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日本的重工業世界第幾
分類: 社會/文化
解析:
美國之後,第二位。
日本的重工業
一、金屬工業
金屬工業的中心為鋼鐵,是建築、汽車、船舶、電氣機械不可缺少的材料。1997年日本粗鋼消費量8,600萬噸,人均685公斤。1998年日本粗鋼生產量9,355萬噸,繼中國、美國之後列世界第3位,在特種鋼等高附加值鋼鐵產品方面,日本的技術在世界上名列前茅。80年代以後由於日元升值,日本鋼鐵原料進口增加。1998年日本進口鐵礦石12,078萬噸,其中澳大利亞佔52.7%,巴西佔21.3%,印度佔13.2%,南非佔3.8%;進口原料煤6,063萬噸,其中澳大利亞佔50.4%,加拿大佔24.5%,美國佔7.2%,印度尼西亞佔5.9%。
截止1999年7月,日本主要鋼鐵企業有新日本制鐵、日本鋼管、川崎制鐵、住友金屬工業、日新制鐵、神戶制鋼所、北海制鐵等。
除鋼鐵外,日本還使用大量銅、鋅等金屬進行工業生產。
二、機械工業
機械工業是日本工業的中心。1997年日本有13.5萬家機械工廠,從業人員398萬。日本機械技術水平高,汽車等運輸機械、電視等電器電子機械、照相機和手錶等精密儀器、計算機等一般機械聞名於世。近年,隨著半導體技術的發展,性能優良的高科技產品和有利於環保的產品不斷增加。
日本的機械產品大量出口,1998年日本機械出口總額372,678億日元,進口111,953億日元。
1、汽車
1970年起日本汽車產業取代了鋼鐵產業,成為日本的第一大產業,對日本工業的發展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80年代日本汽車產量首次超過了1,000萬輛。1990年達到1,349萬輛,創歷史最高,此後呈下降趨勢。1996年,日本汽車製造領域就業人員達78萬人,汽車生產額達41萬億日元,占整個機械生產的29%。1998年日本汽車生產1,005萬輛,佔世界汽車生產量的19.3%。在1998年日本汽車對外出口中,對美汽車出口比例為29.0%、德國為7.0%、澳大利亞為6.8%、英國為4.2%。由於日本汽車對外出口增長,貿易順差擴大,各國紛紛要求日本減少汽車出口,日本在海外生產汽車增加。1998年日本在海外生產汽車586.7萬輛,其中在中國生產50.2萬輛。截至1999年3月,日本的汽車工廠主要分布在愛知、靜岡、神奈川、北海道、群馬。
為控制汽車尾氣排放,防止大氣污染,日本正在加緊研製電動汽車,但電動汽車完全普及尚很遙遠。目前最引人注目的是電力、內燃兩用汽車,在市內行駛用電動,在郊區行駛用內燃機,其二氧化碳排放量可削減一半,氮氧化合物排放可減少到1/10,這種兩用汽車從1997年末開始銷售,棚鄭磨目前已普及10,000輛以上。
2、造船業
戰後,日本造船業迅速發展,1956年至今日本造船量一直保持世界第一。70年代日本造船業曾受到石油危機的沖擊,產量下降,90年代得以恢復。日本造船技術發達,能夠生產各種規格和要求的船舶。1998年日本新接造船訂單1,098.0萬噸,比上年下降438萬噸,佔世界造船量的41.6%。
3、機床
機床顯示著一個國家的加工技術水平和工業發達程度。日本的機床大部分採用數控裝置(NC),技術優良。1998年日本機床生產額90.1億美元,比上年下降100萬美元,但仍超過德國和美國,繼續保持世界第一,出口額60.7億美元。
4、家用電器
電視、冰箱、空調、洗衣機、吸塵器、微波爐等家用電器在日本的家庭中十分普及。日本的家用電器質量好,在海外很受歡迎。特別是電視和攝像機等的72%對外出口。隨著半導體技術的發展,日本不斷開發新家電產品。
5、半導體
半導體技術在叢滑機械和家電產品等所有領域幾乎均被廣泛運用。日本半導體技術發達,特別是集鏈鬥成電路(IC)的研究和開發在世界處於領先地位。日本IC的特點是小、輕、優質。其開發的大規模集成電路(LIC)不僅廣泛應用於工業機械,而且大量用於超小型計算機、計算器、游戲機等日常用品。1998年日本半導體生產額43,507億日元。
6、計算機
日本的計算機被廣泛應用於研究所、大學、公司、銀行等各個領域,其用途包括信息分析和管理、事務處理、通信等方方面面。隨著半導體技術的發展,日本的計算機逐漸小型化,性能進一步提高,家用筆記本電腦十分普及,日本的家庭電腦普及率極高。1998年日本計算機生產量990萬台,其中個人電腦964萬台,佔97.4%;計算機生產額31,295億日元,其中個人電腦生產額20,934億日元,佔66.9%。日本的計算機大量出口,主要出口對象為美國、德國、荷蘭、新加坡等,進口主要來自美國、台灣、新加坡等。1998年日本計算機出口總額35,030億日元,其中對華出口808億日元,佔2.3%;進口總額20,753億日元,其中自華進口1,370億日元,佔6.6%。
7、產業機器人
產業機器人是尖端機械技術和電子技術的組合。日本的機器人技術發達,是世界上使用產業機器人最多的國家,大小工廠均有使用。日本生產的產業機器人主要用於焊接、塗裝、加工、組裝、檢查等領域,大大提高了生產效率。1998年末,日本使用的產業機器人達41.2萬台。1998年日本生產的產業機器人6.1萬台,金額4,654億日元。
三、化學工業
日本化學工業的發展主要依賴進口石油、天然氣等原料進行生產。日本生產的化工產品主要有塑料、合成橡膠、合成纖維、肥料、硫酸、葯品、塗料、化妝品、膠卷等。化學工業的生產技術和設備水平要求高,因此科研在化學工業的發展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日本在化學工業的科研方面投入了大量資金。化學工業的進步對汽車、信息和生物產業的發展都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1997年日本化學工業的就業人員達42萬人,生產額達34萬億日元,其規模超過了鋼鐵業。
石油化學工業是日本化學工業的重點,化學工業生產的一半是由石油化學工業創造的。日本的石化產品主要有塑料、合成橡膠、化學纖維等。日本的石化工業實行集約化生產,對石油等原料進行多次提煉、綜合利用、進行一條龍生產。截至1998年末,日本的石化聯合企業主要有:日本石油化學、三菱化學、出光石油化學、三井化學、旭化成工業、住友化學工業、丸善石油化學、東燃化學等。最近隨著國際石化產業競爭的加劇,為加強競爭力,日本石化工業不斷進行合並和合作,日本石油和三菱石油已合並成新的日石三菱公司。
1998年世界塑料產量為14,431萬噸,日本佔9.6%。
硫酸主要用來製造肥料,1997年日本生產硫酸683萬噸。
1996年化肥年度(當年7月至次年6月)日本的氮肥生產量為88萬噸,磷肥28萬噸,鉀肥807萬噸。
⑵ 大中小企業 各自的員工人數大約是多少呢
中小型企業須符合以下條件職工人數200人以下,或銷售額3000萬元以下,或資產總額為40000萬元以下。
中型企業須同時滿足職工人數300人及以上,銷售額3000萬元及以上,資產總額40000萬元及以上;其餘為小型企業。
建築業,中小型企業須符合以下條件:對職工人數3000人以下,或銷售額30000萬元以下,或資產總額40000萬元以下。
中型企業須同時滿足職工為數600人以上,銷售額3000萬元及以上,資產總額4000萬元及以上;其餘為小型企業。
(2)一個完整的重工業要多少人擴展閱讀:
企業一般是指以盈利為目的,運用各種生產要素(土地、勞動力、資本、技術和企業家才能等),向市場提供商品或服務,實行自主經營、自負盈虧、獨立核算的法人或其他社會經濟組織。
在商品經濟范疇內,作為組織單元的多種模式之一,按照一定的組織規律,有機構成的經濟實體,一般以營利為目的,以實現投資人、客戶、員工、社會大眾的利益最大化為使命,通過提供產品或服務換取收入。它是社會發展的產物,因社會分工的發展而成長壯大。企業是市場經濟活動的主要參與者;在社會主義經濟體制下,各種企業並存共同構成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微觀基礎。企業存在三類基本組織形式:獨資企業、合夥企業和公司,公司制企業是現代企業中最主要的最典型的組織形式。
現代經濟學理論認為,企業本質上是「一種資源配置的機制」,其能夠實現整個社會經濟資源的優化配置,降低整個社會的「交易成本」。
網路-企業
⑶ 什麼是輕工業,什麼是重工業
輕工業指主要提供生活消費品和製作手工工具的工業。按其所使用的原料不同,可分為兩大類:
(1)以農產品為原料的輕工業,是指直接或間接以農產品為基本原料的輕工業。主要包括食品製造、飲料製造、煙草加工、紡織、縫紉、皮革和毛皮製作、造紙以及印刷等工業。
(2)以非農產品為原料的輕工業,是指以工業品為原料的輕工業。主要包括文教體育用品、化學葯品製造、合成纖維製造、日用化學製品、日用玻璃製品、日用金屬製品、手工工具製造、醫療器械製造、文化和辦公用機械製造等工業。
重工業是指為國民經濟各部門提供物質技術基礎的主要生產資料的工業。按其生產性質和產品用途,可以分為下列三類:
(1)採掘(伐)工業,是指對自然資源的開采,包括石油開采、煤炭開采、金屬礦開采、非金屬礦開采和木材採伐等工業。
(2)原材料工業,指向國民經濟各部門提供基本材料、動力和燃料的工業。包括金屬冶煉及加工、煉焦及焦炭、化學、化工原料、水泥、人造板以及電力、石油和煤炭加工等工業。
(3)一個完整的重工業要多少人擴展閱讀
輕工業分類:
1984年以前農村的村及村以下辦工業歸屬農業,1984年以後劃歸工業。
1、食品工業
包括糧食加工工業、油脂工業、製糖工業、卷煙工業、制茶工業、釀酒工業,這類工業是為我國大量提供利稅的工業行業。這一工業特點是,與重工業比較,工業規模不大,但分布較為分散。其中名煙主要生產企業分布於上海、天津、昆明、青島;名茶主要生產企業分布於浙江、安徽、福建、江蘇、四川、等地;名酒主生產企業分布於四川、貴州、江蘇、安徽、山西等地。
2、紡織工業
分布十分普遍,又有一定程度的集中,全國的大紡織業區有以上海為中心的蘇浙皖地區,以武漢為中心的湘鄂贛地區,以重慶為中心的四川盆地地區,以天津為中心的京津冀地區,以青島、濟南為中心的山東地區,以鄭州為中心的河南地區,以山西為中心的山西地區,北京地區,東北地區及西北地區等。
其中大的棉紡織城市為上海、天津、石家莊、鄭州、武漢;人毛紡城市及地區有上海、天津、江蘇、遼寧、青海;大的絲紡城市及地區有上海、天津、青島、大連、無錫、株洲、益陽、黑龍江等;大的化纖城市及地區有上海、遼寧、儀征、平項山、丹東、保定、北京等地。
3、家電工業
主要生產地分布於上海、深圳、常州、北京、天津、廣州、南京、青島等大、中城市,分布較廣。
4、造紙工業
主要生產地分布於上海、天津、廣州、黑龍江、吉林、遼寧、山東、福建等地。
參考鏈接網路 輕工業
⑷ 中國是唯一一個全產業國家,為什麼歐美強國沒做到全產業呢
中國是唯一一個全產業國家這個是有 歷史 機遇的。
中國改革開放前期主要承接的是歐美國家和亞洲四小龍的產業鏈轉移,從最基礎的產品開始做起。後期隨著整個 社會 經濟的發展,人民對於美好生活的需求的提高,要求我們對產業升級。這一步就需要中國這樣體量的國家了。為什麼呢?
因為我們國家地大物博,人口眾多。這就讓我們布局全產業鏈的發展提供了極為有利的條件了。
我們可以從最為基礎的產品,逐步做到高端的產品。雖然目前還是不是最強,但一定是面最廣的產業。
而其他國家顯然不具備這樣的優勢。能同中國一樣具有這樣體量的國家有幾個:一是美國;二是印度。但美國由於發展的比較早,他們對於一些低端的產業,根本不屑,這就造成了美國產業的空心化。而印度比中國發展略慢,他們能做的是承接中國產業鏈的轉移,但由於國際形勢的變化,印度目前是難以承擔起這種的產業轉移的。
因此,有且只能是中國成為全產業國家了。
歐美國家他們大部分體量不足,而且只想站在食物鏈的頂端,對於低端產業瞧不上,所以就只能中國來了,也只有中國有這樣的魄力!
我們確實是全世界全產業鏈的唯一一個國家,比歐美的工業產業鏈還要完全,但是這並不是一個功績,因為當一個國家快速發展,迅速融入世界的時候,產業鏈幾乎都是健全的,即便不健全,邊邊角角的一些分支產業也不會影響大局。
全產業鏈說白了,功勞是要放在改革開放身上的,但同時也要必須承認,全世界對於當時開放的中國的一種認可,才會把這些產業鏈生產線搬到中國,成就中國這一美名,也成就了世界製造和世界工廠的勝利,但是我覺得並不是什麼光榮的事情?
因為長期以來只負責加工,只負責貼牌,使得中國企業的利潤微薄,中國勞苦大眾的勞動力在40年的發展不斷輸血給外國的既得利益者,同時也給國內的既得利益者貢獻出了自己寶貴的生命和勞動力,但是那一點工資至今都無法讓他們過上體面的生活,反而那些權貴們動不動就出國轉移資產?貪污腐敗,鄧爺爺曾說,如果貧富差距懸殊,那就意味著開放的失敗,現在想一想,不絕於耳。
回來再說一說全產業鏈的問題,全產業鏈確實是實行工業化的最初以及中間目標,但是全產業鏈並不能保證你的技術生產人員和 科技 不受他國左右,不受他國控制,尤其是一個巨大的消費市場,一個巨大的發展中國家,擁有十億多的人口,全產業鏈可以在表面上達到自給自足,但實際上依然是由歐美國家決定你能否發展。
別的不說,就拿市場來講,中國確實擁有最廣大的產業鏈,同時也有世界上最多的加工工廠生產出來的物品,供給全世界都不成問題,但是現在是西方發達國家動用自己在國際上的權利,被迫讓你與世界市場脫鉤,生產了如此多的東西,人力物力,還有原材料全都已經耗費在哪裡?成本都堆在了倉庫,但就是沒有市場。
國內市場確實可以消費一部分,但是不要忘了我國的生產能力是能夠滿足全世界的,但是現在只有全世界1/5的人口,會不受外界影響的市場,我們根本不能消化自己的產能,這是在經濟方面的,在國家安全方面,我們確實能夠生產發動機,還有一些粗製的晶元等。但問題在於,我們對於他們的生產僅在於模仿和復制,我們會根據發動機的比例擴大,或者是縮小發動機的大小,但是很多關鍵技術和細微的尖端領域,我們一直不知道發動機為什麼是這個形狀的,發動機的內部構件,為什麼是這么安裝的?
很多東西我們都是不知道的,我們只是單純地把它仿造出來,這雖然證明我們工業技術的強大,但是根本不能證明我們能夠真正掌握這些技術核心,而發動機也僅僅是我們受制於人的冰山一角,當然我們可以變得不要臉,把所有的東西都仿造出來,自己用就得了,但是這么做一定會失信於國際,在國際上一個沒有信譽的國家,比一個四處引發戰爭的國家更加遭人唾棄。
歐美發達國家除了美國之外,其實都是一個領土范圍不大,人口並不眾多的國家,但是他們卻有著共同的信仰和國際價值觀,以及共同的國家利益,所以在討論全產業鏈的時候,我們作為一個世界工廠,作為一個世界制度的後來者,只能被迫遵守,我們只能單槍匹馬的作戰,但是歐美國家,即便有分歧,在核心利益上,也是擰成一股繩的。
所以在討論全產業鏈的問題上,我們不能夠把歐洲和美國分開來看,甚至也不能夠把歐洲內部國家分開來看,他們是一個整體,而且他們又不僅是一個整體,他們又是一個能夠全產業鏈合作的國家,這既保證了雙方之間在核心利益方面不會起沖突,而且還保證了整個集團范圍內各國關鍵部件的供應,尋求的既是軍事平衡,也是經濟平衡,更是政治平衡。
在這個世界上,一個國家擁有的朋友是否眾多,並不在於你自己有全產業鏈,什麼都能生產,什麼都能消費,而在於你的東西是否能夠得到盟友的認可,盟友的支持,盟友的購買,和盟友的合作,歐美國家就是這樣一個交互的關系,所以不單單是圍堵東方,就是曾經對抗蘇聯,多方之間也依然是一個盟友,而不像與伊朗簽訂的長期條約那樣,更像是一種臨時抱佛腳和被現實逼迫而簽訂的解決之道,為的就是解決燃眉之急,但是,根本不可能起到歐美那樣戰略同盟的作用。
改革之前中國是一個相當落後的國家,雖然地大物博,人們還是很窮困的,常受西方人譏笑。在中國政府給出優惠政策之下,中國改革開放前期主要承接的是西方國家、亞洲四小龍甚至全世界的產業鏈轉移,把一些利潤微薄的產業都移向中國,也把低效的、污染的、有毒的東西拋給中國,自己掌握定價權,坐享更高的利潤,讓中國人為它們打工,而中國從最基礎的產品開始做起。後期隨著中國的改革深入,全面調動人們進入復國的願望,經過四十年的打拚,積累大量的財富,實現小康 社會 ,整個 社會 經濟的發展,人民對於美好生活的需求的提高,要求我們對產業升級。
為什麼全世界的產業都往中國轉移,那是人口眾多,各種資源是極其豐富的,還有一個巨大的市場,使得世界各國尤其是西方國家垂涎欲滴。這就讓我們布局全產業鏈的發展提供了極為有利的條件了--中國實施市場經濟,需要西方國家的技術、管理和資金。
我國可以從最為基礎的產品,逐步向高端產業轉移,生產和出口高質量的產品。雖然目前還不是最強的製造國,但一定是面最廣的產業,覆蓋整個工業體系。這種優勢致使西方國家聯手制裁中國每一次都勞而無功,主要是中國除了一些高精尖產品外,什麼都不用外求,在西方列強的欺壓下,反而激起中國人的鬥志,我們高舉復興的大旗,走進新時代:中國快速崛起,成為世界第二經濟體。
我們有很好的 社會 主義制度。莫非定律怎麼說的?「如果一個辦法笨而有效,那它就不笨」。蘇聯的經濟政策或許很笨,但它抓住了工業化的要害——增長。資本主義主導的工業化容納不下工業化創造出來的驚人生產力,非要通過戰爭來解決這個矛盾,蘇聯卻能吃下這些過剩的生產力。機器美國人當廢鐵賣,蘇聯人當寶貝。工程師、技工在美國失業,願意當藍領都沒人雇,蘇聯可以高薪聘請。所以蘇聯駐美國的大使館門外排著長隊要簽證,蘇聯人還挑挑揀揀。這反映在經濟上就是蘇聯的工業每五六年就翻一番,快速追趕上西方國家。西方不斷地把工廠廢棄。所以那時二戰後的蘇聯蒸蒸日上,最後與美國一竟高下,而別的國家卻陷入大蕭條。到了30年代,在沒有任何殖民地的情況下,蘇聯居然變成了世界第二工業國。這說明什麼呀?這說明計劃經濟的作用也非同一般,也能起過重大作用,也能與市場經濟的作用相媲美。也許正是蘇聯人看到了計劃經濟的好處,才一直堅持下去的吧。
這說明什麼呀?這說明計劃經濟具有市場經濟不具備的功能,也是促進經濟發展的有效手段,也跟市場經濟一樣優秀。由於計劃經濟有種種好處,在我國一直實行計劃經濟,縱使實行改革開放也沒有完全擯棄計劃經濟,而實行利伯維爾場化--完全自由市場化。否則,中國的將來不會成為這個樣子的。
比如說我們國家長期實行計劃經濟,計劃經濟有計劃經濟的必要,能集中必要的資源,以最大限度地滿足目前形勢的需要為著眼點,統一籌劃,全面安排,前後兼顧,著眼長遠,把這些有限的資源用在刀刃上,解決當前的難題,使得我國工業體系建立起來了,紮根於實,從無到有,從小到大,並獲得了長足的發展,還有一個好處是整體產業鏈上的所有企業都能聯合起來按政府的要求去做,參加產業鏈競爭。
2020年,一中國是首先爆發新冠疫情的國家,整個國家全面封廠、封路、封城,很多人宅在家中。受此影響,各個行業的生產一度停滯。考慮到中國已經是全球第二大經濟體,特別是中國經濟與全球供應鏈的融合程度較高,這將給全球經濟帶來較大的供給沖擊。
隨著主要經濟體的2019年四季度數據以及2020年1月數據陸續公布,不僅世界經濟復甦的預期終結,而且突然爆發並仍在全球范圍內擴散的新冠病毒疫情打破了短期內國際分工產業鏈的秩序,尤其是作為世界工廠的中國也受到最大沖擊,只是沒那麼嚴重罷了,而西方國家,因中國封需,關掉了大部分工廠,中國工廠生產大減或儀停工,結果各種元器件出現斷供的現象,就連蘋果代工廠也只好關停一些工廠,因為它們必須快速補貨,甚至考慮轉向其它國家生產所需的元器件。「一場災難」中國斷鏈危機,全球500萬企業叫苦。
一遇上低潮時,只是讓這部機器運轉慢一點罷了,而並沒有讓它停轉,製造業供應鏈強大。這個完備的工業體系使得我國經濟闖過大大小小的風浪,避免了經濟危機,使得唱空中國崩潰的陰謀屢屢落空。這又顯示了 社會 主義制度的頑強生命力!
國際 社會 普遍指出,中國特色 社會 主義,為廣大發展中國家在保持自身獨立的同時實現現代化提供了全新選擇,也為世界各國發展提供了有益借鑒。波蘭、塞內加爾、緬甸、突尼西亞等國政黨強調,中國特色 社會 主義不僅給世界樹立了成功典範,也為廣大發展中國家實現現代化提供了全新路徑。法國、羅馬尼亞等國政黨指出,中國走出了一條符合中國國情的現代化道路,為世界提供了重要的「另一種選擇」。
改革開放充分證明,西方民主模式和資本主義價值體系並非人類發展的唯一道路。
你好,不是經常說資本無國界嗎,資本趨利性導致它們在全球范圍內獲取生產資料和開設工廠,自己牢牢把握技術專利,控制生產鏈頂端,賺取大部分利潤。 相較而言,發展中國家的場地、原材料、運輸、人力成本比起歐美更低,比如一部蘋果手機在中國生產蘋果公司可以賺300美元,在美國生產只能賺100美元,那肯定拿中國來生產更劃算。
一、我們先來看看,當今全球製造業產業鏈現狀是什麼樣的?可是,這些公司基本只來源於中國與發達國家,也就是其他100多個發展中國家,在近萬億產值的半導體領域幾乎毫無建樹。
在東南亞,新加坡靠地緣位置富裕起來,韓國靠高新技術實現經濟騰飛,日本讓歐美企業節節敗退,中國台灣把電子產業做到極致,才能從原本落後走向先進。
直到1980年,歐美國家依然還保有強大基礎工業產能,而此時日本與四小龍已經實現飛躍,並且帶動了東南亞。可是東亞島鏈、東南亞諸國的工業化根本沒有沖擊到西方產業,即便是在1990年全世界驚呼「東亞奇跡」時,歐美還依然保有大量的「落後產能」。
二、在我看來,全球化才是真正使得歐美工業衰弱甚至空心化的推手歐美工業的衰弱甚至是「空心化」是近20年才明顯的,也就是中國全面開放大潮下,以龐大體量產生的向心力,即便強如美國也大感吃不消,而一些歐洲小國更是幾乎失去所有的工業生產能力。
起初,歐美等西方國家在很長一段時間誤以為資本主義是適合全球化的,但是其實資本主義與全球化有著內在的,結構性矛盾。
可是,美國不一樣,美國為了提高收益,變成了資本主義完全體,進行了資本資產化,也就是說美國的資本從掙產業發展為掙錢。
就是這個個大問題,大家都知道資本主義必然會發生經濟危機,每次經濟危機就是一次清算,然後再重新開始,後來隨著蘇聯解體,美國資本資產化,及中國加入世界經濟體系,讓經濟全球化得到極大發展。
經濟全球化給資本主義帶來更快速發展,更強大積累,符合資本主義邏輯的財團變得更高更快更強,不符合中低端產業等的逐漸衰落,這一切都正在加速變化。 可見,並不是西方選擇了空心化,而是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沒選擇的都衰落了。
三、最後談談,為何全球化為使得歐美的中低端產業逐漸衰弱甚至空心化?這其實是人性和利益的自然選擇,去工業化是市場經濟條件下的自然趨勢。
而歐美等西方國家,因成功於工業化,過早地佔據了當今世界財富的大頭,因此就陷入了玩虛擬經濟賺錢更容易,賺得也更多的怪圈中。所以,它們把功夫花得多,賺得少的工業大部分轉出去,維持一定高利潤率的高 科技 產業,把產業集中於收息收租收利的末產,躺著賺錢,這就是市場經濟的自然趨勢。
回顧 歷史 ,春秋的中國也是有去農業化,所以管仲踩提出重農抑商的國策,讓國家政策來平衡市場經濟的自然趨勢,穩定了中國 社會 農業發展數千年,看今天,是不是要採用類似的方法呢。
毓美美作答:工業體系不完整不代表產品體系不完整。全球一體化的今天,生產製造也具備全球化的特性,任何國家是不能完全脫離其它國家而獨立存在的,過分強調全產業鏈全產品全部自產是不現實的,這種閉關鎖國的做法終將使該國與世界脫節,使該國國力衰退。
美國雖不是具備完整工業體系的國家,但美國的強大之處在於,即便它本國無法生產,但是它可以憑借其強大國力在世界其他國家購得,而我們中國,一旦有無法生產的東西,可能關鍵時候根本買不到。這種被逼無奈的困局,造就了我國遍地開花的工業結構。
大到一個國家,小到一個個體,逼急了,任何困難都能想得出解決方法,方法總比困難多,這是這些年造就我國全產業鏈的真實寫照。中國的完整工業體系正是當年落後的工業水平和國際環境逼出來的。
只有工業化全產業鏈才能提高農業生產水平,唯有逆天的全產業鏈才能解決十幾億國民的吃飯問題。五十年代至八十年代的苦難行軍雖然異常艱苦,但是卻幫助這個民族驅散百年屈辱的陰影,淬煉出民族的自信與尊嚴。勤勞隱忍的中華民族的精神特性,國民之奮發圖強程度堪稱世紀經典,吃的了任何苦,方才造就今日大國的製造奇跡。
對於中國全產業製造的能力與水平我們既不盲目樂觀也不盲目悲觀,說我們已經超過歐美國家的工業設計能力,那叫盲目樂觀,說東南亞等國家製造業已經超越中國製造產業鏈那叫盲目悲觀。人口基建,工業配套體系、技術實力以及穩定的匯率,使得素有世界工廠之稱的中國地位無可撼動,面對一些高精尖產品的製造史,中國仍是最好的選擇。
國內擁有14億人口,消費市場和潛力巨大。全產業鏈布局意味著海量的市場收益都掌握在自己手裡,這個驅動力非常大。加上國際 社會 、文化的因素,更促使國內堅定的自主研發。擁有核心競爭力和品牌塑造能力,成為 科技 強國,是我們更高的追求,也是步入強國之列的必經之路!
分享點亮生活,歡迎加關注,感謝留言交流!
你知道現代工業的全產業需要多少工業人口才能支撐嗎?接近2億工業人口!美國也才僅僅接近!按照專家的測算,由於產業分工越來越細化,第四次工業革命將需要超過3-4億的產業人口才能支撐完整的全產業,所以有人說,第四次工業革命只有中美有機會,而中國可以單獨完成,美國還必須聯合盟友。其它國家要麼搭上中美快車要麼吃完飯歇歇吧!
這個主要還是得益於這么多年全球化發展分工的結果。
在全球化發展的過程當中,歐美發達國家逐步逐步把低端製造業遷移到發展中國家,自己只保留高端製造。
這樣做的好處是,可以聚焦高附加值的加工製造部分,而把生產率比較低,污染比較重,資源消耗比較多的低端製造部分轉移到發展中國家,一方面,享受整個產業鏈的高附加值和高利潤,同時另外一方面也可以避免資源的過度消耗和環境的污染。另外,低端製造轉移到發展中國家,也可以匹配本國的生活水平,因為發達國家的工資水平不足以支撐低端製造產品的競爭力。
中國建國之後,以蘇聯老大哥的援建為基礎,初步在東北建立了自己的工業體系,並逐步發展完善。八十年代改革開放之後,逐步地利用外資建立起了低端的加工製造產業。2000年之後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中國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和不斷的發展,產業更新換代明顯,在這個基礎之上也逐步逐步建立起來自己的高端的製造產業。雖然與發達國家相比仍然有一定的差距,但是仍然是全球產業鏈最完整的布局。
這個也是目前中國最具競爭力的地方。
這個就有點吹了!唯一一個?你信么?就問你色青你有沒有?高端光刻機有沒有?有全產業鏈根本沒啥驕傲的,做大做強產業鏈才有用,人家根本不屑擁有那些低端產業鏈。
我們要客觀看待全產業鏈,既不能過高估計,也不能妄自菲薄。某種程度上,我們的全產業鏈也是被逼無奈。一些高精尖的產品要麼不賣給你,要麼過於昂貴。通過這些年艱苦卓絕的國產替代,我們的產業鏈才逐步走向健全的。
同時也要看到我們的產業鏈是中端產業鏈,而不是高端的產業鏈。在激烈競爭的形勢下,不進則退,稍不小心,有些產業又可能變得落後。
西方發達國家實現產業分工優勢互補,這是比較合理的規劃。人才交流和思維激盪,使他們更容易在新領域取得突破。
我們要非常謙虛地汲取他們西方的優點。變人口優勢為人才優勢。變勞動力紅利為工程師紅利。最終實現變人才優勢為頂級科學家優勢。從科學的必然王國,走向自由王國。那時我們就不用在乎什麼全產業鏈了,目光所向,便是極致!
因為不掙錢的產業。人家就不做了。他們國家人工費太高。做出來的比進口的貴的多。所以放棄了。就不全了。
⑸ 大中小型工業企業劃分標准
從業人員1000人以下或營業收入40000萬元以下的為中小微型企業。其中從業人員300人及以上,且營業收入2000萬元及以上的為中型企業。從業人員20人及以上,且營業收入300萬元及以上的為小型企業,從業人員20人以下或營業收入300萬元以下的為微型企業。
根據勞動力,勞動手段,勞動對象和產品在企業的集中程度,工業企業劃分為特大型,大型(分為大型一檔、大型二檔),中型《分為中型一檔、中型二檔》和小型四類。
一般簡化分組可分為大型(包括特大型和大型),中型,小型三類。凡按生產能力劃分的大型企業,除生產能力要達到標准外,還應具備固定資產原值二千萬元以上的條件。
(5)一個完整的重工業要多少人擴展閱讀:
注意事項:
1、企業要明確區分學習與培訓:教育行為針對的是受教者的思想和心態方面,使之明了道理,培訓行為針對的是受訓者的個人技能素質方面,使之掌握提升技能。
2、避免理論實際方面的脫節:企業內訓的講師往往沒有經過系統的訓練,都是自學成才,所以一切都靠刻苦鑽研,就會學習很多的理論,用來指導企業的實踐。
3、業相應原則不能改變:做講師不是因為做老闆、並且有成就了出來發表演講,那樣就可以信馬由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