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日本工業區主要分布在哪裡為什麼
太平洋沿岸和瀨戶內海沿岸.
日本的五大工業區分別是(東)京(橫)濱工業區,名古屋工業區,(大)版神(戶)工業區,北九州工業區和瀨戶內海工業區.而東京,橫濱,名古屋,大版,神戶,北九州均是太平洋沿岸城市.從中可知日本的工業區主要分布在太平洋沿岸和瀨戶內海沿岸.
② 日本工業主要分布在什麼地區
日本工業分布的最突出特點是臨海性。工業主要集中在太平洋沿岸地區,尤其是所謂「三灣一海」地區,即東京灣、伊勢灣和大阪灣以及瀨戶內海沿岸地區。東起東京灣東側的鹿島,向西經千葉、東京、橫濱—駿河灣沿岸—名古屋—大阪、神戶—瀨戶內海沿岸,最後直達北九州,長達1,000公里,包括京濱、中京、阪神、瀨戶內、北九州等五大工業地帶及其毗連地帶,呈東西向的條帶狀地區,通常稱之為「太平洋帶狀工業地帶」。該地帶約佔全國總面積的24%,但卻擁有日本全國人口和工廠數的
60%,工人總數的67%以上,工業產值的75%,大型鋼鐵聯合企業設備能力的95%,以及重化學工業產值的90%以上。特別是戰後新建的大量消費原料的資源型工業,全部分布在這一帶,成為臨海型工業區的典型代表。太平洋帶狀工業地帶不僅是日本、也是世界最發達的工業區之一。日本工業高度集中在這一帶狀地區的原因主要有:第一,日本發展工業的原料、燃料大部分依靠輸入,產品又大部分依靠輸出,面向國外市場是戰後日本工業布局的基本出發點。在太平洋沿岸一側的許多專業碼頭上,往往通過自動流水傳遞線,將進口的原料和燃料直接運入生產車間,就地加工;同時,所產的產品也徑直通過出口專業碼頭由海船運銷世界各地。因此,就這個意義上講,巨型船舶和港口就成了日本工業原料、燃料的來源地和產品的銷售地。這樣,既節約用地,又縮短生產周期,可獲得巨大經濟效益。戰後資源來源地域構成的變化,即由戰前和戰時主要面向日本海一側(如中國、朝鮮等),改變為戰後主要面向太平洋一側(如東南亞、大洋洲、歐洲、北美洲、非洲、拉美等),則更是工業愈加集中於太平洋沿岸的直接原因。第二,充分發揮島國位置條件的優越性。日本海岸線綿長,沿海又多優良港灣,尤其是太平洋沿岸,水深港闊,風平浪靜,潮差不大,適宜修築巨港和深水碼頭,便於大型或超級貨輪停泊。目前,太平洋沿岸的各港灣地區不僅為原料進口和產品出口提供了便利條件,而且船舶結構的日益大型化又造成海上運輸費用的低廉。第三,日本沿海地帶雖已十分密集,用地緊張,但是近些年來這里由於填海造陸,已使地價較為便宜,利於投資設廠。第四,沿海各大工業地帶是日本工業、城市和人口最為集中的地區,因而也是國內工業品最大的消費地,使生產地接近消費地的經濟原則得以實現。第五,日本在實施重點發展重、化學工業方針的進程中,在沿海地區大量投資修築公共設施和增設交通線路,從而為布局新廠提供了各種方便條件。日本工業分布的高度集中,從整體看是很不平衡的,過於集中的布局是不合理的;但就一個企業內部來說,則布局緊湊,用地少,也便於和其它企業聯系,在技術上是合理的,經濟效益較高。
但是,日本工業經過多年來的發展,原有工業地帶已擁擠不堪,處於飽和狀態,目前已提出重新布局工業的問題。工業布局開始向其它地方分散,其總趨勢是:(1)向原有工業地帶的四周及其外圍的內陸部分延伸,特別是那些技術密集型工業更是如此;(2)向消費地擴展;(3)趨向勞動力資源充足的地區;(4)在工業落後的地區建立地方性的工業據點。此外,日本還大力在海外投資建廠,就地加工原料,然後將半成品運回日本。
③ 日本主要工業區有
日本有5大工業區,即京濱工業區、阪神工業區、中京工業區、北九州工業區和瀨戶內海工業區。除前述的5個大工業區外,在戰後日本經濟發展過程中,還形成了9個中小工業區,即北海道、八戶、常磬、鹿島、東海、關東內陸、北陸、大分和有明海沿岸工業區。日本工業區的分布有一個明顯的特點,即絕大多數形成在沿海地區。在大小14個工業區中,除關東屬於內陸工業區外,其餘13個都在沿海地區,在這13個工業區中,除北海道、北陸和有明海沿岸工業區外,其餘10個都在太平洋沿岸一側,形成了太平洋沿海帶狀工業地帶。
④ 日本主要工業區是什麼
京濱工業區、阪神工業區、中京工業區、北九州工業區和瀨戶內海工業區。
1、阪神工業區,以大阪、神戶、京都等城市為中心,形成以鋼鐵、造船、石油化工為主體的綜合工業區,成為日本第二大工業區。名古屋(中京)工業區,以名古屋為中心。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重化工業迅速發展,改變了過去以輕紡工業為主的結構。主要工業部門有汽車、造船、鋼鐵、石油化工等。紡織、陶器、木製品等輕紡工業傳統部門,在日本仍占重要地位。
2、京濱工業區,以東京為中心,關東平原為腹地,包括東京、橫濱以及川崎、千葉、橫須賀等大中城市在內的日本最大的工業區,也是以機械(汽車、精密機床、電子產品等)、鋼鐵、石油冶煉和石油化工、印刷出版等部門為主的綜合性工業區。

3、北九州工業區以北九州市為中心。這里曾是日本第一個鋼鐵工業基地,戰後地位下降,但鋼鐵、化工在全國仍有一定地位。
4、瀨戶內海工業區是為了保證經濟高速增長和社會穩定,日本政府充分發揮干預和調節作用,從未把經濟發展推諉給市場價格機制的自發力量。
5、中京工業區。近年來,特別是在東京,為保護首都環境,工業部門結構有所變化,印刷出版業、電器儀表等部門發展迅速,冶金、化工等部門或外遷或改建,比重不斷下降。該工業區印刷設備已佔全國70—80%,電器儀表佔全國三分之二。
⑤ 日本有哪四大工業區
1,京濱工業區。它位於日本首都東京及圍繞東經灣的附近地區。東京灣東面的鹿島是工業最集中的地區,以鋼鐵,汽車,機械,鋼鐵為主。
2,阪神工業褲模梁區。該區以大阪和神戶為中心,大阪和神戶的港口是日本最大的貿易港。碼蘆工胡運業以造船,車輛。機械,鋼鐵為主。
3,中京工業區。該區位於東京與京都之間的名古屋及其附近地區。它以名古屋港口為依託,由紡織,陶瓷,汽車,機械,鋼鐵,煉油和化工等工業。
4,北九州工業區。
⑥ 日本主要工業區是什麼
日本工業主要集中在日本太平洋沿岸城市群。
日本的五大工業區有京濱工業區(東京,橫濱),名古屋工業區(名古屋為中心),阪神工業區(大阪,神戶),瀨戶內海工業區(瀨戶內海沿岸)和北九州工業區。日本的工業分布被稱為「臨海型」工業布局。主要的工業城市有東京、大阪、神戶等。
日本是世界最大的工業國之一。日本的重工業包括金屬工業、機械工業、化學工業;輕工業包括紡織工業、食品工業、制葯業、紙和紙漿及其他工業。1997年機械工業占工業總生產的44.7%,金屬佔12.4%,食品佔10.9%,化學佔10.3%,紡織佔2.8%,其他佔18.9%。

工業地帶
日本有京濱、中京、阪神三大工業地帶。以前日本的大工業地帶還包括北九州工業地帶,稱為四大工業地帶,但是上述三大工業地帶已遠遠超過了北九州工業地帶的規模。
京濱工業地帶機械工業發達,出版、印刷業繁榮,川崎和橫濱有很多石油精煉所。
中京工業地帶主要以機械工業為主,特別是汽車工業發達。陶瓷等制窯業也主要集中在該地帶。
阪神工業地帶金屬工業發達,紡織工業比率較高。
1997年日本工業生產額3,265,157億日元,其中三大工業地帶的生產額達1,275,961億日元。在1997年全國工業生產中,京濱工業地帶的生產佔14.0%,中京佔13.9%,阪神佔11.3%。
⑦ 日本工業的工業地帶
一、工業地帶
日本有京濱、中京、阪神三大工業地帶。以前日本的大工業地帶還包括北九州工業地帶,稱為四大工業地帶,但是上述三大工業地帶已遠遠超過了北九州工業地帶的規模。
京濱工業地帶機械工業發達,出版、印刷業繁榮,川崎和橫濱有很多石油精煉所。
中京工業地帶主要以機械工業為主,特別是汽車工業發達。陶瓷等制窯業也主要集中在該地帶。
阪神工業地帶金屬工業發達,紡織工業比率較高。
1997年日本工業生產額3,265,157億日元,其中三大工業地帶的生產額達1,275,961億日元。在1997年全國工業生產中,京濱工業地帶的生產佔14.0%,中京佔13.9%,阪神佔11.3%。
日本的工業在戰後迅速崛起,形成了規模巨大的工業地帶,但是同時也產生了工廠過密、大氣污染、工廠用地和工業用水不足、交通堵塞等各種各樣的問題。為解決這些問題,一些新工廠開始向工業地帶周邊、大工業地帶的間隙以及內陸地區轉移,形成了一些新工業地帶。
除三大工業地帶和北九州工業地帶以外,日本還有其他一些工業區,主要包括關東內陸工業區、京葉工業區、鹿島臨海工業區、東海工業區、北陸工業區、瀨戶內工業區等。
二、大工廠和中小工廠
1997年日本共有工廠61.3萬家,其中人數在300人以上的大工廠僅佔0.6%,剩下的99.4%均為中小工廠。日本的製造業主要靠中小企業支撐。
日本工廠的分布特色是在大工廠的周圍,成立了很多中小工廠,主要向大工廠提供零部件,形成了許多工業區。
日本的中小企業技術水平較高,能夠生產出優質零部件和產品,其中還有許多中小企業獨立進行技術開發。但是中小企業由於資金規模小,生產量少,加之許多中小企業靠接受大工廠的訂貨進行生產,受大工廠經營情況的影響較大,經營不夠穩定,如果大工廠景氣下滑,就會要求中小工廠降低產品價格,加之海外產品價格便宜,日本的許多大企業紛紛購買國外產品,一些大企業將工廠轉移到人工費較低的亞洲國家,直接進行零部件生產,日本中小企業的處境變得艱難。日本經濟持續不振,中小企業破產增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