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宋朝手工業興起的表現
北宋統一和平的環境,農業生產的恢復與發展,城市與鄉鎮經濟的繁榮都為手工業的創造發展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條件。
尤其是到了北宋中葉,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農村租佃制度生產關系契約化的普及,促進了宋代經濟的進一步發展。
在公元1032年頒布了法律允許民間自由雇傭人從事各種勞動,從而使僱傭勞動完全合法化,促進了僱傭勞動的發展。
勞動者人身依附關系的鬆弛,反映了封建農奴制殘余的進一步削弱封建租佃制關系的向前發展,不僅促進了農業,更促進了手工業和商業的興盛與繁榮。
這些恰恰發生在北宋中葉的時期,這時候,正是中國封建社會由前期向後期發生轉折的時代。
手工業的發展,手工業僱傭勞動的普遍化,政府對手工業作坊控制逐漸由強轉向鬆弛,是這一時代轉折的標志之一。
①採煤等礦業的發展。
採煤業在宋代的北方比較發達,北宋中期的冶鐵中心主要集中在河北、河東以及京東地區。煤炭不僅用於日常生活,而且還用於冶鐵等行業。
金,銀,銅等礦產的開採到了北宿中氣,也發生了比較大的變化。礦產品主要是分成制度,也就是實行抽分的方法來征稅,一般是2/10。
由於分成制度的發展,激發了采礦發掘的積極性,促進了采礦業與冶煉業的發展。
②鑄錢業
銅錢是宋代流通的主要貨幣,平定諸國以後,設立鑄錢監進行鑄造,但是數量尚少。
川蜀地區使用鐵錢,北宋前期每年鑄造鐵錢21萬貫,也是也是由監鑄造,一共有三監。
在宋神宗時期,銅錢和鐵錢鑄造業有了很大的發展,當時一共有鑄錢的場所26處,其中鑄造銅錢的錢監一共有17所。
鑄錢業與采礦和冶煉業有一個共同的特點,既受自然條件的制約,也受政府政策的影響。
③紡織手工業
北宋的紡織手工業主要是絲織業,其次是麻紡織業。其中,凌羅綢緞都是屬於絲織品。
宋代實行兩稅法,作為夏秋兩稅徵收的紡織品,基本上應該是屬於家庭手工業產品,可能有小部分是手工業作坊的產品。
宋神宗時期,兩浙路包括今天浙江以及蘇南的鎮江以東地區和上海市是全國最主要的絲織業中心。
官府會在一些絲織業中心設立官營絲織手工業工場,比如說織造院。
④制鹽、制茶、制瓷等手工業
1)鹽
鹽是生活必需品,北宋時期,鹽分為池鹽、井鹽、海鹽和鹼鹽。
比如說井鹽產生於川蜀地區,是官營治鹽業,小的鹽井可以在納稅後在川蜀地區內自由販賣,但是不準出川。
鹽在北宋時劃區域銷售的,有時是專賣品,有時允許商人繳納鹽稅後進行販賣,其中淮鹽的銷售最廣,主要銷售在長江中下游以及淮河流域地區。
2)茶
茶是各地人民日常消費較多的產品,茶稅也是北宋政府重要的財政收入之一。
茶葉主要產於南方宋朝統一以後,在今天的湖北、安徽和江蘇地區設立了六個茶葉「榷貨務」,實行茶葉專賣。
北宋中葉流行末茶,利用磨子將茶葉磨成茶葉末。並且,政府專門設立了官營水磨磨茶,到北宋末年推行到北方的不少地區。
3)瓷器
瓷器是人們的日常生活用品,到北宋時有了很大的發展,出現了定窯,汝窯,官窯,哥窯等名窯。
定窯在河北西路的定州,所產的白瓷釉色潔白,裝飾精美,有刻花,印花和浮雕等。
汝窯在京自北路的汝州,也就是今天的河南汝州,汝窯青瓷為天青色,主要是宮廷的用品。
哥窯要在兩浙路,今天的浙江麗水由章氏兄長創立,他的弟弟在龍泉也建立了一個瓷窯。主要是無光釉,釉色比較淺淡。
南方瓷窯有景德鎮的景德鎮窯,北宋中葉已經成為瓷器的重要產地。
北宋後期,北方的鈞窯異軍突起,製造出多種豐富多彩的彩色瓷器。他的興盛時期在金代燒制技術傳到了南方,比如說景德鎮後來將他的銅紅釉發展成釉里紅。
4)造紙業
造紙業在五代的基礎上又有所發展,今天的安徽、浙江和四川等地區都是造紙業的中心,尤其是北宋中葉成都府路所產的紙張比較好,專門用來印刷交子。
5)制墨業
這是屬於個人的勞動,為了保守制墨的秘密,很少僱傭別人。
6)雕版印刷業
北宋的雕版印刷業已首都開封以及杭州、建陽、眉山最為著名。
此外,其他比如說造船業,建築行業等手工業也都非常的發達。
2. 我國春秋時期手工業生產的進步主要表現在哪些方面
生產工具和技術的改進以及農業生產水平的提高,為手工業的發展創造了有利的條件。
首先,手工業日趨專業化。春秋時代,受政治形勢的影響,地區經濟有較大的發展,各個地方的手工業往往具有自己的特色。比如說吳國的劍、鄭國的刀、宋國的斤,都聞名於當世。
其次,出現了大量的新興手工業。新興的手工業有煮鹽、冶鐵、漆器等。冶鐵業是一項重要的手工業,從已經發現的冶鐵遺址來看,春秋時期冶鐵的規模已經相當大、產品種類和數量很多,質量也很好。北方發現的鐵器以農具和手工工具為主,南方發現的鐵器以兵器居多。這一時期青銅業仍有進一步的發展,河南新鄭出土的蓮鶴方壺代表了當時的最高水平,突破了呆板的舊傳統。楚國的漆器最出名,長沙春秋楚墓中出土的一系列漆器都是價值很高的工藝品;齊國的紡織業非常發達。
3. 中國古代手工業發展的主要成就
中國古代手工業發展的主要成就
1、高超的冶金技術
①原始社會晚期:掌握冶銅技術
②商周:青銅鑄造進入繁榮;其中,西周時已有鐵器;春秋時,鐵農具推廣,並製造鋼劍
代表作:司母戊鼎、四羊方尊、三星堆青銅禮器、越王勾踐青銅劍等
2、享譽世界的制瓷業
(1)中國是瓷器的故鄉:china一詞英文中意為「瓷」,後來西方乾脆將瓷器的故鄉稱為China,也就是「中國」的英文名字,可見中國瓷器在世界享有盛譽。
(2)重要成就:
①商朝:已燒制出原始瓷器
②東漢:燒出成熟的青瓷;
③北朝:燒出成熟的白瓷;
④唐朝:形成南青北白兩大制瓷體系;代表瓷器有唐三彩、秘色瓷等。
⑤宋朝:制瓷技術大放異彩,瓷窯遍布全國各地,出現五大名窯。
⑥明清:種類豐富,有青花瓷、彩瓷、琺琅彩;著名瓷都景德鎮。
3、異彩紛呈的絲織業
1)悠久的歷史:中國是世界上最早養蠶繅絲織綢的國家
2)突出成就:
①商朝:已有織機,能織多種絲織品
②西周:生產斜紋提花織物
③西漢:長安的東西織室工人多;馬王堆出土的素紗單衣;陳寶光妻能織出精美絕倫的絲織品;提花技術相當成熟;絲路。
④唐朝:以輕盈精湛著稱,還吸收外來風格。
⑤宋朝:品種繁多,織錦吸收花鳥畫中的寫實風格。
⑥明清:絲織品(尤其是細密精緻的緞)超過前代;出現蘇州、杭州和南京著名絲織業中心。
中國手工業的特點:
一 、手工業部門的不斷增加,主要以冶金、紡織、陶瓷為主。
二、手工業技術的不斷進步,技術水平處於世界領先水平。
三、盡管手工業發達,居於世界領先地位,但手工業始終處於農業經濟的從屬地位。
四、官府手工業與私營手工業、家庭手工業三種經營形態同時並存。
五、隨著手工業生產規模的擴大,其經營方式也在變化(由農民家庭副業和城鎮家庭小作坊-----明中後期出現手工作坊工場手工業。)
六、經濟重心南移,手工業分布也相應移至南方。
4. 中國古代手工業的發展有哪些特徵試舉例說明。
希望對你有幫助:
第一、手工業生產部門不斷增加與勞動分工越來越細。
第二、手工業生產技術不斷進步
第三、手工業生產規模不斷擴大與工場手工業出現
第四、官營手工業、私營手工業、家庭手工業三種經營形態並存。
第五、經濟重心南移與手工業生產布局成相應變化
第六、古代手工業生產長期領先於世界。
古代手工業發展的特點:
(1)官營手工業、私營手工業兩種經營形態並存。官營手工業長期占據主導地位,但呈現不斷萎縮狀態;私營手工業不斷發展壯大,到明朝中後期逐漸占據了主導地位。
(2)中國古代的手工業生產,地域分布廣泛,生產規模巨大,分工細密,產品種類多,生產技術先進。
(3)中國古代的手工業,長期領先於世界,產品遠銷亞歐非地區,廣受贊譽。
(4)手工業生產規模的擴大與工場手工業的出現。從經營的方式來看,私營手工業經歷了由家庭手工業到作坊工業,再到工場手工業的經營方式的轉變。到明朝中後期,在私營手工業中產生了資本主義萌芽。
(5)經濟重心南移與工業分布的相應變化。中國古代的經濟重心,起初在北方,以後逐步移至南方。大約到南宋時期,我國的經濟重心完成了從北方到南方的變遷。隨著經濟重心的轉移,有不少工業部門、工業製品的主要產地,也從北方逐漸轉移到南方。這種情況,在中國古代絲織業地區分布的變化中表現得最為明顯。
(6)農業與手工業的發展緊密結合,但手工業的發展受到農業生產的制約。
中國古代手工業產品享譽海內外的原因:
①中國古代手工業品是日用品與藝術品的完美結合,應用於人類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
②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為中國古代手工業產品向海外交流提供了便利的條件。
③古代封建王朝利用饋贈手工業品方式,加強與亞非、非、歐各國的友好往來.
5. 在秦朝,手工業技術的蓬勃發展具體表現在哪些方面
秦漢至宋代,中國手工業全面發展。在與飲食密切相關的手工業中,冶鑄鐵、制漆制瓷、制鹽制酒都取得了顯著的成就。
最古老的漆器是從楚墓出土的,主要包括盛食物的碗、盒、盆、放器皿的箱子、舀湯的勺子、盛蔬菜的筷子和酒具。漆器胎骨種類繁多,如木、竹皮、藤等,十分精緻。
漢末及以後,漆器在上層社會日常餐飲生活中對餐具的作用逐漸消失,但在一些日用領域作為漆器工藝品得以保存並不斷發展。漆器製作工藝復雜,成本高,使用中不方便避免鹽和酸,因此具有明顯成本優勢和實用價值的瓷器最終成為食品和生活的主流。瓷器生產技術日益提高,產量日益增加。由於瓷器比陶器更堅硬,具有釉面晶瑩剔透、潔白細膩、薄而不吸水的瓷體特點,所以用瓷土高溫燒制而成的食具不僅比陶器更精緻美觀,而且更符合食品衛生的要求。標准青瓷出現於東漢,青瓷、白瓷、彩瓷產生於魏晉南北朝。此後,中國古代食器多為瓷器,發展迅速。
唐朝時期,中國的瓷器工業有了質的飛躍。據史料記載,唐代瓷器的燒成溫度達到1200℃,瓷器白度達到70%以上,接近現代細瓷的標准。到了宋代,胎質、釉料、製作工藝都有了新的提高,瓷器燒制技術達到了完全成熟的水平。到了宋代,名窯已經遍布中國大部分地區,這是陶瓷工業最繁榮的時期。當時的鈞窯、葛窯、官窯、汝窯、丁窯被稱為五大名窯,所產瓷器各有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