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世界上有多少種炸葯,還要它的學名,不知的別回答!
雷管,煙花,據統計火葯的種類有數千種。但為了研究方便,現代火葯炸葯,按特性和用途,一般可分為三類:起爆葯、猛炸葯和發射葯。現常用的起爆葯有:雷管、氮化鉛、史蒂酚酸鉛及皆脫拉辛等。現常用的猛炸葯有:化合炸葯如梯恩梯、特屈兒、黑素金和太安等;混合炸葯如黑鋁、黑梯、黑94、黑91、黑17、梯萘、鉸梯炸葯等。現常用的發射葯有:膠質火葯、復合火葯和黑火葯等。以下摘自網路:(一)按照炸葯的用途分類,可以將炸葯分為起爆葯、猛炸葯和發射葯幾大類。 (二)按照炸葯組成的化學成份分類,可以將炸葯分為單一化學成分的單質炸葯和多種化學成分組成的混合炸葯兩大類。爆破工程中大量使用的是猛炸葯,尤其混合猛炸葯,起爆器材中使用的是起爆葯和高威力的單質猛炸葯。 (三)按使用條件分類,可以將工業炸葯分為三類。 第一類,准許在地下和露天爆破工程中使用的炸葯,包括有沼氣和礦塵爆炸危險的作業面。 第二類,准許在地下和露天爆破工程中使用的炸葯,但不包括有沼氣和礦塵爆炸危險的作業面。 第三類,只准許在露天爆破工程中使用的炸葯。 第一類屬於安全炸葯,又叫做煤礦許用炸葯。第二類和第三類屬於非安全炸葯。第一類和第二類炸葯每千克炸葯爆炸時所產生的有毒氣體不能超過安全規程所允許的量。同時,第一類炸葯爆炸時還必須保證不會引起瓦斯或礦塵爆炸。
② 工業炸葯的發展沿革
黑火葯是最早的工業炸葯,是我國勞動人民的四大發明之一。早在漢代(距今約2000多年)就開始使用硝石、硫磺和木炭的混合物作為火工武器。到了宋代,黑火葯技術才逐漸經阿拉伯國家傳到歐洲。後來黑火葯在礦業開采中獲得應用,大大提高了礦岩開採的效率。因此,黑火葯在采礦工業中的應用被認為標志著中世紀的結束和工業革命的開始。黑火葯作為世界上第一代工業炸葯使用到19世紀中葉,延續達數百年之久。
硝化甘油發明以後,諾貝爾(Nobel)在一個偶然的機會把硝化甘油濺到包裝用的硅藻土裡,發現硅藻土能吸收大約三倍於自身質量的硝化甘油。於是他將硝化甘油和硅藻土混合物作為爆炸劑投放市場,這就是第一代代拿買特,後來用活性吸附劑硝化棉取代硅藻土製得爆膠,並摻入硝酸銨等氧化劑及其它添加劑,發展成一直沿用至今的膠質炸葯。由於膠質代拿買特容易起爆、傳爆穩定和爆炸威力高等特點,它迅速取代了黑火葯而獲得廣泛應用。
1867年瑞典工程師Ohlsson和Norrbein提出了硝酸銨和各種燃料製成的混合炸葯專利,從而出現了硝銨炸葯和代拿買特炸葯相互競爭發展的局面。至20世紀30年代硝銨炸葯就在歐洲、北美洲和亞洲的許多國家大量生產和使用,成為最主要的工業炸葯和軍用炸葯之一。
我國也比較早地研製和生產硝甘炸葯(代拿買特)和銨梯炸葯(硝銨炸葯),擁有性能優良的配方和工藝。尤其是銨梯炸葯,廣泛應用於露天、井下、礦岩、能源、水利、建築及爆炸加工等各行各業。
銨油炸葯(ANFO)是一種硝酸銨和燃料油組成的爆炸性機械混合物。它於20世紀中葉,由加拿大聯合礦冶公司(Consolidated Mining and Smelting Co.)研究生產了普里爾多孔粒狀硝酸銨以後,得到了極大發展。尤其在歐美國家,很快取代了長期沿用的硝化甘油類炸葯和粉粒狀硝銨炸葯而居首要地位,使用量達70%~80%。
漿狀炸葯是1956年由Cook和Farnam發明和使用的。它是一種以膠凝劑稠化的無機氧化性鹽類水溶液為連續相、燃料及敏化劑為分散相,通過交聯劑形成網狀結構的凝膠炸葯。這種炸葯打破了工業炸葯不能含水的傳統觀點,將水引入體系中,以水抗水,不但增強了抗水性能,而且提高了炸葯密度和體積威力。
在漿狀炸葯的基礎上,各國也在發展水膠炸葯。實際上,這是一種含硝酸胺鹽等敏化劑的漿狀炸葯,同時含有硝酸銨、硝酸鈉等多種氧化劑,降低了析晶點,所以物理穩定性和爆炸能力明顯提高。
50年代以來,液體炸葯以其良好的特性,在許多特殊爆破場合顯示出獨到之處。例如,我國研製成功的硝酸肼類液體炸葯,以高爆速、高猛度和製作簡便的特點,良好地應用在特種爆破工程上。
1969年6月美國阿特拉斯(Atlas)化學工業有限公司發明了乳化炸葯。它是含水炸葯的新發展。它藉助於乳化劑的作用形成油包水型乳狀液,是一種反相的水膠炸葯。這一結構特點進一步增強了含水炸葯的抗水性和爆轟感度。很快,乳化炸葯成為工業炸葯的一支新秀,受到各國的普遍重視和大量使用。
此外,塑性炸葯、撓性炸葯、耐熱炸葯和低爆速炸葯等特種炸葯都作為工業炸葯不可缺少的品種而在不同的特殊場合獲得應用。
③ 工業炸葯有什麼安全隱患
工業炸葯有銨梯炸葯、銨油炸葯、含水炸葯等許多品種。銨梯炸葯中的梯恩梯是有毒的,而現大用量最大的是硝酸銨膠質炸葯。基於以前很多安全系數低的炸葯已被逐步淘汰,而現在大多數工業上用炸葯安全隱患都交小,普通明火是點不著的。
④ 工業炸葯的介紹
工業炸葯又稱民用炸葯,是以氧化劑和可燃劑為主體,按照氧平衡原理構成的爆炸性混合物,屬於非理想炸葯。工業炸葯具有成本低廉、製造簡單、應用可靠等特點,因而廣泛應用於煤礦冶金、石油地質、交通水電、林業建築、金屬加工和控制爆破等各方面。隨 工業炸葯 著各國經濟建設不斷發展,工業炸葯品種和產量的需求不斷增大,因此得到迅速發展。
⑤ 工業和信息化部關於民用爆炸物品行業技術進步的指導意見的民爆行業技術發展目標及限制和淘汰技術
(一)工業炸葯
1、研製應用本質安全、低能耗、小型化、環保型的專用設備。重點研製應用大產能、規格可調的全自動裝葯機,功率低、轉速低、效率高、間隙大、容積小的乳化器和敏化機;
2、簡化設備工藝布置,採用低壓或無壓工藝;
3、易燃易爆危險工序採用人機隔離、遠程式控制制。
(二)工業雷管
1、研製應用高安全、無污染物排放、產品爆炸後無重金屬污染的主裝葯、起爆葯、點火葯、延期葯劑,點火同步、穩定、可靠的電引火元件,高精度、高可靠性的延期元件,抗拉強度高、環境適用性好的復合型導爆管;
2、研製應用雷管卡中腰、卡口、檢查、編碼等工序人機隔離的連續化、自動化設備,延期葯自動裝葯設備,延期體高效、精確切斷設備,電引火元件打把、注塞、對焊等工序的高效、自動專用設備,復合型、高強度導爆管拉制、分切、捆把、封口等工序的高效、自動專用設備,排管殼、排延期元件、排加強帽等工序的機械設備;
3、研製應用葯劑添加工序在線自動監控技術。 一期目標
(一)工業炸葯
1、制葯工序每小時產能不小於3.5噸;
2、制葯、裝葯、包裝裝箱工序實現連續化、自動化生產;除原料配製外,制葯工序無固定操作人員;
3、制葯工房與裝葯包裝工房分建時,採用自動輸送炸葯方式,且有可靠防傳爆設施;
4、膠狀乳化炸葯產品配方中的含水量>9%;
5、現場混裝車載乳化基質符合《危險貨物運輸 爆炸品認可、分項程序及配裝要求》(GB 14371)或等同採用聯合國《危險貨物運輸建議書—試驗和標准手冊》第8系列試驗危險性分項判定標准;
6、危險作業場所實現遠程視頻監控;
7、生產平均綜合能耗達到行業標准要求;
8、冷卻水採用循環工藝,廢水回收使用。
(二)工業雷管
1、電雷管全電阻極差<1.0Ω(鋼芯腳線長度2m);
2、普通型工業雷管抗水性能達到0.01MPa,4h;
3、點火葯、起爆葯等火工葯劑乾燥工序採用真空乾燥器、防爆型水浴烘箱等安全性好的烘乾設備;
4、電引火元件製造工序採用機械化、連續化焊橋絲技術設備、自動化乾燥工藝設備;
5、延期元件製造工序採用自動裝葯工藝設備;
6、雷管裝填葯工序採用人機隔離、自動添加葯、自動在線檢測、自動剔除廢品、自動安全報警、自動安全聯鎖、可靠防止工序間殉爆的連續化工藝技術;
7、雷管裝配工序間產品自動傳輸時,有可靠的防殉爆措施;
8、導爆管製造工序中加葯裝置有可靠的防爆設施;
9、起爆葯製造廢水排放達到《兵器工業水污染排放標准 火工葯劑》(GB14470.2)。
(三)導爆索
1、塗塑工序有自動安全聯鎖裝置及隔爆措施;
2、制索工序有葯量在線檢測、自動聯鎖保護裝置;
(四)工業雷管和導爆索裝箱產品下線生產數據在線採集、及時傳輸。
二期目標
在全面達到一期目標的基礎上,同時達到:
(一)工業炸葯
1、膠狀乳化炸葯生產線(除原料配製外,以下同),現場操作人員不超過9人;粉狀炸葯生產線現場操作人員不超過15人;
2、小直徑粉狀炸葯裝葯機裝葯效率不低於1000kg/h。
(二)工業雷管
1、產品安全性能達到國際同期先進水平(雷管抗撞擊性能、彎折感度等安全指標等同採用瑞典標准《電雷管》(sen990701));
2、電雷管腳線絕緣電壓達到5000V;
3、普通型(電感度)電雷管最大不發火電流≥0.25A;
4、起爆葯生產易燃易爆危險工序(不含傳送)實現人機隔離控制;
5、雷管裝配工序間產品自動傳輸,且有可靠的防殉爆措施;
6、導爆管生產在線葯量自動監控、自動剔除;產品自動分切、自動捆把、自動封口。
(三)裝箱產品下線生產數據自動採集、及時傳輸。
三期目標
在全面達到二期目標的基礎上,同時達到:
(一)膠狀乳化炸葯生產線現場操作人員不大於5人;粉狀炸葯生產線現場操作人員不大於9人。
(二)雷管主要技術性能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一)自2010年6月1日起,限制:
1、乳化器出葯溫度大於130℃的乳化工藝;
2、採用傳統輪碾方式的工業炸葯制葯工藝;
3、小直徑含水炸葯裝葯效率低於1200kg/h、小直徑粉狀炸葯裝葯效率低於800kg/h的裝葯機;
4、爆炸後有毒氣體含量大於50L/Kg,有雷管感度的井工型包裝炸葯及生產技術;
5、制索工序採用觀察窗監視的導爆索生產方式;
6、塗塑工序無安全聯鎖裝置及隔爆措施的導爆索生產方式;
7、制索工序無葯量在線檢測、自動聯鎖保護裝置的導爆索生產方式;
8、有固定操作人員的場所,雜訊超過85分貝以上的生產設備。
(二)自2012年1月1日起,限制:
1、全電阻極差>1.0Ω的電雷管(鋼芯腳線長度2m)生產技術;
2、裝箱產品下線未實現生產數據在線採集、及時傳輸的雷管和導爆索生產線。
(三)自2014年1月1日起,限制:
1、雷管裝填工序未實現人機隔離的生產技術;
2、雷管卡口、檢查工序間需人工傳送產品的生產工藝;
3、現有生產線未達到一期技術發展目標的生產技術;
4、裝箱產品生產數據不能實現自動採集、及時傳輸的生產線。
(四)自2015年1月1 日起,限制:
1、爆炸後有毒氣體含量大於50L/Kg,有雷管感度的非井工型包裝炸葯及生產技術;
2、現場人工控制的水膠炸葯甲胺中和工藝。 (一)自2010年6月1日起,淘汰:
1、密閉式包裝型乳化炸葯基質冷卻機;
2、密閉式包裝型乳化炸葯低溫敏化機;
3、小直徑手工單頭炸葯裝葯機;
4、軸承包覆在葯劑中的混葯、輸送等炸葯設備;
5、起爆葯乾燥工序採用蒸汽烘房乾燥的工藝;
6、延期元件(體)製造工序採用手工裝葯的工藝;
7、雷管裝填、裝配工序及工序間的傳輸無可靠防殉爆措施的工藝;
8、導爆管製造工序加葯裝置無可靠防爆設施的生產線。
(二)自2010年11月1日起,淘汰危險作業場所未實現遠程視頻監視的工業炸葯和工業雷管生產線。
(三)自2011年7月1日起,淘汰危險作業場所未實現遠程視頻監視的導爆索生產線。
(四)自2012年1月1日起,淘汰:
1、採用傳統輪碾方式的炸葯制葯工藝;
2、起爆葯生產廢水達不到《兵器工業水污染排放標准 火工葯劑》(GB14470.2)要求排放的生產工藝。
(五)自2014年1月1日起,淘汰:
1、乳化器出葯溫度大於130℃的乳化工藝;
2、小直徑含水炸葯裝葯效率低於1200kg/h、小直徑粉狀炸葯裝葯效率低於800kg/h的裝葯機;
3、有固定操作人員的場所,雜訊超過85分貝以上的炸葯設備;
4、全電阻極差>1.5Ω的電雷管(鋼芯腳線長度2m)生產技術;
5、裝箱產品下線未實現生產數據在線採集、及時傳輸的生產線;
6、工序間無可靠防傳爆措施的導爆索生產線;
7、制索工序無葯量在線檢測、自動聯鎖保護裝置的導爆索生產線。
(六)自2016年1月1日起,淘汰:
1、最大不發火電流<0.25A的普通型電雷管生產技術;
2、全電阻極差>1.0Ω的電雷管(鋼芯腳線長度2m)生產技術;
3、雷管裝填工序未實現人機隔離的生產技術;
4、雷管卡口、檢查工序間需人工傳送產品的生產工藝;
5、現有生產線未達到一期技術發展目標的生產技術。 1、人機隔離是指危險品生產時,通過設置防護裝置和採用自動控制措施,使操作人員與危險品隔離的作業方式。
2、小直徑裝葯機裝葯效率的考核規格:粉狀炸葯ф32mm或ф35mm,紙筒葯卷規格為150g;含水炸葯ф32mm或ф35mm,紙筒或塑筒葯卷規格為200g,塑膜葯卷規格為300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