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人民工業化時代是什麼
工業時代指公元1881年(1881 AD) ﹋公元1935年(1935 AD),主要是對能量資源的開發與利用。表現為現代學校的創辦和資本主義發展的崛起和重工業,及化學科學的興起。
中文名
工業時代
主要
是對能量資源的開發與利用
開始
1881年
19世紀
手工工場基本上被機器工廠取代
相關視頻
1.9萬播放|10:40
數字化時代跟工業時代的巨大區別究竟是什麼?
6771播放|00:59
探尋舊工業時代的痕跡,台北自來水博物館
7151播放|04:07
全金屬打造的藝術品,用來致敬沈陽工業時代,作品樣子太震撼!
5190播放|04:23
2021製造業年終回顧!致敬每一個數字工業時代的同路人!
快速
導航
工業革命新階段工業革命的成就發明關於音樂
工業革命的興起
在18世紀60年代開始,在英國的新興行業--棉紡織行業中出現一系列重要發明,機器生產逐步取代手工勞動,後來又擴張到其他行業,這場在工業、科學、技術等方面的重大變革叫做工業革命。一種新的動力機器--蒸汽機的發明和應用,將人類帶入了蒸汽時代。
工業革命新階段
工業革命的興起,極大地推動了社會經濟的發展和技術的進步。在19世紀後半期,在科學理論的指導下,技術發明層出不窮,工業革命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這一時期最突出的特點是電力在生產和生活中的廣泛運用。
發電機的問世,使電力逐步取代蒸汽力,成為重要的動力。為了讓電力帶動機器,比利時人格拉姆於1870年發明了電動機。與蒸汽機相比,電動機功效高、污染小、應用范圍大、使用便利,在工業生產中逐步推廣開來。
工業革命的成就
在19世紀40年代的英國,以人力為主的手工工場,基本上被機器工廠取代,生產力大大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市場需求逐步提高,英國逐漸走向繁榮。
發明
詹姆斯·瓦特(James Watt)吸收前人的成果,在1776年製造出世界上第一台具有真正實用價值的蒸汽機。詹姆斯·瓦特發明的蒸汽機,用煤和木炭濁燃料,效率高,不受季節和地理位置限制,在當時作為工業生產的動力機器,逐步在紡織、冶鐵、採煤等領域推廣開來。
蒸汽機帶來的生產變革,在交通運輸方面尤為顯著。1814年,英國人喬治·斯蒂芬森(George Stephenson)發明了蒸汽機車。經過不斷改進,於1825年9月試車成功。此後,人們開始大規模建設鐵路,進一步推動了工業革命的發展。
1831年,英國科學家邁克
Ⅱ 中國工業化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
我國的工業化建設開始於第一個五年計劃。
1953年,這個東方大國在內戰的洗禮之後,已經儼然是紅色陣營中的代表。在新政府的規劃下,它對經濟的暗中發力已經准備了三年。
在蘇聯的幫助下,中蘇簽訂了156項工業建設工程,從國防,機械,電子和能源工業彌補了中國工業的空白,打響了中國工業的奠基之役。
1955年7月,一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審議通過「一五」計劃:集中主要力量,進行以蘇聯幫助我國設計的156個大型建設項目為中心的工業建設,建立我國社會主義工業化的基礎。
(2)工業化指代哪個時期擴展閱讀:
早在1949年6月,劉少奇率領中共代表團訪蘇時,就提到了邀請蘇聯技術專家來華的相關事宜,並帶回了200餘名蘇聯專家。
然而對於全面鋪開的新中國經濟建設,編制「一五計劃」這樣的鴻篇巨制,這些專家顯然不夠。1952年8月,周恩來總理專程赴莫斯科與斯大林商談,要求增派專家800名。
此外,中方還希望蘇聯提供各種工業標准和技術資料,用於「一五計劃」的制訂和實施。於是,1950~1953年間,蘇聯專家帶來了大量科學文獻和技術資料,總重量達600噸。
在蘇聯幫助下,中國的第一個五年計劃使中國大地上形成了獨立自主的工業體系雛形。中國的五年計劃雖然是國家意志的體現,但它在中國崛起中起了決定性的作用。
Ⅲ 社會主義工業化和三大改造時間
1953-1956年是社會主義工業化和三大改造時期。
1956年底,隨著第一個五年建設計劃的實施和社會主義工業化的起步,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也在有步驟地向前推進。
其中,對資本主義工商業,創造了不由國家付出大批贖金,而是在相當一段時期讓資本家繼續從企業分的一部分紅利和股息的「贖買 」辦法,不僅有利於資本家接受改造,而且能繼續發揮私營工商業在擴大生產、搞活流通、維持就業、增加稅收等方面的積極作用。
1956年,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我國社會主義政治制度和經濟制度都已確立。至此,我國社會主義制度建立起來了。
社會主義工業化的意義
社會主義工業化,是各國無產階級尤其是原來經濟落後的國家的無產階級取得政權以後所面臨的共同任務。只有實現社會主義工業化,才能用它提供的先進生產資料來裝備、改造工業、農業、運輸業和國民經濟其他部門,盡快提高勞動生產率,滿足社會主義建設和人民生活日益增長的需要。
只有在人民現時生活已經有所改善的條件下,盡力增產節約,去建設我國的工業特別是重工業,才能大規模地發展農業,才能從根本上改善工人、農民和全體人民的生活,這是長遠的利益所在;只有把我們眼前生活中的局部的利益,服從於國家社會主義工業化的長遠的利益,這才是全體人民最高的根本的利益。Ⅳ 工業化發展的三個階段是什麼
工業化發展的三個階段是以輕工業為中心的發展階段、以重化工業為中心的發展階段、是工業高加工度化的發展階段。工業產業結構是專業術語,是指產業的構成及各產業之間的聯系和比例關系。第一階段是以輕工業為中心的發展階段,第二階段是以重化工業為中心的發展階段,第三階段是工業高加工度化的發展階段。
工業化的發展
從發達國家的歷程來看,一般工業化可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以輕工業為中心的發展階段。像英國等歐洲發達國家的工業化過程是從紡織、糧食加工等輕工業起步的。第二階段是以重化工業為中心的發展階段。
在這個階段,化工、冶金、金屬製品、電力等重化工業都有了很大發展,但發展最快的是化工、冶金等原材料工業。第三階段是工業高加工度化的發展階段。
在重化工業發展階段的後期,工業發展對原材料的依賴程度明顯下降,機電工業的增長速度明顯加快,這時對原材料的加工鏈條越來越長,零部件等中間產品在工業總產值中所佔比重迅速增加,工業生產出現迂迴化特點。
加工度的提高,使產品的技術含量和附加值大大提高,而消耗的原材料並不成比例增長,所以工業發展對技術裝備的依賴大大提高,深加工業、加工組裝業成為工業內部最重要的產業。
對於處於工業化中期的地區,產業結構由以輕工業為主體轉向重化工工業迅速增長,工業勞動力開始佔主體,第三產業迅速發展。
這一時期,地區產業布局的主要內容是重化工工業的布局以及與此相適應的城市體系布局和地區產業結構的塑造。以上三個階段,反映了傳統工業化進程中工業結構變化的一般情況,並不意味著每個國家、每個地區都完全按照這種順序去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