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工業生產 > 陸川縣有哪些工業園

陸川縣有哪些工業園

發布時間:2023-05-22 09:55:45

① 貴州有幾個工業園區

省級一類工業園區
1、貴陽市小孟裝備製造業生態工業園區 (國家級新型工業化產業示範基地)
2、遵義市仁懷名酒工業園區(國家級新型工業化產業示範基地)
3、福泉市工業園區 (國家級新型工業化產業示範基地)
4、貴陽麥架沙文高新技術產業園(省級新型工業化產業示範基地)
5、息烽縣磷煤精細化工工業園(省級新型工業化產業示範基地)
6、清鎮鋁煤生態工業園區(省級新型工業化產業示範基地)
7、遵義市匯川機電製造工業園區(省級新型工業化產業示範基地)
8、遵義市湄潭綠色食品工業園區(省級新型工業化產業示範基地)
省級工業園區一類培育區
1、金石工業園區
2、白雲鋁及鋁加工基地
3、修文工業園區、
4、桐梓煤電化工業園區
5、遵義市和平工業園區
6、遵義市湘江工業園區
7、安順市民用航空產業國家高技術產業基地
8、夏雲科技工業園區
9、安龍工業園區
10、興義市清水河工業園區
11、黔東工業園區
12、畢節高新技術產業基地
13、貴州大龍經濟開發區
省級工業園區二類培育區
1、貴州安順西秀工業園區
2、畢節市黔西北產業園區
3、黔西縣循環經濟工業園區
4、畢節試驗區黔西承接產業轉移基地
5、凱里爐山工業園區
6、從江縣洛貫產業承接區
7、長順縣威遠工業園區
8、丹寨縣金鍾工業園區
9、威寧縣工業園區

② 陸川縣哪個鎮小工廠比較多

陸川縣最小最多廠的是珊羅鎮。珊羅鎮塵桐裂,地派閉處陸川縣的最北面,仳鄰輪埋玉林城區,有陸川縣最大的工業園,玉柴,開元等大型企業進駐。

③ 想知道: 玉林市 陸川縣北部工業園區 在哪

在珊羅鎮。到玉林市汽車總站坐往陸川的車可以經過那裡,就在馬盤二級路邊

④ 陸川縣的經濟

2010年,陸川縣工業總產值首次突破百億元大關,由2005年的43.23億元增加到2010年的113.97億元,年均增長16.4%,增速高於全市平均水平2個百分點,比「十五」時期高6.62個百分點;財政收入由2.52億元增加到5.89億元,年均增長18.5%,比「十五」時期高10.26個百分點;金融機構存款余額由27.64億元增加到71.96億元,年均增長20.99%,比「十五」時期高11.29個百分點,是2000年的3.9倍,2005年的2.6倍,同比增長28.2%。其中,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73.19億元,是2000年的17.8倍,2005年的4倍,同比增長38.9%;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23.69億元,同比增長39.1%,增速排玉林市第一位。機械產業實現產值28.8億元,同比增長57.67%,拉動規模以上工業增長20個百分點。工業用電量首次突破3億千瓦時,達到3.1億千瓦時,同比增長25%,增速居玉林市前列。至2009年底,陸川縣工業化率達1.83,高於玉林市平均水平0.25個百分點。工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51.7%,被評為玉林市2009年促進工業發展爭先創優一等獎,是玉林市唯一連續四年獲此殊榮的縣(市、區)。三次產業結構由2005年的28.2∶32∶39.8,調整優化為2010年的18.3∶48.4∶33.3,在第一、第三產業快速增長的同時,第二產業基本佔到了陸川縣經濟的半壁江山。
2011年全縣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52.21億元,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首次突破100億元大關、達到101.54億元,工業總產值首次突破200億元大關、達到219.19億元,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184.44億元,財政收入7.49億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572元,農民人均純收入6229元。 陸川縣是一個農業縣,農業人口72.3萬人,占陸川縣總人口的86.5%,耕地面積40.42萬畝,其中水田33.21萬畝,坡地7.21萬畝,糧食生產以種植水稻為主,是聞名區內外的水稻高產縣,是中國第一個糧食跨綱要縣,年產雜交水稻種子120-150萬公斤,1997年被列入中國商品糧基地縣。特色農業迅速發展,農業生產邁上新台階。陸川縣農林牧漁業總產值由2005年的20.15億元增加到2010年的35.07億元,年均增長5.74%。新技術大面積推廣,糧食產量穩定增長,機械化作業水平明顯提高。我縣先後被評為國家級測土配方施肥示範縣、國家級萬畝水稻高產創建示範縣、廣西特色養殖業先進縣;2009、2010年連續兩年被評為全國糧食生產先進縣,2007—2010年連續四年被評為全國生豬調出大縣。2009年陸川縣被列為中央財政小型農田水利建設重點縣。陸川豬被國家農業部授予中國農產品地理標志。農業產業化水平進一步提高,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由2005年的64個增加到292個。
2012年,陸川縣農林牧漁業總產值達47.14億元,增長6.5%。農業產業基地達到12個,千畝以上連片的6個。農業企業達89家,其中市級12家,神龍王、廣西銀農2家企業跨入自治區級農業龍頭企業行列。新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49家。陸川縣繼續獲得中國生豬調出大縣獎,大橋鎮陸透村被自治區命名為「陸川豬村」,富成生態養殖公司林下放養的「陸川豬」成為釣魚台國賓館指定用肉食品。陸川縣被評為廣西壯族自治區糧食生產先進縣,被列為廣西唯一的中國整建制推進糧食高產創建示範縣。2011年廣西糧油高產創建暨早稻田間管理工作現場會在陸川縣召開。 2010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由56家增加到124家,產值超億元的企業從4家增加到17家,產值超10億元的企業實現零的突破,達到3家。「1+3+2」產業培育成效明顯,機械製造、冶金建材產業迅速崛起,向百億元產業邁進。「一區兩園」建設加快推進,五年累計新入園企業41家,入園企業達到71家,北部工業集中區被確認為廣西壯族自治區A類產業園區。工業化進入中期階段。2006—2010年陸川縣連續5年榮獲玉林市促進工業發展爭先創優一等獎。榮獲「中國鐵鍋之都」稱號陸川鐵鍋已有400多年的歷史,是最傳統、最具地方特色的重要產業之一。 主要品牌有獲省優和部優產品的「南珠」牌、「桂嶺」牌、「135」牌鑄鐵鍋,「鐵人」牌電磁爐專用鑄鐵鍋等。產品覆蓋中國各地,直銷配套廣東美的電器集團、山東九陽集團、浙江杭州紅陽集團等,產品遠銷東南亞。全年產量約1000萬口,實現工業總產值近億元。至2010年,陸川鐵鍋規模以上工業產值達6.36億元。
2008年上半年,玉柴配套企業實現總產值7.5億元,比增37.4%,占陸川縣機械機電製造業產值的77.7%。隨著玉柴工程機械(中挖)、玉柴汽車配件、香港偉日房地產開發、廣西瑞豐建材、玉林雙胞胎飼料加工、江西正邦飼料加工等大項目的進駐,至2008年7月止,陸川縣入園規模工業企業56家。2007年園區工業產值達37.45億元,占陸川縣工業經濟比重的54.85%,比2006年園區工業產值19.1億元增長96.1%。工業園區已成為縣域經濟的重要增長極。
2012年新型工業化實現新突破。全面推進工業發展「335」戰略,陸川縣實現規上工業總產值、工業投資、工業技改投資「三大指標」增長50%以上。財政安排扶持企業發展資金5804萬元。「五大支柱產業」產值快速增長,玉柴重工、開元機器的工業產值分別增長7.14%、136.44%。北部工業園工業總產值達75.22億元,工業增加值達19.16億元。陸川縣工業化率達2.53,比2011年提高0.18。 民國25年(1936年),在縣城關廂中心校(今縣政府招待所)附設一個幼稚班,招收幼兒26人,辦園經費由縣政府預算支給,一年後因缺乏師資而停辦。32年,陸川縣重辦幼稚班,招收兩班48人。設班園址在縣城內黎氏宗祠。34年,在縣城東偏東壕溝岸(今幼兒園)新建幼稚園。38年,幼稚園有4班80人,教員4人。
解放後,幼兒園繼續開辦,經費由縣財政預算撥發。1952年3月改稱幼兒園。1954年,始辦2所民辦幼兒園。1958年,除縣城和烏石街2所公辦幼兒園外,農村托兒園,幼兒園(班)有587處,入園幼兒1.95萬人。教職工742人。翌年,農業社隊公共食堂相繼解體,鄉鎮大規模集中勞動相對減少,較多幼兒可由家庭照顧,入園、入托幼兒稍減。1960年,有公辦、集體辦的幼兒園(班)16所,30班795人,生產隊幼兒園(班)205處,入園幼兒6979人。1962年進行調整後,全縣幼兒園(班)只有10所,28班740人,教職工47人。1984年起,使用自治區統編教材,語文要求拼音過關;計算要求學會20以內的分解與合成。此外還有常識,圖畫手工、音樂等方面技能訓練。 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知縣陳仲賓以三峰書院賓興田租及縣城屠捐為經費,於三峰書院右側(今鎮中),創辦第一所陸川縣高等小學堂。此期間,縣內各地紳士,以該地區廟產、義學租、學會租、稅捐及祖嘗為經費,陸續設立19所高等或兩等小學堂。至宣統二年(1910年),全縣興辦學堂21所。次年,由清朝改為民國,新舊交替,停辦了18所。
民國5年(1916年),陸川縣高等小學堂改為縣立第一高等小學校,同時縣立第二高等小學校(馬坡)、第三高等小學校(烏石)、第四高等小學校(良田)相繼恢復。至12年,全縣有小學校158所。後由於軍閥混戰,財政緊缺,陸續停辦20餘所。13年創辦縣立女子小學。23年,全縣有中心國民基礎學校(包括女小)17所,學生1444人;初級國民基礎學校304所,學生9116人。入學率佔全縣人口的4.5%,占學齡兒童的34%弱。同年,縣立第一高等小學校從萬丈坡三峰書院搬到縣城原陸川縣立中學舊址(今縣政府招待所)。31年,全縣有中心國民基礎學校33所,學生3297人;教職工293人;初級國民基礎學校584所,學生2.88萬人,教職工564人。35年,中心國民基礎校減少為20所,初級國基校減少為454所,學生35416人。38年,全縣有小學教學點536個,在校學生24347人,教職工675人。
解放後,縣人民政府接管了學校。1950年全縣有小學458所,870個班,學生13907人。隨著民主改革運動的發展,鄉村小學也在發展。1952年,全縣有小學621所,學生49850人。1954年春,進行整頓,壓縮辦學點,充實班額,學校減為496所,學生41744人。
1976年,耕讀小學陸續並入全日制小學。1980年,對小學教育進行調整、裁撤小學附設初中班,保證了小學師資和教學設備,教育質量日呈上升。1985年,縣內有小學163所,在校學生2696班,91657人,每萬人口有在校生1478人。1986年,縣內適齡入學兒童78743人,已入學76785人,入學率97.5%。同年11月,經玉林地區普及初等教育檢查驗收工作團驗收,縣內小學入學率98.5%,普及率98.8%,鞏固率99%,畢業率97.6%。「四率」均達部頒標准。1989年,全縣有小學158所(村)540個分校(教學點)在校學生101056人,每萬人口有在校生1508人,比1950年增加了6.26倍。 民國2年(1913年),陸川縣知縣陳夢昌與邑紳籌商撥縣屠捐款4000元,學款租谷銀300元為常年經費,將農業學堂遷往關帝廟,把舊校址(原縣考棚、今縣政府招待所)屋宇修繕後,創辦陸川縣立中學堂。4年將學堂改稱學校。19年6月,國民黨廣西省政府以「管教無方」、「赤化」之名停辦陸中。20年春復辦。同年秋,在烏石賓興祠興辦私立南平初級中學;南興區在清湖街創辦私立南興初級中學。兩年半後均停辦。21年秋,桂系軍閥白崇禧多次指出「陸川是第二個東蘭」,下令再次停辦陸中,翌年秋復辦。24年春,陸川縣立中學校從縣城搬遷萬丈坡(今師范學校)。30年春,有龍鄉(今馬坡鎮)、清秀村(今沖)鍾姓紳士鍾國祚等倡議,將鍾清連祖嘗及日新學會會租提撥1240餘石(稻穀)為經費,興辦私立清秀初級中學。同時南興區開明人士劉耀東和紳士謝春生、李元章等倡儀,調撥該區老義會田租125石,並議定區內各姓按丁口認撥租額700餘石為經費,於良田街賓興祠復辦私立南興初級中學。同年秋,陸川縣立初級中學校開設高中班,改名陸川縣立中學。31年秋,南平區紳士呂芋農、李楚凡、李務醒、羅百堅等倡議,按南平區各姓族內人口數提撥經費,共得租谷400餘,於烏石街西側賓興祠復辦私立合平初級中學。36年春,由馬坡知名人士倡議捐資。於馬坡街背的燕磊嶺(今馬坡中學)創辦私立北安初級中學。38年,全縣有縣立中學1所,私立清秀、北安、合平、南興等4所初級中學,在校學生28班1870人(高中147人),教職工134人。
1950年春,陸川縣人民政府接管了陸川縣立中學。下半年,私立清秀、北安兩所初中合並,校址設馬坡(北安初中),改稱陸川縣立中學城北分校。1951年春,將陸川縣立中學城北分校改為陸川縣立中學第一分校。同時將合平和南興兩所私立初中合並,校址設烏石(原合平初中);易名陸川縣立中學第二分校。同年秋,將縣立中學第一分校、第二分校分別改為陸川縣第一初級中學、第二初級中學。1956年秋,縣在良田、米場開辦2所初中,共招收學生10班(良田6班、米場4班)。同年秋,烏石第二初級中學招收高中2班。一年後高中班學生並入陸川縣立中學。1958年秋,縣內陸城鎮、大橋公社、清湖公社、馬坡公社、米場公社、良田公社的陸垌大隊相繼開設民辦初中。次年,全縣中學在校學生88班4664人。1961年至1962年,根據中央「中等教育壓縮戰線,壓縮規模,合理布局」精神,全縣民辦初中大部分停辦,縣屬五所中學壓縮班額。1963年,全縣保留陸川縣立中學、縣第一初級中學、第二初級中學、良田中學、米場中學、陸城鎮民辦初中等6所中學,在校學生2447人,教職工251人。1985年,中學設點再次調整壓縮後,全縣有縣高級中學、縣農業中學、馬坡中學、烏石中學、良田中學、陸城鎮中學、五星農場中學等7所高、完中,鄉鎮重點初中及聯辦初中50所,在校學生共427班195229人。比解放初的1950年增加了8.4倍,每萬人口的中學在校生由1949年的64人增加到314人。1989年,全縣有中學28所,在校高中生2090人,在校初中生15495人,每萬人口中有高中在校學生31人,初中在校學生231人。有專職任課教師1449人,其中大專以上文化程度的543人。
1977年至1989年,陸川縣各中學畢業生考上大專院校2145人,考上中等專業學校2645人。 清末,擔任小學教師多是秀才,個別是舉人。民國時期,中學教師大部分是大專畢業生,少數是中專,高中畢業;小學教師多是初中畢業,小部分是高中、初師,中專畢業,個別是小學畢業。
解放後,黨和人民政府十分重視師資素質,對在職教師進行進修函授、離職培訓,教師的文化和業務水平逐年提高。1954年,小學專任教師1346人,具大學專科學歷5人;中專畢業25人;高中畢業69人,相當高中學歷95人;初師畢業57人,相當初師學歷3人;初中畢業329人,相當初師學歷409人;高小畢業354人。1959年,初中專任教師148人,大學本科畢業10人,專科畢業31人,相當專科學歷26人,高中畢業74人;初中畢業7人。高中專任教師34人,其中本科畢業15人,專科畢業5人,具有專科同等學歷5人,高中9人,1989年小學任課教師3496人,其中中師、高中畢業以上2492人,初中畢業905人,小學畢業99人。初中任課教師1231人,其中本科畢業11人,專科畢業258人,本專科肆業80人,中專、高中畢業820人,中專、高中肆業及以下62人。高中任課教師218人中,其中本科畢業86人,專科畢業106人,本專科肆業2人,中專、高中畢業24人。

⑤ 廣西玉林市陸川北方工業區離玉林火車站有多遠

玉搏高林市槐銀判陸川北部工業園到玉林火車鉛改站,開車距離7.7公里。

⑥ 玉林有哪些工業園

很多,玉柴工業園園區,旺旺工業園區,燕京啤酒,高新工業園區到等

⑦ 玉林陸川溫泉鎮有多少村

溫泉鎮轄14個行政村。 溫泉鎮位於陸川縣中部,是縣城的駐地。解放後設城廂區,1958年1月撤區建鄉,分為城廂、官田兩鄉,同年復並成立城廂公社,1982年因在玉林同一地區內與別縣公社同名,而以公社駐地附近溫泉得名改為溫泉公社,1985年更名為溫泉鄉,1992年10月改名為溫泉鎮,鎮駐地設在鎮安南街5號。2005年6月撤銷陸城鎮,整體並入溫泉鎮管理。該鎮地處東經110°17′、北緯約22°,東與沙坡鎮為鄰、東南與烏石鎮交界、西南與大橋鎮相連、西鄰博白縣、西北與沙湖鄉接壤、北與米場鎮相接。轄14個行政村、2個居委會,412個村民小組,134900多人(其中農業人口70040人,勞動力39140人),全鎮土地面積約128.20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22160多畝(水田20200多畝,旱地1955畝)。全鎮的方言以客家話和本地白話為主,南部以客家話為主,北部以本地白話為主。地貌屬丘陵地帶,東西北為山嶺,中為九洲江。黎湛鐵路和與玉林市相接的陸川縣馬盤二級公路從北到南貫穿6個行政村,在建的浦北至寶圩二級公路穿過中興、埡塘、四良等村。 自然資源比較豐富。(一)動植物資源。以谷類種植為主,配種有玉米、薯類、豆類、蔬菜、甘蔗、油料等作物。水果主要品種有蕉類、柑桔、龍眼、荔枝、芒果、西瓜、草莓、梨等。畜禽產品有豬、牛、羊、雞、鴨、鵝和蛋類等。其他產品還有狗、兔、鴿子、鳥類、蜂蜜等。(二)水資源。轄區有小Ⅱ型水庫7座,水電站2個,裝機容量500千瓦,每年的發電量約7000千瓦。山塘、水庫和河流的水域面積達8926畝,有效灌溉面積1269公頃,淡水養殖面積215畝。產品有漁類、蝦蟹類、貝類等。(三)礦產資源。主要的礦產品種有鐵、錫、銀、磁鐵、硫鐵、花崗岩石、石英石、大理石、河沙、高嶺土、稀土、瓷土等。(四)林業資源。全鎮有山地132300畝,林業用地105300畝,水果種植29000多畝。主要品種有松、杉、樟、黎木、楠木、鶴木、桉樹、八角、雜木等。(五)旅遊資源。陸川舊八景之一的「溫泉浴日」在妙垌河與九洲江交匯處(現溫泉小廣場旁邊)。素有「桂東南第一瀑」美稱的龍頸瀑布、廣西區總工會溫泉工人療養院、九龍溫泉度假山莊、東震山和東西兩山庫區等都在境內。 全鎮有文化站1個,15個村(居)委會建有圖書館(室),老人休閑活動中心(室)5個,電視覆納橡蓋率達100%,有線電視普及率達70%,城區有2個文化休閑廣場,建成五保新村5個,鎮敬老院一座。2002年獲得縣「文明鎮」,2005年獲得玉林市「文明鎮」,2002年鎮政府獲得自治區「文明庭院」。全鎮有初中1所,小學15所(教學點30個),中心幼兒園1所,教職工670多人,在校學生11680人鋒慎(不含到縣管學校就讀的學生),校舍面銀茄敬積73867平方米,教學樓面積6560平方米,師生宿舍面積3000多平方米,多媒體教室2個,教學電腦60台,體育場地20800平方米,籃球場24個,足球場1個。其中,萬丈初中有教室42個,物理、化學、生物實驗室5個,儀器室3間,多媒體教室1間,微機室2間,圖書室1間,藏書3萬多冊,2005年春季期經自治區基本普及試驗教學評估團的檢查驗收達標。 全鎮通公路里程達240公里,其中水泥硬化路30多公里,通公路的村有四良、埡塘、萬丈、長河等村,其餘村都通汽車。程式控制電話已覆蓋全鎮,固定電話安裝約7200部(除城區用戶外);行動電話基本覆蓋全鎮,用戶達3500部左右(除城區用戶外)。 溫泉鎮是陸川縣鄉鎮企業比較發達的鄉鎮之一,是玉林市國家星火技術密集小區示範鄉鎮。現有五個工業園區,佔地面積3800畝,有鐵鍋、塑料製品、玻璃製品、建築材料四大支柱產業,有機械製造、鑄造、冶煉、電子產品、手工製作等20多種產業,有大小企業4190多家,曾獲得國家農業部「發展鄉鎮企業先進單位」,廣西壯族自治區「明星鄉鎮」、「鄉鎮收入超億元鄉鎮」,玉林市「科技達標鄉鎮」和「發展鄉鎮企業先進單位」等稱號。近年來,通過引導扶持鐵鍋企業不斷擴大再生產,實行資產重組,引進外地知名品牌 「美的」、「九陽」、「蘇泊爾」等,不斷做大配套產業,使它們逐步向集約化、集團化方向發展,取得了較好的效益。在爭取了「廣西鐵鍋生產基地」的品牌後,現正著手醞釀組建鐵鍋集團。 由於溫泉鎮是陸川縣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所以他們採取農、工、商並舉發展的模式,認真實踐「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發展為第一要務,搶抓「玉博會」、「南博會」、桂台合作和泛北部灣經濟區的發展機遇,突出工作重點,充分發揮優勢,全面推進鎮的社會經濟建設,取得了較好的成績。2006年,全鎮完成工業總收入達129478.4萬元,比上年增長55.8%;農林牧漁業總產值達16489萬元,比上年增長10.2%;財稅收入達5846.49萬元,比上年增長74.3%;社會固定資產投資26000多萬元,增長46%;農民人均純收入2989元,增長18.4%;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426.13元,增長24.4%;其它各項經濟指標均有良好的增長。 熱情好客的溫泉鎮人民熱烈歡迎各方賓客到來考察、渡假、旅遊和投資發展。
</SPAN>

⑧ 玉林市哪裡環保炭廠多

玉林市是廣西省下轄的一個地級市,位於廣西南部沿海地區。隨著環保意識的不斷提高,各地的環保炭廠也越來越多。在玉林市,環保炭廠主要分布在以下幾個地方:
1. 玉林市福綿區:該區域是玉林市的工業重鎮,擁有大量的炭化廠和炭製品廠,其中不乏一些環保炭廠。
2. 玉林市容縣:容縣是玉林市的一個縣,該縣以炭業為主要產業,有不少環保炭廠。
3. 玉林市陸川縣:陸川縣也是玉林市的返明一個縣,該縣有一些環保炭廠,主要以生產木炭為主。
4. 玉林市北流市:北流市是玉林市下轄的一個市,該市有一些環保炭廠,主要以生產竹侍渣炭為主。
總體來說,玉林市的環保炭廠主要分布在福綿區、容縣、陸川縣和北流市等地,老世悄這些地區的炭業發達,環保意識也相對較高,因此比較適合發展環保炭廠。當然,這只是一個大致的情況,具體情況還需根據實際情況進行調查。

⑨ 廣西壯族自治區玉林市陸川縣珊羅鎮下轄村委會有哪些

廣西壯族自治區玉林橡唯枯市陸川縣珊羅鎮下轄村委會包括珊羅村委會、梁洞大山村委會、田龍村委會、長納村委會、鶴山村委會、四樂村委會、六燕村委會、北部工業園山握區社區。

閱讀全文

與陸川縣有哪些工業園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奧迪新款q3什麼時候上市 瀏覽:517
平頂山到蘇州坐汽車要多久 瀏覽:923
汽車人聲多少赫茲 瀏覽:156
汽車長期不開電瓶能堅持多久 瀏覽:865
寶馬哈曼卡頓聽輕音樂怎麼調 瀏覽:553
河北工業氯化銨要多少錢 瀏覽:97
哪裡的工業廢水處理設備 瀏覽:174
汽車吊折價如何算 瀏覽:635
寶馬之悅怎麼樣值得購買嗎 瀏覽:192
文縣汽車站到全國哪裡發車 瀏覽:365
新型工業園區能享受什麼政策 瀏覽:976
吉利的汽車怎麼樣質量怎麼樣 瀏覽:617
張之洞主張什麼工業 瀏覽:522
寶馬528過戶多少錢 瀏覽:718
寶馬啟停電瓶電壓是多少 瀏覽:774
奧迪q7mini如何注冊 瀏覽:563
寶馬7什麼顏色最好看 瀏覽:615
日本德國汽車哪個好 瀏覽:453
歷下區董家鎮工業園都有哪些企業 瀏覽:476
下雨天汽車內飾如何清洗 瀏覽: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