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補貼20億歐元 德國將助企業技術轉型
[汽車之家行業]?日前根據外媒報道,德國已經通過了一項總價值20億歐元(約合156億人民幣)的扶持項目,旨在幫助德國的汽車廠商與供應商研發更環保的發動機與更先進的自動駕駛技術。
該文件還指出,向新產品轉型需要調整生產方式,尤其是在電動移動出行領域。更快的革新周期需要更靈活的生產設備,因此生產行業的成本壓力是非常高的。據悉,此次對汽車及相關行業的扶持是德國經濟刺激計劃的一部分。在此之前,德國經濟部還撥出了5億歐元(約合39億人民幣)在德國境內建設充電站,計劃將在2035年時將德國境內的充電樁數提升至100萬個。
編輯點評:
官方補貼這一招在德國已經不算新鮮,此前德國為購買4萬歐元以下純電動汽車的消費者提供6000歐元補貼。再加上廠家提供的3000歐元補貼,德國消費者在購買電動汽車時可享受的補貼額度將達到9000歐元。配合上此次的經濟刺激計劃,確實可以為疫情下遭受重創的德國經濟帶來一些積極影響。(文/汽車之家丁伯駿)
B. 德國通過幾次工業革命強大起來的
19世紀早期,德意志一些地區開始了第一次工業革命,從此以後,德意志的紡織業、冶金、採煤、農業化學和鐵路運輸等部門雖然有一定程度的發展,但是,四分五裂的政治局面嚴重阻礙了德意志工業革命的發展進程,此時德意志還是各個邦國,尚未統一。
1987年德意志完成統一,獲得統一的國內市場,並採取一系列積極措施,掃除了資本主義發展障礙,促進了資本主義的飛速發展。
19世紀60年代後期人類進入二次工業革命,統一後的德國趕上了這次工業革命。
在1871年統一後的四十多年時間里,德國經濟出現了跨越式的發展。德國的煤炭和鋼鐵產量躍居歐洲第一;化工產品總產量躍居世界首位;到1910年,德國的工業總量超越了所有歐洲國家,此時德國才真正強大起來。
C. 當今世界有多少個真正的工業化國家各國完成工業化所用的大致時間是多少
與國家的人口,管理方法都有關系,比如英國,第一次工業革命5年就實現了工業化,基本各國都是都是10年左右。
真正的工業化國家是中日韓德國,英美雖然產業空心化了,但能力尚在。如果英美動員出舉國體制,到今天肯定還有救,所以英美還是算工業化國家,這些都是。
真正的工業化國家,評判的標准還是自主工業能力,注意,是自主!像越南孟加拉這樣只能代工,雖然能紡織,但縫紉機都沒法自主研發的國家,顯然不是工業化國家。
但紐西蘭這種放羊的,以及那些中東產油國,和一些賣資源的,礦山機械都要從外面進口,沒有一整套自主工業技術的,靠著資源,旅遊業或農業躺著吃飯的,人均gdp再高,也不是工業化國家。
工業化本質上並不難,唯一的問題是,你怎麼找到實現工業化的錢。
前幾年,我曾經參加過一個國內最先進某類型電機企業的收購談判,當時我跟著老闆去了他的廠房,最令我印象深刻的,乃是一台台進口的極為昂貴生產設備。
我當時問老闆,這些設備國內可以不可以做?他說先進工業設備技術門檻很高,目前做不了,這類設備只能從少數幾個國家進口,不僅僅要掏培訓費,而且維護機器的費用也非常高。
更重要的是,西方出口的這些工業設備,乃是高利潤的商品,相比之下,中國做出的電機,則利潤相對有限——更壞的是,諸多中國廠商都購買了西方高價設備,相互惡性競爭,追逐稀薄的收益,以至於西方大賺特賺的同時,開工廠的中國老闆和工人們卻都活得非常非常辛苦。
這些親身經歷,讓我理解了很多東西。那就是工業化是非常非常昂貴的,而且先進工業化的發展離不開對英美西方的依賴,以及為什麼西方和中國企業roe差距這么大。
即:
後發國家的工業化,本質上都是大量購買西方工業設備,建立先進生產線,當然有的可能實現仿製,但產品無法與對手競爭——如蘇俄。
從滿清的洋務運動,到埃及阿里,再到明治維新,再到斯大林,以及當代中國,都是這樣實現工業化的。
而實現這種工業化最重要的基礎,就是離不開大量外匯的積累,只有能夠通過比較優勢賺取外匯,才能買入工業化時代更為剛需的西方工業設備和技術——而這就是西方貨幣為什麼更加硬通貨的另一個原因。
成功的後發國家工業化,最重要的基礎就是外匯賺取能力。
D. 為什麼德國工業發展比較緩慢
德國工業革命晚於英、法、美,這主要因為德國政治上長期分裂,以及16世紀以來農奴制的再版和連綿不斷的戰爭,造成國內經濟一直處於落後狀態.直到19世紀30年代,才真正踏上工業革命的道路.但在最初20年,德國工業革命進展緩慢.1848年革命後,德國工業革命才蓬勃開展起來.到60年代末,工廠制度已在各先進工業區佔了主導地位.1871年普法戰爭後,國家實現了統一,並從法國手裡獲得大量土地、資源和賠款.這些都大大增強了德國的政治經濟實力,進一步加速了工業革命的進程.到70年代末,德國工業革命完成.
長期政治分裂使德國無力開拓海外殖民地,工業革命所需資金主要來自國內的掠奪,主要方式是在進行農奴制改革時向農民索取贖金.據統計,僅易北河以東地區的容克就掠奪農民贖金10億馬克.貴族地主們除利用這筆贖金把原來的封建庄園逐步改造為容克-資產階級農場外,還投資於工業.除少數人上升為富農外,贖免了封建義務的農民絕大多數走向破產,為工業革命提供了自由勞動力.德國還成立投資銀行和股份公司,引導資金流入工業領域.德國工業落後及工業利潤豐厚也吸引英國、荷蘭、比利時等國向德國投資.
國家分裂使德國工業革命面臨的市場問題特別尖銳,這個問題通過關稅同盟的建立得以緩解.後來,又相繼成立中德和南德關稅同盟.1834年,這幾個關稅同盟聯合組成德意志關稅同盟.農奴的解放也擴大了國內市場.
在德國工業革命中,以鐵路建築為中心的交通運輸業革命處於領先地位.19世紀30年代中期,工業革命剛剛起步,德國的第一條鐵路——富爾特-紐倫堡鐵路便建成通車了.從40年代起,鐵路建築業迅速發展,到1872年就超過了法國和英國.德國還大力修公路,開運河,建港口,發展內河航運和海上運輸.
交通運輸業的發展帶動了其他工業部門的變革,促使德國工業發展的重心較早地從輕工業轉向重工業.這與當時德國的政治形勢和軍國主義傳統也有密切關系.普魯士正大力推行「鐵血政策」,政府大量訂購軍事物資,鼓勵軍火生產,刺激了重工業的發展.由於較早實現了工業重心的轉移,德國迅速建立起雄厚的工業基礎,保證了其他行業技術改造所需要的物資及裝備能夠得到及時而充足地供應,從而推動了工業革命的全面發展,這成為德國工業革命的一個顯著特點.
國家政權積極干預是德國工業革命的另一突出特點.德國各邦政府充分發揮了國家政權干預經濟的作用,大力推進工業革命.其主要措施有:實行高關稅政策;興辦國營企業,資助私營企業,派遣官員出國考察,學習先進經驗;招聘外國工程技術人員,組織科學研究團體,及時介紹國外新技術和科研新成果等.
國家干預對於工業革命影響最為深遠的還在於積極推行教育改革,大力促進新技術的開發研究.工業革命初期,德國就努力發展教育.1825年,普魯士實行義務教育制度.到60年代,基本實現了普及教育.各邦政府還興辦了多種中等專業技術學校和職工補習學校.在普通中學中,增設了自然科學課程,在高等學校中,貫徹教育、科研與生產相結合、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相結合的方針.這些改革取得了巨大成功,國民科學文化水平普遍提高,培養出一大批像西門子那樣的優秀人才,獲得一系列重大發明.到70年代末工業革命結束時,德國不僅在生產技術上消除了與英國的差距,而且在電氣、化學等新興工業方面超過了英國,走在了世界前列.正因為如此,德國工業革命才能夠在較短的時間內完成,並取得了遠比英、法等國更大的成就.
E. 歐洲各國開始工業革命的時間
歐洲各國的工業革命時間:
1、英國最早具備產生工業革命的條件。17世紀和18世紀,英國的工場手工業在棉織、采礦、冶金、制鹽、玻璃等行業中迅速興起。18 世紀60 年代,英國工業革命首先從棉紡織業開始。1733年J.凱發明飛梭,提高織布效率一倍。1767 年J.哈格里夫斯發明珍妮紡紗機,1770年取得專利。1769 年,R.阿克賴特發明水力紡紗機,1771年在克隆福特創辦第一個棉紡廠。
2、法國是18世紀末開始。法國在18世紀末開始資產階級革命後,通過統一度量衡和關稅來統一國內市場。到19世紀60年代後期,工業革命已經完成。
3、德國工業革命在19世紀40年代末期大為發展。棉紡織業中心在巴伐利亞、符騰堡和巴登諸邦,1847年始用蒸汽機作動力,50年代出現股份公司辦的大工廠。麻紡織業因農村家庭轉向棉紡織業而衰落。毛紡織業在20年代曾發展為小型工業,但在19世紀中葉衰落,德意志統一後恢復成為大工業。
4、19世紀30年代,俄國工場手工業達到相當規模。大商人、包買商、富農和一部分經營商品化農業和工場手工業的地主貴族積累大量的資本,具備從事機器生產的條件。國內外市場進一步擴大,俄國工業革命的條件基本形成 。俄國工業革命中 ,鐵路在各個階段都起到帶動作用。1851 年連結聖彼得堡和莫斯科的鐵路通車。
1861年以前形成3個工業中心:①烏拉爾。②中部工業區。③波羅的海沿岸工業區。
5、其他歐洲國家最遲基本上也都是19世紀上半葉就開始。如中歐如波蘭 、波希米亞(捷克),南歐如米蘭、加泰羅尼亞,到19世紀末都已具有相當規模的工業,在不同程度上完成了工業革命。
歐洲工業革命通常指歐洲資本主義的機器大工業代替以手工技術為基礎的工場手工業的革命。亦稱產業革命。它既是生產技術上的革命,又是社會生產關系的重大變革。始於18世紀60~80年代,結束於19世紀末。工業革命促進了社會生產力的迅速發展,使商品經濟最終取代了自然經濟,手工工場過渡到大機器生產的工廠,這是生產力的巨大飛躍。
F. 美國 法國 德國俄羅斯 英國 日本 分別什麼時候完成工業化
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建立時期機器大工業在國民經濟中取得統治地位的發展過程。
基本特點 資本主義工業化的過程,是在資本家追逐利潤的過程中自發地實現的。資本主義工業化一般從發展輕工業開始。因為,輕工業資本周轉較快,可以用較少的投資,獲得較多的利潤。輕工業發展起來以後為資本主義積累了大量資金,並產生對新的生產設備、機器、動力、工具等的需要,促進了重工業的迅速發展。
資本主義工業化的開端是產業革命。經過產業革命,資本主義在生產技術上發生了根本變革,原來的工場手工業為機器大工業所代替,社會生產力獲得了空前的發展,使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最終戰勝了封建制生產方式。
英國的工業化過程 在18世紀30年代,英國首先爆發了產業革命。當時,英國各主要工業部門先後出現了從手工業生產過渡到機器生產的趨勢。這一工業化過程首先從紡織工業部門開始。1733年,J.凱(1704~1764?)發明了飛梭,使織布效率提高了一倍,成為機械發明的創始。飛梭應用於生產,出現了紡落後於織的現象,引起了紗荒。1765年,J.哈格里夫斯(?~ 1778)發明了手搖紡車——「珍妮機」,大大提高了棉紗的產量,解決了紡與織之間的矛盾,使生產出現了飛躍。1769年,水力紡紗機問世,接著,第一座棉紗廠建成,此後,大規模的織布廠就隨之出現。與此同時,J.瓦特(1736~1819)發明了雙動式蒸汽機,並作為機器的動力,在1784年應用到棉紡織廠。蒸汽機的發明,具有重大的歷史意義,它雖然不創造大工業,但是,它給大工業提供了動力,促使以機器體系和僱傭勞動為標志的工廠制度迅速確立起來。在棉紡織業的帶動和刺激下,其他輕工業部門也從工場手工業逐步向機器大工業過渡。輕工業部門的機器發明和廣泛應用,推動了重工業的技術革新。18世紀末,蒸汽壓力鼓風機開始應用於冶鐵業,使英國的冶金工業迅速發展。進入19世紀,蒸汽抽水機在礦井中普遍得到應用,並陸續出現和採用了一些新技術,使英國的煤產量迅速上升。同時,各種鍛壓設備和金屬加工機床陸續發明出來,相繼製造出鏇床、銑床、鑽床,使機器製造業出現了驚人的發展。在冶金、採煤、機器製造等工業部門的強大推動下,交通運輸業也發生了深刻的變化。到19世紀30~40年代,英國的產業革命基本完成,它標志著機器大工業已居於統治地位。英國的資本主義工業化,是通過資本原始積累,掠奪和奴役本國人民和殖民地人民的道路來實現的。
美國的工業化過程 美國在18世紀70年代以前,是歐洲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的殖民地,在經濟上主要依賴於英國,近代工業沒有什麼發展。經過1812~1814年的英美戰爭,才走上獨立發展資本主義工業的道路。美國的工業化,也是首先從棉紡織業開始的。1790年,仿製出英國的水力紡紗機,建立起第一座棉紡廠;隨著棉紡織業的發展,毛紡織、制鐵、食品加工、木材加工等主要工業部門也普遍建立起新式工廠。到19世紀中葉,機器工業得到迅速發展。在1828年,美國開始修建第一條鐵路,到1865年,鐵路線全長已達 35000英里。大規模的鐵路建築,不僅帶動了東部重工業(如冶金、採煤、機器製造)的發展,也促進了西部農業生產的增長。到南北戰爭(1861~1865)前,美國也基本上完成了產業革命,建立起近代工業體系。美國在實現工業化的過程中,廣泛地利用了英國工業的技術成就,以及歐洲的資金和國外移民所帶來的生產經驗。
法國的工業化過程 法國資本主義工業化的發展,較英、美緩慢。法國資本原始積累始於16世紀,但封建行會制度(見西歐行會制度)和土地制度長期未被打破。1789~1794年的資產階級革命,掃除了封建障礙,才促使資本主義工業迅速發展起來。19世紀初,在波旁王朝和奧爾良王朝統治時期,法國開始了產業革命,也是從紡織工業部門採用機器開始而逐漸擴展到冶金、采礦和機器製造業的。法國在60年代末基本上完成了產業革命,資本主義工廠制度取得了統治地位。但是,由於長期以來小農經濟居於優勢,因此,工業化進程較慢,產業革命以後,其工業化程度還落後於英國和美國。
德國的工業化過程 德國資本主義工業的發展遲於英國約半個多世紀。由於封建割據和農奴制(見普魯士農奴制改革)的長期統治,直到19世紀30~40年代,德國還是一個農業國,產業工人僅佔全國人口總數的2.98%。1848年資產階級革命後,機器大工業才逐步地確立起來。1871年德意志帝國建立以後,依靠對國內廉價勞動力的剝削和對國外的軍事侵略及戰爭賠款,實現了大工業的迅速發展,經過很短的時間,在70年代末,就基本上完成了產業革命,工業化程度達到了足以與英、法匹敵的地位。
日本的工業化過程 日本工業化進程起步最晚。在1868年日本明治維新以前,還是一個以農業為主的封建國家,統治階級收入的85%來自農業,15%來自商業和手工業。經過明治維新,日本的工業才逐漸發展起來,但與世界其他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相比,工業化水平很低。1880年,輸入了新式紡織機後,紡織工業才得以迅速發展。同時,在國家的推動、引導和扶植下,出現了開辦企業的高潮,到1885年,產業革命已迅速展開。1894年的中日甲午戰爭,是日本近代產業發展的轉折點,依靠在中國開設工廠、企業及其他商業的特權和戰爭賠款,使其工業、交通運輸、銀行、貿易等出現了驚人的發展,大大加速了工業化進程。到20世紀初,日本近代工業的主要部門都已建立起來。
資本主義工業化的實現,使社會生產力產生了巨大的飛躍,在各個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出現了許多工業中心和大城市。資本主義工業化的過程,決不僅僅是生產技術方面的變革,而且也是社會經濟制度方面的變革。資本主義工業化的實現,為資本主義制度建立了強大的物質技術基礎。與此同時,資本家加強了對本國工人和農民的殘酷剝削和掠奪,資本主義列強也加強了對經濟落後國家特別是對殖民地、半殖民地的經濟剝削和掠奪,從而加劇了資本主義各種矛盾的發展。
G. 德國何時完成工業革命
工業革命有時又稱產業革命,指資本主義工業化的早期歷程,即資本主義生產完成了從工場手工業向機器大工業過渡的階段。是以機器生產逐步取代手工勞動,以大規模工廠化生產取代個體工場手工生產的一場生產與科技革命,後來又空擴充到其他行業。這一演變過程叫做工業革命.
有人認為工業革命在1750年左右已經開始,但直到1830年,它還沒有真正蓬勃地展開。大多數觀點認為,工業革命發源於英格蘭中部地區。18世紀中葉,英國人瓦特改良蒸汽機之後,由一系列技術革命引起了從手工勞動向動力機器生產轉變的重大飛躍。隨後傳播到英格蘭到整個歐洲大陸,19世紀傳播到北美地區。
工業革命是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客觀要求所決定的。(1)資產階級革命廢除了封建制度,消除了不利於資本主義發展的種種束縛,為工業革命創造了重要的政治前提;(2)消除農業中的封建制度和小農經濟,為資本主義大工業的發展提供了充分的勞動力和國內市場;(表現在英國即圈地運動)(3)資本主義原始積累過程,提供了資本主義大工業所必需的大批自由勞動力和巨額的貨幣資本(殖民);(4)資本主義工場手工業長期的發展,為大機器生產的出現准備了技術條件。
一般認為,蒸汽機、焦炭、鐵和鋼是促成工業革命技術加速發展的四項主要因素。
在瓦特改進蒸汽機之前,整個生產所需動力依靠人力和畜力。伴隨蒸汽機的發明和改進,工廠不再依河或溪流而建,很多以前依賴人力與手工完成的工作自蒸汽機發明後被機械化生產取代。工業革命是一般政治革命不可比擬的巨大變革,其影響涉及人類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使人類社會發生了巨大的變革,對人類的現代化進程推動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把人類推向了嶄新的蒸汽時代。
工業革命對19世紀科學發展也產生了重要的影響。以前的科學研究很少用於工業生產,隨著工業革命的發展長大,工程師與科學家的界限越來越小,更多的工程師埋頭做科學研究。以前的科學家多是貴族或富人的子弟,現在則有許多來自工業發達地區和工人階級的子弟成為了科學家。他們更加對化學和電學感興趣,這也促進了這些學科的發展。
這個術語最早是由恩格斯提出來的,指18世紀後期到19世紀前期發生在英國的從手工生產轉向大機器生產的技術、經濟變革,後來逐漸擴散到世界各國。工業革命是資本主義發展史上的一個重要階段,它實現了從傳統農業社會轉向現代工業社會的重要變革。工業革命是生產技術的變革,同時也是一場深刻的社會關系的變革。從生產技術方面來說,它使機器代替了手工勞動;工廠代替了手工工場。從社會關系說,它使社會明顯地分裂為兩大對立的階級──工業資產階級和工業無產階級。17、18世紀,英法等國資產階級革命的勝利,為生產力的發展掃清了道路,資本主義工場手工業的發展和科學技術的發明,為向機器大工業過渡准備了條件。隨著市場的擴大,以手工技術為基礎的工場手工業不能滿足市場的需要,資產階級為追求利潤,廣泛採用新技術。工業革命18世紀60年代開始於英國,首先從棉紡織業開始,80年代因蒸汽機的發明和使用得到了進一步發展。繼英國之後,法、美等國也在19世紀中期完成工業革命。它極大地促進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鞏固了新興的資本主義制度,引起了社會結構和東西方關系的變化,對世界歷史進程產生了重大影響。後來也有一些學者提出「多次工業革命」說,例如,19世紀後期的第二次工業革命,20世紀後半期的第三次工業革命。
H. 三次工業革命的時間
第一次工業革命:機械化
時間:二十世紀五十年代至今(大概是1950年到今天)
特點:第三次工業革命相對於第二次工業革命發生了更加巨大的變化。不再局限於簡單機械,原子能、航天技術、電子計算機、人工材料、遺傳工程等具有高度科技含量的產品和技術得到了日益精進的發展。以互聯網為信息技術的發展和應用幾乎把地球上的每個人都聯系了起來,工業中的生產出現了各種各樣的機器人。人類在這個時代的「野心」不再局限於放眼所及的地球,而是星辰大海,並且在航天技術的高速發展下得到了實現。
(空間技術的利用和發展)
1957年,蘇聯發射了世界上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開創了空間技術發展的新紀元。
1958年,美國發射了人造地球衛星。
1959年,蘇聯發射的「月球」2號衛星成為最先把物體送上月球的衛星。
1961年,蘇聯宇航員加加林乘坐飛船率先進入太空。
1969年,美國人尼爾·阿姆斯特朗實現了人類登月的夢想。70年代以來,空間活動由近地空間為主轉向飛出太陽系。
1970年,中國發射第一顆人造衛星,中國宇航空間技術迅速發展,現已躋身於世界宇航大國之列。
1981年,美國第一個可以連續使用的哥倫比亞太空梭試飛成功,並於2天後安全降落。它身兼火箭、飛船、飛機等3種特性,是宇航事業的重大突破。
(原子能技術的利用和發展)
1945年,美國成功試制原子彈。
1954年,蘇聯建成第一個原子能電站。
(電子計算機技術的利用和發展)
1946年,出現第一代計算機為電子管計算機。
1959年,出現第二代計算機為晶體管計算機。
1964年,出現第三代計算機為集成電路計算機。
1970年,發展為第四代計算機為大規模集成電路機。
第四次工業革命:智能化
時間:第四次工業革命的時間比較模糊,2010年7月,德國政府通過了《高技術戰略2020》,把工業確定為十大未來項目之一,到今日,第四次工業革命的成就並沒有覆蓋第三次工業革命的規模。我們現如今應處於第三次工業革命到第四次工業革命的的過渡期。
特點:在《高技術戰略2020》中,德國政府希望在未來10-15年的時間里,最大程度地實現生產的自動化。物聯網技術和大數據在第四次工業革命中承擔核心技術支持,越來越多的機器人會代替人工,甚至是完全替代,實現「無人工廠」。雖然第四次工業革命對人工的解放做到了極致,但是有關於高度智能的機器人在具有「思維」後會對人類產生不利企圖的擔憂也隨之而來。
智能工廠、智能生產、智能家電、人機交互、3D技術、網路通訊技術、物聯網、資源整合、移動互聯網、數字化製造、大數據革命、機器自組織、雲計算、高度數字化
I. 各國第一次工業革命時間。英國領先各國,而後的法國,德國,美國,日本各是在何時開始的
英國是1765年開始的;法國、美國幾乎同時,是18世紀末;德國是19世紀三十年代;日本是1868年(明治維新)以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