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中國重工業城市排行榜
根據2017年數據,中國重工業城市排行如下:② 安徽的宿州的蕭縣
蕭縣位於安徽省最北部,蘇、魯、豫、皖四省交界處,古為蕭國,春秋時附屬於宋,秦置蕭縣,隋唐至清至中華人民共和國初期屬江蘇省徐州,1955年由江蘇省劃歸安徽省,沿革至今。總面積1871平方公里,大部分為平原,東南部為海拔100—300米的低山矮嶺。人口130萬,轄18鎮5鄉708個行政村。開放的蕭縣日益顯現出其特有的發展優勢和巨大的發展潛力。
交通區位
——區位優勢明顯,交通便捷。蕭縣緊靠徐州都市經濟圈中心城市徐州市,縣城距京杭運河30公里、徐州觀音機場50公里、連雲港出海口260公里,素有「徐州的西大門」之稱。鄭徐客運專線從境內穿過,並在徐州高鐵站與京滬高鐵相連。 蕭縣東臨老京滬鐵路,隴海、符夾鐵路縱橫穿過,連霍、合徐兩條高速公路在境內交匯,310、311兩條國道和三條省道及星羅棋布的縣鄉道路形成的交通網路與周邊地區緊緊相連,承東啟西,南引北聯,是重要的交通樞紐。
資源環境
——自然地理條件優越,名優農產品基地眾多。蕭縣屬暖溫帶季風氣候區,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量適中,雨熱同期。年日照時數為2220至2480小時,年均氣溫14.4℃,年均無霜期208.3天,年均降雨量811.2毫米。蕭縣植被保存完好,工業污染程度低,具有生產加工綠色食品的自然條件。耕地面積10萬公頃,農作物主要有小麥、棉花、大豆、玉米、山芋及花生、芝麻等。全縣水果掛果面積50萬畝,主要有葡萄、蘋果、梨、黃白桃、巴斗杏、柿子、櫻桃、山楂等。孫圩子胡蘿卜、閆集黑皮冬瓜、馬井韭青韭黃、聖泉蕭國聖桃、黃河故道水晶梨、龍城石榴、新莊黃牛、黃口三元雜交豬、丁里華英鴨等名優農產品種養基地聞名全國。
——名優特產。
1、種植:年種植優質小麥100萬畝,總產值3.7 5億公斤。優質玉米50萬畝,總產值2億公斤。優質棉花25萬畝,總產值1750萬公斤優質無公害瓜菜30萬畝,花生、大豆、芝麻、山芋等50萬畝。
2、水果:全縣現有水果面積50萬畝,其中梨20萬畝、蘋果10萬畝、葡萄8萬畝、桃7萬畝、干雜果5萬畝,其中結果面積34萬畝,水果總產量達6億公斤左右。
3.畜牧:全縣常年存欄牛17萬頭、生豬116萬頭、羊100萬只、禽1500萬只.
4、水產:水面積11.5萬畝,可養水面積3萬畝,已養水面積2.4萬畝,精養魚塘5000畝,主要引進建鯉F6. F7,湘雲鯽、彭澤鯽、團頭魴、美國叉尾鯝等品種,年水產品產量達5000噸左右。
5、農副產品:板材加工企業300多家,年產值近億元。年產葡萄汁5000噸。棉花加工、麵粉加工、飼料加工、奶製品加工已形成規模。
6、林木:全縣林木覆被率現為31.8%,林地面積89.4萬畝,其中用材林面積36.2萬畝,經濟林面積35.2萬畝,其它林種面積18萬畝。全縣林木總蓄積量230萬立方米,活立木年生長量20萬立方米,年可採伐量10萬立方米,年產用材林枝丫量10萬噸,經濟林枝丫量15萬噸。
——礦產資源豐富,水電供應充足。蕭縣為全國100個重點產煤縣之一,已探明煤炭儲量 7.5億噸,現有17對礦井,年產能力120萬噸;探明石油儲量 7億噸,煤層氣儲量1000億立方米,石灰岩儲量30億噸;鐵礦石、瓷石、高嶺土等儲量可觀。蕭縣南北分屬淮、黃河水系,地下水量為2.6億立方米,水質優良,生產、生活用水充足。電力供應屬華東電網,設施完善,境內有11萬伏以上變電所2個,生產生活供電充足。
經濟發展
——工業基礎雄厚,門類齊全。
蕭縣工業發展歷史久遠,歷經滄桑。公元9年,出現鑄造銀、銅質錢幣的造錢工廠;北宋年間,開始出現陶瓷生產,神宗元豐年間,開始出現小煤窯,蘇東坡曾作《石炭歌》贊之。改革開放以來,蕭縣工業在調整和機制創新中快速發展,現有48個縣屬工業企業,近2萬家鄉鎮企業,廣東錦豐、江蘇維維、山東新汶、安徽古井、深圳康達爾等一批國內知名企業相繼來蕭投資。2003年全縣工業總產值17億元(1990年不變價),形成了煤炭開采、農副產品加工、建材、造紙、釀酒、化工、紡織、機械製造等八大主導產業,有較強的協作配套能力。經省政府批准,在連霍、合徐兩條高速公路交匯處設立的佔地500餘畝的工業園區,是蕭縣對外開放的窗口、體制改革的實驗區,現已成為國內外客商投資的熱土,是蕭縣工業發展的新亮點。
歷史人文
——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蕭縣春秋時期為蕭國地,秦置蕭縣。自古有「文獻之邦」之美譽,風騷人物薈萃,春秋三賢(閔子騫、顓孫子張、顏子柳)皆孔門高足;今為文化部命名的「中國書畫藝術之鄉」,全縣擅長丹青者2萬餘人,其中劉開渠、朱德群、王肇民、蕭龍士、卓然、吳燃等為國內外著名的藝術大師,各種風格的書畫作品猶如繁星璀璨,縣城書畫藝術一條街集書畫創作、裝裱、展覽、交易、鑒賞於一體,成為一道獨特的人文景觀,吸引國內外書畫愛好者紛至沓來,投資近億元的書畫藝術博覽城已完成規劃設計。突出的人文優勢同時孕育了美食的醇厚和芳香,蕭縣飲食文化聞名大江南北,「蕭縣羊肉湯」、「皇藏峪蘑菇雞」、「聖泉寺燒全羊」「地鍋雞」等各種風味小吃成了黃淮地區城鄉人們的美味佳餚。
——旅遊資源豐富,特色獨具。
蕭縣古跡遍布,千年古剎天門寺、天一角地下溶洞、永固水庫、漢墓群、宋朝的古窖群遺跡、閔子騫鞭打蘆花處、三讓徐州的賢人陶謙墓、南朝宋國開國皇帝劉裕故里、蘇軾發現煤炭處等自然和人文景觀眾多,交相輝映;皇藏峪自然保護區於1992年被國家林業部審定為國家級森林公園,2000年被國家文物保護委員會授予「中國歷史文化遺產」稱號,是皖北地區正在崛起的旅遊熱點,每年接待國內外遊客10萬餘人次。景區內有地球同緯度保存最完好的落葉闊葉林帶,動植物種類繁多,總面積20平方公里,山、水、泉、澗等自然景觀渾然一體,小氣候明顯,素有「幽谷聖地」、「淮海佳境」之稱。名勝古跡和人文景觀有漢高祖劉邦稱帝前為躲避秦追兵藏身的皇藏洞,以及美人洞、果老洞、仙人床、拔劍泉、蘇軾祈雪處、閔子祠等,山中瑞雲寺於1998年被安徽省人民政府確定為佛教重點寺院;淮海戰役總前委指揮部遺址蔡窪、「蕭泗銅靈」抗日戰爭紀念館是省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生產生活設施完善,人居環境良好。蕭縣民風淳樸,社會治安穩定,郵電通訊發達,醫療衛生、環保、廣播電視和教育等社會事業發展迅速,旅遊、物流、金融、商貿、房地產等行業全面發展,服務規模不斷擴大。2003年,蕭縣被省委、省政府授予安徽省精神文明建設示範縣。
行政區劃
蕭縣轄18個鎮、5個鄉:龍城鎮、黃口鎮、楊樓鎮、閻集鎮、新莊鎮、劉套鎮、馬井鎮、大屯鎮、趙庄鎮、杜樓鎮、丁里鎮、王寨鎮、祖樓鎮、青龍集鎮、張庄寨鎮、永堌鎮、白土鎮、官橋鎮、酒店鄉、聖泉鄉、莊裡鄉、孫圩子鄉、石林管區。
③ 埇橋區的經濟概況
埇橋區農業資源豐富,是傳統的農業大區,是中國重要的商品糧、棉、油、肉、蛋生產基地。是「全國超級產糧大區」、「產油大區」、「無公害農產品生產基地」、「國家綠色農業示範區」、省「生豬調出大縣(區)」、「蔬菜產業化十強縣(區)」,符離集燒雞、夾溝香稻米、樂石硯等特產聞名遐邇,久享盛譽,主要農產品產量均居安徽省前列。2008年全區糧食產量達到104.78萬噸,全區農林牧漁業總產值為71.09億元,全區糧食產量達104.78萬噸,油料作物產量達到3.75萬噸,棉花產量達9146噸,肉類總產量達10.48萬噸。
農業產業化方面,截至2009年底,全區共發展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101家,其中省級龍頭企業3家、市級38家、區級60家,年加工各類農產品150萬噸,產值突破10億元。建設基地46.1萬畝,帶動農戶15.2萬戶;現有農民合作經濟組織103個,農民經紀人及會員1.4萬人,省級致富帶頭人2人,國家級農業特殊人才1個。形成了干雜果基地、蘿卜基地、土豆生產基地、粉絲加工基地、板材加工基地、大棚蔬菜種植基地、小食品加工基地、麻雞養殖基地、養鴨基地等。被評為「國家綠色農業示範區」(全國僅50個),擁有省級名牌農產品2個,申報參評皖優農產品5個;通過質量認證的農產品17個,其中有機食品1個,綠色食品2個,無公害農產品14個;申報綠色食品3個,無公害農產品2個,申報小麥綠色食品原料基地15萬畝;已建立農業標准化示範區14個,其中國家級1個、市級3個、區級10個。解集牌無籽西瓜、褚蘭包莊牌蘿卜、豐發牌西甜瓜、永安牌馬鈴薯和邵陽牌大蔥5個產品獲國家無公害農產品認證;豐田牌無籽西瓜獲省級無公害農產品認證;乾山牌甜糯玉米及特一粉獲省級綠色食品稱號。 發展狀況
解放前夕,埇橋區工業經濟相當薄弱,產品種類少、質量低,1949年工業總產值僅472萬元,工業幾乎空白;到了1978年工業總產值只有10580萬元,工業基礎還比較薄弱。改革開放後,工業經濟得到快速發展。到2009年,埇橋區全區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已發展到191家,培育了一批食品加工、機械製造、紡織、化工、建材、板材六大門類許多大型骨幹企業。2008年全部工業增加值實現16億元,全部工業總產值已達到86.2億元。工業對經濟的貢獻率達到56.6%,拉動經濟增長8.5個百分點,工業已成為了埇橋區拉動經濟增長的主要力量。
2008年,全區完成固定資產投資46.2億元,1949年固定資產投資只有6萬元,1978年也只有425萬元。投資結構逐步趨向優化,為全區經濟發展積蓄了能量,增強了發展後勁。
產業構成
食品加工產業:食品行業為該區最大工業行業,約佔全區工業總產值的三分之一。全區現有食品工業企業約150家,其中規模以上企業61家。主要分為四大類:
一是飲料酒類:以安特生化、誠志公司的食用酒精為代表,具有每年15萬噸生產能力;以安特生化、古沱酒廠系列白酒為代表,具有2萬噸生產能力。
二是農副產品加工類:全區擁有規模以上各類農副產品加工企業41家,主要產品為麵粉、面製品和食用油。其中:麵粉、面製品加工企業26家,日處理加工小麥能力2500噸,2009年,規模以上企業加工麵粉20餘萬噸;食用油加工企業4家,主要以光大農副產品公司為龍頭,具有年加工棉籽、菜籽能力4.5萬噸。
三是燒雞食品類:是「中華燒雞之鄉」,擁有劉老二燒雞、徽香源燒雞等燒雞加工企業60餘家,其中規模以上企業5家,外出經營符離燒雞人員達1000多人,從事燒雞生產、運輸、銷售行業的人員近萬人,燒雞年產量達1300萬只,初步形成符離燒雞食品工業園。。
四是休閑小食品類:主要以支河鄉麻辣小食品產業群為代表,擁有小食品加工企業20多家,其中金地食品、佳樂食品、永樂食品等規模以上企業17家。。
化工化纖產業(包括醫葯製造業):化工化纖產業為我區傳統優勢產業,經過多年發展,已形成以安特生化、中元化工為龍頭的產業集群,擁有20家規模以上工業企業。
紡織服裝產業:以朱仙庄輕紡工業集中區為代表,全區共有紡織服裝企業30餘家,其中規模以上企業18家,從業人員約5000人,擁有紗錠約5萬錠,織布機400餘台,各種縫紉設備約3000台(套)。全年可生產棉紗約5萬噸,無紡布約7000噸,服裝約1800萬件(套),坯布約1200萬米。主要產品有:棉紗、無紡布、白坯布、服裝等。
機械製造產業:機械製造業為我區傳統優勢產業,擁有安徽車橋、寶龍電器、龍華礦機、新園機電等機械工業企業30多家,其中規模以上企業24家,從業人員5000人左右。主要設備有:數控車機、立式車床、普通車床、萬能磨床、銑床、刨床等;機械產品門類眾多,有十餘個系列近百個產品。
林木板材產業:以順河板材加工集中區為代表,全區共有林木板材加工企業300多家,其中規模以上企業21家。擁有綠洲人造板、東大木業、東建木業、東平木業、宿北木業、岩華木業等多家龍頭企業,主要產品為高密度纖維板、膠合板、細木工板、多層板、地板基材等;部分企業通過ISO9000產品質量認證和ISO14000環保管理認證,產品暢銷國內外。
新型建材產業:以新型水泥、矸石磚、塑料管材等為代表的新型建材業,有明麗水泥、百通集團、金垣建材、仙珠工貿等22家規模以上企業。
煤炭電力產業:主要以氣煤、肥煤為主,煤質優良、煤層穩定,易於開采。2009年底,全區擁有礦井9對,包括正在建設中的3對礦井,其中省屬大型礦山企業8家,地方小型煤礦企業1家(年產量6萬噸);擁有火力發電廠5家,年發電量40萬千瓦。 到2009年底,埇橋區有四大經濟園區:
埇橋經濟開發區。規劃佔地8.1平方公里,位於埇橋北部,與銅山經濟開發區二期規劃連為一體。開發區內206國道、京滬鐵路貫穿南北,301省道溝通東西,北至連霍高速、西至京福高速出口均不足10公里,距徐州觀音機場30公里,距出海口連雲港210公里。距徐州市城區僅20分鍾車程,交通十分便捷。區內擁有桃山集鐵路貨運站,便於倉儲運輸業的發展。現入駐企業已達40家,以機械製造、精細化工、農副產品深加工、板材加工、現代物流為主導的產業格局初步形成,工業集中、產業集群效應日漸凸顯。
宿州市循環經濟示範園。位於宿州城區東部,一期規劃面積20平方公里,核心區佔地約4平方公里,未來規劃面積70平方公里。
符離鄉村工業示範園。地處符離鎮區東部,主體區域位於京滬鐵路以東和206國道、302省道兩側,規劃面積6平方公里。圍繞「中國第一雞」、「安徽第一電」、「安徽第一面」引商擴張,拉長鏈條,構築四大循環經濟產業體系,逐步形成以農副產品深加工為重點的鄉村工業集中區。
朱仙庄輕工業集中區。位於宿州市埇橋區東10公里處的朱仙庄鎮境內,佔地6000畝,整體規劃和朱仙庄鎮區自成一體,區內主幹道規劃三橫四縱,水電氣及污水排放設施齊全,是一個以農產品加工和紡織服裝行業為主導的產業基地。經過多年的發展,現已涌現出宿州市三維無紡布公司、宿州市龍福紡織有限公司、安徽綠洲人造板有限公司等一批龍頭骨幹企業,培育了一批諸如電力、紡織、農副產品加工、建材等具有市場競爭優勢的名優產品。
④ 安徽宿州有什麼經濟支柱
改革開放以後,宿州市綜合經濟實力不斷增強,全市GDP實現208億元,全年財政收入11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2000元,城鎮人均可支配收入5500元。經濟結構調整成效明顯。農業結構初步形成畜牧、水果、蔬菜、種子四大主導產業;工業經濟穩步發展,全市已基本形成食品、紡織、建材、能源、醫葯等五大支柱產業;全市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46.2億元。上市公司科苑集團與鴻鵬集團、百通集團、皖北葯業公司、安特酒廠等骨幹企業成為帶動全市工業經濟發展的「航空母艦」。安橋牌車橋、百通牌塑膠管材、皖北牌潔黴素、安特牌伏特加酒、雙喜牌葡萄酒、冠隆牌梨汁等數十種產品成為全國、全省名牌產品。科教文衛體等多項社會事業全面進步。蕭縣、碭山縣和墉橋區是全國科教先進縣,碭山縣為首批國家生態示範縣,全市高考上線人數連續多年名列全省前茅。
⑤ 蕭縣的城市經濟
2013年蕭縣地區生產總值186億元,三產比例28.8:40.4:30.8;財政總收入11.7億元,工業增加值47.6億元,固定資產投資140.2億元,其中工業固定資產投資90億元,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57億元,新增貸款14.3億元,城鎮在崗職工平均工資38800元,農民人均純收入8063元,出生人口政策符合率90.2%。
2014年,蕭縣實現地區生產總值205億元,財政總收入完成13.4億元;三次產業比例為27.3:41.0:31.7,二產、三產分別提高0.6、0.9%,三產比重提升超過二產。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完成63億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175億元,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完成64億元,新增存款28.7億元,新增貸款9.4億元,城鄉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萬元,主要指標位居宿州市前列,部分指標安徽省領先。
2015年,蕭縣實現地區生產總值完成220億元,財政收入15億元,三次產業比例為26.5:41.2:32.3,固定資產投資220億元,工業增加值74億元,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72億元,新增存款42億元,新增貸款19.7億元,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452元。 蕭縣被稱為中國水果之鄉,是中國最大的胡蘿卜和葡萄種植基地(蕭縣胡蘿卜)、(蕭縣葡萄)。水果種植面積達到了60萬畝,年總產量超過6億公斤。農業主導產業有糧食、水果、蔬菜、畜牧、林業、棉花等。蕭縣已形成「三大片一條線」的水果生產布局,三片即北部黃河故道梨、蘋果、甜瓜產區,中部優質鮮食桃產區,東南山區優質葡萄及櫻桃產區,西部沙河沿岸蘋果、黃桃產區。一線及黃河故道水晶梨、園藝總廠釀酒葡萄、鄭腰庄蕭國聖桃、姬村石榴、徐里巴斗杏等特色水果產區。2013年糧食總產100萬噸,實現產值110億元。連續三年評為「全國生豬調出大縣」,首次確定為省「肉羊養殖大縣」。4個國家級標准化基地和養殖小區通過認定,新被列入國家農業綜合開發改革創新試點縣。
2014年,蕭縣糧食總產110.7萬噸,實現「十一連增」。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128家,新增合作組織550個、家庭農場172家,建成國家級果蔬標准示範區4個、省級2個。認證「三品一標」農產品11個。實施森林增長工程3.2萬畝,森林覆蓋率34.9%。農機總動力158萬千瓦,被評為全國平安農機示範縣。小農水重點縣獲得批准,農田水利投入資金2.3億元,新打修復機井875眼,疏浚治理大中溝91條。岱河上段和利民溝治理發揮作用,淮水北調工程完成征遷,閘河治理主體完工。農村土地確權工作有序推進,流轉土地21萬畝。 蕭縣工業發展歷史久遠,歷經滄桑。公元9年,出現鑄造銀、銅質錢幣的造錢工廠;北宋年間,開始出現陶瓷生產,神宗元豐年間,開始出現小煤窯,蘇東坡曾作《石炭歌》贊之。蕭縣是中國重要的防腐產業基地和防腐產品出口基地。2005年,被中國工業防腐蝕技術協會命名為「中國防腐蝕業第一縣」。 蕭縣瓷質拋光地板磚被譽為「安徽第一磚」,獲得「中部瓷城」的稱號。蕭縣是安徽最大的綠色皮革加工生產基地,青龍集是全國四大皮毛專業市場之一,合成革上下游產業鏈基本建成。2013年完成工業總產值216.4億元,龍城鎮和張庄寨鎮評為省產業集群鎮,省新農村電氣化縣順利通過驗收。
2014年,蕭縣完成工業總產值273億元,工業固定資產投資完成130億元,首位產業發展較快,58家建材企業完成產值60億元。規模企業總數180家,其中10億元以上4家。新增高新技術企業2家、戰略性新興產業4個。實現利潤總額10.85億元,增長14.3%。實施工業項目123個,其中億元以上25個。
2015年,蕭縣工業固定資產投資完成168億元,增長25%;工業總產值328億元,增長16.8%;實現利稅總額13億元,增長21.7%。新增規模以上企業20家。 蕭縣「城形爭南北諸朝,風氣兼東西兩楚」,素有「文獻之邦」、「文化大縣」的美譽,自秦漢起就是貫通東西南北經濟和文化的交流之地。是漢文化、孝善文化、酒庄文化、陶瓷文化的重要發源地之一。是閔子騫蘆衣順母故事的發生地、南朝宋開國皇帝劉裕故里。
原始社會末期,蕭縣已有很高文化和發達的經濟,有花甲寺、金寨、大蔡庄、北泉、城陽等新石器時期文化遺址。夏、商、周三代,蕭縣是中原文化和東夷文化的交匯區,夏代殷商六族遷此建立蕭國,春秋時復建蕭國。西漢,丞相韋賢被封為扶陽侯,在蕭縣建立扶陽侯國。三國時,曹操封四子曹熊在蕭縣建蕭王國。 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級別名稱國家級淮海戰役總前委舊址漢墓群金寨文化遺址皇藏峪蕭窯遺址-省級花甲寺遺址蕭縣孔廟(蕭縣文廟)北泉遺址瑞雲寺天門寺大蔡庄遺址市級城陽遺址徐樹錚墓馮樓漢墓遺址西域遺址--縣級車牛返蕭國古城蘇邁墓陶潛墓郭庄公社蕭縣縣衙舊址徐氏總祠宋墓遺址蘇軾得石炭歌處非物質文化遺產級別名稱國家級墜子戲淮北梆子戲淮北花鼓戲花腔漁鼓--省級蕭縣墜子蕭縣琴書鞭打蘆花的傳說蕭縣農民畫蕭縣剪紙蕭縣石刻市級蕭縣炭精畫蕭縣高蹺蕭縣伏羊宴加工技藝蕭縣書畫蕭縣梆子戲-待審丁里鎮丁固傳說葡萄酒釀造技術劉邦祖籍地的傳說劉裕故里的傳說皇藏峪的傳說龍河的傳說 【主詞條:畫鄉賦、蕭縣書畫、宋繪】
蕭縣書畫古稱宋繪,從數千年前的良渚文化開始就已出現,書畫傳統綿延至明代,清中晚期形成民間中國畫·水墨寫意的「龍城畫派」,享譽徐淮。現代蕭縣被稱為國畫之鄉,由蕭龍士為代表的蕭籍畫家創建了江淮大寫意畫派,1993年,被文化部首批命名「中國書畫藝術之鄉」。截至2015年9月,建有10多個書畫藝術協會,有書畫家4萬人,省級以上書畫協會會員400多人。
龍城畫派
「龍城畫派」,發端於明末,形成於清代中期,發展壯大於清末民初。這一時期,影響較大的書畫家有王之麟、許輝祖、吳作樟、張太平、路蔭南、侯子安、謝來占、王為翰、袁汝霖、劉雲巢等,他們沖破籠罩畫壇的「四王」畫風,追逐時代新潮,以強烈的個性闊筆寫意,以潑辣豪放的筆觸寫實,師法自然,具有濃厚的生活氣息。他們藝術思想趨於一致,技法意趣趨於相同,融合南北,形成了一種新的畫風和流派。因其影響較大,活動中心又在龍城,故稱「龍城畫派」
江淮畫派
蕭龍士是江淮大寫意畫派的創始人,該畫派經過幾十年來的繼承發展,成績斐然,「龍門學士」中有的在安徽畫壇已嶄露頭角甚至成為中堅人物。「江淮大寫意畫派」傳承光大,對宣傳安徽書畫、讓安徽書畫走向全國都將具有重要的意義。 蕭縣剪紙
蕭縣是著名的書畫藝術之鄉,而蕭縣剪紙,堪稱水墨丹青的姐妹藝術,歷史悠久,蘊涵豐富,既滿足了人們的精神生活,表達了心中的理想、願望,又美化了生活、環境,增添了祥和、喜慶、歡樂的氣氛,充分體現了剪紙自身價值。剪紙藝術是祖輩們遺存下來的精美而厚重的民間藝術,以其獨特的文化魅力和神奇的工藝創作正吸引著更多人的欣賞目光。
石刻藝術
蕭縣石刻是一種歷史悠久的漢族傳統雕刻藝術。始於漢代的畫像石,至今已有二千多年,可謂源遠流長。石刻取材於該縣山中的青石,青石蘊藏豐富,質地細密,堅硬耐風化,宜於雕鏤藝術品。
蕭縣出土160餘塊漢墓石版浮雕,內容涉及諸多上古神話傳說和史跡。蕭縣漢畫像石不僅是繪畫和雕刻兩門藝術完美結合的產物,還是漢代民間藝術的綜合體現。蕭縣漢石刻壁畫的大量出土,豐富和充實了中國古代石雕藝術和壁畫藝術的寶庫。它雖經兩千年左右的風化侵蝕,卻使我們看到了已消失的漢代生活場景和文化藝術陳跡,再現了漢代的歷史畫卷。為我們了解研究漢代的政治、經濟、文化和民間習俗提供了有力的佐證,是十分難得的歷史資料。其藝術成就堪與世界藝術名作媲美,在中國和世界藝術領域中占居重要的地位。 明、清時蕭縣是著名的曲藝、戲曲之鄉,漁鼓、墜子、大鼓、琴書和梆子、拉魂腔、花鼓戲等曲藝、戲曲活動頻繁。現代有蕭縣墜子、花腔漁鼓、蕭縣梆子戲、淮北花鼓戲等本土戲曲。
蕭縣墜子
蕭縣藝人在演唱河南東路墜子的基礎上,大量汲取了當地其他曲種和徐州梆子的音樂唱腔,逐步形成了「說、唱、噱、做」具有自己風格、特色的蕭縣墜子。蕭縣墜子戲為板腔體,板式、曲調包括新創的主要有:平板、寒板、慢板、慢板連、快板、正十字、倒十字、三字錦、五字嘣等,典調優美,長於抒情和敘事。伴奏樂器為簡板、墜胡。唱詞多為七字句,也有十字句。
花腔漁鼓
花腔漁鼓又稱漁鼓道情、梆梆筒子,是一種安徽省的漢族戲曲劇種。敲打漁鼓配上說唱,就成了漁鼓道情這種演藝形式。漁鼓從清末開始盛行,已有100多年的歷史了。其形式是用三尺三寸長的竹筒,蒙上豬護心皮,配上木筒板拍打發出響音說唱。一人邊演唱邊伴奏,右手拍擊漁鼓,左手敲擊竹板作為伴奏。流行於中國民間社會,作為一種宣揚道家思想的漢族說唱藝術,是道教濟世度人的教化方式和傳播道教教義思想的通俗說唱。花腔漁鼓也是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蕭縣梆子戲
蕭縣梆子戲的唱腔融於河南和山東梆子之間的腔調,屬板腔體,曲調豐富,結構嚴謹,能夠細致地表達各種感情,唱腔板式有載版、非板、慢板、流水板、二八板,二八板又分為二八、慢二八,緊打慢唱,生動地表現人物唱腔。梆子戲在縣城各鄉鎮流行,群眾非常喜愛,極大豐富了全縣人們的精神生活。
花鼓戲
淮北花鼓戲是安徽省極具民間特殊演唱風格的漢族稀有戲曲劇種之一。淮北花鼓戲的唱腔哀婉纏綿,低徊流轉。尤其「寒調」,唱來如泣如訴,如哀如嘆,別具一格,極富個性。民間向有「花鼓戲難學、難唱、又難聽,聽過三天,迷上就不輕」之說。樂多哀音,行腔幽婉低徊。可謂原汁原味民間俚俗戲曲音樂的活化石。出生於蕭縣農村的周欽全是淮北花鼓戲的傳承人,2008年時,淮北花鼓戲被列入國家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 【主詞條:蕭縣方言】
古蕭縣地域遼闊,上古時代此地建有蕭國,歷史上稱之為「東夷」,所操語言為「夷言」,與吳越語同屬東南夷越語系。蕭縣地處淮北,歷史上南北朝廷往往以淮河為界,因此,蕭縣方言多受中原與齊魯方言沖擊。大約南宋以後,蕭縣方言已與中原漢語較為相近了。總體來說,蕭縣方言的語音系統與普通話較為接近。蕭縣方言與普通話差異較大的是詞彙。蕭縣方言中存留著許多古詞語,這些詞語仍然保存著古代漢語或早期白話的面貌。 【蕭縣羊肉、全羊宴】
蕭縣地處四省通衢處,飲食受南北菜系的影響,主要菜系有魯菜、沿淮菜、徐州菜,本地主食有米飯、饅頭、面條等。而反映蕭縣飲食特色的「全羊宴(蕭縣羊肉)」已有300多年歷史,截至2015年9月,全縣「羊飯店」達5000餘家,日銷量達萬余只,已形成聖泉寺、丁里鎮、篩子泉和龍城鎮「四大羊美食集群」。
⑥ 2021年安徽實現生產總值42959.2億元,哪一行業的貢獻最大
2021年安徽實現生產總值42959.2億元,其中第三產業貢獻最大。
安徽在2021年生產總值42959.2億元中,第三產業增加值為21985.4億元,同比增長了8.7%。可見第三產業在安徽GDP中的比重,也是對安徽GDP貢獻最大的行業,安徽在2021年的GDP總量可以說創造了歷史,首次突破4萬億大關,而且是在疫情這么嚴重的時期,可見安徽的經濟已經取得了長足的發展,整體GDP排名很有可能進入全國前十。依託於安徽自由貿易區,進出口總額突破了一千億美元,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迅速,同比增長31%,全年網上零售額增長了19%,取得如此亮眼的成績,離不開投資、進出口、消費的三駕馬車的功勞,下面就來具體分析一下哪個行業的貢獻最大:
一、高新技術領域
安徽大力發展高新技術領域,在2021年光電技術產品增長了1.6倍,電子技術產品增長了86.5%這些耀眼的數據都顯示出了高新技術對於生產總值的貢獻。
你覺得2021年安徽實現生產總值42959.2億元,哪一行業的貢獻最大? 歡迎留言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