪縣埔頭工業區

南平(5個):浦城縣南浦工業園區、光澤縣和順工業園區、南平市江南工業開發區、邵武城郊工業園區、建甌市東峰蓮花坪工業用地

龍岩(6個):永定蓮花工業開發區、上杭南崗工業開發區、漳平富山工業園區、新羅區民營科技園、武平青雲山工業園區、連城蓮冠工業開發區

寧德(6個):福鼎星火工業園區、屏南溪坪工業小區、閩浙邊界壽寧工業小區、古田玉田工業小區、閩東工業園區、福安秦溪洋工業園區

四、撤銷省政府批准設立的開發區17個:

福州(2個):福清友精工業村、福州空港開發區

泉州(6個):南建工業村、晉江福埔開發區、石獅振獅開發區、石獅德輝開發區、肖厝開發區、金井園頭對台貿易區

漳州(2個):長橋福慶工業區、福建省南靖豐田華僑經濟開發區

莆田(6個):全冠工業城、輝開工業城、富麗明、興利科技園、洞庭工業區、江口石庭工業區

南平(1個):延平區來舟工業園區

五、撤銷省級有關部門批准設立的開發區21個:

泉州(4個):寶蓋科技工業區、祥芝科技工業區、城北工業園區、惠安縣石雕石材工業園區

漳州(9個):石亭工業區、大南坂工業區、舊鎮工業區、黃倉工業區、山城工業區、龍海角美工業區、東山西埔工業園區、平和寶峰工業區、長泰官山工業區

莆田(2個):東海工業園區、埭頭工業園區

南平(2個):爐下工業園、建陽塔山工業園區

龍岩(3個):新羅區連聖工業園區、連城廟前工業園區、連城地瓜工業園

寧德(1個):福鼎白琳金山工業小區

六、撤銷設區市政府批准設立的開發區19個:

廈門(6個):廈門開元工業園、同安金富工業區、同吉工業區、黃金工業區、同安城北工業區、城南工業區

泉州(2個):普安高新技術開發區、濱海工業園區

漳州(6個):朝陽工業區、閩粵邊界旅遊區、金山個私工業區、銀塘工業區、漳浦縣佛曇工業區、龍海市海澄工業區

莆田(2個):莆田市東吳臨港化工園區、鯉南工業園區

三明(2個):尤溪縣西濱開發區、三元區荊東工業區

寧德(1個):蕉城區工業小區

七、撤銷市級有關部門、縣政府批准設立的開發區139個:

福州(9個):晉安區宦溪綠色工業園、福州金城民營高科技園、長樂閩江口工業區、金峰工業區、福州北嶺投資區、連江縣江南民營開發區、連江縣丹陽工業區、晉安區新店紅星工業區、晉安區新店茶園工業區

泉州(33個):城西工業園區、湄洲灣南岸石化基地、洛陽鎮北工業園區、詩墩開發區、大堡污染工業控制區、錦尚工業區(Ⅰ)、錦尚工業區(Ⅱ)、肖厝中心工業區、中心工業區二期、西濱農場企業小區、西濱鎮電鍍集中控制區、新市企業開發小區、鈔岱企業開發小區、草湖埔企業開發小區、磁灶龜山工業區、磁灶鎮陶瓷城、安海橋頭工業區、安海庄頭工業區、永和第一工業區、永和第二工業區、陳埭第一工業區、陳埭第二工業區、中國晉江鞋城、晉江市荊山商貿工業綜合區、金井新市開發區、龍湖晉南工業區、安海灣工業區、晉南出口加工區、浮橋高山工業園區、江南工業園區、潯美工業園區、安溪龍美工業區、湖頭工業區

漳州(50個):薌城天寶工業區、龍海市華輕工業區、龍海市榜山工業區、龍海市顏厝工業區、龍海市港尾工業區、漳浦棕口工業區、東山銅陵工貿小區、詔安橋東鎮工業園區、南靖霞微洋工業小區、平和大坂洋工業區、平和霞寨工業區、平和九峰工業區、長泰岩溪工業區、長泰上蔡工業區、長泰港園工業區、龍海角美鴻漸、龍海角美石厝、龍海角美龍田、龍海角美楊厝、龍海角美埭頭、龍海角美坂美、龍海角美社頭、龍海角美錦宅、龍海角美恆蒼、龍海角美東山、龍海角美玉江、龍海榜山鎮平寧、龍海榜山蘆州、龍海榜山南苑、龍海東園鎮過田、龍海東園鳳鳴、龍海東園厚境、龍海浮宮邱厝、龍海石碼鎮內社、龍海程溪鎮下庄、龍海程溪和溪圩、龍海海澄鎮黎明、龍海海澄東興、龍海海澄州頭、龍海海澄福大、龍海海澄月港、龍海海澄南門、龍海海澄倉頭、龍海海澄前厝、龍海紫泥鎮下樓、龍海九湖鎮下庵、龍海九湖百花村、龍海九湖長福、龍海九湖田乾、龍海九湖鎮九湖

莆田(3個):度下民營工業小區、笏石民營工業區、秀嶼鎮民營工業小區

三明(16個):沙縣民營工業區、尤溪縣聯合鄉吉木民營工業園區、尤溪縣第一園區、尤溪縣第二園區、建寧縣金溪工業園區、建寧工業園區、永安鄉鎮工業區(共8個園區)、大田縣金溪工業園區、大田縣工業開發區

南平(3個):富洲經濟開發區、松溪縣經濟技術開發區、建甌市城東工業區。

龍岩(19個):新羅區東寶工貿小區、新羅區西陂鎮雙路亭工貿小區、新羅區鐵山個私經濟示範小區、武平十方工貿小區、武平岩前工業園區、連城朋口工業園、上杭南陽工貿小區、上杭臨城九州工貿小區、上杭才溪工貿小區、上杭中都工貿小區、上杭舊縣工貿小區、上杭蛟洋工貿小區、長汀古城輕紡工業園、長汀策武麻陂工貿小區、長汀河田塗坊工業小區、長汀南山中復經濟技術開發區、長汀濯田劉坊工業園區、長汀新橋鎮新橋村小溪背工業小區、長汀新橋鎮凹頭嶺工業小區

寧德(6個):霞浦工業桃園、柘榮富源工業小區、閩東電機電器工業區、古田黃田經濟開發區、古田縣蓮橋工業小區、霞浦三沙工業小區

B. 福建省三明市沙縣下轄街道辦事處有哪些

福建省三明市沙縣下轄街道辦事處包括鳳崗街道、虯江街道、青州鎮、夏茂鎮、高砂鎮、高橋鎮、富口鎮、大洛鎮、南霞鄉、南陽鄉、鄭湖鄉、湖源鄉、金沙園開發區、金古園開發區、青山紙業工業區、海西物流園區。

C. 清溪鎮有哪些工業

青湖工業園、榮曜工業園。
1、青湖旁唯工業園位於清溪鎮東南部,主要負責青湖園區的開發建設、招商引資、物業管理以及為入園客商衫清提供一條龍配套服務。
2、榮曜工業園位於東莞清溪鎮三中核心工業片區,周邊有東莞快意電梯、長榮玩具廠、東莞財峰傢具有限公司等運塌培。

D. 沙縣的經濟概況

沙縣是國家南方重點林區縣、全國商品糧基地縣、全國科普示範縣和省良種水果發展基地縣、省農副產品基地縣,福建省竹子重點產區。木材、筍干、曬煙、香菇、花奈、菜芋、板鴨等名特優產品久負盛名,遠銷海內外。2007福建省縣級經濟評價中,被福建省經濟發展研究中心評定為最具發展潛力的縣份之一。在推進縣域經濟發展中,沙縣重點產業不斷發展,初步形成林業、金屬深加工、生化等工業主導產業。竹業、畜禽業、茶果業和沙縣小吃業成為農業農村特色經濟,獲得「中國竹席之鄉」、「中國小吃之鄉」、「中國小吃文化名城」等榮譽稱號。
沙縣在8個鄉鎮建起了經濟園區,全縣初步形成「兩園八小區」工業發展平台。2008年,沙縣規模以上工業產值首次突破百億元大關,1—11月,全縣規模以上工業累計實現產值101.75億元,比增38.01%。在2007年福建縣級經濟評價中,縣城經濟綜合實力居全省縣級第17位,被評定為全省最具發展潛力的縣份。農業實施科教結合,大力推進農業產業化,初步形成糧食、鴨業、竹業、食用菌、水果等五大產業化體系;工業已初步建成比較完整的縣級工業框架,形成食品、化工、建材、輕紡四大支柱產業。全縣已建成農副產品批發市場3個,其中金沙市場是閩西北最大的農貿市場,聯結城鄉,輻射全國。第三產業也有長足的發展,信息、運輸、勞務、金融保險等服務業正在興起。沙縣小吃蓬勃發展,遍布全國各地,據不完全統計,全縣外出經營沙縣小吃店已達1.8萬多家,從業人員5萬多人,占農村勞動力的58%,小吃產業年營業額超過35億元,年純收入6億元以上。外向型經濟不斷壯大,先後同日本、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國家及香港、台灣等地區建立了友好合作關系,興辦「三資」企業98家,實際利用外資4869萬美元,投資范圍涉及三次產業;科技、教育、文化、衛生、廣播電視、體育和城建等社會公益事業迅速發展、先後被評為全國體育工作先進縣、全國文明縣城、全國文化先進縣、省級衛生縣城、省義務教育先進縣。
2010年全縣地區生產總值103.52億元,增長14.5%;綜合實力明顯增強。財政總收入7.89億元,增長24.1%,其中,地方級財政收入5.04億元,增長30.1%;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101.91億元,增長16.2%;外貿出口1.34億美元,增長28%;按可比口徑實際利用外資3025萬美元,增長21%;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3.5億元,增長22.2%;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上漲103.3%;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790元,增長11.9%;農民人均純收入7770元,增長9%;城鎮登記失業率2.71%;人口自然增長率5.48‰;完成單位生產總值能耗降低和二氧化硫、化學需氧量的減排任務。林產加工、機械製造、生物及食品加工、化工新材料等產業加快集聚太,四大主導產業實現產值160億元,占規模以上工業產值75.9%。全年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26.8%,實現利稅10.28億元,增長244.9%。第三產業發展提速。出台扶持第三產業發展政策,現代物流第三產業發展提速。業開發區獲批為省級開發區,「陸地港」、新華都物流倉儲中心等重點項目加快建設,陶瓷建材城等項目建成營業,新建汽車4S店5家,三明汽車城影響力進一步擴大。啟動淘金山休閑旅遊度假區、小吃文化城三期工程,完成一批星級酒店建設,策劃打造「夜色金沙」旅遊品牌,遊客接待量、旅遊總收入分別增長22%、24%。消費結構升級,商品房、汽車等成為熱點,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擴大。全年本外幣存、貸款余額分別增長21.4%、27.9%,農業發展銀行在我縣設立分支機構。現代農業扎實推進。全面落實強農惠農政策,農林牧漁業總產現代農業扎實推進值增長3.5%。累計流轉土地11.56萬畝,竹業、鴨業、茶果業實現產值14億元,農業「五新」加快進村入戶,5個現代農業示範園加快建設,新建10個農業示範基地、7個無公害農產品生產基地,新增9個無公害農產品、3個綠色食品,新成立33家農民專業合作社。「六大戰役卓有成效。共實施項目262個,253個項目完成或超六大戰役」卓有成效,共完成投資74.45億元,超額完成年度投資計劃。 沙縣農業歷史上以種植水稻為主,兼有種植小麥、甘薯、大豆、油菜、茶葉、煙葉、麻、甘蔗等雜糧和經濟作物。
清朝以前,水稻畝產長期停留在50~80公斤的水平上。民國時期開始注意引進和推廣優良品種,但因社會動盪,技術水平較低,糧食生產仍無大的發展。民國30年(1941年),全縣糧食種植面積20.2萬畝,佔耕地總面積的61.3%,總產量2250萬公斤,平均畝產112公斤。這種生產水平一直維持到解放前夕。
沙縣解放後至1956年,經過土地改革,解放了農村生產力。互助合作時期興修一批農田水利工程,改善了生產條件。同時還廣泛推廣「南特號」、「陸財號」等水稻良種,農業生產穩步發展。1956年全縣糧食總產量達4601.7萬公斤,比1950年增長45.7%,平均畝產增加48.6公斤。1950~1956年間種植業總產值年平均遞增率達8.9%。1958年開展的「大躍進」運動,使農業生產遭受重大挫折。所謂「全民辦鋼鐵」、「全民辦交通」佔用大量農村勞動力。在「浮誇風」的影響下,縣內形成所謂「放高產衛星」的風氣,常規種植水稻最高畝產報至6680公斤,「移苗並丘」最高畝產報到34170.5公斤,當年全縣「公布」平均畝產達658.5公斤,為實際畝產的4.4倍。受1958年虛假高產的影響,1959年全縣糧食收購量增加421萬公斤,生活上則大辦公共食堂,提倡「放開肚皮吃飯」,生產上則盲目實行「少種高產多收」的方針,全縣糧食播種面積減少3萬余畝。由於決策錯誤,加上自然災害的影響,糧食總產連年下降。1961年糧食總產量僅有3522.88萬公斤,比1956年下降23.4%,平均畝產減少21.9公斤,種植業產值下降23.7%。1962年,由於貫徹中共中央1960年以後下達的一系列關於糾正農村工作中的左傾錯誤的指示,調整農村生產關系,技術上大力推廣矮桿良種和連作水稻,扭轉了被動局面,1961~1965年,糧食總產量年遞增率達8.8%,糧食畝產從1961年的142.2公斤上升為1965年的193.6公斤。農民人均純收入也由61元增至75元。
1966年「文化大革命」開始後至1968年,由於受動亂影響,糧食總產和畝產連年下降,1969年後才恢復到1965年的水平。1971年大面積推廣雙季稻,結束單季稻在沙縣佔主要地位的歷史,糧食總產量達7023.18萬公斤,比1970年增長18.3%,畝產增加45.5公斤,種植業總產值增長89.47%。農民年人均純收入增至94元,比1966年增長25.3%。1972年開始的學大寨、大搞農田基本建設的熱潮,進一步改善了農業生產的基本條件,1975年雜交晚稻在沙縣試種成功並逐步得到推廣,使糧食生產出現新的局面,1979年糧食總產量增至9818.99萬公斤,平均畝產達406.1公斤,實現《農業生產發展綱要》規定的目標。但這一階段在發展糧食生產時忽視了多種經營。這期間開展的「批判資產階級法權」、「大批促大幹」、「割資本主義尾巴」等運動,不同程度地挫傷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影響了農業生產的經濟效益。1978年每個農業勞動力創造的產值僅有766元,比1965年增加51元,年遞增率僅為0.6%;人均純收入97元,比1965年增加22元,年遞增率只有2.0%。
1979年開始,各社隊開始推行各種形式的生產責任制。1982年,全面落實「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激發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農業技術也有了新的發展。1980年實現單季晚稻雜優化。1983年雙季早稻大面積推廣雜優品種,並對全縣近2萬畝中、低產田進行改造。1987年推廣配方施肥等新技術,同年在夏茂實施萬畝「噸糧田」協作攻關工程,促進了糧食的穩產高產。1988年,全縣旱澇保收面積達16.7萬畝,佔耕地總面積的77.3%,為1950、1965年的7.5倍和1.9倍;可機耕面積達9.7萬畝。糧食總產達11103.5萬公斤,比1978年增長22.1%,平均畝產增長37.2%,達513.5公斤。在發展糧食生產的同時,多種經營也有了較大發展。經濟作物播種面積達17.21萬畝,為1978年的4.3倍,其中水果7.3萬畝,為1978年的14.3倍。種植業總產值達4598萬元,比1978年增長96.7%,年遞增率達7%。1988年每個農業勞動力創產值1759元,比1978年增加993元,年遞增率達8.7%;農民年人均純收入達741元,比1978年增加644元,年遞增率達22.5%。1953~1988年,全縣累計向國家提供商品糧68574萬公斤。
2010年全面落實強農惠農政策,農林牧漁業總產值增長3.5%。累計流轉土地11.56萬畝,竹業、鴨業、茶果業實現產值14億元,農業「五新」加快進村入戶,5個現代農業示範園加快建設,新建10個農業示範基地、7個無公害農產品生產基地,新增9個無公害農產品、3個綠色食品,新成立33家農民專業合作社。 沙縣解放前的工業基本上為手工業。清同治年間(1862~1874年)為手工造紙和茶葉加工業的鼎盛時期,但廠家均為小規模的手工作坊。民國13年(1924年),縣人潘伊銘集股購置1台23千瓦發電機,創辦電燈有限公司,此為沙縣現代工業的第一個廠家。抗日戰爭期間,沿海一些軍政文教機構遷到沙縣,促進了民智的開發和工業的發展。這一階段縣內的工廠有省營的電廠、煉油廠、征屬第一工廠(紡織廠)、教育用品製造廠等;私營的造紙廠最多時達92家,碾米、磚瓦、製糖、榨油、陶瓷、竹器、草編和印刷等私營工廠、作坊也有近百家。民國35年後,由於受到內遷單位遷回和通貨膨脹的影響,廠家紛紛倒閉。至1949年,縣內唯一的電廠因機器損壞停止發電,造紙廠僅剩12家。
1950年,縣內工業以私營工業為主,總產值237萬元(1980年價,下同),占工農業總產值的15.4%。此後,工業總產值以每年17.1%的速度遞增,1956年完成生產資料私有制社會主義改造時,工業總產值達611萬元,占工農業總產值的23.8%。1957年即第一個五年計劃的最後一年,工業總產值猛增至1052萬元,比1956年增長了72.2%,占工農業總產值的34.7%。當年實行「優先發展重工業」的方針,輕工業與重工業比重由上一年的9.9:1變為0.48:1。1958~1962年的第二個五年計劃期間,由於受到「大躍進」、「浮誇風」、瞎指揮的影響,工業生產畸形發展。1958年提出「全黨動員,全民辦廠,遍地開花」的大辦工業的口號,基本建設投資比1957年猛增6.7倍,全縣中小型工廠多達3190個,其中鋼鐵廠達11個,「土高爐」則隨處可見。當年輕工業與重工業的比例為0.1:1,工業總產值雖然增長了43.6%,達到1521萬元,但經濟效益極差,造出來的機器許多不能使用,煉出來的鋼、鐵雜質很多,浪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1959、1960年基本建設投資仍成倍增長,1960年達800萬元,為1957年的38倍,造成了各種比例關系的嚴重失調。1961年貫徹「調整、鞏固、充實、提高」的八字方針,集中力量發展農業,適當縮小工業生產和基本建設的規模,當年工業總產值比1960年下降55.8%,1962年降為586萬元,經過1963年至1965年三年繼續調整,到1966年,工業總產值恢復到858萬元。從1966至1976年,由於「文化大革命」的干擾,工業發展起伏較大。1967年還出現了21.4%的負增長。1975年實行全面整頓,工業總產值比上年增長了55%。1976年開展所謂「批鄧、反擊右傾翻案風」,當年工業總產值增長率降至3.7%,工業總產值占工農業總產值的40%,輕、重工業比例為0.85:1。1978年之後,實行改革、開放的政策以及鄉鎮工業的興起,加快了工業發展速度。1978年至1988年間,工業總產值以19.2%的速度遞增。1980年,全縣工業總產值首次超過農業總產值,在工農業總產值中所佔比重達51%。1988年,全縣工業企業182家,總產值達24731萬元,比1987年增長65%,占工農業總產值的69.9%。工業總產值中,輕、重工業比例為2.1:1,全民所有制企業產值佔24.9%,縣辦集體企業產值佔18.1%,鄉鎮工業產值佔19.7%,村及村以下工業產值佔35.3%,中外合資企業產值佔2.7%。
1979年之前,企業的競爭意識較差,對產品質量不夠重視。1980年後,企業的競爭意識逐步增強。1985年,工業產品的質量管理和企業的計量定級開始向規范化、科學化發展。截至1988年,全縣有27個工業企業通過計量定級考核驗收,其中沙縣味精廠通過二級計量定級驗收,水輪發電設備廠、制葯廠、化肥廠、酒廠、電木粉廠、大洛水泥廠、香料廠、糧食復制廠、水泥廠、高橋造紙廠等12家企業通過三級計量定級考核。虯鳳牌玉露酒、虯城牌米片干、虯江牌99%結晶味精、風情牌茉莉浸膏、洛山牌水泥、S牌一級燒結普通磚、白鴿牌勞動保護服、雙輪牌DLE一410×530三角帶齶式硫化機等產品先後被評為福建省優質產品;白鴿牌人造衣箱、格布衣箱、RP勞工雨衣等產品被評為外貿出口「信得過」產品。
1958年後,縣內陸續創辦了一批中央、省、地(市)屬工業企業,其中1969年投產的青州造紙廠規模最大。1978年,縣內中央、省、地(市)屬企業有5個,均為全民所有制企業,工業產值達7994.7萬元,為縣屬企業工業產值的2.1倍,其中青州造紙廠產值7721.9萬元,佔96.6%。1988年,縣內的中央、省、市屬企業10個,其中全民所有制企業5個,工業總產值11437.9萬元,為縣屬企業工業產值的46.2%,其中青州造紙廠產值10014.5萬元,佔87.6%。
2010年新開發工業用地4049畝,引進總投資10億元的金煌新能源、總投資8億元的鴻瑞無菌包材等一批重大項目,新投產企業49家。新增2家產值超10億元企業,宏盛塑料、麥丹集團等企業上市工作有序推進。林產加工、機械製造、生物及食品加工、化工新材料等產業加快集聚,四大主導產業實現產值160億元,占規模以上工業產值75.9%。全年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26.8%,實現利稅10.28億元,增長244.9%。

E. 沙縣有哪些鎮

沙縣轄6鎮4鄉2個街道辦事處2個省級開發區:鳳崗街道、虯江街道、青州鎮、夏茂鎮、高砂鎮、高橋鎮、富口鎮、大洛鎮、南霞鄉、南陽鄉、鄭湖鄉、湖源鄉和2個省級開發區(沙縣金古經濟技術開發區和和沙縣金沙園開發區),180個村(居) 委會,總人口25.31萬多人,其中農業人口17.5萬人。居民多為漢族。全境通行閩中方言(流行地區沙縣、三元、梅列、永安),以城關話為主。


沙縣,古名沙陽,簡稱虯。隸屬福建省三明市,位於福建省中部偏北,閩江支流沙溪下游,位於南平和三明市之間,介於北緯26°06′-26°41′,東經 117°32′-118°06′之間,東出南平至福州,西過三明至廈門,北上浙贛至中原華北,自古即為閩西北重要商品集散地。歷史上中原南遷移民的著名客家歷史文化之鄉。自西晉始,五胡亂華,永嘉之難,中原黃河流域河洛地區華夏漢民族不斷南遷,多次大規模南下入閩。東晉(379)延平縣南鄉沙源地(即今沙縣城東古縣村)始設沙戍,東晉義熙年間(405)沙戍升格為沙村縣,隋(581-618)改沙村縣為沙縣,不久廢置,唐武德四年(621)改名沙縣,永徽六年(655)之前時設時廢。歷屬建州、劍州、南劍州、南劍路、延平路、延平府、建安道。自古是商賈雲集之地,素有「金沙縣」之稱。

沙縣是國家商品糧基地縣、國家南方重點林區縣、福建省竹子重點產區。蘿卜岩楠木種源自然保護區是全國唯一以楠木為對象的保護區。沙縣小吃名聞遐邇。名勝古跡有開縣始祖靈衛侯祠堂、唐代興國寺、宋代理學家羅從彥祠堂、明起義首領鄧茂七山寨、清代城隍廟和中國最大的依山鑿刻石卧佛定光佛。

閱讀全文

與沙縣青州有哪些工業區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買奧迪rs7需要月入多少 瀏覽:934
江淮汽車2017款iev6e現在多少錢 瀏覽:663
奧迪精品車型有哪些 瀏覽:103
汽車如何安全停在坡上 瀏覽:118
為什麼要大力發展電動汽車 瀏覽:17
農村有哪些工業原材料 瀏覽:622
城固為什麼沒有大型工業區 瀏覽:101
寶馬的轉向機在車的哪個地方 瀏覽:132
嘉興工業地板膠多少錢 瀏覽:90
紅旗國人和寶馬哪個好 瀏覽:711
寶馬3和奧迪4哪個值得買 瀏覽:614
怎麼開好小汽車 瀏覽:870
8萬平方工業園區需要投資多少 瀏覽:955
奧迪a4l怎麼設置單開一個門 瀏覽:196
長城汽車多久做一次保養 瀏覽:831
汽車打蠟不幹有什麼壞處 瀏覽:710
如何申請做觀致汽車調度員 瀏覽:183
混動汽車換擋條件有哪些 瀏覽:331
吉首到無錫汽車多少錢 瀏覽:912
賓士sl能跑多少公里 瀏覽:3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