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工業企業包括哪些行業
一、製造業是工業企業。 我國的製造業主要分為三類:
1、一類是輕紡工業,包括食品、飲料、煙草加工、服裝、紡織、皮革、木材加工、傢具、印刷等;
2、一類為資源加工工業,包括石油化工、化學纖維、醫葯製造業、橡膠、塑料、黑色金屬等;
3、還有一類為機械、電子製造業,其中包括機床、專用設備、交通運輸工具、機械設備、電子通訊設備、儀器等。
工業結構由輕工業、重工業構成。《中國統計年鑒》中對重工業的定義是:為國民經濟各部門提供物質技術基礎的主要生產資料的工業。輕工業為:主要提供生活消費品和製作手工工具的工業。在研究中,如上文所述,常將重工業和化學工業合稱為重化工業。
二、我國常見的工業類別有哪些?
1.煤炭開採行業
2.黑色金屬的開采和選礦
3.有色金屬的采礦和選礦工業
4.非金屬采礦和選礦工業
5.其他采礦
6.農副食品加工業
7.食品製造業
8.飲料製造業
9.煙草產品工業
10.紡織服裝,鞋帽製造業
11.皮革、毛皮、羽毛(羽絨)及其製品業
12.木材加工及木材、竹、藤、棕櫚和草製品業
13.傢具製造
14.紙張和紙製品行業
15.印刷業和記錄媒體的復制
16.文化、教育和體育用品製造業
17.石油加工、焦化和核燃料加工工業
18.化學原料和化學產品製造業
Ⅱ 曲靖有哪些工業園
由於我在麒麟區,所以只知道麒麟區的,曲靖經開區有三個工業園,西城工業園(主要以馳宏公司和一些小企業為主)、南海子工業園(主要以昆明冶研公司、三元德隆公司為主)、農業生態園(主要以馬龍生態農業為主),越州有一個越州工業園(主要以越鋼集團、曲靖燃氣為主),花山有一個花山工業園(主要以雲維集團為主)。
Ⅲ 工業包括哪些行業
中國的製造業分為三類:
一類是輕紡工業,包括食品、飲料、煙草加工、服裝、紡織、皮革、木材加工、傢具、印刷等,占我國製造業比重為30.2%。
一類為資源加工工業,包括石油化工、化學纖維、醫葯製造業、橡膠、塑料、黑色金屬等,佔33%。
還有一類為機械、電子製造業,其中包括機床、專用設備、交通運輸工具、機械設備、電子通訊設備、儀器等,約佔35.5%。
(3)鳳慶縣有哪些工業擴展閱讀:
製造業是指機械工業時代對製造資源(物料、能源、設備、工具、資金、技術、信息和人力等),按照市場要求,通過製造過程,轉化為可供人們使用和利用的大型工具、工業品與生活消費產品的行業。
製造業直接體現了一個國家的生產力水平,是區別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的重要因素,製造業在世界發達國家(developed countries)的國民經濟中佔有重要份額。
根據在生產中使用的物質形態,製造業可劃分為離散製造業和流程製造業。
製造業包括:產品製造、設計、原料采購、設備組裝、倉儲運輸、訂單處理、批發經營、零售。
Ⅳ 重慶的八大兵工企業有哪些
長安、建設、望江、嘉陵、空壓、巴山儀表、江陵、長江電工廠。
拓展資料:
抗日戰爭開始後,西南地區以外的兵工廠、兵器科研機構、兵工專門學術、為兵工生產鋼材的工廠相繼向四川、雲南、貴州3省遷移,主要兵工單位集中在陪都重慶和重慶周圍的縣,構建起集兵器生產、科研、專業人才培養、原材料生產於一體的重慶兵工基地。這個基地生產的兵器,支撐了抗日戰爭的正面戰場;兵器生產的發展,催生了重慶這座工業城市。
戰爭時期,軍事工業是敵人打擊的重點之一。近代以來、特別是有飛機以來的戰爭更是這樣。日本蓄謀侵略中國,其間諜機關對中國軍事工業的情況早就弄得一清二楚;戰時軍事工業的動態他們也一一掌握。那時中國的軍事工業主要是兵器工業,因此日本侵略軍將中國的兵工廠、兵器科研機構、兵工署主管的鋼鐵廠列為轟炸破壞的重點。盧溝橋事變後10天,日軍飛機就開始轟炸廣東第二兵工廠。
接著對其他兵工廠和鋼鐵廠也進行轟炸。主要的兵工廠、鋼鐵廠先後被轟炸10多次。重慶兵工基地的單位在遷入基地前和遷入後被日機轟炸約計73次,炸死員工和家屬191人,炸傷343人,炸毀、炸壞的廠房、機器設備、住房和其他設施無法計算。
那時中國的空軍很弱,抗戰開始後不久就被日軍摧毀;防空火力也很弱,敵機肆虐如入無人之境。重慶兵工基地的工廠修建時都採取了防空措施:工廠建在靠山隱蔽的地方,廠房分散修建,盡可能建造地下廠房,開鑿藏人的防空洞。比如,第五十工廠建在兩山之間的山溝中,地上廠房隱蔽在樹林里,地下廠房建在岩壁中。建有生產用防空洞6個,面積12700.82平方米,安裝了所有的重要機器設備;掩蔽人員的防空洞14個,面積11363.72平方米,能容納全體員工和家屬。日軍大批飛機兩次猛烈轟炸這個廠,造成居住區不少房屋被毀和人員傷亡,但廠房和機器設備沒有受到破壞,生產沒有因此而停頓。其他各廠也有因地制宜的防空措施。「以柔克剛」成為應對轟炸的要策。
敵機的瘋狂轟炸,動搖不了兵工員工的抗敵意志。他們掩埋好死者的屍體,修理好被炸壞的機器設備,繼續夜以繼日地努力生產,沒有一個廠因被炸而停工一天。不屈不撓的民族精神,激勵中國人民堅持反侵略戰爭,直到取得最後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