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工業生產 > 工業革命貧困的名人有哪些

工業革命貧困的名人有哪些

發布時間:2023-05-17 15:10:58

㈠ 第一次工業革命有哪些著名的人他們做了什麼

第一次工業革命來的轟轟烈烈,出現了許多著名的科學家、發明家、工人等等,推動了第一次工業革命的發展,為第一次工業革命做出了突出的貢獻。

一、詹姆斯•瓦特

詹姆斯·瓦特英國發明家,第一次工業革命的重要人物。1776年製造出第一台有實用價值的蒸汽機。以後又經過一系列重大改進,使之成為「萬能的原動機」,在工業上得到廣泛應用。他開辟了人類利用能源新時代,使人類進入「蒸汽時代」。後人為了紀念這位偉大的發明家,把功率的單位定為「瓦特」(簡稱「瓦」,符號W)。

還有很多在第一次工業革命中做出突出貢獻的人,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㈡ 第一次工業革命意味一個新時代的到來,有哪些關於它的人物故事

瓦特發明蒸汽機的故事:

第一次工業革命的標志是英國人瓦特發明了蒸汽機,可他是如何發明蒸汽機的呢?

瓦特從小體弱多病,生活在一個貧困的家庭里,在當時瓦特生活的小鎮上,人們家家戶戶都生火做飯燒水,這些人們都沒有感到特別多的意外,這是一直保持下來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習慣。

有一天,瓦特在看自己的祖母燒火做飯,他發現水壺噼里啪啦的在響動,仔細一看水壺冒著熱氣,水壺蓋不斷的上下跳動,他問祖母水壺蓋為什麼跳動,祖母回答說:因為水開了所以跳動。瓦特又問,為什麼水開了水壺蓋會跳動呢,他的祖母極其不耐煩的告訴他,因為水開了所以會跳動。

祖母不耐煩的回答讓瓦特倍感難過,但是他沒有放棄這個問題的追尋,他開始不斷的觀察,仔細的研究水開了到底為什麼水壺蓋可以跳動。

剛開始水沒開的時候水壺蓋是安靜的,水開了水壺蓋依舊是跳動的,細心的瓦特開始嘗試用其他的東西代替水壺蓋,他們也都是跳動的,經過反復的嘗試,瓦特終於知道了水壺蓋跳動的秘密:是水蒸氣的作用。後來,經過他不斷地探索與嘗試,終於發明了蒸汽機。

(2)工業革命貧困的名人有哪些擴展閱讀:

瓦特在原有蒸汽機的基礎上發明的新式蒸汽機結構在之後的50年之內幾乎沒有什麼改變。瓦特蒸汽機發明的重要性是難以估量的,它被廣泛地應用在工廠成為幾乎所有機器的動力,改變了人們的工作生產方式,極大地推動了技術進步並拉開了工業革命的序幕。

它使得工廠的選址不必再依賴於煤礦而可以建立在更經濟更有效的地方,也不必依賴於水能從而能常年地運轉,這進一步促進了規模化經濟的發展,大大提高了生產率的同時也使得商業投資更有效率。

蒸汽機為一系列精密加工的革新提供了可能,更高的工藝保證各種機器包括蒸汽機本身的性能提高。經過不斷的努力,引入更高氣壓的蒸汽,蒸汽火車蒸汽輪船便很快相繼問世。

㈢ 出身貧困的偉大人物有哪些

如下:

1、曹德旺

曹德旺9歲才上學、14歲就被迫輟學的曹德旺,在街頭賣過煙絲、販過水果、拉過板車、修過自行車,經年累月一日兩餐食不果腹,在歧視者的白眼下艱難謀生,嘗遍了常人難以想像的艱辛。

那是精神和肉體蒙受的雙重苦難,但他並未逆來順受,而是不斷地與命運抗爭。1987年成立福耀玻璃集團,目前是中國第一、世界第二大汽車玻璃製造商。

2、李嘉誠

1940年為躲避日本侵略者,李嘉褲巧誠全家逃難到香港,但是在他15歲的時候族鋒父親就去世了,為了養活母親和三個弟妹,李嘉誠被迫輟學走上社會謀生。他當過店員、推銷員。

上世紀五十年代年他創辦了長江實業,一開始公司的業務是生產塑膠,後來拓展到地產。

3、劉紹喜

劉紹喜出生於一個貧窮的農民家庭,劉紹喜在貧困中長大,高中沒有畢業就開始務農。

1987年,24歲的農民劉紹喜為了還奶奶生病欠下的債,靠借來的800元,搭起木棚,建起了一個簡陋的傢具廠。

從鄉村小作坊發展成為擁有自主品牌、總資產超過80億元的跨國企業,公司在海外35個國家和地區商標注冊成功,以自有品牌出口和銷售,產品暢銷美洲、澳洲和歐洲等國家,在美國各州的經銷網點達1000多個。

控股宜華木業、宜華地產兩家上市公司,形成木業、地產、投資三大產業優勢互補的產業結構。

4、劉強東

他創立的京東是國內第二大的電商平台,能有如今的成就,也離不開劉強東的努力和堅持。劉強東的家庭條件並不好,當他考上大學時,家兆純晌里連學費都拿不出來,還是村裡的村民們一起湊了500塊錢交給他,讓他繼續學業。

劉強東在大學的時候不僅要學習,也做各種兼職,賺取自己的生活費和學費,之後創立京東也遇到過不少的困難,如今劉強東的身價也達到了億萬級別。

5、許家印

許家印的母親在他小時候就因病去世了,他在奶奶的照看下長大。在畢業之後,許家印在鋼鐵公司工作過,之後又進入了中達集團工作,在離職中達集團之後,他才創立了自己的恆大實業集團有限公司。

在成功之後,許家印也經常做一些慈善活動,他曾在2017年登上過中國首富的位置,如今的身價是2310億元。

㈣ 困難和貧困的名人故事

困難和貧困的名人故事

關於困難貧困的名人故事經歷困難和貧困的名人數不勝數,其故事也一直勵志世人,下面由我為大家整理的困難和貧困的名人故事,歡迎大家查看!

左拉:貧窮造就了作家

年輕時的左拉很窮。為了抵擋飢餓,他拿捕雀器在屋頂上捉麻雀,用掛窗簾的鐵絲將麻雀串起來在火上烤著吃;為了堅持寫作,他把僅有的幾件衣服也送進了當鋪,只能用被子來禦寒。偶爾得到一個蠟燭頭,他竟會如過節似的高興,因為今夜可以讀書寫作了。正是貧窮磨礪了他的意志,他終於寫成了轟動一時的《盧貢·馬加爾家族》。

分析:有人面對貧窮時會一蹶不振,有人卻能以貧窮為動力,實現自己的目標。左拉為我們樹立了榜樣。話題:「貧窮是一筆財富」「堅持不懈」「苦難出人才」

米勒:艱難困苦鑄人才

米勒是19世紀法國著名的作家。他生於農家,年輕時跟人學畫,因為不滿其老師浮華的藝術風格,便離開了他的老師。後來,他在巴黎以畫裸體畫糊口,漸漸地他對此種藝術感到厭倦,但其他題材的畫也賣不出去,因此,一度陷於貧困、苦惱和絕望的深淵。為生活所迫,他只好離開巴黎,住到鄉下。在農村,他依然未能擺脫貧困,但美麗的大自然、淳樸的農民和農家生活,激起了畫家的創作激情。他忍受了一切艱難,堅持創作,創作出了許多著名的作品,如《播種者》等。

分析:人的橘虧一生都會遇到千辛萬苦,甚至疾病、死亡。不怕困難、挫折,努力奮斗,定能書寫輝煌的人生。話題:「成功與磨難」「挫折的力量」「苦難是一種財富」

齊奧爾科夫斯基:磨難是財富

困難、挫折對有志者來說是一筆財富。蘇聯「宇宙之父」齊奧爾科夫斯基,少年時患猩紅熱病而耳聾,被趕出學校。但他靠圖書館自學,顯示了驚人的數學才能。德國詩人海涅生前最後八年是在「被褥的墳墓」中度過的,他手足不能動彈,眼睛半瞎,但生命之火不滅,吟出了大量譽滿人間的優秀詩篇。

分析:也許沒有聲音的世界更能靜心思考,但「被褥的墳墓」絕難予人靈感,一顆堅強的心才是根本!話題:「磨難是財富」「生命的力量」

傑克·倫敦:面對失敗和貧困

傑克·倫敦自幼家境貧寒,但他雄心勃勃為自己設計了一個做大作家、用筆桿子改造社會的遠大前程。為了當作家,他在中學補課一年,然後考入加利福利亞大學,但因難以支付學費,只讀了半年就輟學了。失學並沒有動搖他當作家的決心,他改變主意,以社會為學習的課堂,更加孜孜不倦地學習。達爾文、馬克思、尼采等的作品使他學會思考;莎士比亞、歌德、巴爾扎克等的作品使他學會寫作。他開始寫稿投稿,但卻一次次地被退回。可他並不灰心。生活困難,就靠典當過日子,擠時間寫。白天時間不夠就晚上寫;勤奮地做筆記,搞索引,抄卡滑伍喚片。終於在1890年發表了處女作《給獵人》,後來名著累累,成為一名大作家。

分析:艱難困難,玉汝於成!傑克·倫敦的經歷只不過把人類幾千年來的經驗和真理再實踐了一遍而已。話題:「挫折」「決心」「成才的途徑」

戰勝殘疾的巴雷尼

巴雷尼小時候因病成了殘疾,母親的心就像刀絞一樣,但她還是強忍住自己的悲痛。她想,孩子現在最需要的是鼓勵和幫助,而不是媽媽的眼淚。母親來到巴雷尼的病床前,拉著他的手說:「孩子,媽媽相信你是個有志氣的人,希望你能用自己的雙腿,在人生的道路上勇敢地走下去!好巴雷尼,你能夠答應媽媽嗎?」

母親的話,像鐵錘一樣撞擊著巴雷尼的心扉,他「哇」地一聲,撲到母親懷里大哭起來。

從那以後,媽媽只要一有空,就給巴雷尼練習走路,做體操,常常累得滿頭大汗。有一次媽媽得了重感冒,她想,做母親的不僅要言傳,信凱還要身教。盡管發著高燒,她還是下床按計劃幫助巴雷尼練習走路。黃豆般的汗水從媽媽臉上淌下來,她用干毛巾擦擦,咬緊牙,硬是幫巴雷尼完成了當天的鍛煉計劃。

體育鍛煉彌補了由於殘疾給巴雷尼帶來的不便。母親的榜樣作用,更是深深教育了巴雷尼,他終於經受住了命運給他的嚴酷打擊。他刻苦學習,學習成績一直在班上名列前茅。最後,以優異的成績考進了維也納大學醫學院。大學畢業後,巴雷尼以全部精力,致力於耳科神經學的研究。最後,終於登上了諾貝爾生理學和醫學獎的領獎台。

焦耳求知

英國著名科學家焦耳從小就很喜愛物理學,他常常自己動手做一些關於電、熱之類的實驗。

有一年放假,焦耳和哥哥一起到郊外旅遊。聰明好學的焦耳就是在玩耍的時候,也沒有忘記做他的物理實驗。

他找了一匹瘸腿的馬,由他哥哥牽著,自己悄悄躲在後面,用伏達電池將電流通到馬身上,想試一試動物在受到電流刺激後的反應。結果,他想看到的反應出現了,馬收到電擊後狂跳起來,差一點把哥哥踢傷。

盡管已經出現了危險,但這絲毫沒有影響到愛做實驗的小焦耳的情緒。他和咯咯又劃著船來到群山環繞的湖上,焦耳想在這里試一試回聲有多大。他們在火槍里塞滿了火葯,然後扣動扳機。誰知「砰」的一聲,從槍口裡噴出一條長長的火苗,燒光了焦耳的眉毛,還險些把哥哥嚇得掉進湖裡。

這時,天空濃雲密布,電閃雷鳴,剛想上岸躲雨的焦耳發現,每次閃電過後好一會兒才能聽見轟隆的雷聲,這是怎麼回事?

焦耳顧不得躲雨,拉著哥哥爬上一個山頭,用懷表認真記錄下去每次閃電到雷鳴之間相隔的時間。

開學後焦耳幾乎是迫不及待地把自己做的實驗都告訴了老師,並向老師請教。

老師望著勤學好問的焦耳笑了,耐心地為他講解:「光和聲的傳播速度是不一樣的,光速快而聲速慢,所以人們總是想見閃電再聽到雷聲,而實際上閃電雷鳴是同時發生的。」

焦耳聽了恍然大悟。從此,他對學習科學知識更加入迷。通過不斷地學習和認真地觀察計算,他終於發現了熱功當量和能量守恆定律,成為一名出色的科學家。

電報迷與看報迷堅持

愛迪生是世界上有名的發明大王,他的發明有一千多項,像電燈、留聲機、電影機等都是他發明的。

然而童年的愛迪生因為家中貧窮,只上過幾年學,他十二歲便到火車上去賣報了。不能去學校讀書,他就自學。他非常熱愛學習,一邊賣報一邊看書看報,抓緊時間學習和做實驗。

愛迪生的父親平時對家裡人要求很嚴格,他規定全家每天晚上十一點半前必須關燈睡覺。可是,愛迪生賣完報紙回到家常常是晚上十一點了,這樣他回家後就沒時間做自己喜歡的實驗了,這可怎麼班呢?這對於喜歡自己學習、摸索的愛迪生來說,簡直是難以忍受。於是他想來想去,終於想出一個好辦法,能讓爸爸支持自己做實驗。

一天,愛迪生用銅線在樹上架起了電線,直接接到他的好朋友家裡,並把當天賣剩下的報紙和一台電報機留在朋友家。晚上會到家後,他爸爸要看報紙,愛迪生說今天的報紙賣完了。起先他的爸爸並沒有非常可惜。愛迪生為了引起爸爸的興趣,就開始說起今天報紙的內容如何新鮮有趣,沒有看真是非常可惜。愛迪生的爸爸聽到他講得如此繪生繪色,真的非常想看。於是他問愛迪生還能不能想辦法找一份來。愛迪生說,他的朋友佳麗還有一份,他可以用電報把報紙的內容傳過來。這個時候愛迪生的.爸爸想看報紙的癮上來了,於是就痛快地答應了他。

愛迪生的爸爸看到兒子自製的土電報機還真能用,心裡非常高興。心想,這孩子也不簡單!從此以後,他就再也不阻止愛迪生晚上道電報實驗了。後來愛迪生經過艱苦地努力,終於成了世界上偉大的科學家。

梁啟超

屬於清末改革派的梁啟超,提倡一夫一妻制。這個觀點,在當時就是改革派。但是梁啟超自己卻偷偷納了丫環當妾,並為他生了6個子女,他不公開妾的身份,讓孩們管自己的親生母親叫娘,給正房的叫媽。不及如此,梁在日本還想再拿個小妾,被正房拒絕了。這就是當時主張一夫一妻制的改革派嗎?他們對女人是如此的尊重?這點,足以說明中國知識分子的自私性和他們的革命弱點。

可是,梁啟超卻在另一個問題上,顯得確是大無畏的英雄氣概。1926年。西醫剛傳入中國不久,弱不禁風。梁啟超不幸被當時一群《大馬虎》的醫護人員,割錯了腎。梁啟超,他卻為了不影響西醫在中國的推廣和發展,自己默默地做了這次醫療事故的犧牲品。他否認了這次醫療事故。他是個高級的知識分子,深深懂滴,即使醫生個人的過失,但是一旦張揚出來,整個西醫就會被傳統的觀念所打到。他是革新派,他很自然的選擇了力挺西醫,到死都沒有給別人計較這次醫療事故。

今天,我們倍受西醫的好處,但是,我們不能忘記那些傳播西醫和推廣西醫的先輩們。同時,我們也不能忘記祖國的中醫,中西有效的結合才是我們的目的。

胡詮寫詞遭禍

胡詮是宋高宗時進士,任樞密院編修官。在朝中,他是抗金派,堅決反對同金國侵略者議和。他不顧個人安危,直接向高宗上書,請求殺掉投降派頭目王倫、秦檜、孫近,主張拘留金邦的使臣。高宗忠奸不分,竟因此把胡詮貶到福州去作簽判。投降派得勢後,同金邦簽訂了喪權辱國的和約。王倫等趁此機會,舊事重提,進一步誣告胡詮先前的上書是「妄言」,應予除名。於是,胡詮又被押送到新州,由地方官管押起來。

胡詮在新州,雖然失去人身歸由,然而精神上並不屈服,堅信自己抗金的愛國立場是正確的。但由於賣國求榮的奸黨當道,他壯志難酬,禁不住怒火中燒,寫下了《好事近》這首悲憤的詞:

富貴本無心,何事故鄉輕別?空使猿驚鶴怨,誤薛籮秋月。

囊錐剛要出頭來,不道甚時節。欲駕中車歸去,有豺狼當轍。

這首詩流傳出去,朝廷中的抗金派和廣大群眾十分贊賞,投降派卻切齒痛恨,必欲將他置之死地而後快。這時,秦檜的私黨張棣迎合投降派的心理,便向朝廷誣告,說胡詮在詞中所寫的「豺狼當轍」是對皇上以及有功重臣的「謗訕」、「怨望」。高宗又一次聽信讒言,把胡詮發配到更遙遠、更荒涼的海南島充軍。

;

㈤ 第一次工業革命的重要歷史人物

1712年 英國人【湯姆談櫻斯·牛考門】獲得了稍加改進的蒸汽機的專利權
1765年 【詹姆士·哈格里夫斯】發明珍喚改妮紡紗機
1778年 【約瑟夫·勃拉姆】發明抽水馬桶
1796年 【塞尼菲爾德】發明平版印刷術
1797年 【亨利·莫茲萊】發明螺絲切削機床
1802年 【詹姆斯·瓦特】改進了牛考門蒸汽和侍判機,是現代蒸汽機成型
1807年 【富爾頓】發明蒸汽輪船
1812年 【特列維雪克】發明科爾尼鍋爐
1814年 【史蒂芬孫】發明蒸汽機車
1815年 【漢·戴維】發明礦工燈
1844年 【威廉·費阿柏恩】發明蘭開夏鍋爐

㈥ 工業革命時期有哪些傑出人物

工業革命的實質是「自主創新」

學界早有人議論:「既然從西漢到清朝乾隆年間,中國經濟和技術在世界上都遙遙領先,為什麼18~19世紀的工業革命不發生在GDP佔全世界25%、人口多達3億的中國,卻發生在GDP只佔全世界6%、人口不到800萬的英國?」

這還得讓我們從頭說起。

早在1215年,英國就訂立出了事實上的憲法——英國大憲章。大憲章限制國王的絕對權力,要求皇室放棄部分權力、尊重司法過程、接受王權受法律限制的事實。

16世紀英國就有了律師協會、就有大法官、就有議會,就是一個皇權衰落、君主立憲的國家。用改革協商的方式,而不是用流血革命的方式推翻原政權,從而促進社會進步、解決社會矛盾,是英國這一具有紳士風度、善於妥協的國家的一大創新。

一個具有相對寬松的民主氛圍的公民社會,是孕育出英國第一個大思想家弗蘭西斯·培根的必要條件。培根的自然哲學、崇尚以事實為依據的經驗、反對先驗、力主歸納,和伽利略主張的通過科學實驗發現自然規律一起,奠定了近代科學方法論的基礎。

1642年聖誕節,在英格蘭的一戶農家誕生了科學巨匠艾薩克·牛頓。從開普勒三定律的觀察結果到萬有引力的發現,在牛頓的經典著作中不難看到培根自然哲學的影子。尤其是微積分的創立,開創了用數學演繹自然的先河。從此,人們可以通過觀察了解自然,通過科學實驗再現自然,通過假設、抽象思維和數學演繹自然,從而達到從個別到一般、從暫時到永久這一科學研究的最高境界。

工業革命的核心人物是工匠的兒子瓦特、是鐵匠的兒子法拉第、是農夫的兒子焦耳……他們不是大學教授,也不是接受了完備數理化教育的博士生。但這也許正是他們的優勢——自小就生活在生產實踐第一線,並能自覺接受科學對技術的指導,這就是他們和中國的能工巧匠的不同之處。更令人驚訝的是,這三位平民出身的發明家都有自己從事科學實驗的實驗室!這在當時的英國大學里也是少見和少有的。相反,大學生和大學教授卻經常去他們的實驗室,相互切磋。

他們「自主創新」的精神贏得了全社會的普遍尊敬,少見他們由於學歷不高而遭歧視,這真正體現了「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才」的良好社會氛圍,也是技術和科學相互交融的光輝典範。1805年,格拉斯格大學授予瓦特法學博士;法拉第每一次作出重大發現,國內外大學和學會就紛紛授予他各類「學位證書」、獎章和獎狀。1931年10月18日,愛迪生逝世的消息傳來,各國元首、政治家、外交家和科學家都向這位偉大的發明家致哀,其載譽甚至超過愛因斯坦!可見,領跑這次技術革命的是「能工巧匠」,是改造世界的發明家,而不是在書齋里研究天地之奧妙的學者!

瓦特發明了蒸汽機,把人力機械轉化成動力機械;法拉第發明了第一台發電機和電動機,從此機械能和電能就可以互相轉化;焦耳定律不但宣告了第一類和第二類永動機都不可能,而且預示了熱機的工作原理,這是歷史上改變人類生活方式的最偉大的「自主創新」。

那麼,我們究竟稱這三位巨匠是發明家還是科學家呢?他們從科學實驗出發,依靠驚人的物理直覺和非凡的工藝才幹,做到了許多科學家在當時沒做到的事。發明家為人造福、科學家為了益智曉理、學者傳授知識於他人,這是工業文明社會對人才譜的排序。從發明創造的源頭看,沒有法拉第的電磁感應定律,就不可能有電動力學的麥克斯威爾方程組,就不可能出現麥克斯威爾這樣傑出的科技大師,就不可能預言電磁波的存在。

從16世紀到19世紀,從培根、牛頓到瓦特、法拉第、焦耳、麥克斯威爾,為什麼這些傑出人物都出現在英國?回顧英國工業革命的歷史,我們也許可以看出「自主創新」需要具備的社會條件:

1強大的市場需求和資本的自我擴張驅動了技術革命與「自主創新」,而「自主創新」的主體是發明家。

2通過「法制與民主」,造就一個尊重知識、尊重勞動、尊重創造的公民社會。

3工業革命的實質是技術革命,技術革命的實質是「自主創新」,「自主創新」的實質是關鍵技術與核心技術的突破。

4要建立一個「人生而平等」的和諧社會,而不是建立一個「口頭民主、法制虛設、等級森嚴的特權社會」。所謂平等,是指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受教育的平等和創業的平等,是每個人都能做自己願意做的事、不做自己不願做的事。

5科學必須和技術接軌,只有「格物致知」不行,還得「學以致用」。科學家和技術家分工不分家,科學才能有生氣。

「自主創新」是社會價值觀念的偉大變革

在筆者看來,「自主創新」是社會觀念的一次偉大變革,這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

一、更新科學研究的價值觀念

為什麼要從事科學研究?愛因斯坦這么回答:「科學的神殿中有許多樓閣,住在裡面的人各式各樣,而引導他們到那裡的動機也各不相同」;「他們中的絕大多數,只要碰上機會,任何人類活動的領域都是合適的,他們究竟成為工程師、官吏、商人還是科學家,完全取決於環境」。「把人們引向藝術和科學的最強烈動機之一,是要逃避日常生活中令人厭惡的粗俗、沉悶,是要擺脫自身慾望的束縛而進入客觀思維的世界。這種願望,好比城市裡的人渴望逃避熙來攘往的環境而到高山上去享受幽靜的生活」。「除了這種消極動機外,還有一種積極的動機。人們總想以最適合自己的方式畫出一幅簡單的和可以理解的世界圖像,然後試圖用自己的這種世界體系代替經驗世界,並征服後者,這就是畫家、詩人、思辨哲學家和自然科學家各按自己的方式去做事,這就是他們感情生活的中樞,以便找到在個人經驗的狹小范圍里所不能找到的寧靜和安定」。

從愛因斯坦這一詠嘆調中,我們能聽到什麼呢?真正的科學家是淡泊名利的,是不堪承受爭名於朝、爭利於市的。用功名利祿來調動科學家,只可能調動一大批習慣吃皇糧的科技庸人。科學家天生就是老黃牛,吃的是草,擠出來的是奶。如果我們給耕牛喂的不是草,而是火腿,那它還能耕地嗎?當英國女皇要獎勵格林威治天文台台長的貢獻,要給他加薪加爵的時候,卻遭到婉拒:「女皇陛下,如果您這么辦了,將來在我這個位置上的就不再是科學家了。」

時代不同了,我們沒有理由要求當代科學家回歸到19世紀末20世紀初「為科學而科學」的價值觀念中去。雖說愛因斯坦認為自己的成果是「純學術研究」,但最終還是為造福人類做出了巨大貢獻,這種客觀存在不以科學家不同的哲學信念而轉移。它說明科學上的任何新發現遲早會成為技術進步的源頭,因此我們要允許科學家從事與功利無關的純學術研究。

科學和技術而今已是由納稅人支持的、需要花費大量資源的國家的事業,科學研究的價值觀念必然是功利主義的,但是我們追求的是民族的功利、國家的功利,而不是個人的名利。默默地耕耘、默默地奉獻、淡泊名利、為人造福,這是科學家的天職和主流品格,也是能做出最大貢獻的必要前提。

二、恢復優良傳統,樹立富國強兵的價值觀念

1996年7月29日,我國政府申明:「中國發展核武器是在特定歷史條件下,迫不得已作出的決定。在近代長達100多年的時間里,中華民族曾歷經磨難,多次受到外國的侵略和蹂躪,飽嘗戰爭的苦難,新中國成立後,仍受到戰爭的威脅,中國要生存、要發展,別無選擇。」一個國家要發展,必先講生存。不強兵就生存不了,所以科學研究的目的之一必然是強兵。這一點,我們可以用20世紀50年代老一代科學家的自白來說明:

當國家要抽調王淦昌從事核武器研製時,他的回答是:「我願以身許國」。

彭桓武老師1995年4月在復旦大學的演講中,談到個人前進的動力時說:「在許多情形下,求生存就是基本動力……當然最根本、最強大、最具持久性的動力是社會責任感,……這樣,自己的工作就同國家的命運聯系在一起了,後來發生蘇聯撤離專家事件,國家的安全榮辱就化成了自我激勵的動力,使自己的動力升華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

於敏院士在一篇回憶中說:「中華民族不欺侮別人,也決不受別人欺侮,核武器是一種保障手段。這種樸素民族感情、愛國思想一直是我的精神動力。」

1960年,毛主席和黨中央指示:「要依靠自己的力量把國防科技發展起來。」今天,黨中央號召:「要大力提高我國科技自主創新能力,加快建設中國特色國家創新體系。」我們所能依靠的,仍然只能是和「兩彈一星」時代一樣的動力——即民族危亡之際凝聚而成的民族認同感!

三、改變鄙薄技術、忽視工藝的價值觀念

從廢除科舉、興辦西學算起,至今已有100多年的歷史,但「輕視平民教育」、「輕視工藝和技術」的世風仍在盛行,成了「自主創新」的天敵。這也是中國出不了發明家,出了發明家也沒有社會地位、得不到重視的原因所在。

1951年,筆者考進了清華大學物理系,1952年院系調整時進入北京大學。一個奇怪的現象是:筆者的老師,諸多名家如葉企蓀、周培元、王竹溪、彭桓武、胡寧、黃昆等諾貝爾獎得主的弟子都是理論物理學家;在中國的一流學府里竟然沒有一個如英國的卡文迪許實驗室、原蘇聯的列別捷夫實驗室、美國的橡樹嶺實驗室和MIT的林肯實驗室那樣的品牌實驗室。

大學畢業後,作為中國科學院的研究生,筆者翻閱《中國科學》、《物理學報》、《力學學報》,發現滿篇都是理論文章,卻看不到內容和實踐的關聯,給人的印象是:數學演繹愈多、愈叫人看不懂,水平才愈高!特立獨行的開篇傑作幾乎沒有,99%都是國際文獻河流上的一葉扁舟。

1957年李政道、楊振寧榮獲諾貝爾獎,對中國青年影響甚大——凡是有為青年,都要學物理,而且要學理論物理,這陣理論風整整颳了30年!1977年至1986年,我國培養出來的最優秀青年,很多都通過CUSPIA去美國攻讀物理學博士學位,但是他們學成後如不及時改行,很多人找不到工作!國門打開以後,在有關高新技術的學術討論會上,只有中國學者還在洋洋灑灑地介紹相關的理論工作,而國外學者大多介紹自己新的製作工藝、新的材料制備、新的器件結構。

筆者沒有權利責怪那麼多恩師只授業,不傳道。因為早年留學歐美的前輩,學造船的進不了波浪實驗室;學航空的進不了飛機製造廠;大批留蘇學生也進不了莫斯科大學、列寧格勒大學的關鍵實驗室。

基礎研究不分國界,可是決定國力的技術成就是有國界的,基礎研究必須為國防建設和國民經濟建設服務。理論水平再高,不深入實踐也必將一事無成。鄧拓先生在《燕山夜話》中有一句名言:「放下就是實地。」舒舒服服過「自主創新」大關是不可能的,科技戰線必須重新洗牌,用嶄新的價值觀念來武裝我們的隊伍,才可能後來者居上!

㈦ 工業革命傑出人物有哪些

1、瓦特

瓦特出生於英國的格林諾克,由於家境貧窮沒機會上學,先是到一家鍾錶店當學徒,後又到格拉斯哥大學去當儀器修理工,瓦特聰明好學,他常抽空旁聽教授們講課,再加上他整日親數橡手擺弄那些儀器,學識也就積累的不淺了。

1764年,格拉斯哥大學收到一台要求修理的紐可門蒸汽機,任務交給了瓦特。瓦特將它修好後,看看他工作那麼吃力,就象一個老人在喘氣,顛顛顫顫地負重行走,覺得實在
8月,三星與您激情奧運 獎牌獲得者的台前幕後
LG 手機一元搶拍 精彩手機賽事全攻略

應該將它改進一下。

他注意到毛病主要是缸體隨著蒸汽每次熱了又冷,冷了又熱,白白浪費了許多熱量。能不能讓它一直保持不冷而活塞又照常工作呢?於是他自己出錢租了一個地窖,收集了幾台報廢的蒸汽機,決心要造出一台新式機器來。

從此,瓦特整日擺弄這些機器,兩年後,總算弄出個新機樣子。可是點火一試,那汽缸到處漏氣,瓦特想盡辦法,用氈子包,用油布裹,幾個月過去了,還是治不了這個薯純旁毛病。

一天他又趴到汽缸前觀察漏氣的原因,不小心一股熱氣沖出,他急忙躲閃,右肩上已是紅腫一片,就像被一把熱刀削過一樣,辣辣地疼起來,弄得他心煩意亂。他真有些灰心了,這時,是他的妻子給了他勇氣,妻子用激將法又激起了繼續研究下去的雄心。

他又回到地下實驗室,將過去的資料重新翻閱一番,打起精神又幹了起來,干累了就守著爐子燒一壺水喝茶。一天,他一邊喝茶,一邊看著那一動一動的壺蓋。他看看爐子上的壺又看看手中的杯子,突然靈感來了:茶水要涼,倒在杯里;蒸汽要冷,何不也把它從汽缸里也「倒」出來呢?

這樣想著,瓦特立即設計了一個和汽缸分開的冷凝器,這下熱效率提高了三倍,用的煤只有原來的四分之一。這關鍵的地方一突破,瓦特頓然覺得前程光明。他又到大學里向布萊克教授請教了一些理論問題,教授又介紹他認識了發明鏜床的威爾金技師,這位技師立即用鏜炮筒的方法制了汽缸和活塞,解決了那個最頭疼的漏氣問題。

1784年,瓦特的蒸汽機已裝上曲軸、飛輪,活塞可以靠從兩邊進來的蒸汽連續推動,再不用人力去調節活門,世界上第一台真正的蒸汽機誕生了。

2、富爾敦
富爾敦(1765—1815) 十七世紀和十八世紀,北美大陸經過勞動人民一百多年的開發,經濟日益發達。許多工業獲得巨大發展,特別是北部煉鐵業,造船業等尤為興旺。當時美國的鐵路交通運輸業尚未發展。但在富爾敦生活的歲月里,水運相當發達。不僅國際交通,國內交通也在很大程度上依靠水運。十八世紀中葉,美國獨立前造船噸位已經達到英國造船噸位的一半。工農業的迅速發展,迫切需要改革舊的交通工具,尤其要改革擔負著巨大運輸量的水上交通工具。正是這樣迫切的社會需要,以及當時社會生產力和生產技術水平所能提供的條件,一種用蒸汽機推進的新型船舶——汽船被發明出來了。

羅伯特·富爾敦就是這種汽船的發明者。其父是英國人,1730年移居到美國。1765年11月14日富爾敦誕生在他家居地小不列顛的一個農場里。他們家境一直不好。富爾敦九歲時,父親去世。這一年他開始入學。他的校外活動集中在機器鋪。十四歲時,在槍匠的指導下製造了一支氣槍。從槍匠那裡,他學到了試驗的方法。富爾敦十七歲便到費城開始了獨立謀生。他設計車輛,並替機器工廠畫機械圖。後因繪畫而結識了費城科學家富蘭克林以及瓦特。富爾褲者敦這時在繪畫方面打下的良好基礎,為他日後研究費用取得資助創造了必要的條件。為了深入進行科學研究,他不斷學習文化和理論。他學習了法文、德文和義大利文,學習了高等數學、化學、物理學和透視畫。他一邊工作,一邊自學,擠時間學習了必需的基礎知識。為了研究製造汽船,早在1793年以後,他就作了許多關於機器、槳輪和船的草圖,並研究總結了前人在製造汽船上的經驗教訓。他感到有許多技術問題要解決,如船的噸位同動力大小的比例、船身長和寬的比例、槳輪大小等問題。要解決這些問題,必須經過實驗。1803年1月9日,富爾敦開始在巴黎進行蒸汽推動的船模型試驗。每次試驗,他都認真製成表格進行比較,經過九年試驗終於從實踐中求得了一些必要的技術數據。終於在1807年8月9日,造出汽船「克萊孟特」號。8月17日,富爾敦親自駕駛它在美國哈得孫河上作歷史性的航行。汽船每小時行4英里。經過多次航行以後,汽船運行相當穩定,定期航行固定下來。(紐約與奧爾巴爾之間距離150英里,汽船上行32小時,下行30小時,平均時速5英里)以後,富爾敦又將「克萊孟特」號開到紐約的船塢里裝修,增加一些設備,改進了船上的條件,使乘客更加舒適。經過多次改進,「克萊孟特」號的航速逐步增加到每小時六到八英里。1809年,富爾敦又造了第一艘便於載運客貨的渡輪「約克和傑賽」號。他一生中共造汽船十七艘。1819年,汽船渡大西洋成功。從此以後,汽船不僅在內河和沿海航線上廣泛使用,而且逐漸出現在遠洋航線上。

富爾敦一生最重要的科學成就是汽船的研究和創制,使之達到了實際使用的水平。他還曾發明了在運河裡不同水位上升降船舶的設備。富爾敦勇於實踐,勇於創造,對世界科學技術的發展做出了重要的貢獻。

3、史蒂芬孫
史蒂芬孫(1781—1848) 十八世紀八十年代以後,瓦特改良蒸汽機的發明和應用,極大地推動了工業革命的廣泛開展。資本主義工業的迅速發展,需要不斷擴大國內和國外市場,尋求更多的原料,輸送更多的商品。1807年美國人富爾敦發明了汽船,水上交通比較發達,但是陸上交通還沒有什麼改進。當時主要交通工具仍是馬車,完全不能適應生產的需要。交通工具的變革被提到日程上來。十八世紀末十九世紀初,已經有人研究利用蒸汽的力量來牽引車輛,把蒸汽機應用到陸路交通中來,但都不具備實用價值。生產的迫切需要,前人的成果,都期待著進一步的革新創造。史蒂芬孫在煤礦工作多年,決心研究製造新的機車。

史蒂芬孫1781年出生於英國諾森伯蘭城(後改名為紐卡斯爾)的華勒姆村,父親是煤礦工人,家境十分貧寒。他14歲就跟著父親到煤礦去做工。當時英國的煤礦里已經使用蒸汽機抽水,史蒂芬孫的工作就是擦拭這類機器,給機器加油,後來他又擔任礦里機器的保管。對機器長期接觸的實踐以及他對科學知識的刻苦鑽研,不僅搞清了蒸汽機的構造和原理,還學會了掌握當時礦里用的各種機器。以後,史蒂芬孫對當時火車製造與行駛中存在大量問題,做了詳細的分析,進行了種種試驗。終於在1814年,他造了一台蒸汽機車,並在礦上行駛。1825年,世界上第一台客貨運蒸汽機車「旅行號」終於在他的設計與指導下建成了。新車製成後,在斯多克敦至達林倫敦路上試車,車速每小時達15英里(24公里),車上載客450人,列車載重共90噸,這次試車成功,開辟了陸上運輸的新紀元。後來,史蒂芬孫還負責了英國兩大城市利物浦和曼徹斯特之間鐵路的建築工程,新機車也隨著賓士在這條鐵路線上。1829年10月在利物浦附近的賴布爾舉行了一次火車功率比賽,參加競賽的史蒂芬孫新制的機車「火箭號」,最高時速達46.4公里(平均時速22公里),牽引17噸,在規定的112.6公里距離中行駛,沒有發生故障。它的速度比當時的四套馬車快兩倍以上。鐵路運輸的優越性,從此得到確認,推動了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發展。

史蒂芬孫一生努力研究蒸汽機車,並進一步改進了鐵路技術,在發明鐵路火車方面有著不可磨滅的貢獻。史蒂芬孫於1848年逝世。

㈧ 工業革命期間有哪些名人

18世紀影響世界歷史進程的工業革命將歐洲封建主義社會帶進資本主義社會,人類歷史發生了一次飛躍性的變革,促進了商業和運輸業的發展,加快了城市化的進程,進而改變了人類的生活。在此期間,誕生了許多科學家、文學家、音樂家、政治家等,為人類的進步奠定輝煌的基礎。
牛頓和他的萬有引力以及《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
亞當•斯密和《國富論》,亞當•斯密被稱為現代經濟學始祖
紡織工詹姆斯•哈格里夫斯和他的珍妮紡紗機
詹姆斯•瓦特和他的蒸汽機
喬治•斯蒂文森和他的「旅行者」號機車,從此火車漸漸取代馬車
彼得大帝帶領俄羅斯進入強國之列
英國新教徒乘「五月花」號帆缺基者船到美洲新大陸冒險
美國獨立和美國第一位總統華盛頓
美國第二位總統傑弗遜和《獨立宣言》起草,以及弗吉尼亞大學的創鋒知辦
啟蒙運動是人類歷史上繼文藝復興後又一次思想解放運動,其中法國偉大的思想家伏爾泰《俄狄浦斯》《哲學通信》、瑞士思想家盧梭《論人類不平等的起源》《社會契約論》、狄德羅《網路全書》和孟德斯鳩《論法精伏薯神》對世界各國資產階級革命運動產生深遠影響。
李爾和《馬賽曲》
戰爭巨人拿破崙的崛起
德國大哲學家伊曼努爾•康德和他的著作《純粹理性批判》《實踐理論評判》和《判斷力批判》是哲學史上的重要文獻
辯證法大師黑格爾和《精神現象學》《邏輯學》《哲學全書》《法哲學原理》《歷史哲學》《美學講演集》等著作
喜劇家莫里哀和《無病呻吟》《偽君子》《吝嗇鬼》等作品
近代音樂之父巴赫
音樂神童莫扎特
「樂聖」貝多芬
荷蘭畫家倫勃朗和作品《丟爾普教授的解剖課》《夜巡》,被歐洲的美術史家稱作「紫金色的黑暗」,創造了荷蘭畫派的輝煌
法國畫家大衛和《馬拉之死》

㈨ 工業革命的歷程中有多少偉人

1712年 英國人湯姆斯·鈕可門獲得了稍加改進的蒸汽機的專利權 1733年 凱伊·約翰 飛梭 1765年 詹姆斯·哈格里夫斯 珍妮紡紗機(揭開了工業革命的序幕) 哈格里夫斯與他發明的珍妮紡紗機
1768年 阿克萊特 水力紡機 1769年 詹姆斯·瓦特改良鈕可門的蒸汽機為「單動式蒸汽機」 1778年 約瑟夫·勃拉姆 抽水馬桶 1779年 克倫普敦 走錘紡騾(騾機) 1782年 瓦特改良蒸汽機為「聯動式蒸汽機」,1785年投入使用 1785年 卡特萊特 動力織機 1796年 塞尼菲爾德 平版印刷術 1797年 亨利·莫茲萊 螺絲切削機床 1807年 富爾頓 造出用蒸汽機做動力的輪船 1812年 特列維雪克 科爾尼鍋爐 1814年 斯蒂芬孫發明蒸汽機車 1815年 漢·戴維 礦工燈 1825年 斯蒂芬森發明的蒸汽機車試車成功[粵教版:史帝芬遜,史蒂芬孫,由於是音譯,所以各個版本會有些不同] 1844年 威廉·費阿柏恩發明蘭開夏鍋爐

㈩ 第二次工業革命貢獻大的科學家有哪些

第二次工業革命中貢獻最大的兩位科學家:德國人西門子和比利時人格拉姆.
一、西門子:維爾納·馮·西門子
(ernst
werner
von
siemens)(1816-1892)
德國工程學家、企業家、電動機、發電機、有軌電車和指南針式電報機的發明人,改進過海底電纜,提出平爐煉鋼法,革新了煉鋼工藝西門子公司創始人。
生於漢諾威一個農民家庭,在家中14個孩子中排行第四。因為家境貧困,西門子在念完中學後參軍。西門子在服役期間對電報技術產生了很大興趣,並發明了在十九世紀間流行一時的指南針式電報機。後來西門子因為和他人決斗被判5年徒刑。在監獄中西門子建設了一個小型的電子實驗室,進行了一些電學方面的研究。
1847年,西門子和機械工程師約翰·喬治·哈爾斯克依靠自己堂兄投資的6842塔勒銀幣(1塔勒相當於3馬克)建立了西門子-哈爾斯克電報機製造公司,主要生產西門子發明的指南針式電報機,這個公司也就是後來西門子公司的前身。1848年西門子公司贏得了法蘭克福至柏林的電報線路合同,從此開始了大發展。
作為工程學家,西門子對技術的喜愛直接影響到了西門子公司的發展。創建時西門子除了依靠電報業務外,就以發展和推廣新技術支撐主要業務發展。除了管理公司外,西門子更多的把時間放在了工程研究上。
1866年,西門子提出了發電機的工作原理,並由西門子公司的一名工程師完成了人類第一台發電機。同年,西門子還發明了第一台直流電動機。西門子研發的這些技術往往馬上被產品化投入市場,或者將其應用到新的產品中。例如有軌電車(1881)、無軌電車(1882)、電梯(1880)、電氣火車(1879)等都是西門子公司利用其創始人的發明最先投入市場的。諷刺的是,直到20世紀末才開始有所發展的電動汽車也是西門子公司在1898年最先發明的。
二、格拉姆:格拉姆(gramme,zénobe
théophile)
比利時

法國發明家。1826年4月4日生於比利時的熱埃

伯德內;1901年1月20日卒於法國上塞納省的布瓦

戈龍柏。
格拉姆出生在比利時一個公務員家庭里。他在學校里的成績實在欠佳。平心而論,應該說他一輩子始終是個大老粗。不過,他的雙手非常靈巧,擺弄電氣設備確是一把高手。
1856年,格拉姆來到巴黎,從此一直在巴黎地區生活。他在一家專門製造電氣設備的公司里謀到一份工作。1867年,他製成了一台改進型的交流發電機;1869年,他又搞出了一台直流發電機。
雖說法拉第和亨利早已從原理上確定了製造發電機的可行性,但他們搞成的發電機只是些實驗性裝置。真正能用於工業生產的發電設備是在格拉姆手中實現的。電力工業就建立在格拉姆的這兩台發電機上。

閱讀全文

與工業革命貧困的名人有哪些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奧迪新款q3什麼時候上市 瀏覽:518
平頂山到蘇州坐汽車要多久 瀏覽:924
汽車人聲多少赫茲 瀏覽:158
汽車長期不開電瓶能堅持多久 瀏覽:865
寶馬哈曼卡頓聽輕音樂怎麼調 瀏覽:554
河北工業氯化銨要多少錢 瀏覽:99
哪裡的工業廢水處理設備 瀏覽:176
汽車吊折價如何算 瀏覽:636
寶馬之悅怎麼樣值得購買嗎 瀏覽:193
文縣汽車站到全國哪裡發車 瀏覽:367
新型工業園區能享受什麼政策 瀏覽:978
吉利的汽車怎麼樣質量怎麼樣 瀏覽:617
張之洞主張什麼工業 瀏覽:525
寶馬528過戶多少錢 瀏覽:720
寶馬啟停電瓶電壓是多少 瀏覽:775
奧迪q7mini如何注冊 瀏覽:565
寶馬7什麼顏色最好看 瀏覽:616
日本德國汽車哪個好 瀏覽:453
歷下區董家鎮工業園都有哪些企業 瀏覽:476
下雨天汽車內飾如何清洗 瀏覽: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