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日本工業面臨著哪些危機他們又是如何化解這些危機的
1、原材料的問題,隨著世界工業化的發展,各國對原材料的需求量都在加大,原材料的漲價是再所難免。日本是個島國資源匱乏,受沖擊最大。2、隨著經濟危機的發生,各國的貿易保護主義抬頭加大了日本工業的經營成本。3、石油輸出國國動盪不安的政治局面造成日本經濟動盪。
❷ 工業危害有哪些
工業危害有廢水,廢氣,廢渣
一、廢水
1、工業廢水直接流入渠道,江河,湖泊污染地表水,如果毒性較大會導致水生動植物的死亡甚至絕跡2、工業廢水還可能滲透到地下水,污染地下水;
2、如果周邊居民採用被污染的地表水或地下水作為生活用水,會危害身體健康,重者死亡;
3、工業廢水滲入土壤,造成土壤污染。影響植物和土壤中微生物的生長。
4、有些工業廢水還帶有難聞的惡臭,污染空氣。
5、工業廢水中的有毒有害物質會被動植物的攝食和吸收作用殘留在體內,而後通過食物鏈到達人體內,對人體造成危害。
二、廢氣
各類生產企業排放的工業廢氣是大氣污染物的重要來源。大量工業廢氣如果未經處理達標後排入大氣,必然使大氣環境質量下降,給人體健康帶來嚴重危害,給國民經濟造成巨大損失。工業廢氣中有毒有害物質可通過呼吸道和皮膚進入人體後,長期低濃度或短期高濃度接觸可造成人體的呼吸、血液、肝臟等系統和器官暫時性和永久性病變,尤其是苯並芘類多環芳烴能使人體直接致癌以引起人類的高度重視。
工業廢氣包括有機廢氣和無機廢氣。有機廢氣主要包括各種烴類、醇類、醛類、酸類、酮類和胺類等;無機廢氣主要包括硫氧化物、氮氧化物、碳氧化物、鹵素及其化合物等。中國針對大氣污染採取污染物排放控制制度。
三、廢渣
工業廢渣的固體廢棄物長期堆存不僅佔用大量土地,而且會造成對水系和大氣的嚴重污染和危害。大量采礦廢石堆積的結果,毀壞了大片的農田和森林地帶。工業有害渣長期堆存,經過雨雪淋溶,可溶成分隨水從地表向下滲透。向土壤遷移轉化,富集有害物質、使堆場附近土質酸化、鹼化、硬化.甚至發生重金屬型污染。例如,一般在有色金屬冶煉廠附近的土壤里,鉛含量為正常土壤中含量的10一40倍,銅含量為5-200倍,鋅含量為5-50倍。這些有毒物質一方面通過土壤進入水體,另一方面在土壤中發生積累而被作物吸收,毒害農作物。工業廢渣與城市垃圾在雨水、雪水的作用下,流入江河湖海,造成水體的嚴重污染與破壞,如果將工業廢渣或垃圾直接倒入河流、湖泊或沿海海域中會造成更大污染。世界上原子反應堆的廢渣、核爆炸產生的散落物以及向深海投棄的放射性廢物,已使能量為0.74EBq(2000×10000Ci)的同位素污染了海洋,海洋生物資源遭到極大破壞。工業廢渣與垃圾在縮放過程中,在溫度、水分的作用下,某些有機物質發生分解,產生有害氣體,一些腐敗的垃圾廢物散發腥臭味,造成對空氣的污染。例如:堆積如山的煤矸石發生自燃時,火勢蔓延,難以救護.並放出大量的SO2氣體,污染環境,此外,採取焚燒方法處理固體廢物時排出的煙塵和有害氣體也會污染大氣。
❸ 日本的工業高度集中於沿海地區會帶來哪些問題
我有一些淺見:1,當然是最容易受到自然災害的侵襲了:比如颶風,海嘯等(地震嘛,在日本哪裡都可能是有的)2,無隱蔽性,如果有戰爭問題則容易被發現並遭打擊,而且如果高度集中的話損失會成倍增加,3位置偏向於沿海會影響地區發展的不平衡,畢竟工業可以帶到一個地區的發展,即使是輕工業,4日本面積狹窄,高度集中會相對使資源使用成本稍高(如國內物流成本-整個日本市場)
❹ 日本的工業優點和缺點
一、日本經濟發展中的優勢: 在國內經濟增長乏力的情況下,日本有實力的大企業紛紛搭上經濟全球化快車,加大對外並購、建廠等海外投資力度。 二、日本經濟發展中的劣勢: 1、日本勞動力人口下降、消費市場飽和也是制約經濟發展後勁的重要原因。 據日本總務省最近發表的2018年勞動力狀況調查,現有就業人口5596萬人,比2012年增加435萬人。 但新增就業中四分之三屬於派遣工、鍾點工等臨時就業人員,且多為60歲以上的老年人或婦女,勞動力結構中非正規僱用人員佔到37.9%,這些人工資低、無獎金,甚至還要自己承擔上下班交通費。 2、勞動生產率下降,也是阻礙經濟發展的重要原因。 據統計,2017年日本單位時間的勞動生產率在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的35個成員中排名第20位,在西方七國中排名最後。 (4)日本工業危害有哪些擴展閱讀: 2018年的日本經濟狀況: 日本內閣府公布了2018年四季度國內生產總值速報,剔除物價變動因素後,實質經濟增長率環比增長0.3%,摺合年增長率為1.4%。 日本經濟界在慶幸2018年夏天自然災害沖擊個人消費的情況得到緩解、內需回升拉動經濟的同時,也對國際經濟形勢前景表現出較大隱憂。 具體看2018年四季度經濟變化情況,內需拉升GDP總量0.6%,特別是佔GDP近60%的個人消費環比增長0.6%,與上一季度0.2%的負增長形成明顯反差,餐飲、住宿、航空、娛樂等服務業恢復明顯,汽車消費等也有所增加,說明2018年夏天自然災害對個人消費的負面影響已經消除。 住宅投資增加1.1%,實現了連續兩個季度增長,民間設備投資增長2.4%,其中製造業的機械設備投資貢獻較大。
❺ 日本工業發展的缺點是什麼
由於老齡化問題日趨嚴重,勞動力不足正威脅著日本社會。日本政府一方面讓70歲的老年人「超齡服役」,另一方面卻繼續維持外國人就業的高門檻。
6月初的日本內閣會議通過了2006年版《高齡社會白皮書》。據統計,截至2005年10月,日本65歲以上的高齡人口比上一年增加了72萬,達到2560萬,高齡人口占日本總人口的比例首次超過20%,達20.04%,也就是說每5個日本人中就有一位是老年人。
少子高齡化社會的到來使勞動力逐年減少,勞動人口不足問題日益嚴重。應對這一問題,日本政府目前的主要思路還是讓高齡人「老有所為」。今年4月1日,《高齡者僱傭安定法》開始施行,有工作意願與能力的人員將可以工作到65歲。
厚生勞動相川崎二郎5月28日在長野縣發表演講,「要讓80%的70歲老人參加工作。」「與年輕人相比,老年人更好用,有經驗。」提及國內有人呼籲引進外國勞動者補充就業,川崎說:「法國和德國接受外國勞動者失敗了,所以這樣做是不行的。」川崎的講話代表了日本政府在此問題上的一貫態度——寧可讓老年人超齡工作,也不願意向外國人打開就業大門。
對於勞動力減少問題,日本社會一向有兩種意見,一是主張就算人口減少,也維持「小日本」格局,發揮高齡人的作用,不主張大量接納外國人;另一種看法則主張,應該大量接收高素質外國人口,接受移民,營造適合外國人居住的生活和人文環境。近年來,兩種立場一直爭執不下。近來有跡象表明,日本政府將延續以往政策,維持外國人在日就業的高門檻。澳際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