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走新興工業化道路是在黨的幾大提出的
黨的十六大報告提出了走新型工業化道路,要求「堅持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以工業化促進信息化,走出一條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人力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的新型工業化路子」。這為工業現代化指明了方向,是我國增強綜合實力,提高國際競爭力的有效途徑。
B. 毛澤東提出的中國工業化道路思想的基本內容是什麼
1工業化是現代化的主體和基礎,工業化道路是現代化建設道路的重要組成部分。毛澤東提出探索適合中國國情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在很大程度上是從探索中國工業化道路開始的。 2第一,毛澤東鑒於蘇聯在發展經濟中的經驗教訓和我國生產力落後、經濟基礎薄弱的情況,提出了「中國工業化道路」的思想。第二,毛澤東在《論十大關系》中,首先論述了重工業、輕工業和農業的關系問題;在《關於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中,又把這三者關繫上升到中國工業化道路的高度來認識。第三,毛澤東認為,由於我國工業、特別是重工業基礎薄弱,以工業為主導,把重工業作為我國建設的重點,優先發展重工業,是必要和必需的;同時,必須充分發展農業和輕工業,尤其更重視農業的基礎作用。因為只有農業發展了,才能為工業提供糧食、原料、市場和積累資金,才能更快更好地發展輕工業和重工業。第四,毛澤東提出,要適當調整重工業和農業、輕工業的投資比例,在更多地發展農業和輕工業的基礎上發展重工業;發展工業必須和發展農業同時並舉;以工業為主導,以農業為基礎;要將過去那種以重、輕、農為序安排國民經濟的做法,改為以農、輕、重為序。
C. 政治經濟學簡要說明我國為什麼要走新型的工業化道路
中國要走新型的工業化道路的原因在於:第一由於科學技術迅猛發展,以知識化、信息化為主要特徵的現代化已經提上日程,中 國必須將工業化與現代化結合起來,在實現工業化的過程中同時推進現代化,走與現代化相 適應的新型工業化道路。 第二中國國情要求走新型工業化道路,中國是人口和資源大國,但同時又是人均資源的 窮國,這就要求我們克服傳統工業化的弊端,不能再以過度消耗資源、破壞生態環境為代價 換取工業和其他事業的發展。
拓展資料
什麼是新型工業化道路?
十六大報告中曾作了概括的描述。這就是: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人力資源得到充分發揮的工業化路子。這條新路與傳統工業化相比,它的「新」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
第一,發達國家都是在工業化之後推進信息化的。我國是個發展中國家,近年來信息化發展很快。我們完全可以在工業化進程中推進信息化,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以工業化促進信息化,從而發揮後發優勢,實現生產力的跨越式發展。
第二,發達國家實現工業化特別是在快速發展時期,大多數是以消耗能源、犧牲環境為代價,負面影響是很大的。因此,我們在實現工業化過程中,特別強調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強調處理好經濟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之間的關系。
第三,在發達國家實現工業化過程中,機械化和自動化是主要著力點,從而導致失業問題的出現。我國的國情是人口多,勞動力成本比較低。這就要求我們在工業化進程中,處理好資本技術密集型產業與勞動密集型產業的關系、高新技術產業與傳統產業的關系、實體經濟與虛擬經濟的關系,有意識地在推進工業化的同時擴大就業。很明顯,新型工業化道路是在總結世界各國工業化經驗教訓基礎上,從我國國情出發,根據信息化時代實現工業化的要求和有利條件提出的,對於加快我國工業化和現代化進程,必將產生積極的推動作用。
D. 簡述建國初期走中國工業化道路的思想
第二次工業革命後世界的所有強國都是工業強國,中國要想腹腔肯定要走工業化道路。而且現在是熱兵器時代,一切武器裝備的保障就是工業,只有有了雄厚的工業基礎,才能鍛造出一支足以抵禦外敵的軍隊。
E. 毛澤東提出走中國工業化道路以什麼為主導
以農業為基礎、以工業為主導、以農輕重為序發展國民經濟,是我國發展 國民經濟的總方針
毛澤東在《論十大關系》和《關於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 中提出了以農業為基礎,以山絕簡工業為主導,以農輕重為序發展國民經濟的總方針,以及一整套「兩條腿走路」宏姿的方針,即重工業和輕工業同時並舉,中央工業和地方工業同時並舉,沿海工業逗褲和內地工業同時並舉,大型企業和中小型企業同時並舉等。
F. 中國共產黨第一次明確提出實現工業化的任務是在什麼時候
1953年
新中國成立後,經過三年的國民經濟恢復,黨明確提出了過渡時期總路線,把實現國家工業化的任務提上了日程。在蘇聯的幫助下,「一五」計劃順利完成,奠定了社會主義工業化的初步基礎。
第一個五年計劃是指從1953年至1957年,新中國仿照蘇聯工業化模式實施的,第一個為期五年的國民經濟發展計劃。新中國的第一個五年計劃是根據黨的過渡時期的總任務提出的,其基本任務是:集中主要力量進行以蘇聯幫助我國設計的156個建設單位為中心,由限額以上的694個建設單位組成的工業建設,建立我國的社會主義工業化的初步基礎;發展部分集體所有制的農業生產合作社,並發展手工業生產合作社,建立對於農業和手工業的社會主義改造的初步基礎;基本上把資本主義工商業分別地納入各種形式的國家資本主義的軌道,建立對於私營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的基礎。到1957年底,第一個五年計劃超額完成,社會主義改造和社會主義建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國民經濟面貌發生了重大的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