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第一次工業革命帶來的影響是什麼(6分)
1、第一次工業革命極大地提高了生產力,鞏固了資本主義各國的統治地位。同時它還進一步要求解除封建壓迫,實行自有經營、競爭和貿易,在這次革命中,資產階級逐漸鞏固了自己的統治。它所帶來的社會變革,是社會日益分裂成工業資產階級與無產階級的開端,為日後爆發的工人運動奠定了基礎。
2、工業革命加速了城市化進程:
工業革命使英國由以農業—鄉村為主體的經濟體制轉變為以、工業—城市為主體的經濟體制,即開始從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過渡。工業的大發展改變了英國人口的布局,大批人口向工業區集中。大批工業城市興起,如伯明翰、曼徹斯特、格拉斯哥、利物浦等城市。城鄉和工農業人口的比重發生了重大變化。1851年英國城市人口已佔全國總人口的52%。
3、工業革命促進人口和財富的增長:
工業革命中經濟和醫學的進步使歐洲人口出現前所未有的增長。盡管19世紀期間有數百萬歐洲人移居海外,1914年時歐洲大陸的人口卻是1750年時的三倍以上。工業革命使資本主義生產在世界范圍有效地利用了人力資源和自然資源,使生產率史無前例的增長成為可能。
4、工業革命導致階級關系的深刻變化:
現代工廠制度的確立,使兩個新的階級——工業資產階級和工業無產階級誕生了。無產階級反對資產階級的斗爭同時開始。罷工運動鍛煉了工人,到19世紀30年代,無產階級開始作為一支獨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歷史舞台。
5、工業革命引起交通運輸業的技術革命:
紡織工業、采礦工業和冶金工業的發展引起對新式運輸工具的需要,公路和水路受到了鐵路的挑戰。短短數年,鐵路占據了長途運輸的主導地位,開始以更快的速度和更低廉的成本運送旅客和貨物。蒸汽機還被應用於水上運輸。到1850年,汽船已在運送旅客和郵件方面勝過帆船,並開始用於貨運。
㈡ 工業革命給人類帶來哪些方面的變化
1、工業革命引起生產組織形式的變化,使用機器為主的工廠製取代了手工工場。
2、工業革命帶來了城市化和人口向城市的轉移。
3、工業革命給人們的日常生活和思想觀念帶來了巨大的變化。
4、但是,工業化和城市化也產生了新的社會問題。比如:貧富分化,城市人口膨脹,住房擁擠,環境污染等弊端。
5、工業革命同時引起社會結構的改變。
6、從根本上說,後來出現的波瀾壯闊的國際共產主義運動正是工業革命的間接產物。
7、生產力飛躍。
8、出現了兩大直接對立的階級:工業資產階級與工業無產階級。
㈢ 工業革命影響是什麼
工業革命的影響是:
英國工業革命帶來了生產力發展的巨大飛躍,引起了近代社會的深刻變革。英國工業革命是一次大規模的生產技術變革,使大機器生產代替了手工勞動,促進生產力的巨大飛躍。
在英國工業革命的過程中,生產領域各個環節的革新環環相連,相互促進;由紡織業革新開始,引起系列變革,促使新興工業部門興起。
蒸汽機的發明和使用,引起了工業生產的一系列巨大變革。與此同時,工業生產的飛躍又帶動了農業技術革新和資本主義大農業的興起與發展。
工業革命大大推動了科學技術與文化的發展。工業革命還引起了整個社會的深刻變革,造就了相互對立的兩大階級——工業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
第二次工業革命同第一次工業革命相比,具有以下三個特點:
1、在第一次工業革命時期,許多技術發明都來源於工匠的實踐經驗,科學和技術尚未真正結合:而在第二次工業革命期間,自然科學的新發展,開始同工業生產緊密地結合起來,科學在推動生產力發展方面發揮更為重要的作用,它與技術的結合使第二次工業革命取得了巨大的成果。
2、第一次工業革命首先發生在英國,重要的新機器和新生產方法主要是在英國發明的,其他國家工業革命的發展進程相對緩慢;而第二次工業革命幾乎同時發生在幾個先進的資本主義國家,新的技術和發明超過一國的范圍,其規模更加廣泛,發展也比較迅速。
3、由於第二次工業革命開始時,有些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如日本尚未完成第一次工業革命,對它們來說,兩次工業革命是交叉進行的,它們既可以吸收第一次工業革命,又可以直接利用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新技術,這些國家的經濟發展速度也比較快。
㈣ 工業革命對中國帶來的影響有哪些
工業革命對中國帶來的影響:
歐美國家的科技革命客觀上也幫助當時的中國,中國近現代工業化從引進歐美國家先進的科學技術開始發展,這就是洋務運動,經歷曾國藩、盛宣懷時代的江南製造業,廣東、福建的經濟特區時代,開始從珠三角、長三角和渤海灣向中西部發展。
經濟增長的實質是科技創新與產業化,體現在科學家、企業家與金融家的社會活力。瞄準新科技革命,及時抓住從技術創意到產品市場化的整個經濟鏈條,帶來的是經濟從根基上崛起的機遇。
工業革命對世界格局的影響
①極大提高生產力,鞏固資本主義各國的統治基礎;
②密切世界各地之間的聯系,改變世界的面貌,確立資產階級對世界的統治;
③客觀上傳播先進的生產技術和生產方式,沖擊著殖民地的舊制度、舊思想;
④西方殖民掠奪加強,殖民地人民更加貧困,艱難,使東方從屬於西方;
⑤英國成為「世界工廠」,掌握世界經濟霸主地位。
㈤ 工業革命對社會的有什麼影響
1.生產力
工業革命大幅度地提高了社會生產力,豐富了人們的物質生活,提高了人們的生產水平,鞏固了資本主義各國的統治。最先完成工業革命的英國被稱為「世界工廠」,倫敦成為世界金融和貿易中心。1851年,英國舉辦了第一屆世界博覽會。
2.城市化
工業革命加快了城市化進程。工廠逐漸集中,形成了許多工業城市。越來越多的農村人口進入城市,城市在國家社會經濟生活中的地位日益重要。同時影響社會習俗的變化。
從人類生產方式看工業革命後,工業文明逐漸取代農業文明。工業文明的出現,又引發了人們生活方式的變化──出現了城市化的浪潮。可以引導學生探究比較工業文明與農業文明的不同特點,城市化帶來的效益和問題,進而理解人類社會進步中的代價與陣痛,滲透社會和諧和可持續發展的理念。
3.社會關系
工業革命引起了社會結構的兩大變革,工業資產階級和工業無產階級成為社會的兩大階級。隨著工業資產階級經濟實力的增長,他們要求獲得更多政治權利。
4.生產組織形式
工廠製取代手工工場。工業革命開始後,工人相對集中、分工明確、紀律嚴格、使用機器大生產的工廠成為工業生產的主要組織形式。
5.思想文化
工業革命促進了科學、教育事業的發展和馬克思主義的誕生。
工業革命開始後,需要許多新式人才,如工程設計、機器製造、機器修理、工廠管理等,而這些新人才都需具備科學知識,以及專門的技術訓練等。
歐美各國逐漸加強科技的研究和教育。法國在1747年設立了一個專門研究建築橋梁的工程專科學校,後來各國紛紛仿效,設立各種工程學校,或在大學里添設專門的工程課程,進而發展為工學院,科技教育發達起來。
6.世界格局
加快了殖民擴張和殖民掠奪的步伐,使東方從屬於西方;先進的生產技術和生產方式傳播到世界各地,推動了世界工業化的進程和世界市場的形成。
對外推行「炮艦政策」,用堅船利炮打開了其他民族國家緊閉的大門,強制推行自由貿易,迫使全世界為英國商品打開門戶。工業革命結束了民族地域性歷史,實現了從民族歷史向世界歷史的轉變。
7.經濟思想
要求自由經營、自由競爭和自由貿易的自由放任政策取代「重商主義」。
1776年,亞當·斯密發表《國富論》,系統地闡述了自由主義經濟理論,主張減少政府在經濟事物中的操控,讓市場機制發揮調節資源的作用。
1852年,英國議會發表聲明,宣稱自由貿易是英國的國策。進行法制化建設,廢除阻礙經濟發展的一系列舊法令,建立社會福利制度,維護資本主義自由貿易、自由競爭和自由生產的原則。
8.經濟結構
農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相對減少,工業逐漸取代農業成為國民經濟中佔主導地位的產業部門,工業資本取代商業資本開始佔主導地位。大部分勞動力從農業生產中擺脫出來,轉入工業生產。然後相當多的勞動力又因機器的使用而直接從生產中被排擠出來,為第三產業的發展准備了條件。
9.消極影響
環境污染、資源枯竭、工人遭受剝削日益嚴重。
10.對中國的影響
歐美列強發動兩次鴉片戰爭,中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成為西方國家的商品市場和原料產地,並推動中國近代工業產生。
第一次工業革命不僅是一次技術改革,更是一場深刻的社會變革。以蒸汽機作為動力機被廣泛使用為標志。
哈格里夫斯發明了「珍妮紡織機」;瓦特改良型蒸汽機的投入使用,人類社會由此進入了「蒸汽時代」;英國人史蒂芬孫發明了「蒸汽機車」,他親自駕駛著一列托有34節小車廂的火車試車成功,從此人類的交通運輸頁進入一個以蒸汽為動力的時代;
英國的大機器生產基本上取代了傳統的工廠手工業,工業革命基本完成,所以英國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工業國家,稱為日不落帝國。
第二次工業革命人類進入了「電氣時代」。
1866年,德國人西門子製成了發電機;到70年年代,實際可用的發電機問世;19世紀七八十年代,以煤氣和汽油為燃料的內燃機相繼誕生,90年代柴油機創製成功,內燃汽車、遠洋輪船、飛機等得到了迅速發展;電器開始用於代替機器,成為補充和取代以蒸汽機為動力的新能源。
隨後,電燈、電車、電影放映機相繼問世,人類進入了「電氣時代」;19世紀70年代,美國人貝爾發明了電話,90年代義大利人馬可尼試驗無線電報取得了成功,都為迅速傳遞信息提供了方便。世界各國的經濟、政治和文化聯系進一步加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