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民國初年我國民族工業出現了怎樣的局面,有哪些外在的客觀有利條件
一戰期間,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經濟出現了 「春天」。短短幾年,中國民族資本主義工業得到了較快發展。但一度振奮人心的「春天」卻是短暫的,原因如下:
一、缺乏成長的自由空間。中國民族工業是在歐美列強忙於「一戰」,暫時放鬆對中國壓迫的間隙中發展起來的,因此,這種發展只能是暫時的、畸形的。當時,中國工業產品的增加,除滿足國內市場需求外,還要滿足帝國主義戰爭的需要,反映了它對世界資本主義市場的依賴性。如一戰期間,麵粉工業和冶鐵工業由於帝國主義戰爭的需要發展得較快,紡織業由於進口的減少也得到較快發展。但一戰結束後不久,中國民族工業立即萎縮和蕭條,麵粉進出口馬上轉為入超.
二、沒有形成完整獨立的工業體系。由於民族資產階級的經濟力量十分弱小,在這期間開辦的企業依然是輕工業多,重工業少,小工廠多,大工廠少。許多行業無從發展,工廠增加的數量也非常有限。紡織業由戰前的231家,到1920年增至475家;而冶煉工業由戰前的八家僅增至十二家.薄弱的民族工業最終在這一時期沒有、也不可能形成完整獨立的工業體系。一戰後民族工業立見凋零也就不足為怪了。
三、沒有擺脫帝國主義的控制。一戰期間,歐、美列強雖然忙於戰爭,但他們仍然通過直接或間接投資來控制整個中國的工業。如中國輕工業的主要部門紡織業、重工業的主要部門採煤業,到1919年,外國資本仍然控制著近百分之六十的布機和百分之七十五點六的機械採煤。此外,日本利用一戰的有利時機,大肆擴大在華勢力。在對華貿易方面,日本取代英國位居第一,形成獨霸中國的局面。美國也加強了對中國的經濟侵略,到1919年,在對華貿易和航運方面都僅次於日、英而躍居第三位。可見,一戰期間,中國民族工業並沒有擺脫帝國主義的控制。正如胡繩所說:「(民族工業)這種繁榮景象的暫時出現及其迅速消失,充分表現了帝國主義的侵略和壓迫是阻礙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發展的根本因素。」
四、國內動盪,民族資本主義沒有良好的內部環境。1912年,辛亥革命果實被袁世凱篡奪。隨後,袁世凱很快建立了代表大地主、大買辦階級利益的北洋政府。為復辟帝制,袁世凱對內殘酷鎮壓人民革命,對外大肆出賣國家主權和利益。袁世凱死後,北洋軍閥分裂,中國陷入了軍閥割據混戰的黑暗統治之中。為維護自身的利益,各派軍閥割據稱雄,紛紛尋找帝國主義作靠山,互相傾扎,連年混戰,使中華大地生靈塗炭、哀鴻遍野。廣大人民的生命、財產受到嚴重破壞,同時,也使整個社會經濟特別是農業,遭到沉重打擊。為支付龐大的戰爭費用,各派軍閥肆意搜刮人民,把其負擔轉嫁到人民頭上,導致人民的生活更加貧困。在帝國主義的慫恿下,北洋軍閥政府還參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戰,把中國捲入帝國主義列強之間的沖突中。極度動亂的社會,沒有給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提供必要的和平、安定環境。
㈡ 近代中國民族工業興起的原因(或條件)
您好!我認為近代中國民族工業興起的原因有以下幾點:
1、外資的侵入瓦解了中國的自然經濟,為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提供市場、勞動力等條件。(外因)
2、本國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
3、洋務運動的誘導。
4、受外資利潤刺激,中國的一些地主、商人開始投資近代工業。
如果寫道試卷上大致就這么多,也可以在後面再加上民族企業家的積極推動。
希望對您有幫助!
㈢ 影響近代中國民族工業發展的因素有哪些
影響因素:
1.阻礙近代民族工業發展的因素:
(1)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環境,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壓迫和束縛,這是阻礙近代民族工業發展的根本因素。
(2)具體因素有:
①民族工業先天不足。與西方相比,中國近代民族工業缺乏資本、人才、技術、市場和思想觀念的准備,先天不足表現為民族工業資金少,規模小,技術力量薄弱。
②後天畸形。在封建主義和外國資本主義壓迫下,民族工業投資方向和發展主要在輕工業領域,重工業基礎薄弱,而且主要分布在沿海和通商口岸,這種工業結構和地區分布的失衡使民族工業呈畸形發展,未能形成獨立完整的工業體系。
③近代中國政局長期動盪,使民族工業的發展缺乏穩定的社會環境。
2.推動民族工業發展的因素:
①西方列強的侵略,不斷地沖擊著中國社會的生產方式和思想觀念,分解著中國自給自足的封建經濟,客觀上為民族工業的興起和發展提供了某些條件和可能。
②中國政府的政策:由於時代潮流的沖擊和鞏固統治的需要,晚清政權、北洋政府、南京國民政府都曾鼓勵興辦實業。
③中國人民反帝愛國熱情不斷高漲,使「實業救國」具有日益廣泛的社會基礎,特別是抵制洋貨,提倡國貨運動不斷興起,有力地推動了民族工業的發展。
④實業家們自強不息的愛國精神是支撐近代民族工業曲折發展的動力和力量的源泉。
㈣ 中國近代民族工業的特點
1、輕重工業發展不平衡。
近代中國缺乏資本的原始積累,也缺乏近代化的投資方式,沒有雄厚的經濟基礎,民族工業只能從投資少、周期短、見效快的輕工業開始。因此早期中國民族工業基本上是輕工業。
2、地區分布不平衡。
早期民族工業主要集中在沿海大城市。因為這些城市是外國資本主義入侵較早的地區,封建自然經濟最早解體;再者通商口岸便於出口和運輸,易於取得外國原料和技術設備。
3、民族工業與外國資本主義和本國封建勢力既有矛盾,又有依賴性。
由於民族工業誕生之日便受到雙重壓迫,發展艱難,矛盾是必然的。但資金少、規模小、技術力量薄弱又使得民族工業對它們產生依賴性。
(4)民族工業有哪些條件擴展閱讀
中國近代民族工業的曲折發展可分為三個階段及形成原因:
1、洋務運動到清朝末年出現民族工業的萌芽。
原因:第一個階段的原因是洋務運動刺激了民族工業產生、甲午戰爭後出現「實業救國」浪潮初步推動了民族工業的發展。
2、一戰期間的民族工業「黃金時代」。
原因:第二個階段的原因是內因是辛亥革命沖擊了封建制度,外因是一戰期間,歐洲列強暫時放鬆了對中國的經濟侵略。
3、一戰後至新中國建立前民族工業的凋謝、萎縮。
原因:一戰後,帝國主義經濟卷土重來、20世紀30到40年代,日本發動對中國的侵略、抗日戰爭結束後,國民黨發動內戰和官僚資本主義的壓迫導致的。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近代民族工業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民族工業
㈤ 近代中國民族工業產生的歷史條件有哪些
1、★近代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產生的歷史背景(原因):
(1)、外國資本主義入侵,使得自然經濟逐漸解體;
(2)、外商企業刺激
(3)、洋務運動誘導
(4)、資本主義萌芽
2、時間:19世紀六七十年代
3、分布地區:首先在上海、廣東、天津等東南沿海地區
4、途徑:
(1)一部分中小地主、官僚、買辦、商人、華僑等投資於近代工礦企業。
(2)部分手工工場開始採用機器生產,轉變為近代工礦企業。
(3)洋務運動創辦近代民用企業,促進了民族工業的發展。
1、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發展特徵是「先天不足,後天畸形」。
先天不足是指:在經濟技術上,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企業資金少,規模小,技術力量薄弱、缺乏市場競爭力。在階級來源上,民族資產階級不少是官僚、地主、商人投資於近代企業而形成的。
後天不足是指:民族企業分布不均勻,集中在東部沿海沿江地區;輕重工業比重失調(缺乏重工業基礎)
㈥ 近代民族工業的特點及原因
希望對你有幫助:先天不足,後天畸形
中國近代民族工業在發展的特徵和表現:
1、特徵:中國社會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性質也就決定了中國的民族工業必然具有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特徵。
2、表現:
(1)在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三座大山的夾縫中發展是比較緩慢和艱難;
(2)發展不平衡,集中於輕工業和沿海地區;3.受中國社會性質的制約,整體水平落後。
中國近代民族工業的曲折發展:
中國近代民族工業的曲折發展可分為三個階段及形成原因:
1.洋務運動到清朝末年出現民族工業的萌芽。
原因:第一個階段的原因是洋務運動刺激了民族工業產生、甲午戰爭後出現「實業救國」浪潮初步推動了民族工業的發展;
2.一戰期間的民族工業「黃金時代」。
原因:第二個階段的原因是內因是辛亥革命沖擊了封建制度,外因是一戰期間,歐洲列強暫時放鬆了對中國的經濟侵略;
3.一戰後至新中國建立前民族工業的凋謝、萎縮。
原因:一戰後,帝國主義經濟卷土重來、20世紀30到40年代,日本發動對中國的侵略、抗日戰爭結束後,國民黨發動內戰和官僚資本主義的壓迫導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