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生態工業的基本特徵
生態工業的基本特徵:
1、從宏觀上使工業經濟系統和生態系統耦合,協調工業的生態、經濟和技術關系,促進工業生態經濟系統的人流、物質流、能量流、信息流和價值流的合理運轉和系統的穩定、有序、協調發展,建立宏觀的工業生態系統的動態平衡。
2、在微觀上做到工業生態資源的多層次物質循環和綜合利用,提高工業生態經濟子系統的能量轉換和物質循環效率,建立微觀的工業生態經濟平衡。從而實現工業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的同步提高,走可持續發展的工業發展道路。
(1)生態工業園有哪些基本特點擴展閱讀
工業結構生態化,就是通過法律、行政、經濟等手段,把工業系統的結構規劃成「資源生產」、「加工生產」、「還原生產」三大工業部分構成的工業生態鏈。
其中,資源生產部門相當於生態系統的初級生產者,主要承擔不可更新資源、可更新資源的生產和永續資源的開發利用,並以可更新的永續資源逐漸取代不可更新資源為目標,為工業生產提供初級原料和能源;
加工生產部門相當於生態系統的消費者,以生產過程無浪費、無污染為目標,將資源生產部門提供的初級資源加工轉換成滿足人類生產生活需要的工業品;還原生產部門將各副產品再資源化,或無害化處理,或轉化為新的工業品。
『貳』 生態工業示範園區規劃指南的生態工業示範園區的特徵和類型
1.園區具有以下主要特徵:
(1) 緊密圍繞當地的自然條件、行業優勢和區位優勢,進行生態工業示範園區的設計和運行;
(2) 通過園區內各單元間的副產物和廢物交換、能量和廢水的梯級利用以及基礎設施的共享,實現資源利用的最大化和廢物排放的最小化;
(3) 通過現代化管理手段、政策手段以及新技術(如信息共享、節水、能源利用、再循環和再使用、環境監測和可持續交通技術)的採用,保證園區的穩定和持續發展;
(4) 通過園區環境基礎設施的建設、運行,企業、園區和整個社區的環境狀況得到持續改進。
2. 園區主要有以下兩種類型:
(1) 具有行業特點的生態工業園區,例如廣西貴港國家生態工業(糖業)示範園區;
(2) 具有區域特點的國家生態工業示範園區,例如對現有經濟技術開發區和高新技術開發區改造的生態工業園區。
此外,按照當前的建設狀態和園區單元間聯系程度的不同,生態工業園區可分為以下幾種類型:
(1) 已具有較好生態工業雛形的工業區域或園區。建設重點是在完善已有的生態工業鏈的基礎上,形成穩定的生態工業網。
(2) 尚未建成或尚不具有規模的園區。建設重點是以生態工業的理論和方法,指導建設一個新的工業園區。
(3) 門類較多、企業數量大的工業區域或園區(如我國的大批國家和地方級的科技園區和經濟技術開發區)。建設重點是在這些園區中引進生態工業和循環經濟理念,採用生命周期觀點和生態設計方法,使產品生命周期中資源消耗最少、廢物產生最小、易於拆卸回收,由此優化產品結構,並合理構建和完善產品鏈,從而提高資源效率,降低環境排放,為園區尋找新的增長點,促進園區的持續發展。
(4) 虛擬園區。其園區企業在地理上分散,但仍然組成一個生態工業系統。建設重點是從廢物循環利用、資源梯級利用入手,遵循市場價值規律,規劃建設生態工業網路,建立企業間穩定、持久的物質和能量流動關系。
『叄』 什麼是生態工業
一、什麼是生態工業?
生態工業是模擬生態系統的功能,建立起相當於生態系統的「生產者、消費者、還原者」的工業生態鏈,以低消耗、低(或無)污染、工業發展與生態環境協調為目標的工業。工業結構生態化,就是通過法律、行政、經濟等手段,把工業系統的結構規劃成「資源生產」、「加工生產」、「還原生產」三大工業部分構成的工業生態鏈。其中,資源生產部門相當於生態系統的初級生產者,主要承擔不可更新資源、可更新資源的生產和永續資源的開發利用,並以可更新的永續資源逐漸取代不可更新資源為目標,為工業生產提供初級原料和能源;加工生產部門相當於生態系統的消費者,以生產過程無浪費、無污染為目標,將資源生產部門提供的初級資源加工轉換成滿足人類生產生活需要的工業品;還原生產部門將各副產品再資源化,或無害化處理,或轉化為新的工業品。
我們倡導發展以工業為主導的生態特色經濟,就是要堅持兩手抓,一手抓傳統工業的提升,一手抓生態工業的發展。所謂提升傳統工業,就是要推行體制創新和科技創新,運用先進的科學技術對舊的工藝和設備徹底進行改造,使之盡快地生長成為新的工業生態系統的組成部分。只有以經過徹底改造過的傳統工業和全新的生態工業為主導,才能把生態特色經濟發展起來。對發展生態特色經濟提出的構想主要是:大力發展生態農業、生態工業、生態旅遊業,農業走無公害有機化之路,工業走無污染清潔化之路,旅遊業走回歸式園林化之路。保護、開發和利用文化生態資源,建設民族文化產業,對於發展以工業為主導的生態特色經濟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
二、什麼是工業生態系統?
所謂工業生態系統,就是一批相關的工廠、企業組合在一起,它們共生共存,相互依賴,其聯系紐帶是廢物,即這家工廠、企業的廢物是另一家或幾家工廠、企業的原料。這個系統的最大特點是使資源的利用率達到最高,而將工廠、企業對環境的污染和破壞降到最低。這些,都是各國企業家竭力追求的。與自然生態系統相比,工業生態系統是人造的,是人類仿照大自然而著意設計出來的。
工業生態系統的首創者是丹麥的凱隆堡。在那裡,斯達托煉油廠將其廢物硫輸送給一家硫酸廠以生產硫酸;將其廢氣輸送給奇普洛建築板材廠以生產石膏板材;將其餘熱輸送給周圍的溫室以生產蔬菜、花卉;將其廢水輸送給阿斯奈斯的一家發電廠以冷卻發電機,而這家發電廠又將其餘熱輸送給附近的一家鮃魚養殖場和凱隆堡的居民住宅;將其水蒸氣輸送給斯達托煉油廠和一家生產人工合成酶和胰島素的生物制劑廠。此外,上述阿斯奈斯的那家燒煤的發電廠還用石灰回收廢氣中的硫而生產了石膏,而奇普洛建築板材廠則用發電廠的石膏作原料來生產板材,從而不再從西班牙進口石膏了。凱隆堡工業生態系統的成效是極其明顯的:它每年能夠節約石油1.9萬噸、煤3萬噸、水60萬立方米,回收並再利用了13萬噸二氧化碳、3700噸二氧化硫、2800噸硫、8萬噸石膏等。
三、什麼是生態工業園?
生態工業園是繼經濟技術開發區、高新技術開發區之後我國的第三代產業園區。它與前兩代的最大區別是:以生態工業理論為指導,著力於園區內生態鏈和生態網的建設,最大限度地提高資源利用率,從工業源頭上將污染物排放量減至最低,實現區域清潔生產。與傳統的「設計——生產——使用——廢棄」生產方式不同,生態工業園區遵循的是「回收——再利用——設計——生產」的循環經濟模式。它仿照自然生態系統物質循環方式,使不同企業之間形成共享資源和互換副產品的產業共生組合,使上游生產過程中產生的廢物成為下游生產的原料,達到相互間資源的最優化配置。
四、唯一正確的選擇。
發展是硬道理,是主題。環境問題是由於發展不當而造成的,必須而且也只能在發展中加以解決。我們所說的發展,是可持續發展,絕不是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粗放型發展。我們面臨著既要發展經濟,又要保護環境的雙重挑戰。實現環境與經濟「雙贏」是正確處理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關系的重要方針,也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基本要求。目前,在理論和實踐上都已初步探索出避免「先污染後治理」、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政策措施。「十五」乃至「十一五」期間,我們要通過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大力發展以工業為主導的生態特色經濟,從根本上解決結構性污染的難題,減輕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的壓力。工業生產中要實行清潔生產,建立生態工業園區,農業生產中要發展有機農業、生態農業,企業要實行ISO14000管理,產品推行環境標志產品和有機食品、綠色食品,區域要建設生態縣市和生態鄉村,城市和城鎮要創建生態城市,從而在環境保護與經濟建設之間找到「最佳」結合點,在此基礎上大力實施循環經濟發展戰略,在生產和消費的過程中,建立生態鏈,把上游產品產生的廢物,作為下游產品的原料,充分利用資源和能源,最大限度地減少污染排放量,促進環境與經濟之間達到相互協調的最高境界。只有實現了這樣的目標和要求,我們才能說在自治州建立了以工業為主導的生態特色經濟模式。
『肆』 蘇州求職生活指南:工業園區特點
蘇州求職生活指南:工業園區特點
1、產業結構更加優化。園區堅持走經濟國際化和新型工業化發展道路,著力推進高新技術產業化。尤其是近年來,我們積極創新招商理念,更加註重提高項目的質量和成效,稅源型項目、研發型項目、生產性服務項目以及高科技項目明顯增多。2005年,新增注冊外資38.1億美元,到帳外資15.8億美元,注冊內資超250億元;新增世界500強投資項目13個、研發項目11個,服務業新增項目數和就業人數首次超過了製造業,平均每天開工投產工業企業2家,均創下歷史紀錄。目前,全區累計引進合同外資239.5億美元,實際利用外資101.8億美元,注冊內資760億元,形成內資外資雙輪驅動的發展格局。從地區結構看,來自歐美的項目佔49%,日韓佔18%,新加坡佔6%,港澳台地區佔22%。從投資規模看,投資上億美元項目超過60個,其中10億美元以上項目6個,區內項目平均投資額超3000萬美元,53家世界500強企業在區內投資了85個項目;從產業層次看:省級以上高新技術企業突破100家,尤其是在ic、tft-lcd、汽車及航空零部件等方面形悔如成了具有一定國際競爭力的高新技術產業集群。園區已成為中國最大的液晶面板出貨基地和晶元封裝測試基地,大型客車和晶元產能均居全國前三位。
2、創新能力日益增強。多年來,我們始終堅持走內涵式發展道路,堅持把科技進步作為立區之基、強區之本迅念,不斷加大對技術創新的扶持力度。2005年,我們啟動實施了科技“跨越計劃”,全面加快科技發展步伐,全區科技投入增長由原來的20%提高到30%左右,科技進步貢獻份額達70%以上。從創新載體建設看:先後建成了國家電子信息產業基地、國家集成電路產業園、國家動畫產業基地、國家級創業服務中心、國家級軟體園等科技成果轉化基地超過20萬平方米,其中,國際科技園已集聚了超過蘇州90%的ic設計企業和60%的純軟體研發企業。從創新主體培育看:積極實施科教優先戰略,先後投資30餘億元資金,形成了較為完善的基礎教育、職業教育、高等教育網路。同時,注重引進高端人才、復合人才以及研發領軍人才,集聚了海外留學人員創辦企業200餘家,跨國公司和國家級研發設計機構50餘家,博士後工作站6個,各類高級專業技術人才超過2萬名。從創新環境營造看:先後建設了中科集成電路設計中心、江蘇省集成電路生產力促進中心、蘇州市軟體評測中心等一批創新功能平台;設立了總額超過20億元的風險創投、人才培養、中小企業創業擔保以及ic設計、軟體研發、動漫產業與生物、納米等領域的發展專項基金,並與台灣怡和、以色列無限創投開展合作,形成各類風險創投機構10家。同時,率先建立知識產權保護中心,目前正在創建國家知識產權保護示範區。
3、三產發展後來居上。按照省市加快現代服務業發展的指示精神,積極推進園區服務業發展“倍增計劃”:即力爭5年內,三產品牌項目翻兩番,商業載體面積增兩倍,服務業增加值翻兩番,佔gdp比重每年提高1~2個百分點。近兩年,我們圍繞“金雞湖、陽澄湖和獨墅湖”做文章,優先發展生產性服務業,先後投入200餘億元,興建了現代物流園、科技文化藝術中心、國際博覽中心等大型生產服務設施60多萬平方米,建成了左岸商業街、金雞湖商業廣場等各類商業載體50萬平方米;相繼引進沃爾瑪、家樂福、世紀聯華等10多個知名商業品牌,入駐了美國普羅斯、日本近鐵等20多家國際物流公司,集聚了香港匯豐、英國渣打等20多家中外資銀行以及普華永道、德勤會計師事務所等30多家知名專業機構,有力促進了傳統服務業向現代服務業的加快升級。2005年全區實現服務業增加值143億元,佔gdp比重提高1.3個百分點,環金雞湖區域正在成為蘇州市新的現代商業文化中心。
4、城市功能持續提升。園區開發突出了“以人為本”理念,較好地體現了經濟發展、科技進步以及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形成了較強的綜合環境優勢。(1)堅持規劃先行。從開發伊始,園區就編制了具有前瞻碧昌啟性的.總體規劃,先後制定和完善了300多項專業規劃,並確立了“先規劃後建設、先地下後地上”的科學開發程序和“執法從嚴”的規劃管理制度。(2)適度超前投入。先後投入300餘億元基礎設施建設資金,按照“九通一平”標准,基本完成了70平方公里中新合作區主要基礎設施開發。(3)高標准營造良好的人居環境。牢固確立“綠色園區”理念,以金雞湖整治開發為重點,大力實施綠化、亮化、美化工程,積極打造生態園林城區,相繼建成了湖濱大道、文化水廊、紅楓林等一批開放式景觀和與其相配套的文化旅遊、餐飲娛樂等商業服務設施,累計新增綠地1700萬平方米,綠地覆蓋率超過45%,為區內企業和居民提供了最佳的居住和創業環境。目前,中新合作區就業人口已超12萬人,居住人口近10萬人,其中外籍人士超過8000人。
5、經濟社會和諧發展。按照科學發展觀與構建和諧社會的要求,園區在加快發展的同時,更加註重全面、協調和可持續發展。(1)注重資源集約利用。2005年,我們通過實施積極的擇商選資戰略、加快產業升級、加快項目集聚、加快企業增資擴股、鼓勵商品房和標准廠房等各類建築向高層發展等方式,土地集約水平在較高平台上又有新的提高,在實際利用外資同口徑增長15%的情況下,土地出讓面積減少30%,中新區每平方公里工業用地投資強度達到17億美元,標准廠房出租率提高15個百分點。(2)注重生態環境保護。通過確立“綠色招商”理念,環保部門“提前介入”、“一票否決”等措施,努力從源頭控制污染項目進入。十多年來,因環保因素被否決的引資項目有200多個,累計合同外資超過11億美元。同時,積極構建節約型社會,率先在全國開展循環經濟和生態工業園創建試點,區域環境整體通過iso14000認證,有力促進了經濟、社會、環境的統籌協調與科學發展。(3)注重和諧社會構建。堅持“以德治區”和“以人為本、重在建設”方針,通過“虛事實做”的形式,積極推進精神文明建設;從富民、親民、便民角度出發,統籌社會資源力量,綜合推進科教文衛、生態環保和扶貧幫困等各項實事工程,全面建立完善以鄰里中心為依託的社區管理和服務體系;積極創建“平安園區”,完善社會綜合治理網路,努力打造最佳人居和創業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