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十月革命後,蘇俄怎樣結合國情探索工業化道路的
1917年,國內戰爭時期,實行戰時共產主義政策,主要措施實行余糧徵集制,徵集人民手中的余糧和其他農產品;對中小型企業實行國有化;取消自由貿易,由國家統一分配一切生活必需品和糧食。雖然打贏了內戰,也積累了不少的問題,社會各階層怨聲載道,導致蘇聯被迫改變經濟政策。
1921年,蘇俄開始實施新經濟政策,允許多種經濟並存,大力發展商品經濟。鄧小平比較推崇這種模式,後來中國的國有體制改革借鑒於此。列寧死後,蘇聯就完全按照斯大林的個人意志來建設了。
1924,斯大林上台後通過重工業化(1928—1937兩個五年計劃)和農業集體化,建立高度集中的政治經濟模式即「斯大林模式」,其標志是於1936年蘇聯新憲法宣布蘇聯是工農社會主義國家。此模式下輕重工業發展極不平衡,農民生產積極性大受打擊,農業生產得不到發展,中國50年代的經濟大都沿此模式發展。斯大林死後,在蘇聯幾代領導人的改革下,1991年,這種模式終於被突破了,人民也自由了,不過蘇聯也就不復存在了。
『貳』 年後蘇聯政策發生了怎樣的變化原因是什麼急
1929年~1933年,蘇聯大規模開展的把個體小農經濟聯合為大集體經濟的「{社**}主義改造運動」,被稱為「農業集體化」。1927年-1928年,由於蘇聯國家規定的糧食收購價格太低,使得農民並不急於賣糧,於是糧食收購出現短缺。斯大林認為造成危機的原因是「富農階層」的蓄意破壞,他不顧布哈林等人的反對,一方面採用特殊手段打擊「富農」,強迫他們按指定價格賣出余糧;另一方面推行農業集體化政策,以摧毀妨礙「{社**}主義工業化」和「公有制經濟」的個體小農經濟。
『叄』 蘇俄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和新經濟政策蘇聯社會主義工業化和農業集體化的時間
蘇俄戰時共產主義政策是在1918年11月21日—1921年3月國內戰爭時期採取的經濟政策。1921年,蘇俄政府用新經濟政策取代了戰時共產主義政策。
新經濟政策在1921年3月開始實行的向社會主義過渡的經濟政策。後來隨著1924年列寧的逝世和斯大林的上台,新經濟政策被慢慢廢除。1929年,斯大林公開宣布停止實施新經濟政策,在全國范圍加速開展農業全盤集體化和社會主義工業化運動,在事實上採納了托洛茨基的建國思想,逐步形成了代替新經濟政策的斯大林模式。
蘇聯社會主義工業化:1929-1937年。
社會主義工業化方針的提出是在1925年12月,蘇共第十四次代表大會上。斯大林代表蘇共黨中央提出了必須把國家變為經濟上不依賴於資本主義國家的工業國的迫切任務。他強調指出:「把我國從農業國變成能自力生產必需的裝備的工業國——這就是我們總路線的實質和基礎」。第十四次黨的代表大會,批准了黨進行社會主義工業化建設的方針。
1929年,社會主義工業化正式取代「新經濟政策」。至1937年,蘇聯的社會主義工業化基本實現(以完成第二個五年計劃為標志)。
農業集體化是蘇聯於1930年1月5日開始推行的政策,1934年蘇聯政府宣布農業集體化基本實現。
『肆』 蘇聯工業化時間
蘇聯工業化的時間是這樣的,1924年聯共十四大做出工業化的決定,1927年聯共十五大農業集體化,1928年蘇聯開始進行五年計劃,用了不到三個五年計劃,到1937年完成工業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