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中國古代農業手工業和商業的關系
「農本」 和「以農立國「思想是歷代統治者一貫的指導思想。手工業是農業經濟的重要補充,農業的發展特別是經濟作物的推廣為手工業發展提供了原料。農業、手工業生產技術的提高和產品商品化的趨勢為商業的發展奠定了基礎,商業的繁榮又反過來刺激了農業和手工業的發展。
② 家庭手工業,官營手工業,私營手工業的特點
一、家庭手工業的特點:
家庭手工業的特點是以一家一戶為單位,使用私有的生產資料分散經營,一般不僱用工人或只僱用做輔助性工作的助手和學徒,並以本人的手工勞動為生活的主要來源。
二、官營手工業的特點:
官營手工業資金雄厚、規模經營,為細密分工和協作創造了條件;眾多高水平工匠一起工作,加之對產品質量的嚴格管理,有利於手工業技藝的提高。直到明代前期為止,官營手工業代表著當時生產技藝的最高水平。
但官營手工業原料由官府提供,不計成本,不進入市場,缺乏競爭;官營手工業採取強制工匠服役的手段,引起了工匠的不滿。
三、私營手工業的特點:
自由發展並且有助於生產力的提高;私營手工業成為手工業生產中日益重要的部分。明代中葉以後更在制瓷、礦冶、紡織等諸多行業中,超過官營手工業,占據了主導地位。
同時,私營手工業的經營方式也在發生變化。一方面,唐宋以來,商品經濟繁榮,私營手工業的產品大量進入市場;另一方面,到明中後期,僱傭眾多工人的大規模手工作坊或工場日益增多,並從中孕育出了「機戶出資、機工出力」、「計工受值」式的僱傭勞動關系。
(2)手工業和務農產業哪個好擴展閱讀:
手工業的相關產業:
一、冶金業:
1、冶銅業:從二里頭文化時期到春秋末期,是我國的青銅時代,商周時期青銅鑄造技藝已相當成熟。
2、冶鐵業:春秋時期人們發明了冶煉生鐵和鋼的技術。
3、燃料:漢代以前人們用炭作為燃料,從漢代開始用煤作為燃料,北宋普及,南宋末年轉變為使用焦炭,明朝時開始流行。
二、紡織業:
1、絲織業:上古時代人們學會了養蠶繅絲的技術,從西周開始,絲織業突飛猛進,漢代時成為絲國,直到唐代出現緙絲技術。例如:高橋手綉。
2、棉紡織業:宋末元初棉花的種植向內地推廣,元朝的黃道婆開始推廣 」捍彈紡織」,她發明的腳踏三錠紡車取代了手搖一錠紡車,先進得技術使元明時期的松江成為全國棉紡織業中心。明代後期,棉布成為人們主要的衣料來源。
③ 中國古代的手工業和小農經濟是什麼關系
您的問題提得很好,我盡管不是專業的,但是簡單地說一下我的看法:
我認為小農經濟是一種經濟形式,其表現方式為自給自足,首要目的是滿足自己的家庭消費,其次是商品交換,他是相對於資本主義商品經濟而存在的,是一種封建經濟性質,是抽象的概念,而您提到的手工業和農業是古代經濟產業,是經濟類型,很明顯是具體的形態,所以說是兩個不同的范疇。
另外,確實在封建經濟中手工業和農業相結合就是創造經濟價值的全部,可以說都是小農經濟形態下的商品生產,我也在一些材料中見到過,官營,庄園手工業經濟的特殊性,但是這並沒有擺脫封建經濟的束縛,仍然不具備現代商品經濟的要求(例如官窯的產品首先是滿足皇室的需要),而且當時社會大背景也對它造成了一定影響(比如士農工商的社會地位)。
所以我覺得如果說農業和手工業是小農經濟性質的,好像更為合理,而不單純認為是小農經濟。不知道對不對,希望可以指正批評。
④ 工業和農業到底有什麼區別
農業與工業的最根本區別是:
農業為通過培育動植物生產食品及工業原料的產業。
工業是從自然界取得物質資源和對原材料進行加工、再加工的社會物質生產部門.。
工業與農業各自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
農業是國家的基礎和底子,工業處於國家主導地位。
在我國農業目前是重中之重,中央每年以一號文件發文就可以看出來,工業壯大後要反哺農業,這也是當前我國當前所做的事,
工業和農業各自簡介:
工業(instry)
是社會分工發展的產物,經過手工業、機器大工業、現代工業幾個發展階段。在古代社會,手工業只是農業的副業,經過漫長的歷史過程,工業是指採集原料,並把它們在工廠中生產成產品的工作和過程。
農業(Agriculture)
是利用動植物的生長發育規律,通過人工培育來獲得產品的產業。農業屬於第一產業,研究農業的科學是農學。農業的勞動對象是有生命的動植物,獲得的產品是動植物本身。農業提供支撐國民經濟建設與發展的基礎產品。
⑤ 工場手工業和家庭手工業的區別
一般手家庭工業是一個產品比較個性化的產業。他體現文化的傳承或者獨特的創新。而工場手工業真的很無聊生產大量的劣質的題材毫無新意的工藝品。很可惜的是後者就是中國手工業產業的現狀。
⑥ 什麼是農業,什麼是手工業,什麼是資本主義工商業說簡單點!
農業是利用動植物的生長發育規律,通過人工培育來獲得產品的產業,農業屬於第一產業,研究農業的科學是農學。農業的勞動對象是有生命的動植物,獲得的產品是動植物本身。農業提供支撐國民經濟建設與發展的基礎產品。
手工業是指依靠手工勞動進行工業生產和生活用品生產的活動。
本主義工商業是在城市手工業分化的基礎上,產生了最早的資產階級分子和無產者,形成僱傭關系.商業資本打入生產領域,商人成為包買主,包買主組成資本主義的手工工場。
貨幣地租促使農村自然經濟瓦解資本主義生產關系在農村發展起來,農村中出現資本主義生產關系,富裕農民開始經營小規模的資本主義農業生產,有的封建領主開始按照資本主義方式經營農牧業,小手工業和手工工場還有一定區別 與資本主義工商業差別更大小手工業是指依靠手工勞動﹑使用簡單工具的小規模生產.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最大區別在於小手工業僅指手工生產,而資本主義工商業包含了契約、生產關系和買賣關系等。
⑦ 農業為什麼會促進手工業的發展,手工業又會促進農業的發展
古代中國經濟的發展線索及其特徵 中國的原始農業起源於黃河一長江流域,並首先在中原地區達到較高水平,南宋後經濟重心南移。隨著生產工具的進步,原始社會的刀耕火種發展到簡單協作的耜耕農業;春秋戰國時期,鐵犁、牛耕出現與使用,以家庭為單位、農業與個體手工業相結合的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基本定型,並在古代社會一直延續。明清之際雖然產生了資本主義萌芽,但經濟結構沒有突破性進展。到了近代,耕織結合的小農經濟阻礙了新的生產關系的發展,成為束縛經濟進一步發展的因素。古代中國的手工業在世界一直處於領先地位,官營手工業代表著當時生產技藝的最高水平。明中後期,在私營手工業里產生了僱傭關系,孕育了資本主義萌芽。早期商業發展繁榮,城市規模與功能不斷擴大,漢唐之際的對外貿易繁榮。明清之際,封建經濟全面繁榮,商業發展出現了新特點。但在重農抑商、閉關鎖國政策下,資本主義萌芽受到阻礙,也失去了對外貿易的主動權,沒有跟上世界大潮流,中國經濟逐漸落後。
古代經濟發展的一般原因 在不同歷史時期,經濟發展的原因雖不盡相同,但從整體上探析古代經濟發展的共性因素,對我們今天進行社會主義經濟建設仍有重要的現實意義。一是政策的因素。歷代統治者制定的有利於經濟發展的土地政策、賦稅政策,或者一定時期對統治政策進行調整的變法、改革。二是科技的推動。勞動人民改進工具,提高生產技術;興修水利,免除水旱災害;政府推廣優良品種;歷代總結生產經驗的著作可以指導人們直接把先進的技術轉化為生產力。三是人民群眾辛勤勞動。各族人民互相融合,共同勞動,相互學習,提高生產技術。
各經濟部門的地位、發展特點及其相互關系 以家庭為單位、農業與個體手工業相結合的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是中國古代社會的經濟基礎。手工業與商業始終是農業的補充,其發展方向與規模一直被歷代王朝控制著。在古代社會經濟中,首先是農業的恢復和發展,在此基礎上手工業發展起來,隨著農業、手工業的發展,城市、商業和對外貿易得到發展,而城市、商業和對外貿易的發展又反過來促進了農業、手工業的進一步發。在商品經濟繁榮時期和商品經濟繁榮的地方,貨幣經濟發展,資本主義生產關系萌芽並緩慢發展。
小農經濟的發展原因、特點及其啟示 鐵農具的使用、牛耕的出現和普及,是以家庭為單位、耕織結合的小農經濟農耕模式出現的根本原因。在小農經濟模式下,自耕農生產積極性高,同時由於人口膨脹和土地兼並,農民在土地上精耕細作、不斷改進農具和耕作技術,從而提高單位面積產量成為古代農耕的一大特色。這一模式具有內部的穩定性、保守性和排他性,因其脆弱而對新經濟因素產生本能的抵抗,既保障了社會經濟的穩定發展,促進封建經濟向前發展,又阻礙了商品交換與擴大再生產。手工業和商業是為滿足人民日常生活和統治者奢侈享受而存在的。小農經濟是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國家的經濟基礎,自耕農是國家賦稅的主要來源,為了鞏固其經濟基礎、加強統治,各朝各代的統治者都採取重農抑商政策。統治者通過發展農業、嚴格控制工商業發展,既維護了統治基礎,又掌握了經濟發展的命脈,這一政策把農業與工商業對立起來,阻礙了生產力的變革和商品流通,必然阻礙經濟的發展。
無論是春秋戰國時期小農經濟的形成還是明清之際資本主義萌芽的產生,都是生產力發展引起的生產關系的變革。明清之際,統治者堅持抑商政策,並推行閉關鎖國政策和海禁政策,使得日益發展的商品經濟受到限制,已產生的資本主義萌芽始終沒有成長為成熟的資本主義經濟。中國不但內部失去了經濟的活力、失去了科技發展的動力,也逐漸喪失了對外貿易的主動權,終於日漸脫離了世界發展大勢,陷於落後挨打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