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急需信豐工業分布及發展和信豐經濟現狀的資料!
一、工業發展現狀近年來,信豐縣牢固樹立工業立縣理念,緊抓發展主題,充分發揮資源和區位兩大優勢,主動承接沿海發達地區的產業轉移,加快推進新型工業化進程,全力打造「全省工業強縣」。通過努力,全縣工業經濟保持了持續快速增長,經濟總量不斷擴大,經濟運行質量和效益明顯提高,後勁進一步增強。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從2002年的11004萬元增長到2006年的57845萬元,年均增長45.34 %;銷售收入從2002年的36424萬元增長到2006年的171210萬元,年均增長41.39%;利稅總額從2002年的5162萬元增長到2006年的19584萬元,年均增長44.40%。全縣工業經濟運行呈現出以下特點: 一是工業經濟持續較快增長。近幾年來,信豐縣工業在增長40%的平台上連續保持高位增長,對國內生產總值的貢獻率逐年加大。一、二、三產業構成比例由2002年的34.3:36.7:29調整為2006年的 二是產業結構調整取得初步成效。淘汰了一批落後生產力企業,初步形成了新型建材、礦產加工、電子通訊、食品制葯等四大工業支柱產業。至2006年,全縣規模以上企業43家,其中銷售收入超億元企業7家,利稅超千萬元企業5家。三是工業園建設初具規模。工業園區始建於2001年9月,總體規劃面積6.667平方公里,是目前全市規劃面積和建設規模最大的工業園區之一,經過5年時間的建設,已初具規模。截止2006年底,園區累計投入基礎設施建設資金2.7億元,完成「六通一平」8000餘畝,形成了相對完善的道路交通、供電、供水、通訊、廣播電視等網路,學校醫院、娛樂中心等設施較為配套。累計引進項目256個,其中,境外項目36個,簽約資金34.9億元,實際進資19.4億元。億元以上項目10個,1000萬元以上項目171個;投產企業118家,在建企業47家。四是重點骨幹企業支撐作用明顯。2006年,重點骨幹企業高飛數碼有限公司、聖塔實業集團、萬基水泥公司、綠源人造板公司等四個企業實現銷售收入48568萬元,占規模以上企業比重28.37%。四是品牌建設取得新突破。「紅基」水泥、「聖塔」水泥、「綠源」人造板被評為「江西省名牌產品」,「紅基」 、「聖塔」水泥榮獲國家免檢產品稱號。二、存在的主要問題目前,工業經濟發展存在的主要問題,主要表現在:(一)企業規模和工業經濟總量小。全縣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僅43家,銷售過億元的企業只有7家。重大項目少,規模比較小,高新技術產業剛剛起步,支柱產業的支撐和帶動作用不強,工業經濟總量仍然較小。(二)產業結構不盡合理。盡管信豐縣不斷優化工業結構,但產業關聯度低,協作配套能力弱,大企業、大項目的帶動作用不明顯,沒有形成產業集聚效應。(三)產業基礎不牢。四大主導產業發展比較緩慢,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仍然偏低,基礎不夠厚實,支柱地位有待進一步加強。(四)產業升級步伐慢。信豐縣工業仍處在初級向中級邁進階段,產品單一且科技含量低,產業結構層次低,產品競爭力不強,融資渠道狹窄,投入不足,高新技術產業發展滯後。(五)自主創新能力不強。以企業為主的自主創新體系尚未建立,科技人才隊伍建設緩慢,科技投入少,產學研活動開展不活躍,技術創新和產品研發能力薄弱,有競爭力的特色產品少,抵禦市場風險能力不足等。三、發展的總體思路(一)發展條件近年來,隨著經濟全球化、區域一體化進程的加快和全球產業結構的大調整,發達國家的製造業向發展中國家轉移的勢頭將更為迅猛,中國的「世界製造中心」地位日益顯現。同時,國家實施中部地區崛起戰略和新一輪經濟產業結構調整,沿海發達地區及大中城市產業升級轉移,有利於我縣工業參與分工,拓展市場,為我們加快發展提供了廣闊的發展空間,面對諸多新機遇,未來五年將是信豐縣從工業化初級階段向中級階段轉型升級的重要發展時期。信豐縣鄰近粵閩,地處「贛州一小時經濟圈、深圳四小時經濟圈和南昌四小時經濟圈」內,與「長珠閩」地區經濟具有互補性,承接發達地區產業轉移具有優越的區位條件。京九鐵路、贛粵高速公路、105國道三條大動脈縱貫縣境南北,交通十分便利。信豐縣國土面積達2878平方公里。具有豐富的礦產資源和農副產品優勢,已發現石灰岩、煤、稀土、麥飯石、鐵礦、螢石礦等45種礦種,已探明儲量17種,石灰石、煤、稀土、麥飯石屬我縣優勢礦產資源,具有良好的開發前景。現有耕地面積36萬畝,土壤肥沃,氣候適宜,臍橙、蘿卜、紅瓜子、草菇、甜玉米、中葯材等傳統農副產品久負盛名。其中蘿卜種植面積1.5萬畝,總產達45000噸;辣椒種植面積4萬畝,總產達80000噸。甜玉米種植面積1.1萬畝,總產達7700噸。紅瓜子種植面積5000畝,總產達300噸。水半夏種植面積1.2萬畝,總產達6000噸。全縣宜果山地65萬畝,已開發果業面積26萬畝,其中臍橙面積達24萬畝,臍橙掛果面積近7萬畝,年產臍橙10萬噸。全縣人口73萬,其中農業人口56萬,勞動力30萬人,具有較豐富的勞動力資源。水電資源豐富,供水供電能力較強。縣城建有供水廠一座,加壓泵房一座,供水能力達3萬m3/日,目前可以滿足工業和居民用水之需。全縣有35KV變電站9座,主變12台/53200千伏安; 10KV配電變壓器1323台,配電總容量13.60萬千伏安。建有水電站32座,裝機容量達39220千瓦,目前完全能滿足工業用電之需。根據未來15年電力擴容規劃布局,至2020年供電完全能滿足全縣工業和居民用電之需要。縣城面積20平方公里,人口達16萬,基礎設施較為完善,第三產業比較發達。工業園區建設起點較高,一期規劃面積達1萬畝,現已初具規模,是全省三十家重點工業園區之一,發展工業基礎條件優越。(二)發展思路工業發展要按照做大總量,做優質量的總體思路,立足於本地的礦產資源優勢、農副產品資源優勢、交通、區位優勢及現有產業基礎,走內涵型與外延型發展相結合的路子,重點發展以優勢礦產品和農副產品資源為基礎的礦產資源精深加工業及食品加工業,形成地方特色工業。同時,以現有產業為基礎,利用優越的交通、區位優勢,主動承接長珠閩特別是珠三角地區的產業轉移,以市場為導向,以招商引資為手段,依靠國家建設大環境,以及通過市場調節、資源配置出現的新的區域經濟格局、新的基礎設施、信息網路設施等逐步形成的有利區域優勢,重點發展電子通訊、機械製造等外延型工業。 工業發展要依照建設大產業的構想,著力培育工業支柱產業,通過制定產業發展扶持政策,扶持支柱產業的發展。要著力培育產業龍頭企業、骨幹企業,促進產業配套,延長產業鏈,加快形成龍頭帶動效應和產業集聚效應。要按照工業支柱產業規劃布局,搞好產業選商,著力引進和建設大項目,有效增強工業發展後勁。要精心打造園區承接載體,使工業園區成為產業發展的重要基地,為做大產業提供優良基礎條件。(三)發展戰略 工業發展要按照縣委、縣政府提出的「建設全省工業強縣」的戰略定位,適應區域經濟一體化的發展趨勢,正確把握工業結構調整和梯度轉移的客觀規律,積極參與新一輪產業結構調整及區域分工協作,大力承接沿海發達地區勞動密集型、出口加工型等企業的大規模轉移,加速信豐工業經濟規模和總量的擴張。 工業發展要依託現有工業基礎和資源條件,發揮比較優勢和後發優勢,圍繞支柱產業、龍頭企業和重大項目,推進結構調整,加快產業對接,促進開放型經濟和內生型經濟的融合,逐步形成產業集聚,提升綜合競爭力,構牢信豐工業高速增長的基礎,使信豐成為新型建材、礦產品深加工、電子通訊、食品制葯等產業為支撐的新型工業化生產基地。 工業發展要遵循「市場導向、政府推動、優化結構、重點突破、內外結合、協調發展」的戰略思路。一是要按照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要求,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更大程度地發揮市場在配置資源上的基礎性作用,改變過去政府為主體,靠行政和計劃為主要手段的政府主導型發展模式,走市場導向與政府推動相結合的發展之路;二是針對我縣工業化初級階段發展實際,以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為主線,改造提升現有產業,加快新型建材、礦產加工、電子通訊、食品制葯等產業的發展。三是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用高新技術和先進適用技術改造傳統產業,創造條件積極發展高新技術產業,走以傳統產業為主,高新技術產業重點突破的發展之路;四是堅持發展市場導向型和資源導向型並進,整合內生型經濟資源,加快與開放型經濟相融合,積極引進沿海發達地區的資金、技術、人才和管理經驗,走內外結合之路。四、發展的目標和重點(一)2011年總體目標:1、規模以上工業經濟保持持續較快增長。全縣工業規模以上企業完成增加值、實現銷售收入和利稅總額分別達到22億元、70億元和7.5億元,年均分別增長30.65%、32.56%和27.57%。2、工業園區經濟有新的突破。縣工業園區規劃10000畝土地要全部建成投產,園區銷售收入力爭突破100億元,年均增長30%以上;利稅總額力爭突破12億元,年均增長28%以上;園區就業人數突破5萬人。3、工業支柱產業集群效應更加明顯。新型建材、礦產加工、電子通訊、食品制葯四大工業支柱產業規模以上企業銷售收入突破60億元,利稅總額突破6.5億元,成長性主導產業機械化工銷售收入突破9億元。其中新型建材產業銷售收入達18億元,利稅總額達2.2億元;礦產加工產業銷售收入達20億元,利稅總額達2億元;電子通訊產業銷售收入達15億元,利稅總額達1.5億元;食品制葯產業銷售收入達7億元,利稅總額達0.8億元。4、龍頭企業進一步壯大。年銷售收入過億元企業達到20戶以上,其中,銷售收入超5億元企業2戶以上,銷售收入超10億元企業1戶以上。利稅超千萬元企業達到15戶以上。5、重大項目建設有新進展。力爭新上20個投資億元以上工業項目竣工投產。(二)工業支柱產業發展方向及重點1、新型建材。以國家推廣保溫節能新型建築材料為契機,依託資源優勢,加快資源綜合利用,發展新型建材產業。水泥行業:重點支持有一定生產規模和資源優勢、管理先進、技術力量強、條件好的大型旋窯水泥企業,鼓勵有積極性的水泥企業建設日產4000噸以上新型干法水泥生產線。積極引導優勢明顯的立窯企業與大企業聯合,採用大廠搞熟料、有條件的小廠建粉磨站的方式,改造提升水泥企業的整體水平,逐步關閉立窯水泥企業或促使其轉產。重視和加強環境保護,抓好清潔生產。水泥生產企業要積極利用煤矸石、粉煤灰、礦渣等廢渣,採用新技術、新工藝、使水泥生產逐步向節能、利廢、環保方向發展。大力發展散裝水泥和商品混凝土。新型牆體材料要重點發展煤矸石和紫色頁岩製品、利廢燒結製品、混凝土空心砌塊和加氣混凝土砌塊、各種輕質板材和復合板材,盡快建成年產1億塊及以上環保蒸壓灰砂磚生產線。積極促進優勢企業發展壯大,培育一批大規模、高水平和市場影響大的新型建材生產企業。大力扶持新上年產22萬立方米高密度纖維板項目,支持不銹鋼、水泥管樁、PVC管、塑鋼門窗及塗料和傢具等建材企業的發展,積極引進和發展保溫材料、防水材料、陶瓷、粘結和密封材料,以及與其配套的各種五金件、塑料件及各種輔助材料,促進新型建材產業取得長足發展。2、礦產加工。以優勢礦產資源為依託,提高礦產品深加工比重和加工深度。稀土行業要以稀土分離為基礎,在延長稀土產業鏈上下功夫,向精深加工方面發展,重點發展發光材料、永磁材料、儲氫材料及其他應用產品。重點發展高性能稀土永磁材料、三基色熒光粉、白光LED熒光粉、磁致伸縮材料、稀土節能電機及稀土催化劑等高新技術產品。進行煤資源的勘探、興建中型煤礦;開發麥飯石食品保健、環保、水產養殖、水質改良、保鮮劑、化妝品、飲料、調味品等系列產品;開發螢石礦、石灰石礦、鐵礦,並進行深度加工;引進和扶持鎢、鎳、鈷、鉀、銻、銅、鋁、鉛等有色金屬冶煉和加工企業。3、電子通訊。加大項目引進力度,主動承接電子產業轉移,擴大產業規模,加強產業配套,提高產業集中度,提升產業競爭力。要圍繞現有電子通訊龍頭企業,引進大企業、大項目,發展產業配套形成產業集聚效應。重點抓好音響設備、音像影視產品、手機、電腦、程式控制交換機等高科產品生產企業的引進和發展。同時,鼓勵洗衣機、冰箱、空調、節能燈等傳統家電業及其配套產品生產企業的發展,力求形成規模效應。
㈡ 信豐工業園的簡介
105國道貫穿園區,把園區分成東區和西區。江西信豐工業園區始建於2001年9月,園區總規劃面積21539畝,其中東區規劃10000畝已基本建成,西區規劃了佔地8039畝電子器件產業基地和佔地3500畝臍橙產業基地,是國家核准我省開發面積最大的省級工業園區之一。2006年被省政府命名為省級民營科技園、省級循環經濟試點工業園區和「十百千億工程」百億園區。2009年,信豐工業園區跨入省級二類管理園區行列,被評為「全市先進工業園區」、「全市特色工業園區」。目前園區正在從規范項目入園標准、推行企業清潔生產、狠抓企業節能降耗、加大綠化投入等方面入手,積極爭創省級生態工業園區。
2012年,園區實現主營業務收入112.05億元,同比增長12.48%;工業增加值27.86億元,同比增長9.20%;出口創匯22.78億元 ,同比增長25.10%;實繳稅金3.02億元,同比增長43.81%;安置就業2.65萬人。2013年上半年,園區實現主營業務收入48億元,同比增長22.6 %;工業增加值13.1億元,同比增長16.5%;實繳稅金1.17億元,同比下降17.8%。目前,園區共有投產企業170家(其中規模以上企業45家),在建企業29家。
㈢ 蒸汽管道是什麼,什麼是蒸汽管道
蒸汽管道是熱力管道的一種,適用於各種冷、熱水高低溫管道的保溫工程。
蒸汽管道具有良好的機械性能和絕熱性能,通常情況下可耐高溫120℃通過改性或與其它隔熱材料組合可耐高溫180℃,適用於各種冷、熱水高低溫管道的保溫工程。
蒸汽管路上不宜採用套筒補償器,此補償器需不斷更換填料,維護量太大;不宜採用軸向型波紋補償器。軸向型波紋補償器安裝在蒸汽管路上,雖然外形美觀,維護量小,但內壓產生的推力太大,造成土建工程造價增高。
(3)信豐工業園區哪裡有蒸汽管道擴展閱讀:
蒸汽管道排液設施的設計:
通常情況下,專門的排液設置在處於暖管階段的蒸汽管道。在開車的時候因為會產生大量的凝液,所以也要設置專門的排液設施。其中排液設施的設置要根據蒸汽壓力的等級的不同而選擇。
在設置蒸汽管道的排液設施的時候,應該設置分液包在蒸汽主管的末端,蒸汽主管上的分液包之間的間隔也是有一定的規定的,如果處於飽和狀態,在裝置內的分液包間隔為80mm。
如果進入裝置的是過熱蒸汽主管,就不用設置分水器。應為蒸汽放空管直接排至大氣,因此應該開一個排液孔在蒸汽放空管的下端,在排水溝、漏斗等合適的地方,還要接一個DN15的管子。還應該設置導向和承重支架在蒸汽放空管上。因為泛汽管道經常排放或者連接排放,所以應該引至主要的操作區或者沒有太多操作人員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