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臨沂三區概況
蘭山概況
蘭山區位於山東省東南部,地處中國東部地區南北交匯地帶和長三角、環渤海兩大經濟區的中間地帶,是臨沂市委、市政府所在地,是全市政治、經濟、文化和商貿中心,轄7鎮4街道、472個村社區、1處省級工業園,總面積839平方公里,戶籍人口106萬,流動人口56萬。近年來,蘭山區共榮獲國家環保模範城、全國科技進步先進區、全國法制縣區創建先進單位、全國法制宣傳教育先進區、全國群眾體育先進單位、省服務業發展先進區、省雙擁模範區省級文明區、全省最佳投資城市等多項省級以上榮譽稱號。
蘭山區歷史文化悠久。駐地臨沂城,始建於公元前492年,至今有2500多年的歷史,是山東省的重點歷史文化名城。境內有出土《孫子兵法》的漢墓竹簡博物館,是書聖王羲之、「至孝」王祥、著名書法家軍事家顏真卿、「篤聖」閔子騫的故里,素有「魯南古城秀,琅琊名士多」之美譽。
蘭山區交通運輸便利。地理位置優越,區內公路、鐵路、航空等交通網路四通八達,京滬高速、膠新鐵路縱貫南北,日東高速、兗石鐵路橫跨東西,327、205、206國道和數條省際幹道縱橫交織。臨沂飛機場已開通國內16個城市的航線,是魯南地區最大的航空港。
蘭山區人居環境優越。轄區河網密集、城水相依,沂河、祊河、涑河等七條河流穿境而過,擁有水面50平方公里;鎮山、孝河和羲之園風景區別具特色;氣候條件良好,全年平均氣溫14.1℃,光照充足,雨量充沛,四季分明。成功創建了全國文明城市、國家園林城市、中國優秀旅遊城市、全國環保模範城、國家衛生城市。
蘭山區商貿物流發達。商貿批發城總營業面積900萬平方米,各類專業批發市場93處,市場經營戶4萬多家,從業人員20多萬人,日客流量30萬人次,年交易額850億元。現代物流發達,電子商務、會展經濟、網上交易活躍,物流配送覆蓋全國各地。現有金蘭、天源、林豐等大型物流貨運配載市場13家,配載業戶4000多家。先後被授予中國市場名城、中國十大品牌市場、全國現代物流基地示範城市、中國最具競爭力品牌市場等稱號。
蘭山區產業特色鮮明。培育發展了食品、板材、有色金屬、機械等八大特色產業,是全國最大的肉製品加工基地、板材生產基地,電解銅生產加工能力國內名列前茅。有4家企業進入中國民企500強,3家企業(金鑼集團、山松生物、億利達集團)在境外上市。
蘭山經濟發展迅速,立足「全市當龍頭、全省爭先進、全國創一流」,圍繞建設「區域經濟龍頭區、現代服務業核心區、宜居城市標志區、先進文化示範區」,牢牢把握科學發展這個第一要務,積極應對宏觀形勢的新變化,堅定信心抓機遇,攻堅克難促發展,千方百計保民生,實現了經濟平穩較快增長和社會事業全面進步。
近年來,蘭山區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在各級各部門的關心支持下,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按照全市「四三二一」思路和「三年翻番、五年跨越」要求,團結奮進,務實拼搏,科學發展,勇爭一流。2011年,全區完成生產總值578.5億元,增長12.3%;地方財政收入30.16億元,增長21.9%;固定資產投資381.6億元,增長23.8%;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農民人均純收入分別為24232元、9342元,分別增長15.2%和15.9%;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420億元,增長18%。
羅庄概況
臨沂市羅庄區位於山東省東南部,地跨東經118°05′~118°25′,北緯34°45′~35°03′。北靠蘭山區,東與河東區隔沂河相望,西與蒼山縣接壤,南與郯城縣為鄰。南北最大縱距31.3公里,東西最大橫距29.5公里。總面積500平方公里。
羅庄區地理位置優越,是魯南蘇北重要的交通樞紐。境內206國道縱貫南北,兗石鐵路橫穿北部,距臨沂飛機場10公里,距日照、嵐山、連雲港三大港口僅百公里。區內設有國家社會發展綜合實驗區、省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省級開放開發綜合實驗區和省級外向型農業開發示範區。
地形地質
羅庄區境內以平原、丘陵兩種類型為主,地勢西高東低,東部是沂河沖積平原,西部多為丘陵。
境內地質構造比較古老,處於沂沭斷裂帶西側,其構造體系大部分屬新華夏系第二隆起帶。地層主要出露古生界、中生界地層,在沂河沖積平原覆蓋有新生界第四系鬆散堆積物。按出露地層從老到新依次是:(1)奧陶系,岩性主要有含燧石結核及條帶的白雲質灰岩、角礫泥灰岩、泥灰岩及泥質灰岩,總厚度687—750米,主要分布在高都、付庄及冊山等街道辦事處;(2)石炭系,岩性為頁岩、砂岩、殘余鐵礦、粘土頁岩及煤層等,總厚度267—317米、主要分布於羅庄、盛庄、高都、冊山、付庄等街道辦事處;(3)三疊系,岩性為砂岩、頁岩、粘土岩、砂質頁岩夾煤層,厚度達355米,零星分布於羅庄、雙月湖街道辦事處。(4)白堊系,岩性為砂岩、砂礫岩、凝灰質角礫岩,僅分布在高都街道辦事處的東部。(5)第四系鬆散沉積物,主要分布在沂河附近,其岩性為沖洪積亞沙土、亞粘土及中粗砂夾礫石,部分地區為中細沙。
土壤
羅庄區地處臨郯蒼平原腹地,土質肥沃,主要有褐土、潮土、水稻土和砂姜黑土4大類。
褐土類,面積約11.5萬畝,包括褐土性土、淋溶褐土、潮褐土和褐土4個亞類,主要分布在羅庄街道辦事處西部和付庄街道辦事處西部。
潮土類,面積約5.2萬畝,包括潮土和濕潮土2個亞類,潮土主要分面在盛庄、高都和冊山街道辦事處的近河區域,小面積的濕潮土分布在湯庄街道辦事處南部。
水稻土類,面積約5.5萬畝,主要分布在冊山街道辦事處、高都街道辦事處的西南部和盛庄街道辦事處的東南部。
砂姜黑土類,面各約2.5萬畝,主要分布在羅庄街道辦事處東部、盛庄街道辦事處西南部和湯庄街道辦事處的西北部。
山脈河流
境內山脈均起自蒙山,共有大小山嶺48座,海拔55米至272.4米,相對高差217.4米。
慶雲山位於冊山、付庄、羅庄三個街道辦事處交界處。
石猴山,原名五子山,位於雙月湖街道辦事處湖西崖村西。
蟠龍山,位於羅庄街道辦事處山南頭村西北。
響馬嶺,位於盛庄街道辦事處紅土屯村西;
青風嶺,位於盛庄街道辦事處花埠圈村西,兩嶺系姊妹嶺。
鳳凰嶺,位於付庄街道辦事處西部,景色清幽,林蔥水碧,綿延五里。
境內有沂河、武河、南涑河、陷泥河、燕子河五大河流,共有25條干支流,河流總長度186公里,分屬沂河河系和中運河河系,統屬淮河水系。
沂河,又稱沂水,發源於沂源縣松山北麓,全長574公里,流域總面積1.07萬平方公里,有大小支流入羅庄區境內,為羅庄、河東兩區界河。流經我區盛庄、西高都、冊山三個街道辦事處,境內流長18.5公里。沿河地帶人口密集,土地肥沃,資源豐富。
武河,又稱邳蒼分洪道,系清康熙年間為引沂濟運而開挖,1957年,為承泄江風口分洪閘分泄沂河洪水又進行了開挖。武河全長74公里,羅庄區境內流長5公里,是高都街道辦事處、冊山街道辦事處與郯城縣的界河。陷泥河、南涑河、燕子河均流入武河。
南涑河,發源於蘭山區義堂鎮堰西村,全長40.5公里,總流域面積250.3平方公里。由蘭山區馬廠湖鄉流入我區,流經羅庄、付庄、湯庄三個街道辦事處。
陷泥河,發源於蘭山區大嶺鎮的南沙埠庄村西北,全長31公里,流域面積180.6平方公里。由蘭山區金雀山街道辦事處流入我區,流經盛庄、高都、冊山三個街道辦事處,境內流長22.74公里。
自然資源
羅庄區自然資源比較豐富,為經濟繁榮和各項社會事業發展提供了十分優越的條件。
礦產資源。
現已發現的有煤炭、鋁釩土、石灰石、砂粘土、鐵礦石、焦寶石、瓷石、花崗石、矸土等40餘種。其中煤、鋁釩土、石灰石儲量居全市首位。煤炭主要分布於羅庄、付庄、冊山、湯庄等街道辦事處,儲量7024.36萬噸。鋁釩土主要分布於盛庄街道辦事處,儲量242萬噸。石灰石主要分布在冊山街道辦事處,儲量1.8噸。河沙儲量極為豐富,沙色肉紅,抗壓性強,質地優良,沂河河床沙層平均深15米左右,儲量達2.02億噸。
水資源。
水質優良,大都符合人畜飲水和工農業生產用水標准。多年平均降水量為875.8毫米,降水量多集中在夏季,6—9月份多年平均降水量為627.3毫米,占年降水量的73.1%。多年平均地表水資源量為1.2億立方米,可供開采量7763萬立方米。全區水資源人均佔有量少50立方米,是全國人均佔有量的1/6。
生物資源。
全區有小麥、水稻、玉米、地瓜、穀子等糧食作物10餘類,花生、大豆、棉花、黃煙、蔬菜等經濟作物品種300多個,香稻、小豌豆、蠶豆等稀有作物10多種;有楊、柳、椿、泡桐、法桐、馬尾松、側柏、板栗、柿子、核桃、山楂、蘋果、銀杏、梨、桃、杏、花椒等樹木300餘種;玄參、太子參、棗仁、杜仲、薄荷、半夏、蟾酥、全蠍等野生葯材近百種;豬、牛、羊、驢、馬、雞、鴨、鵝、鴿、鹿、鴕鳥等養殖動物50餘種;狐狸、野兔、刺蝟等野生動物20餘種;麻雀、燕子、啄木鳥、貓頭鷹、喜鵲、烏鴉、山斑鳩、環頸雉等鳥類50多種;鯉魚、鰱魚、鯰魚、鱉等淡水魚類20多種。
氣候特點
區境屬暖溫帶季風區半濕潤大陸性氣候,氣溫適宜,光照充足,雨量充沛,四季分明。春季回暖較快,少雨多風,空氣乾燥,常發生春旱,又由於受寒潮侵襲,易發生晚霜凍和倒春寒危害。夏季溫度高,濕度大,降雨量集中。秋季氣溫下降迅速,降水變率大,常出現初霜凍、連陰雨等災害性天氣。冬季空氣寒冷乾燥,雨雪稀少,乾冷天氣較多。常年盛行風向多為西北、北、東北、東南和西南風,旱、澇災害較為嚴重
河東概況
河東區座落在美麗的沂河東岸,是1995年初臨沂撤地設市時建立的新區,是市委、市政府致力打造的「半壁江山」,是全國科技進步先進區、全國生態建設示範區、全國節水先進區、全國綜合利用先進區、全國最具有創新發展潛力的市區、全國農村社區建設實驗區、全國供銷社綜合改革試點區、全國農產品加工業示範基地和中國脫水蔬菜加工城、中國五金產業工貿城、中國地熱城、中國蓮藕之鄉;是山東省投資環境十佳縣區、山東省縣域經濟最具發展潛力十佳縣區和全省創建文明城市工作先進區、全省新農村電氣化先進區、全省教育工作先進區。全區轄9個鄉鎮、街道和1個省級工業園區、1個臨沂湯泉旅遊區,版圖面積730平方公里,人口63萬。
河東是一片古老的土地,歷史悠久、文化燦爛。是東夷文化的重要發祥地,全區共有各類文物古跡256處。距今1萬年前的鳳凰嶺文化,填補了山東省上古人類社會發展史的空白,也確立了沂蒙文化的早期文化基礎。民間流傳的「湯神」、「雹神」、「商神」三種神文化影響深遠。西周時期,建有禹國及魯國啟陽、祝邱、中邱等邑,有祝邱城遺址、大范庄遺址、泉上屯遺址、鳳凰嶺遺址、青峰嶺遺址等著名遺址。春秋時期,齊國名相管仲曾在今相公街道居住。明清古建築群——崔家大院,對明清時期文化有著重要的研究價值。褚庄泥塑被國家文化部授予民間藝術一絕,150多年歷史的「龍燈扛閣」秧歌多次獲國內外民間文化藝術大賽獎項。革命戰爭年代,劉少奇、陳毅、羅榮桓、粟裕、張雲逸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都在這里工作、戰斗過,河東軍民在黨的領導下團結奮戰,在這片熱土上譜寫出了光輝燦爛的篇章。境內有新四軍最後一個軍部舊址、華東軍區暨華東野戰軍誕生地、華東軍政大學舊址等國家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河東是一片秀麗的土地,環境優美、資源豐富。地處臨郯蒼平原,氣候溫和,雨量充沛,物產豐富,是全省知名的優質商品糧和無公害蔬菜生產基地,擁有沂州木瓜、沂州海棠、「沂平」牌蕃茄、「正旺」牌大蒜、「長虹嶺」牌草莓、「玉湖」牌蓮藕、湯河條柳編、「河陽紅」春水蘿卜等12種名優特產;是中國蓮藕之鄉、全國農產品加工業示範基地、山東沂州海棠之鄉、山東木柳工藝之鄉和全省農業產業化先進縣區。境內沂河、沭河、湯河等河流經過,水資源豐富。湯頭溫泉聞名遐邇,溫泉開發山東第一、全國領先,被授予「中國地熱城」。沂河三道橡膠壩形成了31平方公里的水面。境內有濱河景區、臨沂國際影視城、新四軍軍部舊址紀念館、湯泉旅遊區、萬畝荷花園、萬畝板栗公園等旅遊度假勝地。
河東是一片開放的土地,經濟發展、充滿活力。東臨日照、嵐山、連雲港三大港口,兗石鐵路橫穿東西,陸海大通道膠新鐵路臨沂北站位於境內,臨沂飛機場與全國各主要城市通航,三條國道和兩條省道縱橫交錯,京滬高速、日東高速和即將開工建設的長深高速、嵐棗高速,構成城區的「井」字型外環,海運、路運、空運交通便利。工業經濟蓬勃發展,食品加工、五金機械、紡織服裝、輕工工藝四大主導產業優勢明顯,脫水蔬菜、木柳工藝兩大產業集群群峰凸起,脫水蔬菜產業被評為「山東省最具影響力十大產業集群」之一,被授予「中國脫水蔬菜加工城」。城市建設快速推進,一座最適宜居住、最適宜創業、最具競爭力的現代化濱水生態城市正在沂河東岸快速崛起。第三產業欣欣向榮,湯泉旅遊、商貿物流、濱河開發「三大板塊」齊頭並進。五金鋼材,江北第一、物流天下,被授予「中國五金產業工貿城」。對外開放深入推進,已與100多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經濟技術合作關系,國際市場多元化格局初步形成。
河東更是一片希望的土地,人心思進、前景廣闊。2007年,河東再次迎來了新的發展的春天。臨沂市第十一次黨代會確立了「以河為軸,跨河東進,把河東打造成與河西相對應的『半壁江山』」的戰略部署,為河東指明了前進的方向,帶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使河東成為臨沂發展的主戰場,極大振奮了全區幹部群眾的精神,鼓舞了全區幹部群眾的鬥志。為全面貫徹市委、市政府打造「半壁江山」的戰略部署,區委、區政府審時度勢,科學決策,精心謀劃運作,制定了五年發展規劃,即把2007年確定為打造「半壁江山」的「啟動年」,把2008年確定為「突破年」,把2009年確定為「提升年」,把2010年確定為「優化年」,把2011年確定為「爭強年」,確保一年有一年的新目標,一年見一個大成效,一年上一個新台階,保證三年變樣、五年大變樣。2008年,全區完成地方生產總值增長16%,規模以上固定資產增長27%,地方財政收入增長20%,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15%,農民人均純收入增長14%,全區綜合經濟實力明顯增強,經濟結構明顯優化,城鄉面貌明顯變化,人民生活不斷得到實惠和提高,經濟社會在新起點上實現了新發展。
2009年是我區打造「半壁江山」的提升年。按照科學發展的目標要求,結合全區發展實際,區委、區政府研究制定了「一二三四五」的工作思路和工作目標以及城鎮建設「345」發展戰略定位。「一二三四五」
的工作思路和工作目標,即緊緊圍繞打造「半壁江山」這一目標,抓住「城鎮建設和項目建設」兩個關鍵,打造「湯泉旅遊、商貿物流、濱河開發」三大板塊,突出「大工業、大開放、大園區、大品牌」四個重點,實現「黨的建設、鎮域經濟、文化發展、新農村建設、和諧河東」五個提升。城鎮建設「345」戰略定位,即「3」就是「三最」,建設「最適宜居住、最適宜創業、最具競爭力」的現代化濱水生態城市;「4」就是「四區」,打造「鳳凰文化區、工商物流區、湯泉旅遊區、幸福宜居區」;「5」就是「五城」,五金城、地熱城、食品城、汽車城、航空城五個品牌,全面建設富強美麗的新河東。【圖文編輯/河東區政府網路信息管理中心】
B. 麻煩高手給我弄篇海寧的文章,最好是介紹海寧的!給分
[編輯本段]城市概況
海寧市位於浙江省東北部,嘉興市南部,長江三角洲杭嘉湖平原南緣,錢塘江北岸,是著名的歷史文化名城,全國百強縣,2008年位列21名。地理坐標為北緯30°15』-30°35』,東經120°18』-120°52』。東鄰海鹽縣,南瀕錢塘江,與紹興市上虞市、杭州市蕭山區隔江相望,西接杭州市餘杭區,北連桐鄉市、嘉興市秀洲區。市治海州街道。東距上海125公里。滬杭鐵路、01省道杭滬復線東西橫貫市域,滬杭高速公路、杭浦高速公路、320國道越過北境,杭州繞城公路東線穿行西部。以「兩橫六縱」為主框架,市、鎮、村公路縱橫交錯,四通八達。定級內河航道有46條,主幹航道與京杭大運河相連。
截至2005年12月31日,海寧市全市總面積699.92平方公里,總人口64萬,轄4個街道、8個鎮:硤石街道、海洲街道、海昌街道、馬橋街道;許村鎮、長安鎮、鹽官鎮、斜橋鎮、袁花鎮、丁橋鎮、黃灣鎮、周王廟鎮。
2000年,海寧市轄14個鎮、4個鄉。 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全市總人口666080人,其中各鄉鎮人口(人): 硤石鎮 166901 許村鎮 36831 沈士鎮 25468 長安鎮 71561 鹽倉鎮 9187 周王廟鎮 24916 錢塘江鎮 23571 斜橋鎮 27191 慶雲鎮 34656 郭店鎮 31377 鹽官鎮 21590 馬橋鎮 27379 袁花鎮 36162 丁橋鎮 24713 許巷鄉 42327 新倉鄉 19735 談橋鄉 18464 黃灣鄉 24051
此盡為2000年統計
[編輯本段]自然環境
市域地處長江三角洲杭嘉湖平原,內陸面積699.92平方公里,其中平原佔87.94%,山丘佔1.81%,水域佔10.25%。地形狹長,東西長 51.65公里,南北寬28.94公里。地勢平坦,自西南向東北傾斜,地面高程4米—8米(吳淞高程。下同)。古陸殘嶼與低丘集中分布在境東北和東南部,高陽山最高,海拔253.3米,其他在200米以下。
海寧屬北亞熱帶海洋性濕潤氣候區,氣候溫和,雨量較豐,日照充足,四季分明。常年平均氣溫15.9° C,年均降雨量1187毫米,日照2002.9小時,無霜期233.5天。因地處中緯度,冷暖空氣經常在此交會,有旱、澇、風等災害性天氣出現。耕地土質南砂北粘,結構良好,水氣協調,酸鹼度適中,適宜多種作物生長。
海寧屬太湖流域水網地帶,境內有上塘河和運河兩個水系,河道總長1865.4公里,河網率為5.1%。水資源以河網徑流量為主,外來水利用率高,地下水控制開采,水資源總量6.62億立方米,能滿足工農業生產和人民生活需要。海寧地居錢塘江河口北岸,境內岸線長55.92公里,水域21730公頃;海塘長53.6公里,佔北岸海塘總長的33.5%。「海寧潮」是世界著名的自然景觀,黃灣鎮大尖山附近江面是涌現「海寧潮」的起點。以丁橋的「碰頭潮」,鹽官的「一線潮」,新倉的「回頭潮」聞名天下。
[編輯本段]經濟發展
2003年,海寧市經濟社會發展繼續保持良好的勢頭,年初確定的各項目標全面完成。全年實現國內生產總值188.13億元,比上年增長17.4%;財政總收入18.08億元,增長23.2%;全社會因定資產投資80.22億元,增長49.5%;實際利用外資1.01億美元,增長105.6%;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73.05億元,增長11.7%;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13265元,增長13.2%;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6516元,增長8.6%;城鎮登記失業率4%。2003在經濟社會運行中也存在一些問題和困難:經濟發展中的要素和基礎設施制約問題開始突出,電力供應嚴重不足,建設用地供給緊張;農業增效、農民增收難度加大;部分城鄉居民生活仍然困難,被征地農民就業和社會保障工作還需加強;對外開放總體水平還不高,招商引資工作有待進一步加強;房地產價格上漲過快,消費對經濟發展的拉動作用不夠明顯等。
農業結構繼續調整優化:
全市糧食種植面積2.86萬公頃,比上年減少2520公頃,總產量18.16萬噸,比上年減少1.67萬噸。花卉、苗木、優質水果等經濟作物種植面積繼續擴大,各類經濟作物種植面積達到2.26萬公頃。畜牧業發展良好,優質肉雞和湖羊穩步增長,飼養量分別達到17963.75萬羽和43.59萬頭。全市肉類總產量4.19萬噸,比上年增長15.7%。水產品總產量2.31萬噸,增長14.4%。養殖業產值占農業總產值的比重達到55.9%。農業產業化程度不斷提高,擁有農業龍頭企業26家,各類農業專業合作組織42家。農業招商工作穩步開展,工商企業和民間資本投資效益農業資金億元。農業標准化工作扎實推進,新制定農業標准備5隻,全市農業標准累計已達19隻。土地整理暨標准農田建設有序開展,農業基礎設施和生態環境建設進一步加強,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有新的提高。全年實現農業總產值17.76億元,比上年增長5.3%,實現農業增加值13.0億元,增長6.4%
工業經濟快速增長:
工業經濟總理持續擴大,全年實現工業總產值490.27億元,比上年增長25.1%;實現工業總產值490.27億元,比上年增長18.4%。規模企業運行良好,全市規模以上企業實現工業產值243.57億元,增長41.9%;佔全市工業總產值的比重達到49.7%,實現利稅總額27.59億元,其中實現利潤17.98億元,比上年分別增長42.1%和49.9%,在全市工業經濟發展中的支柱作用進一步顯現。特色產業發展步伐加快,皮革、經編和家紡產業分別實現產值131.97億元、121.75億元和47.18億元。全年完成工業生性投入突破50億元。全年完成工業生產性投入突破50億元。比上年增長77.2%。企業的自我積累發展能力進一步提高。工業用電量達13.23億千瓦時,比上年增長21.1%。開發區工業園區整合力度和投入力度加大,全年完成投資40.28億元,實現銷售收入133.68億元,成為市域經濟發展的重要增長點。11項工業經濟效益指標綜合得分達236.48分,繼續保持嘉興市首位。
商貿、旅遊、金融等較快增長:
全年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73.05億元,比上年增長11.7%;城鄉集市貿易成交額99.99億元,增長29.6%。成功舉辦中國國際錢江觀潮節、海寧中國皮革博覽會、海寧中國家用紡織品博覽會和海峽兩岸經編產業發展研討會等一系列「節會活動」,有力地帶動了商貿旅遊業的進一步發展。旅遊業投入力度加大,「宰相府第風情街」等旅遊項目建成運行。全年接待國內外遊客223.08萬人次,實現旅遊收入21.27億元,分別增長19.1%和33.9%。通信、網路、中介等服務業繼續快速增長,消費結構升級態勢明顯,住房、汽車、教育等消費熱點進一步形成。全年物價穩中趨升,累計居民價格消費指數為101.3%。金融總量持續擴張。年末全市銀行及其他金融機構各項存款余額達186.55億元,比上年增長33.7%,其中城鄉居民儲蓄存款余額109.21億元,增長25.7%;各項存款余額達127.75億元,增長51.8。
固定資產投資增勢強勁:
全年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80.22億元,比上年增長49.5%,其中限額以上民間投資完成35.57億元,「百億工程」進展順利,全年累計完成投資40.80億元,佔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總額的50.9%。重點工程加快推進,全市27項重點項目,全年完成投資11.35億元,其中交通建高完成投資1.61億元,城市基礎設施完成投資4.02億元,電力設施完成投資1.29億元。硤斜公路、硤尖公路(袁花至尖山段)竣工通車,220千伏長安民誼輸變電工程和110千伏錢江輸變電工程建成運行,行政中心、文化中心(文化館)交付使用,景雲橋舊城改造和洛塘河北側綠化工程基本完工,教育中心、市委黨校等重點項目啟動實施,重點鎮污水處理聯建項目、農橋改造、新海寧賓館(暫定名)和經濟適用房等一批重點工程加快建設。
改革開放進一步深化:
行政審批制度改革繼續推進,政府職能轉變加快。企業改革不斷深化,國有城鎮集體企業所有制結構調整和勞動關系轉換加快,累計改制率達到92.1%企業上市培育工作國度加大,新批股份公司2家,1家股份公司實現增資擴股。積極推行城鄉統一的戶籍管理制度改革。市場經濟秩序得到理一步整頓和規范,「信用海寧」建設加快,發展環境不斷優化。全年新批外商投資企業95家,合同利用外資2.70億美元,增長105.6%。外貿出口增勢強勁,全年自營進出口8.05億美元,增長78.1%。外貿出口隊伍迅速擴大,全年新增獲權企業70家,有出口實績的企業達到199家。對外經濟合作穩步發展,企業拓展國際市場的能力進一步增強,全年新批境外合作項目3個。
科技和教育事業有新的發展:
全年列入國家級各類科技計劃項目12項,新認定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4家,省級高新技術企業2家,科技創新能力進一步增強。園區信息化啟動工作進展順利,信息化示範企業建設全面開展。教育事業健康發展,南苑小學建成投入使用,海寧一中後續工程進展順利,海寧中學整體改造一期工程和市實驗小學擴建工程相繼完工。基礎教育升學率保持較高水平,全年初中升高中比例達到90.11%。創新辦學體制,全市第一所民辦助的外來民工子弟學校——海寧市友誼學樣投入使用。
就業和社保等工作積極推進:
勞動力的市場就業機制和社會保障體系進一步完善,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制度改革和農村新型合作醫療工作扎實推進,社會保障覆蓋面不斷擴大,幫助1700餘名就業困難人員實現再就業,年末全市養老保險人數5.47萬人,基本醫療保險覆蓋人數6.13萬人,農村新型合作醫療參保人數45.64萬人。繼續堅持「兩個確保」,低收入居民、困難企業職工和特困人員的基本生活得到保障。抗擊「非典」疫情,公共衛生應急機制進一步建立和完善。城鄉公交和供水一體化工作加快推進。計劃生育工作取得新的成績,人中出生率保持較低水平。
海寧特色支柱產業
1、皮革產業
海寧皮革,以其濃厚的產業基礎、馳名的產品質量、興旺的皮革市場、領先的技術優勢、良好的商業信譽而享譽國內外,被中國皮革協會命名為「中國皮革之都」。
經過多年的發展,海寧皮革產業從『來樣訂貨』發展到『看樣下單』,設計能力、工藝水平、管理流程已經和國際皮革時尚潮流基本同步。
成立於1994年的海寧中國皮革城是全國最大的皮革專業市場。在海寧中國皮革城的背後,則是全國首屈一指的皮革生產基地。據了解,多年來浙江省海寧市一直在皮革行業產值、皮衣產量、皮衣及皮革製品出口交貨值等多個方面領軍全國皮革產業。
2010年下半年,一座建築面積達17萬平方米,投資4.5億的「皮革航母」——佟二堡海寧皮革城,將在東北開門迎客,標志著海寧皮革產業逐步邁向連鎖專業市場領域,建成後的佟二堡海寧皮革城,將成為佟二堡皮裝市場的航空母艦,將產生良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項目建成後將設900多個商鋪,可產生5000多個就業崗位,可有效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安置社會剩餘勞動力就業,另外項目配套興建的14層商務酒店也可產生180多個就業崗位。
2、家紡產業
海寧是全國裝飾布的主要生產基地和重要集散中心,年產家紡裝飾布6億米,年銷售額名列全國第一。於前年新建的總面積達10萬平方米的家紡裝飾城,目前位居全國家紡裝飾布專業市場榜首。
資料顯示,「許村現有家紡企業萬余家,年交易家紡裝飾布10億米,現創下了裝飾布年交易量、產品市場佔有率、外貿銷量、市場規模檔次「四項全國第一。到2010年,實現年產值200億元,外貿出口貿易值超50億元,成交額達100億元,打造全國先進家紡製造業基地,把許村建設成全國家紡裝飾布交易中心、展示中心和信息中心。」
對於海寧家紡產業所取得的傲人成績,中國紡織工業協會副會長、中國家紡行業協會會長楊東輝在海寧家博會開幕式上給予充分肯定。楊東輝表示,從小企業到大產業,海寧家紡的成長歷程,對培育區域品牌、推動家紡行業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3、經編產業
與皮革、家紡一樣,經編產業被列為海寧市特色支柱產業之一,擁有全國唯一的經編特色園區——浙江海寧經編產業園區。
園區位於長江三角洲杭嘉湖平原的海寧市馬橋街道,創建於1999年初,系浙江省計委批準的首批省級特色工業園區、省重點工程項目,2006年9月通過國家發改委審核成為省級開發區。
園區目前已開發面積4.5平方公里,擁有入園企業290餘家。2007年實現產值102億元,銷售100億元,利稅5.5億元。園區擁有國際上先進的經編生產設備1400多台(套),約佔全國擁有量的四分之一。園區經編產業經濟總量占海寧市的60%,約佔全國行業總量的20%。
4、太陽能光伏產業
從皮革紡織電子跨行到太陽能光伏產業,這是海寧市傳統產業轉型中的最大亮點。
為扶持海寧太陽能光伏產業發展,2007年海寧市科技局將「高效單晶硅太陽能電池」項目列為重大科技項目,並給予100萬科技費用重點支持。
袁花作為全國知名的太陽能熱水器生產基地,近年來發展迅速。09年以來,袁花工商所以袁花鎮創建太陽能品牌基地為載體,以行政指導為抓手,著力規范轄區內太陽能企業經營行為,助推袁花太陽能品牌基地的創建。
盡管眼下已進入太陽能熱水器銷售淡季,但海寧的太陽能熱水器產業卻釋放出驕陽般的能量。
據統計,09年1至6月,全市規模以上熱水器生產企業產值達5.7億元,同比增長24.8%,自營出口額1080萬美元,同比增長70.8%。
[編輯本段]歷史沿革
海寧是良渚文化發源地之一。據考古資料證明,距今6000-7000年間,在海寧土地上已有先民生息。在春秋戰國時,海寧是越、吳、楚武原鄉、雋李鄉、御兒鄉屬地。秦時在海鹽縣、由拳縣境內。東漢建安八年(203)陸遜在此任海昌屯田都尉並領縣事。三國吳黃武二年(223),析海鹽、由拳鹽官縣,屬吳郡,隸揚州,為海寧建縣之始。
唐武德七年(624)並入錢塘縣,貞觀四年(630)復置鹽官縣。元元貞元年(1295)升鹽官州,天歷二年(1329)改名海寧州。明洪武二年(1369)降為海寧縣,屬杭州府。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復升為州。民國元年(1912)改州為縣,直屬浙江省,民國37年(1948)屬第一行政督察區。1949年5月解放,建海寧縣,屬嘉興專區。1958年10月海鹽縣並入海寧縣,到1961年12月復建海寧縣。1986年11月,撤海寧縣,設海寧市,屬嘉興市。
歷史上海寧縣治長期在鹽官鎮。抗日戰爭期間,曾先後遷移袁花一帶鄉間及縣境以外,抗戰勝利後設於硤石鎮,後還治鹽審鎮。1949年6月,縣人民政府移駐硤石鎮 。
據散見於典籍金石部分的記載,唐以前有二市、三鎮、七鄉、七里、四村。宋咸淳間(1265-1274),縣轄6鄉。元初有10鄉,後並為6鄉。明時有6鄉,統3鎮32都。清雍正六年(1728),設6鄉、4鎮和市都、安都、石都、上下都。宣統二年(1910),有1城、2鎮、5鄉共8個自治區。
民國初沿襲清制,後推行村裡制、保甲制,行政區劃多次變動。民國34年(1945),全縣4個區、55個鄉鎮;民國35年縮編為44個鄉鎮;民國36年又調節器整為25個鄉鎮。
1949年6月,縣人民政府建7個區、25個鄉鎮。1950年改為6個區、68個鄉鎮。1956年撤銷區建制,設22個鄉、68個鄉鎮。1958年10月實行人民公社,海鹽縣並入海寧,合建13個人民公社。1959年,恢復5個鎮的建制。1961年5月,調整公社規模,設7個鎮、37個公社;12月,海寧、海鹽分縣,海寧置24個公社、5個鎮。1984年撤社建鄉,全縣5鎮。1984年撤社建鄉,全縣5鎮、23鄉。隨著經濟社會發展,一批鄉陸續建為建制鎮。
1998年全市15個鎮、10個鄉。1999年11月,調整為14個鎮、4個鄉。2001年10月,優化完善鄉鎮行政區劃,全市調整為13個鎮。2003年11月,行政區劃進一步優化調節器整,全市設8個鎮、4個街道。
風土人情
語言
吳語是海寧當地人民交流的主要語言,屬於吳語太湖片。
太湖片的地域和人口都占吳語總體的65%以上。可再分為毗陵(常州)、蘇滬嘉(蘇州-上海-嘉興)、苕溪(湖州)、杭州、臨紹(臨安-紹興)、甬江(寧波)六小片。片與片之間語法,詞彙,發音差異不大,僅是語調有所區別,能作基本溝通,其中以蘇州為中心的蘇滬嘉小片和以常州為中心的毗鄰片吳語因其發音特點而常被稱作「吳儂軟語」。太湖片的地域和人口都占吳語總體的65%以上。可再分為毗陵(常州)、蘇滬嘉(蘇州-上海-嘉興)、苕溪(湖州)、杭州、臨紹(臨安-紹興)、甬江(寧波)六小片。片與片之間語法,詞彙,發音差異不大,僅是語調有所區別,能作基本溝通,其中以蘇州為中心的蘇滬嘉小片和以常州為中 心的毗鄰片吳語因其發音特點而常被稱作「吳儂軟語」。
蘇滬嘉小片30縣市,人口2330萬。海寧為其中一縣市。海寧話屬於太湖片的蘇滬嘉小片。是上海話的語言來源地。由於海寧在明清時期的重要地位--全國第一縣,海寧話也極大影響了吳語。同一時期,嘉興吳語引進了眾多外來詞彙(如日語,朝鮮語,淮語等)。
有濃重吳語特色的詞彙
面孔=臉
汏=洗(非常接近古語)
弗=不
著衣裳=穿衣服(更接近古語)
牛勾(音)=牛角,這樣不像普通話中牛角牛腳難分
[編輯本段]海寧潮
亦稱浙江潮、錢江潮,以「一線橫江」被譽為「天下奇觀」。海寧觀潮之風漢時即已蔚然,唐宋時更盛。北宋詞人潘閬所唱「長憶觀潮,滿郭人爭江上望。來疑滄海盡成空,萬面鼓聲中。弄潮兒向濤頭立,手把紅旗旗不濕,別來幾向夢中看,夢覺尚心寒。」便是當年「弄潮」與「觀潮」的真實寫照。
海寧潮的形成與月亮、太陽的引力有關。東漢哲學家王充首次提出了「濤之起也,隨月盛衰」的論斷。後經科學家們長期研究證明:海寧潮是在月亮、太陽的引力和地球自轉產生的離心力作用下形成的。「早潮才落晚潮來,一月周流六十回」(白居易詩),海寧潮每日有兩潮,農歷初一、十五子午潮,半月循環一周,尤以農歷初一至初五、十五至二十潮為大,一年有120個觀潮佳日。
海寧是觀潮勝地,這與海寧獨特的地理條件有關。錢塘江到杭州灣,外寬內窄,外深內淺,是一個非常典型的喇叭狀海灣。出海口東面寬達100公里,到海寧鹽官鎮一帶時,江面只有3公里寬。起潮時,寬深的灣口,一下子吞進大量海水,由於江面迅速收縮變淺,奪路上涌的潮水來不及均勻上升,便後浪推前浪,一浪更比一浪高,形成了陡立的水牆。
被蘇東坡譽為「八月十八潮,壯觀天下無」的海寧潮發展至今已形成了「一潮三看四景」的追潮旅遊。在鹽官鎮東約8公里的大缺口觀看「雙龍相撲碰頭潮」,在鹽官可以看到「江橫白練一線潮」,在鹽官鎮西約11公里的老鹽倉觀看「驚濤裂岸回頭潮」,在夜間可觀看「月中齊鳴半夜潮」,同時可以享受一下聽潮之美妙。
世界一絕的海寧潮,是大自然的恩賜。千百年來無數名人遊客為之傾倒。白居易、李白、蘇東坡等歷代名人墨客在一睹天下奇觀後留下了千餘首詠潮詩詞。清代乾隆皇帝,六下江南中曾四次到鹽官觀賞海寧潮,賦詩10餘首。孫中山、毛澤東等一代偉人,也曾來海寧觀潮,並留下了詩文。浩瀚的海寧潮,撞擊了許多文人墨客的靈感,給臨江而居的海寧人民留下了一筆豐富的「潮文化」資料,大量有關潮的學術著作、文化作品等,凝成了一部特殊的歷史教材。
近年來,海寧市加快開發這一寶貴而獨特的旅遊資源,努力改善觀潮環境,修復了古跡,新建了景點,拓展了潮文化的內涵,從而吸引了大批海內外遊客,自1994年以來每年舉辦規模盛大的國際觀潮節,進一步促進了海寧旅遊事業的發展。特別是2000年中央電視台、浙江電視台聯合現場直播海寧潮,第一次全面、完整、科學、客觀地向全世界展現了海寧潮的魅力,影響十分深遠。輕羅萬眼映出「潮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