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有哪些被低估的工業強國
說到工業國家,我們首先想到的是西方。工業革命起源於西方,成長發展也在西方,所以總體上來說西方國家的工業底子是比較強大。其中以德國、英國、法國等為代表的西方國家工業基礎十分強大。
關於工業強國,歷來是一個比較有爭議性的話題。當然,美國、英國、法國、日本德國等這幾個國家是工業強國沒有爭議,但是比如說韓國、義大利、瑞士等國家經常被人們誤以為不是工業強國,其實不是,比如韓國給人的感覺是文娛產業發達,電影、電視劇等文化影響較廣。還有瑞士這個國家,我們的印象就是景色優美, 旅遊 文化發達。其次瑞士的金融產業也比較發達。但是說到工業,我們不太會去注意像瑞士這種國家。
關於哪些國家的工業被低估了,韓國應該算一個。韓國的工業基礎是比較強的。在傳統製造業上,韓國的 汽車 工業與造船工業都是比較強的。雖然不能說世界領先,但也是排在世界前列的。其次,韓國在新興 科技 領域也是不錯的,電子領域製造晶元,人工智慧發展也是快速且處於世界前列。
在重工業上,韓國的的大型財團類企業也是不容忽視的。其表面看起來文娛產業支撐韓國,其實韓國真正的強大來自於工業強大。
還有瑞士也稱得上工業強國。我們比較熟悉的有瑞士的鍾表。除此之外還有機械、化學等領域也是比較厲害的。瑞士的發展比較均衡了,工業發達,服務業也是有不少跨國名企, 旅遊 金融在國際上都有較高聲譽。其實像韓國、瑞士這種被忽視的國家只是因為其他領域更為著名蓋過了工業的強大。
加拿大
很多人對加拿大的印象,是一個地廣人稀,資源豐富的國家。但讓很多人意想不到的是,加拿大也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工業強國。
作為七國集團中人口最少的國家,加拿大的工業實力卻是不容小覷的。
早在1962年,加拿大就發射了雲雀1號衛星,成為世界上僅次於蘇聯和美國,第三個能自行研發,建造和發射人造衛星的國家。
加拿大是最早參加國際空間站的國家,其生產的太空機器人「加拿大臂」技術先進,長期被國際空間站和美國太空梭使用。
自1960年,加國的航天 科技 公司為商業市場設計和製造多種型號的衛星,其商用火箭技術也十分領先。
(安裝在發現號太空梭上的加拿大機械臂幫發現號執行STS-116任務)
瑞典
作為一個人口只有800多萬人的北歐國家,瑞典總是一副人畜無害的面孔。但實際上瑞典也是工業強國。
目前,瑞典擁有自己的航空業、核工業、 汽車 製造業、軍事工業,以及全球領先的電訊業和醫葯研究能力。
並且在軟體開發、微電子、遠程通訊和光子領域,瑞典也居世界領先地位。
(瑞典膺獅戰斗機,屬於第四代單發輕型戰斗機,瑞典也是世界上少數能夠自行生產戰斗機的國家)
義大利
與加拿大樣,義大利同屬於西方七大工業國之一。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義大利是從一個以農業國,發展成為一個高度工業化國家。其國際貿易與出口金額位居世界領先地位的國家。
義大利工業實力強大,年原油加工能力達1億噸,有「歐洲煉油廠」之稱,鋼鐵產量也居歐洲第二位。而且,義大利在塑料、托拉機、 汽車 、電力、機械製造、電子工業、造船、化工、軍火等工業也是十分領先。
(超跑迷心中的維納斯——法拉利LaFerrari。義大利可以說是世界超跑之鄉,如:法拉利、瑪莎拉蒂、蘭博基尼都出自於義大利人之手)
瑞士肯定算一個了。 瑞士和德國都是德語國家,在古代的時候民風彪悍,盛產職業雇傭兵,屬於地地道道的「戰斗民族」。打仗是瑞士的民族產業,因此這個國家十分擅長打造兵器、鎧甲,以及火槍的零部件,手工業從業者非常多。可以說他們和金屬和機械打交道的能力在歐洲屬於頂尖水平。後來隨著自由新教的出現,瑞士成了新教和天主教國家的緩沖地帶,從那時起瑞士就成了一個中立國家,因此很少被戰火染指,所以本土經濟建設幾乎未遭到過破壞。後來法國人帶來了先進的鍾表製作工藝後,瑞士人在鍾表和機械產業上發展十分迅猛,以至於世界首個鍾表協會——日內瓦製表協會就是在瑞士於1601年成立的。
古代瑞士以雇傭兵聞名歐洲
240年前瑞士鍾表匠發明的寫字男孩機器人,總共6000多個零件全部由手工打造,可以書寫任意單詞
如今的機械,電子和金屬加工也是瑞士工業領域的第一支柱。這幾個產業佔了瑞士工業領域總就業一人的一般,出口額佔到瑞士總出口額的40%。瑞士的鍾表和軍刀和這些一比還是小巫見大巫了。瑞士機床工業產值,在國民經濟總產值中所佔比重較高,約在1%左右,遠高於其他工業發達國家如美、德、日(在0.1%-0.7%左右)。如果論斤兩出售機床,瑞士機床每千克的價格是日本機床的2.8倍、美國機床的3.2倍,是中國大陸出口機床的10倍。
瑞士機電行業既有聞名遐爾的大公司,也有為數眾多的中小企業,例如ABB公司的電站和輸配電設備、迅達公司的電梯、蘇拉和立達公司的紡織機械、法因圖爾公司的萬用沖床、阿奇夏米爾公司的電火花機床以及布勒公司的食品加工設備,maxon的小功率電機等都是國際同類產品中的精品,為全世界眾多專業廠商和客戶所種愛。不過由於瑞士的傳統市場還是在歐洲,這些企業在中國的知名度比起德國日本還是有所差距。
GF阿奇米夏爾的 CUT P 350 精密數控慢走絲線切割機
ABB機器人
瑞士鍾表僅是瑞士強大工業能力的冰山一角(配圖百達翡麗)
除此之外,瑞士在醫療康復方面也非常厲害,這方面往往會被忽視。比如,2018年排名前三的制葯公司瑞士佔了2家。
瑞士的Hocoma公司生產的康復機器人在全球范圍首屈一指:
瑞士有這么多牛逼的企業,但人數僅有800萬。不得不說這是一個小而強的工業強國。
談起工業強國,大多數人首先會想到美國、英國、德國、法國、日本、義大利、加拿大、俄羅斯這幾個影響力很大的國家。當然也有不少被低估的工業強國,今天我就將我知道幾個和大家分享一下,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題主說完瑞士了,西面就不介紹了)
歐洲
1.奧地利
說到奧地利,大家首先想到的大概都是維也納金色大廳,是世界音樂的 頂級殿堂之一,無數音樂家在那裡留下了自己的歌聲。其實奧地利的工業水平也很不錯,特別是機械工業和化工業在世界上很有競爭力。
格洛克手槍、AUG突擊步槍、曼利夏步槍(中.國也曾是曼利夏步槍的客戶之一,光緒年間有采購)、斯太爾重型載重 汽車 等產品都是奧地利工業的代表產品。一戰後,奧匈帝國解體,捷克斯洛伐克獨立,不然奧地利的工業會更強。
2.芬蘭
芬蘭位於歐洲北部,北歐五國之一,與瑞典、挪威、俄羅斯接壤,南臨芬蘭灣,西瀕波的尼亞灣。同時,芬蘭也是一個高度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也是一個高度工業化、自由化的市場經濟體。大名鼎鼎的——諾基亞公司,就是芬蘭的坐地戶,也是芬蘭工業的標志性企業。
3.瑞典
瑞典是名副其實的工業強國,工業門類也很齊全。在航空業、核工業、 汽車 製造業、電訊業、醫葯研發、軟體開發、微電子、遠程通訊和光子領域等諸多領域瑞典居世界領先地位。
鷹獅戰機,是世界上性價比最高的多用途戰斗機,即使與美國F16比也毫不遜色;哥特蘭級潛艇世界上第一艘裝配斯特林發動機絕氣推進系統(AIP動力系統)的潛艇;愛立信公司是全球最大的移動通訊設備商。
4.荷蘭
荷蘭是一個高度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以海堤、風車、鬱金香、奶牛、足球和寬容的 社會 風氣而聞名。作為老牌資本主義國家荷蘭的工業也很發達,鹿特丹有歐洲最大的煉油中心;ASML公司的光刻機聞名世界;菲利浦的電器更是家喻戶曉。
非洲
1.南非
南非,位於非洲大陸最南端,有著「彩虹之國」的美譽。曾經是非洲唯一的發達國家,非洲的第二大經濟體。製造業從上世紀六十年代起就超越采礦業和農業產值之和,成為真正的工業化國家。南非的衛生醫療也曾是世界前列的,世界上第一例心臟移植手術就是在南非完成,那時是1967年。南非的軍火工業也很發達,涌現出了不少經典武器。「石茶隼」武裝直升機、「號角」主戰坦克、「大山貓」裝甲偵察車、G6自行榴彈炮。
美洲
1.巴西
作為南美最大的國家,巴西以桑巴和足球聞名於世,這使得巴西的工業往往被人忽略。巴西工業居拉美之首,70年代建成了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主要工業部門有鋼鐵、 汽車 、造船、石油、水泥、化工、冶金、電力、紡織、建築等。核電、通訊、電子、飛機製造、軍工等已跨入世界先進國家的行列。
巴西航空工業公司是巴西工業的代表性企業。目前該公司現已躋身於世界四大民用飛機製造商之列,成為世界支線噴氣客機的最大生產商。
亞洲
1.印度
印度能夠自行研製生產包括輕武器到坦克、飛機、軍艦、航母、戰略核潛艇、核彈、彈道導彈等絕大多數武器;印度IT產業也很發達,綜合來看印度的工業實力不可小覷。
2.伊朗
伊朗全稱「伊朗伊斯蘭共和國」位於西亞,屬中東國家。在工業上,伊朗可是中東地區首屈一指的工業強國。伊朗在全球工業排行排第38名,從數據可以看出,伊朗工業實力在世界上還是能夠數得著的,不過短板在於研發能力不足,大多數成型的產品還在於「山寨」。目前伊朗已經能夠獨立製造坦克、戰斗機、彈道導彈這樣高精尖的產品了。
3.朝鮮
朝鮮很窮,工業基礎與工業強國比差了一大截,但是放眼全世界,朝鮮也算的上是工業強國(沙特很有錢,但是工業確實比不過朝鮮)。
朝鮮可以國產輕武器、主戰坦克;也可以國產自行火炮和大口徑牽引火炮;還能自造一些微型艦艇朝鮮;彈道導彈在世界上也勉強能排上名號。除了極為高精尖的自己國家空軍部隊裝備的相關戰機之外,朝鮮自己的軍事工業可以提供,朝鮮軍隊幾乎所有的制式武器裝備。和世界上絕大多數連槍支彈葯都無法自足,只能靠進口的國家比。朝鮮的工業還是不錯的。
就到這里,各位對此,是否還有其他高見?或者你們還有哪些補充,一起來探討。
非常歡迎大家來吐槽!!!
說到工業強國,很多人首先就會想到美國、日本、德國,有的還能想到英國、法國、韓國或者加拿大(中國目前還是工業大國,而不是工業強國)。很少人會注意到瑞士。因為瑞士在外人的眼中工業並不強,他最為知名的產業,是銀行、保險、還有就是手錶。
實際上瑞士的工業實力非常強。瑞士它遠不止有手錶製造,還有制葯、化學、食品等工業。而且這些製造業的產品附加值非常高。公司並不需要很高的出貨量,就能賺取高額的利潤。
在2017年全球製造500強排行榜中,瑞士有8家企業入圍,數量排名全球第十。但瑞士的經濟規模卻是全球前15都還排不上。這也就可以看出瑞士的製造業企業實力還是非常強的。
在手錶製造領域,瑞士誕生了大量的全球知名品牌,包括勞力士、歐米茄、天梭、浪琴、百達菲麗、江詩丹頓。這些手錶的售價動輒上萬,甚至有幾十萬的,有的售價還超過百萬。
(這款江詩丹頓手錶的售價高達680萬元人民幣)
瑞士的制葯行業也非常有名,共有兩家制葯企業進入了世界500強,分別是羅氏制葯和諾華制葯。在2018年世界500強排行榜上,羅氏制葯以566億美元的營收排名第169位,諾華制葯以501億美元的營收排名第203位。我國作為一個醫葯大國,還沒有醫葯企業進入世界500強。
瑞士的食品行業長得也相當不錯。在這個領域它當成了一家世界級跨國巨頭,就是雀巢。目前雀巢的營業收入接近1000億美元,和我國的華為相當。一家做食品的企業,規模竟然可以做到這么大,真是不可思議。我國兩家著名的食品品牌——太太樂和銀鷺均已被雀巢收購。
所以梳理下來,瑞士可不僅僅只有銀行和鍾表。他還有很多行業發展的相當不錯,所以綜合下來他算得上是一個工業強國。
應該有瑞士,瑞士這個不起眼的國家有高度發達的工業體系。他的精密機械儀器製造、化工、化學制葯等等絕對是世界領先。在二戰期間他的厄利康高炮在德軍中擊落了無數敵機他們生產的軸承更是德國武器裝備不可或缺的,既便是現在瑞士的輕武器也是世界頂級的。
義大利吧
瑞典,荷蘭,西班牙,韓國,以色列,捷克,印度
絕對中國啊,世界工業門類最全的國家,工業GDP超過美日德的總和,僅就工業方面而言,未來世界上只會有兩個國家:中國和外國。
舉個例子,奧運會上有一個人,報名參加了所有項目,而且基本所有項目都能進前五名,很多項目可以拿到獎牌,也有很多項目是世界第一。大家反而說他大而不強,因為國人覺得只要不是第一就等於落後。
被嚴重低估的工業強國是中國,世界上唯一一個具有所有工業類別的國家,說中國不是工業強國,外國人是不信的。
② 工業現代化程度哪個國家最高
要說工業最發達當屬德國
表現在:德國的工業以重工業為主,汽車、機械製造、化工、電氣等佔全部工業產值的40%以上。食品、紡織與服裝、鋼鐵加工、采礦、精密儀器、光學以及航空與航天工業也很發達。中小企業多,工業結構布局均衡。 有 賓士 大眾 西門子 巴斯夫,拜爾,康明,蒂森克虜伯、、凱士比等有名企業。德國的工業實力在二戰中就已顯示出來。
日本的工業也很發達 但主要還是汽車方面。要知道日的強項在於做的精巧細致,無法有大的創新。
至於美國,美國是金融貿易國家,他的工業主要集中在電子產業,他的很多傳統工業都已經轉移到了其他國家除過一些戰略產業。我們常說美國貿易赤字,但仔細想想美國只需要只需多印些綠紙就買到你們的勞動成果,這都由世界貨幣美元帶來的。
前蘇聯工業方面,前蘇聯在精密加工 和電子工業方面很落伍
世界上有三類國家 一類 資源類國家(發展中國家) 二類 製造業國家(英 法 俄 德 日 中)三類 金融貿易國家(美國一家)
美國以前是金融貿易加製造業國家,現在已徹底是金融貿易國家 扮演購買者 而不是製造者
排名
傳統工業最強:德國
新興工業最強:美國
③ 工業化國家有哪些
1、工業化國家有俄羅斯、英國、美國、法國、德飢陪國、日本、韓國、新加坡等。
2、國家工業化一般是指製造業或第二產業所創造的國民收入在國民收入中所佔比重逐步提高,製造業或第二產業中就業的勞動人口占總勞動人口的比例持續上升的過程。工業化是一個長期不斷陸肢羨變化的過程,其間往往還伴隨著經濟結構的變化,一方面由傳統的農業部門佔主導地位向工業佔主導地位轉變,另一方面工早拍業部門的內部結構也處於不斷的演進之中。一般將工業化劃分為早期工業、中期工業和新興工業三個階段,以表示工業化的發展進程。
更多關於工業化國家有哪些,進入:https://m.abcgonglue.com/ask/446e481616109146.html?zd查看更多內容
④ 日本工業化的特點有哪些
日本工業化有自己的特點。第一,日本的工業化是在政府的推動和對外軍事侵略過程中發展起來的。歐美國家在工業化的過程中,政府也會起到很大作用,但是政府推動工業化在日本表現得更加明顯。日本的工業化從開始到基本完成,起主導作用的都是明治政府。明治政府通過發行「金祿公債」,設立「創業基金」和「勸業基金」,增加財政信貸以及「處理」國營企業等一系列措施,支持、扶植和保護私人資本,尤其是那些與政府關系非常密切的官商,從而形成了日本工業化中的私人資本和國家權力之間的特殊關系。在日本,財閥對政府是有依賴性的。明治政府在工業化中提供了大量的公共產品,興建了有利於軍事工業的社會基礎設施。通過公共產品的提供,進一步確立了政府在工業化中的地位。 第二,因為日本工業化有自己獨特的歷史情勢,所以其工業化道路和歐美國家有很多不同。英法等國家的工業化,一般都是從消費資料生產部門,尤其是紡織業的生產過程的機械化開始,在這些行業的機械化達到一定的水平之後,在擴展到生產資料的生產部門。日本的工業化過程則要相對復雜。消費資料生產部門和生產資料生產部門現代化是相互交錯進行的。對於私人資本而言,工業化是從以紡織業為代表的輕工業開始的,然後擴展到造船、機械機器等重工業部門。對於國家資本來講,因為已有幕藩體制下的軍工企業基礎,所以一開始就從軍事重工業開始著手工業化。 第三,日本的工業化是通過移植西方近代產業和外國的技術裝備實現的。當日本進行工業化的時候,西方的歐美國家工業化已經進行了一段時間。這樣一個情勢,使得日本可以引進當時最先進的技術設備和工業化的經營管理思想、組織形式和各種制度安排。引進大量的技術設備為工業化提供了一個好的平台,但是由於國內的工業基礎比較薄弱,特別是重工業占據主導地位的是軍事工業,所以使得日本的機器製造業較為落後。基礎的薄弱和產業結構的畸形使得日本對外國技術裝備的依賴加深,從而導致在一個相當長的時期內,日本都把重工業作為工業化的目標選擇。 第四,日本的工業化是非西方的工業化,其中蘊含了日本的民族精神。著名的經濟史學家戴維路S路蘭德斯認為,文化在經濟發展中所起的作用很大。他說:「任何類型的經濟發展都是復雜的,而且包括種種相互影響的因素。其中還常有機會成分。但在對這些偶然事件,或隨機事件,或由地理引起的問題作一最終分析時,『文化』則被廣泛使用。[1]」 弗朗西斯路福山也認為:「現代制度是必不可少的,但是卻不足以構成現代繁榮和社會安康的充分條件,它們還必須與某些傳統和道德習俗相結合。[2]」日本將其精神和工業化結合在一起。日本沒有基督教的傳統,「無意對創世作猜測或崇拜一個滋生萬物之神,注重自然現象,甚至敬畏出類拔萃的山川鳥獸。這種種專著於刻下環境之事物,有意受自然力量之感召,不沉湎於抽象觀念的習慣,不可能與日本人經常在技術工作中表現精研獨到的能力及個人行動易於協調沒有關系。[3]」 日本的武士道文化和等級制思想使得日本人有了崇武尚美的獨特性格。這種性格和加上島國的約束使得日本人經常有侵略意識。在日本重工業化的過程中,日本人正是通過戰爭掠奪到工業化所需要的資本。日本人善於學習,而且非常徹底,表現在它的制度變遷上。歷史上,當中國經濟獨步於世界的時候,那麼它學習中國的官僚組織架構。但是由於沒有異族侵略的威脅,所以日本沒有像中國一樣形成中央集權制,日本的戰國時代時間很久。在西方崛起以後,日本人很快便選擇「脫亞入歐」,開始學習西方各國的制度。根據本國的歷史和國情,日本人從英國、法國、美國、德國等發達國家借鑒自己所需要的東西。通過借鑒學習,從而融合到自己的經濟發展大計當中,並且成就了自己的工業化模式。
⑤ 世界工業化國家有哪些
世界工業強國有哪些
美、意、法、德、日、中國、瑞典、英國、芬蘭
七大工業國包括哪些國家
1,它指的是7種貨幣,美元(美國),歐元(歐盟),英鎊(英國),加元(加拿大),澳元(澳大利亞),瑞士法郎(瑞士),紐西蘭元(紐西蘭)
2,G7:美、英、法、伐、意、加、日
全世界八大工業國有哪些國家
美國、英國、法國、德國、義大利、加拿大、日本,加上俄羅斯。
全世界八大工業國有哪些國家
八大工業國
美國、英國、德國、法國、日本、義大利、加拿大及俄羅斯
當今世界究竟有幾個真正的工業國
有 不多
世界上工業大國有哪些
按洲分歐美:美國 加拿大 英國 法國 德國 俄羅斯亞洲:中國 日本 韓國 中國台灣 印度 伊朗南美洲:巴西 阿根廷基本上就這些有一定的規模,我國的工業規模很大但是在某些方面還需要做強
世界上有幾個國家有完整的工業體系
我所知道的美國、中國。俄羅斯偏於重工業,英法德日這些老牌資本主義國家是不是也有完整的工業體系?印度、巴西幾個少數發展中國家好像也有完整的工業體系。
世界上擁有完整工業體系的國家有那些
我所知道的美國、中國。俄羅斯偏於重工業,英法德日這些老牌資本主義國家是不是也有完整的工業體系?印度、巴西幾個少數發展中國家好像也有完整的工業體系。
世界上「臨空型」的工業園區有哪些國家
臨空型工業是當代出現的一種新型的工業布局形式。由於科學技術的進步,新興工業的出現,現代交通運輸業的發展,工業產品特別是電子元器件產品的生產日益向小型化、輕量化、短期化方向發展,這樣就可以利用迅速方便的空運來實現產品的運輸,以適應現代化生產的要求。對於小型、輕量的電子元器件等尖端產品的生產組裝,空運成為最便捷的傳送方式,被認為是工廠傳送帶的延伸。這就使智力、技術、資源和交通條件成為決定這類工業布局的關鍵因素。在智力資源密集地區修建現代化的機場和四通八達的高速公路網,在機場附近建立大批電子工業企業,把智力、技術、交通等生產要素組合在一起,利用其便利的交通運輸條件,形成高新技術產業的布局形式,就是臨空型工業布局的基本特徵。日本九州南部和本州東北地區是兩個典型的"臨空型"布局.美國"矽谷"是知識密集,環境優美的新型工業區,也屬於"臨空型".
⑥ 挪威是高度發達的工業化國家,挪威為什麼是最富有的國家呢
挪威是飛速發展的現代化國家,石油工業是社會經濟的主要支撐,挪威都是西歐最大的一個石油輸出國和世界第三大的石油輸出國。挪威有豐富的石油網路資源、自然資源、水產資源、礦物資源、旅遊資源開發。
挪威的石油開採得上溯到1971年,那時候挪威的人均GDP還達不到西方國家比較發達國家的平均,歸屬於歐洲很窮的國家之一。在1975年,挪威達到經濟發展巔峰狀態,初次變成石油出口國,宣布邁進了石油王國。
挪威做為世界極為重要的海事局國之一,其海域坎坷,近海島嶼達15萬只,基本上都是優良港口,其北邊沿海地區便是世界著名的魚場。值得一提的是,挪威即是世界第四大航運業國家,都是世界第一大航運業群集。
令人震驚是指,挪威人口僅535.33數萬人,還不足世界人口的0.1%,竟然控制了全世界11%的石油集裝箱船,占據著世界臨海運送業務流程15%的市場份額。
⑦ 辛巴威,莫三比克,納米比亞,哪國更富哪國工業化水平高
辛巴威
辛巴威 (Zimbabwe,又譯為辛巴威),全名辛巴威共和國,是一位於非洲南部的內陸國家。辛巴威在1980年之前的舊稱叫做羅德西亞(Rhodesia),這名字源自於替英國在這地區建立殖民地國家的帝國主義者,賽希爾·約翰·羅德(Cecil John Rhode)。哈拉雷(Harare)是辛巴威首都,原名沙利斯貝利(Salisbury)的該城,是羅德在1890年時建立的貿易集散城市。
地理
地理上,位於非洲東南部內陸,維多利亞瀑布、三比西河(Zambesi River)、三比西河上游的卡里巴水壩(Kariba Dam)與大壩攔阻河水積蓄而成的卡里巴湖共同圍成辛巴威北邊的疆界,與尚比亞相鄰。辛巴威的東邊國界全部與莫三比克相鄰,西南為波札那,南境則有一部分與南非相連,以林波波河(Limpopo River)為界。面積約39.1萬平方公里。主要河流有贊比西河和林波波河,分別為同尚比亞和南非的界河。東部邊境為山地,其他分屬三級階梯狀高原,海拔800—1,500米。全境最高點2,592米。北部屬贊比西河流域,南部屬林波波河和薩比河流域。大部屬熱帶草原氣候,年均氣溫22℃,10月份溫度最高,達32℃,7月份溫度最低,約13~17℃。年降水量從西南向東北,由300毫米遞增到1,250毫米。
人口
1310萬。黑人占人口的97. 6%,主要有紹納族(佔79%)和恩德貝萊族(佔17%),白人佔0.5%,亞裔約佔0.41%。英語、紹納語和恩德貝萊語同為官方語言。40%的人口信奉原始宗教,58%的人信奉基督教,1%信奉伊斯蘭教。
行政區劃:
全國分為8個省,下設55個區,14個市鎮。8省名稱為:西馬紹納蘭、中馬紹納蘭、東馬紹納蘭、馬尼卡、中部、馬旬戈、北馬塔貝萊蘭、南馬塔貝萊蘭。
國家政要:
總統羅伯特·穆加貝(Robert Mugabe) ,1987年12月就任,1990年3月、1996年3月和2002年3月連任。
歷史
西歐殖民者入侵前,非洲人已建立國家,留存有著名的石頭城(辛巴威)等眾多文物遺址。1890年淪為英國南非公司殖民地,被稱為南羅得西亞。1923年起由英國政府直接統治,改作自治領地。1953年成為中非聯邦的一部分。1963年聯邦解散,次年當地白人統治者改名羅得西亞,並於1965年片面宣布獨立,1970年又改稱羅得西亞共和國。當地人民為爭取獨立解放進行長期斗爭,1980年4月18日辛巴威共和國宣布獨立,建立了由黑人多數統治的政府。
辛巴威是南部非洲重要的文明發源地,在中世紀時代,該地曾存在一個紹納人(Shona,屬於班圖(Bantu)族的一支)建立的文明,並且遺留下不少文化遺跡,其中最重要的莫過於大辛巴威古城(也是辛巴威的命名由來),以此城為首都的穆胡姆塔巴帝國(Munhumutapa Empire)透過與來自印度洋岸的回教商隊貿易,在11世紀時漸漸強盛,利用當地生產的黃金、象牙與銅礦等重要物資,交換來自波斯灣地區的布料與玻璃等生產品,15世紀時,已經成為非洲南部最大的邦國。
紹納文明的強盛在19世紀時邁入尾聲,1837年時,紹納人被屬於祖魯族的恩德貝勒人(Ndebele)征服,而來自英國與來自南邊的波爾人(荷裔南非人)開始逐漸蠶食這個地區。1888年,英國帝國主義者羅德從恩德貝勒國王手上取得他們領土內的采礦權,隨後在1889年替英屬南非公司(British South Africa Company)取得這里的領土權,並且在1895年時正式建立殖民國家「羅德西亞」。羅德西亞在1911年時分開成為北羅德西亞(今日的尚比亞)與南羅德西亞,後者在1922年時成為一個英屬自治殖民地。
1953年時,南北羅德西亞再次聯合成為一個聯邦,命名為羅德西亞與尼亞薩蘭聯邦(Federation of Rhodesia and Nyasaland,簡稱羅尼聯邦),但卻只存在短短的十年後,於1963年時解散。羅尼聯邦解散時,南羅德西亞境內握有大部分控制權、以伊安·史密斯(Ian Smith)為首的少數白人族群宣布該國獨立為南羅德西亞國(並在1964年時改為羅德西亞),但這份聲明並不受境內大部分由北羅德西亞與尼亞薩蘭所控制的黑人族群所認可。負責託管這地區的英國聲稱此獨立宣言是種叛亂行為不予承認,但也沒有實際使用武力來恢復控制權。在1966年至1968年的國際斡旋工作失敗後,英國要求聯合國對羅德西亞進行經濟制裁,但一意孤行的白人政權仍然在1970年時宣布成立共和國政體,也沒有獲得任何國際上的承認。
在白人執政的這段期間,辛巴威境內的黑人團體一直在進行激烈的游擊戰試圖推翻當權者。1978年,在國際制裁與黑人武裝運動的交相夾擊下,白人政府終於被迫與包括辛巴威非洲民族聯盟(ZAPU)及辛巴威非洲國家聯盟(ZANU)在內的諸多黑人勢力簽訂了協約,共同推派衛理公會主教穆佐列瓦(Abel Tendekayi Muzorewa)擔任辛巴威羅德西亞臨時政府的首相。在英國的監督下,黑人游擊組織終於願意卸除武裝結束內戰,在1980年時舉行了該國有史以來的第一次民主選舉,雖然穆佐列瓦有原本羅德西亞白人政權與南非政府的支持,但卻在本國大部分的黑人族裔中缺乏信賴,他的過渡政府並沒有在大選中獲得持續執政的機會,而是由羅伯·穆加比(Robert Mugabe)與他領導的辛巴威非洲民族聯盟(ZAPU)獲得政權。
在國家政權順利轉移到黑人政府的手上之後,於1980年4月18日辛巴威共和國正式獨立建國。在此之後穆加比連續贏得多次競選,一直持續執政至今。
雖然辛巴威的國政已經轉移到了黑人族裔的手上,但是該國超過70%的可耕土地卻仍然把持在占總人口不到1%的少數白人手上。2000年開始,辛巴威政府以白人所持有之土地系在殖民時代從黑人原住民手中非法取得為理由,進行激烈的地權轉移運動,強制沒收白人擁有的土地。此舉造成境內白種農人的大量出走,動搖經濟,許多基礎民生需求匱乏。2002年時,無視於國際社會的譴責,穆加比在大選中再次獲得連任,其反對黨與勞工組織紛紛發動罷工與抗爭、要求穆加比提早下台退休,而政府則以軍警部隊強力鎮壓。主要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為首的資金援助債權國,控告穆加比政權藐視人權與在大選中舞弊,紛紛擱置援助計劃,而大英國協則在2002年時宣布對辛巴威停權一年處分,辛巴威則於不久之後主動退出該協會作為回應。
政治:
現行憲法於1979年12月在英國主持下由辛巴威各主要黨派在倫敦蘭開斯特大廈舉行的制憲會議上制訂,獨立時開始生效。總統為國家元首和武裝部隊總司令;國民議會是國家最高立法機構;政府實行總統內閣制,內閣成員由總統任命,具有議員資格才能入閣。
經濟:
自然資源豐富,工農業基礎較好。工業占工農業總產值的三分之二。工業製成品向周邊國家出口,正常年景糧食自給有餘,為世界第三大煙草出口國,經濟發展水平在南部非洲地區僅次於南非,製造業、礦業和農業為國民經濟的三大支柱。私有企業產值約占國內生產總值的80%。自然資源豐富,有煤、鉻、鐵、石棉、金、銀、鋰、鈮、鉛、鋅、錫、鈾、銅、鎳等。煤、鐵、鉻、石棉等礦藏以量多質好飲譽世界。津一直是瘋狂掠奪非洲財富的西方殖民者的垂涎之地,獨立前它被稱為「英國王冠上的寶石」。煤蘊藏量約270億噸。鐵蘊藏量約2. 5億噸。鉻和石棉的儲量均很大。水力資源貧乏。工業門類主要有金屬和金屬加工(占總產值25%)、食品加工(15%)、石油化工(13%)、飲料和卷煙(11%)、紡織(10%)、服裝(8%)、造紙和印刷(6%)等。 農牧業主要生產玉米、煙草、棉花、花卉、甘蔗和茶葉等,畜牧業以養牛為主。耕地面積3328萬公頃,農業人口佔全國人口的67%,不僅糧食自給有餘,享有南部非洲「糧倉」的美譽。津已成為非洲主要糧食出口國、世界主要烤煙出口國和歐洲鮮花市場的第四大供應商,農產品出口約佔全國出口收入的三分之一。旅遊業發展快速,成為津主要創匯部門。著名風景點為維多利亞瀑布,還有26個國家公園和野生動物保護區。主要出口煙草、黃金、鐵合金,主要進口機械、工業製成品和化工產品。南非為最大貿易夥伴。 對外聯系皆通過鐵路借道鄰國港口。
新聞出版:
先驅報》為津最大日報,主要反映政府觀點,政府擁有該報50%的股份。《星期日郵報》發行18萬份。《黎明周報》為紹納語和恩德貝萊語報紙,主要面向農村。《記事報》主要反映恩德貝萊族人的觀點。《金融公報》在津白人中頗有影響,時常對政府持批評態度。《辛巴威獨立報》為周報,對政府持批評態度。《辛巴威新聞》和《人民之聲》周刊為津執政黨民盟(愛國陣線)的月刊。非時事政治性雜志主要有《展示》和《地平線》。辛巴威全非通訊社(ZIANA)成立於1981年10月,津官方通訊社。辛巴威廣播公司(ZBC)於1933年成立,為政府所有。分電台和電視台兩部分。電台有4個台,即英語台、非洲台、音樂台和教育台,分別以英語、紹納語和恩德貝萊語播出。電視台建於1960年,有兩個頻道,均為彩色節目,每天15~23時播放。電視一檯面向全國,播出新聞、綜藝節目;電視二台原為教育台,現已商業化,改名娛樂台(Joy TV)。
外交:
對外奉行積極的不結盟政策。推行睦鄰友好方針,努力穩定周邊環境。以發展同非洲國家特別是南部非洲國家關系為外交重點,同時大力加強與其他發展中國家尤其是東南亞國家關系。主張全面、徹底的核裁軍和建立新的國際經濟秩序。
與中國關系:
1980年4月18日,辛巴威同中國建立外交關系。此後中津兩國領導人頻繁互訪,友好合作關系順利穩定發展。穆加貝總統在中津建交當年就來華訪問,以後又多次訪華,成為訪華次數最多的非洲國家領導人之一。2005年7月,穆加貝總統再次對中國進行國事訪問。
莫三比克
①國名:莫三比克共和國(The Republic of Mozambique) 。舊譯「莫三鼻給」。
獨立日:6月25日(1975年)
國慶日:6月25日(1975年)
國旗:呈長方形,長與寬之比為3∶2。靠旗桿一側為紅色等腰三角形,其中有一顆黃色五角星、一本打開的書和交叉著的步槍和鋤頭。旗面右側為綠、黑、黃三色的平行寬條,黑色寬條上下各有一白色細條。綠色象徵農業和財富,黑色代表非洲大陸,黃色象徵地下資源,白色象徵人民斗爭的正義性及所要建立的和平事業,紅色象徵爭取民族解放的武裝斗爭和革命。黃色五角星代表國際主義精神,書本象徵文化教育,步槍和鋤頭象徵廣大勞動者和武裝部隊的團結及其共同保衛、建設祖國。
國徽:呈圓形,圓面上有打開的書本、步槍和鋤頭圖案,寓意同國旗;下方的波紋象徵海洋;中間有放射光芒的太陽圖案,象徵革命和建設的新生活。圓周由齒輪和玉米、甘蔗環飾,象徵工業和農業;頂端有一顆紅色五角星,象徵國際主義精神;底部的紅色綬帶上寫著「莫三比克共和國」。
國家政要:總統阿曼多·格布扎(Armando Guebuza),2005年2月宣誓就職。
自然地理:面積79. 9萬平方公里。位於非洲東南部,南鄰南非、史瓦濟蘭,西界辛巴威、尚比亞、馬拉維,北接坦尚尼亞,東瀕印度洋,隔莫三比克海峽與馬達加斯加相望。海岸線長2630公里。高原、山地約佔全國面積3/5,其餘為平原。地勢從西北至東南大致分為三級台階:西北部是高原山地,平均海拔500-1000米,其中賓加山高達2436米,為全國最高點;中部為台地,高度在200-500米之間,有島山散布其間;東南部沿海為平原,平均海拔100米,呈帶狀分布,北窄南寬,總面積33萬平方公里,是非洲最大平原之一。河流眾多,贊比西、林波波等大河均自西向東注入印度洋,富水力資源。馬拉維湖是莫同馬拉維之間的界湖。海岸線長2,630公里,濱海多沼澤、沙洲和紅樹林。大部屬熱帶草原氣候,年降水量600-1,500毫米,北部多於南部。 森林約佔領土的四分之一。
人口:1574萬(1997年8月),有60多個部族,絕大多數屬班圖語系的馬庫阿人、聰加人、馬拉維人、馬紹納人等。官方語言為葡萄牙語,主要部族有自己的語言。大多數人信奉原始宗教。
首都:馬普托(Maputo)
簡史:公元13世紀,馬紹納人在現辛巴威和莫三比克一帶建立莫諾莫塔帕王國,16世紀初國勢漸衰。1505年遭葡萄牙殖民者入侵,建立殖民據點。1700年淪為葡的「保護國」,1752年葡設總督進行統治,曾稱葡屬東非洲。1884—1885年莫被劃為葡殖民地。1951年葡將其改為「海外省」。1891年巴盧埃族舉行起義,堅持了25年之久,1964年9月25日莫解放陣線領導人民開展反葡殖民統治的武裝斗爭。1974年9月7日莫解陣同葡政府簽署了關於莫三比克獨立的《盧薩卡協議》。1975年6月25日正式宣告獨立。1990年11月改國名為莫三比克共和國,實行多黨制。
政治:現行憲法於1990年11月30日生效。憲法規定:以多黨製取代一黨制,實行黨政分開和司法獨立;總統由全民直接選舉產生,任期五年,只能連任兩屆。
經濟: 絕大多數居民從事農業,農業產值占國民生產總值的40%。糧食主產玉米、薯類;經濟作物主要有棉花、甘蔗、劍麻、腰果、茶葉、椰子、煙草等,是非洲最大腰果生產國。牲畜中羊居多。工業占國民生產總值三分之一,以食品、紡織、農產品加工為主,還有煉油、煉鐵、水泥、輪胎、車輛裝配和修理等企業。礦業開採煤、鐵、鉭鐵礦等,尚有鈾、銅、金、鎳、鈷等礦藏。鉭鐵礦品位居世界首位。出口腰果、蔗糖、茶葉、椰干、木材、棉花等。進口機器、車輛、消費品、鋼材、原油和油品等。各主要港口皆有鐵路干線分別通南非、辛巴威、馬拉維、史瓦濟蘭等鄰國,過境運輸量大,是重要國民收入來源。
外交:奉行獨立、不結盟政策。
與中國關系: 1975年6月25日,莫三比克同中國建交。2004年4月,希薩諾總統對中國進行工作訪問 。
②莫三比克港口。在東北部,印度洋莫三比克海峽中一個近岸的珊瑚島上。人口約1萬。建於1508年,是全國最古老的城市和海港, 1907年前曾是葡萄牙的殖民據點和對外聯系重要口岸。因港口水淺,與內陸聯系不便,隨其他港口的興起而衰落。有煙草加工、榨油等小型工業。多歷史文物,以古碉堡、教堂等出名。
納米比亞
納米比亞(Namibia) 非洲西南部國家。全稱納米比亞共和國。面積82.31萬平方千米。人口149萬(1993)。90%為黑人,主要部族有10個,奧萬博人佔51.2%,卡萬戈人佔9.3%。此外有白人和有色人種。英語和南非荷蘭語為通用語言,各部族有本族語言。白人和多數黑人信奉基督教,其餘信奉原始宗教。首都溫得和克。
地理 北與安哥拉、尚比亞接壤,東、南鄰波札那和南非,西瀕大西洋,海岸線長1600千米。地處南非高原西側,全境大部分地區海拔1000~2000米 。 中部為中央高地 ;東部為卡拉哈里盆地的一部分;西部沿海一帶為沙漠性平原 。位於西部偏北的布蘭德山海拔2610米,為全境最高點。南部的奧蘭治河和北部的庫內內河,分別為同南非和安哥拉的界河。大部分地區屬亞熱帶、半沙漠性氣候,因地勢較高,終年溫和,溫差變化不大。
歷史 在西方殖民者到來之前,納米比亞當地居民從事漁獵,並出現種植業。15世紀,荷蘭、西班牙、英國等殖民者接踵而至。1884 年,德國佔領沿海一帶 ,1890 年佔領全境。南非1915年7月出兵佔領西南非洲(今納米比亞)。1920年12月17日, 國際聯盟「委託」南非統治該地 。南非1949年吞並該地。 1960 年4月,西南非洲人民組織成立,並於1966 年 8 月 26 日領導人民開始爭取民族獨立的武裝斗爭 。1967年5月聯大特別會議決定成立西南非洲理事會(後改稱聯合國納米比亞理事會)作為該地行政當局,負責結束南非的非法佔領。1968 年 6月聯合國大會將「 西南非洲 」更名為「納米比亞」。1978年9月29日,聯合國通過 435號決議,要求終止南非統治,通過聯合國監督下的公民投票實現納米比亞獨立。
1989 年11月 在聯合國監督下進行制憲議會選舉,西南非洲人民組織獲勝執政。1990年2月,薩姆·努喬馬當選為首屆總統。同年3月21日,納米比亞正式宣布獨立 ,定國名為納米比亞共和國。
政治 1990年通過的憲法規定:納米比亞是一個主權、獨立、統一和世俗的共和國;實行三權分立、兩院議會和總統內閣制;總統為國家元首和政府首腦兼武裝部隊總司令,每屆任期5年,連任不得超過2屆。納米比亞的議會由國民議會和全國委員會組成。國民議會擁有立法權,全國委員會擁有審議和駁回國民議會方案的權利。納米比亞政府為總統內閣制。總統為S.努喬馬,總理H.根哥布。
納米比亞主要的政黨有:①西南非洲人民組織。1960年成立,前身是1958年成立的奧萬博蘭人民組織。②特恩哈爾民主聯盟。1977年成立。③納米比亞聯合民主陣線。1989年成立。④基督教全國行動。1989年成立。
經濟 納米比亞經濟以采礦業為主。礦業、畜牧業和漁業是納米比亞經濟的3大支柱 。產品90%外銷 。經濟命脈掌握在南非、英國、美國及當地白人手中。獨立後,政府明確宣布尊重私有財產,不實行大規模國有化;實行混合經濟體制,由私人資本、外國資本和政府參與的混合企業作為國家的經濟支柱。在土地方面,採用補償方式將未充分利用而被白人農場主遺棄的土地收歸國有,分配給無地少地的黑人群眾;同時設法安置回國難民,逐步改善黑人生活狀況;制定投資法,鼓勵外國投資 。1993年國內生產總值為81.94億蘭特。貨幣單位南非蘭特 ,匯率為 3.506 蘭特兌1美元(1994年10月21日)。
納米比亞礦產資源豐富,為非洲第四大礦產國。主要礦藏有:鑽石、鈾、銅、鉛、鋅、鎢等。采礦業為納米比亞最大經濟部門。製造業不發達,僅有肉類魚類加工廠、食品廠、木材加工廠和小型機械廠。85%的日用品依賴進口。畜牧業較發達 ,占農牧業總產值的 80%~90% 。全國有農場6300餘家,絕大多數為白人經營。種植業一向落後,糧食不能自給。主要農作物為玉米、小麥、棉花等。在漁業方面,政府確定了200海里專屬經濟區 ,准備實行有計劃開發 ,阻止別國掠奪性捕撈,破壞漁業資源,同時大力發展漁業加工。沿海盛產鯡魚、沙丁魚、鯖魚、鱈魚及龍蝦等。
納米比亞交通運輸業 的基礎設 施較發達 。 公路總長為5.8萬千米,其中瀝青路4500千米。鐵路總長2382千米 。沃爾維斯灣為最大深水港。境內各大城市均有機場,首都的國際機場有定期航班飛往南非、波札那、德國和瑞士等。旅遊業較發達。海灘、自然保護區等旅遊點集中在北部和南部地區。70%的遊客來自南非,其他來自西歐。
納米比亞獨立後留在南部非洲關稅同盟和共同貨幣區內,其關稅、外貿、外匯收入仍受南非控制。南非取消了對納米比亞的財政預算補貼。主要債權國是南非。
文化教育 獨立後,政府廢除了南非在納米比亞實行的種族隔離教育制度,決定建立符合納米比亞需要的普及教育制度,規定6年免費義務小學教育 。全國文盲率為60% 。納米比亞報刊主要有:《共和報》、《納米比亞人報》、《今日納米比亞》、《溫得和克觀察家報》。納米比亞廣播公司,原稱西南非洲廣播公司,1979年創建;下設廣播電台和電視台。
對外關系 納米比亞支持加強非洲國家間的合作、南南合作和南北對話;主張通過談判解決國際爭端。納米比亞重視同鄰國和前線國家的團結和合作。
納米比亞與中國於1990年3月22日建交。
納米比亞雖從南非的經濟下獲得獨立,但一時還不能割斷一切關系。它仍留在由南非控制的共同貨幣區和南部非洲關稅同盟中。兩國在沃爾維斯灣和附近幾個島嶼的歸屬問題上有爭議;1991年5月雙方同意在爭端最終解決之前 ,兩國暫時實行共管。
美國在納米比亞有較大的經濟利益。美國在納米比亞的公司占所有外國在納米比亞公司的1/3以上。歐洲共同體特別是德國和北歐國家和納米比亞的經濟也較為密切。
[文化教育]
獨立後建立普及教育制度,規定六年免費義務小學教育。全國擁有近1350所中小學校,在校學生50萬人。納米比亞大學是全國唯一的綜合性大學,建於1993年,有學生4000多人;另有10多所中等技術學校和師范學校。納全國文盲率為60%。2004/2005年度預算教育經費為23.99億納元,占各部委預算支出排名第一位。
[新聞出版]
全國有192家新聞機構和組織。有報刊十餘種,主要報刊:《納米比亞人報》,1985年創刊;《共和者報》,1977年創刊,特恩哈爾民主聯盟機關報,有英、德、荷蘭文;《新時代報》,人組黨報;《溫得和克廣告者報》。納米比亞廣播公司為全國性廣播和電視機構,成立於1979年,產權為國家所有。下設廣播電台,用英、德、南非荷蘭語和13種地方語廣播;電視台只有一個頻道,主要用英語播出節目。納米比亞通訊社為半官方通訊社。南非在納設有電視轉播站。
[外交]
奉行不結盟和非洲團結的政策,希望同南非保持良好關系。
[與中國關系]
1990年3月22日,納米比亞同中國建交。2004年7月,努喬馬總統對中國進行工作訪問。2005年12月,納米比亞總統波漢巴對中國進行國事訪問 。
[國徽]
中間的盾面上為國旗圖案。盾徽兩側各有一隻非洲直角大羚羊,象徵勇氣、優美和自豪;上端為一隻魚鷹,象徵該國領導人的遠見。盾徽之下的圖案是該國沙漠性平原的象徵,代表民族堅韌不拔的精神;印在沙漠性平原上的花飾象徵該國的傳統和豐富的自然資源。底部的飾帶上寫著「團結、自由、正義」。
[獨立日]
3月21日(1990年)
[國慶日]
3月21日(1990年)
[國石]
鑽石
[政府]
本屆政府於2005年3月就職。現主要成員有:總理納哈斯·安古拉(Nahas Angula),副總理利伯蒂納·阿馬蒂拉(Libertina Amathila,女),外交部長馬爾科·豪西庫(Marco Hausiku),內政與移民部部長羅莎莉婭·恩吉丁瓦(Rosalia Nghidinwa,女),貿易和工業部長伊曼紐爾·納吉澤科(Immanuel Ngatjizeko),財政部長薩拉·庫岡吉爾瓦-阿馬蒂拉(Saara Kuugongelwa-Amadhila,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