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世界上有哪些著名的電子公司
1、三星電子(SAMSUNG ELECTRONICS)
三星電子,是三星集團旗下的子公司,韓國最大的消費電子產品及電子組件製造商,亦是全球最大的信息技術公司。2017年,三星電子在Interbrand全球品牌排行榜中名列第六位,連續第六年進入世界品牌前十強。
截至2016年3月,三星電子共有156家子公司,其中包括在韓國17家、美國33家、歐洲41家、中東與非洲地區13家、亞洲(除韓國和中國大陸外)22家以及中國大陸30家。2015年,三星電子旗下17種產品的市佔率位居全球第一,居全球企業之首。
2、鴻海精密工業股份有限公司(HON HAI PRECISION INDUSTRY)
台灣所說的「鴻海科技集團」即大陸所說的「富士康科技集團」。成立於1974年,鴻海科技集團是全球3C(電腦、通訊、消費類電子)代工領域規模最大、成長最快的國際集團,集團旗下公司不僅在台灣、香港、倫敦等證券交易所掛牌交易;
更囊括當前台灣最大的企業、捷克前三大出口商、大中華地區最大出口商、2015年美國財富雜志全球企業排名第31名,及全球3C代工服務領域龍頭等頭銜。
3、日立(HITACHI)
日立(HITACHI),是來自日本的全球500強綜合跨國集團,1979年便在北京成立了第一家日資企業的事務所。日立在中國已經發展成為擁有約150家公司的企業集團。
事業領域涉及能源系統、保障人們安全舒適出行的鐵路等交通系統,運用大數據進行創新的信息系統,以及通過健康管理、診斷、醫療技術等提供健康生活的醫療保健等等。
4、索尼(SONY)
索尼公司是源自日本的跨國綜合企業,以研製電子產品為主要事業,經營領域橫跨消費電子產品、專業性電子產品、電子游戲、金融、娛樂及養老院等,擁有全世界的品牌知名度。
其最早前身為1946年5月創立的「東京通信工業株式會社」,由擁有技術研發背景的井深大與擅長公關、營銷的盛田昭夫共同創辦。總部位於東京都港區港南的索尼城(Sony City)。
5、松下(PANASONIC)
Panasonic的中文為「松下」(早期叫National,1986年開始逐步更改為Panasonic,2008年10月1日起全部統一為Panasonic)由日本松下電器產業株式會社自1918年松下幸之助創業,發展品牌產品涉及家電、數碼視聽電子、辦公產品、航空等諸多領域而享譽全球;
該企業品牌躍入《世界品牌500強》排行榜。松下於2012年10月31日宣布2012財年(2012年4月~2013年3月)的合並最終損益(按照美國會計標准)預期從盈利500億日元下調為虧損7650億日元。
6、LG電子(LG Electronics)
LG電子(LG Electronics)是在消費類電子產品、移動通信產品和家用電器領域內的全球領先者和技術創新者,擁有雇員84,000多名,分布在全球81個分支結構在內的112個網點。
LG一直致力於提升LG品牌的全球知名度,實現盈利增長最大化。LG電子尤其注重在移動通信產品和家庭娛樂產品領域實現可持續的盈利增長,以鞏固其在IT行業的領先地位,同時LG也會提高家用電器、空調和商用解決方案的市場佔有率。
B. 世界十大工業自動化公司都有誰
世界十大工業自動化公司:德國西門子、瑞士ABB、美國艾默生、美國羅克韋爾、法國施耐德、日本橫河、日本三菱、美國通用電氣、美國丹納赫、美國霍尼韋爾。
1、德國西門子
西門子股份公司(SIEMENSAGFWB:SIE,NYSE:SI)是全球電子電氣工程領域的領先企業,1847年由維爾納˙馮˙西門子建立。如今,它的國際總部位於德國慕尼黑。西門子股份公司是在法蘭克福證券交易所和紐約證券交易所上市的公司。2013年,西門子在中國的總營收達到61.4億歐元,在中國擁有近32000名員工。
在工業自動化控制(工控)行業,西門子工控占據主要地位。西門子工業自動化控制比較廣泛使用的工業控制產品有「PLC,變頻器,觸摸屏,模塊,感測器,低壓器,伺服電機,工控機」等。同時西門子是世界上最大的工業自動化以及樓宇科技領域的產品、系統、解決方案和服務的供應商,為中國工業的各個領域服務。
2、瑞士ABB
ABB集團位列全球500強企業,集團總部位於瑞士蘇黎世。ABB由兩個歷史100多年的國際性企業瑞典的阿西亞公司(ASEA)和瑞士的布朗勃法瑞公司(BBCBrownBoveri)在1988年合並而成。兩公司分別成立於1883年和1891年。
ABB是電力和自動化技術領域的-廠商。ABB的技術可幫助電力、公共事業和工業客戶提高業績,同時降低對環境的不良影響。ABB集團業務遍布全球100多個國家,擁有11.7萬名員工,2009年銷售額高達320億美元。2012年在華業績,其銷售收入實現穩定增長,超過52億美元。
3、美國艾默生
Emerson(美國紐約證券交易所代碼:EMR)是一家多元化全球製造商。通過過程管理、工業自動化、網路能源、環境優化技術、商住解決方案等業務,Emerson將技術與工程相結合,艾默生為客戶提供創新性解決方案。
中國是Emerson在全球業務發展最快的地區之一,自2002財年來已成為Emerson僅次於美國的第二大市場。目前,Emerson在中國設立了40多家企業,其中包括30多家生產設施及近20家研發中心。
4、美國羅克韋爾
美國羅克韋爾自動化總部位於美國威斯康星州,密爾沃基市,是一家工業自動化跨國公司,為製造業提供一流的動力、控制和信息技術解決方案。
羅克韋爾自動化公司整合了工業自動化領域的知名品牌,致力於打造全方位自動化解決方案,幫助客戶提高生產力。這些品牌包括艾倫–布拉德利Allen-Bradley的控制產品和工程服務、以及羅克韋爾軟體RockwellSoftware生產的工控軟體。公司還是客戶關系管理技術和應用系統的領先供應商,可以幫助企業更有效地進行客戶關系管理。
5、法國施耐德
有限公司(SchneiderElectricSA)是世界500強企業之一,1836年由施耐德兄弟建立。如今,它的總部位於法國呂埃,施耐德電氣公司是全球能效管理領域的領導者,為100多個國家的能源及基礎設施、工業、數據中心及網路、樓宇和住宅市場提供整體解決方案。
其中在能源與基礎設施、工業過程式控制制、樓宇自動化和數據中心與網路等市場處於世界領先地位,在住宅應用領域也擁有強大的市場能力。2012財年,施耐德在全球的總營收達到240億歐元,在100多個國家擁有超過140,000名員工。
C. 電子器件製造業 哪個國家最厲害
應該是美國和霓虹(霸主)、下游中是韓國、台灣、我國(中國大陸,份額最低)…… 在元件第一梯隊中幾乎被發達國家們給分了,但霓虹的被動元件霸主地位橫掃全世界
霓虹的強大在於被動元件也就是上游元件(處於元件供應商層),和系統設備、半導體材料……霓虹掌握的這三項都有一個共通特點,那就是「技術難度高」,而其中被動元件是需求量最大的
……
普通消費者印象中應該是韓國和台灣,但實際上它們處於底層,雖然龐大的企業以規模形成了競爭優勢,產生了令人羨慕的龐大利潤,但說穿了就是「錢多人傻」……韓國和台灣並非不可替代的,它們擁有的優勢只要肯燒錢,幾年時間就能追上,韓國半導體的崛起就是正夫燒錢造成的,以價格戰排擠競爭對手,然後壟斷市場,再利用壟斷優勢操縱市場獲得暴利,典型代表企業就是三星集團…… 當然韓國、台灣也有被動元件企業,但是卻微不足道,當然元件方面台灣遠遠強於韓國,台灣有國巨、華新科、麗智、飛元、奇力新、美磊等幾十家元件企業
……
現在很多人說霓虹在半導體行業的衰落,卻看不到美英日才是背後真正的霸主
很多文章在講講半導體行為的時候,直接將電子元器件這層給跳過去了,結果就成了,霓虹的空白,唯有區區幾家企業市場份額可觀,僅有一兩項稱霸的局面
美英的架構設計、核心專利確實強大無比(普通消費者基本上完全感受不到,也不會關心)
但霓虹同樣是被動元件、系統設備、半導體材料、工業機器人的霸主,次於美英同樣掌握了上游產業(其它發達國家偶也不清楚、但第一梯隊里幾乎都是歐美國家),也就是說霓虹產業屬於「技術密集型」「上游產業」…… 我們肯定知道有一家叫ASML的光刻機產品,它就是屬於荷蘭的…… 說到系統設備,霓虹在關鍵的系統設備中擁有45%以上的市場份額
韓國的三星、SK海力士、LG、現代等企業強大在於規模與市場份額,通過正夫扶持價格競爭取得了市場,然後操縱價格獲得暴利,這就是韓企的典型做法,但韓企的真正科技創新能力並不強,甚至遠遠不如台企…… 市場份額不代表科技創新能力,通過不公平競爭獲得市場的方法有很多,韓國屬於典型的正夫干預,而當年ASML是通過投資商與客戶一體的綁定方式形成不公平競爭搶占市場擊敗霓虹企業的,當然形成不公平競爭和貿易壁壘還有很多其它的方式,這里並不討論這種問題…… …… 當然偶們也沒理由指責韓國,偶國企業集中燒錢的現象比韓國更瘋狂……
韓國企業看似強大,實際命運卻徹底操縱在他國手中,文在寅仇日如此明顯,十分有可能動搖日企對韓企的支持……
同樣偶國企業一樣,比如現在如日中天的華為,被很多I鍋賊吹成「I鍋」的代表企業,實際上華為的背後就是歐美日韓台企業在支撐…… 華為擁有150家供應商,其中核心供應商為92家(今天的新聞「92家供應商搭「華為順風車」:中國5G產業鏈挺進全球第一梯隊」),而92家供應商中美國企33家、日企11家、中國台灣10家,德國4家,瑞士、韓國以及中國香港各有2家,荷蘭、法國、新加坡各有1家……說到智能手機通信設備等就不得不提英國的ARM(半導體領域的IP霸主,25%的股份就能夠吸引沙特、蘋果等成立願景基金)…… …… …… …… 那麼華為強大起來誰最高興,我想是美國,看看INTEL、高通、美光、賽靈思、美滿、亞德諾、莫仕等33家美國企業,偶想美國不樂都難,其次就應該是霓虹吧,畢竟富士通、廣瀨、村田、索尼、東芝存儲、Sumicem等霓虹也佔有11家
…… …… …… ……
很多朋友都智能打敗偶國銷量橫掃全球,但相信也有不少清楚偶國智能手機整整虧損了將近十年,才分到一杯湯,可憐可嘆啊!今時今日的利潤仍然少得可憐,而被很多人瞧不起的日企卻在天天數錢玩兒(同樣利潤僅次於美國,吊打韓國和台灣)
那有朋友說了,因為偶國企業的產品厚道,性價比高,偶想這類朋友完全沒有搞明白原因何在
性價比高,但市場份額一樣高啊?龐大的市場份額一樣可以換來巨大的凈利潤,但問題不是出在這里
老羅怎麼說的?所謂的「黑科技」,其實都是上游供應商提供的方案,而手機廠商只是方案整合商。
這才是偶國智能手機行業利潤低的真相(利潤都被上游供應商抽走了),那麼為什麼華為的利潤明顯高得多?因為華為的主要業務是那個通信設備啊,並且華為的手機有多好,而是華為的通信設備業務強不強,這才是關系所在…… 三星為什麼強大?因為三星是DRAM、NAND、OLED手機面板的霸主啊
這些年總有很多人整天黑索尼,說索尼什麼黑科技多但不賺錢,整天說索尼要倒閉了,偶真不明白,是如何總結出來的黑科技不賺錢,是如何總結出來的索尼要倒閉了????很多朋友都說索尼真正的核心技術給搞錯了吧?索尼的真正厲害之處在於「圖像處理技術」(圖像處理演算法),索尼的業務看似很雜,現在又說「娛樂資產為優先」,實際上索尼的核心從來沒有變過,改變得的只是盈利方式,索尼的CMOS、索尼X1晶元、索尼相機、索尼攝像機、索尼投影儀、索尼電視、索尼手機、索尼游戲機、等,你看一圈實際上都離不開「索尼圖像處理技術」,然後有圖像就需要有聲音,所以又有索尼音響、索尼音頻,有了硬體就需要有相關的服務內容,所以就有了索尼影視、索尼音樂、索尼游戲……繞了一個大圈,結果硬體產品與娛樂資產結果都繞不開「圖像處理技術」…… …… …… …… 索尼的道路實際上一點兒也沒有改變,整天說這個在圖像處理技術上超越索尼,那個在CMOS上超越索尼,這是不可能的,因為索尼是專門搞這個的,如果索尼在這方面輸了,那麼索尼就真的徹底完了,索尼的所有衍生產品與娛樂資產都是以「圖像處理技術」為基礎的,在這方面燒錢沒有人比得過索尼…… 至於索尼手機,雖然很遺憾,但實際上真的並非核心,當然如果手機業務火了會成為索尼除了游戲、影視、音樂、金融外第五大贏利的業務,索尼自然十分關注,但即使失敗,也不會動搖索尼的根本…… 索尼的玩法是核心的東西是用來燒錢的,衍生的東西是用來賺錢的,這個玩法怎麼看都像是在模仿「喬布斯」的做法,蘋果真正核心的是什麼?是編程語言、操作系統、系統框架和工具、CPU架構設計,然後才衍生了APPSTORE、ICLOUD、蘋果自主開發的核心應用等,然後大成之作才是IPHONE、IPAD、MACBOOK等產品…… 核心的東西是不會面向消費者的……
…… …… …… ……
實際上除了壟斷操縱價格的企業無恥外(比如三星)、大部分企業還是十分地道的
你在產品中科技含量佔了多少,那麼製取多少利潤
換句話說
一家公司的科技創新能力越強,對社會的貢獻越來,那麼最終,它所分到的利潤越多(再說一個,通過壟斷市場(擁有絕對的市場佔有率,比如韓國三星+SK海力士的DRAM佔了全球七成市場,當這兩家企業市場佔有率高達87.3%(2016下半年~2018年初,加上美光三家市場佔有率高達96%)時短短時間內令價格上漲了130%,典型的無良)操縱價格的企業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