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世界上工業發展最早的國家是
最早進行工業革命的國家是:英國
有人認為工業革命在1750年左右已經開始,但直到1830年,它還沒有真正蓬勃地展開.大多數觀點認為,工業革命發源於英格蘭中部地區.18世紀,珍妮紡織機的出現,標志著工業革命在英國乃至世界的爆發.18世紀中葉,英國人瓦特改良蒸汽機之後,由一系列技術革命引起了從手工勞動向動力機器生產轉變的重大飛躍.隨後傳播到英格蘭到整個歐洲大陸,19世紀傳播到北美地區,後來,工業革命傳播到世界各國. 工業革命對歷史發展的影響是:
1、工業革命引起生產組織形式的變化,使用機器為主的工廠製取代了手工工場.
2、工業革命帶來了城市化和人口向城市的轉移.
3、工業革命給人們的日常生活和思想觀念帶來了巨大的變化.
4、工業化和城市化也產生了新的社會問題.比如:貧富分化,城市人口膨脹,住房擁擠,環境污染等弊端.
5、工業革命同時引起社會結構的改變.
6、從根本上說,後來出現的波瀾壯闊的國際共產主義運動正是工業革命的直接產物.7、生產力飛躍.
8、出現了兩大直接對立的階級:工業資產階級與工業無產階級. 第二次工業革命開始的時間: 19世紀70年代-20世紀初.
第二次工業革命,以電燈的發明為標志.
❷ 美國 法國 德國俄羅斯 英國 日本 分別什麼時候完成工業化
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建立時期機器大工業在國民經濟中取得統治地位的發展過程。
基本特點 資本主義工業化的過程,是在資本家追逐利潤的過程中自發地實現的。資本主義工業化一般從發展輕工業開始。因為,輕工業資本周轉較快,可以用較少的投資,獲得較多的利潤。輕工業發展起來以後為資本主義積累了大量資金,並產生對新的生產設備、機器、動力、工具等的需要,促進了重工業的迅速發展。
資本主義工業化的開端是產業革命。經過產業革命,資本主義在生產技術上發生了根本變革,原來的工場手工業為機器大工業所代替,社會生產力獲得了空前的發展,使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最終戰勝了封建制生產方式。
英國的工業化過程 在18世紀30年代,英國首先爆發了產業革命。當時,英國各主要工業部門先後出現了從手工業生產過渡到機器生產的趨勢。這一工業化過程首先從紡織工業部門開始。1733年,J.凱(1704~1764?)發明了飛梭,使織布效率提高了一倍,成為機械發明的創始。飛梭應用於生產,出現了紡落後於織的現象,引起了紗荒。1765年,J.哈格里夫斯(?~ 1778)發明了手搖紡車——「珍妮機」,大大提高了棉紗的產量,解決了紡與織之間的矛盾,使生產出現了飛躍。1769年,水力紡紗機問世,接著,第一座棉紗廠建成,此後,大規模的織布廠就隨之出現。與此同時,J.瓦特(1736~1819)發明了雙動式蒸汽機,並作為機器的動力,在1784年應用到棉紡織廠。蒸汽機的發明,具有重大的歷史意義,它雖然不創造大工業,但是,它給大工業提供了動力,促使以機器體系和僱傭勞動為標志的工廠制度迅速確立起來。在棉紡織業的帶動和刺激下,其他輕工業部門也從工場手工業逐步向機器大工業過渡。輕工業部門的機器發明和廣泛應用,推動了重工業的技術革新。18世紀末,蒸汽壓力鼓風機開始應用於冶鐵業,使英國的冶金工業迅速發展。進入19世紀,蒸汽抽水機在礦井中普遍得到應用,並陸續出現和採用了一些新技術,使英國的煤產量迅速上升。同時,各種鍛壓設備和金屬加工機床陸續發明出來,相繼製造出鏇床、銑床、鑽床,使機器製造業出現了驚人的發展。在冶金、採煤、機器製造等工業部門的強大推動下,交通運輸業也發生了深刻的變化。到19世紀30~40年代,英國的產業革命基本完成,它標志著機器大工業已居於統治地位。英國的資本主義工業化,是通過資本原始積累,掠奪和奴役本國人民和殖民地人民的道路來實現的。
美國的工業化過程 美國在18世紀70年代以前,是歐洲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的殖民地,在經濟上主要依賴於英國,近代工業沒有什麼發展。經過1812~1814年的英美戰爭,才走上獨立發展資本主義工業的道路。美國的工業化,也是首先從棉紡織業開始的。1790年,仿製出英國的水力紡紗機,建立起第一座棉紡廠;隨著棉紡織業的發展,毛紡織、制鐵、食品加工、木材加工等主要工業部門也普遍建立起新式工廠。到19世紀中葉,機器工業得到迅速發展。在1828年,美國開始修建第一條鐵路,到1865年,鐵路線全長已達 35000英里。大規模的鐵路建築,不僅帶動了東部重工業(如冶金、採煤、機器製造)的發展,也促進了西部農業生產的增長。到南北戰爭(1861~1865)前,美國也基本上完成了產業革命,建立起近代工業體系。美國在實現工業化的過程中,廣泛地利用了英國工業的技術成就,以及歐洲的資金和國外移民所帶來的生產經驗。
法國的工業化過程 法國資本主義工業化的發展,較英、美緩慢。法國資本原始積累始於16世紀,但封建行會制度(見西歐行會制度)和土地制度長期未被打破。1789~1794年的資產階級革命,掃除了封建障礙,才促使資本主義工業迅速發展起來。19世紀初,在波旁王朝和奧爾良王朝統治時期,法國開始了產業革命,也是從紡織工業部門採用機器開始而逐漸擴展到冶金、采礦和機器製造業的。法國在60年代末基本上完成了產業革命,資本主義工廠制度取得了統治地位。但是,由於長期以來小農經濟居於優勢,因此,工業化進程較慢,產業革命以後,其工業化程度還落後於英國和美國。
德國的工業化過程 德國資本主義工業的發展遲於英國約半個多世紀。由於封建割據和農奴制(見普魯士農奴制改革)的長期統治,直到19世紀30~40年代,德國還是一個農業國,產業工人僅佔全國人口總數的2.98%。1848年資產階級革命後,機器大工業才逐步地確立起來。1871年德意志帝國建立以後,依靠對國內廉價勞動力的剝削和對國外的軍事侵略及戰爭賠款,實現了大工業的迅速發展,經過很短的時間,在70年代末,就基本上完成了產業革命,工業化程度達到了足以與英、法匹敵的地位。
日本的工業化過程 日本工業化進程起步最晚。在1868年日本明治維新以前,還是一個以農業為主的封建國家,統治階級收入的85%來自農業,15%來自商業和手工業。經過明治維新,日本的工業才逐漸發展起來,但與世界其他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相比,工業化水平很低。1880年,輸入了新式紡織機後,紡織工業才得以迅速發展。同時,在國家的推動、引導和扶植下,出現了開辦企業的高潮,到1885年,產業革命已迅速展開。1894年的中日甲午戰爭,是日本近代產業發展的轉折點,依靠在中國開設工廠、企業及其他商業的特權和戰爭賠款,使其工業、交通運輸、銀行、貿易等出現了驚人的發展,大大加速了工業化進程。到20世紀初,日本近代工業的主要部門都已建立起來。
資本主義工業化的實現,使社會生產力產生了巨大的飛躍,在各個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出現了許多工業中心和大城市。資本主義工業化的過程,決不僅僅是生產技術方面的變革,而且也是社會經濟制度方面的變革。資本主義工業化的實現,為資本主義制度建立了強大的物質技術基礎。與此同時,資本家加強了對本國工人和農民的殘酷剝削和掠奪,資本主義列強也加強了對經濟落後國家特別是對殖民地、半殖民地的經濟剝削和掠奪,從而加劇了資本主義各種矛盾的發展。
❸ 西方工業化最早出現在哪個國家
英國 工業革命
有人認為工業革命在1750年左右已經開始,但直到1830年,它還沒有真正蓬勃地展開。大多數觀點認為,工業革命發源於英格蘭中部地區。1765年,珍妮紡紗機的出現,標志著工業革命在英國乃至世界的爆發。18世紀中葉,英國人瓦特改良蒸汽機之後,由一系列技術革命引起了從手工勞動向動力機器生產轉變的重大飛躍。隨後傳播到英格蘭到整個歐洲大陸,19世紀傳播到北美地區,後來,工業革命傳播到世界各國。
英國首先進行工業革命的原因主要是因為資產階級在英國的統治。其次,英國通過圈地運動,聚集了大量勞動力,同時也擴大了英國的國內市場,以及多年的海外貿易和殖民擴張,為英國積累原始資本和提供了廣闊的原料地和市場,更有先進的技術和經驗。這是後來的法國,德國等,都無法比的。然而,隨著市場需求的增大,手工生產已無法滿足需求,於是,一場機器生產革命必然爆發。
工業革命是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客觀要求所決定的。(1)資產階級革命廢除了封建制度,消除了不利於資本主義發展的種種束縛,為工業革命創造了重要的政治前提;(2)消除農業中的封建制度和小農經濟,為資本主義大工業的發展提供了充分的勞動力和國內市場;(表現在英國即圈地運動)(3)資本主義原始積累過程,提供了資本主義大工業所必需的大批自由勞動力和巨額的貨幣資本(殖民);(4)資本主義工場手工業長期的發展,為大機器生產的出現准備了技術條件。 一般認為,蒸汽機、焦炭、鐵和鋼是促成工業革命技術加速發展的四項主要因素。工業革命都是以輕工業開始,向其他部門發展。在瓦特改進蒸汽機之前,整個生產所需動力依靠人力和畜力。伴隨蒸汽機的發明和改進,工廠不再依河或溪流而建,很多以前依賴人力與手工完成的工作自蒸汽機發明後被機械化生產取代。工業革命是一般政治革命不可比擬的巨大變革,其影響涉及人類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使人類社會發生了巨大的變革,對人類的現代化進程推動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把人類推向了嶄新的蒸汽時代
另外,在各國轟轟烈烈革命時,中國清王朝正做著「天朝上國」的美夢,這也是鴉片戰爭的一個原因。
工業革命對19世紀的科學發展也產生了重要的影響。
工業革命的影響:①使世界由手工製作解放,標志著機器時代的來臨。②拉近世界各國的距離。③沖擊舊制度、舊思想。④西方殖民掠奪加強,殖民地人民更加貧困,艱難,使東方從屬於西方。⑤鞏固了資產階級在世界各國的統治基礎。⑥世界出現兩大對立階級,矛盾升級。⑦掀起 自由主義 思潮。⑧標志世界市場的初步形成。⑨現代城市的出現,推動現代化,城市化。
工業革命是資本主義發展史上的一個重要階段,它實現了從傳統農業社會轉向現代工業社會的重要變革。工業革命是生產技術的變革,同時也是一場深刻的社會關系的變革。從生產技術方面來說,它使機器代替了手工勞動;工廠代替了手工工場。從社會關系說,它使社會明顯地分裂為兩大對立的階級——工業資產階級和工業無產階級。
❹ 世界國家工業發展時間順序
18世紀60年代從英國發起的技術革命,是技術發展史上的一次巨大飛躍,它開創了以機器代替手工工具的時代。
19世紀最後30年和20世紀初,美國科學技術的進步和工業生產的高漲,被稱為近代歷史上的第二次工業革命。世界由「蒸汽時代」進入「電氣時代」。在這一時期里,一些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工業總產值超過了農業總產值。
19世紀70年代以後德國發電機、電動機相繼發明,遠距離輸電技術的出現,電氣工業迅速發展起來,電力在生產和生活中得到廣泛的應用。
從20世紀四五十年代以來,美國在原子能、電子計算機、微電子技術、航天技術、分子生物學和遺傳工程等領域取得重大突破,標志著新的科學技術革命的到來。這次科技革命被稱為第三次科技革命。
❺ 英國成為世界上工業發展最早的國家的主要原因
英國是世界上資本主義工業化最早的國家,工業在國民經濟中占絕對優勢,煤,鐵資源曾對英國工業的早期發展起了促進作用。伯明翰和設菲爾德的鋼鐵工業和機械製造工業,曼徹斯特的紡織工業,格拉斯哥的造船工業等,都曾聞名世界。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航空、電子、汽車等工業在倫敦和伯明翰興起。近十多年來,蘇格蘭沿岸發展了以阿伯丁為主要中心的石油工業。北海油田的開采和石油工業,使第二次大戰後英國經濟的發展增添了新的生機。
工業革命前後的一些重要發明 時間 發明人 發明
1712年 英國人湯姆斯·牛考門獲得了稍加改進的蒸汽機的專利權
1764年 詹姆斯·哈格里夫斯 珍妮紡紗機
1778年 約瑟夫·勃拉姆 抽水馬桶
1796年 塞尼菲爾德 平版印刷術
1797年 亨利·莫茲萊 螺絲切削機床
1781年 詹姆斯·瓦特 改進了牛考門蒸汽機,現代蒸汽機成型
1807年 富爾頓 造出用蒸汽機做動力的輪船
1812年 特列維雪克 科爾尼鍋爐
1815年 漢·戴維 礦工燈
1825年 史蒂芬孫 發明的蒸汽火車試車成功
1844年 成廉·費阿柏恩 蘭開夏鍋爐
英國首都倫敦,位於英格蘭東南部太晤士河下游兩岸,人口700多萬,約佔全國總人口的1/8,是英國政治、金融、工業、貿易和交通中心,也是英國第一大港。
利物浦是英國第二大商港,輸出量居英國首位,輸入量僅次於倫敦。
❻ 有哪些被低估的工業強國
愛爾蘭、新加坡和挪威是被人們低估的工業強國。
隨著時間的流逝,各個國家的工業發展體系呈現出不同的變化,西方發達國家的工業體系較為完善,尤其是重工業體系。亞洲各國開始實行發展工業的各項方針和政策,這才使得亞洲的多個國家在工業領域擁有著很大的突破,比如日本和韓國。新中國成立之後,中國的工業建設變得越來越完善,輕工業和重工業齊頭並進。然而,世界上仍然出現了許多被低估的工業化國家,其中包括愛爾蘭、新加坡和挪威。
多個國家已經和挪威建立了合作關系,一方面是因為挪威的海產養殖業十分發達,為多個國家提供了優質海產品。另外一方面是因為挪威的工業化體系較為完善,科技水平非常高,這才得到了多個國家的合作請求。
事實上,每一個國家在各個領域的發展狀況不盡相同,但是各個國家在經過多年的發展與完善後,內部的工業化體系呈現出不一樣的發展狀態。不過,多個國家已經與其他國家建立了合作關系,工業全球化正在不斷地發展。
❼ 20世紀50年代初期有哪些比較成功的工業國家
德國,日本,美國,英國。
從50年代初至70年代初,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利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新成果,加強國家對經濟的宏觀管理,利用不合理的國際經濟舊秩序,獲取了廉價的能源、原材料和海外市場;利用西歐各國經濟的聯合對經濟發展的促進作用。 使資本主義進入一個持續高速發展的「黃金時代」,聯邦德國和日本經濟發展尤為迅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