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工業園的園區分類
生態工業園
生態工業園區是依據循環經濟理念,工業生態學原理和清潔生產要求建立起來的一種新型工業園區,是在區域層面上實現產業生態學目標的一種形式。 分類: a)行業類生態工業園區 指以某一類工業行業的一個或幾個企業為核心,通過物質和能量的集成,在更多同類企業或相關行業企業間建立共生關系而形成的生態工業園區。 b)綜合類生態工業園區 主要指在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經濟技術開發區等工業園區基礎上改造而成的生態工業園區。 c)靜脈產業類生態工業園區 指以從事靜脈產業生產的企業為主體建設的工業園區。靜脈產業是以保障環境安全為前提,以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為目的,運用先進的技術,將生產和消費過程中產生的廢物轉化為可重新利用的資源和產品,實現各類廢物的再利用和資源化的產業,包括廢物轉化為再生資源及將再生資源加工為產品兩個過程。
高新科技園區
國家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China National High-Tech Instrial Development Zone),全稱為「中國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簡稱「國家高新區」、「國家級高新區」,屬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成立的國家級科技工業園區,特點是依託於智力密集和開放環境,依靠科技和經濟實力,吸收和借鑒國外先進科技資源、資金和管理手段,通過優惠政策和各項改革措施,實現軟硬環境的局部優化,最大限度地把科技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而建立起來的集中區域。
2. 生態工業園的產生的原因有什麼
可以最小化參與企業的環境影響的同時提高其經濟效益。
這類方法包括通過對園區內的基礎設施和園區企業(新加入企業和原有經過改造的企業)的綠色設計、清潔生產、污染預防、能源有效使用及企業內部合作。
生態工業園也要為附近的社區尋求利益以確保發展的最終結果是積極的。比較成功的生態工業園的例子是丹麥卡倫堡(Kalunborg)共生體系,卡倫堡已成為區域不同產業之間鏈接起來的模版。
生態工業園的理論基礎:
20世紀發展起來的工業生態學和循環經濟是生態工業園的理論基礎。工業生態學是專門審視工業體系與生態圈關系的、充分體現綜合性和一體化的一種新思維。
它強調用生態學的理論和方法研究工業生產,把工業生產視為一種類似於自然生態系統的封閉體系,其中一個單元產生的「廢物」或副產品。是另一個單元的「營養物」和投入原料。這樣,區域內彼此靠近的工業企業就可以形成一個相互依存,類似於生態食物鏈過程的「工業生態系統」。
循環經濟是對物質閉環流動型經濟的簡稱,它是以物質、能量梯次和閉路循環使用為特徵的,以「資源→產品→再生資源」為主的物質流動經濟模式。它改變了傳統工業經濟高強度地開采和消耗資源。高強度地破壞生態環境的物質單向流動模式,即「資源→產品→廢物」,使環境保護和經濟增長做到了有機的結合。
生態工業園綜合地運用了工業生態學和循環經濟理論,把經濟增長建立在環境保護的基礎上,體現了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思想,是21世紀經濟可持續發展的一種重要模式。
3. 生態工業的生態工業園
生態工業園是繼經濟技術開發區、高新技術開發區之後我國的第三代產業園區。它與前兩代的最大區別是:以生態工業理論為指導,著力於園區內生態鏈和生態網的建設,最大限度地提高資源利用率,從工業源頭上將污染物排放量減至最低,實現區域清潔生產。與傳統的「設計——生產——使用——廢棄」生產方式不同,生態工業園區遵循的是「回收——再利用——設計——生產」的循環經濟模式。它仿照自然生態系統物質循環方式,使不同企業之間形成共享資源和互換副產品的產業共生組合,使上游生產過程中產生的廢物成為下游生產的原料,達到相互間資源的最優化配置。
環境問題是由於發展不當而造成的,必須而且也只能在發展中加以解決。我們所說的發展,是可持續發展,絕不是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粗放型發展。我們面臨著既要發展經濟,又要保護環境的雙重挑戰。實現環境與經濟「雙贏」是正確處理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關系的重要方針,也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基本要求。目前,在理論和實踐上都已初步探索出避免「先污染後治理」、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政策措施。「十五」乃至「十一五」期間,我們要通過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大力發展以工業為主導的生態特色經濟,從根本上解決結構性污染的難題,減輕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的壓力。工業生產中要實行清潔生產,建立生態工業園區,農業生產中要發展有機農業、生態農業,企業要實行ISO14000管理,產品推行環境標志產品和有機食品、綠色食品,區域要建設生態縣市和生態鄉村,城市和城鎮要創建生態城市,從而在環境保護與經濟建設之間找到「最佳」結合點,在此基礎上大力實施循環經濟發展戰略,在生產和消費的過程中,建立生態鏈,把上游產品產生的廢物,作為下游產品的原料,充分利用資源和能源,最大限度地減少污染排放量,促進環境與經濟之間達到相互協調的最高境界。只有實現了這樣的目標和要求,我們才能說在自治州建立了以工業為主導的生態特色經濟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