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工業生產 > 攸縣有哪些工業

攸縣有哪些工業

發布時間:2023-05-21 11:11:48

❶ 攸縣攸州工業園的攸州工業園控制性詳細規劃

一 區位及規模攸州工業園位於攸縣縣城西部,規劃范圍北至攸衡路,南達工業路,東至內環路,西至外環路,總規劃面積8.79平方公里。
二 功能定位第四代復合工業園區;是以工業開發為主體,集辦公裂物、商貿金融、居住、生態休閑等多功能於一體的復合型工業新城。
三 發展目標近期竭力保護新城生態綠地,提供綠色、健康的人居環境,發展成為生態型工業園;遠期以第四代洞悔工業模式為基礎,大力發展復合型工業園區。
四 產業模式依託豐富的資源和原材料、大量的勞動力和便捷的交通條件,擬定工業園以環保型肆顫液精細化工、食品加工與生物醫葯、電子信息、輕工機械製造等工業產業為主。

❷ 攸縣湘東化機廠現狀

正常運行中。截止到2022年12月9日,攸縣湘東化機廠現狀處於正常運行中。湖南湘東隱宏化工機械有限公司是在原化學工業部湘東灶梁冊化工機械廠的基礎上進行渣悔公司化改造後成立的具有多元投資主體的國有控股有限公司。

❸ 攸縣富裕嗎

還可以。攸縣是位於湖南省中部的一個縣,是湖南省的十大產糧縣之一,該縣擁有豐富的自然資源,例如耕地、林地、草地、水資源等,孫念備農業發展基礎較好,主要農作物有水稻、小麥、玉米、香菇等。此外,攸縣還具有得天獨厚的礦產資源,其中以錳礦和石英礦儲量較大。由於則毀擁有這些資源,攸縣在工業、電力、礦產、建材等方面的發展比較活躍,也帶動了當地經濟的發展。因此,可以說攸縣相對來說還是有高談一定的經濟實力的。

❹ 攸縣工業園澳維廠怎麼樣

好。
1、待遇方面,公司福利待遇優厚,免費提供食宿,依法享有年休假。
2、正滾桐制度方面,公司採用雙休制,周舉坦六周日休息,有充裕的休息時間。湖南澳維備巧環保科技有限公司攸縣分公司,成立於2015年,位於湖南省株洲市,是一家以從事橡膠和塑料製品業為主的企業。

❺ 攸縣是什麼樣的

基本概況

攸縣地處湘東南部,北抵株洲、長沙,南連郴州、廣東,西屏南嶽、衡陽,東鄰江西吉安,位居株洲、衡陽、郴州三市經濟交匯中心,具有獨特的區位優勢和巨大的發展潛力。全縣總面積2664平方公里,其中耕地4.39萬公頃。全縣轄18個建制鎮,12個鄉,500個村,40個居委會,7017個村民小組。自西漢高祖五年置縣以來,一直是湘東地區重要的商貿重鎮,素有「湘東福地」之美譽。
攸縣山川秀麗,名勝古跡甚多。攸州八景之一的靈龜峰,現為株洲市佛教協會聖地。始建於唐代的陽升觀,歷經千年風霜,至今仍香火綿綿,鍾聲不絕。酒埠江風景區被有關專家譽為「西有張家界,東有酒埠江」,區內白龍洞鍾乳石千奇百怪,堪稱人間奇跡。中華民族的始祖炎帝的寢陵,中外馳名的游覽勝地井岡山、南嶽,與攸縣相距僅數十公里,且為必經之途。
攸縣交通便利,通訊發達。湘東鐵路和106國道貫穿縣境南北,兩線沿途形成百里經濟發展長廊,水泥、瀝青道路已直達各個鄉鎮;水源豐富,湘江支流洣水河匯集攸水穿城而過。電力充足,通訊發達,全縣村村組組通電,鄉鄉村村通程式控制電話。攸縣礦藏豐富,物產富集。已探明煤、鐵、錳、鎢、鈾、銅、金、石膏、大理石等礦藏資源20餘種,尤以煤炭資源十分豐富,全縣煤炭地質儲量達3億噸,黃蘭煤田現已探明工業儲量為2.46億噸,年產原煤400多萬噸。攸縣歷來農業發達,境內土壤肥沃、雨水充沛、光熱充足、冬寒期短,無霜期長達289天,年均氣溫17.8℃,年降雨量1448.6mm,適宜各種作物生長,尤其適宜稻穀、棉花、油茶、辣椒、生薑、木材、楠竹等。農副產品種類繁多,其中大米、活大豬、分割肉、茶葉、蠶絲、干椒,是我縣飲譽海外的傳統出口產品。工業布局合理,門類齊全,冶金、採掘、機械、建材、化工、紡織、製鞋、造紙、食品加工等產業已初具規模。草席、床單、手套、竹製品、鞭炮煙花、燈泡燈具、氟化納等暢銷國內外,久負盛名;煮酒、松花皮蛋、春曉茶榮獲國家金銀獎,國際上備受用戶青睞。到目前為止,攸縣有近100種產品銷往40多個國家和地區。
經濟的飛速發展,促進了全縣的內外貿易。目前,全縣與海內外的貿易交流往來十分活躍,可謂商賈雲集、貨暢其流。位列「湖南五大市場」之一、湘東市場之首的皇圖嶺農貿市場吸引了大江南北、長城內外的生意人。近年投資上億元興建湘東大市場,更是一座集吃、住、樂為一體的綜合商城,成為湘東地區又一處火爆的商業中心。
攸縣人民心襟寬廣,熱情好客,真誠希望與海內外嘉賓共謀發展。近年來,攸縣在改善投資環境方面,加大了投資力度,水、電、路、訊等基礎設施建設日趨完善。在軟環境建設方面,出台了政策文件,對來攸縣投資置業的外來客商,除執行省市頒發的優惠政策外,在用地、分利、信貸、稅費等方面給予特別優惠。「只要來攸縣,一切給方便」,攸縣七十四萬父老鄉親真誠歡迎八方賓客來攸觀光考察,投資置業,與時俱進,共繪發展的美好藍圖。

自然地理

地勢由東西二側向中部傾斜,東西環山,中部低平開闊向南北敞開,海拔界於哪賣69m至1404.9m之間,形成山丘崗平地貌。主要成土母岩有板頁岩、砂岩、頁岩、紫砂頁激緩梁岩和第四紀紅色粘土5種。
靈龜峰,峰上生楓,風吹楓動峰不動;白茅洲,洲畔停舟,水推舟搖洲不搖。
境內四季分明,雨水充足,土壤肥沃,屬中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常綠闊葉林帶,年平均氣溫17.8℃,無霜期292天,年降水量1410mm左右。

攸縣境內礦藏豐富,物產富集。已探明煤、鐵、錳、鎢、鈾、銅、金石膏、大理石等礦藏資源20餘種,尤以煤炭資源十分豐富,已探明的煤炭儲量達三億噸,是全國重點產煤縣。植物物種資源非常豐富,共有木本植物78科210屬436種,其中喬木273種、灌木139種,騰本植物24種,國家護植物20多種。

歷史沿革
攸縣:原名「攸水縣」,縣境有攸水得名,唐改攸縣。
春秋、戰國 攸縣屬楚黔中地。
秦 在湖南設置12個縣,其中陰山縣,衡山縣,桂陽縣,攸縣屬陰山縣。
西漢 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置長沙國,攸縣、容陵均屬長沙國,攸縣之名第一次出現於史籍。陰山縣屬桂陽郡。元光六年(前129年),封長沙定王子劉福為容陵侯;元朔四年(前125年)封長沙定王子劉則為攸輿候。
東漢 攸縣、容明運陵均屬荊州長沙郡。長沙郡轄攸十一縣。建安年間,荊州牧劉表的中郎將黃忠曾與劉磐共守長沙、攸縣。攸縣、容陵皆屬吳,吳將容陵縣改為陰山縣。

三國 吳太平三年(258),分長沙東部為湘東郡,西部為衡陽郡,陰山改屬湘東郡,攸隸湘東。
晉 太康元年(280),破吳,沅湘降,置長沙郡,屬荊州,領攸、蒲圻十縣。
南朝齊 攸縣、陰山均屬湘東郡。
梁 (531~555)始遷縣治於攸江之上。此為老縣治之所在,即今網嶺鎮羅家坪村。
陳 (558~589)壬申,湘州剌史王琳襲據湘州。辛巳(561)湘州降,罷羅州,改攸縣日攸水,隸湘州。

隋 攸水、陰山、茶陵、建寧(今株洲)四縣並入湘潭縣,屬衡山郡。

唐 武德四年(621),廢湘潭縣,置南雲州。攸水縣分置為安樂、新興兩縣,與陰山縣、建寧、茶陵均屬南雲州,州治設攸水縣治,貞觀元年(627)廢南雲州,將攸五縣合並為攸縣,屬衡州衡陽郡。武後聖歷元年(698),分出攸縣所轄茶陵舊地,復置茶陵縣。

五代 後梁 (907~935)、後唐、後晉三代,攸縣均屬潭州。此時縣治由羅家坪遷至洣水北岸。後漢,乾裕元年(948),攸縣改屬衡州。

宋 至道三年(997),以潭州屬荊湖南路,領長沙、攸、醴十一縣。

元 攸縣以民至萬戶升為州,稱攸州,屬天臨路。

明 洪武二年(1369),改攸州為攸縣,屬長沙府。
希望對你能有所幫助。

❻ 攸縣在哪裡株洲

攸縣位於湘東南部,羅霄山脈中段,東臨江西萍鄉、蓮花,南通粵廣,西屏衡岳,北達株洲、長沙,素有「沿海的內地,內陸的前沿」之稱,區位優勢十分明顯。土地面積2664平方公里,人口75萬人。攸縣縣城又稱梅城,像一顆璀璨的明珠鑲嵌在湘江上游,洣水之濱,是長株潭地區南部中心城市,是該地區的商貿、經濟、文化中心,現有人口12.5萬人。攸縣水陸交通並濟,106國道和湘東鐵路貫穿全境,有鐵路58.50公里,106國道62公里,省道190公里,縣鄉等級公路1300公里,公路密度為湖南之首,在建的網朱公路和衡炎高速連接線直通京珠高速,水運直達長江。交通極為方便。

攸縣歷史悠久、山川秀麗。在這片古老的土地上,早在商周就進入了古代文明時代,成為楚文化發祥地之一,素有「湘東福地」之美譽。攸州八景之一的靈龜峰,已成為株洲市佛教協會之聖地;始建於唐代的陽升觀、寶寧寺,歷經千年風霜,至今仍香火綿綿、鍾聲不絕;擁有華夏民族先祖堯帝寢陵的堯山,是海內外華夏子孫尋根問祖、頂禮膜拜的聖地;地處攸縣東部的酒埠江風景區,民俗純朴、古風猶存,自然、人文景觀十分豐富,擁有酒仙湖、白龍洞等52個中外聞名的景點,其中海棠洞地下河是世界級的景點。

攸縣礦藏豐富,物產富饒。已探明煤、鐵、錳、鈾、玄武岩等礦藏資源20餘種,尤以煤炭資源十分豐富,已探明的煤炭儲量達四億噸,是全國重點產煤縣。攸縣素有「湘東糧倉」之美稱,辣椒、生薑、蒜苔、茉莉花茶、草席、蕎頭、竹木製品暢銷大江南北及東南亞東區。近年被國家列為商品糧生產基地、瘦肉型牲豬生產基地、油茶林生產基地、茉莉花產業發展縣、農村農業現代化試點縣、省市蔬菜生產基地及株洲市無公害蔬菜試驗示範基地。攸縣勞動力資源十分豐富,全縣有勞動力39萬人,其中農村富餘勞動力超過20萬,2005年,全縣外出務工14.48萬人,是湖南省有名的勞務輸出大縣。

攸縣山川秀麗,名勝古跡甚多。攸州八景之一的靈龜峰,現為株洲市佛教協會聖地。始建於唐代的陽升觀,歷經千年風霜,至今仍香火綿綿,鍾聲不絕。中華民族的始祖炎帝的寢陵,中外馳名的游覽勝地井岡山、南嶽,與攸縣相距僅數十公里,且為必經之地。

攸縣交通便利,通訊發達。湘東鐵路和106國道貫穿縣境南北,兩線沿途形成百里經濟發展長廊,水泥、瀝青道路已直達各個鄉鎮;水源豐富,湘江支流洣水匯集攸水穿城而過。電力充足,通訊發達,全縣村村組組通電,鄉鄉村村通程式控制電話。

改革開放20多年來,攸縣經濟和社會發展取得了巨大成就,綜合縣力進入湖南省10強。攸縣是湖南省首批小康縣(市)之一,是全省五個農業農村現代化試點縣(市)之一。2005年,全縣實現國內生產總值74.33億元,財政總收入完成3.507億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733元,農民人均純收入4569元。農業經濟進一步發展,逐步形成了以糧食、牲豬、竹木、蔬菜、辣椒、蕎頭、草席、茶葉、西瓜等拳頭農產品為支柱產業的經濟體系,農業產業化和規模生產水平逐步提高,鄉鎮企業異軍突起,成為農村經濟的生力軍。工業經濟已形成化工、電力、機械、建材建築、食品、造紙、陶瓷、煙花、紡織、服裝、制葯、製鞋等20多個工業門類數百個產品。其中煤炭、建材建築、化工已成為三大支柱產業。全縣社會事業全面進步,廣播電視、教育、衛生、文化、體育事業協調發展。

經濟的飛速發展,促進了全縣的內外貿易。目前,全縣與海內外的貿易交流往來十分活躍,可謂商賈雲集、貨暢其流。位列「湖南五大市場」之一、湘東市場之首的皇圖嶺農貿市場吸引了大江南北、長城內外的生意人。近年投資上億元興建湘東大市場,更是一座集吃、住、樂為一體的綜合商城,成為湘東地區又一處火爆的商業中心。

攸縣的投資環境寬松,在軟環境建設方面,出台了一系列投資優惠政策和優化環境的硬性措施,成立了優化環境辦公室,設立了政務公開中心。在硬環境方面,加大了投資力度,實現了「路暢通、水暢流、話直達、電滿足」的剛性目標。

今日的攸縣人,既有純朴的古風,又具有現代文明之風尚。如今,美麗神奇、文明富庶的攸縣大地向世人展示著一幅幅生機勃勃的壯麗畫卷,吸引了大批海內外賓專家前來投資置

❼ 株洲有哪些土特產(包括:「工業產品、礦產資源、風味食品」)

工業:電力機車、南車風力機車、南方航空動力、鑽石合金,時代汽車
食品:太子奶、唐人神、好棒美
礦產:攸縣煤礦

❽ 攸縣的地理環境


攸縣位於湖南東部,羅霄山脈中段武功山西南端,東鄰江西萍鄉市、蓮花縣,西連株洲縣、衡東縣;南達茶陵縣、安仁縣,北接醴陵市。地理座標是:東經113°09′09″至113°51′30″,北緯26°46′34″至27°26′30″。 2014年,全縣地區生產總值(GDP)實現3134942萬元,比上年增長10.4%。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453109萬元, 比上年增長4.5%;第二產業增加值1725560萬元, 比上年增長11.1%,第三產業增加值956273萬元, 比上年增長12%。三次產業結構由上年的14.6:55.8:29.6調整為14.5:55:30.5,一產業下降0.1個百分點,二產業下降0.8個百分點,三產業上升0.9個百分點。三次產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分別為6.5%、57.5%、36%,分別拉動經濟增長0.68、5.95、3.72個百分點;人均GDP達到了39427元,單位GDP能耗1.08萬噸標煤/萬元,同比下降4%,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為200462萬元,同比增長14.6%。
城鎮化建設成效顯著。2014年全縣城鎮化率為52.57%,較上年提高0.57個百分點。 農業現代化程度不斷提高,農田水利建設高效實施,農村社會和諧穩定,農業綜合生產能力顯著提高。攸縣米粉成為我縣第三個國家地理標志,鴻華麻鴨和雲田花卉等農業產業化項目順利推進。2014年,全縣實現農業總產值708655萬元,同比增長4.5%,規模農產品加工企業產值與農業產值比為146.6%。
種植業穩步增長。2014年,全縣糧食播種面積100.7萬畝,同比增長2.9%,糧食產量46.59萬噸,同比增長3%,糧食單產為462.55公斤/畝。
養殖業健康發展。2014年,全縣出欄生豬122.84萬頭,出欄牛2.14萬頭,出欄羊5.43萬只,出籠家禽567.5萬羽,同比增幅分別為4.5%,3.4%,4.0%,4.26%。肉類總產量9.49萬噸,增長2.7%。禽蛋產量為1.56萬噸,同比增長3.2%。
林業產業鞏固提升。2014年,全縣全年完成造林面積5.4萬畝, 封山育林15萬畝,油茶籽產量為3.2萬噸。全縣森林覆蓋率達57.44%, 比上年提高0.01個百分點。
土地流轉強勢推進。2014年縣流轉耕地面積25.2萬畝,佔耕地總面積30%,涉及農戶6.85萬戶,占總農戶的40%。2014年我縣已注冊各類農民專業合作社284家,入社成員11386人,帶動農戶3.46萬戶。
農業生產條件進一步完善。2014年,全縣年末農業機械總動力87.7萬千瓦,比上年提高5萬千瓦;農用排灌動力機械16377台,比上年增加305台。全年化肥施用量99890噸,農葯施用量895.6噸,均比去年有所下降。 工業經濟緩中趨穩。2014年,全縣全部工業實現增加值1610176萬元,增長11.1%,佔GDP的比重為51%,對經濟貢獻率達到54%,拉動經濟增長5.59個百分點。規上工業增加值1553308萬元,同比增長11.4%,其中園區規模工業增加值308396萬元。煤炭、鐵礦業完成增加值486209萬元和101089萬元,均低於全縣規模工業增加值平均增幅。2014年,全縣規上工業總產值4541130萬元,同比增長9.8%。高新技術總產值為570780萬元,同比增長10.2%,其中高新技術產品總產值為557115.6萬元,同比增長13.4%。出口交貨值為35056萬元,同比下降29.9%。規上工業利潤總額179854萬元;利稅總額382558萬元;產品銷售率98.93%,降低0.58個百分點。原煤產量同比下降17.25%,水泥246萬噸,同比下降35.7 %。
綜合能耗進一步下降。2014年,規模工業綜合能源消費總量共計72.4萬噸標煤,同比下降13.9%。萬元規模工業增加值能耗降低率為22.6%。
建築業平穩增長。2014年,全縣建築業實現增加值115384萬元,比上年增長9.9%,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3.5%,拉動經濟增長0.36個百分點。 2014年,全縣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實現981866萬元,比上年增長12.7%。分地區看,城鎮零售額875993萬元,增長12.7%;鄉村零售額105873萬元,增長12.8%。分行業看,批發業94577萬元,增長17.6%;零售業749920萬元,增長11.8%;住宿業23833萬元,增長6.8%;餐飲業113536萬元,增長16.7%。電子商務及快遞公司等現代物流業迅猛發展。
旅遊業發展良好。2014年,我縣成功申報白龍洞為國家AAA級旅遊景區。截止2014年末,我縣共有AAAA景區1個,AAA級景區2個,擁有星級賓館4家,旅行社10家,國家級森林公園1家。全縣接待遊客20萬人次,旅遊綜合收入實現13.39億元,各景區門票總收入達1200萬元,同比增長42%。旅遊人數同比增長23.2%,旅遊綜合收入增長24.2%。 交通發展上新台階。2014年,攸縣火車南站開通客運業務,正式投入運營,標志著攸縣沒有干線鐵路的歷史從此結束。攸縣的交通發展,特別是鐵路運營的發展,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新高度。2014年,新建成農村客運站1個,完成危橋改造15座,建設農村公路50公里。行政村客運班線通達率達到了96%。全縣貨運量為1102.8萬噸,同比增長15.4%,貨運周轉量為1092323.4萬噸公里,同比增長18.1%,客運量達到1528.1萬人,同比增長15%,客運周轉量為129377.6萬人公里,同比增長16.9%。
郵政電信業穩定發展。2014年,全縣電信業務收入2.9億元,基本與去年持平,郵電業務收入4065萬元,比上年增長6.9%。 財政收入平穩增長。2014年,全縣實現公共財政預算收入252500 萬元,同比增長3.06%,人均財政總收入為3639元,稅收收入為112426萬元,同比下降11.95%,稅收收入佔比為44.53%,非稅收入為140074萬元,同比增長19.39%。國稅完成54807萬元,同比下降5.21%,地稅完成60015萬元,同比下降18.07%。地方財政公共收入完成194797萬元,同比增長8.48%。地方財政公共收入中稅收收入54723萬元,同比下降12.09%。公共財政預算支出380831萬元,同比增長16.61%,一般公共服務支出為59941萬元,同比增長2.27%。
金融運行良好。2014年,全縣年末各項存款余額1657162萬元,同比增長13.2%。其中城鄉居民儲蓄余額1225128萬元,同比增長11.8%,人均儲蓄存款為17657元。年末各項貸款余額917205萬元,同比增長19.5%,其中短期貸款302027萬元;中長期貸款563471萬元。短期貸款中個人貸款及透支為175096萬元;單位普通貸款及透支126931萬元,其中固定資產貸款500萬元。中長期貸款中經營貸款60763萬元,固定資產貸款193010萬元。 文化藝術事業取得新突破。2014年,啟動了「鄉村大舞台」國家示範項目創建工作,舉辦了「歡樂瀟湘 羅霄放歌」攸縣、茶陵、炎陵、安仁四縣聯演文藝晚會,攸縣春節民俗文化節,25場「歡樂瀟湘 放飛夢想」民間「百團」才藝大比武活動,開展了10場「您的快樂·我的心願」「鄉村行」活動;將《探燈》申報為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成立了首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教育基地」;完成公益演出252場次,免費放映公益電影3196場,其中農村免費放映3096場次,城區免費放映100場。年末,全縣共有公共文化場館7個,其中文化館1個,圖書館1個,博物館1個,影劇院2個,青少年活動中心1個,書院1個;鄉鎮文化站23個,農家書屋315個,公共文化設施面積達40.5萬平方米。
新聞電視事業取得新進展。2014年,攸縣電視台建台30周年慶典晚會成功舉辦,與觀眾一起見證成長。全縣組稿並播出新聞4000多條,製作專題片18部。全縣電視覆蓋率達100%,全面推進數字電視工程,數字電視用戶達13.7萬人,其中有線電視用戶為13.2萬人,無線電視用戶達0.5萬人。
醫療衛生事業取得新成效。2014年,全縣強力推進醫療體制改革,推進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標准化建設。在解決農民看病問題中首創「雙十模式」,得到全國各地借鑒。有效配置醫療資源,加強醫葯監管,引導病人合理醫療消費,注重防範傳染病及公共衛生突發事件。年末全縣各級各類衛生機構484個,實有床位3403張,每千人擁有床位數為4.91張。衛生技術人員3665人。五歲以下兒童死亡率8‰,孕產婦死亡率為0,「五苗」全程接種率達96.3%。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人數為67.2萬人,新農合參保率達97.85%。
體育事業取得新進步。2014年,攸縣深入推進全民健身運動,努力提高競技體育水平,推動了全縣體育事業和群眾體育活動蓬勃發展。成功舉辦首屆大眾體育運動會,積極倡導「健康生活、生活健康」理念;組織代表隊參加省十二運會,摘取金牌14枚、銀牌18枚、銅牌13枚,取得了皮劃艇團體總分第二名,賽艇團體總分第一名的佳績。2014年,我縣成立了體育總會,單項體育協會15個、體育指導站(點)29個、體育健身會所3個,新增健身俱樂部2處、400米田徑運動場1處、籃球場10塊、羽毛球場16塊、健身廣場2處,新建攸州大眾球館,新增室外健身路徑1套、農民健身工程61個,公共體育設施面積達83.2萬平方米。 就業工作成效顯著。就業工作成效顯著。創新工作機制,完善服務體系,加強技能培訓和就業指導,幫助就業困難人員、被征地農民和零就業家庭實現就業。2014年,全縣新增城鎮就業4934人,失業人員再就業2891人,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3.19%以內,動態消除城鎮「零就業家庭」。新增農村勞動力轉移3798人。失業保險參保2.1萬人,征繳基金590萬元。
社會保障日趨完善。2014年,全縣繼續推進社會保險覆蓋向縱深發展,社會保障功能顯著增強。已參加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人數為4.39萬人,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人數8.62萬人,新農合參保人數為67.2萬人,基本醫療保險覆蓋率為100%,基本養老服務補貼覆蓋率為43.3%。
社會救助能力顯著提升。2014年,全縣完善城鄉社會救助體系,提高救助覆蓋面和救助標准,社會救助能力進一步增強。2014年,全縣城鎮鎮低保對象4649戶,8735人,共發放低保金及物價補貼2803.9萬元。農村低保對象11612戶,31016人,共發放低保金及物價補貼4680萬元。發放醫療救助資金1586.66萬元,其中:發放住院醫療救助金額893.81萬元,一站式救助470.56萬元;用於五保、低保參合資金222.29萬元。我縣共有五保對象4823人,其中:集中供養對象1112人,分散供養對象3711人,已發放分散五保供養金及物價補貼1110.21萬元。資助困難學生24471人,發放救助金1523.95萬元。

❾ 作文 我的家鄉 攸縣

我的家鄉是山清水秀而又貧窮落後的。我的家在離市區幾百里遠的山溝里。上高中之前,我從來沒有走出過大山的懷抱。老實說我對家鄉的發展或是變化向來不是很關心。上高中以前沒有這種意識,上了高中之後沒時間關心。連兩年多前到遠在千里之外的他鄉上大學,又懶得去關心了。因為家鄉經濟的發展速度跟珠三角的城市比起來實在太令人失望,提起來就傷心。
不過要說家鄉的變化,我想或許可以這樣做個簡單的、表面的概括吧:錢多了,人「懶」了;樓高了,水臟了。
改革的春風直到八十年代後期才似有若無地吹到我們這個偏僻的山村。在此之前村裡人不管男女老少都努力地在土裡刨食。只是我們深愛的這片土地給我們的回報卻並不多。村裡除了種地再沒有多少其他的收入,許多人有手藝、能吃苦,但是沒個施展手藝的去處。八十年帶末幾年,村裡人不再指望那塊地了。聽說大山外面的城市裡有金子撿,紛紛走了出去。青年人,中年人,有手藝的,沒手藝的,都想出去撿點金子回來。他們一去就是一年半載的,回來時雖然不是滿身金銀,總比土裡刨出來的多。於是在家裡歇上十幾二十天的又出去了。留在村裡的多是老人孩子。到了九十年代中期,連十幾歲的小孩子在教室里也坐不住了,許多都擠南下打工的列車。農村勞動力少了,以前辛辛苦苦開荒開出來的地沒幾年又長滿了野草。近幾年水田也荒了許多,種地太辛苦,家裡有了錢,誰還願意自找苦吃呢?以前春節剛過沒幾天,田頭地角便都是忙碌的身影。如今沒過元宵下地似乎是很丟臉的事了。留在家裡的農村婦女農閑時隔三差五就會聚在一起打牌消遣,以前想都不敢想的事啊!晴天迎著朝露出門,披著星光回家,雨天便是風里來雨里去,一年到頭沒幾天歇的。
這幾年村裡的樓房就像雨後的春筍般不斷從各個角落冒出來。三層四層,有的外表裝修得很漂亮。即使只是一層的,算不上樓房,看起來畢竟比那些泥磚瓦房要順眼得多。室內的裝修就更不必說了,光滑得照得出人影的地磚啦,華麗的牆紙……簡直是拿錢往牆上貼,拿錢往地上鋪了。就是只刷上白白的石灰看上去也亮堂多了,不再像泥磚瓦房那樣陰暗、壓抑。
但是讓人很不舒服的就是溪中的水越來越臟了。以前用不起自來水,村裡人的用水都取自那條橫穿村莊的小溪。村裡人清晨起來的第一件事就是將家裡的大水缸挑滿水,以備一日之用。我們小的時候還經常在小溪里游泳。有時口渴了就著溪水猛喝一氣。現在別說挑溪水做飯,就是洗菜拿回家還要用自來水再洗上一兩遍。夏天看到這些臟水,我們不再有跳下去的沖動。魚兒在水裡游來游去的情景如今是看不到了。溪水中、溪邊隨處可見的是各種各樣的垃圾,那些塑料袋有的早就變色了,但就是不肯化掉。村民習慣將所洞念有的垃圾隨手倒入溪中,他們相信溪水會帶走這些他們不需要的東西。或是堆在門前的空地上,積多了便點上一把火,於是談笑間,垃圾灰飛煙滅了。
可以預計將來村裡人的生活會越來越好,錢會越來越多,樓會越來越高。人會越來越「懶」嗎?但是水會越來越臟嗎?村裡人的這種「懶」,老一輩的人是看不慣的。不過這也正說明了生活的變好啊!得益的是家鄉的後代。水的越來越臟,村裡的小孩子怕也是早就習慣了吧。受害的不也是他們嗎? 我有一個美麗的家鄉——攸縣 攸縣地處湘東南部,羅霄山脈中麓,南通粵港澳,北臨長株潭,西屏衡態裂陽南嶽,東與江西萍鄉、蓮花接壤,古有「衡之徑庭、潭之門戶」之稱。全縣轄20個鄉鎮,總面積2664平方公里,總人口76萬。
攸縣歷史悠久,是傳承文明的古邑。早在新石器時代初期,攸縣境內就有人類繁衍生息。春秋戰國時期,為楚國所開發,是中南楚文化的發祥地之一。西漢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正式置縣,因攸水流貫全境而得名。在兩千多年的歷史長河中,勤勞智慧的攸縣人創造了光輝燦爛的特色文化,播撒和傳承了源遠流長的地域文明。
攸縣交通便利,是資源豐富的大縣。攸縣縣內水陸交通並濟,公路交錯縱橫,湘東鐵路、106國道縱貫全境,北通320國道,西與107國道、京珠高速公路相連,運輸極為方便。境內氣候溫和,農業物產品種繁多,是全國商品瘦肉豬、商品糧、速生豐產林和油茶生產基地縣;地下礦產資源富集,已查明的礦藏品種20餘種,其中以煤、鐵礦石、玄武岩、花崗岩、石灰石居多,煤炭儲量在3億噸以上, 是全國100個重點產煤縣之一。全縣擁有勞動力40萬人以上,有18萬人常年在外經商務工,「攸縣的士」成為湖南省十大勞務經濟品牌之首。
攸縣山川秀麗,是風帆顫閉景迷人的明珠。攸縣山川秀麗,風光旖旎,旅遊資源豐富獨特,有「鸞山配鳳嶺,金水繞銀坑」的美譽。尤其是酒埠江風景區,集山湖、溶洞、地熱資源於一體,已被認定為國家級地質公園,景觀奇特多樣,有酒仙湖、百丈瀑、溫泉等水體景觀,古銀杏樹、紅豆杉、方竹等森林景觀,寶寧寺、洪秀全紀念館、紅軍兵工廠等人文景觀,已探明120多個大型溶洞,是南方地區最大的溶洞群,其中長達10公里的禹王洞地下河是我國已發現最長的地下河之一,旅遊開發前景十分廣闊。
攸縣經濟活躍,是發展提速的熱土。攸縣工農業發達,商貿繁榮,經濟活躍,歷來是湘東南、贛西北的經濟交流中心。1997年成為湖南省第一批小康縣,2000年被更為湖南省五個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試點縣之一。近年來,我們以做大做強工業經濟為目標 ,突出產業發展、園區建設、農產品開發、旅遊開發四大重點,著力實施民營經濟領跑戰略,全力推進「三化」進程,初步形成了以資源採掘加工、建築建材、化工為支柱的20多個產業門類,建設了攸州工業園等一批工業園區。2006年,全縣實現生產總值84.1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分別達到6333元,縣域經濟綜合實力躋身湖南省十強。
「十一五」以來,一批重大工業項目相繼落戶攸縣,投資105個億的煤電一體化項目,投資2.5個億的桐壩水利樞紐工程項目,投資6個億年產200萬噸干法水泥等一批項目相繼開工建設。特別是衡茶吉鐵路在攸縣設站,將加快推動長株潭一體化進程,對促進湘東南部區域經濟發展具有重大意義。
攸縣山川秀麗,名勝古跡甚多。攸州八景之一的靈龜峰,現為株洲市佛教協會聖地。始建於唐代的陽升觀,歷經千年風霜,至今仍香火綿綿,鍾聲不絕。中華民族的始祖炎帝的寢陵,中外馳名的游覽勝地井岡山、南嶽,與攸縣相距僅數十公里,且為必經之途。
攸縣交通便利,通訊發達。湘東鐵路和106國道貫穿縣境南北,兩線沿途形成百里經濟發展長廊,水泥、瀝青道路已直達各個鄉鎮;水源豐富,湘江支流氵米水匯集攸水穿城而過。電力充足,通訊發達,全縣村村組組通電,鄉鄉村村通程式控制電話。
攸縣礦藏豐富,物產富集。已探明煤、鐵、錳、鎢、鈾、銅、金、石膏、大理石等礦藏資源20餘種,尤以煤炭資源十分豐富,全縣煤炭地質儲量達3億噸,黃蘭煤田現已探明工業儲量為2.46億噸,年產原煤400多萬噸。攸縣歷來農業發達,境內土壤肥沃、雨水充沛、光熱充足、冬寒期短,無霜期長達289天,年均氣溫17.8℃,年降雨量1448.6mm,適宜各種作物生長,尤其適宜稻穀、棉花、油茶、辣椒、生薑、木材、楠竹等。農副產品種類繁多,其中大米、活大豬、分割肉、茶葉、蠶絲、干椒,是該縣飲譽海外的傳統出口產品。工業布局合理,門類齊全,冶金、採掘、機械、建材、化工、紡織、製鞋、造紙、食品加工等產業已初具規模。草席、床單、手套、竹製品、鞭炮煙花、燈泡燈具、氟化納等暢銷國內外,久負盛名;煮酒、松花皮蛋、春曉茶榮獲國家金銀獎,國際上備受用戶青睞。到目前為止,攸縣有近100種產品銷往40多個國家和地區。 家鄉還有許多風景呢! 有桃花谷,是攸縣酒埠江風景名勝區里的自然生態谷和酒埠江地質公國內的古河道,全長2000餘米。谷內環境清幽、植被茂盛、溪流清澈、碧潭飛瀑、亂石穿孔,各種奇禽異獸,珍稀植物、名貴葯材隨處可見。春天,櫻桃、杜鵑漫山紅遍:秋天,獼猴桃、野萄葡掛滿山溝。天然谷中,有山裡人家、迎客石、雙流擊石、落玉流翠、五疊泉、雙石門等主要景點。
桃花谷是一個天然氧吧。是人們嚮往自然,追求健康旅遊的勝地。
白龍洞
白龍洞地處株洲市攸縣漕泊鄉境內,為天然碳酸鹽溶洞,長7公里,洞內景色奇秀,其發現時間不過數年,但知名度越來越大,有「奇比張家界黃龍洞,秀超桂林蘆笛岩」的美譽。不久前,白龍洞又在湖南百強景點評選中榜上有名。
酒仙湖
酒仙湖位於攸縣酒埠江風景名勝區酒埠江鎮的東南部,為國家級大Ⅱ型水庫和國家級水利風景區、它始建於1958年,1960年合閘蓄水、湖區集水面積為610平方公里,總蓄水量為 3億立方米,平均寬度為500米,最大寬度為2300米,平均水深37米,深水航道為24公里。酒仙湖兩岸群山巍巍,層巒疊嶂,林木蔥蘢,四季競翠,湖區空氣清新,碧水藍天。皓月銀波,置身其中頓覺遠離塵囂,心曠神怡,讓人有當年蘇子遺世、辱寵皆忘,逍遙而居的感覺。怎麼樣,我的家鄉不錯吧,歡迎各位到我的家鄉參觀!

❿ 湖南攸縣發展水平怎麼樣

湖南攸縣2020全年地區生產總值420.56億元,比上年增長3.2%。升鍵氏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72.99億元,增長3.2%;第二產業增加值144.98億元,增長4.2%;第三產業增加值202.59億元,增長2.2%。

全年農林牧漁業總產值115.93億元,同比增長3.5%。其中:農業總產值57.09億元,增長4.7%;林業總產值9.97億元,增長5.3%;牧業總產值39.58億元,下降0.6%;漁業總產值3.91億元,增長6.7%;農林牧漁服務業總產值5.37億元,增長7.7%。

全年全部工業增加值115.16億元,同比增長3.8%。全縣共有規模以上工業企業281家,實現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101.80億元,增長3.6%。

財政收入及居亮頃民收入說明

全年一般公共預算收入20.21億元,同比下降2.5%,其中:稅收收入為12.91億元,下降11%,佔一般公共預算收入的比重為63.9%;地方收入14.16億元,增長3.3%,地方收入佔一般吵散公共預算收入的比重為70.1%。

全縣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7468元,增長5.6%。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3762元,增長4.7%,其中,工資性收入13418元,轉移凈收入5012元,經營凈收入11277元,財產凈收入14055元。

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0277元,增長7.1%,其中,工資性收入9847元,家庭經營凈收入13047元,轉移凈收入556元,財產凈收入6828元。城鎮居民和農村居民人均消費支出分別為24067元和21627元。

以上內容參考 株洲市統計局—攸縣2020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

閱讀全文

與攸縣有哪些工業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奧迪新款q3什麼時候上市 瀏覽:517
平頂山到蘇州坐汽車要多久 瀏覽:923
汽車人聲多少赫茲 瀏覽:158
汽車長期不開電瓶能堅持多久 瀏覽:865
寶馬哈曼卡頓聽輕音樂怎麼調 瀏覽:553
河北工業氯化銨要多少錢 瀏覽:97
哪裡的工業廢水處理設備 瀏覽:174
汽車吊折價如何算 瀏覽:636
寶馬之悅怎麼樣值得購買嗎 瀏覽:192
文縣汽車站到全國哪裡發車 瀏覽:366
新型工業園區能享受什麼政策 瀏覽:978
吉利的汽車怎麼樣質量怎麼樣 瀏覽:617
張之洞主張什麼工業 瀏覽:523
寶馬528過戶多少錢 瀏覽:719
寶馬啟停電瓶電壓是多少 瀏覽:774
奧迪q7mini如何注冊 瀏覽:563
寶馬7什麼顏色最好看 瀏覽:615
日本德國汽車哪個好 瀏覽:453
歷下區董家鎮工業園都有哪些企業 瀏覽:476
下雨天汽車內飾如何清洗 瀏覽: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