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邵陽有國有化工廠嗎
1.新邵縣江岸化工廠(陳家橋村)
2.邵陽市雙清區雙坡化工廠(邵陽市路橋公司院內)
3.邵陽市江湖化工廠(五一北路100號)
4.邵東縣雙龍化工廠(黑田鋪鄉龍政村)
5.湖南省邵陽市三維化工有限責任公司(洞口鎮雙龍路90號)
6.湖南邵東天潔日化有限公司(兩市鎮紅嶺路26號)
7.湖南邵東天龍精細化工廠(兩市塘鎮衡寶路110號附2號)
8.邵東縣兩市鎮斌斌日用化學品廠(兩市鎮港南路)
9.邵東縣魏家橋鄉彩虹日用化工廠(魏家橋鄉排山村)
10.邵陽市湘資精細化工廠(雙清區工業街)
11.隆回縣光華日用化工廠(灘頭鎮)
12.邵東縣恆豐日用化學品廠(黃陂橋鄉羅豐村)
13.邵東縣三八精細化工廠(黑田鋪鄉三益村)
14.邵陽市家友日用化工有限責任公司(佘湖山公園南面(合成洗滌廠內))
15.湖南邵陽美雅春日用化學品廠(高沙鎮株木山※137號)
16.邵東縣三星日用化學品廠(范家山鎮龍潭村)
17.湖南省新寧縣精細化工廠(金石鎮長征東路)
18.隆回縣森羅絲寶精細化工有限公司(灘頭鎮809工業區)
19.邵東縣佳麗日用化學品廠(火車站)
20.邵陽市北塔家香日化廠(市毛紡廠內)
21.湖南省三笑日化有限公司(兩市鎮人民路90號)
22.邵東縣佘田橋上沙江精細化工廠(佘田橋鎮上沙江水庫)
23.邵東縣石株橋精細化工廠(石株橋鄉)
24.邵陽市天寶精細化工廠(工業街61號)
25.邵東縣三星日用化工廠(楊橋鄉大石橋)
26.綏寧縣精細化工廠(長鋪鎮長河巷50號)
27.湖南省洞口縣日用化工廠(洞口鎮洞高路)
28.邵東婦樂日用化工廠(兩市鎮人民西路119號)
29.邵東縣兩市鎮雄風日用化學品廠(兩市鎮港南路)
30.邵東縣中南精細化工廠(范家山鎮范家山村)
31.邵陽市福利精細化工廠(東郊五里牌毛家塘)
32.邵陽市郊資江精細化工廠(江北觀音庵)
33.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後59460部隊日用化工廠(釀溪鎮新陽路)
34.城步苗族自治縣天然日用化工廠(儒林鎮工業路7號)
35.邵陽市建華精細化工廠(雲南山)
36.和誠精細化工有限責任公司(龍溪鋪鎮)
37.湖南和誠精細化工有限公司(朱溪橋)
38.隆回縣森羅絲寶精細化工有限公司邵陽辦事處(東風路188號)
39.邵陽市利瑞精細化工有限公司(廉橋鎮)
40.邵東縣寶潔日化有限責任公司(兩市鎮港南路)
41.邵東縣兩市鎮涵楓日用化學品廠(兩市鎮荷田路)
42.邵陽市大祥區東華精細化工廠(城南鄉祭旗村三組)
43.邵陽市郊區西城精細化工廠(城南鄉神灘村)
44.邵陽市湘渝精細化工廠(火車站鄉泉塘村)
45.湖南城步佳潔日化有限公司(儒林鎮城南路28號)
46.邵東縣新亮洪日用化學品廠(兩市鎮大坪村)
47.邵陽市東華精細化工廠(寶慶西路13號)
48.邵陽市湘鵬精細化工廠(龍須塘市化工總廠內)
49.邵陽市精細化工廠(高崇山龍家沖)
50.邵陽市天虹日用化學品有限公司(周官橋鄉合興村)
❷ 邵陽的經濟發展
邵陽城區自古為湘中及湘西南的傳統商埠。鴉片戰爭前,境內盛產的土紙等手工業品和玉蘭片、龍牙百合、苡米、茶葉等土特產品,多在此集散,糧食交易亦較活躍。鴉片戰爭後,洋貨漸次輸入。
宣統年間,富商左秉剛始建商務局,商業行幫堂會均成其基層組織。
民國初年,軍閥混戰於寶慶縣城,商界損失較大。
民國13年又洪災為患,沿河商鋪倒塌甚多,加之土鋼、土靛被洋鋼、洋靛取代,市場衰落,商業不振。
抗戰後期,因邵陽地處湘黔公路動脈,西南各省的土產輸出,洋貨輸入,及其迫切必需的輕紡產品,均以邵陽為轉口點,成為內外物資的重要轉運樞紐。抗日戰爭勝利後,國民黨發動反人民內戰,不法商人囤積居奇,投機倒把,人們重貨輕幣,境內商業一蹶難振。
新中國成立後,人民政府迅速建立工商管理機構,加強工商業及市場管理.打擊投機活動,組織人員調進大批糧食、棉紗、食鹽等基本生活資料,投入市場,遏制通貨膨脹,平抑物價。
1950年3月起,相繼成立邵陽專區貿易公司,專、市、縣供銷合作社等國營、集體商業機構,組織調撥商品,供應城鄉居民。並開展城鄉物資交流,發展集市貿易。
1953年後,國家先後實行糧食、油料、棉花、棉布等商品的統購統銷,政府組織私營商業在合並聯營的基礎上,實行聯購分銷,為國營經銷、代銷、代批。同時,對私營工商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至1956年改造基本完成,形成社會主義計劃經濟的統一市場。
1957年,境內社會商品零售總額達1. 24億元,比1952年增加86%。
1958年「大躍進」及「文化大革命」期間,境內國營商業、供銷合作商業體制高度集中,統包統分,獨家經營,流通渠道單一,商業網點幾經縮減。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人民政府改革流通體制,商業獨家經營的局面逐漸打破,多種經濟成分、多種商業形式、多條流通渠道、少環節、多元化的商品流通格局逐漸形成。在發揮國營商業和供銷合作商業主渠道作用的同時,積極扶持集體和個體私營商業,並允許批零兼營,深購遠銷。同時積極開放城鄉集市貿易,發展專業市場,商業網點成倍增長,個體私營商業異軍突起,市場建設方興未艾。
2011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28.5億元。
2013年全市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到431.87億元,比上年增長14.0%。城鎮實現消費品零售額374.14億元,增長14.3%,其中城區130.2億元,增長14.5%,鄉村實現零售額57.73億元,增長11.9%。批發零售貿易業實現零售額379.87億元,增長14.3%,住宿和餐飲業實現零售額51.99億元,增長11.9%。 境內以山丘區為主的多樣化地貌,農、林、牧、副、漁自然布局層次明顯,具有發展立體農業的良好條件。秦漢之際,中原農業技術即傳入境內。晉代始產茶葉,在今城步山區出現最早的人工營造的杉木林。唐宋時期,境內糧食生產發展到「稻粟再熟」,耕地面積不斷增加;清初,朝廷重農墾荒。民國建立後,由於封建土地關系的束縛,地處衡邵乾旱走廊災荒肆虐,加上戰火綿延的影響,境內農業耕作粗放,技術落後,產量低下,發展緩慢。
1949年,糧食總產量只有62. 83萬噸,農業總產值3.92億元;人均產糧203公斤,人均產值僅126元。
新中國成立後,中國共產黨和人民政府迅速組織境內農民在征糧支前、剿匪反霸、減租退押的基礎上,開展大規模的土地改革運動,實現「耕者有其田」的重大社會變革,生產力獲得解放,農業生產迅速恢復和發展。
1952年,境內開始組織農民互助合作,開展以興修水利為中心的農田基本建設。1953年始種雙季稻。
1956年,95. 6%的農戶加入高級農業生產合作社,已經「組織起來」的農民依靠集體的力量,戰勝長達100餘天的夏秋連旱,擴大秋冬種作物,開展多種經營,自力更生度過災年。農業互助合作運動在抗禦自然災害,發展生產上顯示明顯的優越性。
1958年秋,境內所有高級社並入「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實行「組織軍事化,行動戰斗化,生活集體化」。這種「一大二公」的體制,嚴重脫離農村生產力的實際,加上當時盛行的高指標、瞎指揮、浮誇風、幹部特殊風和「共產風」,挫傷群眾的生產積極性。
60年代初,根據中共中央「調整、鞏固、充實、提高」的方針,糾正「人民公社化」時期「左」的錯誤,實行「三級所有,隊為基礎」的體制,境內農村經濟逐漸復甦。
60年代至70年代,境內糧食生產自單季稻改雙季稻後,又通過高桿改矮桿、常規稻改雜交稻等變革。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中共邵陽地、市委把工作重點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以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為突破口,調整農村生產關系,逐步深化農村經濟體制改革,農村發生巨大變化。
1981年全面推行以大包干為主要形式的聯產承包責任制後,山林、水面、畜牧養殖、鄉鎮企業及水利管理、植保等承包責任制也相繼出台。
1983年,通過改革農產品統購、派購制度,進行以發展商品生產為中心的農村第二步改革,並在穩定承包責任制的基礎上,完善集體經濟的雙層經營,發展多樣化的專業性經濟聯合。
1990年,逐步實現由自給半自給性的自然經濟向商品經濟轉化,由傳統的、單一的糧豬型經濟向現代的、多層次的綜合經營型經濟轉化,立體農業開發初具規模。
2011年完成農林牧漁增加值達到217.6億元,增長3.7 %。糧食播種面積795.6萬畝,總產310.8萬噸,連續八年增產豐收。袁隆平院士的超級雜交水稻在隆回試驗,創造了畝產926.6公斤的記錄。桔橙、果蔬、煙葉、葯材和生豬、肉牛、山羊、水產等種植業和養殖業都有較大發展。農產品加工企業發展到4017家,其中規模企業312家,新增16家。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發展到1510個。有機食品、綠色食品和無公害農產品認證產品達到248個。造林27萬畝,森林覆蓋率提高到57.6%。
2013年全市完成農林牧漁業總產值364.12億元,比上年增長2.8%(可比價)。種植業完成產值204.44億元,增長2.3%,糧食產量達到311.97萬噸,比上年下降2.1%,油料總產量15.37萬噸,增長14.4%,煙葉產量1.49萬噸,增長12.0%,水果總產量75.11萬噸,增長8.8%。畜牧業完成產值128.06億元,增長2.9%,年內出欄生豬955.98萬頭,增長0.3%,肉類總產量78.42萬噸,增長2.7%,禽蛋產量1.81萬噸,增長3.2%,牛奶產量4.28萬噸,增長6.0%。林業完成產值15.63億元,增長6.6%。漁業完成產值10.67億元,增長5.7%,水產品總產量10.25萬噸,增長5.8%。 西漢時,境內即有冶煉銅、鐵,燒制陶器、磚瓦等產業。唐代,出現淘金、采銀的工場。南宋時期,造紙業、刻書業已有一定規模。清代,寶慶府城雕板刻書業較為興隆。民國初期,境內手工業繼續發展。民國14年(1925),寶慶縣城左氏管弦室雕刻的翻簧竹刻荷葉花瓶,在巴拿馬萬國博覽會獲銀質獎章。
民國15年,劉重威倡議集股興辦的寶慶光明電燈有限公司建成投產,為境內第一家官商合辦的工業企業,標志著邵陽現代工業的萌芽。
新中國成立前夕,由於惡性通貨膨脹,洋貨充斥市場,個體手工業紛紛破產,私營工業也處於蕭條狀態。
新中國成立後,人民政權一建立,就著手恢復生產,先後將邵陽鄉村工業示範處和9個煤礦收歸國有,組建國營資江工礦公司,發展生產,並積極扶助與改造私營企業和個體手工業。
1957年,境內工業企業有645家,工業總產值達8114萬元。
1958 年開展「大躍進」運動,根據「以鋼鐵為中心,迅速發展工業」的精神,大辦鋼鐵,大辦工業。
1965年秋起,境內被國家定為「三線」建設地區,先後有17家大中型企業和兩個工業研究所定點邵陽。此期間,盡管有「文化大革命」運動的干擾和破壞,造成嚴重的損失。但是境內現代工業規模初步形成,工業生產在動亂中仍有發展。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境內工業步入穩步發展時期,改革開放給工業發展注入新的活力。此時期,一方面對原有工業企業進行大規模的技術改造,挖潛革新;一方面開展橫向經濟聯系,發展工業經濟。
1990年,實現由傳統農業為主的區域經濟向現代工業為主的城市經濟的轉變。
2011年工業增加值達到294.1億元,比2010年增長22%。
2013年,全部工業完成總產值1741.98億元,增長19.1%(現價),其中規模工業(年銷售收入過2000萬元)完成產值1469.72億元,增長19.7%。規模工業實現增加值414.67億元,增長12.4%,其中國有企業實現增加值14.07億元,增長3.5%,股份制企業286.77億元,增長14%,外商及港澳台企業15.17億元,增長11.0%;大中型企業141.14億元,增長8.7%;輕工業169.52億元,增長12.9%,重工業245.16億元,增長12.0%;非公有制規模工業實現增加值367.9億元,增長12.9%;省級重點園區規模工業實現增加值162.86億元,增長12.3%。
❸ 邵陽哪些9大產業
紅網時刻新聞4月7日訊(通訊員 王翔)4月6日,記者從邵陽市科協獲悉,為支持青年科技人員成長成才,激發青年科技人員創新創造潛能,堅定立志科技創新信念,市科協聯合市委組織部、市科技局、市工信局、團市委、市財政局等單位,實施「小荷」人才項目專項計劃。
今年以來,市委人才工作領導小組全力實施「五大工程」,深入開展「五大行動」,即人才回歸「春暉行動」、人才服務「築巢」行動、人才評選「標桿行動」、人才下鄉「星火行動」、人才培養「尖峰行動」,加快打造近悅遠來的寶慶人才高地。此次率先在全省市州層面實施「小荷」人才項目專項計劃,旨在全面落實「三高四新」戰略定位和使命任務,貫徹省委人才工作會議和省科協第十一次代表大會精神,按照幫早扶初、注重實效原則,在青年科技人才「小荷才露尖尖角」的關鍵階段,聚焦邵陽九大工業新興優勢產業鏈,在全市遴選20名30歲(含)以下的企業優秀青年科技人才,通過靶向培養培育、定向孵化平台等方式,為邵陽高質量發展培育一批荷尖人才。
邵陽市「小荷」人才項目重點支持投身「裝備製造、顯示功能材料、中醫葯、特色輕工、循環經濟、生態綠色食品、數字經濟、智能家居家電、新能源」等九大工業新興優勢產業的企業一線青年科技人員。申報條件為年齡30周歲(1992年1月1日以後出生)以下、全職在邵陽工作的企業科技工作者。項目實行精準施策,採取專家培養指導,搭建交流平台,暢通交流渠道等方式,支持青年科技人員結合個人專業和上述產業領域進行科研和創新。
青年科技人員獲得該項目支持後,不僅個人可以獲得市財政3-5萬元的資金扶持及工作單位所在縣市區財政的配套資金支持,而且在以後的職稱評定和申報省級、國家級各類人才獎勵項目方面獲得優先支持。
關於開展 2022 年邵陽市「小荷」人才項目 申報工作的通知
❹ 邵陽有哪些工業園
邵陽大道有個寶慶工業園,規模還蠻大的,另外就是邵東有工業區
❺ 湖南省有多少個重工業城市
湖南省有4個被確鎮李定為國家級重點工業城市,它們分別是:長沙市、株洲市、衡陽市、邵陽市。
長沙市:作為湖南省的省會,長沙市是江南地區的工業製造業基地,以機械、電子、信息、新材料等為主要產業,是湖南省最重要的工業城市之一。
株洲市:株洲市是湖南省的一個工業重鎮,擁有湘鋼、三一重工、中聯重科等一大批優秀的重工業企業集群,主要涉及鋼鐵、鋁材、化工、機械等行業。
衡陽市:衡陽市是湖南省著名的重工業城市之一,依託南車集團和南車株機兩家世界500強企業,涉及鐵路車輛、機車、發電機、重型冶金等多個行業。
邵陽市:邵陽市的經濟主要依託於冶金、化工、建材、機械等重工業。其中,邵陽市特鋼股份有限公司是國內重要的鋼鐵生產企業之一。
湖南省經濟特色察陪:有色金屬、敗旅蠢化工、機械、建材等為支柱的工業經濟,以及養殖業、種植業和旅遊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