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工業文明發展史
工業文明是人類文明發展史的一個重要階段,可以分為五個階段:
1、16世紀初到18世紀工業革命前,工業文明首先在西歐興起。
2、工業革命開始以後到19世紀末,人類真正進入工業社會,同時工業文明從西歐擴散到全球。
3、20世紀上半期,工業文明全面到來,社會出現了巨大的震盪,也進行了調整和探索。
4、二戰後到70年代初,人類吸取了上一階段的經驗教訓,工業文明順利推進。
5、20世紀70年代以來,工業文明深入發展。
21世紀的後工業化時代將進入可持續發展的循環經濟、生態經濟的高科技經濟模式。工業社會是唯一的一個依賴持續的經濟增長而生存的社會。
財富的增長一旦停滯,工業社會就喪失了合法性。由財富的不斷增長所要求,工業社會離不開創新,創新是工業社會生死攸關的基礎。由創新所要求,工業社會中的知識增長也是無止境的。
工業社會的陌生人之間需要持續、經常和直接地進行交流,為此需要共享一種無條件通用的標准語言,對它的理解不需要任何特殊的文化背景。
他們還需要一種為使用這種標准語所必需的、共同的和世俗的文化,這樣才能使所有的人在面對面的短暫接觸中進行密切交流。這就要求創造一種標准語言並對所有社會成員進行這種標准語言的和其他為社會流動即多變的分工所必須的基礎性、通用性和標准化的知識的教育。
2. 工業文明的三個階段
具體如下:
第一階段: 18世紀60年代19世紀中期從英國發起,由於英國的工場手工業的生產已經不能滿足市場的需要,工場手工業提出了技術改革的要求工業革命就首先在英國開展起來,這是技術發展史上的一次巨大革命,它開創了以機器代替手工勞動的時代,使英國成為「世界工廠」,人類進入蒸汽時代,這不僅是一次技術改革,更是一場深刻的社會變革。
第二階段:是19世紀下半葉--20世紀初,歐洲國家和美國、日本的資產階級革命或改革的完成,促進了經濟的發展,自然科學研究取得重大進展,19世紀70年代,開始第二次工業革命,使人類進入了「電氣時代」
第三階段:發生在20世紀後半期,約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科學理論出現重大突破,社會發展的需要,特別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和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各國對高科技迫切需要的結果。以原子能、電子計算機、空間技術和生物工程的發明和應用為主要標志的,涉及信息技術、新能源技術、新材料技術、生物技術、空間技術和海洋技術等諸多領域的一場信息控制技術革命人類進入科技時代。
最新的狀態:
今為止,工業文明是最富活力和創造性的文明。工業文明的優勢是規模化生產使人類商品迅速豐富,缺陷是對地球資源的消耗與污染也急劇加速,21世紀的後工業化時代將進入可持續發展的循環經濟、生態經濟的高科技經濟模式。工業社會是唯一的一個依賴持續的經濟增長而生存的社會。財富的增長一旦停滯,工業社會就喪失了合法性。
3. 西方工業文明興起的時間
西方工業文明興起的時間應該不會太久,也就是從第一次工業革命開始,時間大概是在18世紀後期,離現在大概也就是兩百四五十年左右,最開始的是蒸汽機革命,然後到後面出現了工廠,總之這些應該都是西方工業革命的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對於現在歷史的發展也是影響很遠。
4. 近代中國名族工業的發展歷程時間與狀態
一、產生(19世紀六七十年代)
鴉片戰爭後,在中國封建經濟分解和商品經濟發展的過程中,在外商企業的刺激、示範和洋務派軍用工業尤其是民用工業的誘導下,19世紀六七十年代,中國資本主義工業開始興起。 民族工業產生的兩條途徑:(1)手工工場引進機器,轉變為近代工業企業;(2)中小地主、官僚、商人、買辦、華僑等。
(1) 早期著名的企業主要有「三廠一坊」。到甲午戰爭前,實存的商辦近代企業260家,大部分是輕工業,主要分布在上海、廣東、天津等沿海地區。
(2) 近代商辦企業的投資者主要是一些官僚、地主、商人(包括買辦手工業主),他們已轉化為民族資產階級。
(3) 民族資本主義工業雖然是一種先進的生產方式,但它畢竟是在中國社會半殖民地化過程中產生和發展的,實力薄弱,深受外國資本主義和中國封建主義的壓迫和束縛,同時又對它們存在著一定的依賴性。它使民族資產階級在政治上不可避免地具有兩重性。
二、初步發展(19世紀末)
甲午中日戰爭以後,帝國主義對中國進行資本輸出,進一步破壞了中國社會的自然經濟,為民族資本主義的初步發展提供了客觀條件。清政府為擴大稅源,解決財政危機,放寬了對民間設廠的限制。19世紀末,中國民族工業有了初步發展。民族資產階級作為新的獨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歷史舞台。
其上層維新派發動領導了維新變法運動;b.其中下層革命派發動和領導了辛亥革命。
這個時期的民族工業具有如下特點:
a.輕重工業發展不平衡。近代中國缺乏資本的原始積累,也缺乏近代化的投資方式,沒有雄厚的經濟基礎,民族工業只能從投資少、周期短、見效快的輕工業開始。因此早期中國民族工業基本上是輕工業。
b.地區分布不平衡。
c.民族工業與外國資本主義和本國封建勢力既有矛盾。
三、短暫繁榮:中國近代民族工業的黃金時期(1912―1919)
辛亥革命後,尤其是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以及戰後的數年是我國民族資本主義工商業迅速發展的時期,主要是輕工業中的棉紡織業和麵粉業。此外,火柴、毛紡織、榨油、造紙、玻璃等輕工業,都有一定的發展。艱難發展的重工業,在這個期間,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發展。號稱近世商人的「黃金時代」。 「黃金時代」新式企業的發展與洋務運動以及清末新政時期有著不同的特徵。後者是以國家資本主義為主,重點是發展重工業;而前者則是以私人資本為主,側重於發展輕工業。輕工業的發展以棉紡織業和麵粉業最為成功。
這個時期,民族工業的成功發展離不開如下的背景:
(1)南京臨時政府的支持
(2)北洋政府的鼓勵
(3)「實業救國」熱浪的推動和群眾性抵制日貨運動
(4)一戰提供了發展的契機
(5)傳統權力結構的松解
四、日益萎縮(1927-1937-1945-1946-1949)
國民政府統治時期,由於帝國主義和官僚資本的壓迫,中國民族工業日益萎縮。
(1) 抗日戰爭時期,由於日本在淪陷區的野蠻掠奪,四大家族在國統區加強對工業的壟斷,尤其是鋼鐵工業的官僚資本佔有明顯優勢,中國民族工業遭到破產。
(2) 解放戰爭時期,國民黨為了進行內戰,空前出賣國家主權。1946年11月,國民黨同美國簽訂了所謂《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條約》,導致美國貨充斥中國市場,民族工商業受到沉重(毀滅性)打擊。
(3)國民政府的惡性通貨膨脹政策使民族工業遭到致命打擊。
(4)、繁重的捐稅負擔給民族工業的發展造成了極大的困難。
五、獲得新生(建國以後)
(1)建國初期(1949-1952),有利於國計民生的資本主義經濟在社會主義國營經濟的領導下,得到恢復和發展。
(2)在社會主義改造的過程中,中國共產黨對資本主義工商業實行了利用、限制、改造的方法,採取加工定貨、統購包銷、經銷代銷、個別企業的公私合營和全行業的公私合營以及付償定息等一系列從低級到高級的國家資本主義的過渡形式,成功地實現了對資本主義經濟的社會主義改造和對資產階級的和平贖買。
(3)到1956年底,中國基本上完成了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從此,民族工業走上了社會主義道路。
5. 人類歷史文明至今,經歷了哪些歷史時期
一、原始社會
1、舊石器時代,約400萬年-4萬年前
主要以食物採集者的生活方式,主要以採集野生的食物為主,包括收集各種植物和獵殺捕捉各種動物。
2、新石器時代,4萬年前-5500年前
從第一個村落到美索不達米亞地區的第一個文明產生,以村落為單位進行生產活動,公有制。
3、農業時代,農業文明是人類對自然進行探索的發展系統。
人對自然進行初步開發(大約距今一萬年前),由原始文明進入到農業文明,開始出現科技成果:青銅器、鐵器、陶器、文字、造紙、印刷術等。主要的生產活動是農耕和畜牧,人類通過創造適當的條件,使自己所需要的物種得到生長和繁衍,不再依賴自然界提供的現成食物。
二、工業時代
1、蒸汽時代
工業革命於18世紀60年代首先從英國開始、大量向外擴展則在19世紀初,因此蒸汽時代起於19世紀初、止於19世紀70年代的第一次工業革命。在這個時期資本主義的機器大革命開始出現、資本主義的世界體系開始初步確立、蒸汽機的發明和應用,將人類帶入了蒸汽時代
2、電氣時代
18世紀60年代人類開始了第一次工業革命、再經過100多年後人類社會生產力發展又有一次迎來了重大飛躍,人們把這次變革叫"第二次工業革命"、今天所使用的電燈、電話都是在這次變革中被發明出來的,人類由此進入"電氣時代"
3、原子時代
用一克的鈾裂變後產生的能量相當於燃燒3噸煤或200升油所放出的能量、其爆炸力相當於20噸TNT炸葯,推動這一試驗轉變成第一顆原子彈的過程中、義大利物理學家費米也因此獲得了諾貝爾獎,從此開始原子能被廣泛使用人類進入新的時代。
4、信息時代:
歐美及發達國家的時間跨度概念是從1969年到以後,我國及部分發展中國家對信息時代指的是1984年到以後,比歐美晚15年。
5、原子時代:
用一克的鈾,裂變後產生的能量相當於燃燒3噸煤或200升油所放出的能量,其爆炸力相當於20噸TNT炸葯。推動這一試驗轉變成第一顆原子彈的過程中,義大利物理學家費米也因此獲得了諾貝爾獎。從此開始原子能被廣泛使用,人類進入新的時代。
三、生態文明
生態文明是人類與自然將實現協調發展的社會系統。生態文明是「社會記憶」中第四階段的文明,是建築在知識、教育和科技高度發達基礎上的文明,強調自然界是人類生存與發展的基石,明確人類社會必須在生態基礎上與自然界發生相互作用、共同發展,人類的經濟社會才能持續發展。
(5)工業文明的發展歷程歷經了多少年擴展閱讀:
人類的起源
第四紀時代出現了人類的祖先。最初亞非大陸溫暖濕潤,古猿在這種環境中演變成能製造工具和進行勞動的人類。勞動使肢骨發達,雙手更能創造萬物,口腔發展了語言,也就推動了腦的發達。人類始祖直立猿人的出現,與別的哺乳動物尚用四肢爬行不能用手更無語言迥然不同,而變成支配世界的主人翁。
按人類的體質和其文化發展的順序,可分為「猿人」、「古人」和「新人」階段。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人類文明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人類的起源
6. 中國近代以來工業化歷程
1、近代民族工業的興起時期
19世紀六七十年代,在外資企業的刺激和洋務派創辦工業的影響下,中國出現了第一批由私人投資的近代工業。著名企業有:上海發昌機器廠、廣東繼昌隆繅絲廠、天津貽來牟機器磨坊等。
2、近代民族工業的初步發展時期
從甲午戰爭到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前,民族工業的發展出現了第一個高潮。甲午戰爭後,帝國主義列強加強對華資本輸出,進一步破壞了中國的自然經濟,為民族工業的發展創造了客觀條件。
3、近代民族工業的進一步發展時期
1912年~1922年特別是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中國民族工業的發展出現了一個「短暫的春天」,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君主專制統治,一戰期間,歐洲各帝國主義國家暫時放鬆了對中國的經濟侵略。
4、近代民族工業的顯著發展時期
1927年~1936年,南京國民政府同前期,近代民族工業又出現了一個短暫發展時期,中國人民的反帝愛國運動一浪高過一浪,廣大群眾抵制洋貨,提倡國貨的行動。
5、近代民族工業陷入困境時期
20世紀30年代後期至40年代末,近代民族工業陷入困境,日益萎縮。抗日戰爭時期,日本空前野蠻的洗劫和破壞使淪陷區民族工業受到毀滅性打擊;抗戰勝利後,國民黨發動反共反人民的內戰,極大地破壞了經濟發展;國民政府的惡性通貨膨脹政策,使民族工業遭到致命的打擊。
(6)工業文明的發展歷程歷經了多少年擴展閱讀:
清朝晚期中國民族工業步履維艱、發展緩慢的社會原因:
1、資本主義列強依仗在中國攫取的特權和利用他們的雄厚強大的資金、技術優勢,壓制中國民族工業的發展。
2、腐敗政府徵收高額厘金、各級政府敲詐勒索等因素,又增加了企業的生產成本,使民族工業在競爭中處於不利地位。
3、資本主義發展的不充分和資產階級領導的社會變革的挫折,使中國的民族工業難以獲得真正的獨立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