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為什麼工業富聯股價這么低
富士康自上市以來,復權股價從最高的25.78元,跌至現在的11.78元,市值腰斬。
下跌的原因有很多,諸如,成長性差、沒技術含量、代工沒議價權、偽科技公司等,反正就是不被資金認可。
事實上,富士康目前是科技公司里估值最低的,同樣是代工廠的立訊和歌爾估值都在30倍以上。
公司2021年上半年營收1960.30億元,同比增長10.97%;凈利潤67.27億元,同比增長33.44%,扣非後凈利潤增長8.63%。
1.代工行業的問題
富士康旗下最大的3C客戶是蘋果,下游雲計算客戶包括了:華為、阿里巴巴、亞馬遜等。全球其他知名客戶還包括:戴爾、英偉達騰訊、聯想、諾基亞等。
2020年營收4317.86億元,歸母凈利潤174.31億元;2021年上半年營收1960.30億元,歸母凈利潤67.27億元。
營收很高,就是毛利率太低。
2研發投入不高
根據IFind統計,2017年至今,富士康研發費用從79億元增長至2020年100.38億元,2021年上半年研發投入52.33億元。
研發金額的確不低,這樣的研發金額在全A股的科技公司中可以排名第二,第一名是美的集團。
但一看佔比的話,4317億元的營收,研發投入100億元,營收佔比也就2.32%。
華為每年的研發佔比在10%以上,台積電也超過了8%,總體來說工業富聯在科技公司里研發投入算低的。
富士康2萬名研發人員,人均工資40多萬,在科技大廠里這樣的研發工資也不算太高。
所以說是偽科技,真沒法反駁。
3未來增量空間
2020年全球雲基礎服務市場達到1290億美元,亞馬遜市佔率32%、微軟市佔20%、谷歌市佔9%、阿里市佔6%、IBM市佔6%。
富士康的業務主要是為雲服務商代工組裝相關設備,所以富士康的毛利率只有4.63%。
進入數字化時代,雲服務一定是未來最確定的行業,頭部的微軟、華為、阿里業績都在放量。
萬億級別的大藍海,富士康就只幹了個毛利率不到5%的環節,確實可惜了。
然後是工業互聯網,簡單的說工業互聯網就是將智能製造數字化數據化,讓機器變的更聰明。
這是富士康毛利率最高的一塊業務,毛利率高達41.67%,2020年該項業務營收14.41億元,未來增長空間較大。
Ⅱ 工業富聯2022年能漲到20嗎
不能。
1、2022年3月1日,工業富聯新增1家機構對其2022年度業績做出預估,6個月內累計共8家機構,預估2022年凈利潤均值為205.06億元,較去年同比增長17.65%。
2、目標價格最高預估19.04元,最低預估17.17元,平均為18.05元。
3、由以上內容可知工業富聯2022年不能漲到20。
Ⅲ 工業軟體方面的基金有哪些
工業軟體指的是在工業領域里應用的軟體,中國的工業軟體的前五十強的企業包括卡奧斯,國電南瑞,用余清友網路,廣聯達,華為,寶信軟體,樹根互聯,石化盈科,航天雲網,中控技術,工業富聯等。
工業軟體方面的基金主要包括安信工業4.0靈活配置混合A,這個基金屬於混合型基金,屬於大盤型投資基金,基金的資產大部分都投資於股票,其中包括了少量的現金。主要涉及的行業包括製造業和信息傳輸、軟體和信息技術服務業。這支基金重倉持股的部分主要海康威視,小米集團,騰訊控股為主。本支基金的近一年的累計收益只有6.16%,累計凈值也只有1.2387,同類排行中屬於中等。
富國中證工業4.0指數(lof)是一隻指數型股票基金,屬於高風險的基金。這支基金的跟蹤的豎困前指數為中證工業4.0指數。這支基金資產配置同樣以股票為主,佔比為94.91%,剩下的少量的債券和現金。這支基金涉及的行業主要包括製造業和信息傳輸、軟體和信息技術服務業,製造業佔比較大。各支股票的佔比非常的平均,主要包括寧德時代,隆基股份,海康威視,韋爾股份等。
博時工業4.0主題股票是一支股票型基金,屬於高風險基金,這支基金也屬於大盤投資型基金,近一年的累計收益為19.16%,累計凈值為2.3760。這支基金的涉及的行業主要包括製造業,衛生和社會工作,信息傳輸、軟體和信息技術服務業電力、熱力,燃氣及水生產和供應業。重倉持股的部分也比較的平均,主要有億緯鋰能,貴州茅台和寧德時代。本支基金已經成立了5年的時間了,但是星級尺或的評定情況並不是非常的好。
以上的這些基金投資需要謹慎。
Ⅳ 2022年工工業富聯股票還會漲嗎
會。
2022年3月22日晚,公司發布2021年報,全年實現營收4395.57億元,同比增長1.8%。實現歸母凈利潤200.1億元,同比增長14.8%。扣非歸母凈利潤185.81億元,同比增長13.39%,盈利略超預期。
結合公司最新業績,我們調整公司22至23年盈利預測為225.42億元(加7%)/246.87億元(加9.2%),預測24年營收為5926.84億元,歸母凈利潤為275.62億元,對應PE為9/8/7倍,維持「買入」評級。
Ⅳ 工業富聯的合理估值是多少錢
工業富聯,合理估值100億左右,公司致力於為企業提供以自動化、網路化、平台化、大數據為基礎的科技服務綜合解決方案,引領傳統製造向智能製造的轉型;並以此為基礎構建雲計算、移動終端、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慧、高速網路和機器人為技術平台的「先進製造+工業互聯網」新生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