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工作研究是工業工程中最重要的基礎內容,它包括哪兩大方面。
工作研究是工業工程中最重要的基礎內容,它包括方法研究和作業測定兩大方面。
② 工業設計的研究內容包括什麼因素
工業設計研究的內容可以說是廣泛而深入的,從工業設計師所從事的工作內容來看,設計師一般需要對項目背景進行調研,這個調研所包含的內容也是非常廣泛的:消費者調研、消費者喜好、消費者心理、特定區域文化調研等。
其次設計師也需要對整個設計項目的造型美學進行流行趨勢的調研,進而保證到設計師做的造型設計是符合消費者及市場審美趨勢的。
再者設計師需要進行人機關系研究以確保自己設計的產品是方便消費者使用的,而且在同等的條件下確保到自己設計的產品對消費者更友好,比如一個顏色的提醒,比如一個把手的增加等。
另外設計師也需要對商業模式以及產品製程進行研究,這樣以確保自己設計的方案是符合製程製造的,是可以提升製造效率的,而提高效率也就是在為企業創造收益。
當然設計需要研究的內容還有很多很多,可以在實際項目中進行慢慢的積累。
③ IE工業工程的工作研究包含哪些內容
IE工業工程的工作研究包含方法研究和作業測定兩大技術。注意,這里講的是技術,因為ie工業工程本來就是一門跨學科的技術,是科學管理,而非純管理。
一、方法研究
是尋求經濟有效的工作方法,按層次從整體到局部,主要包括程序分析、作業分析和動作分析。稍微展開下:
程序分析:就是對整個過程進行分析,研究的最小單位是工序;
作業分析:是對某項具體工序進行分析,研究的最小單位是操作;
動作分析:是對操作者操作過程動作進一步分析,研究的最小單位是動素。
二、作業測定
是確定各項作業科學合理的工時定額,主要包括秒錶測時、工作抽樣、預定動作時間標准法和標准資料法。具體來講:
秒錶時間研究:也稱為直接時間研究--密集抽樣DTSIS,是在一段時間內利用秒錶或電子計時器對操作者的作業執行情況進行直接、連續的觀測,把工作時間和有關參數,以及與標准概念相比較,結合寬放政策,來確定操作者完成某項工作所需標准時間的方法。
工作抽樣:是對作業者和機器設備的工作狀態進行瞬時觀測,調查各種作業活動事項的發生次數及發生率,進行工時研究,並用統計方法推測各觀測項目的時間構成及變化情況。
預定動作時間標准法:PTS,是國際公認的制定標准時間的先進技術,它是利用各種動作預定的時間標准來確定各種操作所需時間。
標准資料法:是將事先通過作業測定(時間研究、工作抽樣、PTS等)所獲得的大量數據進行分析整理,編製成某種結構的作業要素正常時間值的資料庫。
④ 工業工程(IE)有哪些研究領域
工業工程學
工業工程(Instrial Engineering)、運籌學(Operations Research)、和系統工程(Systems Engineering)是研究如何分析復雜系統並建立抽象模型從而改進系統的學科。與傳統工程學及數理學科不同,這一領域的重點在於研究決策者(人)在復雜系統中的作用。傳統上,工業工程師(Instrial Engineer)的工作集中在設計、執行、評估、和改進集合人力、資金、信息、知識、廠房、設備、能源、物料、和流程的製造業生產系統。近年來更多的工業工程師投身到諸如物流、信息、金融、醫療、服務、研發、國防等等眾多產業當中從事系統分析與改進工作。簡短的說,工業工程師能在任何領域當中發揮作用。工業工程師在獲得工業工程學位之前也往往擁有數學、統計、自然科學、社會科學、計算機或其他工程學位。工業工程師從系統科學的角度出發,理性化地處理系統中的不確定因素及復雜交互作用,從而解決產業系統中的重大管理問題和優化系統。計算機應用的深入幫助工業工程師能夠應對更為復雜的問題。這些對企業的盈利能力和長遠發展有著深遠意義。
在精益製造(Lean Manufacturing)系統中,工業工程師致力於消滅在生產過程中對時間,經費,材料,能源以及其他資源的浪費。他們使過程更加有效率,產品質量穩定並且更容易製造,產量得到提高。
同大多數工程學科非常專業化的應用領域不同,工業工程在幾乎每一種產業中都有廣泛應用。例如如何縮短在主題公園前排起的長隊,優化操作方法,全球貨物派送(供應鏈管理),製造更加價格低廉並且可靠的車輛等。
工業工程這一名稱很容易招致誤解。實際上,在最初,工業工程的命名實際是科學管理,而在現在,在韓國等國家工業工程被稱作產業工程,這更加符合它現在的應用范圍。它最初是被應用於製造業,然而現在,它已經在其他相關的服務和產業得到廣泛的應用。工業工程的也往往被稱作運作管理(Operations Management)、系統工程、和工程管理等等。
專業領域
一個工業工程師的專業包括以下元素的部分或者全部。僅僅接受過有限教育或者實踐經驗有限的應用者可能只熟悉以下的少數類型。
* 關於需求
o 對和產品質量或者設計產品的困難度有關的問題進行調查。
o 調查有關產品生產過程或其機械性能表現的問題。
o 在適當的時機應用優化過的設計。
* 對產品而言(短期)
o 對完整產品設計的分析,從而決定整個生產過程如何劃分成不同的步驟或者說工序,以及在過程中特定的階段如何生產零部件。這需要對經銷商和企業所能夠提供的工具有著充分的了解。
o 規范在製造或者組裝產品的每一個步驟中都將得到應用。這包括那些應該被設計和製造出來的機器,工具,夾具和固定設備以及安全保障措施。任何與質量有關的手續和限制,例如ISO9000標准系列,都應該得到重視。這將要求工業工程師對健康安全以及質量政策有了解。同時也有可能牽涉到對數控機械的程序編制。
o 對時間的測量或者計算要求工業工程師採用特定的方法,考慮到操作員的熟練程度。這被用來計算操作的成本,從而使得對組裝或製造流水線的平衡或者對生產能力的判定成為可能。這被稱作行為研究。所記錄下的時間數據在價值分析中仍然適用。
o 庫存的規范,處理和運輸的標准,以及組裝和完成產品使用的設備,或者在整個過程中的任何中介過程。通過對這些問題的研究,可以消滅意外損壞的可能性,最小化所需要的資源。
* 對過程而言(中期)
o 決定整個過程的維護計劃。
o 評估在整個過程中產品的范圍,調查通過對現存的工具的改進或者購置更有效率的設備所能帶來的效率提高。這可能包含外部采購等方面。這需要對設計技巧和投資分析的專業知識。
o 審查單獨的產品在整個生產過程中的流動,從而尋找出可以通過產品重設計而帶來的改進,從而減少或者消滅由於生產過程帶來的成本,或對使用的工具,方法,配件進行標准化。
* 大局(long term)
o 分析產品在工廠中的流動以提高總體效率,分析是否最重要的產品在過程或者機器方面得到了最高的優先權。這意味著將最賺錢的產品的輸出最大化。這需要對統計分析,排隊論等領域的專業知識,以及工廠布局設計能力。
o 訓練新的工人,教導他們使用機器或者在流水線上從事工作
o 安排規劃,對於新產品或者工序及時引進,及時作出必要的改變
o 總的來說,對整個公司元素的結構和安排,例如銷售,采購,計劃,設計和財務的全面理解,包括良好的溝通技巧。當今的實踐中同樣需要積極參與以及團隊協作精神。
領域包括
運籌學(包括 優化學與數學規劃,優化演算法,系統模擬,隨機過程,馬爾可夫鏈和馬爾可夫決策過程,排隊論,存儲論,決策分析,博弈論 等),管理科學,決策科學,人工智慧,概率和統計方法,預測學,系統集成,系統工程,大系統控制理論,工業戰略管理,生產系統,運作管理,價值鏈管理,供應鏈管理,物流工程與管理,交通運輸系統,服務管理,技術管理,產品開發管理,質量工程和管理,可靠性工程,六西格瑪,精益製造,再造工程與流程改進,電子商務,信息系統工程與管理,知識管理,數據挖掘,金融工程,工程經濟學,組織系統工程,企業工程,製造系統,廠房設計,倉儲管理,工作空間設計與設備管理,人因工程學 等等。
世界著名工業工程院系
* 喬治亞理工學院工業與系統工程學院,
* 密歇根大學工業與運作工程系,
* 普渡大學工業工程學院,
* 威斯康星大學麥迪遜分校工業工程系,
* 加州伯克利大學工業工程與運籌學系,
* 賓州州立大學工業與製造工程系,
* 西北大學工業工程與管理科學系,
* 斯坦福大學管理科學與工程系,
* 德州農工大學工業與系統工程系,
* 康奈爾大學運籌學與工業工程系,
* 弗吉尼亞理工學院工業與系統工程系,
* 匹茲堡大學工業工程系,
* 亞利桑那州立大學工業工程系,
* 哥倫比亞大學工業工程與運籌學系,
* 南加州大學工業與系統工程系,
* 裏海大學工業與系統工程系,
* 北卡州立大學工業與系統工程系,
* 佛羅里達大學工業與系統工程系,
* 俄亥俄州立大學工業與系統工程系,
* 倫斯勒理工學院決策科學與工程系統系
* 麻省理工學院運籌學中心
* 清華大學工業工程系,
* 天津大學工業工程系,
* 國立清華大學工業工程與工程管理系,
* 國立台灣大學工業工程學研究所,
* 成功大學工業與資訊管理學系,
* 華中科技大學機械學院工業工程系,
工業工程課程
工業工程學士學位通常要求學生在修完基礎學科(自然科學、人文及社會科學),數學(微積分、概率與統計、微分方程、數值分析等),和基礎工程學科(力學,機械工程,計算機,電子工程等)後研修以下課程:
* 工程經濟學
* 工程管理
* 計算機輔助設計和計算機輔助製造
* 系統分析與設計
* 系統模擬(特別是離散不確定系統模擬)
* 確定系統運籌學(數學規劃 / 優化學)
* 隨機系統運籌學(馬爾可夫鏈,排隊論等)
* 人因工程
* 安全工程
* 數學建模
* 製造系統
* 生產系統的調度與控制
* 廠房設計或工作空間設計
* 供應鏈管理 / 物流工程學
* 質量控制 / 統計過程式控制制
* 工作研究
* 管理信息系統
* 財務管理學
⑤ 什麼是工業自動化,都有哪些內容
工業自動化是指將多台設備(或多個工序)組合成有機的聯合體,用各種控制裝置和執行機構進行控制,協調各台設備(或各工序)的動作,校正誤差,檢驗質量,使生產全過程按照人們的要求自動實現,並盡量減少人為的操作與干預。
從生產過程的三大環節、八個主要過程看,目前工業自動化的主要內容如下:
(1)設計過程
在採用CAD(計算機輔助設計)技術之前,機械(或材料加工)工業的設計人員約占技術人員的10%~15%,設計工作50%~60%的工作量是制圖與其他一些重復性勞動,且設計多憑經驗設計,工作量大,周期長,設計圖紙修改不便,設計的安全系數通常較大。隨著計算機技術的廣泛採用,設計過程中可應用計算機輔助進行產品設計、性能分析、模擬試驗等,進一步的發展是將CAD技術與CAE(計算機輔助工程)技術和CAM(計算機輔助製造)技術等結合起來,實現CAD/CAE/CAM一體化,從而大大縮短了設計過程,提高了設計的准確性與可靠性,設計方案與圖樣的修改和保存也非常便利,設計過程的發展趨勢是設計自動化。
(2)生產准備過程
該過程包括:根據公司企業銷售和市場信息部門提出的產品訂貨訂單,考慮生產綱領、本廠設備及庫存情況;編制材料、刀具、元器件、專用設備等需用,采購、外協加工委託計劃;必要時,甚至包括專用生產基地廠房的建設等任務。在這些工作中相應地採用各種自動化技術與手段可提高效益,減少差錯。
(3)工藝准備過程
該過程包括:根據設計圖樣、技術裝備水平及產品批量等因素,選擇加工設備;確定加工工藝及技術要求;設計零件製造、產品裝配的工藝過程,編制材料明細表;確定工裝模具、量具等的設計製造,准備外協加工件的驗收方法及手段。在這些工作中,有些已經實現了相當程度的自動化,如工藝過程模擬及自動設計方面。
(4)加工過程
自動化的加工過程包括:從大批量生產中採用的各種高效專用機床、組合機床、自動化生產線,到多品種、小批量生產中採用的數控機床、組合機床,直至近年來採用的成組技術和柔性加工系統。各種類型的調節器、控制器,特別是計算機、微型機的大量應用,加快了加工過程自動化速度。
(5)檢驗過程
在自動化單機、自動線等的工作過程中,出於保證產品質量、提高精度和為操作者提供安全保護等目的,往往需要進行自動測試。各種感測器的出現,使原材料、毛坯、零部件等的性能、外形尺寸、特徵,加工和裝配的工位狀況,設備工作狀況,材料、零件的傳送情況,產品性能等的檢測都成為可能。各種各樣的放大器、轉換器、傳送器顯示記錄裝置促進了自動檢測技術的發展,使得機械及材料加工工業的檢測技術,由過去的離線、被動、單參數、接觸式逐步轉向使用計算機的在線、主動、多參數、非接觸式快速檢測。
(6)裝備過程
裝配作業自動化包括零件供給、裝配作業、裝配成品、運送等方面的自動化。從裝配作業來看,方向是研製高生產率的數控裝配機、自動裝配線、裝配機器人;從整個生產過程來看,是如何將裝配作業與CAN、零件後處理和自動化立體倉庫相連接。
(7)輔助生產過程
該過程包括毛坯、原材料、工件、刀具、工夾具、廢料等的處理、搬運、抓取、中間存貯、檢修等,由於該過程的時間占生產時間的95%以上,費用佔30%—40%,因此研製各種自動化物流裝置得到世界各國普遍重視。各種懸掛輸送、自動小車輸送、高架立體倉庫、機械手和工業機器人已廣泛應用於各個領域。
(8)生產管理過程
生產管理包括車間或工廠的各種原材料、工具、存貨的管理,生產調度,中長期規劃,生產作業計劃,產品訂貨與銷售,市場預測與分析,財務管理,工資計算,人事管理等。生產管理自動化就是利用計算機技術按照訂貨或任務要求,通過各個管理子系統及時、准確地處理大量數據,對器件、設備、人力、技術資料進行組織、協調,保證在規定的時間、人力和消耗限額(包括能源、資金、器材等)內完成生產任務。
綜上所述,工業生產過程自動化所研究的內容主要有兩個方面:對上述各個過程,實現不同程度自動化時的各種方法和手段;對上述幾個過程或全部過程按照一定的目標和要求(如技術上先進、經濟上合理、具體所要求的生產率)聯系起來,組成不同規模的自動線、自動化車間或自動化工廠。
從另一種角度看,生產過程所進行的生產活動,實際上由物質流和信息流兩個主要部分組成。物質流是指物質的流動和處理,包括原材料、毛坯、工夾具、模具、半成品、成品、廢料、能源的流動、處理(加工)、變換。信息流指信息(包括加工指令、數據、反映生產過程各種狀態的資料等)的流動和處理。
實現物質流動和處理的自動化必須有相應的自動化設備,如自動化單機、生產線、裝配線以及各種物料搬運系統;實現信息的流動和處理的自動化,則必須適時檢測、收集信息,然後利用計算機進行自動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