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蘇州的工業園有幾個
只有一個蘇州工業園蘇州工業園 蘇州工業園區是中國和新加坡兩國政府的重要合作項目,開創了中外經濟技術互利合作的新形式。1994年2月11日,國務院下達《關於開發建設蘇州工業園區有關問題的批復》;2月26日,中新兩國政府在北京正式簽署了合作開發建設蘇州工業園區的協議;同年5月12日,蘇州工業園區破土啟動。
蘇州工業園區地處蘇州城東金雞湖畔,行政區域面積288平方公里,下轄三個鎮,戶籍人口25萬,其中,中新合作開發區規劃面積70平方公里。我們的目標是:把蘇州工業園區建設成為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高科技工業園區和現代化、園林化、國際化的新城區。
蘇州工業園區開發建設一直得到黨中央、國務院的親切關懷和高度重視。十年來,在中新合作雙方的共同努力下,園區開發建設快速推進,發展效益不斷提高,群眾生活大幅改善,主要經濟指標以年均45%左右的速度快速增長,累計新增就業崗位超過20萬個。2004年,園區以中央領導多次視察園區和中新聯合協調理事會第七次會議、成立十周年慶典等重大活動成功舉辦為動力,牢固樹立和認真落實科學發展觀,自覺服從和主動適應宏觀經濟調控,在加快開發建設步伐的同時,更加註重經濟發展的質量和效益,全區共實現地區生產總值503億元,比上年增長38%;完成地方一般預算收入29億元,增長42%;進出口總額達281億美元,其中出口119億美元,分別增長96%和99%;固定資產投資282億元,增長39%;新增合同外資41億美元、實際利用外資18億美元,分別增長96%和50%;新增注冊內資174億元,成為了國內開發速度較快、協調發展較好、競爭力較強的開發區之一。
蘇州工業園區開發建設取得的成績主要體現在:
一、形成了完整科學的規劃體系。根據區域發展總體目標,中新雙方專家融合國際上城市發展的先進經驗,聯合編制完成了具有前瞻性的區域總體規劃和詳細規劃,科學合理布局工業與各項城市功能,先後制定和完善了300多項專業規劃,並確立了「先規劃後建設、先地下後地上」的科學開發程序,形成了「執法從嚴」的規劃管理制度。
二、建立了新的開發和管理體制。中新蘇州工業園區開發有限公司(CSSD)是園區的開發主體,由中新雙方財團組成:中方財團由中糧、中遠、中化、華能等14家國內大型企業集團出資組建;新方財團由新加坡政府控股公司、有實力的私人公司和一些著名跨國公司聯合組成。管委會是園區的管理主體,下設15個職能局(辦),工作人員面向全國招聘,並通過樹立「親商親民」理念、增強一站式服務功能、實行社會服務承諾制等途徑,初步形成了「精簡、統一、效能」的服務型政府,「全過程、全方位、全天候」 的服務體系、「公開、公正、公平」的市場秩序和「科學、規范、透明」的法制化環境。
三、建設了高水準的基礎設施。累計投入300多億元,基本完成70平方公里合作區主要基礎設施開發,其中30平方公里建成區達到「九通一平」(道路、供電、供水、燃氣、供熱、排水、排污、郵電、有線電視和土地填高平整)的國際水準,建設了首期60萬千瓦發電廠、日供15萬噸自來水廠、日供15萬立方米燃氣廠、日處理10萬噸污水處理廠和每小時供氣40噸集中供熱廠等基礎設施源廠,其中日供20萬噸的水廠二期和日處理10萬噸的污水廠二期將分別於2005年9月和12月完工。在開發過程中,園區十分注重資源的集約利用,努力在引進項目質量、盤活土地存量、提高單位投資強度上下工夫,開創了 「清淤、治水、取土、擴地」相結合的土地綜合開發利用新模式,避免挖廢耕地1.5萬多畝;通過取消農村宅基地審批,將原先20平方公里的農村宅基地和村莊用地規劃為6平方公里的集鎮社區和居住新村,節約用地14平方公里。
四、引進了高質量的投資項目。園區堅持走經濟國際化和新型工業化發展道路,累計吸引合同外資199億美元、實際利用外資86億美元,投資上億美元項目55個,其中10億美元以上項目6個,區內項目平均投資額超3100萬美元,每平方公里工業用地投資強度達14.8億美元,英飛凌、三星、日立等50餘家跨國公司設立了研發機構,形成了電子信息、精密機械、生物制葯、新材料等高新技術產業集群。同時累計注冊內資512億元,其中私營企業注冊資本158億元,初步構築了國資、民資、外資齊頭並進的混合型經濟發展新格局。
五、促進了社會事業協調發展。合作區累計開發各類商住房800萬平方米,新建綠地1200多萬平方米,綠化覆蓋率超過45%,通過ISO14001環境管理示範區和國家生態工業示範園試點認證,空氣、水體、土壤等資源得到有效保護。具有綜合社區服務功能的鄰里中心和一批學校、銀行、賓館、商店、公園、醫療診所、體育設施相繼建成投用,園區科、教、文、衛等各項社會事業在高起點上發展、方興未艾。目前,隨著蘇州國際博覽中心等50多項地面實事工程啟動,環金雞湖地區將建設成為蘇州市最重要的現代商業商務文化中心。
六、提高了社會和諧文明程度。按照區域總體規劃,統籌布局社會功能,加快區鎮基礎設施對接,基本實現了鄉鎮「兩水兩氣」管網到企入戶。目前,90%農戶已遷入現代化居住小區,5萬名農村富餘勞動力正在轉換為具有就業創業技能的新型市民。園區所轄四鎮綜合實力均居全市前列,婁葑被評為全國千強鎮第四名。同時,不斷加大財政轉移支付力度,建立起覆蓋全區的保養安置、社保救助、就業創業三道保障防線,確保群眾生活質量與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相協調。
七、強化了借鑒創新工作。按照國務院的批復精神,園區結合國情,在城市規劃建設管理、經濟發展和公共行政管理等方面,積極借鑒新加坡經驗,累計派出1460多人次赴新學習,編制實施了68項新的管理規章和實施細則,加快推進政府職能轉變和管理創新,在城市規劃建設管理、環境保護、社會保障、社區服務、一站式服務、職業培訓等方面,建立了高效廉潔的服務型政府和全新的運行體制機制。
當前,蘇州工業園區開發建設已跨入一個嶄新的發展階段。去年5月召開的中新聯合協調理事會第七次會議充分肯定了園區過去十年的發展業績,並指明了今後十年的發展方向。根據兩國領導人的最新指示精神,園區不僅要成為省市「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的先行軍,而且更要成為全國「率先貫徹科學發展觀、率先實現統籌發展」的排頭兵。為此,蘇州工業園區將繼續以新型工業化、經濟國際化和城市化為抓手,進一步加大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力度,力爭今年各項指標力爭繼續保持40%左右的增長,到2014年,各項主要經濟指標在現有基礎上再翻兩番,基本建成一個國際化、現代化、園林化的嶄新區域和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高科技工業園區。
下一步,蘇州工業園區將緊緊圍繞新十年目標,按照「三為主、二致力」的工作方針,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主動適應宏觀調控新要求,堅持走新型工業化和城市化互動並進道路,率先增創對外開放的新優勢、產業提升的新優勢、科技創新的新優勢、管理體制的新優勢,帶頭實現「兩個率先」,加快建設成為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高科技工業園區,努力走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前列。
B. 紅安工業園跨了幾個鄉鎮
紅安工業園一共跨越了兩個鄉鎮,90%的面積在覓兒寺鎮,10%的面積是八里鎮。紅安城東工業園位於湖北省管經濟技術開發區—紅安經濟技術開發區內、杏花大道兩側,規劃佔地面積3000畝,一期實際開發面積1000畝。
紅安高新技術產業園居中國中部,臨水陸空港,位武漢以北,素有武漢「後花園」之稱,是武漢「1小時經濟圈」的衛星城,處在「8+1武漢城市圈」的緊密圈,屬「中部崛起」戰略的中心地帶,「長江經濟帶」的裙帶區,「雙強雙興」發展戰略的重點區。
緊鄰「一環」「兩港」(距武漢外環紅安出口18公里;距陽邏深水港、天河國際空港、武漢火車站均為30分鍾車程);橫貫「兩高」武麻高速公路、麻竹高速公路)、「兩鐵」(滬漢蓉高速鐵路,京廣、京九連接線)。
靠近「三高」(京珠、滬西、大廣三條高速公路)、「四道」(106、107、312、318四條國道)。
紅安工業園以力神電池、品上家居、中鐵盾構、川東服裝、振鑫物流、佰昌電子商務、引領包裝、斯曼新材料、紅珊瑚葯業等為代表的汽車零部件、傢具家居、新型建材、服裝、智能物流、電子商務、印刷包裝、新材料、生物醫葯9大產業集群初具規模。
以天弓智能、創銳軸承、海藍裝備、朗逸科技為代表的創新、革新型企業競相爭艷;以萬佳宏、弘美達、航宇為代表的300多家中小型企業遍地開花。
紅安城東工業園主要為外來投資者在紅安投資需要而設立。園區由紅安縣政府及相關部門進行前期建設。園區實現「六通一平」,即路通、電通、水通、電話通、寬頻網通、有線電視通和土地平整。
在工業園區投資建廠,除可以享受紅安縣人民政府出台的《紅安縣鼓勵外來投資的若干規定》所提出的優惠政策之外,還可以根據投資規模的大小以及投資的類別得到特別的優惠和照顧。
C. 福建省都有幾個工業區規模較大的是哪些
福建省是一個大省,而且還是一個經濟GDP比較高的一個大省。福建省有七個工業區。這七個工業區的規模都是非常大的,沒有上下之分。三、我們要珍惜這個美好的時代。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經濟全面發展,特別是東部靠海的幾個省份為主要發展的非常迅速,其中福建省就是這靠海的城市。我們生活在這個美好時代,要感謝這個時代帶給我們便利。在這個吃得飽,住的好,穿的暖的時候,我們要感謝政府,感謝組織。要感謝人民的共同奮斗。福建省一年比一年好,我們生在福建感覺到非常好。
D. 上海化學工業園在那個區
化學工業園區橫跨金山奉賢兩區. 例如,賽科乙烯是在金山區境內,而拜耳則在奉賢境內. 但是目前這一園區有自己的園區管委會,土地使用都由園區土地公司處理
E. 賀州和永州哪個地方經濟好
永州
2011年全市地方生產總值完成940億元(預計數,下同)、比上年增長13%,總量是2006年的2.3倍;規模工業增加值完成260億元、比上年增長22%,總量是2006年的4.2倍;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完成290億元、比上年增長19%,總量是2006年的2.5倍;財政總收入完成70.5億元、比上年增長31.7%,總量是2006年的3倍;金融機構存款余額851億元、比上年增長18.3%,總量是2006年的2.28倍,貸款余額409億元、比上年增長12.6%,總量是2006年的2.29倍。主要經濟指標總量全部實現五年翻番。新型工業化強力推進,工業對經濟貢獻率達到43%,比2006年提高4.1個百分點,規模工業企業達到667家,其中產值過億元企業150家,裝備製造、農產品加工和礦產品加工三大百億產業形成,電子信息、光伏、生物醫葯等新興產業來勢看好。農村經濟持續較快發展,糧食生產連續五年豐收,現代煙草農業建設成效明顯,農產品加工全省領先,國家和省級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發展到31家,獲得「中國名牌產品」2個、「中國馳名商標」4個、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1個,市現代農業科技示範園晉升為國家農業科技園區和國家農業產業化示範基地。非公有制經濟加速提質,發展活力進一步增強。城鄉消費持續旺盛,文化旅遊產業加速融合,商貿物流、新型消費業態、房地產等發展較快。節能減排扎實推進,關停和改造污染企業642家,建成污水處理廠11個、垃圾處理場9個,省定節能減排任務全面完成。「綠色永州」建設取得明顯成效。
賀州
地區生產總值由2005年的141.1億元增加到2010年的296.7億元,年均增長12%;人均生產總值由6703元提高到14580元。財政收入由11.2億元增加到22.1億元,年均增長14.5%。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由83億元增加到363.4億元,年均增長34.3%。三次產業結構由36.3:34.4:29.3優化為21.5:47.0:31.5,工業主導型經濟基本形成。地區生產總值、工業增加值、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等14項主要經濟指標均實現翻番。
──支柱產業培育壯大,工業主導地位強化。累計完成工業投資425億元,年均增長37.2%。工業增加值由2005年的35.4億元提高到2010年的107.7億元,年均增長14.8%。工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提高到50%。電力、林產、礦業、電子和新材料五大支柱產業逐步發展壯大;食品、制葯、建材、農產品加工等傳統優勢產業競爭力不斷提升。賀州華潤循環經濟示範區、電子科技生態產業園、旺高工業區、西灣(平桂)工業區、信都經濟區、桂台(賀州)客家文化旅遊合作示範區等六大產業園區規劃建設加快推進。平桂飛碟、桂東電子、嘉寶食品等一批原有骨幹企業發展壯大,金源稀土、吉光電子、新凱驊木業等一批新引進工業項目建成投產,經濟發展的產業支撐能力明顯增強。桂東電子、金源稀土、靈峰葯業等3家企業被認定為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工業產品技術含量有新提高。
從數據上來看,應該是永州好了
F. 地理工業區位選擇
應為全年主要盛行的是東南風所以答案是D居民區肯定要位於飛向的上游,工業區位於下游,才不至於污染了居民區,加上中間的綠化帶剛好隔開居住區和工業區,這是一個合理且科學的排布。因此選D不選C. C的排布是把工業區放在了風向的上游盛行偏東風把工業的污染物就吹到下游的居民區造成污染。所以不選C.
G. 黃石鋼鐵工業歷史發展進程
◎ 黃瑞雲
十九世紀西方資本主義迅猛發展,並大力向海外擴張,殖民主義的魔爪伸向了世界的每一個角落。本來同我們一樣處於封建統治的日本,通過明治維新迅速崛起。而中華大地仍然在封建的黑夜裡沉沉昏睡。貧窮的中國農民還像一千年之前那樣,揮著鞭子跟在疲憊不堪的老黃牛之後緩緩地犁翻著古老的土地。婦女們仍然踮著三寸金蓮在崎嶇的鄉村小路上蹣跚。年輕的或者年老的讀書人,一個個拖著尾巴似的長辮子,黃卷青燈,苦苦地琢磨著程式化的八股文,希望哪一天有幸能夠金榜題名。而在大清帝國的朝廷上,大臣們身著臃腫的前後綴有文禽或猛獸綉飾的補服,戴著笨重像倒漏斗似的頂子,年年,月月,天天,匍匐在禁陛森然而沉悶不堪的殿庭上敬祝皇帝陛下「萬壽無疆」。紫禁城像一個封閉得密不通風的古堡,裡面的人絕大多數對外部世界一無所知。然而歷史是不容停滯的,它會以災難的方式促使人們被迫前行。西方列強終於用大炮轟開了這個古老帝國的大門,長期自命「天朝上國」的大清王朝立即驚惶失措。中國向何處去?這個關系著生死存亡的問題無情地攤在人們的面前。那些掌握國家民族命運的人們將如何思考?如何行動?——上世紀五十、六十年代,我們的歷史教科書中,各種汗牛充棟的宣傳媒體上,千篇一律地給人一種印象,一種概念,晚清社會反正是一團黑暗,凡是統治集團中的人們,加他們一個「反動」的謚號就概括無余,對那些曾經聲威赫烈如曾國藩李鴻章之流,給予一些諸如「劊子手」、「賣國賊」之類的罪名就夠了,沒有別的什麼話說。即使對某些特殊人氏給予某種肯定,緊接著仍然要揭露他們的「階級立場」,批判他們「維護反動統治」的行徑,彷彿歷史是從某個特定的日子突然開始,以往的時代一筆抹煞之外可以毋庸置疑。直到「文化大革命」結束,「四人幫」時代的思想禁錮得到一定的解放,人們才逐步清醒,認識到歷史總是一步一步地前進的,即使是沉封深鎖的晚清社會也不乏「寂寞的思想先行者」,不乏為國家民族嘔心瀝血的人們,不乏在歷史發展的每一個台階上作出過重大貢獻的俊傑。在改革開放的三十年間,我們的出版物中,才慢慢地出現了一些符合歷史辯證法的科學著作。我的學長張實紹賢先生這本即將出版的《張之洞與中國鋼鐵工業》是十分精彩的一本,給研究晚清歷史、研究晚清的歷史人物提供了一個精深的範例。
張之洞生於道光十七(1837)年,同治二年(1863)二十六歲中進士,由慈禧太後親自點為探花。這以後又一個二十六年,他由翰林院編修而外放學政,回京任國子監司業等職,之後升到內閣學士,先後出任山西巡撫、兩廣總督。二十六年的經歷,充分地表現出他歷練的才乾和遠見卓識,辦了若干件出色的事務。特別是光緒十年(1884)在兩廣總督任上取得了抗法戰爭的勝利,這是清朝自鴉片戰爭以來四十多年間遭到外敵侵略時每戰必敗之後唯一的勝利,也就特別地輝煌。但使張之洞一躍而成為晚清洋務運動的巨擘,並成就他一生最為卓著功業的,是光緒十五年(1889)調任湖廣總督之後,他在這里開發大冶鐵礦,開辦漢陽鐵廠,使之成為中國近代鋼鐵工業的搖籃。紹賢先生這本大著研究的就是張之洞的這段歷史。
為了說明張之洞是在什麼樣的時代背景下經營他的鋼鐵事業的,作者特意在全書的「前編」,用「光緒十五年」作為時間坐標,敘述了此前此後大清帝國的狀態。光緒十五年(1889),上距鴉片戰爭近五十年,中間經歷了中法戰爭,國內鎮壓太平天國和捻軍等一系列重大變故,大清帝國已處於風雨飄搖之中。然而帝國主義的大炮並沒有完全震醒封建中樞的酣夢。一方面朝廷有感於西方列強的「船堅炮利」,開展了洋務運動,建立了實為軍事工業的機器局、船政局之類的設施,引進了西方的一些科學技術和社會人文知識;然而另一方面許多居於統治地位的官僚仍然頑固地死守著封建道統,反復重彈那些陳腐得發霉的論調:「讀孔孟之書,學堯舜之道」,「整綱紀,明刑政」,「立國之道,尚禮義不尚權謀;根本之圖,在人心不在技藝。」他們仍痴信大清為「天朝上國」,以西方列強為夷狄,視科學技術為末技。當西方的火車風馳電掣在歐洲大地賓士的時候,中國連修築鐵路都遭到這些封建頑固派的強烈反對。他們就像籠中畜養的鵪鶉,以為世界就這么大,絲毫不知道凶鷙的鷹鷂正在高空中盤旋。致使洋務派首領李鴻章慨嘆:「士大夫囿於章句之學而昧於數千年來一大變局,狃於目前苟安而遂忘前二三十年之何以創巨而痛深,後千百年之何以安內而制外!」而這就是張之洞出來開創他的鋼鐵事業時的環境。
當光緒十五年秋天張之洞調任湖廣總督,奉命修築蘆漢鐵路,並准備籌辦鋼鐵廠的時候,出現在他的腦子里的也許只有兩點是明確的:一是中國非有鐵路不可,而修築鐵路非自煉鋼鐵不可;二是他聽說了大冶地區有鐵石礦藏。除此之外,他站在大江岸上,放眼望去,還是一派茫茫!在他的面前,沒有略通科技的僚佐,沒有技術專家,沒有設備,沒有機器,每走一步都會碰到沒有。修鐵路,煉鋼鐵,怎樣勘探,怎樣開采,怎樣繪圖,怎樣冶煉,一切都仰仗外人;每一部機器,機器上的每一個零件,都要從萬里之外的異國進口。諸如此類的困難,其實還不是重要的,更嚴重的還在於沒有足夠的資金,同僚之間也互不配合。而且當時社會民眾還處於蒙昧狀態,稍一行動即處處受到阻礙。也許這些還不是主要的,最關鍵的還在於朝廷仍然是一個封建堡壘,沒有像日本明治王朝那樣變法圖強的戰略,發展科技開辦一些現代化建設,也沒有一個總的方針,大多各自為政,互相牽制。張之洞要在這樣的氛圍中開創他的事業,困難之大可想而知。
在某種意義上,近代化鋼鐵工業的出現和發展,標志著工業化的一個重大的飛躍。英國工業革命的成功正可說明這一點。我們可不可以這樣理解,張之洞開辦鋼鐵事業,是他本人也未必意識到的工業革命的嘗試呢?英國的工業革命是經歷了長達百年的由手工業作坊發展到採用機器的大工廠生產的過程,科學技術都已相當的發達,政治體制也相應地進步,舉國上下有著相同的認識,資本主義的天空已經完全晴朗,他們的成功自然符合歷史發展的邏輯。而張之洞的事業卻是在封建主義的沉沉黑夜裡進行的,生產關系嚴重地制約著生產力的發展,他遭遇的尷尬也就是必然的了。
但張之洞迎難而上,不管多麼地艱難險阻,不顧守舊的執政大臣的掣肘,同僚的摩擦,無恥浪人的惡意攻擊,甚至地方封建勢力土豪地霸的刁難,用紹賢的話說,他「背著獨自辦鋼鐵的沉重的十字架」,以愚公移山的精神,奔走在大冶漢陽之間,修築鐵路,尋找煤藏,開發鐵礦,建設鐵廠。有志者事竟成,他終於修築了「黃河以南第一條鐵路」鐵山運道,建成了「領先亞洲,震驚世界」的漢陽鐵廠,讓「中國近代冶金工業的熊熊爐火,照亮了武漢三鎮的夜空」,似乎也燃起了中國工業近代化的微茫的希望!張之洞取得了成功!
然而這是晚清社會,漫漫長夜還遠沒有走到盡頭,漢陽的爐火終究沖不開漫天的夜幕。當鐵廠剛剛投產,通紅的鐵水剛剛興奮地噴發的時候,歷史的腳步艱難地踏進了光緒二十年,也就是中國大地為之震顫的1894年!這一年,大清王朝慶祝老佛爺六十大壽的焰火在紫禁城的上空燦爛地升起,日本侵略軍的炮火卻正向中國海疆轟轟地噴射;老佛爺理所當然要萬壽無疆,創建了三十年的北洋水師就命中註定會全軍覆沒!兩者之間如此巧合,或許也並非偶然,試看老佛爺一場慶典七百萬兩白銀的開銷,剛好相當於三十年海軍建設的全部資金。大清帝國的大政方略就是如此,大清帝國的水師安能不敗!也正在這個時候漢陽鐵廠卻連連發生事故,水淹大冶王三石的煤礦,漢陽的槍炮廠被大火燒毀了廠房,鐵廠的焦炭供應不上,煉鐵只好被迫停頓,而嗷嗷待哺的百萬資金卻無從籌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單是賠償日本的白銀多達兩萬萬兩,就是整個漢陽鐵廠建設資金的四十倍,現在張之洞還能到哪裡去要銀子?張之洞遭遇了失敗!
紹賢寫這一章時,將國家傾頹的慘局和鐵廠拮據的困境交錯著敘述,形成強烈的對照。在這一章的結尾,紹賢以他慣有的貌似冷靜的筆調寫道:「將漢陽鐵廠放在中日戰爭的大背景下審視」,人們會發現,「它的出鐵的喜悅,已經取得的成績,現實的處境,未來的難題,都被戰爭的炮火淹沒了。對於日軍強橫和陰險的震驚,對於前線清軍雪崩一般潰散的驚愕,對於清政府腐敗無能的悲憤,占據了舉國上下的注意力。在這種時機,張之洞喋喋不休地叫喊鐵廠經費困難是何等地不合時宜,處境是何等地孤立無助;而在這樣勝負成敗的關鍵時刻,一個國家需要鋼鐵工業對軍火生產的支援又是何等地緊迫。我們似乎可以看到光緒批閱張之洞奏摺時愁鎖的眉尖,看到他提起石朱筆又放下時的滿臉悵惘。」時間過去了一百多年,我們今天讀紹賢的這一段文字仍未免無限感慨。
紹賢用典雅清新的筆觸,抒寫了這一段錯綜復雜的歷史。他可以說新創了一種文體,融考證、敘述、評說於一爐。對張之洞修建鐵山運道,開發大冶鐵礦,創辦漢陽鐵廠所經歷的艱難曲折的過程,作了翔實的考證,清晰的敘述,進行了深入的分析和評論。徵引的文獻多達一百多種,把當年從中央到地方,從國內到國外,來往飛馳的電文,相互驛傳的書信,數不勝數上奏給朝廷的奏章,查不勝查的寫於密室的筆記本,以及後來有關張之洞的傳記和論著,從這些紛繁,瑣碎,復雜,或虛或實,或真或訛的資料中,清理出一個頭緒。作者捲入了一百多年前開展洋務運動那一場沒完沒了的紛爭,給他們判斷是非。作者也捲入了一百多年來評價洋務運動的迷局,對各種錯訛的說法加以辯正。把一部深邃的有可能使讀者捲入五里霧中的考證論述性的著作,寫成一部清新可讀而且饒有趣味、近乎通俗性的讀物,充分顯示了作者大匠運斤的手段。
這不是一部完整的晚清洋務運動史,但通過張之洞開辦鋼鐵工業,足可以了解洋務運動的實質、過程和成敗;固然不只「一斑」,卻可以盡窺「全豹」。作者在總結洋務運動時說:所謂「洋務派」,「這些人只是大體上都有不同程度的贊同引進西方物質文明的傾向而已,既無共同的行動綱領,也無統一的組織聯系。其中以地方權力為核心形成的不同的政治集團,大大小小的派系,各有各的政治目的,各有各的利益追求,各有各的主張和方案,各自為政,自行其是;或壁壘森嚴,對外抵制;或明爭暗鬥,相互掣肘;在極其有限的資源,在各種反作用力、分力、摩擦力等等的撞擊、撕扯、擠壓、揉搓下,無謂地消耗、浪費;名義上都是奉朝廷的旨意行事,實則朝廷既無力規劃整合,也難以調度協調。所謂的洋務運動,便在這種宏觀上基本無序的狀態下艱難地蹣跚地前行。漢陽鐵廠誕生在這種大環境中,陷入困境不是偶然的。」這段文字,對洋務運動的性質、特點和它的命運,作了淋漓盡致的描述。
這也不是一部全部的張之洞的評傳,但卻是張之洞一生最卓越也最艱難的經歷,是張之洞一生功業之所在,更是他一生毀譽之所系。作者沒有採取平鋪直敘的抒寫,也不是一個一個問題地解答,而是隨著客觀史實的發展,巧妙地交錯著敘述。縱觀紹賢這本書,可以看出作者花了大量的精力,去發掘、梳理原始檔案資料,盡其可能地用原始資料來甄別後期的資料和評論,著意辯正對張之洞的許多訛傳和誤解,這可以說是這本書的重要特色之一。作者不厭其煩地引證諸多電文、書信和各種繁雜的記錄,往往是為了對某個問題進行辨析或澄清。其中如葉景葵訛傳張之洞「大言曰:「以中國之大,何所不有,豈必先覓煤鐵而後購機爐?但照英國所用者購辦一份可耳!」以致買錯了煉鋼爐,所制鋼軌含磷太多,造成嚴重損失。在上世紀評論張之洞的種種著作里,以訛傳訛,無不把它作為張之洞的重大過錯。紹賢對這宗公案從源到流進行了深入仔細的清查,為張之洞洗刷了背負百年的冤案。張紹賢無疑是張之洞事隔百年後的異代知交;今年恰好是張之洞去世一百周年,冥冥之中是否會有某種緣分呢?
這更不是一部詳盡的黃石地方誌,但卻是黃石最為重要的歷史。正是由於張之洞對大冶鐵礦的開發,對漢陽鐵廠的創辦,奠定了黃石作為重工業城市最初的基礎,並使大江南岸這片壯麗的湖山成為中國近代鋼鐵工業的發祥地。十九世紀二十世紀的鐵山礦址正可與商周時期即已開發的銅綠山古礦,懸隔三千年而相輝媲美,兩者同樣成為黃石大冶的榮耀。紹賢的這部大著無疑是認知黃石歷史最為重要的著作。張之洞將永遠和黃石的歷史連在一起,張文襄公的英靈將永遠在這個光輝的城市裡盤桓;為此我期待有朝一日,一尊張之洞的雕塑矗立在城市的中心,作為這座礦冶名城的標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