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工業布局都有哪些原則
工業布局的原則主要有:自覺運用地區經濟發展的不平衡規律;遵循工業布局地域分工規律;有利於提高社會勞動生產率;適宜分散和必要集中相結合;充分考慮政治和國防安全的要求等。
1、自覺運用經濟發展的不平衡規律。地區經濟發展是在不平衡中求平衡,在拉大發展差距中求縮小差距,即不平衡發展是暫時的、相對的。由於每個地區在一定時期內發展經濟的條件不同,加之財力、物力有限,投入產生的效果也不同,平均投入、平衡發展的效果遠不如有重點、不平衡發展的效果,也就是說,只有每個時期有重點、不平衡發展,一個國家、一個地區工業經濟的發展才能實現相對均衡。例如,日本先發展了基礎較好的「京——濱」地區後,才帶動了其他地區的經濟發展;美國也是先發展了東部大西洋沿岸地區後,才逐步向中西部推進,使中部密西西比河流域、西部太平洋沿岸地區和南部地區快速發展起來;中國也是先發展沿海經濟,後向中西部地區傾斜。
2、遵循工業布局地域分工規律。工業布局地域分工的自然基礎是各地自然資源和自然條件存在優劣;經濟基礎是各地現有經濟水平、特點和經濟地理位置不同。工業布局要分析各地的要素價格和產品成本,找出各地適合布點的工業部門。
3、有利於提高社會勞動生產率。工業布局要充分考慮社會勞動的節約,從減少原材料、燃料和產品的不合理運輸和節約中間環節、中轉全儲的投資費用等入手,促使勞動生產率和經濟效益的提高。工業布局要選擇生產費用、運輸費用及流通費用的總和為最小的建廠地點。
4、適宜分散和必要集中相結合。工業布局應充分利用現有中、小城鎮或在資源較豐裕的地區分散布點,這有利於改變原有不合理的工業分布,充分利用各地自然資源,使各地區經濟協調發展,也有利於國防安全、環境保護和生態平衡。當然工業布局分散要適當,不能搞「大而全」或叫、而全」,即在堅持適當分散的同時,堅持必要的集中;這可使企業共同利用各種資源要素,有利於建立共同的專業化協作配套廠以及供電、供水、交通、通訊等廠外公共工程,從而獲得生產費用的節約和較高的集聚效益,有利於國內統一市場的形成和建立合理的國民經濟整體運轉機制。
5、充分考慮政治和國防安全要求。工業布局還要充分照顧少數民族地區和經濟落後地區的發展,逐步縮小地區發展差距,防止因經濟發展嚴重不平衡造成社會動盪,甚至出現分裂。例如,原蘇聯各加盟共和國經濟發展水乎極不平衡,民族矛盾不斷激化,最後作為重要因素之:—加速了原蘇聯解體進程。從國防安全考慮,工業布局在宏觀上要處理好國防前沿和戰略腹地的關系,重要工業和產品的生產能力要有縱深配置;在中觀布局上,要防止過度集中,要適當分散布置;同時,要有利於戰備動員計劃的迅速實施。
6、遵循生態平衡規律。工業布局時要正確處理工業生產和保護環境的關系,實行「三同時」方針,積極防止工業發展帶來的環境污染,使生態環境與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相協調,不斷提高工業布局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
工業布局亦稱工業生產力或工業配置,是指人們通過規劃或其他手段,有意識地對工業生產力在全國或一個地區范圍內進行調整和再分布。工業布局與工業分布之間的關系是一種繼承與被繼承的關系。工業分布是人類進行生產活動的自然結果,人們只能承認它、繼承它。工業布局必須以原有工業分布為前提和基礎,是對原有工業分布的再分布。
⑵ 什麼是工業布局,都有哪些影響因素
工業布局亦稱工業生產力或工業配置,是指人們通過規劃或其他手段,有意識地對工業生產力在全國或一個地區范圍內進行調整和再分布。工業布局與工業分布之間的關系是一種繼承與被繼承的關系。
工業分布是人類進行生產活動的自然結果,人們只能承認它、繼承它。工業布局必須以原有工業分布為前提和基礎,是對原有工業分布的再分布。
影響工業布局的因素主要有自然條件;經濟技術條件;科學技術條件;社會制度和重大社會歷史變遷。
1、自然條件包括資源條件、地質地理條件、氣候條件等。其中,資源條件包括各種燃料、動力資源、礦物原料資源、各種生物資源、土地資源和水資源等。一定空間地域內的自然資源分布總是不平衡的,不同地區蘊藏的資源種類不同,即使同類資源,在各地區的蘊藏量相差也很大,品位、豐度及開采條件亦各異。工業布局要盡量發揮各地區的自然資源優勢,做到趨利避害,揚長避短。地質地理條件包括地形地貌、水文、交通、通訊等,工業布局要依託一定的地理環境進行,要善於利用地質、地理條件為工業布局服務。氣候條件包括光照、濕度、氣流和降水等,氣候對工業生產有著程度不同的影響,要根據不同行業工業生產對氣候條件的要求進行工業布局。
2、經濟技術條件包括人口密度、勞動力資源、生產技術、工程技術人員比例、管理水平、經濟發展水平、經濟結構特徵、生產協作條件、原材料、燃料、動力供應及交通運輸、通訊聯絡等公共工程的數量和水平等。工業布局要重點放在經濟技術條件相對好的地區,對不發達地區的工業發展,首先要創造適於進行大規模工業布局的經濟技術條件,特別是勞動力素質、交通通訊、觀念思想等的轉變。
3、科學技術條件包括科學技術發展的速度和水平,發達的科學技術水平和大規模科技進步,都是工業布局最重要的條件之一。目前,全世界正面臨著一場新的科學技術革命,這一新技術革命將會出現電子計算機工程、外層空間開發、海洋工程、遺傳工程等相互聯系的產業群;同時,也會引起生產過程分散化和多中心化,生產內容多元化和小批量化等新情況,使工業的集中布局又出現了分散的趨勢。工業布局重要的是選擇適合本國、本地區工業結構調整的科學技術來促進工業的擴張,實現工業布局的合理調整。
4、社會制度和重大社會歷史變遷主要指不同的社會制度,同一社會制度下的不同歷史階段,有不同的政治、經濟、社會問題和發展任務,這些都對工業布局產生舉足輕重的影響。工業布局的變化往往和社會歷史條件的變遷緊密聯系著。當社會制度不變的情況下,工業布局應在一定的歷史發展階段努力追求優化效果、合理效果,即實現有條件的工業布局合理化。
⑶ 工業區集中配套要求
工業區集中配套要求注意安全。
工業廠區的規劃設計對經濟發展起到很大的促進作用,並且工業廠區與人們的生產生活、城市的建設與發展等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
一、工業廠區規劃設計的原則:
以合肥為例,工業用地布局應符合下列要求:
(1)有氣體污染物排放的工業項目不得布置在城市上風向,有水污染物排放的工業項目不應布置在城市飲用水源保護區及環巢湖地帶。
(2)有污染的工業項目嚴禁與居住、公共設施等其他用地功能相混合,與其他非工業用地之間應符合相關防護距離規定;污染較嚴重的工業項目應集中布局在循環經濟園。
(3)工業區配套設施應充分考慮區位、產業門類、就業人口等因素,集中配套生產和生活服務設施。
(4)工業項目用地規模應依據項目規劃的容積率、建築密度、綠地率,以及投資強度、畝均稅收和總投資額等指標核定。
2、總平面布置:這是工業建築設計的首要環節。在廠址選定後,總平面布置應以生產工藝流程為依據,確定全廠用地的選址和分區、工廠總體平面布局和豎向設計,以及公用設施的配置,運輸道路和管道網路的分布等。此外,生產經營管理用房和全廠職工生活、福利設施用房的安排也屬於總平面布置的內容。解決生產過程中的污染問題和保護環境質量也是總平面布置必須考慮的。總平面布置的關鍵是合理地解決全廠各部分之間的分隔和聯系,從發展的角度考慮全局問題。
⑷ 工業用地在城市中布置的一般原則和形式
工業用地的布置直接影響到城市功能結構和城市形態。在城市總體規劃中,重點安排好工業用地,綜合考慮工業用地和居住、交通運輸等各項用地之間的關系,使其各得其所是十分重要的。
工業用地的布置直接影響到城市功能結構和城市形態。在城市總體規劃中,重點安排好工業用地,綜合考慮工業用地和居住、交通運輸等各項用地之間的關系,使其各得其所是十分重要的。
工業在城市中布置的一般原則
城市中工業用地布置的基本要求應滿足為每一個工業企業創造良好的生產和建設條件,並處理好工業用地與城市其他部分的關系,特別是工業區與居住區的關系。其布置的一般原則如下:
<1)有足夠的用地面積;用地基本上符合工業的具體特點和要求;減少開拓費用,有方便的交通運輸條件;能解決給排水問題。
<2)職工的居住用地應分布在衛生條件較好的地段上,盡量靠近工業區,並有方便的交通聯系。
(3)工業區和城市各部分,在各個發展階段中,應保持緊湊集中,互不妨礙,並充分注意節約用地。
(4)相關企業之間應取得較好的聯系,開展必要的協作,考慮資源的綜合利用,減少市內運輸。
工業在城市中的布置形式
工業在城市中的布置,可以根據生產的衛十類別、貨運量及用地規模,分為三種情況:布置在遠離城區的工業、城市邊緣的工業和布置在城市內和居住區內的工業。對工業的各種特點,如原料來源、生產協作、運輸、能源、水源、勞動力、有害影響等進行全面分析,確定影響工業用地布置的主要因素,將各工業用地布置在城市的不同地段。特別要指出的是,各類工業又有許多不同特點,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必須按照城市發展戰略,保證多種產業發展的彈性可能,才能使布局真正科學合理。捷克建築研究院編制了不同性質的各類工業在城市中常設位置及適宜位置表(表4-4-4)和紡織、服裝、製革工業廠址決定因素以及工業在城市中之適宜位置的表格(表4-4-5),後表說明了同類工業決定廠址的因素亦不相同。
(1)布置在遠離城一市和與城市保持一定距離的工業由於經濟、安全和衛生的要求,有些工業宜布置在遠離城市的地方,如放射性工業、劇毒性工業以及有爆炸危險的工業。有些工業宜與城市保持一定的距離,如有嚴重污染的鋼鐵聯合企業、石油化工聯合企業和有色金屬冶煉廠等。為了保證居住區的環境質量,這些廠應按當地最小額中的風向布置在居住區的上風側,工業區與居住區之間必須保留足夠的防護距離。對城市污染不大的工業、規模又不太大時,則不宜布置在遠離城市的地段;否則由於居民人數有限,公共設施無法配套,造成生活上的不方便。
(2)布置在城市邊緣的工業區對城市有一定干擾污染、用地大、貨運量大、需要採用鐵路運輸的工廠應布置在城市邊緣,如某些機械廠、紡織廠等。這類工廠有著生產、工藝、原料、運輸等各方面的聯系,宜集中在幾個專門地段形成不同性質的工業區。按城市規模的不同,城市中可設一個或多個工業區,分別布置在城市的各處。規模較小的城市有時只有一個工業區,往往形成高峰交通流量集中在通往工業區的道路上(圖4-4-24)。
城市中能夠形成兩個工業區時,則可將工業區布置在城市的不同方向,如將工業組成為不同性質工業區,按照其產生污染的情況布置在河流上、下游或風頻最小的上、下風向位置。這種布置方式既有利於減少工業對環境的污染,又有利於組織交通,縮短工人上下班的路程,但在布置時應注意不妨礙居住區的再發展。城市工業區往往沿放射的對外交通線路布置,使工業區與居住區交錯。這種布局要注意,如果工業區按當地最大頻率的風向位於居住區的上風側時,工業區與居住區之間要有足夠的防護距離,並應注意隨城市發展有開辟環路進行橫向聯系的可能。
(3)布置在城市內和居住區內的工業基本沒有干擾污染、用地小、貨運量不太大的工業可布置在城市內和居住區內。這類工業包括:1)小型食品工業:如牛奶加工、麵包、糕點、糖果等廠。2)小型服裝工業:如縫紉、服裝、刺綉、鞋帽、針織等廠。3)小五金、小百貨、日用工業品、小型服務修配廠:如小型木器、藤器、編織、搪瓷等廠。
4)文教、衛生、體育器械工業:如玩具、樂器、體育器材、醫療器械等廠。其中機械與半機械操作、對外有協作聯系、貨運量年達3000--4000t、有雜訊、有燃物和微量煙塵、用地達30hm“左右的中小型廠(食品廠、糧食加工廠、紗廠、針織廠、木材加工廠、制葯廠、機械修理廠、無線電廠等)、則應布置在城市內的單獨地段。這種地段形成的街坊應靠近交通性道路,不宜布置在居住區內部。
對居住區毫無干擾的工業為數不多。一般的工廠都有一定的交通量和雜訊,由於工廠規模較小,布置得當,可以使居住區基本上不受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