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工業生產 > 廣東省工業能耗多少

廣東省工業能耗多少

發布時間:2023-09-05 16:22:14

『壹』 工業企業能耗標准

工業企業能耗標準是280千瓦時/噸,能效等級為1級。根戚鋒據查詢相關公開信息顯示,工業企業的主要產品單位能耗限額為280千瓦時/噸,能效等級為1級,辯仔仔280千攜汪瓦時/噸能耗限額以及能效等級1級是根據國家的目標和實際情況制定的,我國制定能耗標准和能效等級是為了達到國家的節能減排計劃和能源利用效率目標。

『貳』 社會經濟條件

廣東歷史悠久,據考,廣東10多萬年前已有「曲江馬壩人」生息繁衍。秦末漢初,曾一度稱南越國;漢代,番禺是全國著名都會;唐代,廣州開設「市舶司」,成為著名對外貿易港口;至清代,佛山已成為全國手工業中心和四大名鎮之一。廣東還具有悠久的商業貿易和接納外來文明的傳統,是我國現代工業和民族工業的發源地之一,也是中國歷史上最早的通商口岸之一和著名的「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廣東還是中國著名的僑鄉,祖籍廣東的港澳同胞約600萬人,華僑、華人約2200萬人,約佔全國的2/3,遍布世界五大洲100多個國家和地區,集中在泰國、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越南、新加坡、美國、加拿大、法國、英國和澳大利亞等地。

廣東省是我國人口較多且較稠密的省份之一。據統計部門發布的人口數據,廣東省2007年底常住人口為9449萬人(戶籍人口8156.05萬人),其中城鎮人口5966.1萬人,城市化率為63.14%,人口密度達到526人/平方千米。全國56個民族中廣東有53個,少數民族人口約佔全省總人口的1.4%,以壯族、瑤族、畲族、回族、滿族等為主。

廣東省是中國改革開放的前沿。改革開放推動廣東形成了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對外開放新格局。廣東大力發展開放型經濟,堅持科學發展觀,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促進了經濟繁榮,社會各項事業蒸蒸日上,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

(一)經濟綜合實力大幅提升

改革開放以來,廣東省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轉變增長方式成效明顯,經濟發展質量穩步提高,國民經濟初步呈現低投入、低消耗、低污染、高增長、高效益,以及城鄉居民收入持續增加的「三低兩高一增加」的良好發展趨勢。2007年全省國民生產總值達到30673億元,相比2002年年均增長14.5%,比上年增長14.5%,佔全國比重由2002年的1/9提高至1/8,經濟總量繼超過亞洲「四小龍」中的新加坡、中國香港後又超過中國台灣。人均生產總值超過4000美元。財政收入與經濟增長相協調,來源於廣東的財政總收入由2800億元增加到7750億元,地方一般預算收入由1201億元增加到2785億元,按可比口徑年均分別增長21.4%和19.5%,2007年分別比上年增長34.7%和28.0%。工業經濟效益大幅提升,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潤總額增長3.4倍。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年均上漲2.3%,保持在相對合理水平。消費與投資趨於協調,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到10598億元,年均增長14.5%;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達到9595億元,年均增長19.3%,保持投資增幅低於而經濟增幅高於全國平均水平的態勢。

(二)產業結構調整取得重大進展

廣東省產業布局和結構日趨合理,現代產業體系已具雛形,產業高級化和適度重型化趨勢明顯。高新技術產品產值由2002年的4700億元增加到2007年的1.87萬億元,電子信息和家電產業升級加快。輕、重工業增加值比例調整為39∶61,九大產業主導作用增強。以廣州汽車為龍頭的珠江三角洲汽車產業集群基本形成,大石化產業和沿海石化基地建設穩步推進,轎車、煉油和乙烯生產能力居全國前列,船舶、能源設備、數控機床等關鍵裝備製造取得新突破。中醫葯產業加快發展。專業鎮和產業集群優化升級步伐加快。服務業規模迅速擴大,第三產業增加值由6344億元增加到1.3萬億元。物流、金融、信息、會展等現代服務業發展迅速。旅遊業蓬勃發展,旅遊業總收入突破2400億元,旅遊外匯收入佔全國的1/5強,廣東國際旅遊文化節成效顯著。農業增加值達到1746億元,年均增長3.8%。

(三)自主創新成效突出

創新型廣東建設進展良好,區域創新能力綜合指標連續多年居全國第三位。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由2002年的45.8%提高到2007年的50%以上。與教育部、科技部共同推動產學研合作,2007年實施項目4100多項。與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共同設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廣東聯合基金,開展粵港聯合招標,在高端家電、生物醫葯等領域突破了一批核心關鍵技術。專利申請和授權量繼續居全國首位,發明專利申請量從2005年起躍居全國第一位。名牌帶動戰略成果豐碩,中國名牌產品、國家免檢產品、中國馳名商標分別由35個、118個、27件增加到299個、665個、108件,獲中國世界名牌產品4個,均居全國前列。技術標准戰略成效明顯,參與制定修訂國際標准107項、國家標准和行業標准2295項。多層次科技創新平台體系基本形成。

(四)基礎設施建設實現重大跨越

廣東省近5年共安排重點項目292項,竣工投產或部分投產197項,累計完成投資5835億元,促進交通、通信基礎設施水平顯著提升,能源電力保障能力大幅提高。高速公路總里程達3520千米,比2002年增加近1倍,所有地級以上市通高速公路,與陸路相連省(區)的高速公路出省通道全部打通,基本形成以廣州、深圳為中心的4小時經濟生活圈。開工建設武廣客運專線廣東段等10個鐵路項目,總里程超過1000千米。珠江三角洲千噸級骨幹航道網加快建設,全省港口體系布局逐步完善。新增成品油運輸管道1250千米。發電裝機容量達5932萬千瓦,比2002年凈增2344萬千瓦,完成電網投資907億元。通信網路規模和用戶增長迅猛。城鄉水利防災減災工程進展順利。

(五)綠色廣東建設成效明顯

廣東省扎實推進節能減排,2006年單位GDP和工業增加值能耗分別是全國平均水平的63.9%和41.1%,分別居全國第二低位和最低水平,2007年繼續降低;二氧化硫和化學需氧量排放總量近兩年持續下降。全省及珠江三角洲環保規劃全面實施,治污保潔和珠江綜合整治工程有效推進,城鎮生活污水集中處理率和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預計分別達50%和60%。全省環境質量保持總體穩定,21個地級以上市空氣質量達到國家二級標准,主要江河和重要水庫水質良好。節約集約用地成效明顯,5年平均每新增億元生產總值新增建設用地預計比上5年下降60%。林業生態省建設步伐加快,森林覆蓋率達55.9%,城鄉環境景觀改善。韶關丹霞山和湛江湖光岩被評為世界地質公園。

(六)城鄉和區域發展的協調性增強

廣東省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扎實推進,城鄉統籌發展格局初步形成。糧食生產在連年受災的情況下保持穩定,現代農業、效益農業和農業產業化加快發展。海洋經濟總量穩居全國首位。農村基礎設施建設不斷加強,人居環境改善。全面取消農業稅,大力清理涉農收費,農民負擔大幅減輕。農村發展活力明顯增強,投資和消費增幅呈現高於城鎮的好勢頭。縣域經濟快速發展,山區工業化、城鎮化步伐加快,近年來67個縣(市)和山區5市的生產總值、地方一般預算收入年均增幅均高於全省平均水平。東、西兩翼發展提速。民族地區發展加快。共建產業轉移工業園成效顯著,環珠三角產業轉移帶初步形成。珠三角產業優化升級,整體實力增強,中心城市的輻射帶動作用突出。

(七)國有經濟和民營經濟快速發展

新型國有資產監管體制和運營體系基本確立,以產權制度改革為核心的國有企業改革重組取得積極進展,國有經濟布局和結構進一步優化,控制力、影響力和帶動力明顯增強。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利潤5年增長1.39倍。民營經濟發展實現大跨越,成為經濟增長、稅收增加、科技進步和推動縣域經濟發展的生力軍。個體工商戶、私營企業總數超過340萬戶,比2002年增加140多萬戶。民營經濟實現的增加值和稅收分別由2002年的5265億元和536億元增加到2007年的1.28萬億元和1740億元,分別佔全省的40%和近30%。成功舉辦四屆中國(國際)中小企業博覽會。

(八)外經貿強省建設步伐加快

對外貿易增長方式逐步轉變,進出口趨向均衡發展,市場多元化格局進一步形成。進出口總額由2002年的2211億美元增加到2007年的6340億美元,5年增長1.9倍,2007年比上年增長20.2%。機電和高新技術產品成為出口的主導產品,一般貿易出口所佔比重由18.3%提高到28.4%。加工貿易轉型升級加快,國內增值率達56.6%。吸收外資規模和質量同步提升,累計實際吸收外資700億美元,發達國家和跨國公司投資逐步上升為主導地位,外資集中投向高新技術產業、重化工業和現代服務業。「走出去」戰略加快推進,在90多個國家和地區設立的非金融類企業達到1804家。對外投資和工程承包快速發展。與東盟的交流合作深入開展。口岸工作和「大通關」建設成效顯著。

(九)粵港澳合作及泛珠三角區域等合作成效突出

全面實施CEPA,與港澳開展全方位、多層次合作,合作機制進一步完善。製造業與服務業合作並進,投資貿易規模持續擴大。跨境大型基礎設施建設順利,社會民生領域合作不斷深化。泛珠三角區域合作扎實推進,建立了行政首長聯席會議等合作機制,制定和實施區域合作發展規劃,聯合成功舉辦四屆泛珠論壇和經貿洽談會,各領域合作深入推進。與各省(區、市)的經貿合作加強,援藏援疆、對口幫扶積極開展。粵台經貿合作成效顯著。

(十)教育、衛生、體育、人口計生等社會事業全面發展,和諧廣東建設初見成效

廣東省注重對教育、衛生、文化、就業、社保、農村安居工程的投入,基本建立起以社會保險為主,社會救濟、社會福利全面發展的社會保障體系,社會保障體系加快向城鄉居民覆蓋。零就業家庭就業援助制度得到完善,百萬農村青年技能培訓、創業富民工程、智力扶貧和高技能人才培養工程深入實施,退役士兵職業技能培訓工程和農民工技能提升培訓計劃啟動。養老、失業、醫療和工傷保險參保人數持續擴大,穩居全國首位。在全國率先全面實施農村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各項社會事業全面進步。2007年全省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分別達17699元和5624元;高中階段教育辦學規模迅速擴大,在校生從2002年的180萬人增加到2007年的306萬人,毛入學率由44.7%提高到65.4%。職業技術教育迅猛發展。高等教育實現大跨越,普通高校增加到109所,在校生由46.8萬人增加到112萬人,毛入學率由15.3%提高到25.6%,民辦教育規范發展,素質教育有效推進,教育教學質量提高。人才強省戰略深入實施,人才培養引進使用機制不斷完善。公共衛生體系進一步健全。

廣東省社會經濟在持續、健康發展的同時,仍然存在著經濟結構不夠優化,自主創新能力不強,資源、環境約束矛盾突出,食品、居住類價格漲幅較大,農民增收、農業增效難度加大,城鄉、區域發展仍不均衡等制約因素。

當前,國內外已進入科學發展新時代,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國際產業轉移加快,科技進步日新月異,世界經濟仍將保持較快增長。國內社會穩定,宏觀調控效果逐步顯現,泛珠三角等區域合作加快推進,經濟社會發展勢頭良好。廣東省正處於經濟社會發展全面轉入科學發展軌道的關鍵時期,面臨前所未有的機遇和挑戰。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廣東必須繼續解放思想,堅定不移地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以科學發展觀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局,扎實推進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加快轉變增長方式,加快推進自主創新,加快發展社會事業,深化改革開放,認真解決民生問題,進一步促進經濟強省、文化大省、法治社會、和諧廣東建設,實現全省人民富裕安康。

『叄』 有這么一個表格 是關於四個省區的2010年能源消費情況統計表 麻煩大家告下到底是哪四個對應省啊

學習科學發展觀參考資料(相關數據)

(一)GDP能耗基本情況

1、2006年上半年全國單位GDP能耗公報發布

2006年上半年,全國單位GDP能耗同比上升0.8%。從主要行業單位增加值能耗看,煤炭上升5.5%,石油石化上升8.7%,鋼鐵下降1.2%,有色上升0.4%,建材下降4.5%,化工下降5.0%,紡織下降5.5%,電力上升0.8%。

總的來看,當前各地區、各主要行業節能降耗形勢仍不容樂觀,完成今年節能降耗目標任務仍十分艱巨。為此,各地區、各部門要按照國務院要求,認真落實節能目標責任制,大力推進結構調整,著力抓好重點領域節能及十大節能工程,抓好重點耗能企業的節能管理,完善節能保障機制等各項措施,努力實現全年節能降耗目標。

(來源:國家發展與改革委員會網站)

2、單位GDP能耗為何不降反升

盡管國家首次明確提出今年單位GDP能耗降低4%左右的約束性發展指標、節能降耗措施今年以來密集出台,半年內就安排5.4億元國債資金支持了98個重點節能項目,可1日公布的最新能耗統計數據讓人頗感意外。

上半年,全國能耗增長仍快於經濟增長,單位GDP能耗不降反升0.8%,煤炭、石油石化、有色金屬、電力等行業能耗水平均有所上升。

事實上,合計佔全國能源比重80%的原煤產量、發電量上半年分別同比增長12.8%和12%,增速分別比上半年經濟增速高出1.7個百分點和賣姿1.1個百分點。總體看,今年實現節能降耗目標難度較大,節能降耗形勢十分嚴峻。

在現有粗放型經濟增長方式和不合理產業結構的背景下,固定資產投資特別是工業投資的高速增長,必然帶來能耗的高速增長。這是上半年單位GDP能耗不降反升的根本原因。

上半年,全國城鎮固定資產投資增長31.3%,比近年平均增幅高出6個百分點。我國工業能耗約佔全社會能耗的70%,而上半年以工業為主的第二產業增長13.2%,超出經濟增速2.3個百分點。進入二季度,工業生產更是逐月提速,6月份增速高達19.5%,幾乎是經濟增速的一倍。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能耗較低的第一產業、第三產業上半年僅分別增長5.1%和9.4%。

一個比較典型的例子是山東。近年來,山東省規模以上工業一直保持較高增長,從去年一季度開始,山東規模以上工業總量躍居全國第一。與此相伴的是,這個能源大省一舉變成能源凈輸入省。山東省有關部門分析認為,這其中的主要原因就是「工業能耗的急劇增加」。

「要保持經濟持續快速增長,這種粗放型的增長方式已經難以為繼。」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能源研究所所長周大地說。

單位GDP能耗不降反升的另一個重要原因是,在電力供需矛盾有所緩解的情況下,部分地區又開始盲目追求GDP增長,高能耗行業和企業再度抬頭,成為推動能耗上升的主力軍。

分析一下國家統計局等此前發布的我國第一份能耗公報,不難看出,從東部到西部,單位GDP能耗整體上呈現出逐步遞增並拉大差距的趨勢。專家分析,這與西部省份發展較多依賴能源、原材料消耗較大的重工業不無關系。

宏觀統計結果是這樣的:上半年,高耗能的重工業增長18.5%,比經濟增速高出7.6個百分點;在能耗較高的製造業中,近三分之二的行業投資增速超過40%;煤炭開采及洗選業、電力熱力生產與供應、石油與天然氣開采業、非金屬礦采選等高能耗、高污染項目成為上半年投資高增長的主要拉動力。

鋼鐵行業的GDP權重僅耐含為3.14%,可在全國能耗總量中的份額卻高達15%。這個能耗大戶上半年繼續保持高增長態勢,鋼材產量增長25.78%。中國鋼鐵工業協會常務副會長羅冰生警告說,這種增長過快的狀況應當引起注意,控制產能過快增長、加快淘汰落後產能仍是當前的重要任務。

除上述兩個結構性原因外,節能降耗方面長期以來存在的技術性、制度性等問題也是分析上半年單位GDP能耗不降反升時值得注意的因素。朱宏任認為,我國能源技術落後,能源效率明顯偏低,能源開發利用的重大核心裝備仍不能自主設計製造,節能降耗、污染治理等技術的應用還不廣泛。

我國目前火電平均供電煤耗比國際先進水平高出20%以上。如果每度電的供電中畝絕煤耗下降10克標准煤,全國一年可少消耗2000萬噸標准煤。國電集團電力發展股份有限公司總工程師劉建民說,國產同類型發電機組的煤耗比發達國家高出不少,單純從技術角度分析,國產發電機組節能降耗還有較大潛力。

據鋼鐵行業的專家介紹,與國際先進水平相比,總體上看我國鋼鐵工業能耗水平存在20%左右的差距。其中,大中型鋼鐵企業能耗總水平比國際先進水平高出10%左右,中小型鋼鐵企業能耗水平差距大約在50%左右。

單位GDP能耗不降反升的嚴峻形勢已引起各方高度關注。近日,國務院常務會議討論並原則通過《國務院關於加強節能工作的決定》,並提出著力抓好的六項節能工作;發改委與30個省級人民政府簽訂節能目標責任書,能耗標准將成為政府核准項目的強制性門檻,中央財政將理順能源產品價格,抑制能源低成本消費,建設部門將在北京評選「十大不節能建築」,只要真正把這一系列節能降耗措施落到實處,全年單位GDP能耗降低4%左右的目標就不會太遙遠。(來源:新華網)

3、廣東上半年能耗再降 單位GDP能耗同比下降2.7%

廣東省統計局負責人透露,去年能耗創全國最低水平的廣東今年上半年再傳捷報——單位GDP能耗、單位GDP電耗、單位工業增加值能耗3項指標繼續下降,分別比上年同期下降2.7%、2.2%和2.7%,預計今年全年單位GDP能耗可下降3%。

廣東單位能耗呈下降趨勢,主要得益於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和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近年來,廣東逐步形成以高新技術產業為先導、服務業快速協調發展的新格局。今年上半年,廣東三大新興支柱產業之一的電子信息業表現十分出色,同比增長31.7%,提高了13.7個百分點,而冶金、建材、陶瓷、印染、造紙、火電等高耗能產業在工業中的比重不斷降低。

今年以來,廣東在全社會強化節能管理,大力抓好鋼鐵、電力、石化、化工和建材等高耗能行業和企業的節能工作,對超過行業耗能限額標準的企業強制採取節能降耗措施,並根據產業政策,逐步淘汰高污染、高耗能的落後生產能力,關停並轉一批小化肥、小冶煉及小水泥。

廣東實施一批節能重點工程,推動節約和替代石油、熱電聯產、余熱利用、建築節能、政府機構節能、綠色照明、能源利用監測能力建設等重大節能工程建設。在廣州、深圳、佛山、東莞、江門、汕頭等6個城市開展創建節約型城市試點工作。

廣東省決定,從今年起建立和實施單位GDP能耗指標公報制度,通過定期公布各市能耗水平,把節能降耗納入經濟社會發展的考核體系,推動全省節能降耗工作再上新台階。全省第一份能耗公報已於7月公布。同時,廣東正加緊編制《廣東省循環經濟發展總體規劃》及節能、節水、節地、環保產業等專項規劃,開展《廣東省循環經濟促進條例》前期調研,建立健全發展循環經濟的政策法規體系。(來源:《人民日報》 2006年8月8日第1版)

(二)能源供給、能耗消費與節能狀況

1、我國能源資源的狀況

中國自然資源總量排世界第七位,能源資源總量約4萬噸標准煤居世界第三位。中國煤炭保有儲量為10024.9億噸,但精查可采儲量只有893億噸,石油的資源量為930億噸,天然氣的資源量為38萬億立方米,現己探明的石油和天然氣儲量只佔資源量的約20%和約6%,僅夠開采幾十年;煤層氣資源量為35萬億立方米,相當於450億噸標准煤,排世界第三位,但尚未成規模開發利用。因此,我國常規能源資源並不豐富,應建立正確的「資源意識」,並具有相應的「憂患意識」。

我國可再生能源資源豐富,但是我國人口眾多,能源資源相對匱乏。我國人口佔世界總人口20%;已探明的煤炭儲量佔世界儲量的11%、原油佔2.4%、天然氣僅佔1.2%。人均能源資源佔有量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石油僅為十分之一。我國已成為世界上第三大能源生產國和第二大能源消費國。我國1998年一次能源生產量為12.4億噸標准煤,能源消費量為13.6億噸標准煤(不包括農村非商品生活能源消費二億噸標准煤),約為世界能源消費量的10%;人均能源消費量僅為1.165噸標准煤,居世界第89位,不足世界人均能源消費水平2.4噸標准煤的一半,是發達國家的1/5~1/10(歐洲及獨聯體人均能源消費量為5噸標准煤,北美人均能源消費量超過10噸標准煤)。目前我國人均擁有發電裝機僅0.222KW,人均發電量為927kwh,約為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為發達國家的1/6~1/10。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我國年人均能源消費量將逐年增加,專家預計,到2040年將達到2.38噸標准煤左右,相當於目前世界平均值,遠低於發達國家目前的水平。人均常規能源資源相對不足,是中國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一個限制因素,尤其是石油和天然氣。

我國的能源生產和消費基本上是平衡的,但從1993年開始成為能源凈進口國。據預測,中國未來能源供需的缺口將越來越大,在採用先進技術、推進節能、加速可再生能源開發利用以及依靠市場力量優化資源配置的條件下,2011年約缺能8%,到2040年將短缺24%左右,其中石油缺額可能多達4.4億噸標准煤。石油進口依存度(凈進口量與消費量之比)由1995年的6.6%上升為2000年的20%。預計2011年將上升為23%。天然氣進口依存度2000年為6%,2011年為20%。能源安全性的問題也將提到議事日程。

2、能源消費量的分析

1998年世界一次能源消費總量約為128.9億噸標准煤,其中美國消費32.3億噸標准煤,佔世界能源消費的25.1%,居世界第一位。我國(不含香港、台灣、澳門地區)能源消費量為13.6億噸標准煤,佔世界能源消費總量的10.9%,居世界第二位。

我國1981年至1998年節能取得了巨大成績,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耗下降 50%,節能率達4.5%(是全世界最高的,約為OECD國家的2.5倍),按產值能耗計算十八年累計節約和少用能源共8.8億噸標准煤。相當於減排粉塵1200萬噸,減排灰渣2.1億噸,減排二氧化硫1230萬噸,減排二氧化碳3.9億噸(以碳基計算)。因此,節能也是環保和減排溫室氣體的有效措施。與此同時,我國的能源消費年均增長率為4.62%。

從近年情況來看,今後的能源消費年均增長率將有所下降,如果按4%來推算,年能源消費量情況如下:

年份
1998年
2000年
2005年
2011年
2015年
2040年

單位:億噸標准煤
13.6
14.7
17.9
21.8
26.5
70.6

到2015年,我國能源消費量接近翻了一番,是現在全世界能源消費量的五分之一;照此發展到2040年,中國的能源消費量將超過70億噸標准煤,超過現在全世界能源消費量的一半!這樣大的能源消費量無論如何也是不能實現的。

如果按進一步加大節能力度、降低能源消費年均增長率為2.8%(國內生產總值年均增長率為7%,能源消費彈性系數為0.4)的方案計算:

年份
1998年
2000年
2005年
2011年
2015年
2040年

單位:億噸標准煤
13.6
14.4
16.5
18.9
21.7
43.4

到2015年,我國能源消費量將達到21.7億噸,是現在能源消費量的1.6倍;即使按此低增長速度發展,到2040年我國一次能源的總消費量比2015年又翻了一番,將達到43.4億噸標准煤,是現在能源消費量的3.2倍,人均能源消費量2.71噸標准煤,超過了世界人均能源消費水平和專家的預測。中國工程院的專家預測,到2040年我國的能源消費量應在30億噸標准煤左右。因此,我國今後的能源消費年均增長率必須大幅度降低!而且應越來越低,到2040降到零增長。國民經濟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都只能走高效利用能源的節能型之路。

3、我國節能潛力的分析

我國節能潛力巨大。

一是產品能耗高。中國主要用能產品的單位產品能耗比發達國家高25~90%,加權平均高40%左右。例如,我國火電廠供電煤耗為每千瓦時404克標准煤,國際先進水平為317克標准煤,高出27.4%;我國噸鋼可比能耗平均為966公斤標准煤,國際先進水平是656公斤 標准煤,高出47.3%;我國每噸水泥熟料燃料消耗為170公斤標准煤,而國際先進水平為107.5公斤標准煤,高出58.1%。我國國內企業主要耗能產品的單耗,落後的與先進的相差1~4倍。經對15個行業節能潛力的分析,近期技術措施節能 潛力約為1億噸標准煤。

二是產值能耗高。中國的產值能耗是世界上最高的國家之一。產值能耗高即單位能耗創產值低,我國每公斤標准煤能源產生的國內生產總值為0.36美元,日本為5.58美元;法國為3.24美元;韓國為1.56美元;印度為0.72美元;世界平均值為1.86美元,日本是中國的15.5倍,法國是中國的9倍;世界平均值是中國的5.2倍;韓國是中國的4.3倍;連印度也是中國的2倍(註:這里有匯率、能源結構、氣候條件等不可比因素)。經測算,通過產業結構調整、產品結構調整、降低高能耗行業的比重、增加高附加值產品的比重以及居民生活用能優質化等措施,近期國民經濟產值能耗節能潛力達3億噸標准煤左右。因此我國「十五」期間總的節能潛力約為4億噸標准煤。

另外,為了降低溫室氣體的排放,發達國家越來越重視節能,其產品能耗和產值能耗仍在下降,我國與發達國家間的差距並未全面減小;隨著我國能源消費量 的增加,節能潛力還將逐年增加。據專家測算,2015年我國節能潛力約為9億噸標准煤。(來源:中國環保網)

(三)我國水資源狀況

我國是一個水資源緊缺的國家。由於人口眾多,人均水資源佔有量低,按照2004年人口計算,我國人均水資源佔有量2185立方米,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1/3。此外,我國水資源空間分布不均,與土地、礦產資源分布以及生產力布局不相匹配。南方水多、北方水少,東部多、西部少,山區多、平原少。北方地區(長江流域以北)面積佔全國63.5%,人口約佔全國的46%、耕地佔60%、GDP佔44%,而水資源僅佔19%。其中,黃河、淮河、海河3個流域耕地佔35%,人口佔35%,GDP佔32%,水資源量僅佔全國的7%,人均水資源量僅為457立方米,是我國水資源最緊缺的地區。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需水量,尤其是工業和生活用水量,隨著人口的增長、經濟的發展而逐年增加。我國水資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 工業用水從1980年的457億立方米,增加到2004年的1229億立方米,增加了1.7倍。城鎮生活用水從1980年的68億立方米,提高到2004年的361億立方米,增加了4倍多。按目前的正常需要和不超采地下水,正常年份全國缺水量將近400億立方米。「十五」期間,農田受旱面積年均達3.85億畝,平均每年因旱減產糧食350億公斤。全國農村有3.2億人飲水不安全。全國有400餘座城市供水不足,缺水比較嚴重的有110座。2004年下半年,廣東、廣西、海南出現大面積乾旱,許多城市用水緊張,工農業生產受到很大影響。與此同時,為了維持經濟社會發展的用水要求,一部分城市和地區不惜犧牲生態和環境用水,大量擠占生態和環境用水,引起地面下沉、水質變硬、海水倒灌等嚴重生態問題。一些生態嚴重惡化的地區,河流斷流、湖泊乾涸、濕地萎縮、綠洲消失。 我國淮河流域、西北部分內陸河流、遼河和黃河流域水資源開發利用率均超過或接近60%,海河流域已經超過100%,遠遠超過流域允許的水資源開發利用極限。

我國一方面存在嚴重的缺水問題,另一方面水資源利用效率低,存在嚴重的浪費現象。 農業用水效率方面,全國平均單方灌溉水糧食產量約為1公斤,而世界上先進水平的國家(如以色列)平均單方灌溉水糧食產量達到2.5~3.0公斤。目前我國大部分地區仍然採取傳統的大水漫灌方式,農業節水灌溉面積佔有效灌溉面積的35%,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數僅為0.45左右,而英國、德國、法國、匈牙利和捷克等國家,節水灌溉面積比例都達到了80%以上,以色列的灌溉面積全部採用微灌和噴灌,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數在0.7~0.8之間。 我國工業水重復利用和再生利用程度較低,用水工藝比較落後,用水效率較低。我國2004年萬元GDP用水量為399立方米,約為世界平均水平的4倍,是先進國家的8倍。我國2004年萬元工業增加值用水量為196立方米,工業用水重復利用率約為60%~65%。國外發達國家萬元工業增加值用水量一般在50立方米以下,工業用水重復利用率一般在80%~85%以上。如美國2000年萬元工業增加值用水量不到15立方米,工業水重復利用率約為94.5%,日本萬元工業增加值用水量也僅為18立方米,工業用水重復利用率達到80%以上。總體來看,我國現狀工業用水重復利用率僅相當於先進國家20世紀80年代初的水平,節約用水還存在較大潛力。生活用水方面,公眾節水意識有待提高,節水器具使用率普遍偏低。此外,我國海水利用和再生水利用水平較低。

(來源:汪恕誠在中宣部等六部委舉辦的形勢報告會上的報告――《談中國走節水型社會之路》,2006年5月16日)

(四)當前我國安全生產基本情況

2005年,在國民經濟持續快速發展、煤電油運綳得很緊的情況下,全國各類事故起數和死亡人數分別比上年下降10.7%和7.1%。工礦商貿和道路、水上、鐵路交通等事故都有較大幅度下降。煤礦事故起數減少9.2%, 死亡人數減少1.5%, 百萬噸煤死亡率下降到2.81, 減少0.27。全國31個統計單位(省區市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中,有29個單位事故死亡人數低於控制指標。今年1-5月份事故起數和死亡人數,同比分別下降11.4%和12.1%。但形勢依然嚴峻:

一是煤礦等重特大事故多發。從2004年10月中旬到2005年12月上旬,相繼發生了6起涉難百人以上的煤礦事故。2005年全國發生一次死亡10人以上重特大事故134起,比上年增加了3起,死亡人數增加17%,其中煤礦58起,增加15起,死亡人數增加66.6%。今年1-5月份發生30人以上事故2起,多起一次死亡接近30人的事故,有的事故只是由於僥幸而沒有造成更為慘重的傷亡。

二是事故總量仍然過大。2005年全國共發生各類事故717938起,死亡127089人,其中道路交通事故98738人,佔77.7%;鐵路路外事故7380人,佔5.8%;煤礦事故5938人,佔4.7%;建築施工事故2607人,佔2.0%。

三是我國工礦企業事故傷亡的風險仍然很高。目前工礦企業10萬人死亡率為10左右,其中煤炭行業從業人員10萬人死亡率高達109.1,非煤采礦業為80.2,化學工業和建築業分別為10.26和9.95。

(來源:李毅中在中宣部等六部委舉辦的形勢報告會上的報告――《談談我國的安全生產問題》,2006年6月29日)

(五)人口、就業與城鄉差距情況

1、我國人口狀況

國家統計局測算數據表明,2005年1月6日,中國人口總數達到13億(不包括香港、澳門特別行政區和台灣省),約佔世界總人口的21%。雖然中國已經進入了低生育率國家行列,但由於人口增長的慣性作用,當前和今後十幾年,中國人口仍將以年均800-1000萬的速度增長。按照目前總和生育率1.8預測,2011年和2020年,中國人口總量將分別達到13.7億和14.6億;人口總量高峰將出現在2033年前後,達15億左右。

中國人口科學文化素質的總體水平還不高,主要表現在:一是人口粗文盲率大大高於發達國家2%以下的水平;二是大學粗入學率大大低於發達國家;三是平均受教育年限不僅低於發達國家的人均受教育水平,而且低於世界平均水平(11年)。並且,城鄉人口受教育程度存在明顯差異。2004年,城鎮人均受教育年限為9.43年,鄉村為7年;城鎮文盲率為4.91%,鄉村為10.71%。

目前60歲以上的老年人口已達1.43億,占總人口的11%;65歲以上的老人為9680萬,佔全國總人口的7.6%。我國人口老齡化的突出特點是老齡人口基數大,發展速度快,地區不平衡,社會負擔重,屬於典型的「未富先老」國家。由於經濟發展不平衡,我國東部經濟發達地區的老年人口比已經達到了14%,西部貧困地區還不到9%。(來源:國家統計局網站)

2、中國當前的就業情況

中國目前和未來存在著農村剩餘勞動力轉移壓力大、城鎮失業嚴重和收入分配差距越來越大的經濟和社會難題。從農村勞動力的剩餘看,據經濟普查,2004年鄉鎮企業縮水後的中國勞動力三次產業就業比例為59:21:20,此就業結構為日本1915年時的水平、韓國1965年左右水平、中國台灣地區1955年水平。按照2004年人均GDP水平和GDP的三次產業結構衡量,就業結構與生產結構的偏差:農業勞動力高15%-20%,工業低6%-9%,服務業低8%-12%。不包括在城鎮務工的1.1億農民工,農業產業中還剩餘1.5億勞動力。從城鎮就業形勢看,如果按照1990年的城鎮人口從業水平推算,2005年城鎮人口實際失業率已經達到17.74%。由於人口動態規模巨大,今後5年中,農村剩餘勞動力轉移、城鎮新增勞動力、企業改革和產業調整勞動力、消化往年失業等四大就業壓力,需要每年平均提供2400萬個就業機會。如果不進行大的政策調整,每年勞動力就業缺口將達900-1100萬,2011年將在城鎮積累1億左右的失業勞動力。(來源:周天勇《打破中國的就業幻覺》,《中國改革》)

3、城鄉居民收入差距繼續拉大

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31日發布的一份報告預計:下半年中國農民現金收入增速可能繼續減緩,城鄉居民收入差距繼續拉大。發改委表示,中國將加大對農民增收的政策扶持。

據悉,今年上半年中國農民人均現金收入1797元,比去年同期實際增長11.9%,但增速同比下降0.6個百分點。農民收入增幅下降已經引起官方關注。

根據這份發布在發改委網站上的報告,下半年糧食價格走低、畜產品價格持續下降、主要農業生產資料價格可能繼續上漲,這些都是對農民增收不利的因素。

發改委援引有關部門的預測,僅糧價下降和糧食生產成本上升,就將使農民人均純收入減少30到50元。

發改委表示,下半年中國將積極研究建立農民種糧收益綜合補貼制度,加大對糧食和生產資料價格的調節力度。

此外,發改委還將加大對農村公共服務的投入,引導和扶持農民轉移就業,促進農民收入持續穩定增長。

在社會保障方面,發改委表示,著手探索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以切實解決包括外出農民工在內的全體農民的保障問題。(來源:新華網)
Never say die.永不氣餒!

『肆』 全國萬元產值能耗標准

法律分析:按產值能耗計算: 萬元工業總產值綜合能耗=(上年度萬元工業總產值綜合能耗-本年度萬元工業總產值綜合能耗)×本年度工業總產值。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標准化法》 第五條 國務院標准化行政主管部門統一管理全國標准化工作。國務院有關行政主管部門分工管理本部門、本行業的標准化工作。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標准化行政主管部門統一管理本行政區域內的標准化工作。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有關行政主管部門分工管理本行政區域內本部門、本行業的標准化工作。

『伍』 廣東省2020年能源消費總量是多少

「十一五」末期,當各地使出渾身解數甚至不惜拉閘限電才勉強將能源強度下降了近20%時,能源消費總量卻突破了30億噸標煤。30億噸原本是2020年的預期。李俊峰預計,照此速度,2015年中國能源消費總量就會達到40億噸,2020年則將飆升至50億噸——將是美國的兩倍、全球能源消費的1/3還多。2012年4月,能源消費總量控制課題小組進入結題階段。楊宏偉表示,兩年的工作匯集成兩條建議:實行單位GDP能耗彈性控制,將能源消費總量定性為指導性而非約束性指標。
「根據國家能源局的統計,預計2012年全國一次能源消費總量約為36.2億噸標煤,比2011年增長4%,是2002年以來僅第二個增速較低的年份,僅次於能源消費增速最低的2008年。」一位地方能源局官員對本報透露。上述這位地方能源局官員介紹,從行業來看,2012年預計煤炭消費量約為24億噸標煤,比上年增長1%;石油表觀消費量為4.8億噸,增長2.7%,增速回落近2個百分點,成品油表觀消費量約為2.72億噸,增長2.5%,增速回落2.6個百分點。
國家發改委能源研究所研究院姜克雋日前在第十屆可持續發展新趨勢報告會上表示,2020年中國煤炭消費較2013年相比有可能下降1-4億噸。姜克雋同時表示,根據其預測,2020年的能源消費總量在45-47億噸標煤,其中,天然氣2020年消費為3600-4600億立方米,相當於7-9億噸煤,如果考慮效率,則為9-12億噸煤,和2013年相比,兩者分別新增4-6億噸或6-9億噸煤。風力發電方面,將達2.5-3億千瓦,光伏方面將達1億千瓦,水電3.3億千瓦,核電在6000-8000萬千瓦,相當於新增5億噸標煤。「由於這幾年高耗能工業快速發展,高耗能工業很可能在十二五期間實現產量峰值,中國能源需求增長速度將明顯放慢,考慮到可再生能源、核電、天然氣發展,以及技術進步,中國在2020年到2025年實現排放峰值有不小的可能性。」姜克雋表示,「到2050年關閉2億千瓦燃煤裝機也存在可能性。」

閱讀全文

與廣東省工業能耗多少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奧迪油壺在哪裡 瀏覽:48
賓士s450副駕低音喇叭怎麼拆 瀏覽:946
行駛證怎麼查汽車型號 瀏覽:537
老款柴油奧迪水溫正常是多少 瀏覽:217
寶馬水泵壞了有哪些影響 瀏覽:412
奧迪5排量是多少 瀏覽:779
續航680公里電動汽車有哪些 瀏覽:89
賓士200gla天窗面板怎麼拆 瀏覽:98
關於汽車兒歌有哪些 瀏覽:201
奧迪a7標配多少寸輪轂 瀏覽:385
汽車中央燈亮代表什麼 瀏覽:478
汽車前車蓋裡面有哪些 瀏覽:321
汽車主要由什麼組成部分組成部分組成部分 瀏覽:340
賓士r前減震多少錢 瀏覽:193
10年七系寶馬多少錢 瀏覽:765
東台承接工業垃圾處理公司有哪些 瀏覽:278
如何知道自己的汽車用什麼機油 瀏覽:337
寶馬車最高速多少 瀏覽:896
奧迪a445頂配廈門地區需要等多久 瀏覽:368
賓士b200大燈杠多少錢 瀏覽: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