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中國經濟的工業化經歷了哪幾個階段
中國經濟的工業化經歷了哪幾個階段?
(1)經濟工業化的主要階段:①洋務運動時期,洋務派引進了西方先進的機器設備和生產技術,在中國興辦軍事工業和民飢辯稿用工業,中國開始出現近代工業。②19世紀六七十年代,中國產生了資本主義的生產方式,資本主義工業興起。③甲午戰爭後,中國出現了一個興辦工業的浪潮,中國民族工業有了初步發展。④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中國民族工業得到了一次發展灶叢的機會,出現了發展的黃金時期。⑤一戰後,帝國主義卷土重來,民族工業受到打擊。⑥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期間,中國的民族工業受到沉重打擊,日益萎縮。
(2)經濟工業化的特徵:①工業化不僅受到內部封建保守勢力的頑強抵制,還不斷遭到外部資本主義列強的傾軋排斥和武力摧殘,發展緩慢,歷經曲折。②工業爛孝化一開始是由地主階級中的洋務派領導的,官僚買辦階級也發揮了一定作用,資產階級始終沒有真正掌握過近代化的領導權。③工業化缺少必要的資本原始積累,技術、人才和思想的准備不足。④發展畸形。產業結構不協調,重工業發展緩慢;地區分布不平衡,主要分布於沿海和江南沿河地區。
背景資料:七七事變後,日本侵略軍長驅直入。特別是廣州、武漢失守後,日本對淪陷區進行經濟掠奪,如:對淪陷區的工礦業主要採取軍事管理和委託經營方式進行掠奪和控制,實行的物資管制制度限制了民族工業的生存空間。為了保住幾十年苦心經營才建立起來的微薄的工業基礎,沿海工業決定內遷。這次內遷對抗戰的勝利和後方工業的發展都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❷ 計劃經濟體制時期,工業化建設主要分哪幾個階段進行,有哪些特點
第一階段,1953—1957年:以優先發展重工業為核心的「一五計劃」這一階段為中國社會主義工業化開端,其背景為1952底,我國國民經濟形勢基本好轉,以及蘇聯社會主義建設的經驗可供借鑒;其方針為過渡時期的總路線;具體實施為制定「一五」計劃,優先發展重工業,建立國家工業化和國防現代化,同時逐步完成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一五計劃」的特點是優先發展重工業,並且合理調整工業布局。這一階段我國工業的轉變從國情出發,合理規定國民經濟的速度和比例,正確選擇主攻方向,集中力量保證重點,並且注意改善人民生活。
第二階段,1958—1978年:社會主義工業化受挫1956年,中共八大召開,提出把我國從一個落後的農業國變成先進的工業國。但是八大的方針沒有得到貫徹執行。1958年,頒布社會主義總路線,開展大躍進,使工業建設受挫。大躍進在經濟上,打亂了國民經濟秩序,造成了工農業比例嚴重失調,使經濟結構更加畸形。政治上,左傾思想更嚴重。高指標、瞎指揮、虛報風、浮誇風、「共產風」盛行生態上,生態被嚴重破壞,影響了後來的糧食生產。其後,文革對工業建設又造成嚴重破壞。文革時期,工業企業管理制度被破壞,經濟效益下降。不少企業管理混亂,勞動紀律鬆弛,一些地區和企業分成各自的派系,互相爭斗,導致生產長時間上不去。不少重點工程建設受影響。不少工廠在政治運動中,設備損壞。
第三階段,1978至今:社會主義工業化新時期中國工業持續穩定發展,工業所有制結構發生了很大變化,個體與私營工業、鄉鎮企業、外資企業的崛起,國有工業比重下降,開創了多元化工業經濟格局。隨著工業化進程的深入,傳統製造業在一定程度上活力降低,老工業基地產業轉型過程中涉及到大量工業用地重新利用。現階段大力發展鄉鎮企業,解決農村剩餘勞動力的就業,提高了農民生活水平,有利於農村現代化建設;開展國有企業改革,增強企業活力,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增強了企業的競爭力,逐漸形成了一批有實力和活力的大企業集團;使國有資產增加,有利於國民經濟的穩定和發展;對外開放,引進外資和先進技術,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建成門類齊全的工業體系
❸ 近代中國社會包括哪些主要階級
1、地主階級:由軍閥、資本家、地主組成。
2、農民階級:由自耕農、貧、碼陵雇農組成。
3、無產階級:通商口岸的碼頭工人;外國輪船僱用的中國海員,外面資本家在中國設廠,興建各種建築工程的雇傭工告模桐人;洋務派興辦的軍事工業、民用企業中的工人;中國民族資產階級開辦的近代企業中的工人。
4、民族資產階級:由投資於官督商辦、官商合辦及商辦企業的官僚、地主、買辦商人轉化而來的,機器襪坦生產的手工工場場主轉變而來。
❹ 通俗易懂地說一下什麼是「工業國」「工業化」「社會主義工業化」「國家工業化」。
分別是:現代工業在國民經濟中佔主要地位的國家;工業(特別是其中的製造業)或第二產業產值(或收入)在國民生產總值(或國民收入)中比重不斷上升的過程,以及工業就業人數在總就業人數中比重不斷上升的過程;變落後的農業國家為先進的社會主義工業國家。
工業生產在國民經濟中佔主要地位的國家即為工業國。工業化是指機器大工業在國民經濟中取得優勢地位的過程。工業化是過程,工業國是工業化的結果。 第一次工業革命在西方各個國家起止年代不同。18世紀60年代,從英國開始,到19世紀,整個資本主義世界完成工業革命,依次是英、法、德、美、日。第一次工業革命後,完成用機器生產代替手工技術的這些國家,包括美國,都成為工業國。 資本主義工業化的特點是從輕工業開始。因為輕工業投資少,資本周轉快,可迅速獲得大量利潤。當輕工業發展大量需要機器和動力設備時,重工業才有利可圖,才可以發展起來。「美國成為以重工業為主導的工業國家」,是指出美國作為工業國家的特點。這說明美國的工業革命開展得更深刻。並不是說,「工業國家的經濟結構變成以重工業為主」了。 只有實現了工業化,才能成為工業國。
中國社會主義工業化是在中國無產階級成為統治階級後,為社會主義生產方式建立自己的物質技術基礎,使機器大工業在整個國民經濟中取得優勢地位,使社會主義國家由落後的農業國轉變為先進的工業國的過程。
❺ 中國工人階級包括哪些社會群體具體點
中國工人階級包括:1、產業工人,如製造、建築、運輸等行業的勞動者;2、機關事業單位、商業單位的勞動者(職員);3、絕大多數已經是工人階級和勞動人民自己的知識分子,因此可以說,己經是工人階級的一部分(1978);4、 有關數據,目前我國農民工群體總數在2~3億,其中進城農民工應有1.4億.農民工已經成為工人階級的主體.
工人階級(又稱勞動階級、勞動階層等;英文:working class)通常用於表示社會地位與社會等級,無論何時,該階層在社會所佔比例最高,但是隨著經濟的發展,比例減少,一般為產業工人階層為主.
按照馬克思主義認為,工人階級(即無產階級)是那些靠出賣勞動力(包括體力和腦力)、不擁有生產資料和生產工具,勞動成果大部分被資產階級剝削,並為社會創造主要財富的階層,包括大部分的體力和腦力勞動者.
如此,農民自然不在工人階級行列,因為,農民佔有一點生產資料(農場農民例外),私營業主,個體業主肯定不能列入工人階級行列.即使蝸居菜市場的農民工,也不能列入工人階級行列.如此一劃分,社會主義社會中的貧富階層,並是工人階級以外階層和工人階級了,而是,十分混濁,理不清,講不清的.由此可見,機械地按照馬克思主義認指激為,去界定工人階級,那麼,我們無法去探討社會主義共同富裕的問題.
鑒於上述原因,我們以「工人階級就是勞動階級、勞動階層等;如此一界定,社會主義社會就存在兩大階層:勞動階層和非勞動階層.凡是參與社會主義勞動的人都是勞動階級的人,凡是不參加社會主義勞動的人都不是勞動階級的人(當然,法定退休人員、病休人員、及未到法定勞動年齡的少年兒童不在此列).
二、中國工人階級內涵的三次外延
第一次外延:幹部、職員都屬於工人階級對私有制的社會主義改造完成後,中國進入社會主義社會,社會經濟結構逐漸趨向單一,只有全民所有制經濟和集體所有制經濟,工人階級相對人數和絕對人數都進一步擴大.同時,社會階級階層也隨之發生重大變化,小資產階級、民族資產階級逐漸消失,中國只剩下工人階級和農民階級兩大階級,以及知識分子階層,形成了「二階級--階層」的社會結構.
工人階級的內部構成日益豐富,管理階層不再獨立,而前逗襲成為慧兄工人階級的組成部分.相應地,這一時期的工人階級內部階層劃分為幹部和工人兩種政治身份.「職員」的身份消失,職員與工人之間的界限被打破,商業及機關事業單位的「職代會」都改稱工會.
第二次外延:知識分子階層的定位在如何認識知識分子的階級屬性問題上,經歷了比較曲折的過程.
1949年3月,毛澤東在黨的七屆二中全會的報告中對知識分子的地位和作用作出分析,認為:「無產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要求我們黨去認真地團結全體工人階級、全體農民階級和廣大的革命知識分子,這些是這個專政的領導力量和基礎力量.沒有這個團結,這個專政就不能鞏固.」同一時期的劉少奇則更加明確,認為教員、記者、演員等文化教育工作者「都是僱傭勞動者」,應該包括在工人階級之內;工程師、技師等職員,都是「僱傭勞動者」,從事「腦力勞動」,「是工人階級的一部分」.1956年1月,周恩來在知識分子問題會議上代表中共中央提出了「知識分子的絕大多數已經為社會主義服務,已經是工人階級的一部分」的論斷.
但是隨著中國政治思想領域逐步進入「以階級斗爭為綱」的軌道,知識分子階級屬性問題上的「左」的錯誤不斷發展.特別是1971年的全國教育工作會議提出了「兩個基本估計」:教育戰線是「黑線專政」,知識分子的大多數是「資產階級知識分子」,並擴展到整個知識分子階層.這段時期,在全國范圍內對知識分子實行了教育和改造的政策,並沒有將知識分子作為工人階級的一部分.
直到1978年,鄧小平在全國科學大會開幕式上的講話中強調,我國知識分子「絕大多數已經是工人階級和勞動人民自己的知識分子,因此可以說,己經是工人階級的一部分」,才真正從理論上把知識分子納入到工人階級的范疇,進一步擴大了工人階級的內涵.
第三次外延:農民工階層興起農民工是指農民戶籍身份還未能得以轉換,而又常年或大部分時間在從事非農產業生產經營的被僱傭群體.改革開放後,隨著我國工業化和城市化進程的加速,大量農民工開始涌現.在2003年舉行的中國工會第十四次全國代表大會上,首次提出「一大批進城務工人員成為工人階級的新成員」.農民工大體可被分為兩類:一是離土離鄉的農民工,他們在城市的廠礦、機關、商業、服務行業勞動;二是離土不離鄉的農民工,在本鄉本村的鄉鎮企業或在附近城鎮的工廠、商店、機關勞動.從勞動關繫上講,這兩種農民工都應該屬於工人階級.
可以說,當前農民工已經成為我國產業工人的「主力軍」.根據近期正式公布的數據,我國農民工總數約為2.3億人.其中外出務工人員1.2億.其中,在第二產業中,農民工佔全部從業人員的58%,其中在加工製造業中佔68%,在建築業中接近80%;在第三產業中的批發、零售、餐飲業中,農民工佔到52%以上.加起來,二、三產業的農民工已經有8300萬之多.
當代的農民工與以往來自農民的工人有很大不同:首先,它具有相當大的規模,它不但是對工人階級隊伍的大量補充,也是對現有產業工人的有力沖擊;其次,與新中國成立後農民進入工人隊伍的過程不同,這次基本上是自發的,而且其主要流向是合資、外資、私營企業,成為典型的雇傭工人;再次,農民工享受不到城鎮國有企業工人的政治、經濟及社會福利待遇,處於城市裡的社會底層.
近30年的泛化與分化以是否擁有生產資料為一元化的階級劃分標准,從理論上為工人階級內涵泛化提供了依據.在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晚年時期,已經出現了社會結構日益復雜的趨勢,分工在擴大,協作在加強,因此「生產工人的概念也就必然擴大」,並提出了「總體工人」的概念.相應地,工人階級不僅包括體力勞動者,也包括腦力勞動者;不僅包括工廠工人,也包括工廠以外的在其他領域從事「協作性質」的「共同勞動」的人員;不僅包括普通工人,也包括科技人員和管理人員.總之,一切從事或參與社會化大生產的勞動者都屬於工人階級.
因此,理論上對工人階級的泛化進行解讀並不難.比如,馬勒的「新工人階級」論認為,在發達的工業社會中,隨著自動化程度的不斷提高,生產工人將愈來愈少,非生產工人即技術工人和研究人員、管理人員會愈來愈多.工人階級除了要直接生產有形的產品,還要生產無形的「生產條件」,即為生產提供技術、管理和服務等.這樣,工人階級不僅包括傳統藍領工人,還包括那些生產「生產條件」的科研人員與組織者等,稱之為「新工人階級」.
對工人階級的泛化理解,也同樣適用於改革開放30年中出現的多種新興社會結構成分.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國社會步入了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歷史性轉變時期.隨著我國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的推進和工業化、城鎮化進程的加快,包括廣大知識分子在內的我國工人階級隊伍日益壯大,大批鄉鎮企業職工、進城農民工、非公有制企業職工和新興產業職工源源不斷地加入工人階級隊伍.
根據2008年度的國家統計年鑒,2007年城鎮就業人員29350萬,其中國有單位和城鎮集體單位分別佔6424萬人、718萬人,只佔城鎮就業人員總數的不到1/4,其餘超過3/4的就業分布在股份合作單位、聯營單位、有限責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私營企業、港澳台商投資單位、外商投資單位.同時,鄉鎮企業和鄉村私營企業就業的人數分別達到15090萬、2672萬.這些就業人員絕大多數都屬於泛化工人階級的范圍.
同時,工人階級內涵的泛化,並不能掩蓋工人階級內部的階層分化,並真真切切地體現在轉型社會中的每個角落.有學者採用最經典的西方社會分層理論,以財富、權力和聲望作為綜合標准,把泛化的工人階級進一步細分為四個層次:管理者為上層,由黨政幹部、高層經營管理者、高級專業人員構成;專業技術人員為上中層,由擁有高新技術的人員、國家壟斷行業的職工構成;產業工人為中層,由國企、集體企業和其他所有制企業的職工構成;一些特殊工人為下層,由失業下崗職工、失業工人和城市外來農民工構成.
當前工人階級的泛化與分化,還在意識上使得傳統理念與人們在社會生活中的直接感受產生差距.對於改革開放中不斷涌現出來的新興階層與群體,包括專業技術人員、企業管理人員、機關事業單位人員等,顯然難以使他們對傳統產業工人形象產生共鳴,更難讓他們承認與農民工群體屬於同一社會組分.因此,工人階級的分化,不僅體現在職業結構和經濟地位上,更體現在意識分化上,彼此間難以形成認同感,使得當前的工人階級成為「不確定」的階級.因此,需要研究如何整合工人階級價值觀念,重建工人階級「共同意識」.
關注工人階級中的困難群體中國工人階級60年來的演變歷程,伴隨著社會價值分配格局的不斷調整、變遷,陣痛不可避免,對於當前出現的工人階級中的一些困難群體,需要格外關注.
關注一:進城農民工的權益保護與社會保障問題在其他國家的城市化進程中,都存在著大量農民湧入城市的特定發展階段.但中國這樣龐大的「農民工」群體,卻是世界上絕無僅有的.其實,中國工人階級在最初形成時,其成員絕大部分就來自破產的農民.只是上個世紀60年代之後,由於我國建立起特有的城鄉二元戶籍制度,才人為割裂了工人和農民之間的淵源關系.在計劃經濟時期,農民向工人的轉化主要是通過行政手段和「招工」方式實現的.這是一種比較徹底的方式,沒有出現所謂的「農民工」現象.
在改革開放以後的社會轉軌時期,進城的農民工大批湧入產業工人隊伍,成為產業工人階層的重要組成部分.這時,農民向工人階級的轉化主要是通過市場的手段和方式實現的,但同時被刻上深深的制度安排烙印.他們的戶籍身份仍然是農民,在現有的戶籍管理體制中舉步維艱,成為城鎮生活中的邊緣群體,過著候鳥式的生活.
由於身份的限制,農民工往往不能享受到正常城鎮職工的社會保障.農民工主要集中在技術含量低、勞動強度大的「苦、臟、累、險」行業,他們工作條件苦,收入水平低,居住環境差,未被納入城市社會保障體系,不能像城鎮職工一樣平等地分享到經濟社會發展的成果.
據統計,目前在城市就業的約1.4億農民工,與用人單位有勞動關系的只有7000多萬人.截至2008年底,全國只有2400多萬農民工參加城鎮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4200多萬農民工參加城鎮基本醫療保險,4900多萬農民工參加工傷保險,1500多萬農民工參加失業保險.同時,他們還在居住、生活、子女就學等方面也付出了巨大代價.另外,他們常常被看作城市社會的異己力量,被當作治安狀況惡化的重要因素.如何進一步打破農民進城務工的制度障礙,使得農民工融入正常工人階級隊伍,是一個不容迴避、必須破解的難題.
關注二:國企下崗職工生活問題這部分工人主要是第二產業中從事體力、半體力勞動的產業工人,他們是近代以來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特別是社會化大生產的產物,作為我國傳統工人階級的主體,一度被稱為「老大哥」.他們曾經擁有優越的政治身份地位,為國家創造了巨大的物質財富,積累了數以萬億計的國有資產.
由於歷史遺留下來的人口問題造成我國勞動力過剩,使得在改革以前就存在著隱性失業.不過改革前,國家採取了「低工資,高就業」、「三個人飯五個人吃」的保障性安置就業措施,把顯性的過剩勞動力轉化為隱性的過剩勞動力.上世紀90年代初期,隨著國有企業三項制度的改革,計劃體制內的國有、集體企業的工人與企業的勞動關系逐步脫離計劃經濟的束縛,向市場化的勞動關系轉型,使得這種隱性的失業逐步顯現化.當時還不叫「下崗」,有的地方叫「停薪留職」,有的地方叫「廠內待業」,有的叫「放長假」、「兩不找」,等等.90年代中後期,下崗職工問題作為一種社會經濟現象開始凸顯,並且引起社會各方面普通的廣泛關注.下崗職工問題集中在這個時期出現,是我國經濟發展多年積累的深層次矛盾的綜合反映.從根本上說,這是前進中的問題,國企改革將有利於經濟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
同時,在改革的利益重新調整過程中,大量的下崗、失業、為企業效益及早退休的工人成為受損最嚴重的困難群體.部分職工在改製成功的和壟斷的企業中得到實惠,但一些被淘汰的夕陽產業的工人,下崗及失業補助或退休工資水平非常低,這部分工人本身的科技文化水平也較低,而且年齡偏大,他們再就業和增加收入的能力也就很有限.這部分職工收入水平低,基本生活缺乏必要社會保障,在經濟社會生活中處於明顯弱勢地位,他們的生活困境已逐漸被固化,且開始形成貧困的代際傳遞.這部分職工的就業利益和勞動報酬利益沒有得到保障,與國家對工人的「欠賬」有關,需要以負歷史責任的態度對他們的生活困難問題進行關注.
❻ 19世紀60年代,中國哪一資產階級開始了工業化的嘗試
地主階級(洋務派屬於封建地主階級)
望採納
❼ 農民階級和工人階級屬於什麼階級,還有無產階級,資產
農民階級和工人階級屬於無產階級大范圍,細致說來無產階級指的是工業化時代背景下的工人階級,而農民階級在沒有進行社會主義革命前,有的是佃農,完全的無產階級或者是自耕農,交租交稅,屬於半無產階級。。但本質上勞動人民不霸佔生產資料工農同屬於無嘩毀鎮產階級。。。。無產階級與資產階級是資本主義社會的兩大對立階級,相似點就是都是資本主義社會工業化商品生產的產物,都與商品,資本等要素息息相關,區別顧名思義無產階級沒有生產資料,他們為了生存需要替資產階級勞動生產,出賣勞動力。而資產階級霸佔自己的生產資料,讓無產階級余拆勞動創造商品價值,亂粗壓榨無產階級剩餘價值。。。有無生產資料就是無產階級,資產階級的區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