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我國農業和工業耗水量情況怎樣
2004年我國供用耗排水量 供水量:2004年全國總供水量5548億立方米,占當年水資源總量的23%。其中,地表水源供水量佔81.2%,地下水源供水量佔18.5%,其他水源供水量佔0.3%。北方六區供水量2457億立方米,佔全國總供水量的44.3%;南方四區供水量3091億立方米,佔全國總供水量的55.7%。南方各省級行政區以地表水源供水為主,大多佔總供水量的90%以上;北方各省級行政區地下水源供水佔有較大比例,其中河北、北京、山西、河南、山東、遼寧和內蒙古等7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占總供水量的50%以上。在4504億立方米地表水源供水量中,蓄水工程佔33.0%,引水工程佔37.7%,提水工程佔26.9%,水資源一級區間調水佔2.4%。在108億立方米調水量中,海河區引黃河水42億立方米,淮河區從長江和黃河共引水60億立方米,長江區從錢塘江和淮河共引水5億立方米。 另外,全國有8個省(直轄市)直接利用海水共計234億立方米,主要作為火(核)電的冷卻用水。其中廣東和浙江兩省利用海水最多,分別為105億和64億立方米。 用水量:2004年全國總用水量5548億立方米,其中生活用水佔11.7%,工業用水佔22.2%,農業用水佔64.6%,生態用水(僅包括人為措施供給的城鎮環境用水和部分河湖、濕地補水)佔1.5%。按生活(單指居民生活)、生產、生態用水劃分,生活用水佔8.0%,生產用水佔90.5%,生態用水佔1.5%。與2003年比較,全國總用水量增加227億立方米,其中農業用水增加153億立方米,工業用水增加52億立方米(其中火電用水增加48億立方米),生活用水增加20億立方米,生態用水略有增加。 按東、中、西部地區統計,用水量分別為2145、1595、1808億立方米,相應佔全國總用水量的38.7%、28.7%、32.6%。由東往西,生活和工業用水比重逐漸減小,農業用水比重逐漸增大。 在各省級行政區中,用水量大於400億立方米的有江蘇、新疆、廣東3個省(自治區),用水量介於200~400億立方米的有7個省(自治區),用水量介於100~200億立方米的有10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用水量少於100億立方米的有1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農業用水占總用水量75%以上的有寧夏、新疆、西藏、內蒙古、海南、甘肅、河北7個省(自治區),大多位於西部地區;工業用水占總用水量30%以上的有上海、重慶、江蘇、湖北、廣東、福建、安徽7個省(直轄市);生活用水占總用水量20%以上的有北京、重慶、天津3個直轄市。 用水消耗量:2004年全國用水消耗總量3001億立方米,其中農業耗水佔77.0%,工業耗水佔9.3%,生活耗水佔12.1%,生態耗水佔1.6%。全國綜合耗水率(消耗量佔用水量的百分比)為54%,乾旱地區耗水率普遍大於濕潤地區。各類用戶耗水率差別較大,農田灌溉為64%,工業為23%,城鎮生活為30%。 污水排放量:污水排放量是指工業、第三產業和城鎮居民生活等用水戶排放的水量,但不包括火電直流冷卻水排放量和礦坑排水量。2004年全國污水排放總量693億噸,其中工業污水佔2/3,第三產業和城鎮居民生活污水佔1/3。 (摘自《2004年中國水資源公報》,涉及的全國性數據,均未包括香港、澳門特別行政區和台灣省。)參考資料: http://www.tudou.com/home/steven37
記得採納啊
2. 從環境污染的情況來看,工業和農業哪個污染更大
當然是工業污染大,工業污染的種類遠比農業污染要多得多,相比之下農業污染更多是污染水質、土地,而工業污染還要再加上大氣,另外換句話講,其實農業污染也是工業發展造成的。
最後,可能有人會說農業生產過程中,會有燃燒秸稈、燒荒的現象,每年特定時間段,華北、東北燃燒秸稈時,都會產生大量有害氣體,最嚴重時能見度甚至不足10米,不可否認燃燒秸稈對周邊大氣的污染確實非常嚴重,但這與工業氣體排放相比也是小巫見大巫。
我們甚至不用去統計各種數據,單純比較五六十年代的天空與當前的天空,五六十年代雖然也燃燒秸稈,但很少會出現霧霾天氣,而現在任何一個大型城市每年春季幾乎都有霧霾,尤其是華北、東北城市,連續一周出現霧霾很正常,所以工業污染任何方面都比農業污染大。
3. 工業用水生活用水和農業用水之間有什麼區別
工業用水、生活用水和農業用水是指在不同領域使用的水資源,它們之間的區別主要如下:鍵敗滾
用途不同:稿余工業用水主枯擾要是用於生產製造過程中的冷卻、清洗、加熱等工藝需求;生活用水主要是指人們的日常生活中用水,包括飲用水、廚房用水、洗浴用水等;農業用水則是用於農業生產,包括灌溉、養殖、漁業等。
水質標准不同:由於不同用水的需求不同,其水質標准也不同。比如,生活用水需要符合國家衛生標准,水質要求高,而工業用水則更注重水的物理化學指標,如水的硬度、PH值等,而不是水的微生物指標。
需求量不同:工業用水和農業用水通常需要大量的水,而生活用水需求量相對較小。另外,由於工業和農業用水的需求較大,因此對水資源的保護和管理也更為重要。
影響不同:工業用水和農業用水的排放物質對環境的影響相對較大,如化學物質、氮、磷等會對環境造成污染,而生活用水污染相對較小。因此,在使用和管理水資源時,需要根據不同用途的需求和影響,採取不同的措施和管理方法。
4. 工業和農業的用水量
1998年中國氣候異常,長江、松花江、珠江、閩江等主要江河發生了大洪水。在黨中央和國務院的領導下,廣大軍民頑強拼搏,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抗洪、搶險、救災的全面勝利。1998年全國屬豐水年,降雨量比常年偏豐,地表水資源量比常年增加,地下水儲存和水庫蓄水總量有所增加,黃河下游斷流比1997年有所緩和,太湖流域水污染防治取得了階段性成果,水環境狀況局部有所改善。工業和城市生活用水略有增長,全國供水基本上滿足國民經濟繼續保持穩定增長的需求。黨中央、國務院發布了《關於災後重建、整治江湖、興修水利的若干意見》,對水利建設作了總體部署。但是,中國面臨的水資源形勢依然嚴峻。洪澇災害、乾旱缺水、水環境惡化等水的問題比較突出。黃河下游斷流情況依然嚴重,重要江河的水污染還未得到有效控制,以城市為中心的地下水超采情況仍很嚴重,工農業用水浪費沒有得到遏制。現將1998年水資源情況公告如下:
一、水資源量 (頁首) 降水量 1998年全國平均降水量713毫米,摺合降水總量67631億立方米,比常年(多年平均,下同)偏多11.3%,屬豐水年。按九大流域片分析,松遼河片降水量616毫米,比常年多20.6%;海河片降水量551毫米,比常年多0.8%;黃河片降水量463毫米,比常年多1.5%;淮河片降水量1005毫米,比常年多18.8%;長江片降水量1216毫米,比常年多11.5%;珠江片降水量1560毫米,比常年多0.4%;東南諸河片降水量1875毫米,比常年多13.5%;西南諸河片降水量1212毫米,比常年多14.4%;內陸河片降水量193毫米,比常年多17.6%。各省級行政區1998年降水量與常年相比,偏多的有25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其中京、鄂、皖、藏、豫、蘇、渝、贛、新、內蒙古偏多15%~35%;偏少的只有6個省,其中甘肅和海南分別偏少9.5%和12%。 地表水資源量 指地表水體的動態水量,即天然河川徑流量。1998年全國地表水資源量32726億立方米,摺合年徑流深345毫米,比常年多24.0%。各流域片地表水資源量與常年相比,松遼河片多49.9%,海河片少25.8%,黃河片少15.8%,淮河片多47.5%,長江片多34.3%,珠江片多9.2%,東南諸河片多29.5%,西南諸河片多15.0%,內陸河片多12.7%。各省級行政區1998年地表水資源量與常年相比,偏多的有2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其中浙、黑、桂、豫、閩、魯、渝、鄂、湘、皖、蘇、贛偏多20%~65%,內蒙古偏多172%;偏少的只有10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其中瓊、甘、冀、晉偏少20%~40%。 1998年,從國外流入國內的水量為294億立方米,比上年減少15億立方米;從國內流出國境及流入國際界河的水量共8236億立方米,比上年增加1658億立方米;入海水量為21321億立方米,比上年增加3959億立方米。 地下水資源量 指降水和地表水體入滲補給地下含水層的動態水量。扣除水面和礦化度大於2克/升鹹水的面積後,全國地下水計算面積為944萬平方公里,1998年地下水資源量9400億立方米。北方五大流域片平原區地下水總補給量與上年相比,松遼河片增加18.0%,海河片增加50.5%,黃河片增加17.0%,淮河片增加61.7%,內陸河片增加7.8%。北方17個省級行政區1998年平原區地下水總補給量與上年比較,增加的有15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其中晉、冀、魯、京、豫、皖、吉增加35%以上;只有黑龍江和甘肅兩省分別減少3%和4%。 水資源總量 指評價區內當地降水形成的地表、地下產水量,不包括區外來水量;由地表水資源量與地下水資源量相加,扣除兩者之間互相轉化的重復量而得。1998年全國水資源總量34017億立方米,比上年增加22.0%。全國產水總量占降水總量的50.2%,平均每平方公里產水量為35.8萬立方米。 各流域片1998年水資源總量情況是:松遼河片2881億立方米,比上年增加71.2%;海河片354億立方米,比上年增加66.9%;黃河片677億立方米,比上年增加40.6%;淮河片1403億立方米,比上年增加124.4%;長江片13127億立方米,比上年增加41.5%;珠江片5155億立方米,比上年減少20.4%;東南諸河片2581億立方米,比上年增加6.1%;西南諸河片6287億立方米,比上年增加17.4%;內陸河片1552億立方米,比上年增加18.4%。各省級行政區1998年水資源總量與上年比較,增加的有27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其中冀、遼、渝、京、吉、鄂、蘇增加50%~95%,陝、皖、魯、豫、內蒙古、津增加1倍以上;減少的只有桂、黔、粵、瓊4省,其中廣東、海南分別減少32%和39%。
二、蓄水動態 (頁首) 大中型水庫蓄水動態 對全國2903座水庫(大型401座)統計,1998年末蓄水總量1805億立方米,比上年末增加10億立方米;北方5片共增加165億立方米,南方4片共減少155億立方米。各省級行政區蓄水量增減情況是:增加的有17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共增加蓄水量229億立方米,其中吉、青、鄂、遼、豫、陝增加較多,分別增加51、42、30、18、18、14億立方米;減少的有12個省、自治區,共減少蓄水量219億立方米,其中粵、湘、贛、浙、瓊、閩、桂減少較多,分別減少50、44、32、28、18、17、16億立方米。 北方平原區淺層地下水動態 對北方各平原開采區總面積65.8萬平方公里調查分析,1998年末淺層地下水位與上年末相比,約有四分之三面積的水位上升,地下水儲存量共增加80億立方米。上升區(水位上升0.5米以上)面積佔31.4%,儲存量增加100億立方米;下降區(水位下降0.5米以上)面積佔11.4%,儲存量減少46億立方米;相對穩定區(水位正負0.5米以內)面積佔57.2%,儲存量增加26億立方米。各省級行政區儲存量變化情況是:增加的有12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其中豫、吉、甘分別增加26、19、14億立方米,內蒙古和遼寧各增加10億立方米,皖、魯、陝各增加約6億立方米;減少的有冀、晉、蘇、新等4個省、自治區,分別減少11、4、3和2.5億立方米。 平原區地下水位降落漏斗 根據21個省級行政區對81個漏斗調查統計,1998年末與上年末相比,漏斗要素變化情況是:在45個淺層漏斗中,漏斗中心水位上升的有30個,下降的為15個;漏斗面積減少的有35個,增加的為10個。在36個深層漏斗中,漏斗中心水位上升的只有14個,下降的為22個;漏斗面積減少的只有14個,增加的為22個。
三、供用水量 (頁首) 供水量 指各種水源工程為用戶提供的包括輸水損失在內的毛供水量。1998年全國總供水量5470億立方米,其中地表水源供水量佔80.8%,地下水源供水量佔18.8%,其他水源供水量(污水處理回用和雨水利用)佔0.4%。另外,海水直接利用量為95億立方米。流域間主要的水量調配情況是:海河流域引黃河水51.1億立方米,淮河流域從長江、黃河分別引水10.7和20.2億立方米,山東半島從黃河引水13.5億立方米。 按流域片統計,松遼河片、海河片、黃河片、淮河片的供水量分別為624、424、398、569億立方米,其中地下水源供水量分別佔45.4%、61.8%、32.1%、31.0%;長江片、珠江片、東南諸河片、西南諸河片的供水量分別為1679、842、306、82億立方米,其中地表水源供水量都佔95%以上;內陸河片供水量546億立方米,地表水佔89%。在各省級行政區中,地表水源供水量占總供水量90%以上的有滬、閩、貴、渝、浙、蘇、桂、粵、藏、滇、鄂、湘、川、寧、贛、新、瓊、皖等18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地下水源供水量佔40%以上的有冀、京、晉、豫、遼、黑、魯、陝等8個省、直轄市。 用水量 指分配給用戶的包括輸水損失在內的毛用水量。1998年全國總用水量5435億立方米,其中農田灌溉用水佔64.3%,林牧漁用水佔5.0%,工業用水佔20.7%,城鎮生活用水佔4.7%,農村生活用水佔5.3%。與上年比較,全國總用水量減少131億立方米,農業用水減少154億立方米,工業用水增加5億立方米,生活用水增加18億立方米。 各流域片用水情況是:松遼河片用水量624億立方米,農業佔72.4%;海河片用水量424億立方米,農業佔72.5%;黃河片用水量395億立方米,農業佔77.9%;淮河片用水量567億立方米,農業佔72.2%;長江片用水量1663億立方米,農業佔58.5%;珠江片用水量837億立方米,農業佔65.0%;東南諸河片用水量308億立方米,農業佔65.3%;西南諸河片用水量82億立方米,農業佔78.9%;內陸河片用水量536億立方米,農業佔94.6%。在各省級行政區中,農業用水占總用水量75%以上的省、自治區有新、寧、內蒙古、藏、瓊、甘、青、冀等8個;工業用水占總用水量25%以上的省、直轄市有滬、渝、蘇、鄂、津、粵、京、貴等8個。 用水消耗量 指在輸水、用水過程中,通過蒸騰蒸發、土壤吸收、產品帶走、居民和牲畜飲用等各種形式消耗掉,而不能回歸到地表水體或地下含水層的水量。1998年全國用水消耗總量3062億立方米,占總用水量的56.3%。各類用戶的需水特性和用水方式不同,其耗水率(消耗量佔用水量的比例)差別較大,全國平均農業耗水率為65.5%,工業耗水率為24.7%,城鎮生活耗水率為26.1%,農村生活耗水率為 87.7%。由於各流域片的地理位置、氣候因素、水源條件、用水組成及管理水平的不同,其綜合耗水率有所差別:松遼河片為59%,海河片為66%,黃河片為56%,淮河片為61%,長江片為50%,珠江片為45%,東南諸河片為55%,西南諸河片為70%,內陸河片為76%。
四、水資源利用簡析 (頁首) 全國水量平衡分析 1998年,全國水量的收入項為水資源總量(34017億立方米)、入國境水量(294億立方米);支出項為入海水量(21321億立方米)、出國境水量(8236 億立方米)、用水消耗量(3062億立方米)和非用水消耗量;調蓄項為水庫蓄水變數(+10億立方米)和地下水儲存變數(+80億立方米)。通過水量平衡分析,估計全國1998年非用水消耗量約1600億立方米。 非用水消耗量指河道、湖泊、水庫、沼澤等地表水體的蒸發量(含水面蒸發與土壤浸潤蒸發)和地下水的潛水蒸發量。在南方濕潤地區,降水量大於蒸發能力,水資源量主要消耗於用水,非用水消耗量很小;在北方乾旱、半乾旱地區,蒸發能力為降水量的3倍以上,非用水消耗量是水量支出的重要組成部分。按流域片進行分析結果:海河片非用水消耗量約70億立方米,為用水消耗量的25%;黃河片非用水消耗量約210億立方米,為用水消耗量的95%;內陸河片非用水消耗量約960億立方米,為用水消耗量的2.4倍。非用水消耗量並非全是無效蒸發,其中一部分為生態環境所必需。 水資源利用程度分析 考慮跨流域調水、水庫蓄水變數和地下水儲存變數等因素的影響,對各流域片1998年的地表水控制利用率(地表水供水量佔地表水資源量的百分比)、水資源總量利用消耗率(用水消耗量占水資源總量的百分比)進行估算結果:海河片和黃河片的利用程度最高,地表水控制利用率分別為61.8%和73.7%,水資源總量利用消耗率分別為70.2%和44.5%;其次是內陸河片、淮河片和松遼河片,地表水控制利用率分別為34.2%、34.9%和16.6%,水資源總量利用消耗率分別為26.9%、24.7%和15.4%;珠江片、長江片、東南諸河片和西南諸河片的利用程度低,地表水控制利用率分別為14.0%、12.1%、9.9%和1.3%,水資源總量利用消耗率分別為6.6%、6.3%、5.6%和0.9%。松遼河片中的遼河流域利用程度較高,地表水控制利用率為39.8%,水資源總量利用消耗率為33.5%。 用水指標 1998年全國平均用水指標值如下:人均用水量為435立方米;萬元國內生產總值(當年價)用水量為683立方米;農田灌溉畝均用水量為488立方米;萬元工業產值(當年價)用水量,含火電為94立方米,不含火電為71立方米;人均生活用水量,城鎮為每人每日222升,農村為每人每日 87升(含牲畜用水)。與上年比較,除城鎮和農村人均生活用水量略有增加外,其他用水指標值均略有減少。 因受氣候、人口密度、經濟結構、作物組成、節水水平等多種因素的影響,各省級行政區的用水指標值差別很大。從人均用水量看,大於600立方米的有新、寧、黑、滬、內蒙古、藏、瓊、粵、桂等9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其中新疆、寧夏分別為2500和1800立方米;小於300立方米的有渝、晉、陝、津、貴、川、豫、皖、魯9個省、直轄市,其中山西、重慶不足200立方米。從萬元國內生產總值用水量看,大於1000立方米的有寧、新、藏、甘、桂、內蒙古、青、黑、贛、瓊、貴等11個省、自治區,其中寧夏、新疆為4000立方米左右;小於400立方米的有津、京、滬、魯、晉、渝、遼7個省、直轄市,其中天津、北京分別為161和201立方米。從農田灌溉畝均用水量看,大於800立方米的有寧、瓊、桂、閩、粵等5個省、自治區,小於300立方米的有晉、津、渝、豫、魯、冀等6個省、直轄市。 五、水污染概況 (頁首) 廢污水排放量 1998年全國廢污水排放總量共593億噸(不包括火電直流冷卻水);其中工業廢水佔69%,生活污水佔31%。按流域片統計,長江片189億噸,珠江片155億噸,松遼河片71億噸,海河片55億噸,淮河片47億噸,黃河片32億噸,東南諸河片28億噸,內陸河片9億噸,西南諸河片7億噸。廢污水年排放量大於20億噸的有12個省、自治區。 河流水質 根據1998年水質監測資料,對全國109700公里河長進行評價的結果,Ⅰ類水河長佔5.4%,Ⅱ類水河長佔24.4%,Ⅲ類水河長佔33.0%,Ⅳ類水河長佔13.7%,Ⅴ類水河長佔6.6%,超Ⅴ類水河長佔16.9%。由於1998年全國大部分地區水量偏豐,水質總體狀況有所好轉,全國污染河長(Ⅳ、Ⅴ類和超Ⅴ類河長,下同)占評價河長的百分數比上年減少了6.4%。各流域片的水質狀況是:內陸河片、西南諸河片和長江片水質良好,污染河長分別為9.9%、13.6%和14.7%;珠江片和東南諸河片水質尚可,污染河長分別為17.4%和21.9%;黃河片、松遼河片、海河片、淮河片水質較差,污染河長分別為62.7%、64.4%、74.8%、76.6%。 湖泊水庫水質 1998年評價湖泊16個,水質達到Ⅰ、Ⅱ類水標準的湖泊有6個,4個湖泊的部分水體受到污染,6個湖泊水污染嚴重。國家重點治理的三個湖泊中,太湖水質介於Ⅳ類~超Ⅴ類之間,全湖處於中富營養狀態,其中五里湖、梅梁湖富營養化嚴重;滇池草海水質為超Ⅴ類,外海水質為Ⅴ類,水體富營養化嚴重時有腥膻氣味;巢湖水質為Ⅳ類~超Ⅴ類之間,西半湖污染重於東半湖,以重富營養化水體為主,局部水域向極富營養化發展。 1998年,對103座水庫的水質進行評價的結果: 有83座水庫水質良好,達到Ⅱ、Ⅲ類水質標准;在受污染的水庫中,超Ⅴ類水質水庫有吉林太平池水庫、黑龍江東方紅水庫、河南宿鴨湖水庫和貴州烏江渡水庫等4座。從富營養化程度看,大部分水庫處於中營養狀況。 註:《公報》中涉及的全國性數據,均未包括香港特別行政區、台灣省和澳門地區。
參考資料:http://www.cqwater.gov.cn
5. 用水量做大的部門是哪裡 生活用水 農業用水 工業用水 建築用水 選哪一個
重工>農業(漫灌)>節水農業>輕工>生活>交通
農業用水>工業用水>生活用水>交通運輸業用水>建築用水
一般情況下,發展中國家大多是這樣,農業是用水大戶,特別是灌溉用水,發展中國家的農業占經濟的比重高,農業灌溉技術落後,浪費大多嚴重。但是隨著經濟的發展,灌溉技術的提高,農業用水占的比重會逐步下降,工業和生活用水占總用水的比重會逐步提高。像歐洲等少數發達國家的工業用水都超過了農業用水量。
這要看具體的地區,他的人口數量、經濟發展水平,
農業用水 工業用水 生活用水 交通運輸
以歐洲為例,工業用水 農業用水 生活用水 交通運輸
以中國為例,1、東部沿海發達區:工業用水 生活用水 農業用水 交通運輸
2、中部華北地區 :農業用水 生活用水 工業用水 交通運輸
3、西部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