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英國工業化發展道路的特點有哪些
18世紀30年代,英國首先爆發了產業革命,這次工業化是從英國的紡織工業部門開始的。
自蒸汽機的出現,標志著人類進入了蒸汽機的時代,它改變了人類以人力、畜賀缺滾力、水力作為主要動力的歷史,使各種機器有了巨大的動力,導致人類歷史上的第一次技術革命。
為此,英國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實現工業化的國家,成為現代經濟增長的一個示範。
總的來說英國工業話有以下四個特點: 一、是在沒有外力推動的情況下,是純粹有市場自發推動禪余的工業化。
二、工業化的結構轉變周期長、產業關聯度大並依次推進。
三、英國工業化推進與社會經濟、政治、文化等變化和現代化是同步的。
四、英國工業化扮則以輕工優先發展,通過產業聯系帶動國民經濟其他部門的發展。
❷ (世界當代史簡答題)英、法、德、美、俄工業化模式各有怎樣的特徵
(一)內生型工業化模式——英國和美國
英國是世界第一個工業化國家,其工業革命是自發產生和進行的,這種模式一般被稱為內生型工業化,這是世界工業化進程中的一種特殊模式,經歷了一個相對漫長的過程。英國的工業化是在已經相當發達的市場經濟前提下發展起來的。先是圈地運動,使英國的土地所有權發生了革命性變革,改變了農業經營方式和生產組織形式,率先在農業上實現了商品化生產;農業的先行發展使人口得以持續增長,為工業提供了廣闊的國內市場和充足而又廉價的勞動力。資本的原始積累和勞動力市場的形成,加上廣大世界市場的開辟,為工業化發展創造了條件。而蒸汽機的發明,正式揭開了工業革命序幕。技術革新使勞動生產率不斷提高,以紡織業為先導部門,采礦業和冶金業與其並行發展,帶動了其他部門的產生和發展,工業化逐漸擴散到各工業生產部門和交通運輸業中。利潤的驅使,使英國經濟結構發生了變化,農業不再占優勢地位,工業和貿易及交通運輸業開始在經濟中占據主導地位。對英國人來說,其社會經濟、政治、文化等各方面的變化和現代化的進程幾乎是渾然一體,自然而然地實現了工業化。
美國工業化的動因主要來自內部壓力,可以看作是英國工業化模式的延伸。因為美國有靈活的經濟體系和政府強有力的指導政策,對工業快速發展起了很大的作用。而且,美國在英國的基礎上進行了工業化內部創新,建立了更先進的生產模式。眾所周知,美國是一個後起的資本主義國家。1776年獨立以來,依靠國內豐富的自然資源,利用外國的先進技術,特別是進行技術革命和制度創新,在短短的200年的時間里,就實現了由農業國到工業國的轉變,目前已成為世界上經濟技術實力最強的國家,而且已進入知識經濟時代。
首先,美國人創立了新的工廠體制。美國工業化時人力匱乏,但土地廣大,水利資源豐富。於是,他們把原來一些分散的製作過程加以合並,實行新的分工,然後將製造某一商品的所有工序集中於一個工廠,並置於統一的管理之下。這種工廠制需要巨額資金,於是,組織有限公司成為解決資金的主要渠道,某一公司根據法律取得營業執照後,便可以從許多較小的投資者手裡籌集資本,股東們只負「有限責任」,他們對公司的債務只按其所佔有的股份比例承擔責任。這種股份公司成為美國工業化的基礎。
通用制是美國的另一項重要的技術創新。通用制使大規模的生產成為可能,產生「規模生產制」。在此之前產品是由工匠一件件製作的,而通用制的出現則使得產品可以批量生產和大量投放市場,有力地促進了經濟發展。此外,美國遠離歐洲大陸,不易受戰亂的影響,而且還可在歐洲列強混戰時獲得若干訂貨的好處。結果,兩次世界大戰後,美國不僅迅速地成為徹底的工業化國家,而且成為了世界主要的超級大國。
英美兩國的發展還有許多共同點,除了它們都屬於一種內生型的工業化模式外,語言、文化、政治傳統、以及宗教信仰方面類同,都佔有十分廣闊的市場,有一個適宜工業化發展的政治機構和相應的社會組織,都能獲取工業化所需的原材料。所以通常人們把英美兩國的工業化模式合稱英美模式。
(二)中間型工業化模式——法國
法國模式是一種介於內生型和應激型兩種模式之間的類型。法國的工業化走了一條十分曲折的發展道路,形成了獨有的法國模式。首先,在近代初期,法國在各方面與英國相比一直處於上風,甚至在工業起步階段法國的條件也並不比英國差,然而,法國卻未能成為「第一隻變成青蛙的蝌蚪」。法國各方面的條件與英國有點類似,採取自由放任的寬松政策是機械模仿英國的經驗,法國的特殊國情在於,它在工業化的進程之前從路易十四時代開始,就一直擁有較為強大的國家政權,但這些政權並未成為工業化的促進力量,反而在很多時候成了發展的障礙。於是,法國社會把建立民主體制視為經濟發展的前提,而建立一個民主政府卻引起了反復和劇烈的社會動盪,沒有穩定的環境,法國以建立政治民主體制為先導的方式最終不僅未能達到推動經濟發展的目的,反而在某種特定的階段阻礙了法國經濟的起飛。當法國意識到政治上、經濟上的自由放任發展模式實際上已經過時後,才探索如何將政治民主化與經濟發展有機地結合起來。
從世界經濟發展規律看,當世界市場上已出現了一些領先國家,其餘國家在競爭方面就不可能擁有與它相同的條件和地位。於是,要依靠某種經濟之外的力量來幫助本國經濟發展,而這種力量就是政府。此後的德國和日本依靠政府的力量取得了成功。它們得益於法國的探索——在一國經濟起飛之際,其政治變革應追求一個能暫時適合經濟發展的體制而不是一種絕對民主體制。
(三)政府主導型工業化模式——德國和日本
另一歐洲工業強國德國的工業化進程在法國工業化之後,其經濟起飛時間相對較遲,德國通常被稱為工業化第二集團的追隨者,比美法等國工業化晚了整整一代人的時間,它們吸取了法國搖擺不定的教訓,利用有效的社會軍事組織形式,創立了一種成功的模式。建立了干預性很強的政府和一個主動積極的官僚體系。德國政府在其工業發展過程中發揮了積極作用,通過德意志政府的努力,德國在19世紀末終於成為一個實力強勁的新興工業化國家。
而在亞洲東北部的日本,則是在明治維新後,通過明治政府的強力引導,在很短的時期內實現了現代經濟的轉軌,一方面引進西方先進科技、加速本國工業建設,一方面對外擴張、掠奪他國財富,通過一種血淋淋的方式也擠進了列強的行列。
德日兩國工業化都快速進行並取得了顯著成績,而且它們的工業化過程有許多共同點。德日兩國都是工業化第二集團中的主要國家,在發展的模式上,選擇了應激型也就是政府主導型的工業化發展模式,其發展勢頭卻超過了幾乎所有的第一集團國家。這中間有很多因素,除了政府的作用和對教育的重視外,德日兩國的企業卡特爾化也是一個重要因素。兩國在工業化過程中,企業卡特爾化成為工業化的一種主要趨勢,表現出工業化發展對規模經濟的要求,沒有規模,就無法有效地參與國際競爭。
德日兩國在社會和政治方面的徹底現代化,也是在二戰以後藉助於外力完成的。正是1945年後美國對這兩個國家進行的強制性民主改造,其現代化任務才得以徹底完成,而這也是德日兩國在戰後經濟高速發展的關鍵性因素。所以,也可以說,在經歷了一個多世紀的探索之後,德日等國由最初強權推行的趕超模式最終還是回到了民主體制下和平發展的道路。
俄羅斯的找不到
第2條問題也找不到
❸ 資本主義的美國,為何走上了工業化道路
資本主義的美國,因具有豐富資源條件,因此走上了工業化道路。
1834年,以普魯士為中心,十八個邦國組成了"(北)德意志關稅同盟"。其後,西南各邦國也相繼加入進來。這個同盟的理論指導者李斯特主張,為確保德意志經濟的自立,建立保護關稅體制並推進近代化極為必要。
這種主張與必須在德意志范圍內形成統一市場的主張共鳴,加速了統一國家的構想迅速變成現實的步伐。這就是普魯士宰相俾斯麥主導的徹底的增產興業、富國強兵政策路線和在1871年以普魯士為中心形成的德意志帝國。
德國自然與英國,或者比利時、法國不同,正式啟動工業化的時間較晚。但是,在某種意義上講,它具有後發的有利條件。以作為能源的煤炭、鋼鐵以及機械製造等生產資料為中心的工業化,配合上從國外引進的技術和資本,從一開始就得到政策的強力推動。
另一方面,德國也建立了包括儲蓄銀行和實業銀行兩方面特徵的銀行制度,很好地保證了國內資金的流動。德國近代化所採取的方式,往往被那些與德國同樣的後發資本主義國家或多或少地學習,如俄國、北歐各國、義大利以及日本等。
在這些新興產業上,德國和美國從一開始就占據了主導地位。那麼,上述世紀末所發生的變化,能否完全動搖了被稱作"不列顛治世"的英國優勢地位呢?未必如此。作為首都倫敦中心的金融城(City ofLondon)維持著資本主義世界體系金融中心的地位,英鎊依然是世界經濟的基礎貨幣。
在海運和保險領域,英國的優勢也沒有完全崩潰。英國從19世紀中葉開始倡導的自由貿易論,是唯有以本國的絕對經濟優勢地位為前提才能夠成立的主張,因此後發資本主義國家自然反對。偶爾也會有國家通過締結兩國通商條約而採取自由貿易體制,如1860年拿破崙三世時期的法國與英國締結的通商條約。
不過,就算在這一條約中,法國為進一步推進工業化而希望從英國引進技術的意圖更強。因此,在多數後發國家在工業化方面取得了一定成就,但普遍陷入世界性經濟危機的19世紀末,世界各國又再次轉向了保護關稅體制之下的霸權爭斗。英法間的自由貿易體制也成為一時之物,走向終結。
19世紀後半期到世紀末,在經濟結構轉換、經濟中心發生巨大變化的過程中,各國不再局限於歐美,而是在全世界尋求更廣闊的市場,以及工業生產所必需的原料和資源。歐美各國在東亞地區正式施加開國壓力,強迫建立經濟關系,同時,在非洲掀起瓜分非洲的狂潮。
這些動向均與經濟結構轉換、經濟中心變化以及霸權向多極化轉變的局勢相關。世界各地被納入不斷重整的全球規模的資本主義關聯結構的周邊,在此過程中的各自時期產生了種種壓力。這一系列的變動並不是在和平環境下進行的。歐美各國的經濟霸權爭奪激化,為了貫徹各自的意圖,不惜使用武力在世界各地擴張。
為了追求"富國"這一國家目標而採取的"強兵"政策,給國家財政造成了沉重的負擔,甚至出現討論海外擴張究竟劃不劃算的事例。但是另一方面,軍備擴張進一步促進了本國的工業化、工業化的進展又使軍備擴張成為可能的這種產軍互助的循環被進一步強化,這一點也不能忽視。
就像知名的、進入20世紀後迅速激化的英德海軍軍備競賽那樣,歐美各國因相互猜忌、相互牽制而開展軍備競爭和摸索軍事同盟關系。這類消耗性活動使整個國家發展的重點開始轉向了非生產方向。
與以輕工業為中心的初期工業化相比,以重化學工業為中心的產業經濟所必需的資金總量自然也極為龐大。為了調配盡可能多的資本,19世紀中葉後,股份制公司在各國都成為了理所應當的經營組織形態。股份公司在增發股票之外採取發行公司債券的形式籌措新的必要資金。作為尋求資金的企業和追逐利益的投資家交匯的場所,隨著時間的發展,股票市場對經濟的重要性日益增強。
❹ 蘇聯的工業化道路
蘇聯的社會主義工業化建設開始於1925年聯共(布)十四大通過的社會主義工業化方針,同一般的資本主義國家的工業化過程相比,蘇聯的工業化建設有自己的特點。資本主義國家的工業化一般開始於輕工業,這是因為輕工業投資少、資金周轉快,獲得利潤也容易,通過輕工業的發展積累資金,再投資於重工業。重工業發展的特點是投資大、建設周期長。例如英國工業革命最先從棉紡織業開始。蘇聯工業化則首先從重工業開始,而且始終以重工業為中心。造成這一特點的基本原因是蘇聯用為當時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處於帝國主義的封鎖包圍之中,戰爭的危險一直沒有完全消除。要使新生的社會主義政權鞏固並長久存在下去,蘇聯必須要有強大的國防實力,而強大的國防實力是靠雄厚的工業基礎特別是重工業來支撐。這就要求蘇聯必須盡快要經濟上不依賴於資本主義國家,建成門類齊全的獨立的工業體系。蘇聯的工業化建設取得了巨大成績,從1928—1937年,僅用了十年時間,蘇聯的工業總產值就躍居歐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對此應充分肯定。但同時也應看到,片面強調以重工業為中心的工業建設,也造成了一些問題,帶來一些消極影響:第一,造成農業和輕工業的落後。由於忽視了農輕重之間的協調發展,導致農業和輕工業的長期滯後,這使得重工業超前發展到一定程度後又受到制約。第二,由於重工業的發展建立在對農業和輕工業的剝奪基礎上,農業和輕工業積累太少,使群眾的生活長期得不到改善。
❺ 英國是如何走向工業化道路的
英國是當今世界上最早開始工業化和城市化的國家,在時間上比美、法、德、意等發達國家提前了100年左右,比大部分發展中國家提前了200多年.這種絕對先行國地位使英國在工業化和城市化過程中工農關系的處理上沒有任何經驗可循,加上新興資產階級反對保護主義、倡導自由競爭的政治學和經濟學傳統,英國於工業化完成後在對農業的保護上反而比其他發達國家要晚一些,從而走出了一條從通過「財產剝奪——貿易條件惡化」模式積累工業化資金,到適度農業保護的較為獨特的工農關系變動的道路;也為像我國這樣的發展中國家在工業化過程中實現從農業剝奪向農業保護的轉變提供了可資借鑒的經驗和教訓.從工農業關繫上看,英國的工業化、城市化過程可以劃分為三個階段.
一、18世紀中期到19世紀40年代:「圈地運動」及其對工業化的初始推動
這一階段的主要特徵是,通過「圈地運動」實現對農民的財產剝奪和強制性農場化,提高了農業生產剩餘的能力,迫使農業勞動力大量轉向工業,從而開始了英國的工業化和城市化進程.「圈地運動」歷經了大約4個世紀,但對工業化和城市化的推動作用主要體現在18世紀中期產業革命以後.其結果主要有二:
首先是擴大了農場的規模,提高了農業的相對和絕對剩餘水平.根據1851年的調查,英格蘭和威爾士農場總面積為2470萬英畝,其中經營面積在100~500英畝以及500畝以上的大農場約佔78.2%,經營面積在50~100英畝的中等農場約佔13%,經營面積在5~50英畝的小農場僅佔8.6%.同時,即使是小農場,在經營方式上也完全不同於產業革命以前的小農經濟.農場規模的擴大,為具有不可分特徵的農業機械技術的廣泛採用提供了可能.在機械技術廣泛應用的基礎上,化肥和良種技術也開始推廣,並進行了耕作制度的改革.這就使得當時英國的農業生產水平和農業剩餘水平大大提高.在從1650~1800年的150年間,英國的小麥單產水平平均提高了77%,而僅在19世紀上半葉就提高了79%,其中19世紀50年代比30年代小麥產量提高了大約50%.1790年以後農業生產的增長速度逐漸加快,1790~1815年間平均增長率大約為0.2%,1816~1846年為0.3%.一個農業勞動力在1700年時只能養活1.7人,而到1800年時就能夠養活2.5人了.可見,「圈地運動」實際上是通過土地的生產關系的變革大大帶動了農業生產力的發展,使農產品供給能力大大增強,農業剩餘供給水平大大提高.18世紀中葉之前,英國的穀物幾乎每年都有出口.
其次,迫使農業勞動力大量轉向工業.工業革命時期的大規模的「圈地運動」,使得越來越多的小自耕農喪失了土地所有權和在公有土地上的放牧權,為當時日益增長著的城市機器大工業部門提供了大量的廉價勞動力.英國當時農村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也在迅速降低.1700年,農村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約為60%,1801年降到36%,1821年降到32%,1851年降到16%.1801年,英國5000人以上的城市只有105座,到了工業革命結束以後的1851年猛增到265座.這時,英國已經出現了象倫敦、曼徹斯特等人口上百萬和數十萬人的大城市.1801~1851年間,英國城市居民佔全體居民的比重由32%上升到50.1%.
可見,「圈地運動」從兩個方面促進了工業化和城市化的進程,一是強制性集中土地,提高了農業剩餘水平;二是為城市機器大工業提供了大量廉價勞動力.農業勞動力的大量轉移為土地集中提供了必要條件.而農業勞動生產率和剩餘水平的提高又為勞動力的非農化創造了物質基礎.
二、19世紀40年代到20世紀30年代:貿易條件惡化及其效應
19世紀40年代以前,英國的議會和政府基本由大地主、大商人和金融貴族控制著,他們為了本階級的利益而不惜犧牲工業資產階級的利益,多次頒布穀物條例,實行關稅保護,限制和禁止國外廉價農產品和工業原料的進口.穀物條例在保護農業生產者利益的同時,也為高速發展的工業產業帶來了一系列障礙.主要是:穀物價格過高,在工人的日常支出中食物費用佔一半以上;工資的高低取決於麵包的價格,從而造成了穀物價格和工人工資輪番上漲的現象,導致了工業產品中工資成本過高;食品和原料價格過高造成工業資本家的利潤逐漸下降.從而,對農業生產的保護在19世紀上半葉反而成為工業化和城市化進一步發展的障礙.為了降低穀物價格,降低工業品成本,擴大工業品市場,增加工業利潤,工業資本家和城市消費者聯合起來與大地主進行斗爭.終於在1846年,通過在議會中佔多數的方式廢除了穀物條例,放開農產品市場,實行自由貿易.此後,兩大產業的比較利益逐漸向工業轉移.1840年,英國農產品對工業品的相對價格指數為112%,廢除了穀物條例後,1850年即下降為90%,1900年下降到80%.其中,種植業產品的相對價格下降更快.與1840年相比,1850年種植業產品對工業品的相對價格下降了20個百分點,到了19世紀末期,種植業產品的市場價格只及1840年的57%.可見,從19世紀中期開始,英國農業的貿易條件明顯地惡化了.這種狀況又通過城市和農村的「推」、「拉」兩種力量,使得工業化和城市化的速度大大加快.1851年,英國城市居民的比重為50.1%,1881年達到67.9%,1901年達到了78.0%.英國的工業化和城市化最終在工業對農業的超強度剝奪中大大地向前邁進了.
農業貿易條件惡化在極大地推進工業化和城市化進程的同時,也帶來了一系列不良後果.從農村和城市兩個方面分析,主要有以下兩點:
1、農業的衰退.1846年穀物條例廢除後,隨著貿易條件的惡化,農業便逐步走向衰退.特別是19世紀70年代以後,隨著運輸條件的改善,穀物的海運成本急劇下降,美國和廣大殖民地國家的廉價農產品源源湧入英國市場,使大量農業經營者破產,農業衰退益發嚴重.在這一時期,英國主要作物小麥的播種面積和產量急劇減少.1870~1900年,小麥播種面積由141.6萬公頃減少到58.9萬公頃,產量從30.7萬公擔下降到14.8萬公擔,糧食自給率由1870年的79%下降到1900年的39.6%.農業的衰退迫使英國工業的發展日益依賴於國外農業的支持,這也是導致農業勞動力在此期間快速轉移的重要原因.
2、在市場和利益的驅動下,鄉鎮人口向城市進行了大規模轉移,使倫敦、伯明翰、曼徹斯特等大城市的人口急劇增加.在經濟結構仍以第二產業為主的情況下,城市對農村勞動力的吸收能力有限,大量湧入城市的農村勞動力難以找到合適的工作,已經就業的工人也經常面臨著失業的危險;貧民窟在各大城市的中心大量存在,居住條件惡劣,許多人住在不透空氣、沒有光線的地下室里;由於農業衰退,農產品價格不斷上漲,進一步加劇了窮人的貧困.城市中那些處於社會最底層的無產者,其生活還不如原來的自耕農.無業人口的大量增加還造成了城市環境的惡化,以及犯罪現象的劇增.
可見,對農業的過分剝奪,在高速推進工業化、城市化進程的同時,不僅造成農業的衰退,也在城市中帶來了一系列負面效應,降低了城市化的質量,對工業化、城市化的進一步發展造成了十分不利的影響.
三、20世紀30年代以後:對農業的保護和扶持與城市化的高質量發展
由於自由貿易政策對農業造成的持久性衰退,美國和西歐的大部分國家自20世紀初起就開始實行一定程度的農業保護政策,但英國直到本世紀30年代才開始這一轉變.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糧食進口受阻,國內糧食供給發生困難,英國不得不實行配給制,轉而加強對農業的干預和扶持.主要政策有:獎勵墾荒,對開懇荒地的農民給予一定的物質激勵,擴大耕地面積;在政策上鼓勵農機、化肥等農業生產資料產業的發展,鼓勵農民購買農業機械,不斷提高農業機械化水平,並於二戰以後迅速實現了農業機械化;對於各出口國用出口補貼的辦法廉價傾銷其過剩的農產品現象,英國等歐洲進口國採用提高關稅以及非關稅的手段對國內農產品生產者進行保護,這就大大提高了國內農產品的價格;建立健全了國家農業生產管理機構,對農業生產進行監督和管理;大力發展農業合作企業和流通企業,提高農業生產的社會化服務水平,以及按照歐盟的統一政策對農產品的生產和銷售進行補貼等.上述政策措施實施的效果是顯著的,其標志之一就是英國國內的農產品供給情況很快得到了改善,80年代以後甚至一度出現了過剩現象;標志之二就是農民收入的大幅度提高,中等規模農戶的收入水平超過了城市中的一般產業工人;標志之三是農村物質生活條件的顯著改善,鄉村地區的第二和第三產業迅速發展,從而改善了鄉村落後的歷史面貌,逐漸同城市接近起來,社會學家把這一過程稱為「鄉村城市化」.
隨著農業現代化水平的不斷提高,農業中使用勞動力的數量越來越少,1978年英國農業勞動力僅有65萬人;1991年進一步減少到27萬人,只佔全部勞動力的1.3%,此後便穩定下來.而在城市產業結構中,第三產業在進入20世紀40年代後得到了較大的發展,尤其是50年代以後,其發展速度超過了第二產業,從而成為吸收農村勞動力的主要領域.城市中就業結構的改善使失業人數大為減少,產業工人的收入水平和生活狀況大為改觀.隨著第二、第三產業比重的變化,城市環境污染的狀況逐漸得到了治理.城市產業逐漸向鄉村滲透,城鄉聯系更加密切,80年代以後出現了城鄉一體化的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