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歐洲第一工業強國的德國,為什麼經濟能夠如此強勁
德國作為歐洲第一工業強國,我們所熟悉很多的手錶、汽車都是 源自德國的,德國的經濟的強勁很大程度上還是依據當時工業革命的福利還有在二戰中的受益。而且德國就注重高素質人才的培養,大規模推行義務教育也讓經濟發展得到一個很好的保障。
最後在對於美國和蘇聯的冷戰時期,美國在對於德國也是支持了很多。美國在馬歇爾計劃中對聯邦德國進行了大量援助,在技術、金融、設備等方面對德國進行大力扶持,德國經濟迅速復甦。聯邦德國被納入北約,從此搭上了資本主義發展的快車,戰後僅10多年,聯邦德國經濟就重新成為世界第一。
② 德國工業為什麼這么強
德國工業之所以這么強大,取決於他們的「德國製造」精神。「德國製造」對精準的追求是苛刻的,這源自德意志民族的嚴謹個性,他們堅信說世界上語法最復雜和嚴格的語言就要最嚴謹地做事情。「德國製造」的成功歸根於以下幾大因素。
嚴格的管理制度,成為質量和信譽的代名詞
賓士、寶馬、博世、西門子……這一系列的德國陸模返品牌,不僅世界知名,而且無一不是品質的保證。德國製造為何質量那麼好,原因有很多。然而歸根結底還是依靠嚴格的質量管理制度,使「德國製造」長盛不衰,享譽世界。
2.完善的管理體系
當然,德國產品質量信譽的背後,依靠蔽空的絕不僅僅是發現質量問題後的召回制度,更重要的是德國在加強出口產品安全管理方面所依碼叢賴的一整套管理機構、法律法規、行業標准以及質量認證等制度體系。
德國行業標准化組織,在產品質量管理中也發揮著重要作用。標准化組織工作的依據正是國家頒布的各項行業法規,將本已數十萬條的行業法規轉化為具體的業內標准,這些標准又成為早飢認證機構質量認證和企業生產的依據。
3.功不可沒的認證機構
德國標准化學會和德國電器工程師協會,是德國兩個主要的產品認證機構,分別從事電工、宏頌瞎電子產品符合DIN標志的認證。這兩個機構有著密切的合作關系,聯合組成德國電工委員會,參加國際電工委員會。DIN代表德國參加國際標准化組織。此外,於1971年12月成立的聯邦德國商品標志協會有限公司是專門負責符合DIN標準的產品認證工作的機構,它隸屬於德意志標准化學會。
在該流程中,質量認證機構有著相當關鍵的位置,嚴格的質量認證制度在創造「德國製造」聲譽的過程中也功不可沒。比如德國著名的GS認證,其含義是德語「GeprufteSicherheit」(安全性已認證),也有「GermanySafety」(德國安全)的意思。
它以德國產品安全法為依據,按照德國工業標准DIN及歐盟統一標准EN進行檢測。雖然這是一種非強制的自願性認證,但在普通消費者心目中,一個有GS標志的產品設備在市場更有競爭力,因此幾乎所有的德國設備製造商都積極進行此項認證。
4.嚴謹的召回制度
據德中經濟資訊協會主席王學軍介紹,「我在德國生活多年,一直都很少聽櫻沖到德國出口產品在國外遇到質量問題的消息。偶爾出現,也主要是由企業主動來解決,比如產品召回等。」他解釋道,這主要得益於德國一整套完善的出口質量事前管理、事中監控、事後處理程序,即使在發現質量問題後,通過主動召回等程序不僅能妥善解決,相反往往還會增加海外消費者對產品的信任度。
如果我的回答可以幫到您,請採納哦!
③ 美國成為世界工業強國的背景
美國隨著移民潮快速掘起,而每一次的戰爭爆發都讓美國更為強大,並一躍成為全球的經濟霸主。 移民潮帶來的繁榮 移民帶來了人力生產,增加了商品的產量和消費,使社會產生正向的力量。 美國本土氣候溫和
降水豐富
土壤深厚肥沃
水源充足
有利於早期移民開發;西部乾燥
多沙漠和草原
適宜發展灌溉農業和畜牧業。由於它三面臨海
多優良不凍海港
既可享有海上交通和捕撈之利
還可闢建軍港
發展海軍
並有利於國際人口遷移和對外貿易陸返。美國有豐富的自然資源
優越的自然條件為美國經濟發展提供了強大的物質基礎。在機器生產力還不是十分強大的年代,地方的開墾與商品的生產,始終得靠大量的人力來進行。美國的移民政策是促使全世界的民眾爭相湧入的重要因素,因為他們了解到美國內部進行開墾與生產的工作,都需要大量的人力來支持。一連串的開墾政策,則剌激了人們對財富的幻想與渴望,為了獲取土地與財富,他們大量地向美國西部前進。 從1783年美國贏得戰爭後,美國開始擁有自主的經濟自由,民眾也比較願意為了自己的財富而努力工作。到了十九世界中葉,美國 *** 開始用一連串的政策,不斷地鼓勵民眾前往西部開發,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美國西部拓荒史。擁有廣大的土地後,美國內部存在不少沖突與矛盾,經過幾次內部戰爭,美國最終擁有一個具有較大規模的聯合權政,一般通稱為「美利堅合眾國」,也就是我們現在所稱的美國。從此以後,美國經濟發展開始突飛猛進,並深深地影響全球的經濟發展與貿易運作直到今日。 十八世紀末到十九世紀中,美國人均產值增加率約為0.5%左右,而到了十九世紀末,美國人均產值年增率已來到1.5%。隨著美國工業化進程的早謹飢速度加快,使美國的經濟力開始有了較大的進展。十九世紀末,美國已成為全球工業的領頭羊,吸引成千上萬來自歐洲與其他國家的移民。到了二十世紀初期,美國的年生產總值已比過去成長三倍之多。 大量湧入的移民為美國的經濟帶來增長晌脊的動力和良好的基礎。他們帶來大量的資金與勞動力,使美國工商業蓬勃發展。美國總統林肯甚至通過鼓勵移民法來吸引更多的歐洲移民。1860年到1920年間,美國移民人數總共增加了約三千萬人。在1820到1920年的100年間,移民人口年增率在20%以上。到了1920年,美國的人口總數首度超過1億人口。 在大量移民的過程中,美國 *** 無需教育和培訓,就能從歐洲得到成千上萬擁有熟練技術的工人。1870~1890年間,來自歐洲的移民中,大約20%的移民是擁有熟練技術的工人,他們為美國的鋼鐵業、紡織業等提供先進優良的技術,並成為未來美國經濟發展的堅強後盾。 1870年,美國的工業生產總值已佔到全球的工業總產值25%,僅略低於英國的30%。然而,到了1900年,美國的工業產值更達到了世界的30%,同時期的英國卻僅剩下全球20%的工業產值。在大量移民潮進入美國的這段期間,美國的工業產量足足增長了六倍之多。 美國的移民潮不但對美國的文化形成,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美國在短短的一百年內能夠迅速崛起茁壯,取代英國成為世界經濟強國,並為以後成為世界超級強國打下深厚的基礎,移民潮可以說是美國強大幕後的推手。美國資本主義的發展
使其很快走上了對外擴張的道路。 19世紀初
美國利用歐洲國家同法國作戰、雙方無力兼顧美洲的有利形勢
乘機奪取交戰國在美洲的土地。1803年
美國從法國手裡購買面積達200萬平方千米的路易斯安那
將領土擴大到墨西哥灣;1810年~1819年
美國採取先派兵強占
然後出低價「購買」的手段從西班牙手裡奪走佛羅里達半島;1846年
美國從英國取得俄勒岡。這樣
美國領土就從大西洋岸向西延伸到太平洋岸
約佔北美大陸面積的一半。1867年
美國從俄國購得阿拉斯加;1898年
美國吞並了北太平洋中部的夏威夷群島。現在
美國共有50個州
遼闊的領土
使美國擁有極豐富的各種自然資源
這為美國工農業生產提供了先決條件。 美國橫亘北美洲中部
與歐亞大陸之間被大洋隔離
這既使其在兩次世界大戰中遠離主戰場。美國還利用其有利的政治位置
在兩次世界大戰中
一方面供給歐洲各交戰國以武器和糧食
另一方面又取代歐洲列強向落後國家傾銷工業品。因此一戰後
世界金融中心由英國倫敦移到美國紐約;二戰後初期
美國工業總產值
在資本主義世界中佔1/3
到1948年佔1/2強
美國還是當時世界上掌握核武器的唯一國家。 美國工業現代化得益於本國豐富的資源、發達的交通、強大的農業和龐大的市場。事實上
美國在近代工業發展的最初一個世紀內
工業生產主要靠其豐富的自然資源
直到19世紀末
才使用新技術而進入鋼鐵工業大發展階段。當然
美國迅速成為現代化強國還有其它原因
如良性的競爭環境、成熟的資本市場等
但優越的自然條件、移民的不懈開拓、領土的不斷擴張、有利的政治位置、持續發展的經濟、高新科技的推動無疑是其主要原因。
參考: Google大神
美國強大歷史原因—— 我們說,一個國家的強大關鍵是要看這個國家的人民素質如何,素質強自然國家興旺。因此構成該國的主體民族素質就是很重要的衡量標准——盡管我們不贊同尼采與希特勒的種族優劣論。但我們也不能迴避民族素質對國家振興作用的現實,正如馬克思所說:「民族沒有優劣,但有強弱,大小和先進落後之分。」本文就是意在以新的視角來討論美國(目前世界最強國家)強大的原因,即從民族角度來分析美國超強的原因——當然它只能揭示美國的一個側面,不能以偏蓋全地解釋所有問題。特別是美國強大的制度因素,那不是本文主要論述的內容。以民族構成論來研究美國強盛的觀點恐怕沒有至少不多,願本文能對有意於此方面研究的朋友能有所助益,希望更多的朋友能來補充修正本文。 據調查,美國人中德國移民的後裔有6000多萬,而英格蘭後裔(即「盎格魯——薩克遜」人)卻只有5000多萬。德裔美國人是美國第一大族群(全美國人口:2.8億)!德裔美國人很大程度上左右著美國,他們的影響力僅次於「盎格魯——薩克遜」的後裔!說句戲言:難怪二戰美國只往日本丟原子彈不往德國丟哦,孫子怎麼會往祖宗家丟原子彈呢? 據我所知,當時美國建國後德語以幾票之差失去了成為官方語言的機會,說到德裔名人,不能忘了二戰美軍德裔高級將領:艾森豪威爾(盟軍歐洲總司令,後為美國總統),尼米茲(美太平洋艦隊司令,在他的帶領下美國海軍擊敗了日本海軍)。大戰後的名人:基辛格(國務卿,德裔猶太人)和施瓦茨科普夫(海灣戰爭期間的聯軍總司令)!另外,影星從政的名人有施瓦辛格(奧地利人,實際也是德意志日爾曼人)。如今,德國後裔比較有影響力的人物是——拉姆斯菲爾德,美國的現任國防部長。 我曾看過一本美國社會調查的書,美國德裔民族最多。黑人和拉丁裔也比較多,愛爾蘭裔數量比英格蘭裔更多,當然由於民族融合,也越來越難以統計。在政治方面,英國(包括英格蘭,蘇格蘭,愛爾蘭)後裔比其他民族後裔更加熱衷參政,並且由於歷史原因也比其他國家的移民更具有優勢。歷史除了兩個羅斯富(荷蘭裔),艾森豪威爾(德國裔)等少數幾個總統外,其餘基本是英國後裔。 美國的主流社會是來自日耳曼條頓和凱爾特民族的白人——德國人,愛爾蘭人,英格蘭人,法國人和荷蘭人,瑞典人和聰明的猶太人。當然也有厚重吃苦耐勞的波蘭,捷克,俄羅斯,烏克蘭人。他們都是素質比較高且重視高等教育與思維條理化,追求獨立奮斗精神的民族。相對義大利移民為美國創造了黑手黨,拉美移民讓美國販毒更猖狂,黑人為美國的體育和藝術貢獻不小,但畢竟不是推進社會生產力的東西。如果美國的主流社會是大量地中海沿岸的拉丁民族和中東 *** 民族為主流,那隻會象拉美那樣變得無次序無條理、腐敗無能的社會,如果血統混合成分太大就會變成象印度那樣。 由於歷史上德國曾經迫害猶太人的運動,使得大批猶太人移民美國,其中不乏精英人士,比如愛因斯坦先生。在美國多元包容的文化背景下,歐洲來的猶太人得以充分施展報復,從某種程度上可以說是猶太人贏得了美國。看看歷次中東戰爭中美國對以色列的支援,你就會發現猶太金融資產階級在美國的影響有多深刻。 2010-03-13 00:39:02 補充: 不過最近幾年移民到美國的德國移民也的確太多了
都是因為高稅收僵化的體制讓德國很多精英流向了美國,這促進了美國第三次浪潮革命。德國移民為美國作出的兩大貢獻就是軍事和工業,看看美國著名將軍里有多少是德國後裔。美國的通用汽車,波音飛機,IBM,農業收購機,DEC和太平洋鐵路,輝瑞制葯,有多少重尖端產業是德國後裔創辦。當然還有個法國人創辦的杜幫為美國軍火工業奠基了很大基礎。 2010-03-13 00:39:22 補充: 日耳曼的英國、法國和德國後裔為美國構造了人文藝術,自由啟蒙思想,科學傳統和政治經濟先進理念的基礎勾架。 美國前後經歷了三次大的海外移民浪潮,來自世界各地特別是歐洲的移民數量龐大,德國人在19世紀中期以後就開始大規模向美國移民,在美國的族群中佔了相當大的份額。盡管如此,雖然歐洲白人移民的後代絕對的控制著美國的政治經濟命脈,但其族群之間似乎並沒有明顯的利益沖突,與其移民來源地也因為時間久遠而缺乏聯系,國籍對於一個人的歸屬遠遠超過其血統。 2010-03-13 00:39:33 補充: 以下數字下是過去幾年以前《參考消息》刊登的美國人口普查的數字:在美國,英國後裔最多,德國次之;但是進僅就族群而言德國確實第一。 第一,德意志後裔——6000多萬; 第二,愛爾蘭後裔——5500多萬; 第三,英格蘭後裔——5000多萬; 第四,非洲後裔——3000多萬; 第五,蘇格蘭後裔——2000多萬; 第六,義大利後裔——1000萬以上; 第七,威爾士後裔——1000多萬; 第八,猶太人——600萬以上; 其他人口中,法國、俄羅斯後裔各有數百萬左右,還有其他的北歐、西歐和東歐族群人數也不少,不過最多也就幾百萬而已。 2010-03-13 00:39:43 補充: 當然我是憑借印象記錄下上述數字的,難免有疏漏錯誤,還望有這方面具體知識的人給以補充指正。 列舉上述數字只是為了我們便於了解美國的社會構成,比如:「盎格魯——薩克遜」裔、德裔、愛爾蘭裔族群龐大,深刻地影響著美國的政治決策方向。猶太人雖少(佔全美總人口2%多)卻控制著美國1/4的經濟,因而其政治發言權很大。知道這些,我們就可以對症下葯,怎樣與這些能左右美國方向的主要族裔打交道,使美國的政策有意於我才是關鍵所在。我們得承認在這方面台灣做得就比我們好,這一方面是社會制度上台灣與美國相同,另一方面也與我們不太了解美國社會結構有關吧!我深信,只要我們的功課做足,未來中美兩國不必一定走向戰爭。 2010-03-13 00:40:03 補充: 比如說對猶太人,我們就可以利用二戰期間中國人對猶太人的無私援助來大做文章。二戰中,中國是第一個無條件接納並幫助猶太人的國家,這點美國也不行(美國不無條件接納政治避難者)。至今,以色列對中國譴責其侵略巴勒斯坦保持著足夠的剋制,恐怕多少是承了中國人在二戰中的相助之情,並向中國提供了不少軍用和民用的尖端技術。 所以說在美國這個特殊的移民構成的社會中,我們中國人不必敵視所有的美國人,要懂得爭取和利用那些可以為我們所用的族群,這可以在中美兩國面臨沖突時起到緩沖劑作用。 2010-03-13 00:40:13 補充: 就象英國與以色列也都與美國有過利益上的沖突,但是由於這兩國在美國都有著自己的代言族裔,因此盟友關系一直是這兩國與美國關系的主流。當然,中國的情況與他們不同,中國在美的移民沒有上述兩國的那樣強勢,但我們可以通過交流溝通來贏得美國主流族裔對我們的了解,至少要化解美國對華的誤解和敵意。 我們應該認識到:美國不是專制的鐵板一塊的國家,讓美國這個多元化的社會有發自中國的聲音對我們還是有利的。 2010-03-13 00:40:21 補充: 起碼,它可以使未來的美國在與中國沖突時猶疑不決,僅這一點就足夠了,我們會利用對手的剎那猶豫之際,迅速 *** 、 *** 或南中國海問題。美國恐怕也只有接受現實。當年德國利用美國對歐洲戰場的觀望而橫掃法國如秋風之掃落葉,我想未來能與中國為敵的臨近敵手恐怕都不如法國之讓德國頭痛吧。無論是台灣,東南亞群小,甚或日本又如何——他們都不應該是中國真正意義上的對手,看看地圖你就明白那些疆域渺小的對手只能充當大國對抗中國的棋子,僅僅只是個配角而已。 2010-03-13 00:40:41 補充: 記得有位摯友曾對我說過,美國的強大是與其國家政治由一些素質優良的民族主導有關:由英德後裔外加猶太精英構成的美國白人主流利益集團是美國社會向前發展的最主要的動力源泉。看看英國人在政治外交上的老到圓滑,德國人在哲學領域的嚴緊思辯,猶太人在商業中的貪婪狡詐,這幾個民族幾乎包辦了近代資本主義世界文明中大批的政治家、科學家、軍事家、思想家和金融家, *** 了這些民族精英的新生的移民國家——美國,具有其他國家無可比擬的優點: 2010-03-13 00:40:50 補充: 她能夠在短短的兩百年時間里把來自世界各地具有不同思維方式的民族融合到了一起,以多元寬容的社會態度去處理社會內部問題,包容新生思想,想來美國只用不到200年的時間就成為了世界第一超級大國也就沒什麼可奇怪的了。 因此說怎樣藝術地處理好與美國的關系是值得我們深刻研究的問題。所以需要我們凡事從細、從小做起,研究美國不同的民族及其特點就很重要。特別是美國的制度又是如何確保了這些來自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民族能為一個共同的「美國夢」而團結一致,從而避免了可怕的內耗。 2010-03-13 00:41:06 補充: 須知,堡壘往往最易從內部被攻破。美國的成功經驗很值得我們中國人去探討,要知道我們漢族人的內耗就很可怕,盡管她沒有不同文化背景與宗教派別分歧的矛盾,但是國人的內斗卻很殘酷(看看「文革」吧),這到底是什麼原因呢?——我們為什麼做的反倒不如遷徙自歐洲的不同國家的美國白種人呢? 這些問題真的很值得我們去反思,能回答這些問題恐怕不花費一翻功夫是辦不到的。為什麼我們國家在人文科學上總是踟躇不前呢?是「重理輕文」的社會風氣使然? 2010-03-13 00:41:15 補充: 為什麼美國的文化人類學家本尼迪克特能寫出《菊與刀》(該書發表於1946年)這樣深刻地、入木三分地揭示日本民族性格的作品,並且成為世界各個國家研究日本民族性格的經典參考,而作為與日本僅一衣帶水之隔且與其打了兩千多年交道的中國卻寫不出一篇類似作品呢?難道堂堂中華大地竟然沒有一個學者堪比當時只有不到兩百年歷史的美國的一個女作家嗎?說來真是令人汗顏!我們對周圍的近鄰是何等的麻木不察,因而受其戕害欺凌也就不奇怪了。對東洋人如此,對更加遙遠的西洋人恐怕就更沒什麼興趣了吧。 中國要復興,這是我們這一代人的歷史責任,也是任何國家也無法阻擋的歷史趨勢。 2010-03-13 00:41:22 補充: 但是僅僅做好物質上的硬體的工作是不夠的,我們迫切需要在軟體建設上,例如文化上,譬如在人文科學方面加大投入力度,把我們未做足的功課補上。盡管這種投入不象理工科那樣立竿見影地見諸成效,但我想國家不能象辦企業那樣急功近利追逐眼前的利益,而要注重加強我們思想庫的建設,不能等到需用人時而無人可用。在這方面,美國人的工作就很令人欽佩:蘭德公司、布魯金斯學會、尼克松中心、胡佛研究所、美國企業研究所、卡內基國際和平基金會、傳統基金會……,它們是美國的思想庫,為國家提供了豐富的有價值的情報和學術分析報告,對美國 *** 的對外政策起著重要的參考作用。 2010-03-13 00:41:32 補充: 因此我們也需要象美國那樣有大量的戰略思想研究中心為 *** 出謀劃策和反應民間疾苦,同時針對各國制定不同的策略。譬如說對美國吧:針對其不同族裔,我們可以根據他們不同的文化背景和宗教信仰進行爭取工作,一如「抗戰」時期和「重慶談判」時期周恩來先生在國統區所做的統戰工作。我深信隨著我們的開放及對世界的了解我們一定會做得象前人一樣出色! 本人僅以此文拋磚,希望能引玉,願有更多的有識之士一起來探討這一話題!! 2010-03-13 00:41:36 補充: (備註:巧合地是,一戰和二戰中美軍在歐洲的總司令都是德國人的後代,譬如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潘興將軍和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艾森豪威爾將軍。此外,麥克阿瑟將軍與巴頓將軍都是蘇格蘭的後裔。可見,這兩個民族的尚武精神對美國的貢獻有多大)
④ 美國在什麼時候成為工業國家
在美國,小型企業對工業化發揮了極大的促進作用。美國獲得獨立以後的許多年裡,主要是個農業國家,工業水平遠遠落後於歐洲,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後,美國才開始進入世界工業強國行列。當時,美國的企業絕大多數是中小型的。這些企業把自己的技術產品推廣到農村鄉鎮,使美國的農業現代化迅速趕上了歐洲、跟世界農業市場建立了直接聯系,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成為西方盟國的主要糧食供應基地。與此同時,許多小型企業承擔了軍事工業項目,一些小型企業(例如發動機)迅速發展為大型企業,它們的產品支持了盟國的戰爭需要。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的時候,美國成為世界工業強國之一。第二次世界大戰,美國幾乎重復了它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的角色,不但是世界工業強國之一,而且成為西方世界最強大的工業國家。然而,美國內陸地區的工業化程度仍然很低,跟沿海地區的差距簡直是天地之別。1950年代和1960年代,美國政府一方面開始了發展內陸經濟的一系列國家措施,例如通過高速公路把內陸和沿海直接聯系起來,同時,採取了優惠措施,大力鼓勵內陸當地的小型企業發展,將許多國家科研和生產項目通過政府合同交給當地小型企業完成。到了1970年代,這些小型企業成為當地經濟發展的中堅力量,使內陸地區的農村鄉鎮的現代化水平基本上跟沿海城市取齊,甚至在環境保護等方面比沿海地區做得還好。到了1970年代後期,美國全國完成了工業化,進入了所謂「後工業化」時代。
美國的今天的繁榮與強大,或者說擁有強大的經濟和軍事力量,完全是得益於它的制度。這種制度最大程度地減少和避免了因領導人的失誤對國家造成的損害,最大程度的保障和落實了每個公民充分享有的公民權利,使他們敢想敢言,使他們真正感到自己是國家的主人,使他們發自內心地對這個國家充滿感激之情,並認為這個國家值得他們去捍衛。
這種制度吸引了來自全世界各國的精英和傑出人才為其服務。比如,愛因斯坦本來是德國科學家,可是,因為他祖國的納粹政治迫害,被迫來到了美國,結果成了「美國科學家」。我們現在所用的電腦晶元的生產商,英特爾公司的創始人葛羅夫就是從匈牙利逃到美國的猶太人。類似的例子太多了,許多為美國作出傑出貢獻的人恰恰都不是美國人。有了龐大的人才,還怕成就不了強大的經濟軍事實力嗎?
吸引全世界各行各業人才為美國服務的正是它的民主制度和不拘一格降人才和鼓勵創新的體制,同時從法律上保障人民思想自由,百家爭鳴。不像某些國家那樣,壓制言論思想自由,用統治者的一種思想來禁錮人民,這樣只能使一個國家和社會窒息,喪失掉創新的動力,就象晚清時期的中國一樣。
美國領世界之先的原因是什麼?換一個角度,美國稱霸世界的資本或說財產是什麼?我看到一種提法,任何社會都由三方面構成,就是hard ware(硬體)、software(軟體)和people ware(人)。我的理解是,「國家硬體 」主要指自然資源、生態環境,以及物質層面的設施、裝備、技術條件等;「國家軟體」主要指國家一切領域的規則系統、運行機制;而people ware主要是指人的精神信仰、價值觀念和文明素質。這三個方面相互聯系,也就是一個社會的物質資本、社會資本和人力資本。托克維爾在《論美國的民主》中曾經談到:「有助於美國維護民主制度的原因有三:自然環境、法制和民情,」「按貢獻對它們分級…… 自然環境不如法制,而法制又不如民情。」自然環境是一種物質資本,法制是一種社會資本,民情則是人力資本。托克維爾說:「美國的聯邦憲法,好像能工巧匠創造的一件只能使發明人成名發財,而落到他人之手就變成一無用處的美麗藝術品。」墨西哥照搬美國憲法,並未使墨西哥富強,原因就在於「缺乏民主的民情」。
⑤ 具有全球最完整規模最大的工業體系的國家是
中國是具有全球最完整規模最大的工業體系的國家。
根據聯合國數據顯示,現代工業體系可以分為39個大類、191個中類,525個小類,目前只有中國擁有這些大、中、小全部門類,所以中國是目前全世界唯一擁有完整工業體系的國家。
且中國的工業產值位居世界第一,也是名副其實的「世界工廠」。中國工業產值、工業增加值均位居世界第一
但是,美國、日本、德國等這些工業強國就沒有完整的工業體系,美國的工業體系相對比較完善,擁有90%的工業門類,美國產業結構是以高端製造業為主,中低端製造業早已產業轉移至國外。要知道,美國是沒有高鐵的,沒有高鐵產業,也沒有稀土產業鏈。
部分中低端製造業也沒有,依賴於進口。在造船領域,美國除了軍用造船,民用造船已經退出歷史舞台,在全球造船領域,中國和韓國占據著全球90%以上的市場份額。日本和德國作為世界工業強國,工業體系比較完善,但是完整度不及中國。
德國在智能手機、筆記本電腦、液晶面板、互聯網等產業領域幾乎處於空白;再說日本,日本不具備製造類似中國C919大飛機的能力,因為日本沒有大型風洞設施,也沒有大型鍛壓機,但是這些中國都有,同時日本在衛星導航、航空發動機、互聯網等領域基本處於空白。
⑥ 有哪些被低估的工業強國
愛爾蘭、新加坡和挪威是被人們低估的工業強國。
隨著時間的流逝,各個國家的工業發展體系呈現出不同的變化,西方發達國家的工業體系較為完善,尤其是重工業體系。亞洲各國開始實行發展工業的各項方針和政策,這才使得亞洲的多個國家在工業領域擁有著很大的突破,比如日本和韓國。新中國成立之後,中國的工業建設變得越來越完善,輕工業和重工業齊頭並進。然而,世界上仍然出現了許多被低估的工業化國家,其中包括愛爾蘭、新加坡和挪威。
多個國家已經和挪威建立了合作關系,一方面是因為挪威的海產養殖業十分發達,為多個國家提供了優質海產品。另外一方面是因為挪威的工業化體系較為完善,科技水平非常高,這才得到了多個國家的合作請求。
事實上,每一個國家在各個領域的發展狀況不盡相同,但是各個國家在經過多年的發展與完善後,內部的工業化體系呈現出不一樣的發展狀態。不過,多個國家已經與其他國家建立了合作關系,工業全球化正在不斷地發展。
⑦ 世界上哪些國家算得上真正的工業強國
美國 日本 德國是公認的三大工業最強國,最多加上英國和法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