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激光加工技術都有什麼應用領域
激光加工技術的應用:
已成熟的激光加工技術包括:激光快速成形技術、激光焊接技術、激光打孔技術、激光切割技術、激光打標技術、激光去重平衡技術、激光蝕刻技術、激光微調技術、激光存儲技術、激光劃線技術、激光清洗技術、激光熱處理和表面處理技術。
激光焊接技術具有溶池凈化效應,能純凈焊縫金屬,適用於相同和不同金屬材料間的焊接。激光焊接能量密度高,對高熔點、高反射率、高導熱率和物理特性相差很大的金屬焊接特別有利。
激光切割技術可廣泛應用於金屬和非金屬材料的加工中,可大大減少加工時間,降低加工成本,提高工件質量。脈沖激光適用於金屬材料,連續激光適用於非金屬材料,後者是激光切割技術的重要應用領域。
激光打標技術是激光加工最大的應用領域之一。準分子激光打標發展起來的一項新技術,特別適用於金屬打標,可實現亞微米打標,已廣泛用於微電子工業和生物工程。
激光去重平衡技術是用激光去掉高速旋轉部件上不平衡的過重部分,使慣性軸與旋轉軸重合,以達到動平衡的過程。激光去重平衡技術具有測量和去重兩大功能,可同時進行不平衡的測量和校正,效率大大提高,在陀螺製造領域有廣闊的應用前景。對於高精度轉子,激光動平衡可成倍提高平衡精度,其質量偏心值的平衡精度可達1%或千分之幾微米。
激光蝕刻技術比傳統的化學蝕刻技術工藝簡單、可大幅度降低生產成本,可加工0.125~1微米寬的線,非常適合於超大規模集成電路的製造。
激光微調技術可對指定電阻進行自動精密微調,精度可達0.01%~0.002%,比傳統加工方法的精度和效率高、成本低。激光微調包括薄膜電阻(0.01~0.6微米厚)與厚膜電阻(20~50微米厚)的微調、電容的微調和混合集成電路的微調。
激光存儲技術是利用激光來記錄視頻、音頻、文字資料及計算機信息的一種技術,是信息化時代的支撐技術之一。
激光劃線技術是生產集成電路的關鍵技術,其劃線細、精度高(線寬為15~25微米,槽深為5~200微米),加工速度快(可達200毫米/秒),成品率可達99.5%以上。
激光清洗技術的採用可大大減少加工器件的微粒污染,提高精密器件的成品率。
激光熱、表處理技術包括:激光相變硬化技術、激光包覆技術、激光表面合金化技術、激光退火技術、激光沖擊硬化技術、激光強化電鍍技術、激光上釉技術,這些技術對改變材料的機械性能、耐熱性和耐腐蝕性等有重要作用。
激光相變硬化(即激光淬火)是激光熱處理中研究最早、最多、進展最快、應用最廣的一種新工藝,適用於大多數材料和不同形狀零件的不同部位,可提高零件的耐磨性和疲勞強度,國外一些工業部門將該技術作為保證產品質量的手段。
激光包覆技術是在工業中獲得廣泛應用的激光表面改性技術之一,具有很好的經濟性,可大大提高產品的抗腐蝕性。
激光表面合金化技術是材料表面局部改性處理的新方法,是未來應用潛力最大的表面改性技術之一,適用於航空、航天、兵器、核工業、汽車製造業中需要改善耐磨、耐腐蝕、耐高溫等性能的零件。
激光退火技術是半導體加工的一種新工藝,效果比常規熱退火好得多。激光退火後,雜質的替位率可達到98%~99%,可使多晶硅的電阻率降到普通加熱退火的1/2~1/3,還可大大提高集成電路的集成度,使電路元件間的間隔縮小到0.5微米。
激光沖擊硬化技術能改善金屬材料的機械性能,可阻止裂紋的產生和擴展,提高鋼、鋁、鈦等合金的強度和硬度,改善其抗疲勞性能。
激光強化電鍍技術可提高金屬的沉積速度,速度比無激光照射快1000倍,對微型開關、精密儀器零件、微電子器件和大規模集成電路的生產和修補具有重大義意。使用改技術可使電度層的牢固度提高昂100~1000倍。
激光上釉技術對於材料改性很有發展前途,其成本低,容易控制和復制,有利於發展新材料。激光上釉結合火焰噴塗、等離子噴塗、離子沉積等技術,在控制組織、提高表面耐磨、耐腐蝕性能方面有著廣闊的應用前景。電子材料、電磁材料和其它電氣材料經激光上釉後用於測量儀表極為理想。
『貳』 在工業上應用的常見的激光器有幾種
都是co2和燈泵浦的!
『叄』 激光技術都有哪些實在的應用你知道嗎
引言:可能有很多人都聽過激光這個詞語,但是大家並不知道激光具體運用在哪些方面。隨著科技的進步之後,現在有越來越多的領域都運用了激光。那今天讓小編給大家介紹一下激光技術有哪些比較實在的應用?
激光的運用也讓我國的航空得到了特別大的發展,而且現在我國一些軍事方面以及計算機發展方面都運用上了激光。甚至在一些醫院的大型設備當中也運用到了激光,所以可以看到激光的發展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很多的便利。還有一些印刷系統也是需要激光技術的,像一些列印機或者是傳真機等等。可以說激光是隨處可見的一個物體,而且應用也特別的廣泛,它甚至還運用在很多的娛樂場所。
『肆』 激光加工都可以應用到哪些領域
激光技術與原子能、半導體及計算機一起,是二十世紀最負盛名的四項重大發明。
激光作為上世紀發明的新光源,它具有方向性好、亮度高、單色性好及高能量密度等特點,已廣泛應用於工業生產、通訊、信息處理、醫療衛生、軍事、文化教育以及科研等方面。據統計,從高端的光纖到常見的條形碼掃描儀,每年與激光相關產品和服務的市場價值高達上萬億美元。中國激光產品主要應用於工業加工,占據了40%以上的市場空間。
激光加工作為激光系統最常用的應用,主要技術包括激光焊接、激光切割、表面改性、激光打標、激光鑽孔、微加工及光化學沉積、立體光刻、激光刻蝕等。
激光加工設備就是利用激光加工技術改造傳統製造業的關鍵技術設備之一,主要產品則包括各類激光打標機、焊接機、切割機、劃片機、雕刻機、熱處理機、三維成型機以及毛化機等。這類產品已經或正在進入各工業領域。
激光加工技術具體應用:
一、在服裝行業的應用
因為激光加工工藝具有自動化程度高、加工精確高、速度快、效率高、操作簡單方便等特點,適應了國際服裝生產技術潮流所以激光加工技術以及設備正在以驚人的速度在服裝行業內得到推廣和普及。
1、激光切割應用
激光切割過程中,不會使布料變形或起皺,激光切割尺寸精度高,激光切割形狀可隨著圖稿進行任意更改,增加了設計的實用性和創造性。另外,激光切割技術是用「激光刀」代替金屬刀,激光切割任何面料,能瞬間將切口熔化並凝固,縫隙小、精確度高達到自動「鎖邊」的功能。傳統工藝用刀模切割或熱加工,切口易脫絲、發黃、發硬。
2、激光雕刻應用
激光雕刻是利用軟體技術,按設計圖稿輸入數據進行自動雕刻。激光雕刻是激光加工技術在服裝行業中運用最成熟、最廣泛的技術,能雕刻任何復雜圖形標志,還可以進行射穿的鏤空雕刻和表面雕刻,從而雕刻出深淺不一、質感不同、具有層次感和過渡顏色效果的各種圖案。
3、激光打標應用
激光打標具有打標精度高、速度快、標記清晰等特點。激光打標兼容了激光切割、雕刻技術的各種優點,可以在各種材料上進行精密加工,還可以加工尺寸小且復雜的圖案,激游標記具有永不磨損的防偽性能。
二、在電子工業中的應用
激光加工技術屬於非接觸性加工方式,所以不產生機械擠壓或機械應力,特別符合電子行業的加工要求。另外,還由於激光加工技術的高效率、無污染、高精度、熱影響區小,因此在電子工業中得到廣泛應用。
1、激光劃片
激光劃技術是生產集成電路的關鍵技術,其劃線細、精度高(線寬為15-25μm,槽深5-200μm)、加工速度快(可達200mm/s),成品率達99.5%以上。集成電路生產過程中,在一塊基片上要制備上千個電路,在封裝前要把它們分割成單個管芯。傳統的方法是用金剛石砂輪切割,矽片表面因受機械力而產生輻射狀裂紋。用激光劃線技術進行劃片,把激光束聚焦在矽片表面,產生高溫使材料汽化而形成溝槽。通過調節脈沖重疊量可精確控制刻槽深度,使矽片很容易沿溝槽整齊斷開,也可進行多次割劃而直接切開。由於激光被聚焦成極小的光斑,熱影響區極小,切劃50μm深的溝槽時,在溝槽邊25μm的地方溫升不會影響有源器件的性能。激光劃片是非接觸加工,矽片不會受機械力而產生裂紋。因此可以達到提高矽片利用率、成品率高和切割質量好的目的。還可用於單晶硅、多晶硅、非晶硅太陽能電池的劃片以及硅、鍺、砷化稼和其他半導體襯底材料的劃片與切割。
2、激光微調
激光微調技術可對指定電阻進行自動精密微調,精度可達0.01%一0.002%,比傳統方法的精度和效率高,成本低。集成電路、感測器中的電阻是一層電阻薄膜,製造誤差達上15一20%,只有對之進行修正,才能提高那些高精度器件的成品率。激光可聚焦成很小的光斑,能量集中,加工時對鄰近的元件熱影響極小,不產生污染,又易於用計算機控制,因此可以滿足快速微調電阻使之達到精確的預定值的目的。加工時將激光束聚焦在電阻薄膜上,將物質汽化。微調時首先對電阻進行測量,把數據傳送給計算機,計算機根據預先設計好的修調方法指令光束定位器使激光按一定路徑切割電阻,直至阻值達到設定值,同樣可以用激光技術進行片狀電容的電容量修正及混合集成電路的微調。優越的定位精度,使激光微調系統在小型化精密線形組合信號器件方面提高了產量和電路功能。
3、激光打標
激光打標是利用高能量密度的激光對工件進行局部照射,使表層材料汽化或發生顏色變化的化學反應,從而留下永久性標記的一種打標方法。激光打標有雕刻和掩模成像兩種方式:掩模式打標用激光把模版圖案成像到工件表面而燒蝕出標記。雕刻式打標是一種高速全功能打標系統。激光束經二維光學掃描振鏡反射後經平場光學鏡頭聚焦到工件表面,在計算機控制下按設定的軌跡使材料汽化,可以打出各種文字、符號和圖案等,字元大小可以從毫米到微米量級,激游標記是永久性的,不易磨損,這對產品的防偽有特殊的意義。已大量用在給電子元器件、集成電路打商標型號、給印刷電路板打編號等。紫外波段激光技術發展很快,由於材料在紫外波激光作用下發生電子能帶躍遷,打破或削弱分子間的結合鍵,從而實現剝蝕加工,加工邊緣十分齊整,因此在激游標記技術中異軍突起,尤其受到微電子行業的重視。
『伍』 激光有哪些應用
我們知道,由激光器產生的光叫激光。激光有三大特點:第一是亮度極高,比太陽的光亮度高100萬倍;第二是方向性好,激光器產生的光幾乎是一束理想的平行光;第三是單色性好,激光器產生的某一波長的單色光,其波長浮動范圍極小。
激光是在一種專門設計的激光器中產生的。激光器主要由激勵系統、激光物質和光學諧振腔三部分組成。簡單說,激勵系統的作用就是為能產生激光創造條件、提供能量,激光物質就是能產生激光的物質(如紅寶石、釹玻璃、氖氣、半導體等)。
在工業上,激光可以輕而易舉地切割幾厘米厚的鋼板,能把陶瓷和金屬焊接在一起,能在一塊茶杯口大小的面積上鑽出上萬個比頭發絲還細的小眼。激光還被應用到光纖通訊之中。
激光加工技術是利用激光束與物質相互作用的特性對材料(包括金屬與非金屬)進行切割、焊接、表面處理、打孔、微加工以及作為光源、識別物體等的一門技術,傳統應用最大的領域為激光加工技術。激光技術是涉及光、機、電、材料及檢測等多門學科的一門綜合技術。傳統上看,它的研究范圍一般可分為:
激光加工系統。包括激光器、導光系統、加工機床、控制系統及檢測系統。
激光加工工藝。包括切割、焊接、表面處理、打孔、打標、畫線、微調等各種加工工藝。
激光焊接:汽車車身厚薄板、汽車零件、鋰電池、心臟起搏器、密封繼電器等密封器件以及各種不允許焊接污染和變形的器件。
激光切割:汽車行業、計算機、電氣機殼、木刀模業、各種金屬零件和特殊材料的切割、圓形鋸片、壓克力、彈簧墊片、2毫米以下的電子機件用銅板、一些金屬網板、鋼管、鍍錫鐵板、鍍亞鉛鋼板、磷青銅、電木板、薄鋁合金、石英玻璃、硅橡膠、1毫米以下氧化鋁陶瓷片、航天工業使用的鈦合金等。
激光打標:在各種材料和幾乎所有行業均得到廣泛應用。
激光打孔:激光打孔主要應用在航空航天、汽車製造、電子儀表、化工等行業。國內目前比較成熟的激光打孔的應用是在人造金剛石和天然金剛石拉絲模的生產及鍾表和儀表的寶石軸承、飛機葉片、多層印刷線路板等行業的生產中。
激光熱處理:在汽車工業中應用廣泛,如缸套、曲軸、活塞環、換向器、齒輪等零部件的熱處理,同時在航空航天、機床行業和其他機械行業也應用廣泛。我國的激光熱處理應用遠比國外廣泛得多。
激光快速成型:將激光加工技術和計算機數控技術及柔性製造技術相結合而形成。多用於模具和模型行業。
激光塗敷:在航空航天、模具及機電行業應用廣泛。
美國得克薩斯州大學的科學家研製出世界上功率最強大的可操作激光,這種激光每萬億分之一秒產生的能量是美國所有發電廠發電量的2000倍,輸出功率超過1 皮瓦——相當於10×1014瓦。這種激光第一次啟動是在1996年。馬丁尼茲說,希望他的項目能夠在2008年打破這一紀錄,也就是說,讓激光的功率達到1.3~1.5皮瓦之間。超級激光項目負責人麥卡爾·馬丁尼茲表示:「我們可以讓材料進入一種極端狀態,這種狀態在地球上是看不到的。我們打算在德州觀察的現象相當於進入太空觀察一顆正在爆炸的恆星。」
激光測速是對被測物體進行兩次有特定時間間隔的激光測距。
取得在該一時段內被測物體的移動距離,從而得到該被測物體的移動速度。
因此,激光測速具有以下幾個特點:
(1)由於該激光光束基本為射線,估測速距離相對於雷達測速有效距離遠,可測1000米外。
(2)測速精度高,誤差小於1千米。
(3)鑒於激光測速的原理,激光光束必須要瞄準垂直與激光光束的平面反射點,又由於被測車輛距離太遠,且處於移動狀態,或者車體平面不大,而導致激光測速成功率低、難度大,特別是執勤警員的工作強度很大、很易疲勞。
(4)鑒於激光測速的原理,激光測速器不可能具備在運動中使用,只能在靜止狀態下應用。因此,激光測速儀不能稱之為「流動電子警察」。在靜止狀態下使用時,司機很容易發現有檢測,因此達不到預期目的。
(5)價格昂貴,現在經過正規途徑進口的激光測速儀(不含取景和控制部分)價格至少在1萬美金左右。
激游標記相比傳統標記方式(如噴墨、腐蝕、電火花、沖壓、絲網印刷等)具有以下特點:
(1) 能標記任意圖形、文字、條形碼、二維碼,可實現自動編號, 列印序列號、批號、日期。
(2)激游標記後,不會因環境關系(如潮濕、酸性及鹼性)自然消退,而是永久保持,不易被人假冒,具有良好的防偽功能。
(3)無刀具磨損,無毒,無環境污染,高環保。
(4)標記質量好——屬於非接觸式加工,對加工材料不產生機械應力,不損壞被加工物品,精確、精美。
(5)可進行超精微細圖文標記。
(6)圖文精美、加工快捷、個性化設計。
其主要應用范圍:金銀首飾、鍾表、眼鏡、服飾、餐具、煙酒、飲料、禮品、模具、醫療器械、儀表儀器、衛生潔具、辦公用品、家居用品、五金工具、燈光音響、商標標牌、電子元件、汽車製造及航天航空等行業。
激光通信,是激光在大氣空間傳輸的一種通信方式。激光大氣通信的發送設備主要由激光器(光源)、光調制器、光學發射天線(透鏡)等組成;接收設備主要由光學接收天線、光檢測器等組成。
信息發送時,先轉換成電信號,再由光調制器將其調制在激光器產生的激光束上,經光學天線發射出去。信息接收時,光學接收天線將接收到的光信號聚焦後,送至光檢測器恢復成電信號,在還原為信息。大氣激光通信的容量大、保密性好,不受電磁干擾。但激光在大氣中傳輸時受雨、霧、雪、霜等影響,衰耗要增大,故一般用於邊防、海島、跨越江河等近距離通信,以及大氣層外的衛星間通信和深空通信。
1988年,巴西宣布研製成功一種攜帶型半導體激光大氣通信系統。這種通過激光器聯通線路的軍用紅外通信裝置,其外形如同一架雙筒望遠鏡,在上面安裝了激光二極體和麥克風。使用時,一方將雙筒鏡對准另一方即可實現通信,通信距離為1千米,如果將光學天線固定下來,通信距離可達15千米。1989年,美國成功地研製出一種短距離、隱蔽式的大氣激光通信系統。1990年,美國試驗了適用於特種戰爭和低強度戰爭需要的紫外光波通信,這種通信系統完全符合戰術任務的要求,通信距離為2~5千米;如果對光束進行適當處理,通信距離可達5~10千米。
20世紀90年代初,俄羅斯研製成功了大功率半導體激光器,並開始了激光大氣通信系統技術的實用化研究。不久便推出了10千米以內的半導體激光大氣通信系統並在莫斯科、瓦洛涅什、圖拉等城市應用。在瓦涅什河兩岸相距4千米的兩個電站之間,架設起了半導體激光大氣通信系統。該系統可同時傳輸8路數字電話。在距離瓦洛涅什城約200千米以及在距莫斯科不遠的地方,也開通了半導體激光大氣通信系統線路。
隨著半導體激光器的不斷成熟、光學天線製作技術的不斷完善、信號壓縮編碼等技術的合理使用,激光大氣通信正重新煥發出生機。
激光的軍事用途
我國古代傳說中就有「用光殺人」的記載。《封神演義》中有「哼」「哈」二將,可從鼻中噴出光來,使敵人喪命。科學幻想中也早有「魔光」、「死光」之說。但只有到1960年出現激光後,這些幻想才變成了現實。
1975年10月18日,美國北美防空司令部一片混亂。事情是從一個報警電話開始的。
「哈羅,我是控制中心的監測員。我們在印度洋上空的647預警衛星的在外探測器,受到來自蘇聯西部的強紅外閃光的干擾,不能正常工作。」
這是怎麼回事?
最初,人們從自然原因分析,認為可能是流星群的強光干擾,或者是蘇聯的天然氣管道破裂失火,形成強光。
「這不可能。」北美防空司令部的高級參謀反駁說,「我們的衛星有濾光鏡,它對自然光不敏感。流星群每月都有,衛星從來不受干擾……」
「據估計,這次神秘的閃光,比洲際導彈發射的光強要大1千倍。天然氣管道失火絕不可能有如此強光發射……」另一個參謀說。
「也許是蘇聯研製出了新的激光武器。」一位軍官說出了大家最擔心的一句話。
「天哪,但願不是這樣。」有人喊道。
這場風波尚未平息,一個月後,即1975年11月17日、18日兩天,美國空軍的兩顆數據中繼衛星,由於受來自蘇聯的紅外干擾,又停止了工作。據檢查,是紅外姿態控制儀失靈。
很快,「蘇聯激光武器攻擊並破壞了美國衛星」的消息,像一場台風,席捲了整個美國,在全世界也引起了強烈震動。
美國官方想穩定一下國內的慌亂情緒。國防部長拉姆斯菲爾德召開記者招待會,宣布說:「我看到了報紙的報道,關於激光武器的使用,經調查,沒有情報能夠證實。」
但紙包不住火。幾句安慰的話絲毫沒有平息輿論的壓力。1980年5月22日,美國負責公共事務的助理國防部長兼五角大樓發言人托馬斯·羅斯,在新聞發布會上說:
「中央情報局和其他情報部門業已查明,蘇聯正在研製一種能夠摧毀衛星的激光武器系統。」他接著又說:「但是,這項研究在美國也在進行著。蘇聯在達到的功率方面也許稍稍領先。」
上述事件講的便是激光武器的威力。那麼,什麼是激光武器呢?
激光武器是一種利用定向發射的激光束直接毀傷目標或使之失效的定向能武器。根據作戰用途的不同,激光武器可分為戰術激光武器和戰略激光武器兩大類。武器系統主要由激光器和跟蹤、瞄準、發射裝置等部分組成。目前通常採用的激光器有化學激光器、固體激光器、CO2激光器等。
激光武器具有攻擊速度快、轉向靈活、可實現精確打擊、不受電磁干擾等優點,但也存在易受天氣和環境影響等弱點。激光武器已有30多年的發展歷史,其關鍵技術也已取得突破。美國、俄羅斯、法國、以色列等國都成功進行了各種激光打靶試驗。目前,低能激光武器已經投入使用,主要用於干擾和致盲較近距離的光電感測器,以及攻擊人眼和一些增強型觀測設備;高能激光武器主要採用化學激光器。
激光武器的分類是怎樣的呢?
不同功率密度,不同輸出波形,不同波長的激光,在與不同目標材料相互作用時,會產生不同的殺傷破壞效應。用激光作為「死光」武器,不能像在激光加工中那樣藉助於透鏡聚焦,而必須大大提高激光器的輸出功率,作戰時可根據不同的需要選擇適當的激光器。目前,激光器的種類繁多,名稱各異,有體積整整占據一幢大樓、功率為上萬億瓦、用於引發核聚變的激光器;也有比人的指甲還小、輸出功率僅有幾毫瓦、用於光電通信的半導體激光器。按工作介質區分,目前有固體激光器、液體激光器和分子型、離子型、準分子型的氣體激光器等。同時,按其發射位置可分為天基、陸基、艦載、車載和機載等類型,按其用途還可分為戰術型和戰略型兩類。
戰術激光武器是利用激光作為能量,是像常規武器那樣直接殺傷敵方人員、擊毀坦克、飛機等,打擊距離一般可達20千米。這種武器的主要代表有激光槍和激光炮,它們能夠發出很強的激光束來打擊敵人。
1978年3月,世界上的第一支激光槍在美國誕生。激光槍的樣式與普通步槍沒有太大區別,主要由四大部分組成:激光器、激勵器、擊發器和槍托。目前,國外已有一種紅寶石袖珍式激光槍,外形和大小與美國的派克鋼筆相當。但它能在距人幾米之外燒毀衣服、燒穿皮肉,且無聲響,在不知不覺中致人死命,並可在一定的距離內,使火葯爆炸,使夜視儀、紅外或激光測距儀等光電設備失效。還有七種稍大重量與機槍相仿的小巧激光槍,能擊穿鋼盔,在1500米的距離上燒傷皮肉、致瞎眼睛等。
戰術激光武器的「挖眼術」不但能造成飛機失控、機毀人亡,或使炮手喪失戰斗能力,而且由於參戰士兵不知對方激光武器會在何時何地出現,常常受到沉重的心理壓力。因此,激光武器又具有常規武器所不具備的威懾作用。1982年英阿馬島戰爭中,英國在航空母艦和各類護衛艦上就安裝有激光致盲武器,曾使阿根廷的多架飛機失控、墜毀或誤入英軍的射擊火網。
戰略激光武器可攻擊數千千米之外的洲際導彈;可攻擊太空中的偵察衛星和通信衛星等。例如,1975年11月,美國的兩顆監視導彈發射井的偵察衛星在飛抵西伯利亞上空時,被蘇聯的「反衛星」陸基激光武器擊中,並變成「瞎子」。因此,高基高能激光武器是奪取宇宙空間優勢的理想武器之一,也是軍事大國不惜耗費巨資進行激烈爭奪的根本原因。據外刊透露,自上世紀70年代以來,美俄兩國都分別以多種名義進行了數十次反衛星激光武器的試驗。
目前,反戰略導彈激光武器的研製種類有化學激光器、準分子激光器、自由電子激光器和調射線激光器。例如:自由電子激光器具有輸出功率大、光束質量好、轉換效率高、可調范圍寬等優點。但是,自由電子激光器體積龐大,只適宜安裝在地面上,供陸基激光武器使用。作戰時,強激光束首先射到處於空間高軌道上的中斷反射鏡,中斷反射鏡將激光束反射到處於低軌道的作戰反射鏡,作戰反射鏡再使激光束瞄準目標,實施攻擊。通過這樣的兩次反射,設置在地面的自由電子激光武器,就可攻擊從世界上任何地方發射的戰略導彈。
高基高能激光武器是高能激光武器與航天器相結合的產物。當這種激光器沿著空間軌道游弋時,一旦發現對方目標,即可投入戰斗。由於它部署在宇宙空間,居高臨下,視野廣闊,更是如虎添翼。在實際戰斗中,可用它對對方的空中目標實施閃電般的攻擊,以摧毀對方的偵察衛星、預警衛星、通信衛星、氣象衛星,甚至能將對方的洲際導彈摧毀在助推的上升階段。
據中國科學院消息,經過中國科學院物理所王樹鐸研究開發小組人員的努力,首次實現了對大面積準分子激光能量的直接測量。其有效測量直徑達100毫米,在熱釋電型激光探測器的尺寸上為世界之最。經過與中國原子能科學研究院的有關專家合作以及在國家實驗室進行的試驗表明,此系統在不同能量區域(10?20J和100?200mJ)均達到了預期的技術指標。
據介紹,激光聚變研究是一個很有發展前途的能源開發課題,激光可控熱核聚變反應必將給人類生活帶來新的轉折。激光聚變在軍事科學研究中也具有重要意義。在激光聚變實驗,特別是在間接驅動聚變研究中,為了生產強大的輻射驅動場,人們正在追求高的X光轉換效率,良好的輻射輸運環境,最佳的輻射驅動場。在這些研究過程中,對準分子激光的能量進行直接監測和研究是非常重要的。
該項研究成果表明,該項目的研究開發,除了有實力對已開發的產品市場不斷開拓外,對國家正在發展的應用需求項目也具備了承擔和開發能力。知識點
激光
激光,最初的中文名叫做「鐳射」、「萊塞」,是它的英文名稱LASER的音譯,是取自英文Light Amplification by Stimulated Emission of Radiation的各單詞頭一個字母組成的縮寫詞,意思是「通過受激發射光擴大」。激光的英文全名已經完全表達了製造激光的主要過程。1964年按照我國著名科學家錢學森建議將「光受激發射」改稱「激光」。
激光是20世紀以來,繼原子能、計算機、半導體之後,人類的又一重大發明,被稱為「最快的刀」、「最準的尺」、「最亮的光」和「奇異的激光」。它的亮度為太陽光的100億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