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德國最強的七大專業有哪些
去德國留學的學生很多,對於德國高校的專業來說大家也多少有所了解的吧?在德國最強的專業很多,而且對於今後的就業問題也是很有幫助的,那麼86來為廣大留學生解讀德國最強的七大專業有哪些?和就業比例。 一、法學
德國是大陸法系的代表國家,德國法典是很多大陸法系國家制定法典的參考依據。我國也是大陸法系國家,所以在國內學習法學的學生,去德國進修是十分有好處的。
二、經濟學
作為西方七個經濟強國之一,德國經濟在歐洲穩坐第一把交椅(等於英、法總和),經濟總量僅次於美國、日本,居世界第三位。被稱為“歐洲經濟的火車頭”。其GDP占歐盟的三分之一。其國內大學十分注重經濟學的教學質量。
三、哲學、歷史、新聞
德國的哲學家聞名世界,黑格爾、馬克思、恩格斯都在世界哲學史上做出了不可磨滅的功績。科鋒跡隆大學銀大並、弗賴堡大學、比勒費爾德大學科隆大學的哲學系(附有30個研究所、43個專業)屬於本領域內全德國最大的之列。下面就是新東方在線留學頻道為大家收集整理的德國最強的七大專業,更多最新留學資訊、留學考試信息,盡在新東方在線留學頻道。
四、醫學
德國工業中的強勢項目,制葯業的營業額在德國工業營業額中排名第二,拜爾醫葯企業列歐洲醫葯企業的第4位。海德堡大學設有馬普協會的醫學研究所德國癌症研究中心等科研機構。其研究成果在世界上都仿答享有一定聲譽。
五、機械工程
德國是世界上的汽車強國,在歐洲汽車工業排名中賓士、大眾、寶馬、奧迪、保時捷等五大汽車品牌分列第1、2、9、18和21位。汽車工業的營業額在德工業營業額中排名第一,是德國的支柱產業,企業和國家都很注重培養這方面的人才。
六、環保科學
德國是很注重環保的國家,環保研究和能源研究已成為多學科研究重點。
七、生物學
杜塞爾多夫大學在醫科的基礎上,在生物技術方面獲得了重要的地位,經常有重要的生物技術成果轟動全國及至世界。大學的生物醫學研究中心(BMFZ)已經成為全德國這個領域中的核心。
『貳』 德國的十大科技產業
魯緩銀爾區是德國的傳統煤鋼工業區。慕尼黑(配埋寶馬汽車總部所在地)、漢堡、斯圖加特(賓士和保時捷總部所在地)、沃爾夫斯堡(大眾汽車總部所在地)也形成了強大的製造業集群。柏林、萊比錫、德累斯頓則是德國東部的工業重鎮。新興工業集中在慕尼黑一帶。
德國的主要部門有電子業、航太工業、汽車製造、精密機械、裝備製造、軍工生產等。德國工業產品以品質精良著稱,技術領先,做工細膩,但成本較高。德國的工業品在世界享有盛譽,而德國也是西歐最大汽車生產國。
汽車和汽車配件工業
電子電氣工業
機械設備製造工業
化學工業
可再生能源產業
光伏產業擾賣宴
納米技術和環保產業
鋼鐵及非鐵金屬產業
貿易、金融、保險、旅遊和會展業等服務產業
『叄』 關於德國工業
德國經濟的主要支柱是工業,工業對於經濟發展起到了極其重要的作用。工業產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35%,從業人員約占總勞動力的40%。重要的工業領域神咐有鋼鐵、采礦、精密儀器和光學儀器、航空航天、紡織和服裝、食品工業和造船工業等
汽車工業、機械製造、化工工業、電工電子業、食品工業成為德國的五大工業支柱,其銷售額占整個工業的游梁純58%
近年來,隨著信渣派息技術的日新月異和廣泛應用,以信息技術、電信和新媒體為主體的德國信息產業高速發展,已成為德經濟增長的一個新亮點
『肆』 德國的主要工業產品
汽車和汽車配件工業。
德國是世界上汽車製造強國,賓士、寶馬老少咸知,大眾、奧迪、保時捷有口皆碑。德國高檔汽車全球市場佔有率超過70%。說起德國汽車,人們首先想到的是安全、舒適、節能、環保、美觀、耐用。2013年德國汽車製造業銷售額3617億歐元,其中國春褲外銷售額2346億歐元;轎車產量1408萬輛,商用車27萬輛。
德國汽車工業之所以能以較多的優勢領先於其他產業,長期保持德國第一產業地位,展現超群的實力和強勁的發展勢頭,其發展特點值得關注。首先,德國汽車生產企業高度重視研發,不斷提高核心競爭力。德國工業領域28%的研發人員從事汽車研發,而汽車工業九分之一的員工供職於租森帆研發部門。
德國汽車工業平均每天就有十項專利產生,每年獲得的專利3650項,是名副其實的世界冠軍。所有這些都確保了德國汽車工業在全球的技術領先優勢,凸現了德國汽弊雹車工業在德國經濟中的核心地位。
『伍』 德國有個著名的工業區...是什麼
魯爾區 聯邦德國最重要的工業區。位於北萊茵-威斯特法倫州西部。通常以魯爾煤管區開發協會管轄范圍為界,主體部分介於萊茵河及其東岸支流魯爾河和利珀河之間,作東西向延伸;還包括周圍邊緣地帶。面積4970平方公里,約佔全國總面積2%。人口524萬(1983),約佔全國總人口9.2%;人口密度高達每平方公里1174人。區內城市櫛比,為歐洲著名的城市集聚區。以單一職能中小城市為主。1980年全區10萬以上人口城市有19個,其中埃森、多特蒙德、杜塞爾多夫和杜伊斯堡四大城市人口在50萬以上。 地理位置優越,處中、西歐和南、北歐的中心部位,水、陸交通的要道,與歐洲各國主要經濟區相距不遠。地形以平原為主,上覆黃土層,土地肥沃,適宜農作;南北有緩丘和高地,東部為山區,森林較茂密。屬溫帶海洋性氣候。冬溫夏涼,1月平均氣溫1℃,7月17℃,全年有235~260天氣溫在5℃以上,生長期較長。常年盛行偏西風,年降水量750~900毫米,雨日多,濕度大。萊茵河自南向北流經本區西部,發源於東部山區的魯爾河、埃姆斯河和利珀河,均為東西流向,注入萊茵河,構成稠密的水網,為全區提供生產和生活用水以及航運之便。煤炭資源豐富,1200米內硬煤探明儲量650多億噸,約佔全國硬煤總儲量95%。煤的埋藏較深,但品種多,煤質好,其中約3/5為適於煉焦的肥煤。煤田遍及區內各地,是工業發展的動力和原料基礎。 中世紀時,本區中部是朝聖要道,有「聖路」之稱。13世紀末起已有原始採煤業,發展了初步的煉鐵和金屬加工,「聖路」沿線出現商業城鎮。但早期經濟仍以農業為主,平原地區是當時德國的「谷倉」。1835~1861年德國第一批鐵路在魯爾區建成,1850~1870年煤炭工業興起,加以大批外籍技術工人移入,推動了經濟發展。1871年普法戰爭後,德國統一,並從法國獲得大量戰爭賠款,佔有盛產鐵砂的洛林地區和盛產鉀鹽的阿爾薩斯地區(經營40多年),促進了煤鋼聯營和重化工業的發展。19世紀末開始興建運河,並和不斷興建的鐵路和公路組成水陸聯運。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夕,魯爾區已成為德國工業的核心地區。1939年,硬煤產量達到1.3億噸的歷史最高水平,佔全國總產量65.5%;生鐵和鋼產量也分別佔全國總產量的73.6%和66.9%。隨著經濟發展,一系列工業城鎮應運而生,人口急劇增加。在兩次世界大戰和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危機期間,魯爾區也經歷多次衰退。1920年成立的全區最高規劃機構——魯爾煤管區開發協會,幾十年來採取了一系列重振經濟措施,如改造老企業,引進新技術,實行專業化、協作化生產,調整生產布局,發展第三產業和農業,改善經濟和部門結構,以及進一步發展和完善交通運輸網,注重環境保護等。魯爾區至今仍在聯邦德國經濟中保持突出地位。 重化工業是魯爾區經濟的基礎,形成採煤—煉焦—發電—煉鐵—煉鋼—鋼鐵加工—機器製造和採煤—煉焦—煤化學兩大工業系列。煤炭和鋼鐵工業是主導部門,長期為全國最大的生產基地,現仍集中全國硬煤和焦炭產量的80%以上、鋼鐵產量的70%左右。鐵礦石全部從巴西、賴比瑞亞、瑞典等國進口。煤、鋼產地接近,產品70%左右就地加工、消費。全國年煉鋼能力 400萬噸以上的大型鋼鐵企業中有 6個位於本區。機器製造業和化學工業也是本區重點發展的部門,在全國居領先地位。前者以重型機械為主,面向區內其他工業部門,生產采礦、冶金、化工設備、建築機械、鐵路機車等;化學工業起源於煤化學,以煉焦和合成氨為基礎,生產多種基本化工產品以及化肥、染料、葯品等。煉鋁、煉鋅和煉錫業是有色冶金工業的重要部門,礦石依賴進口。電力工業發達,以火電為主,總裝機容量約佔全國30%,發電量自給有餘。60年代以來,新興的工業部門有汽車、電子、電器、精密機械和儀表、煉油、石油化工等。玻璃、啤酒、紡織、服裝等輕工業也有一定規模。全區工業結構日臻完善。「聖路」歷來是人口稠密、工礦業集中地帶,有多特蒙德(東部)、埃森(中部)和杜伊斯堡(西部)三大工業中心。隨著採煤區由南向北逐漸推移,工業分布也相應北移,已在利珀河以北形成了新的採煤和化工區。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本區工業又明顯出現由東向西,即向萊茵河沿岸集中的趨勢,以便利用廉價水運以及進口的鐵礦石和原油等原料。杜伊斯堡是全區最大的鋼鐵和重型機械製造業基地,煉油、石油化工等也主要分布在萊茵河沿岸。 農牧用地約佔全區土地面積的40%左右,東部和萊茵河以西地區較為集中,其他地區多為分散的小塊農田。主要種植燕麥、冬小麥和大麥等飼料及糧食作物,飼養乳牛、豬和家禽。農業生產面臨工礦、交通和住宅建設佔地日增的矛盾,環境污染等也是限制因素。 水陸交通發達。以萊茵河為主幹的4條天然河道,與多特蒙德-埃姆斯、萊茵-黑爾訥、韋恩爾-達特爾恩、達特爾恩-哈姆4條運河,組成稠密的水運網,溝通了魯爾區與沿海港口。河港密集,全區共計74個,其中杜伊斯堡為全國和歐洲最大的河港。由 5條鐵路干線組成的鐵路網,通往國內和鄰國主要城市。鐵路總長9850公里,年貨運量1.5億噸,分別佔全國的1/3和2/5;鐵路密度達每平方公里2.4公里,相當於全國平均值的17倍。公路四通八達,總長18900公里,有聯邦一號公路、多特蒙德—哈根—吉森等重要干線,以客運為主。此外,還有遍及全區的油、氣、化工產品的管道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