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工業生產 > 中國現在工業化哪個階段

中國現在工業化哪個階段

發布時間:2023-05-17 03:56:28

① 當前,我國已進入工業化什麼階段

中國的工業水平整體應該是處於工業2.0到3.0階段,機械化為主,自動化還未全面鋪開,離工業4.0還有差距。
所以根據中國工業發展的現狀,制訂了中國製造2025,有規劃的對工業水平提升提供支持引導。

② 我國工業化處於什麼階段

工業化的階段是很難劃分的,受歷史條件和科學發展水品和周邊環境影響,我國工業化建設勉強處於舊工業時代向現代工業發展的轉型階段,但整體科技含量不高。

③ 我國的工業化任務還未完成,從整體上看處於什麼階段

中國的工業化任務還沒有完成,總體上看現在還處於工業化中期階段。突出表現在:農業現代化和農村城鎮化水平較低,農村人口在全社會勞動力和總人口中佔50%左右;產業結構層次低,競爭力不強,工業特別是製造業的技術水平還不高,服務業的比重和水平同已經實現工業化的發達國家相比還有相當大的差距。工業化的任務不完成,現代化就難以實現。因此,繼續完成工業化,仍然是我國現代化進程中重要而艱巨的歷史任務。

④ 中國現在處於工業化什麼時期世界發達國家又是處於工業化什麼學期

我們處於工業化中期(前期),發達國家處於工業化後期。

兩者的區別在於,中期(前期)的國家製造能力強大,但是後期的國家設計和研發(創新)能力強大。

————————————————
我個人認為這個問題還不完全恰當,因為很多發達國家已經超越了工業化,即去工業化,連設計和研發也不搞了,專注玩金融。

(就像現實中,我們屢屢能見到,搞實業、做工廠的,掙錢掙不過炒股炒房子的。國家也是這樣,很多國家覺得製造沒啥利潤,純粹就是干苦力,設計和研發雖然能掙錢,但是太累,只有炒股炒房子,玩金融,屬於輕松拿大錢的活,所以不自覺地去工業化)

⑤ 中國經濟的工業化經歷了哪幾個階段

經濟工業化的主要階段:①洋務運動時期,洋務派引進了西方先進的機器設備和生產技術,在中國興辦軍事工業和民用工業,中國開始出現近代工業。②19世紀六七十年代,中國產生了資本主義的生產方式,資本主義工業興起。③甲午戰爭後,中國出現了一個興辦工業的浪潮,中國民族工業有了初步發展。④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中國民族工業得到了一次發展的機會,出現了發展的黃金時期。⑤一戰後,帝國主義卷土重來,民族工業受到打擊。⑥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期間,中國的民族工業受到沉重打擊,日益萎縮。
(2)經濟工業化的特徵:①工業化不僅受到內部封建保守勢力的頑強抵制,還不斷遭到外部資本主義列強的傾軋排斥和武力摧殘,發展緩慢,歷經曲折。②工業化一開始是由地主階級中的洋務派領導的,官僚買辦階級也發揮了一定作用,資產階級始終沒有真正掌握過近代化的領導權。③工業化缺少必要的資本原始積累,技術、人才和思想的准備不足。④發展畸形。產業結構不協調,重工業發展緩慢;地區分布不平衡,主要分布於沿海和江南沿河地區。

⑥ 我國處於工業化的什麼階段

處於工業化後期階段。

新型工業化的特點:

1、以信息化帶動的、能夠實現跨越式發展的工業化。以科技進步和創新為動力,注重科技進步和勞動者素質的提高,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以質優價廉的商品爭取更大的市場份額。

2、能夠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的工業化。要強調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強調處理好經濟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之間的關系,降低資源消耗,減少環境污染,提供強大的技術支撐,從而大大增強中國的可持續發展能力和經濟後勁。

3、能夠充分發揮人力資源優勢的工業化。

(6)中國現在工業化哪個階段擴展閱讀:

中國工業化的發展原因:

走新型工業化道路也是中國基本國情所決定的。中國人口數量大、人均資源不足、勞動力供大於求的矛盾突出。歷史經驗證明,在一個人均資源相對不足的國家,以資源的過量消耗和環境生態破壞為代價來推進的工業化,不僅資源難以支撐,工業化和經濟發展難以為繼,而且破壞生態、污染環境、妨礙人民生活質量的提高。

因此,重視科技進步的作用,著力提高經濟效益,節約和合理利用資源,保護生態環境,走可持續發展之路是我們的唯一選擇。

參考資料來源:中國經濟網-【慶祝改革開放40年】工業化「中國方案」:經驗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工業化

⑦ 工業化階段是什麼

問題一:目前,中國目前處於工業化的哪個階段 現在是工業化階段向後工業化階段過渡

問題二:西方工業化的發展階段及主要標志是什麼? 西方完成工業化用了200年時間,大致經歷了四個時期: 從18世紀後期到19世紀末,這一段是核森工業化的初期階段; 從19世紀末到20世紀中期,是成熟工業化時期; 20世紀中到20世紀末,是以高拿肢技術產業為主的後工業化時期; 從20世紀末到現在,為信息化時期。 完成工業化有幾個標志: 一是第三產業產值和就業率超過第二產業; 二是能源和資源消耗增長速度趨於下降,國民生產總值增長與能源和資源消耗的增長脫鉤; 三是白領工人數字超過藍領工人,大多數人要去處理信息,而不是生產產品; 四是企業的優勢不在固定資產的多寡,而是看其區域性的物流公司是否運作起來,好的企業不是產品堆積如山、汽車擺滿廣場,而是零庫存。

問題三:我國目前還處於工業化的什麼階段 中級階段

問題四:當前,我國已進入工業化什麼階段 中國的工業水平整體應該是處於工業2.0到3.0階段,機械化為主,自動化還未全面鋪開,離工業4.0還有差距。
所以根據中國工業發展的現狀,制訂了中國製造2025,有規劃的對工業水平提升提供支持引導。

問題五:我國工業化處在什麼階段? 加速工業化,城市化階段。
這是總體情況,但發達地區將在2020進入後工業化時代。

問題六:後工業化階段的具體內容 D.貝爾是「後工業社會理論」的創立者。他的後工業社會理論包括5個方面的內容:(1)後工業社會的經濟主要是服務性經濟(2)專業和技術消氏世人員在後工業社會佔主導地位(3)理論知識是後工業社會的中軸。成為社會革新和制訂政策的主要資源,生產知識的大學、研究部門、研究中心是社會的核心機構(4)後工業社會通過技術預測和技術評估來規劃和控制技術的發展(5)後工業社會運用新的智力技術來進行決策。貝爾認為,美國是第一個進入後工業社會的國家,後工業社會是人類的未來。

問題七:工業化什麼時候開始的 工業化指一個國家和地區國民經濟中,工業生產活動取得主導地位的發展過程。工業化最初只是一種自發的社會現象,始於18世紀60年代的英國。這種以大規模機器生產為特徵的工業生產活動向原有的生產方式和狹小的地方市場提出挑戰,老的生產方式已無法滿足日益增長的市場容量的需求。同時,資本積累和科學技術的發展又為工業化的產生奠定了基礎。工業化是一個相當長的發展過程。其初期,一些先行的工業化國家為實現人口自由流動和提供充足、廉價的勞動力,迫切要求打破原有的社會勞動組織系統。為此花費約100年時間。20世紀以來,特別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工業化成為世界各國經濟發展的目標。工業生產的空間活動范圍在工業化不同發展階段具有較明顯的趨向性。初期時,工業生產活動往往局限在一定的地域范圍內(點狀分布),隨交通條件的改善而呈線或帶狀向外擴散。最終達到一個國家或地區相對的均衡分布狀態。工業化的發展,對人類社會的進步既有積極作用,也有消極影響。伴隨大規模工業化而產生的日益嚴重的大氣、海洋和陸地水體等環境污染,大量土地被佔用,水土流失和沙漠化加劇等,對社會、自然、生態造成巨大破壞,甚至危及人類自身生存,迫使各國對工業化的發展進行某種限制和改造。

問題八:工業化初級階段是什麼意思 按人均國內生產總值水平把工業化劃分為初級產品階段、工業化初期階段、工業化中期階段、工業化後期階段和發達經濟階段。

⑧ 概述新中國社會主義工業化發展的基本進程

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開始了中國現代工業的發展歷程,大致分為如下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社會主義工業初步發展時期
新中國隊對原外資企業、國民政府經營企業、民間私營企業以及手工業進行了不同程度的社會主義改造,並在蘇聯專家的援助下,興建了一批大型重工業企業,初步形成了門類比較齊全的現代工業基礎。大躍進時期"以鋼為綱"的方針造成了嚴重的社會經濟後果,但另一方面也留下了屬於那個時代特殊的工業景觀。
第二階段:社會主義工業曲折前進時期
文革時期,社會主義現代工業在動盪中曲折發展。處於備戰考慮在西南腹地新建重工業基地的"三線建設"運動,大大促進了西南地區的開發,形成了一批新興的工業城市。
第三階段,社會主義工業大發展時期
中國工業持續穩定發展,工業所有制結構發生了很大變化,個體與私營工業、鄉鎮企業、外資企業的崛起,國有工業比重下降,開創了多元化工業經濟格局。隨著工業化進程的深入,傳統製造業在一定程度上活力降低,老工業基地產業轉型過程中涉及到大量工業用地重新利用。東北老工業基地的振興、首鋼搬遷都成為學術界和社會共同關注的熱點問題

⑨ 中國工業化演變過程

中國工業化發展路徑的演變歷程_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績效與路徑研究

中國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根植於我國的工業國情和科技國情,與發達國家或新興國家相比,有著巨大的差異。這就構成了研究我國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路徑的獨特起點。也只有弄清楚我國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基礎起點,才可能設計出符合我國實際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規律的具體路徑。

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是我國工業化演進的重要組成部分,歷史地看,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延續了工業化發展的路徑,是在已有工業化成果基礎之上的再發展。因此,探討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路徑有必要深入考察我國工業化發展的歷程。從發展路徑特徵上來看,我國工業化大致經歷了四個階段:起步階段、重啟階段、飛躍階段和轉型階段。這四個階段各有其自身的發展特徵,都在不同階段為我國工業化做出了獨特的貢獻。

1)建國初期的工業化起步階段

建國以後,我國走上了社會主義建設的道路。但與此同時,與同期世界主要國家相比,我國工業基礎十分薄弱。1949年的國民經濟總產值中,工業產值只佔10%;在製造業產值中,使用機器的工業產值只佔27%。1956年社會主義改造完成後,在全面模仿蘇聯模式的背景下我國開始系統地建設社會主義工業。雖然我國工業基礎十分薄弱,並且1978年之前內外環境也不夠穩定,但是全國各族人民仍然排除萬難,取得了一系列的突破,初步建立了現代化的工業體系,為日後進一步的工業化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這一階段我國工業發展的路徑特徵為進口替代戰略和重工業優先發展戰略。其中進口替代戰略是發展中國家普遍選擇的工業發展模式,旨在通過限制工業品的進口來保護本國幼稚工業的發展,以保障產業鏈的完全發育。但我國進口替代戰略除了經濟發展方面的考慮之外,也與當時的國際政治環境有關。一邊倒的外交政策,使得我國全面學習蘇聯,客觀上限制了我國對外貿易的發展;蘇聯在我國進口國中的壟斷地位,反而加重了對外經濟的依賴和風險。

也正因為全面學習蘇聯經驗,我國也開始以國有企業為載體,優先發展重工業。建國初期,我國通過計劃經濟體制集中社會資源,雖然快速構建了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但是計劃經濟束縛供給和創新的弊端也很快顯現出來。對於要素配置的全面行政干預造成我國經濟缺乏活力,供給增長遠遠落後於需求發展,短缺成為經濟的常態。另一方面,資本品的稀缺和工業發展訴求的矛盾還造成了對工資、利率和匯率等價格的全面管制,人民生活水平長期得不到顯著改善,社會矛盾不斷累積。而在工業生產方面,國有經濟佔有壓倒性優勢,但是由於生產效率低下,缺乏核心技術,造成我國工業產品在規模擴張的同時,質量難以保證。如我國只能生產粗製鋼鐵,精製鋼仍需要進口。這就造成了一方面我國鋼產品大量積壓,另一方面又需要大量進口的局面。

總結1949—1978年我國工業發展的路徑特徵為:趕超戰略下的重工業優先發展與進口替代。這一路徑選擇造成我國在構建起完整工業體系的同時,卻無法掌握核心的生產技術,國民經濟結構嚴重失衡,資源配置缺乏效率,諸多工業生產問題亟待解決。

2)改革開放之後的工業化重啟階段

改革開放使得我國全面調整了發展戰略。我國的工業生產也得以迅速恢復,並且初步實現了輕重工業的協調發展。尤其是該時期還確定了漸進式改革的發展戰略,從擴大國有企業自主權入手,實行「兩步利改稅」,逐步展開對原有經濟體系的改造,經濟活力也逐漸增強。

一方面,在經濟結構上,我國實行「調整、改革、整頓、提高」的八字方針,著力改變過去輕工業與重工業、農業與工業、消費與積累嚴重失衡的狀況。1978—1982年,全國輕工業總產值平均每年增長14%,占工業總產值的比重,則由43.1%上升到50.2%;同時,國民收入分配中的積累率由36.5%下降到28.8%;消費所佔的比重則由63.5%上升到71.2%。

另一方面,實行了一系列的經濟體制改革。在國有企業改革方面,1979年7月,國務院頒布了《關於擴大國營工業企業經營自主權的若干規定》等五個文件。擴大了企業的自主權,使得企業開始成為獨立的利益主體,企業的生產積極性大幅提高。在價格改革方面,1987年9月,國務院發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價格管理條例》,明確規定國家現行的3種價格形式,即國家定價、國家指導價和市場調節價,進一步擴大了企業的自主定價權。在投融資體制方面,中央進行了「撥改貸」改革,成立國有資產管理局,國家建設項目投融資體制從撥款改為貸款,國家不再給新建企業投入資本金,企業投融資制度進一步得到規范。此外,為了滿足企業的融資需求,1986年和1987年先後在上海和深圳設立了股票櫃台交易市場,在此基礎之上,兩地又先後於1990年和1991年成立了規范的證券交易所。

在一系列大政方針的正確指引下,20世紀80年代我國經濟發展取得了恢復性的成果,1978—1990年我國GDP的平均同比增速達到了9.28%,工業同比增速達到了10.36%。到1990年,我國棉布、煤炭、水泥的產量居世界第一,鋼鐵、發電量居世界第四,原油產量達到世界第五。

這一時期我國工業發展的路徑特徵為工業結構協調發展與對內改革帶動下的工業化恢復發展。(www.guayunfan.com)

3)出口導向戰略下的我國工業化飛躍階段

進入20世紀90年代,尤其是1992年鄧小平南巡講話之後,我國全面確立了對外開放的發展戰略,以深圳、珠海等率先試點的經濟特區蓬勃發展。在改革試點成績引人矚目的同時,我國也確立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工業化發展道路,堅定不移地推進改革開放。在此基礎之上,我國工業化進入了一個快速發展的階段。

在工業化發展路徑的選擇上,我國主動借鑒了日韓的成功經驗,即採取出口導向型的發展戰略,充分發揮我國在勞動力和資源成本上的比較優勢,並且通過經濟往來吸收發達國家的成功經驗和先進技術,取得「後發制人」的戰略優勢。

20世紀90年代是我國經濟開始全面騰飛的時期。1991—2000年我國GDP平均同比增速達到10.45%,工業產值平均增速達到了13.96%,以美元計價的對外貿易總額平均增速為15.52%,其中出口總額平均增速為15.37%、進口總額平均增速為16.05%,我國經濟開始廣泛參與全球競爭,企業的活力和競爭力得到了極大提高,初步奠定了世界製造大國的地位。

這一時期我國工業的發展路徑特徵為成本優勢推動下對外貿易和投資擴張,我國發展戰略調整為出口導向型經濟。這一時期雖然也經歷了通貨緊縮、亞洲金融危機等挑戰,但總體來說處於一個快速增長的階段。尤其是包括稅收制度、銀行體系和資本市場的一系列改革,極大補充了我國市場經濟構成要素的不足,企業的自主權進一步擴大,經濟活力全面提高,初步形成了較為完整的市場經濟形態。

4)信息技術繁榮背景下的我國工業轉型階段

我國在2001年12月成功加入了WTO,標志著我國的對外開放進入了一個新紀元。加入WTO的意義在於鞏固了我國的對外貿易優勢,並通過相關制度的國際化進一步便利資本的進入和流出,加快了我國工業化的速度。既有的對外貿易和投資擴張帶動經濟發展的戰略得到了進一步的鞏固,並且表現形式逐漸變化。其中,中小企業逐漸開始樹立品牌意識,對外貿易中的高科技產品比重逐步增大;投資領域中房地產逐漸成為投資的主要標的,並成為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境外資本也以FDI為形式持續流入,不斷擴大在華投資份額。2002年,黨的十六大提出我國要走「新型工業化道路」,開始注重提高工業全要素生產率。2009年,國務院提出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2015年進一步提出製造業2025規劃,我國工業化進入轉型階段。

20世紀末和21世紀初,全球掀起了信息技術的熱潮。而我國在經過了近三十年的發展之後,民營經濟積累了一定的實力,居民消費能力也逐漸增強。此時,我國的信息產業具備了市場和基本的技術基礎,並在世界發展潮流的推動下迅速發展,帶動起相關的物流、商貿、軟體開發等產業的發展,一條以互聯網為技術核心的產業鏈逐步成型。

⑩ 目前,中國目前處於工業化的哪個階段

目前的中國正處於工業4.0階段,可以說是領跑者的形象。我國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與世界領先的技術這么接近,工業4.0是一次新的浪潮。
前兩次工業革命讓中國知道了落後就要挨打,對於第四次革命,中國肯定要具有一定的底氣和自信心,我們要在約束技術進步的制度上要領先。所以,中國完全能夠成為工業4.0的領跑者。

閱讀全文

與中國現在工業化哪個階段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奧迪新款q3什麼時候上市 瀏覽:520
平頂山到蘇州坐汽車要多久 瀏覽:925
汽車人聲多少赫茲 瀏覽:159
汽車長期不開電瓶能堅持多久 瀏覽:868
寶馬哈曼卡頓聽輕音樂怎麼調 瀏覽:555
河北工業氯化銨要多少錢 瀏覽:99
哪裡的工業廢水處理設備 瀏覽:177
汽車吊折價如何算 瀏覽:639
寶馬之悅怎麼樣值得購買嗎 瀏覽:194
文縣汽車站到全國哪裡發車 瀏覽:368
新型工業園區能享受什麼政策 瀏覽:979
吉利的汽車怎麼樣質量怎麼樣 瀏覽:618
張之洞主張什麼工業 瀏覽:525
寶馬528過戶多少錢 瀏覽:720
寶馬啟停電瓶電壓是多少 瀏覽:777
奧迪q7mini如何注冊 瀏覽:565
寶馬7什麼顏色最好看 瀏覽:618
日本德國汽車哪個好 瀏覽:453
歷下區董家鎮工業園都有哪些企業 瀏覽:478
下雨天汽車內飾如何清洗 瀏覽:906